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研组简介

2024-07-30

生物教研组简介(精选12篇)

篇1:生物教研组简介

生物教研组简介

生物教研组现有8名教师,其中中学一级教师2名,中学二级教师6名。组内全体成员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他们血气方刚、朝气蓬勃、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多次获得县“优秀备课组”等集体称号。全组教师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共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案例教学的研究”,坚持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是本校极富活力的教研组之一。

篇2:生物教研组简介

顺城师校 孙 锐

一、问题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市已于零四年九月全面启动新课程。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力度之深、涉及面之广,是历次课程改革之首,面对这种情景,我区已进行了近一年半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与研究,并从新视角、新高度去审视我们的教学,喜忧参半,出现了三强三弱的现象。

现象之一:教师的理论观念基本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意识强,理论与教学实际联系的能力弱

理论的学习使广大教师已认识到新课程的的核心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目前大多数教师有很强的改革意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往往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常常出现:新教材走老路;教师围着教材转,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不自觉地牵着学生走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树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意识。

现象之二:教师重视实验教学的意识强,指导实验教学的能力弱

生物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实验科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有许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基于新课程加大实验课教学的要求,我区从2001年起对生物实验课教学加以改革,生物实验教学已从 21 讲授实验走向操作实验;从演示实验走向分组实验;从验证性实验走向探究性实验;从单纯的试卷考核评价学生到将实验操作、情感、态度与试卷考核相结合来评价学生,由过去实验课完成30%上升为90%,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验能力大大增强,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尽管如此,由于实验课的难度加大,使部分实验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教师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弱,使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停留表面;教师对学生实验技能指导不到位,限制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现象之三:教师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意识强,教学的设计能力弱

现代学校教育呼唤现代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已成为历史,由于生物学研究是从直观到微观、从静到动,既贴近生活,又微妙抽象。因此,教师充分认识到直观、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活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的主要方式。我们的课堂上录象、投影、多媒体的运用已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物、模型、标本的展示同样发挥其特有的功效。我区有60%的教师运用了直观教学手段,比去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然而“教师是否使用了现代化辅助手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吸引人或带有新颖性”是大部分教师从“教”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设计教学,主要表现为目标不明确,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设计,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问题设计零碎、不系统,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能力水平;课堂上不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板书设计不精,达不到升华教材,提高能力的目的。

鉴于上述现象,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开始重视教研活动,只有将教研工作的重点下移到学校,以学校为教学研究基地,以教师为教学研究的主体,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校本教研机制,才能促进新课程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和反复的考证,认为变革校本教研模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已往的校本教 22 研模式比较单一,取得的效果甚微。校本教研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由于各中学生物学科人员少,难于组织教研活动和学校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的现状,通过联片教研的形式,将各自教研组的力量加以整合。这种教研形式有利于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理论依据:“校本”(school-based)的概念源自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国受到广泛重视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后来,有学者提出学校的“校本管理”、“校本进修”、乃至“校本培训”。埃文斯(T.K.Evans)在研究“校本在职教育”中强调教师的在职培训必须从传统的学科中心转向教法、组织管理和教学能力研究上。国内对于校本培训的理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校本培训是指改善学校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的全面的在职培训方式,包括教师的行动研究,以及校际的、与高校合作的师训活动。也有学者主张把学校自己组织的教师业务学习都作为“校本培训”。本课题所探究就是基于学校学科教学组的研训模式。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影响课程改革实验成败的关键。王湛副部长说:“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造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许多研究表明,教师要实现专业化,除掌握必要的学科内容和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发展的专业特性”。这种发展的专业特性是指教师要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其他教师和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检验有关理论,实现在专业上的自我发展。因此校本培训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基于这些理论,我们在开展“联片式教研”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适用性原则

所谓“校本“,旨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校本培训中所要解决的是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学校中”是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在任职学校中谋求发展。“基于学校”是指校本培训的一切活动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校本教研才能体现根植与学校的特征。联片式教研是以“研究课堂真实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课例为载体,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2、灵活性原则

“联片式教研模式”强调教师在实践工作中进行互相的交流与学习,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在课堂中、课堂外随教学流程准备相应的教研活动,使教研过程不再固定化、形式化,以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指导,这是有别与独立教研优势之一。

3、科学性原则

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基于教学现场情景中的群众性科研活动,把教科研活动与常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对于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教研的实效性有着实际的效用。

三、基本框架

发现问题→团队学习→精心设计→行动研究→反思提高→形成特色

发现问题:通过互动对话、交流碰撞,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立研究方向,思考策略,拟订措施。

团队学习:通过自主研修相关的理论,同伴交流,提升教育教学理念,用理论指导教学。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差距,学到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精心设计: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同时也要使教师在设计中得到成功的收获,实现自身的发展。通过一课多案的设计,经过备课、修正、完善,形成最佳设计方案。

行动研究:教师在参与真实事件的运作过程中,系统的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改革方案,加以实施后,仔细地检验对教学的影响,对课堂教学重新调整定位。

反思提高: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之间进行的自己跟自己的理论对话,对行动结果及其原因进行的再思考。

形成特色:根据教师的评议,授课教师及每位老师对自已预案进行修正,然后由授课教师再次授课或由其他教师依次授课,进行二次评课。几次反复,达到预计效果或超预计目标为止。经历了一系列动态活动过程,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探索的总结,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应用与效果

通过联片教研的形式,将各自教研组的力量加以整合。这种教研形式有利于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教研模式培养了科组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往人人上课,个个辛苦,单独作战,质量不高。其它老师疲于听课,评课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常不了了之。又由于主题不鲜明,就课论课,评课时老师们东敲一下,西敲一下,不得要领。缺乏“教研之魂”。改革后的教研课,中心明确,目标一致,同心协力,献计献策,教师由个人奋斗者转换为团队合作者,形成一个良好的教研团队。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培养了科组团队协作的精神。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设计的创新,从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中学到许多东西,促进教师更快地成长。这种模式也迫使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能力。这种交流互动式平台,发挥了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提升青年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提高了学校和教师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促进校本教研文化的形成。

篇3:初中生物虚拟实验平台简介

我们这里汇聚了全国关心“整合”、研究“整合”、实践“整合”的人。您在“整合”中是否有一些成功的喜悦想与人分享,有一些现实的困惑要寻求解答?真诚地邀请您也参与进来,做杂志的“主人”而非“看客”。

编辑邮箱:见页眉。QQ:814819519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要做到使其: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可以看出,随着教学理念的完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实验的操作能力等得到更多的重视。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能够很好地达成对学生的培养。东师理想研究院在对生物教学现状以及现有虚拟实验平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初中生物虚拟实验平台,希望能为实验教学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帮助。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研究

我们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掌握已有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调查内容,更为客观地了解真实的教学情况;通过对实验校的校长、一线教师以及学生的访谈,形成各研究数据的相互印证,确保对教学现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目前生物实验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1) 不能完成所有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验。由于课时相对较少以及与生物实验相关的仪器设备、用品、药品等的缺乏,使得一些“不重要”、“无法完成”的实验不能够实现。 (2) 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大多数实验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讲解或者演示的方式,学生亲自到实验室进行操作的实验很少。 (3) 实验教学缺少评价。目前,对于学生实验的评价,多数学校仍采取“填写实验报告,没有评价”,或者“仅有教师评价”。 (4) 实验室管理不完善。由于缺少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自由使用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了科学探究精神与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 (5) 学生探究实验开展得少。由于探究实验有时间、地点、环境以及实验对象选择等方面的限制要求,所以大多数学校不能够充分开展。

●中学生物虚拟实验平台现状分析

虚拟实验以其高度开放、不受时空限制、实验资源高度共享、实验操作安全可靠等特点日益受到青睐。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验教学的问题,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里我们仅仅关注它在支持实验教学方面的不足: (1) 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现实世界环境的特征没能很好地融入虚拟学习环境中。 (2) 学生实验操作受到限制。目前用于教学的中学虚拟实验,大都是演示型桌面虚拟实验。而在少数的操作型虚拟实验中,由于领域模型不健全,造成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在平台上做实验,把探究性实验做成了验证性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特别是学生培养目标。

●东师理想初中生物虚拟实验平台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一线教师的建议以及对实验教学现状和现有虚拟实验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我们设计并开发了“中学生物虚拟实验平台”。旨在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以及为学生探究精神、实验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学习工具。

平台由五个模块组成:文件、编辑、同步实验、辅助工具以及系统配置。

文件模块包含“新建”、“打开”、“保存”、“另存”、“打印”、“导出”功能。其中“导出”功能可以将学生的实验过程或者实验结果生成动画。

编辑模块为教师授课提供帮助。其中含有大量的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同时也有仪器、模式图、表格、模板等教学支持工具。并设有属性编辑器,可以对实验所需仪器、用品的属性进行修改。

同步实验模块,用于存放与教材配套的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

辅助工具模块包括“三维仪器”、“互动实验”以及“三维人体”(如图1、图2)三部分内容,不但可以使学生虚拟实验环境更加良好,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的自学以及教师的教学。

系统配置模块可以对交互服务器进行设置,支持学生交互实验。

篇4:山阳县教研室简介

近年来,山阳县教研室在县教育体育局的直接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教研室标准化创建活动”为契机,以“注重实效、多出成果、争创一流”为目标,抓住“教育教学研究、新课程改革”两条主线,突出“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质量管理”三项重点,加强“教研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文化建设”四项建设,实现“教研方式、成果评选、名师培养、自身发展、教学质量”五项突破。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县教研室在基础教育科研中“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职能作用,构建了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体系;坚持“岗位练兵”,培养教研骨干,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狠抓校本教研,加强课题研究,涌现出来一批高质量的教研成果,全县有38项国、省级课题结题;有22项国、省级和52项市级在研课题,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各类教研成果1200多篇(项)在市级以上评选中获奖,有360多篇优秀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2011年7月被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建立为“校本研修”基地县。同时在全县开展了“教学能手大赛”、“跟师帮教”、 “送教导研”、 “结对研修”等一系列活动,以城带乡、以优扶差,城乡互动,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科研工作全面开展、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和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山阳县的教育科研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表彰和奖励。县教研室先后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先进科研单位;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被陕西省教育学会评为“全省教育学会系统先进集体”;被商洛市教育局授予“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校本教研先进集体”; 连续三年被商洛市教研室评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先进单位”和“优秀教研室”,连续六年被山阳县政府、教体局评为“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单位”,2010年12月,被商洛市教育局授予“商洛市標准化教研室”。

篇5:小学数学教研组简介

逊让乡中心学校小学数学教研组共有数学教师18人。教研组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教学活动,特别是在课改工作中能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组内的中年教师经验丰富、勤于钻研,青年教师虚心好学、积极向上。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形成了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宽松和谐的良好气氛。

小学数学教研组是一个团结务实的教研组。在工作上积极开拓进取,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钻研业务的同时,又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数学教研组的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坚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采用班内分小组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优秀数学人才。

小学数学教研组是一个充满朝气的教研组。他们紧跟教改的步伐,勇于改革创新,根据时代和孩子们的发展变化,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总结新的教育规律。这是一支优秀的队伍,他们承担了18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他们无私地奉献,默默地工作。

篇6:贵阳七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简介

贵阳七中信息技术教研组是贵阳七中所有学科教研组中一支优秀的教研队伍。全组目前共有8名教师,朱国琼、李力立、周琼、罗存华、王俊敏、罗信霖、杨臻、布腾,平均年龄36.6岁,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高级教师职称1人,中学一级教师职称4人,二级职称3人。

信息技术教研组承担学校几乎所有和信息技术教学及其设备有关的多项工作,是一支“人员比较少、年龄比较小、成绩却非常多”的年轻教师队伍。在短短的几年间,无论是集体荣誉、个人奖项还是学生成绩,都硕果累累。究其原因,与本组全体教师一贯重视教研工作、坚持长期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全组出色的教研工作,才使得今天我们在各个教学领域都获得了优异了成绩。

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深知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知识更迭日新月异。“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得成为一条溪流”,为了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全组信息技术教师都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研组必将成为现代化学校的主要技术力量。我们这个学科教研组除了承担日常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我们还负责了全校所有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不仅如此,全组还承担了校园网的设计管理与运行维护、校园网站的建设与发布、校本课程的研发、本校教师的信息化培训等多

项工作任务。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工作,我们并没有推委和敷衍,而是全组成员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地完成好。特别是在合并四中后,学校电子化、网络化办公的初具规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步伐中,每一个成功的脚印,都倾注了信息技术教研组老师们的心血和汗水。尽管其中的辛苦和付出自不必说,但通过对学校工作的参与与承担,组内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检验和锻炼。在课堂上,对知识内容的讲解更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积极地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培训和业务进修,到目前为止,全组教师参加的各级各类校内外培训共185人次。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学习,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知识结构,增加了教学储备。

全组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竞赛,成绩斐然,在近几年的中学生信息技术电子排版大赛多人获市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电脑作品制作比赛中2人获省级奖,市级奖10余人,信息学奥赛获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13人等等。

不仅如此,全组教师阅读多种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书刊杂志,比如《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脑教育报》、《电脑爱好者》、《教师博览》等等读物。通过丰富的阅读,不仅提高了个人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开展教学与研究。

篇7:龙山高级中学地理教研组简介

龙山高级中学地理教研组现有专任教师16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6名,中学一级教师3名,中学二级教师7名。地理教研组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教学教研带动性强,是一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团队,是一支精诚团结、乐于钻研业务的团队,也是一支业务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团队。地理教研组教师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践,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将爱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激发学生的科学潜能,每位教师“予教于生活”与学生为友,教学生做人。时刻铭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学准则。本着“敬业、协作、奉献”的精神,在校长室及学校各科室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地理教研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和尊敬。地理教研组教师在教研方面,教师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注重教学科研,学术气氛浓重。地理教研组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当中,全体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锐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用探究活动、多媒体、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或视频,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情感;在知识形成与检测中让学生体验到努力就有成就感;在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思想和方向;在探究过程中以问题作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能力极限边缘孜孜以求,促使地理教学共生相长。

篇8:生物教研组简介

一、教研组合作文化的特点

教研组合作文化有以下几个特色:首先, 要基于组内教师自愿, 成员有共同的愿景, 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探讨研究教材、准备复习备考等;其次, 成员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助和支持的, 在合作中, 成员间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不断反思, 不断探求, 如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校本课程开发等;第三, 成员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持续学习, 达到了整个教研组的共同发展。

二、课例研究在教研组建设中的作用

1. 课例研究的步骤

课例研究 (Lessonstudy) 来源于日本, 近些年被引进我国, 它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并对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

顾泠沅教授认为课例研究的一般步骤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即围绕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设计教学, 按备课计划授课, 然后反思教学, 最后进行经验总结。而北京大学的陈向明教授认为课例研究分为以下步骤: (1) 准备:教师组成小组, 根据目前面临的问题一起讨论, 形成研究主题 (如“学生合作学习”) 。 (2) 计划:教师小组共同设计教案, 包括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长期目标以及本次活动的具体目标, 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形成收集数据的计划, 提供选择本方式的理由等。 (3) 授课:小组共同上课, 通常由一位教师执教, 其他人观察和记录, 有时还有大学研究人员参与, 有条件的学校同时进行录像或录音。 (4) 反思:授课教师首先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授课过程做简要说明, 然后观课者对课堂活动和效果进行描述、解释、分析和评价。

2. L高中生物组的课例研究

2009年起, 黄石市有3所高中开始教研组建设研究, 当时L高中是其中最为薄弱的高中。两年间, 该校通过教研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并形成了基于问题解决的“集体备课—上课并观课—课后检测—研讨反思—再设计再反思”课例研究模式, 通过制定主题、分工合作、课堂观察、组长引领和研究反思等一些列组合运作, 使各教研组形成了和谐的合作文化, 快速成长了一批省、市级骨干教师和青年新秀。下面以该校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生物组的一次教研活动为例, 探讨如何通过课例研究, 形成教研组合作文化。

(1) 课前研讨。坚持“三定”原则。即定主题 (目标) :通过同课异构, 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定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P88~P92;定人员 (分工) :主讲教师F和Z, 其他8名成员分别负责一个点, 进行课堂观察。首先授课教师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方面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 接着其他组员谈自己对本课教学的理解或者就感兴趣的内容对授课教师提问。

(2) 上课并观课。授课教师F和Z分别用第2节和第7节课, 在2班和3班教授同一节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 组内其他8名教师按“教师顾及学生面”、“师生互动方式”、“教师评价手段”、“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手段的运用”、“板书设计”、“学生学习投入状态”、“教学设计”8个观察点分工合作进行课堂观察。大家发现两个班的教学效果有差别, 主要在学生参与度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 课后检测。通过小测试、课后作业或调查问卷对本堂授课内容进行检测, 检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本次检测的结果与课堂观察得出的数据一致, 两个班中学生参与度较低, 对教师深层次问题理解不透彻的班级课后检测得分较低。

(4) 研讨反思。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差距?两个不同基础的班级在授课时需要注意什么?什么样的学习模式才是适合学生的?……围绕老师们的困惑, 教研组开展了第二次集体研讨, 本次研讨重在全员反思。这是F老师的第一次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问题式教学层层推进, 学生通过对物质是近乎封闭式的池塘生态系统的分析, 深入领悟作为一个系统的池塘生物群落内部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以看到F老师在第一次反思中更多讲到了自己对教学的设计, 而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反思。接着, 小组内成员就自己观察的点纷纷作出点评,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如骨干教师L老师谈到:“新版生物教材的编写, 主要突出了以问题驱动学习的办法, 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其中切合学生生活为主的问题, 有一定深度。……在教学环节中要合理设计教学程序, 以这些问题驱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比如你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1) 一般的食物链有几个营养级? (2) 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其食性如何?说明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快总结出不超过五个营养级。……但是在学生不能自己发现问题时, 如‘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还有什么没有表示出来呢?’最后还是老师向学生提出来的。这说明什么呢?一是问题的提出要有梯度, 问题与问题间的跨度太大, 学生容易掉链子。二是不同基础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一样, 你这个班的学生基础不怎么好, 学习习惯也不好, 既没有思考的习惯也不善于发现问题, 今后我们要共同探讨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意识。”授课的F老师和Z老师都点头赞同, 之后其他老师纷纷畅谈自己的思考, 大家共同探讨, 气氛热烈。

(5) 再设计再反思。在第二次研讨结束后, 敢于尝试的F老师根据同事们的建议, 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进行了一课多轮, 第二次课后, F老师又有了新的感悟:“第一节课是在2班讲的, 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根据课后学生的反馈结果, 学生对这节课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参与度上。这一点我第一节课做得不好, 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尽管学生也学到了, 但还是被动了一些, 所以第二节课我在这方面改进了很多, 很多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 让学生得结论, 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大大获得了提升, 教学效果好了很多, 可见新课改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应是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一些意外答案, 并且要加以引导, 学生的思维比老师要发散得多, 所以会有很多老师所想不到的答案出现, 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先肯定再逐渐加以引导, 最终还是要引导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对于这种突发情况, 千万不要以不理睬和否定来打击学生, 否则对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比F老师前后感悟的不同, 可以看到他在同伴互助中开始真正反思和剖析问题了。

作为组长的N老师从专业引领的角度写到:“整个课堂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下,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只满足于思考讨论教师设定的话题, 分组讨论中没有发现差异性的结果, 这一方面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和深入程度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如何设疑和设疑的难易度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 但他仍从F老师一课多轮和反思中, 得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也促进了自我的成长。同时作为组长他对全组教研工作有自己的思考:“我觉得我校生物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已经在思想理念和教学行动中做了大胆的尝试, 在教学形式和活动设计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样性的教学设计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高效完成生物学科的学习任务, 还能很好地达成课程目标。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教师思想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是这项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 提高课堂效率将是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课例研究对教研组合作文化的影响

1. 课例研究促进教研组活动由“泛”转“实”

首先课例研究立足常态的课堂教学, 与教师的工作息息相关, 摒弃了华而不实的“作秀”研究, 符合教师实际需要。其次, 主题化的研究内容使教研组活动更有针对性, 基于问题的研究使活动目的性更强, 避免了教研活动的随意性。第三, 课例研究可操作性强, 易于被教师掌握和接受, 使人人能参与教研活动。

2. 课例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例研究使教师们理性思考教学问题, 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例研究是反思——改进的过程, 它要求教师在反思中探求, 在探求中研究, 在研究中成长, 教师们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中吸取知识和经验, 达到个人的专业提升。

3. 课例研究鼓励成员的合作与分享

课例研究是一个统筹和计划、分工和协作、整合和分享的过程, 它通过同一个活动主题把组内成员紧密团结起来, 人人有任务, 集体共成果, 促进个人和整个教研组的共同成长。

课例研究使教研组充满分享、平等、互助、合作的氛围, 使教研组成为教师们乐教乐学的精神家园, 让教师们在成长中共享进步的喜悦。以课例研究为载体, 构建教研组合作文化, 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将是教研组建设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晓梅, 程可拉.课例研究中需要明确的几个核心概念.当代教育论坛, 2008 (8) .

[2]陈鸿.生成以探究为实质的合作教研文化.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 (5) .

[3]陈向明.教育改革中“课例研究”的方法论探讨.基础教育, 2011 (4) .

篇9:如何发挥生物教研组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生物;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20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80

一、制定好工作计划

任何工作,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事先制订好计划。在每一个学年或学期初要组织全组生物教师认真学习研究《生物课程标准》(及其调整意见等),通读《生物》教材,明确课标的目的要求,了解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能力培养等,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结合中学教育改革的要求(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性教学”等教研工作)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拟订出切实可行的学年或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安排好统一的教学进度、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教学改革的课题等。而且还要预先制定好生物实验计划和实验材料的采集计划,以便为上好生物实验课和开展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社会实践活动作准备。

这样,每位生物教师就会做到对各自的职责、任务心中有数,从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有利于学校根据教学工作计划对生物教师的工作进行检查、调整进度、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二、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在每学年或学期的工作中,应该定期组织好全组生物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解决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搞好教学教研工作上的传、帮、带。

不仅如此,还应当认真钻研业务,经常学习教学参考资料、专业杂志等,了解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动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技术等并组织全组生物教师积极开展教育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实践活动。

具体做法是:每位生物教师每学年或学期都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年龄特点、学生的生活环境等因素预先确定教改课题,积极探索教改方法,列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生物教研组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生物教研组长要带头举行具有典型意义的“公开课”“观摩课”“试验课”,在课前要说课,课后要与听课教师进行分析研究、交换意见,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力求能在生物学科的教改实践中有所突破和创新,为其他的生物教师作出示范。

另外,还要争取机会让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参加校际备课和教研活动,以便向兄弟学校的教师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以促进生物教研组全体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三、做好学习考核和评价

生物教研组长要督促全体教师抓好生物学科的学习考核和评价工作。要组织全组教师进行研究、改革考试的方式和方法,改进以往单一的考试成绩评定和质量分析的方法,建立全面的、科学的、可检测的和可操作的学生素质综合考核目标和评价标准,做好学生的学习考核和评价工作,以便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发现生物学科方面的优秀人才,要注意组织生物教师进行培养、提高,做好生物学科各项竞赛,做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等参赛者的培养工作。

四、健全生物实验室建设

生物教研组长要指导并协调生物任课教师与生物实验员(或生物实验教师)之间的工作关系,努力健全生物实验室的建设。要经常与学校领导及各有关部门联系,想方设法解决生物实验室的物质设备、生物实验员培训等方面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为保障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和生物实验课外科学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五、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活动

课外科学实践活动是生物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在每一学年或学期初教研组要组织全体生物教师进行讨论、研究,先熟悉本校校园及周围环境的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情况,并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制订课外科学实践活动的详细计划和方案,而且还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以便使全组生物教师能按计划、有组织、顺利地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活动,如成立生物科技兴趣小组,举行各种形式的生物科学报告会、讲座,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活动,举办生物学科方面的标本、模型、小制作的展览,参加生物夏令营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科技活动、竞赛等,加强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健康教育、禁毒教育、反邪教教育、环保教育、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等。在各种活动结束后还要指导、协助有关的生物教师进行经验总结,写好心得体会,以便改进工作。

另外,还要积极筹划学校生物园地的营造、完善工作,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接触大自然、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场所,推动课外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要积极鼓励全组生物教师参加业务进修,接受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业务培训等,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对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而且,还要鼓励全组生物教师把平时的教学工作经验,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并撰写成论文,参加校内或区(县)、市、省及全国的论文评比交流、汇编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促进全组生物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

总之,生物教研组是生物教师进行生物教学研究的一个业务部门,全组生物教师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务来开展教学、教研等活动,发挥生物教研组的作用,从而提高整个教研组全体生物教师教学、教研的水平,推进和深化生物学科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10:南门学校小学部数学教研组简介

小学数学组现有教师33名,其中市级学科带头人1名,市级骨干教师教师6名,区级骨干教师5名。我们组是一个团结务实、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团队。在各级各类的教学技能比赛中,我们组佳绩连连,至今已有3位老师承担过省级研讨课的教学,4位教师获得城厢区 “教坛能手”称号,多位教师承担过市级公开课的教学。

我们组多次承担省级课题研究实验工作。目前正在研究的是2010年6月报批的省级课题----“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数学思考能力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围绕数学问题解决,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本课题至实施以来,我们坚持全体老师参与、全过程参与、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坚持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努力实现课题研讨课与教研公开课、教学经验总结与课题研究成果提炼的有机结合。主要工作做法有:集体备课,教研沙龙,案例研究、课堂教学研讨等。

篇11:教研培训中心简介

新巴尔虎右旗教研培训中心成立于1999年,由原教育局教研室、电教室和教师进修学校三家组合而成,是一所集教师研究指导、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业务管理职能为一体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教研培训机构。2005年,我旗结合全旗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对教研培训中心领导班子及教研员经过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后重新组建。

师资情况 目前,教研培训中心共有22名专职教研员和3名兼职教研员,教研培训中心教科研人员齐备,每学科都配备了专业对口的专职教研员,学科结构基本合理,专职教研员在所有教科研人员中所占比例为100%。专职教研员本科以上学历的有17人,占总人数的77.3%;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7人,占总数77.3%,具有中级职称的有5人,占总数的22.7%。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从全旗中小学遴选3名学科骨干教师为兼职教研员,协助教育中心负责开展教研活动,承担学科业务咨询,解决本学科教学疑难问题。兼职教研员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人,占兼职总数的100%,其中2人具有高级职称,占兼职人员的66.7%。从总体上看,教研培训中心的教研员队伍是一支学科配套、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设备 教研培训中心现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办公用房。有教师办公室9间、计算机教室1间。多媒体教室1间、图书阅览室1间、音像资料1000小时、开展教研活动专用车1台。同时,配有激光打印机3台、复印机1台、速印机1台、摄像机1台、照相机1台、传真机1部、教师计算机18台,并与互联网连接,这些现代办公设备能够满足各种日常工作需要,各种仪器设备均有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并能够很好地提高办公效率。

新右旗教研培训中心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篇12:生物 教研组总结

在忙忙碌碌中又度过了一学期,我们生物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按照教导处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研组工作。我们以新课程标准、新教学观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五三二”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线.在认真完成教研组常规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强教研组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踏实地落实常规管理

教研与教学同步,两者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本学年,高中生物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研组工作具体体现为 “四个坚持”:

1、坚持每周一下午的集体教研制度,这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我们教研组有效地运用这宝贵时间,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围绕新的课程改革,结合课题实验或教材、课标进行集体备课,进行课堂教学、课时设计,学习新大纲,了解新教材,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指路。我们积极开展了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实行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每单元先由主备课人设计教学稿,提出授课方案,其他人共同讨论,最后形成统一要求,上课人整理出授课思路。这样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效果明显。集体备课备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备教材的前后联系,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备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做到了有计划、有准备、有问题、有难点突破方案。

2、坚持每学期一次的教师公开课制度。推动教师围绕学校的“五三二”科研课题,勤于学习,善于进取,勇于实践,不断总结,从而挖掘学校教育科研的深度。在教研组学科带头人、何国良副校长、老教师俞甫林等的带领下,教研组结合“示范课”、“常态公开课”等形式,在集体备课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每位教师上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

3、坚持听评课制度。各位老师除自己钻研业务外,还注重相互学习,相互听课,通过听课、评课,对诸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在教学研究上与教师进行具体磋商和指导,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努力的方向,研究对策,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4、坚持期初计划、期末总结制度。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方案,制定教研组计划,期末认真总结教研教改的情况,做好总结工作,人人撰写经验总结或论文。

二、长期不懈抓教研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我们逐渐探索出了“生物课”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教学稿为载体,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较好,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和谐发展,共研共进

高中生物教研组是一个团结、和谐而又有凝聚力的团体,大家在一起共事都感到很快乐,遇到事情一起想办法,一起分担,一起享受,就像一家人一样。另外,本教研组的年轻教师多,有生机有活力,是我们教研组的生力军和未来的希望,他们工作热情高。通过以老带新等形式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帮扶和培养,以促使他们迅速成长。

四、加强教改,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要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使教研工作植根并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我们也积极向兄弟学校学习,促进我校生物成绩的进步。

今后,生物教研组将继续抓好抓紧教研工作作为深入开展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创教研工作的新局面。

高一生物教研组 二〇一四年六月

教研组工作总结

高 一 生 物 教 研 组

上一篇: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工程硕士招生简章(建筑土木与项目管理)下一篇:学校私家车交通安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