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的策略研究

2024-07-23

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的策略研究(精选10篇)

篇1: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的策略研究

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的策略研究

目录

1、立项申请书

2、实施计划

3、问卷调查及调查报告

4、座谈记录

5、公开课及评议

6、教师论文及获奖证书

7、参与课外分层辅导的学生与未参与的学生英语成绩对

比分析(试卷与检测成绩)

8、典型案例及辅导学生记录

9、总结报告

(第一阶段总结报告)

(第二阶段总结报告)

(结 题 报 告)

篇2: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的策略研究

有关心理学家曾对全国近三千名大中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感到做事容易恐慌和紧张,55.92%的学生感到经常对一些小事过分苦恼和担忧,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感到无法与人相处,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无法忍受。因此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心理和生理有着密切联系,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深入挖掘教材,做好课堂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和心理上架起一座金桥,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具有健康心理。

讲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时,结合到我校是“无烟学校”,并针对个别学生认为吸烟是“成熟的标志”、“潇洒的表现”等幼稚心理进行剖析,重点讲述吸烟的危害和禁烟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对烟草有正确的认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

讲《生殖系统》时,端正教态,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的疑惑。首先让学生有正确认识,性知识是一类科学知识,不应该回避。可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发育水平的性知识,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身心变化,求得心理平衡。引导学生在男女同学相处时,互勉互助,共同进步,建立真诚的友谊,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

二、调查分析个案,加强具体指导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较强,心理发病较快,但也容易治疗,只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合理指导,可解除他们的困惑。

懒惰是惰性心理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图安逸,怕吃苦,追求享受。他们在家中多是“小皇帝”“小公主”,随年龄的增长,惰性、任性日益显现。学习怕动脑筋,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学习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利用“生物钟”知识树立时间观念,学习和生活要有计划性。

有的学生因家庭生活关系紧张,有的.家庭教育不当,有的受不良外界刺激等,使他们疑虑重重,忧郁苦闷,性格孤僻,与人不合群,从而对教师、家长、同学有一种排斥力,为此及时指导他们认清事实,并开展班级、校际间的交往活动,增强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如开展生物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在集体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中克服心理缺陷。

嫉妒是在与别人相比较中产生的一种狭窄的自私的心理现象。这样的学生气量狭小,心胸狭窄。他们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藐视,重则仇视,甚至攻击报复对方。对这样的学生采取亲近大自然,组织野外生物考察活动,有条件的可进行生物野外实习。让森林、高山、大海之伟大衬托出个人的狭隘渺小,把他们的心灵创伤抚慰平复。 自卑的主观原因是意志薄弱和性格软弱,客观原因是现实与自身的需要出现矛盾时得不到应有尊重。这样的学生性格孤僻,做事畏缩,不敢冲在前头,生怕别人耻笑。生物教学中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卑心理的根源,同时用温柔、谨慎、灵活的方式接近他们,掏出心里话,找出原因,再创设特定情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性心理变态,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有生理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如不健康文化传播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比较微妙,尤其对情爱方面的信息更为敏感,稍受暗示,就会有所发展。他们所处的环境则时时诱导他们:有的从网络、影视、剧照、人体摄影、人体画像中寻求刺激;有的从文学作品,医学书刊中寻找有关性知识的文字图象;有的丧失理智,走上犯罪之路。对于他们首先进行性知识教育,让他们从生理的角度去理解,并引导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环境,同时开展各种积极有意义的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介绍成功事迹,激发进取心理

科学家是科学成果的创造者,他们取得成功,除了正常的智力外,在理想、情操、胆识、毅力、勤奋等方面也具有优良的品质,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楷模。达尔文智力并不超常,却凭着顽强的毅力,经五年环球生物科学考察,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孟德尔八年苦战,从一粒粒豌豆种子中数出了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袁隆平也突破重重困难先后培育出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目前中国、美国等国家联合进行的“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将在基因水平上揭示人体的奥秘,从而使人类的遗传病、癌症和心血管等疾病可能在基因水平上得到治疗。为此我们开设《生物科技园》,专门介绍生物学家及其成果,使那些有自卑心理和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同时激发学生的进取心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应变能力

生物教学中还应向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按常规教学,学生的学习就会停留在仅仅听懂或掌握老师讲过的知识水平上,解决问题时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学生,模仿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有意在解题时表现为思想受阻,并借此向学生演示在经过若干次挫折后克服思维上的障碍而获得成功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解题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安排一些活动,设计一些方案,让学生在挫折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坚强、吃苦、耐劳的性格。

篇3: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的策略研究

1. 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英语学科考核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根据体校体校学生实际情况,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 期终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不及格总成绩不予及格。这样可以解决平时成绩比重偏低, 体校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 只重视期末考试的弊端。

第一, 体校学生平时学习压力不大, 把“宝”全部压在期末复习考试上。他们毕其功于“一役”, 临时抱佛脚, 平时加油玩, 只要期终考试那几天加油干就行, 这样体校学生们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 只重视期末几天, 久而久之体校学生们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究其原因, 这是我们不当的考核机制带给学生们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第二, 只注重考试结果, 不注重体校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仅要求体校学生学习成绩好, 理论水平高, 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对体校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对事务的驾驭能力、文明礼仪素养等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 有时对这些能力的要求比书本知识、理论知识还重要。

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教学效果的追求, 而不是一纸试卷, 培养人才的目标应是体校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与提高, 而不仅是分数的高低。因此, 扩大平时成绩比重, 加强体校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 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对体校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有效考核的举措之一。

2. 体校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

第一, 出勤情况。该项指标主要考核体校学生的到课情况, 如是否缺课、迟到、早退。老师如何才能较为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体校学生的出勤情况呢?为此建议:

(1) 任课教师在上课时应严格考勤, 并做好记载。随时抽查与点名, 以了解体校学生到课情况;

(2) 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学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如果体校学生缺课次数达到四分之一学时, 按缺课时处理, 该生不能参加本学期期末考试, 在最后一学期补满学时后参加补考, 补课补考合格者才准许领取毕业证。

(3) 建立健全的请假制度。针对体校学生, 如果因训练、比赛请假, 必须出具训练科的请假单, 教练员、班主任签字, 平时成绩不扣分;学生病假出具市级以上医院开具的病例, 班主任签字, 病假每堂扣一分;学生事假出具班主任所开的事假条, 每堂课扣二分。

第二, 课堂表现。上课时体校学生是否认真听讲, 是否认真笔记, 还是在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 如在看报刊杂志、玩手机、睡觉、随意讲话等?这些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及时纠正, 同时要由课代表记录在案。视情况扣一至五分。

第三, 课堂发言与提问。该项指标主要考查体校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是否敢于在课堂上发言, 发言次数与发言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体校学生是否经常提问以及提问的次数与质量。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视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相应加分。

第四,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教师上完课后一定要布置适当作业。提出下次上课时的要求, 布置作业。其实, 体校学生的作业可以多种多样, 如习题、论文、读书报告、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作业成绩至少占平时成绩的30%。

第五, 单元考试成绩。教师将本课程内容分成几个单元, 上完一个单元可以进行一次单元测试, 及时反馈教育教学的情况, 同时也给体校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机会。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将体校学生的时间、精力全面引导到平时学习上, 而不是期末几天。同时通过指标体系的设定, 减少教师给出平时成绩的随意性, 增加评定平时成绩的科学性。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的评价, 合理有效的考核, 使体校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摘要:在体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考核, 巧妙的评价, 有助于和谐课堂的生成, 有助体校学生信心与兴趣的培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笔者针对平时成绩的比重、以及考核策略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平时成绩,考核策略

参考文献

[1]罗少茜“英语教学中的行为表现评价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篇4: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记忆策略;教学理论;学科思维

G633.8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法和理念是影响教学实践和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善于把握化学教学中的关键点,也要高效的解决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以及难点问题。只有从教学的实践基础入手,切实解决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运用“记忆策略”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突破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实现科学高效的化学学科教学目标。在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时,要从化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切入点着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

一、“记忆策略”概述

其实,“记忆策略”的理论源泉来自于“认知发展”的相关原理。“认知发展”就是指学生尚未实现学习目标,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记忆策略,能够最终实现对问题的探究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记忆策略训练的理念就是一种新型的基于相关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记忆策略方法是一种非常具有实效性的的教学方法。自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就一直有教育学者对“记忆策略方法”进行阐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姆斯·贝尔托认为,记忆策略方法就是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通过教学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运用这个系统的知识框架作为记忆策略的主题,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记忆效率。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些教育学者把“记忆策略方法”与“自主学习”理念相结合。他们认为记忆策略方法的侧重点在于“自主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从教学理论方面来分析,记忆策略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并且逐渐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从化学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记忆策略的有效方法。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记忆策略训练的实践策略分析

(一)抓住化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记忆训练

教学并不是一个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双向互动、知识和思维交流的活动。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师在教学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居于主体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的主动性。而记忆策略方法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科学习任务。记忆策略方法的侧重点在于“自主性学习”。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将大问题一步一步分解成小问题,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此外,还要从化学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抓住化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教授“化学元素”这个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默写一些常用的化学元素,然后循序渐进,慢慢加深难度。可能一开始学生会觉得很轻松,但是随着难度增加,就会遇到很多难题。教师进行分析问题之前,可以进行相关教学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说,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金属元素,等学生熟悉了金属元素之后,再让学生记忆非金属元素。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分解,让学生分组解决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前探究。

(二)设置开放的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进行的的记忆方式

在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创造,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概念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善于转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记忆策略方法,主要就是要通过建立化学知识框架,优化学生进行的的记忆方式,当遇到一个问题时,马上回忆起相关的化学知识的 ,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就能够大大提升。

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这个课题时,教师不必急着进入正式的教学环节。这一部分内容的相关问题比较复杂,但是氧化还原的相现象却很有趣。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兴趣点,设置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现象以及金属生锈的过程。这样,学生会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更加容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高,同时也能优化学生进行的的记忆方式。

三、小结

高中化学是一门学科特色非常明显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很多高中化学教师都发现,在化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化学教学的效率问题经常是让教师头痛的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没有把握住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没有理解化学教学的学科特性,没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性,那么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阶段,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化学学科教育的理论也发生了转变。化学学科也是高中阶段必设的课程,随着现代教育发展速度加速,高中化学教学要转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重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将记忆策略方法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旨在提升化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黎台亮.学习化学与化学记忆方法[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3]徐明武.精加工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5年03期

篇5: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的策略研究

一、注重示范引领, 作学生的楷模

“己身正, 不令则行;己身不正, 虽令不从”,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良好的体育道德认知和行为, 对学生体育道德的养成起决定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是体育道德的模范者, 关注体育道德教育的细节, 随时随地传递道德理念, 能直接对学生起示范和引领作用。体育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规范, 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能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 当发现学生有违背体育道德行为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 把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因为良好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 而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的积淀。如教师在讲解时, 当发现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喜爱交头接耳, 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要立即制止, 告诉学生他的行为不仅影响本人学习, 也将影响其他学生的听讲, 同时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学会倾听, 也是人的道德内涵体现。

二、善用表扬, 促德提升

体育课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场所, 学生在学习、游戏、比赛时, 随时都会出现良好道德行为, 体育教师针对学生在体育课上良好体育道德行为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特别对以往表现差的学生进步时, 更要给予特别的表扬和鼓励, 使之感到自己“闪光点”得到了老师的关注, 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如, 在接力跑的教学比赛中, 有1名平时表现总是落后的学生, 当他摔倒后, 为了团队的荣誉, 立即爬起来继续奋力拼搏, 使他所在的组取得了好成绩。在活动结束总结时, 笔者对这名学生特别提出了鼓励和表扬, 使他明白, 团队的荣誉是每个人的荣誉, 也是每个人付出的结果, 希望他能给整个班级作出更多的贡献。再如, 篮球教学比赛中, 经常会出现犯规行为, 多数都是学生的无意之举, 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 不包容学生的犯规行为, 及时给予指正, 以促进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良好体育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熏陶感染, 培育情操

体育课堂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 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熏染体育道德。如在教学中, 为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接力跑练习设置为“抢占钓鱼岛”的情境教学法, 学生在速度素质得到发展的同时, 爱国热情也得到了培养。也可利用室内课, 向学生讲述或播放中外体坛名人轶事视频, 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的教育。如在联邦德国的一场全国足球联赛中, 不莱梅队的弗兰克奥登维茨在本方禁区内手触球出界, 裁判员没有发现, 因而判科隆队发角球, 科隆队当时提出异议。裁判员问奥登维茨是否手球违例了, 他立刻承认的确犯规了, 结果科隆队靠罚这个点球赢了这场比赛。奥登维茨的一些队友抱怨他“太傻”, 但是, 他的诚实态度却受到了广大运动员和球迷的赞赏。国际足联把1988年的“最高风格奖”授予奥登维茨, 奥登维茨的这种行为体现了运动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体育精神, 是值得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四、根据教材特点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在教学中, 教师在考虑学生年龄、心理成熟程度不同的同时, 应让学生在练习中, 领悟运动项目对体育道德培养的价值。如, 田径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 敢于挑战的品质;球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 勇于拼搏的精神;游戏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思想和规则意识。再如, 在田径类的耐久跑教学中, 总有部分学生情绪低沉, 不愿参加耐久跑练习, 缺乏顽强的意志。笔者采取改变耐久跑的练习方式, 把练习比喻成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耐久跑的路途中, 设计出红军长征路上的不同地名, 如, 已到达井岗山、遵义、延安等地方, 学生在红军长征精神的感召下, 情绪就会高涨, 就能积极投入到练习中去。这种练习方法不仅达到了耐久跑的教学目标, 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 学生从参与中领悟到顽强意志的作用和价值, 只有不怕困难, 顽强拼搏, 才能达到目标, 寓道德教育于润物细无声中。

篇6: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的策略研究

1. 运用导学案引导自学,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运用能力

英语策略化指导首要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自我调控的过程中,由“模仿学习”向“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转变。运用引导质疑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预习,体现了先学后教和生本主义原则,利于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增强学习运用的能力。

导学案的运用,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内容有更为丰富和全面的认知感悟。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一定量的思考探究题来予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我主动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围绕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设计具有多样性和层次化的思考案例,引导学生在自我阅读感知和思考质疑的基础上进行主动探究;按照英语教学三维目标要求,围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去设计拓展延伸的学习案例,让他们在自我总结反思的调控过程中强化认知感悟,提高自我调控运用能力。导学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背景视野,更为他们明确学习思考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导学案的引导来活化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自我主动预习探究的基础上深化理解感知。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h English》(下同)8A Unit 5 Birdwatchers的“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一方面,结合“The character about Zhalong”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扎龙的自然风貌,体味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通过一些问题,像“Why do the birds like to stay in Zhalong?”等来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文章素材的基础上体味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建议学生就“What should we do for the wild birds?”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此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感知。

2. 借助任务化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需要通过表达交流的形式来呈现认知思维,让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更多的未知。运用任务化的互动探究来活化教学过程,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氛围,还能够使他们在彼此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英语表达水平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运用任务化的互动探究,能使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更为丰富。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多样化的任务和对互动探究过程的指导,能更好地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潜能。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合理搭配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实力相当的同伴合作与竞争过程中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围绕教学内容重点,给学生设计具体的和有指导性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自我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目标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同桌、小组、师生等形式来优化合作探究,帮助他们在彼此的讨论交流过程中加深理解感知。任务化的互动探究对缓和课堂紧张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任务化的互动探究来优化教学过程,能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更为活跃。例如,在9A Unit 2 Color的“Reading—Colors and your mood”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围绕“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olors?”进行自由表达和交流来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认知感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要求学生围绕“How do we use colors correctly?”和“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article?” 运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感知。通过合作探究来优化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向积极主动学习转化,不断增强学习技能。

3. 尝试形成性激励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

运用形成性激励方式优化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这样的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体现了英语教学生本主义和人文化教学理念,更能够使学生在受到认可和肯定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运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根据他们的学习实际予以综合指导。在教学中,一方面,多夸奖学生,让他们在肯定的语言、鼓励的眼神、认可的肢体语言中发现自身的价值,更利于激活他们的潜能;另一方面,多给他们展示成果的机会和载体,鼓励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中全面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思维过程,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在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基础上,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产生亲师信道的效果。

篇7: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的策略研究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 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的变化。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 经济逐渐面向国际快速发展, 也促使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2]。然而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则应充分考虑到自身应如何发展, 如何与国际接轨, 如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要求无论是企业中的人事管理还是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具备创新精神。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民族、国家具有了创新精神才能学会如何创新思维、如何进行创新实践以及如何利用创新技术等解决生活实际中的困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以及创新能力的高低, 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发展程度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教育目标的要求。1983年邓小平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三个面向”, 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从而捋清了教育的路线以及目标, 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创新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就决定了我国教育的方针必须重点放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3]。相关研究证明, 传统的教育体制显然已经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有碍于建设富强、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 应改变原先的继承为主、传授知识为主以及标准化训练为主的教育方式, 应着重强调教育职能向创新为主、开发创造力为主和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的转变。

二、会计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1) 通过对学生好奇心的利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 大部分科学家的创作发明都源自于其自身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新事物得以创造发明的关键性因素, 是创造型人才主要特征之一。然而, 对于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 好奇心是他们的天性, 有好奇心才有对新知识不断追求的欲望, 才有与众不同、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 才会有独特新奇的创造发明。由此可知, 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种难能可贵的好奇心正是学生得以激发创新精神的主要条件之一。在会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依据教材的内容创设新颖生动的情境, 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 从而突出教材的重点,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触动,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情境教学中, 教师应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 当教师讲授到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等知识时,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由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并选择假如自己创业时有关于资金筹备的途径等[4]。

(2) 诱导设疑, 激发创新思维。基础会计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且职业性较强, 学生工作时应按照会计制度的“钢性”原理而进行操作, 然而现实具有较为复杂多变的特性, 因此有时候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学习时,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很少向教师提出有关于课程内容的疑虑和观点等, 束缚了自身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内心的想法和对相关课程内容的质疑, 使学生有施展天赋和才能的机会,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 教师讲“借贷记账法”时, 应先要求学生预先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 让学生记下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 待进行课文教学时向教师提出疑问, 教师则耐心引导学生, 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创设各类会计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会计实践活动。会计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 源于实践, 又用于实践。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5]。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校外社会调查、实地调查, 举办智力竞赛、技能竞赛、专题讲座等, 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自主能力等得到自由发挥。教师还可分阶段、分课程地组织学生进行仿真模拟实践, 把学生所学过的散乱、复杂的会计知识系统化、生活化,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主地、科学地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此外, 学生还应利用寒暑假等时间, 参加校外会计协会的实践活动, 到工厂或者其他单位亲身感受其会计工作的环境、氛围, 且亲身进行难度适中的会计工作, 感受会计职业的重要性及其乐趣, 从而全方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通过使学生参与各类会计实践活动的方式, 可以巩固学生会计基础知识,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 以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为主, 黑板教学为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黑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 以及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 黑板教学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替代, 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环境使学生适应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并在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在讲到“会计账簿以及会计凭证”时, 如果教师手边没有真实存在的账簿以及凭证, 教师可借助互联网进行搜索、搜集资料, 利用多媒体屏幕影像等显示所要讲述的内容, 丰富学生视听感知, 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课程内容变得更为直观易懂, 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 激发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的多少是衡量一个民族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要把学生创造性思维解放开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且把它贯穿于教师教学过程中, 即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结合课文重点, 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 完善实验教学设计, 开展会计专业创新性教学, 最终达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学生智能以及创造的个性,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沙沙.关于管理会计课程及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 8 ) : 786—788.

[2]许莉莉.高校管理会计学教学思考[J].财会通讯, 2011 ( 21 ) .

[3]李九斤, 王瑞华, 徐畅.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 8 ) .

[4]王婷.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突破——创新思维教学的运用心得[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版) , 2009 ( 10 ) .

篇8: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品德教育 活化情境 感悟文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个学科的基本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由于它的学科内容、性质等特点,使得思想教育在这里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崔峦在谈到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时说:“语文教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自觉地担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责任。这是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语文“教学内容中本身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科学思想方面的,审美的及其他人文方面的。”因此,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工作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一、活化文本情境,营造浓郁氛围,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文本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感人的场面,营造了一个个感人的情境。教学时我们宜从语言入手,再现文章的场面和情境,发掘其中的思想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完成思想教育。由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丰富,在这方面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在对课文进行配乐朗诵的同时,展示大榕树上一静一动两个不同的场面。在这样一个由画面和声音共同营造的情境中,学生会很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在感受画面美与语言美的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可爱,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再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是一个情感信息十分丰富、内容十分感人的童话故事。课文中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产生幻想的内容叙述,是文章情感的高潮。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作了这样的设计:她请一个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自己坐在凳子上随着内容的描述表演着小女孩的动作。道具就是这么简单,可这一情境的营造使得文中蕴藏的情感得到了具体的传达,使学生受到了感染,激起了他们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使他们产生了要更加珍惜自己的美好生活的感情。类似这样的文章在教材中还有很多,如《可爱的草塘》、《海滨小城》等等。在教学时应当注意认真地发掘其语言和情境的感情内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使之得到释放,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激起他们积极健康的感情波澜,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感悟美的形象,培养审美情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审美总是首先从对形象的感受开始,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文学形象,总是以凝练生动的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由于年龄小,对文字的感悟能力还不十分强,但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法,渗透审美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使认知活动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苍白走向多彩,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激起强烈的美感。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骄傲的孔雀》一文时,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孔雀那副骄傲的模样;然后再通过结合画面的生动课文朗读,将喜鹊的有礼貌与孔雀的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加深了学生对“如何才是真正的美?”这一主题的理解。另外,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激发形象思维,使认识更清晰、更透彻,激发创造美的思维。例如在教学《落叶》课文时,让学生到课堂外捡来了落叶,教师说:“落叶能告诉我们秋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可美了,你们看了落叶,你知道美在哪里吗?”学生纷纷说:“我知道,秋天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飘落下来,很美。”“我知道,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要去旅行,它们很高兴,很美。”“树叶像手掌、像扇子、像海星、像飞标、像色彩斑斓的花蝴蝶、像金鱼的尾巴、像跳舞姑娘穿的花裙子……很美。”“树叶在空中飞舞着,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落下来,真美。”“树叶落在地上,像洒了一片金子。”“秋天到了,树叶脱去了绿衣裳,换上了黄衣裳,一阵秋风吹过,他们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在地上跳来跳去。”几片树叶给孩子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无穷的乐趣,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三、感悟文本的艺术形象,接受思想熏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思想性很强、人物形象塑造很突出的文章,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夜的工作》等等。由于这类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在进行这类文章的教学时,渗透思想教育似乎是很容易进行的。但是我们要考虑到进行的是语文课的教学,避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可以首先考虑这些文章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从人物形象上下功夫,让英雄人物在学生的心中站立起来,使他们感到英雄们是可近可亲可感的,进而自觉地以他们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它是以“我”的口吻和叙事角度进行描写和叙述的。在写到大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时文章重点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那么,此时邱少云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用画面、音乐等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并让他们用语言将邱少云的心理活动描述出来。在这种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再创造的过程中,使他们对人物思想情感进行着体验,因而直接感受到了英雄的伟大,激起了他们崇敬英雄、学习英雄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方法不仅有效地进行了思想教育,也造就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

篇9: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的策略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报端, 而自杀者年龄却呈下降趋势, 中小学生自杀情况也时有发生, 这与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有关。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 也是增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体育锻炼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发育、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来说至关重要, 可给学生、家庭、社会带来有利的长远影响。本文在对5所中学的学生调查分析基础上, 研究体育教学与中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关系, 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优化体育课的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苏州市区具有代表性的5所中学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每个学校随机抽取40名学生。

2.2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文献27篇, 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3 专家访谈法。

访谈中学体育教学专家3人, 知名中学体育学科带头人8人。

2.4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198份, 有效回收率99%。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感到挫折的因素。

《心理学词典》对“挫折”的解释是:“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 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从表1的调查情况来看, 让中学生感到挫折的最大因素是学习成绩, 这正确反映了中学生时下的状态———以学习为主;其次是人际关系, 这也印证了学校也是社会的说法;家庭因素的比例高达49.5%, 这说明当今社会的家庭状况以及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恋爱的因素为15.2%, 虽然比例不大, 但也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3.2 中学生参与体育课情况及参与动机因素。

表2看出, 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目是体育课, 高达90.4%, 其次是计算机课, 而主课课目仅为23.7%, 喜欢体育课的学生数量几乎为其4倍。这为我们在体育课上进行锻炼其承受挫折能力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表3可知, 中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动机因素中, 解压放松的比例最大, 为95.4%, 其次是健康需要86.8%, 刺激娱乐为83.3%, 技能提高为66.7%。这为我们在体育课上提高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3.3 体育教学的作用。

体育院校很少出现自杀现象, 是因为学校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形式, 通过各种身体练习, 培养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公平意识、坚强的意志品质, 使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极其生动、形象和具体。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

3.3.1 宣泄。

我们从表1中看到,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成长烦恼, 诸如对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家庭、早恋等因素的挫折感。长时间的、持续的挫折感会给学生以厌学、抑郁、烦躁甚至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这迫切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通。而这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身体练习的体育活动就显得非常必要。让学生通过身体活动, 把学习生活中的挫折感尽情的宣泄出来, 及时调整学生不良情绪。

3.3.2 劳逸结合。

从表1可知, 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到的最大挫折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 高达72.7%。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以及当前应试教育的观念, 家长望子成龙的想法, 都是导致学生对学习成绩挫折感的原因。片面强调学习成绩, 必然就对其他学科有所看轻。很不幸的, 体育在很长时间里都被看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类人的游戏。虽然我们早就提出素质教育, 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还是不容乐观。既然改变不了应试教育的现状, 那针对高达72.7%对学习成绩有挫折感的学生, 利用参加体育活动, 让学生劳逸结合, 提高学习效率, 以期降低对学习的挫折感。

3.3.3 体育活动的固有作用。

体育活动是以身体活动的形式, 对人意志、心理、生理的磨练, 本身就是一种挫折行为。通过体育活动, 能养成学生吃苦耐劳, 力争上游的意志品质。从表2看出, 90.4%的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目是体育课, 这就给予体育课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可能。在学生最喜欢的课目———体育课上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不但可锻炼学生的体格, 有着健康的身体, 且磨练学生的意志品格, 有着健康的心理。体育活动的魅力很大部分就是体育竞赛, 而竞赛项目有着严格的规则, 要想获得优胜, 学生必须按照规则进行活动,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帮助其合理地控制自我情绪。当前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室外环境中进行, 室外有夏日的阳光、冬天的北风、雨露的侵袭, 参与者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是群体性的活动。从表1得知, 有56.6%的学生感到挫折是来自于人际关系。体育活动在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满足其社交需要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 学生之间交流频繁, 气氛融洽, 有益于消除学生交往中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感。特别是在体育游戏中, 学生以合作为基础, 进行身体活动, 共同的行为倾向和价值观, 使学生共同努力, 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相互间调节情绪, 避免产生人格偏差。

3.4 体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对于学生的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磨练意志, 增强心理免疫力, 提高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的是学生在遭受挫折后, 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对待挫折情境, 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应对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适心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而体育教学是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3.4.1 利用环境, 创设情景。

环境最能锻炼人的意志。对于在几代人精心呵护下、过着衣来伸手生活、不知饥窘为何物的当代中学生来说, 最痛苦的事就是学习, 根本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因地制宜, 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 开展户外运动,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体验, 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教师也可通过创设某些情景, 增加体育活动的难度、趣味, 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 来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 敢于克服困难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团队合作的“巨人脚步”、匍匐前进等。

3.4.2 体育比赛。

从表3看出, 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动机主要是解压放松、刺激娱乐、健康需要、提高技能等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 要紧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因素。体育比赛的安排, 既能使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 放松其身心, 也能锻炼学生的体格, 提高其运动技能, 给其带来体育运动的乐趣。而既然是比赛, 就会有失败, 就会有心理的患得患失, 情绪的波动。经常开展体育比赛, 从而磨练学生承受失败的心理能力, 也使胜利后骄、傲的心理在下次比赛前平息, 提高快速调节自己心理的能力。

3.4.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绰而就的, 需要长期的过程, 挫折教育也不是在一两节体育课上就能取得很大进展的。体育教学中, 要始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并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进行挫折教育, 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像穿衣吃饭一样, 是一种必须, 是生活的本能, 那么, 学生可以自我进行体育锻炼了, 挫折教育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一种惯性。

3.4.4 榜样教育法。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有目的地宣传逆境中成才的典型例子, 如各种体育明星。给学生讲解他们所熟知的体育明星奋斗的历程, 引导学生以明星为榜样, 树立只有艰苦奋斗, 努力拼搏, 才能成功的认知,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乐于承受挫折。

4. 结论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承受挫折教育, 能为以后做好迎接挫折的心理准备, 提高其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 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为, 体育活动, 本身就是一种挫折行为。对体育学科的合理建设, 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挫折承受能力, 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利平.关于体育教育中实施挫折教育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 2003, 1:73.

[2]杨勇.浅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144

篇10: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过程 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30-01

1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原因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新一轮的课改要求,结果性评价受到社会的质疑,高中数学教学评价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长久以来,我国高中学校的学科都采用结果性评价的形式,这种形式是由国家、省市或学校统一规定出题,通过统一的考核标准,用最后的考试成绩来判断他们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将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标准便应运而生。第二,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需要。对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等方面,这些都需要进行过程性评价,从而提高高中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1]。

2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意义

2.1 促进学生自身认知结构发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积极主动构建主观图式的过程,这种自身认知结构是学习过程的主干。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其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最大的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切学习活动和资源都与教学密切相关,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对于无关的学习资源和活动需要摒弃,因此,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过程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最大限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身所需找到重点,从而使学生在富有挑战性和多样性的教学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2 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中里的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学习潜力和学习能力,以前用相同的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模式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能充分展现学生所独有的优势和特点。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标准来看待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因材施教,从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态度、知识接受能力和进步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程,从而能够对大限度发挥其所拥有的学习潜能。

2.3 体现了教育的科学发展理念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教育的科学发展。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理解数学基本定义、概念、思想、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一方面,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他们的动机、兴趣、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素质方面的发展。这种评价方式涉及到了智力、态度、情感过程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了高中数学教育的科学发展理念[2]。

3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的策略和建议

3.1 明确过程性评价的主要任务,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首先必须明确评价的主要任务。之所以进行过程性评价,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而任务是改进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高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比较叛逆,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其自我学习和自我学习过程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在模拟考试过后,摒弃以前一味按照最终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数学能力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评价、反省、改善和提高,从而形成对学生个人发展的独特评定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和能动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态度和探索精神。例如,在讲解高中数学关于集合的问题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给的最终结果来评定学生对集合的掌握度,有的学生虽然不能解答出最终的答案,但是能够画出集合的数轴,明白题目的含义,知道其中的道理,能够写出其中蕴含的定理等等,从这些解题的思路与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如果仅仅因为学生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断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会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制定过程性评价的标准,充分实现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

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差异化评价和个性化评价,需要充分实现过程性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在对高中数学过程性评价时,其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三垂线定理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差等生而言,需要将这类学生是否掌握基本定理作为考核标准,即A∈α作或证AB⊥β于B,作BO⊥棱于O,连AO,则AO⊥棱l,则∠AOB为所求。而对于中等生或优等生来说,就需要通过这些定理进行复杂题型的解答,对于三类角的求法,能够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通过直角三角形或者余弦定理计算角的大小。通过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解题要求,充分实现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3]。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引起高中数学教师的足够重视。明确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性评价任务和标准,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人性化和合理化趋势,这种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盛运华,赵宏中.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12).

[2]李红卫,徐时红.略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J].教育视窗,2011(19).

上一篇:关于小学生暑假日记下一篇:初中生感恩节作文800字:感恩大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