气象局所属企业规范管理调研报告

2024-07-03

气象局所属企业规范管理调研报告(精选5篇)

篇1:气象局所属企业规范管理调研报告

根据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需要和中国气象局的要求,我省气象部门陆续登记注册成立了一些部门企业,这些企业在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部门企业在成立、运行和管理等各方面的薄弱环节和不适应性逐步显现,成为影响气象科技服务乃至影响气象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处制定了《**省气象部门所属企业调查表》,对全

省市县气象部门所属企业组建、运行和管理等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

一、气象部门所属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个数。截止到目前,气象部门市县所属企业共124个。其中市级气象部门所属企业31个,县级气象部门所属企业93个。烟台市局所属企业5个,泰安、威海市局所属企业4个,济宁、德州市局所属企业3个,滨州市局所属企业2个,济南市局没有企业,其他市局所属企业1个。个别县局外2个及以上企业,个别县局没有组建企业,一般县局所属企业为1个。

(二)企业性质。124个企业中,112个为法人企业,12个为非法人实体。112个法人企业中,国有独资企业42个,股份公司企业70个。70个股份公司中,一般是由气象部门为第一投资主体,职工集资为第二投资主体。

(三)注册资金。124个部门所属企业总注册资金为2945.13万元。其中注册资金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下的有43个,5-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下同)的37个,10-30万元的16个,30-50万元的11个,50-100万元的15个,100万元以上的2个。其中以货币形式和以实物形式投资各占一半左右。最多注册资金为200万元,最少注册资金为0.5万元。

(四)经营收入。2006年全年经营收入为1.6亿,占全部气象科技服务收入的60%以上。主要收入项目为防雷、施放气球、气象信息服务等收入。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投资不规范问题。气象部门所属企业大都组建于2002-2003年左右,由于当时国家一般不再审批国有独资企业,县级气象部门只有县气象局1个法人单位,解决不了第二投资主体问题,因此,有56%以上的部门企业利用职工集资入股形式组建了股份企业。个别单位甚至以气象部门职工个人名义组建企业,实际上是气象部门的企业。与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禁止以个人承包、职工内部参股分红等形式开展气象科技服务,显然不符。

(二)抽逃注册资金问题。多数企业存在虚假注资或抽逃注册资金问题。其投资资金来源不属事业基金投资,而是利用流动资金方式注册企业,既没有上级部门投资成立企业的批文,单位事业帐中也未作为对外投资进行帐面处理,造成了虚假投资。正因为注册资金不规范,有的企业在完成公司注册后,将注册资金抽逃。《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货币或者非货币财产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以所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罚款。

(三)财务管理混乱问题。一是入账不规范。譬如,防雷监测、防雷设计技术评价服务、竣工验收监测服务等应该在国家认可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运行的项目,收入进入企业账户,显然不符合国家规定,服务签章与收费签章也不相符,用户有质疑,也严重影响气象部门的形象。二是支出不规范。企业账户上支出气象局支付的费用,职工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等也从企业账户中直接列支,客观上形成了“政企不分、兼职去酬”问题。三是企业支出签字均由主管部门负责人审签,不符合公司运行有关规定。

(四)管理不规范问题。鉴于部门企业的特殊性,这些部门企业没有完全按照《公司法》要求政企分开、独立运行,对企业资产和产权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和界定,造成企业实体无法按照科学的现代资本运作方式来运作成长。一是多为气象部门在职人员在企业中任职,个别县局仍是主要负责人担任企业法人代表,与《**省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规定“县局确需成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不得担任企业法人。”,明显不符。个别市局公务员身份人员仍担任企业法人。二是回报主管部门方式较混乱,主管部门大多以直接从企业中列支方式收取投资效益,不符合国家规定。三是企业没有产权登记,也没有经过年检,没有接受企业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四是企业经营没有完全纳入收支预算,不符合中国气象局的有关规定。五是目前对企业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管理,大多是实行简单的经济承包或上缴管理费考核指标来对企业进行管理。

(五)无资质作业问题。目前,我省县级气象部门所属企业绝大部分尚没有依法取得防雷工程设计、施工专业资质,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县局都在违法承揽防雷工程设计、施工工程,违反中国气象局《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六)企业人员身份问题。现有在编人员均与原单位签订了劳动聘用关系协议,享受国家事业单位的有关人事工资和福利等待遇。但如果进入了所登记注册的企业则从法律上讲,应该是与原单位的人事关系脱钩,即组织人事关系转入企业。所注册的企业也应与其管理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主

经营、自负营亏,从而实现政企、事企分离。而目前气象部门所属企业属“官办”性质,即由气象部门在编人员组成企业的主体,但同时人员的组织、人事关系仍保留在原单位。这种体制客观上造成财政预算经费从事业单位支付,而津贴、绩效等从企业中支付,不符合国家规定。

三、加强对部门企业规范管理的思考

市级气象部门所属企业相对比较规范,而县级气象部门所属企业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均是非常复杂而有亟待尽快解决的问题。为此建议:省局成立专题工作组,法规、计财、监审等部门人员参加,必要时可以邀请我局法律顾问和工商、国资管理部门相关专家参加,专题研究我省气象部门所属公司现状,结合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探讨研究制定出规范部门所属企业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能够在目前基础上加以规范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规范,二是在目前条件下不能依法规范的,坚决予以注销,特别是县级气象部门来说,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县级气象部门没有企业不影响气象科技服务开展。

(一)规范企业组建。完全按照公司法要求规范组建部门企业,不得以职工集资、个人分红形式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对目前以职工集资入股成立的企业进行清理。

(二)规范注册资金。凡是以货币形式投资的,要按规定取得权限部门的批准,并以事业单位事业发展基金中支出。凡是已固定资产投资的,应由具备资质的会计事务所进行固定资产评估。不得用气象业务部门的关键设备、房产等进行入股,可以按照签订租用合同租用给公司有偿使用。

(三)规范资金收支。严格按照《**省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实施办法(暂行)》规定,收取规定服务项目的服务费用,不得将应在事业单位运行的项目纳入企业运行。严格企业成本核算,与企业运行无关的经费不得在企业中支出。

(四)规范管理运行。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管理企业,并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为企业依法办理产权登记,每年接受企业主管部门的年检和财务审计。主管部门以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角度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不得越位,不得缺位。企业以租用主管部门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名义回报主管部门,以使用气象台等其他部门的信息资料名义向其交纳协作费,以上费用协商工商管理部门可以列入成本。

(五)规范集约发展。一是防雷技术服务集约。市雷电防护技术服务中心已完成独立事业法人登记,开办了独立基本账户,可由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在所辖各县局设立分中心,开办一般账户,以市雷电防护技术服务中心名义在当地开展技术服务,收入进入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账户。二是防雷工程集约。由具有乙级防雷专业设计、施工资质的市防雷工程公司,在各县设立分公司,市县联合开展资质许可范围内的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服务。

篇2:气象局所属企业规范管理调研报告

干意见》全文

一年前教育部就曾发文规定,高校领导不得在经济实体中兼职取酬,教育部近日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要求,直属高校现职和不担任现职但未办理退离休手续的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所属企业兼职(任职)。对辞去公职或者退离休的党政领导干部到企业兼职(任职)的,要按照中组部有关规定执行。同时要求,直属高校对所属企业要建立退出机制,清理无偿占用资产,除出版社、科技园(产业园)、设计院(规划院)、资产经营公司、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外,其他企业一律不得冠用学校全称。>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直属高等学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

部属各高等学校、各直属单位:

按照中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精神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经财政部同意,现就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直属高等学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管资本为主加强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

1.切实行使投资人权利、履行投资人义务。学校要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快建立事企分开、权责明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所属企业真正成为产学研用结合平台、高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2.落实管理责任。学校要落实对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监管职责。要依法制定或参与制定企业章程、选择管理者和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要依法对所出资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通过选派股东代表、依法参与企业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制定或者参与制定所出资企业章程,加强对所出资企业管理,切实维护国有资本权益。

3.加强绩效考评。学校要加强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要制定评价办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特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业绩增长及管理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防范企业风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加强对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将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作为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岗位调整、职务任免、薪酬待遇奖惩的重要依据,促使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勤勉尽责。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要加强对下属各级独资、控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要根据所投资企业具体情况,制定分类考核办法;加强对派出的股东代表、董监事成员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

二、对所属企业全面进行清理规范

4.建立退出机制。学校要对所属企业全面进行清理排查,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依规关、停、并、转;对与学科建设无关、对教学科研无促进作用或长期不向高校分配利润的企业,要尽快撤出投资;对产权链条过长难以监管的企业,要压缩产权层级或退出投资。

5.清理无偿占用资产。学校要对无偿或低价占用本校资产的企业,按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办理资产使用手续。要规范校名校誉使用。除出版社、科技园(产业园)、设计院(规划院)、资产经营公司、国家工程中心(实验室)外,其他企业一律不得冠用学校全称。

6.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学校所属企业改制,要制定详尽改制方案,严格按规定开展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准确界定和核实资产,客观、公正地确定资产价值,坚决禁止低价折股、低价转让,搞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凡企业改制涉及管理层持股的,应当严格执行国资委、财政部印发的《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国资发产权〔2005〕78号)。

三、依法依规办理国有资产管理报批报备

7.严格按规定办理报批。学校所属企业发生合并、分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分配利润,以及解散、申请破产等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的重大事项,要按照国家规定、按管理权限,报财政部、教育部、证监会等有关部委和学校批准。学校所属企业清产核资、产权登记、无偿划转、协议转让以及股份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方案、转持社保基金、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等按规定要履行国有资产报批手续的事项,要按程序办理。

8.严格按规定办理评估备案。学校所属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偿还债务,合并、分立、破产、解散,国有股东股权比例变动,产权转让,资产转让、置换,整体资产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资产涉讼,收购非国有单位的资产,接受非国有单位以非货币资产出资、抵债等法律法规规定的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要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教育部备案。

四、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9.坚持一企一策。学校要按照国家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本着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健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原则,从企业实际情况和特定发展阶段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所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一企一策,成熟一个改革一个。

10.坚持公开透明。学校所属企业国有股权转让,要做到规则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改革方案出台前,要依法依规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坚持集体研究决策。要保障企业职工知情权,涉及企业职工重新安置等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要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并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

五、加强企业负责人薪酬待遇管理

11.合理确定薪酬结构和水平。学校要根据中央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精神,按规定加强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建立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对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核评价。改进经营业绩考核。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合理确定考核目标,实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横向与纵向对比相补充的考核办法,规范考核程序,严格考核管理。加大考核结果运用。根据考核结果确定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建立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开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福利性收入等薪酬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要加强下属各级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要按照规定制定下属各级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并报学校备案;加强对下属各级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

12.加强所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监督管理。学校要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要制定规范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具体规定和相关标准;对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进行指导监督;对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年度预算实行备案管理,并将资产经营公司负责人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履职待遇、业务支出情况列为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资产经营公司及其他独资、控股企业要加强本企业和各级子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管理。

六、规范领导干部在所属企业兼职任职

13.高校领导干部不得在所属企业兼职(任职)。现职和不担任现职但未办理退(离)休手续的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所属企业兼职(任职)。对辞去公职或者退(离)休党政领导干部到企业兼职(任职)的,要按照中组部有关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的规定执行。

七、其他

14.教育部直属单位所属企业参照本意见执行。

篇3:气象局所属企业规范管理调研报告

一是启动深化改革实施工作。根据《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常发[2014]24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若干<意见>分工方案》的通知(常办发[2014]70号)文件精神,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改革工作,严格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推进事企分开。

二是实行重大事项报批制度。根据《关于加强市级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实行财务年报审计报送、统计分析及企业改制、上市、发行债券、对外投资、担保、企业产权转让等重大事项报批制度,加强所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三是拓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实施意见》(常发[2014]23号)要求,根据《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市级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办法,推进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工作。

篇4:气象局所属企业规范管理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沿海港口竞争日趋激烈,各大港口逐渐将目光从沿海地区转向内陆腹地;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战略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迈入快车道,区域分工和产业转移加快,东中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互补效应持续增强,使得沿海港口腹地不断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内陆港作为内陆地区外贸物流的中转基地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沿海港口所青睐。目前国内已经建设和计划建设的内陆港合计达到40多个,从北到南已形成若干内陆港群,包括以大连港为龙头的东北内陆港群、由天津港牵头的中东部内陆港群、从江浙沿海一带向华南和西南内陆辐射的内陆港群等。[1]

目前,我国沿海港口企业大多采取组建新公司并派业务员进驻内陆港的方式对其实施管理,但对内陆港之间以及内陆港与沿海港口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几乎没有沿海港口企业成立专门的实体公司来统一管理所属内陆港。随着我国内陆港数量不断增长,现行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迫切需要创新以达到沿海港口与内陆港协同发展的目标。

2现行“点对面”内陆港管理模式的弊端

目前沿海港口企业对所属内陆港通常采取“点对面”管理模式(见图1),这种分散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沿海港口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与若干内陆港的无缝对接,导致各内陆港与沿海港口的码头、堆场、海关、检验检疫、铁路、公路、货代、船代等部门单线联系,各自为战,与沿海港口形成“点对面”作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货物通关效率下降,阻碍无水港业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2)沿海港口与内陆港之间的运输主要由内陆港或与其合作的运输企业负责,船公司和沿海港口通常不介入,使得船公司很难将内陆港作为提单上的进口目的港或出口启运港,导致内陆港无法真正成为沿海港口的延伸。

3新型“点对点”内陆港管理模式的优势及实施要点

3.1“点对点”内陆港管理模式的优势

为克服“点对面”内陆港管理模式的弊端,建议沿海港口企业采用新型的“点对点”集中管理模式(见图2),在沿海港口设立内陆港管理公司,由内陆港管理公司全权负责内陆港货物在沿海港口的业务操作。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由内陆港管理公司搭建内陆港口岸信息平台,所有与内陆港货物有关的舱单信息、运抵信息、海关放行信息等均通过该平台汇总、分拨;(2)由沿海港口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协调铁路、海关、检验检疫、银行等部门进驻内陆港管理公司,实行“一站式”办公,从而实现内陆港作业模式的集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3.2“点对点”内陆港管理模式的实施要点

“点对点”内陆港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沿海港口、内陆港、物流企业、地方政府及海关和检验检疫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3.2.1沿海港口

3.2.1.1成立内陆港管理公司

内陆港管理公司为独资或合资性质,并满足以下条件:

(1)配备独立的仓储场地和设施;

(2)具备铁路装卸、拆装箱等功能;

(3)为海关、检验检疫、银行等部门实行“一站式”办公提供条件;

(4)开发功能完善的内陆港口岸信息平台,与海关、检验检疫部门、船公司、内陆客户等联网;

(5)配备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能够较好地协调母港方面的码头、堆场等业务,具有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

(6)配备一定数量的自备箱,供内陆港应急周转使用;

(7)具备报关、报检、货物港内驳运等功能。

3.2.1.2给予内陆港业务支持

(1)对内陆港受理的货物实行“三优先”政策,即港口手续优先、码头场地优先、作业优先;

(2)在港口费用方面,对内陆港受理的货物给予最大幅度的优惠;

(3)协助内陆港开展业务。

3.2.2内陆港

(1)开发内部管理系统,并与内陆港口岸信息平台联网,采集和分析周边收发货人、业务量等信息;

(2)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发提运单担保等融资功能,为收发货人提供融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货源;

(3)在满足海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经海关审批同意,增加经营内贸业务,从而与沿海港口业务全面对接,获得更多货源支撑,增加利润来源,并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4)加强还箱点建设,推动船公司或其代理公司在内陆港设立还箱点,为其提供充足箱源,保证货物及时出运;

(5)沿海港口企业派员进驻。

3.2.3船公司及陆运企业

(1)在内陆港实现业务操作集约化的前提下,由沿海港口及地方政府引导水路、公路、铁路等运输部门参与内陆港货物陆运工作,尽快在内陆港开通集装箱班列,降低运输费用。

(2)鼓励大型船公司进驻内陆港,引入集装箱调运业务,并为船公司揽货及签发多式联运提单提供配套服务,使内陆港真正成为多式联运提单上的始发港(地)和目的港(地)。对买卖合同或信用证规定凭已装船提单结汇的货物,船公司或其代理公司应当在船舶离港后内完成提单签发工作,以节省货主到沿海港口签发提单再回当地结汇的时间;沿海港口实行签发码头(港站)收据的办法,发货人凭码头(港站)收据向船公司或其代理公司换取正本提单。

(3)力争使铁路部门对外贸集装箱海铁联运做到“五定”,即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

3.2.4地方政府

3.2.4.1需要沿海港口所在地方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

(1)在税收、用地、资金、信息平台开发等方面给予内陆港管理公司大力支持;

(2)协调口岸海关、检验检疫、铁路、银行等部门进驻内陆港,实行“一站式”办公;

(3)与铁路部门加强协调,尽快建设、开通港口专用铁路线;

(4)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内陆港所在地方政府的协调和沟通,引导内陆港所在地方政府提高对内陆港建设的重视程度。

3.2.4.2需要内陆港所在地方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

(1)协调各有关部门,赋予内陆港更多的特殊区域功能,如进口保税、出口退税等功能,从而增强内陆港综合竞争力,促进内陆港健康快速发展。此项工作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赋予内陆港进口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功能;第二步,赋予内陆港B型保税物流中心功能;第三步,赋予内陆港综合保税区功能。

(2)在税收、用地、资金、信息平台开发等方面给予内陆港实体公司大力支持,例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给予内陆港建设贴息优惠贷款;先行先试,鼓励采取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进行投资;推动各类贷款担保机构向内陆港建设投资企业实施政策倾斜,鼓励风险资金进入。

(3)协调属地海关、检验检疫、铁路、银行等部门进驻内陆港,实行“一站式”办公,以方便进出口企业在内陆港“一站式”办理金融、保险、通关等业务。

(4)与铁路部门加强协调,解决沿海港口与内陆港之间的铁路运输问题,争取在内陆港开通“五定”班列。

(5)由财政、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联合建立内陆港协调委员会,以加强对内陆港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规划:一方面,要加强对公路、铁路、水路等不同类型物流平台的总体布局,强化物流平台的多样性和协调性;另一方面,要防止同类型物流平台在同一地区有效辐射半径内重复建设。此外,还应当建立重点物流企业联系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物流产业健康发展。[2]

(6)制定出台内陆港发展扶持政策,并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以吸引知名船公司、船代、货代等物流企业进驻内陆港。[3]

3.2.5海关和检验检疫等部门

海关和检验检疫等部门现有的通关模式无法满足内陆港一次性办结通关手续的要求。例如,按海关总署要求,实行区域通关的企业必须为A类监管资质以上,但内地这类企业数量较少,加之此类企业的货物无需海关监管车,货物进内陆港的情况不多,从而对内陆港货运量产生抑制作用,并导致内陆港的海关监管仓库和保税仓库因业务量较少而无法报批。为此,建议各部门积极配合,深入研究,创新内陆港进出口货物通关模式,在明确海关、沿海港口、内陆港的职权、权利及义务的前提下,采取多部门共享资源的电子通关模式,实现进出口货物在内陆港一次性办结手续。[4]具体措施如下:

(1)赋予内陆港保税仓库、监管仓库等更多功能;

(2)属地海关派员进驻内陆港开展相关业务;

(3)进一步完善内陆港便捷通关模式;

(4)根据内陆港业务开展情况,逐步对内陆港出口货物实施运抵报告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孙家庆,唐丽敏,刘敬彬,等.集装箱内陆港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23-24.

[2] 王刚. 内陆无水港建设与发展模式探索[J]. 港口经济,2009(3):27-30.

[3] 刘琼,蔡玉凤.无水港与沿海港口联动发展模式初探[J]. 港口经济,2009(9):24-26.

[4] 张继明,王庆声. 天津港发展内陆无水港的实践与做法[J].天津经济,2007(9):25-28.

篇5:气象局所属企业规范管理调研报告

1、维护党章,加强对党委领导班子及成员和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党的纪律以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决定和上级有关重大决策部署进行监督检查的情况。

2、协助党委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倡廉工作情况。督促检查惩防体系工作任务落实的情况。

3、对作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开展正风肃纪工作的情况。

4、问题线索处置,违纪违法案件发生和查办情况。

5、抓早抓小,开展廉政谈话提醒教育情况。

6、对党委领导班子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领导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的监督情况,对领导人员和关键岗位、敏感岗位工作人员行使权力和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监督的情况。

7、实行“一案双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情况。

8、开展企业效能监察情况。

9、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情况。

上一篇:关于湖南长沙某台球俱乐部的策划方案下一篇:优美经典禅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