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与思考

2024-09-01

宿迁市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与思考(精选4篇)

篇1:宿迁市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与思考

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摘 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就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宿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就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1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

1997年至1999年,宿迁相继投入建站补助经费78万元,与省补资金合计为413万元。共计建成81个达标乡镇文化站,其经费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政府用土地划拨、政策性减免、劳动力和垫支、借支等方式解决。随着这一批相对较高标准文化站的竣工并投入使用,乡镇文化活动阵地得到了扩充和加强。

2001年起,县区文化局撤并到广文局,乡镇文化站撤并为文广中心”。全市由125个乡镇撤并为109个乡镇,“文广中心”也缩减到109个。文广中心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农村文化服务员1名、采编播音员1名、机务线务员1名、新闻报道员1名。编制核定到岗位,不具体到人,人员实行公开招考,择优选人,合同聘用,岗位管理,人事代理。乡镇文广中心设主任1名,在业务人员中竞争上岗,择优聘用。文广中心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纳入乡财政;行政隶属当地政府;业务上接受县(区)广播电视文化局指导。

2007年,我市争取到省文化厅、财政厅的支持,再新建10家达到省级标准的乡镇文化站。

1.2“三送”工程

2006年,我市建立了市“三送”工程中心,为“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提供了组织保障。市文化局与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了“百乡千村文化行”活动,并以此为抓手,统筹安排全市“三送”工作。去年,全市共送戏下乡418场次,送电影下乡836部近万场,送图书下乡10万余册,观众和读者人数逾200万人次。2007年,继续开展“三送”活动,计划送电影1万场以上、图书20万册以上、戏300场以上。

1.3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截至2007年底,全市完成省文化厅下达的“共享工程”共6个县级分中心和9个基层服务点建设任务。农村文化服务功能能力进一步提高,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

1.4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

截至2007年9月底,全市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1万户,入户率18%。94个乡镇实现县乡有线光缆联网,占91.26%。光缆通达村774个,占全市1449个行政村的53.4%。

1.5“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2006年,完成了20个村级公益性“农家书屋”试点工作,并利用“农家书屋”开展各种学习培训和交流活动。2007年,扶持新建“农家书屋”22个。两向上争取资金44万元。群众自建19个。共计61个。

1.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2007年,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宿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7项,并成功申报省级代表作6项,编印了《宿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汇编》。

2.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2.1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农村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目前部分乡镇领导存在 “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仅限于写在文上、放在桌上、挂在墙上,就是不落在行动上,导致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甚至部分乡镇文化工作出现“建站容易巩固难、文化队伍稳定难、群文活动开展难”的局面。

2.2:农村建设文化站难,巩固运营好文化更难

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程是省政府提出的新五件实事内容之一,按照省文化厅、财政厅实施方案要求,2004年上报无站房的每个补助30万元,原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的补助20万元,201平方米至400平方米补助10万元,401平方米以上不足500平方米的补助5万元,不足部分要求市、县(区)、乡财政补足或社会捐助,而实际情况是我市财政难为其力。乡镇财政在新的财政体制下,自身运转尚存问题,让其兜底实在是勉为其难。从05年个别的试点到06年的实际建设,省补助的资金仅够基建费用。规划设计、土地划转、拆迁等费用均需乡镇承担,而乡镇财力匮乏,难以负担。即便房子建设起来,必要设施设备大多无力购置,巩固利用成了实际问题,出现建得起用不起,或建好无法用好的现象。实际上,国家及省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高度重视乡镇文化站建设,也不断安排专项建设资金,而效果始终不明显,原因主要有:一是所有权归属乡镇,乡镇政府拥有实际处置权,文化站被任意挤占、转让、拆而不建的情形难以避免。二是没有建立有效的公益性文化投入机制。文化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以致文化站用房、图书、器材等设备设施老化,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06年开始的新一轮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程,总结了以往经验教训,要求把省、市、县(区)投入部分形成的资产确定为县(区)主管部门所有,乡镇及社会投入部分归乡镇所有,这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市、县(区)补助难以落实或落实力度不大,实际缺口多,乡镇负担过重,新一轮乡镇文化站建设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另一方面土地证、房产证,两权一证是否可行,有关部门可否照此办理还是个未知数,因而难以避免随着时间推移而重蹈旧辙的状况。

2.3缺乏投入保障机制,难以形成文化氛围

文化底蕴不是一朝一夕的积淀可成的,开展

一、两次文化活动、营造一时、一个阶段的文化气氛或做一两件有文化品位的事是比较容易的,而要长期坚持,形成氛围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是相当困难的,即使形成也难以持久,更难以发展,乡镇文化站的兴、衰就说明问题。

2.4:文化队伍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文艺人员

群众文化是一个特殊专业,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有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从我市乡镇文化队伍情况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教师中择优选拔的,支撑农村文化工作近三十年的文化工作者,经过两次改革,大多退休或转岗,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状态。现有在岗人员是从现有乡镇事业人员中确定,相当部分人员既无专长,也无特长。同时他们还有下队、驻村任务,无暇顾及本职工作,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致使文广中心地位每旷日下。加之乡镇文化站条件差、待遇不高,活动经费缺乏,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本来就很少的专业人才外流,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现象。

3.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3.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考核

各级党委和政府只有切实负起责任, 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对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的责任,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从而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3.2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完善文化运行机制

借鉴以往乡镇文化站建设巩固不力的教训和国土、财政等系统的成功经验,对无房或不达标的乡镇文化站,由市、县(区)文化部门按省里标准(建筑及占地面积等)统一设计多份建设施工方案,供乡镇政府选择;县区政府统一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建设资金由省厅根据审计结果足额拨付;市政府协调土地、建设等部门办理土地、房屋产权证,所有权归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使用权归乡镇文广中心;乡镇负责内部设施设备添置及日常维护;拆迁、置换、出租等必须经县区政府或文化主管部门报请省文化厅批准。

3.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挖掘农村文化资源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过对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运作机制,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我们要改革不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有效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释放和增强文化建设的活力,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探索乡镇文化站“公有民营,股份合作”的运行新机制,以及按照“集成、综合、联网”的原则,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农村现有各种宣传教育阵地。针对目前农村文化现状,以“发展主流文化、管理宗教文化、培育民俗文化、引导休闲文化”为目标,切实发挥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功能。

3.4放宽单位编制限制,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一是负责乡镇文化管理的领导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二是省、市文化人事部门每年推荐一批立志农村文化事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或支文。三是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放宽对农村文化单位的编制限制,完善引进人才的有效机制,不拘一格地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到乡镇文化站工作。

篇2:宿迁市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与思考

本站收录时间:2006-11-14 11:44:26

自2000年8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来,位于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宿迁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紧紧围绕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更新理念,抢抓机遇,创新信贷管理运行机制,提升支农服务水平,在支农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强社、富民、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多赢之路。至2005年末,该市所辖的泗洪农合行及市区、泗阳、沐阳三家农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50.2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43.19亿元,分别占全市金融市场份额21.91%和29.33%,存贷款规模分别是2000年的3.33倍和3.66倍,2005年全辖实现净利润0.89亿元,比2000年扭亏增盈1.11亿元,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净下降1.89亿元,占比下降33.66个百分点,全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综合实力、支农服务功能、风险管控能力、行业竞争能力均得到明显增强。本文拟对该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近年来信贷支农工作取得的成效、经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策略取向作几点粗浅的探讨。

一、支农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宿迁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始终把立足社区、服务“三农”作为立社之本、发展之源,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支农服务水平,全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仅2005年就累计投放各类支农贷款37.6亿元,惠及全市28.3万个农户,农业贷款增量占比达80%以上。近年来,累计投放贷款100多亿元,重点支持了木材加工、苗木花卉、畜禽水产养殖、食用菌种植、丝绸棉纺、粮油加工、白酒酿造、玻璃灯具、塑料加工等特色产业,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部局和政策导向,拉动了农村优势产业集聚和规模化经营,重点扶持了外向农业、科技农业、订单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积极为“公司+农户”、专业协会、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推动了宿迁作为“中国杨树之乡”、“中国名酒之乡”、“中国螃蟹之乡”、“中国花木之乡”、“华东商品粮基地”等特色基地的建设,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此外,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助学工程”和“扶贫工程”建设,把扶持边缘群体的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协调发展的一

项重要任务,几年来,该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投放助学贷款15320万元,帮助6700多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先后向101个省级重点扶贫乡镇、420个经济薄弱村投放扶贫小额贷款9796万元,受益贫困农户达7.5万户,通过小额贷款支持已脱贫致富的农户达3.97万户,为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取得以下“六项成效”和“五点经验”。

六项成效:一是存贷款规模扩张迅猛,支农实力进一步增强。至2005年末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0.26亿元、43.19亿元,分别比2000年净增35.18亿元、31.43亿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二是支农服务机制得以创新,支农服务水平有进一步提升。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都对信贷支农机制进行了有效创新,如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建立小企业贷款运行机制、实行信贷人员规范操作承诺制、信贷员等级管理、按业务量计酬等办法,充分调动了信贷人员放贷积极性,激活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三农”信贷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也从机制上有效地规避了信贷风险。该市共有93万个农户,农户贷款受益面达51%,约有47万个农户从当地农村信用社获得过贷款支持,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支农贷款已成为城乡居民的“主心骨”和“定心丸”。三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效益明显提高。至2003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已实现社社盈余,2005年盈利总额达0.89亿元,比2000年扭亏增盈1.11亿元。四是信用社自身综合实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农户贷款的发放,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在发展中对多年形成的历史包袱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化解,5年来实现不良贷款占比下降33.66%,余额下降1.89亿元,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有力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五是信贷支农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夯实。通过支农小额贷款的投放,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客户信用档案和服务网络体系,密切了社群关系,有效改善了农村整体社会信用环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社会地位和形象得到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六是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内控管理得到加强,法人治理架构初步形成,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泗洪联社抓住了有利时机,率先在全省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泗阳、沐阳两家联社正在积极进行合行组建。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均有进一步提升,法人治理运作渐趋规范。

五点经验:一是扎根农村,坚持“三农”服务定位,不断强化支农服务意识,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创新支农服务手段,改进贷款方式,建立符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特点的信贷运行管理机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三是在支农实践中,实现社、民、企、政多方共赢,创立了各具特色的支农服务品牌,提升了信合自身形象,并与广大城乡居民结下的鱼水深情,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不竭动力;四是建立起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并重的风险管控长效机制,实现风险可控,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保证;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支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功能与新农村建设所要承担的支农重任不相匹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经过近几年的业务品种和服务功能创新,实现省级范围内的大多数区域联网,但整体上结算渠道、业务品种、服务手段落后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支农服务功能与快速发展的新农村经济形势、市场化建设和消费升级的要求极不适应。

2、农村资金要素的稀缺性决定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组织资金能力与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信贷投入不相称。宿迁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农民总体上还不富裕,资金要素存在稀缺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成为跟进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几年来,四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慢于贷款增长,组织资金难以适应强劲的信贷投放需求,存贷款运行不够平衡,存贷比居高难下,资金处于高位运行状态。

3、支农理念不能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和谐共振,支农的广度、深度、力度不够,风险管控能力亟待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宿迁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带来农村信贷需求结构呈多元化格局,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出现新变化,这就需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信贷管理机制要进行创新,才能做到与地方经济发展和谐共振。而部分机构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变化形势反映不快、研究不深,工作不能与时俱进,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习惯于老方法、老路子抓经营

管理,被动跟着市场走,信贷支农的广度、深度、力度不够,已难以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和对信贷风险的管控要求。

4、员工整体素质偏低、信贷队伍人才储备不足,已成为制约合作金融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队伍素质问题姓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年龄趋于老化,高素质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精专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难以适应金融产品创新、市场拓展、风险识别管控的素质要求,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的关键。

5、金融生态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经多方努力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有所改善,但行政干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主经营,企业和个人恶意拖欠和逃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务现象还时有发生,甚至于个别地方政府肆意公开逃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务。

三、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支持新农村建设责无旁贷,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能否抓住历史机遇,能否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加快机制和产品创新,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支农服务水平,主动迎接挑战承担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是摆在全体信合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1、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准支农新定位,开辟服务“三农”的新境界。首先是围绕区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部局,推动农村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策导向,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先支持产品适销对路市场前景广阔、产品竞争优势明显、生产基础好、科技含量高的农副产品,鼎力扶持优势产品,使其扩大规模,相对优势区域集中,形成格局,彰显特色。扩大服务“三农”的内涵,将支持“三农”赋于新意,从而拉动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农业的升级。重点引导扶持公司+基地+农户、农作物新品种改良、新的生物技术在传统种养业的推广运用、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与开发、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传统农业种养习惯的改变及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等,从而延伸支农的广度和深度。其次是主动择优扶持一部分小企业、微小企业。新的经济形势为小企业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以促进小企业、微小企业、个私民营企业为突破口,利用机制灵活的优势,优先选择一批信誉好、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小企业进行扶持,坚持“小对小、小对优”的客户定位,重点解决企业的流动资金需。

三是适度解决城镇居民消费贷款需求。消费拉动需求,城镇居民的消费贷款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市场,如适时适度介入居民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船泊运输贷款等;

四是加快农副产品市场的培育。重点围绕地方产业特色,拉动一批大中型特色产品市场的培育,做到“四小四大”(即小订单、大农业,小商品、大流通,小企业、大发展,小城镇、大市场),构建立体的“三农”服务新体系。

2、加快机制创新,完善服务功能,创造竞争优势,打造农村信合新品牌。一是明确目标客户市场,分类构建适应新农村市场特点的信贷运作平台。随着“三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产业格局都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传统的小额农贷客户群体总量在逐步减少,农村新涌现出一大批小企业、微小企业、农村种养业大户、农副产品加工大户、商业运输流通大户、农已经济人,这些,正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助力器”,是农村经济的强劲增长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适应这些变化,明确目标客户市场,并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平台,对目标客户实行分类运作。二是创新信贷款方式,简化贷款手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信贷产品、不同行业的风险状况、不同机构的管理能力,建立高效的授信、授权、审批机制,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客户借款。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已迫在眉睫,能否开发创新出适合形势发展要求的金融产品,能否建立有利于增加支农信贷投入的绿色通道对改善金融服务,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强自身竞争能力至关重要。比如开发农村经济协会贷款、小企业便利通贷款、黄金客户信用贷款、高端农商户贷款、农民经纪人贷款、循环经济贷款、科技农业贷款、林权质押贷款、金钥匙贷款、青年创业贷款、打工人员回乡创业贷款、下岗工人再就业贷款、大学生圆梦贷款、船舶运输贷款、仓单质押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小企业整贷零还、零贷零还贷款等等。通过产品创新,整合信贷资源,完善服务功能。

同时,要从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成本、控制风险角度出发,切实改变

农信社网络建设滞后、电子化服务水平低、资金结算渠道不畅的现状,把加快电子化建设、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增加行业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整体服务功能和盈利能力,使其成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后盾。

3、加强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锤炼一支适应形势要求的信贷管理新队伍。

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在立足创造条件,加强对现有员工队伍教育培训的前提下,做好新员工的招收和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高于制度之上的一个企业的生命和灵魂,一个经过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成功企业文化能够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这种文化内涵体现在信贷工作质量上就是“精细化、零缺陷”,体现在贷款营销上就是“先卖信誉、后卖贷款”,体现在市场开发上就是“客户的难题就是我们开发的课题”,体现在服务上就是“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将这些精神、理念、价值进行宣传,让员工进行学习体会宣传,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认同感和归履感受,在支农实践中,锤炼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信贷队伍。

4、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构建合作金融与“三农”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平台。

篇3:六合区农村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

现根据2012年4月辖区内农村地表水功能区、乡镇及行政村河流水质监测结果, 分析评价其水质现状, 提出对策建议, 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从而能有效改善六合区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

1 调查方法

单位:mg/L, pH无量纲

1.1 调查对象

调查农村地表水功能区监测断面滁河闸、流经10个街镇的环境压力。四是船舶、河岸垃圾、畜禽养殖等污染因素对水体水主要河流以及141个行政村的主要地表水。

单位:mg/L, pH无量纲

1.2 断面及布设原则

农村地表水功能区监测断面在河流的中泓采表层水 (水面下0.5米处) 。

主要河流流经10个街镇, 每个街镇均布设采样点, 监测点位选在街镇交界处上游500米, 河流的中泓采表层水 (水面下0.5米处) , 水深不足0.5米时, 在水深1/2处, 采样点避开污染源排污口。

141个行政村监测点位的选择基本上能代表该行政村的水环境质量 (或是流经该村的主要河流, 或是水面比较大的湖、水库和塘坝) 。在河流的中泓水面下0.5米处采表层水 (水深不足0.5米时, 在水深1/2处采水) 。湖库的点位设置参照河流的点位布设。

1.3 监测项目

农村地表水检测项目为5项, 包括p H值、溶解氧 (DO) 、高锰酸盐指数 (CODMn) 、化学需氧量 (CODcr) 、氨氮。

1.4 评价标准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1]

2 结果与评价

2.1 农村地表水功能区监测断面

农村地表水功能区监测断面滁河闸监测结果与评价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2012年4月滁河闸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标准, 符合功能区划要求。

2.2 街镇主要河流监测断面

街镇主要河流监测断面监测结果与评价见表2,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Ⅳ类标准评价。可以看出, 2012年4月街镇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Ⅳ类标准。

2.3 农村行政村水环境监测断面

农村行政村水环境监测断面监测结果与评价见表3,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Ⅳ类标准评价。有特殊要求 (如饮用水源地、渔业用水等) 的按地表水Ⅲ类评价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 除东沟镇蔡庄社区后湖塘干涸外, 140个农村行政村水环境监测点中, 137个水环境监测点水质达到或优于Ⅳ类标准, 占97.9%;113个水环境监测点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占80.7%;30个水环境监测点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占21.4%。流经雄州街道农虎营村的主要河流为昶丰河, 水质为Ⅴ类;流经雄州街道山西村、骁营村的主要河流为骁营河, 水质为劣Ⅴ类, 超标项目主要是氨氮, 原因是水质受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14个饮用水源地全部达地表水Ⅲ类评价标准。渔业用水的监测点位中除6个点位水质为Ⅳ类标准外, 其余点位均达地表水Ⅲ类评价标准。

3 结论

由此可见, 六合区农村地表水功能区、街镇及行政村河流除少数监测断面水质较差外, 其余断面水质状况基本良好。表明我区的农村地表水水质未受到严重污染, 农村水生生态环境未被严重破坏。

4 对策建议

为使我区的农村水环境质量不会进一步恶化, 建议:各街镇污水处理厂要加强管网建设, 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 并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控制养殖业规模, 推广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对街镇工业园区的管理, 严禁企业偷排、漏排行为。加强垃圾收集和处理, 采取科学方法, 切实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进一步强化畜禽养殖管理。严禁乱坎乱伐, 保护森林资源。严禁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篇4:宿迁市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与思考

对内蒙古地区地表水水质监测现状及监测方式的思考

本文对现有水质监测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参考了各方面对水质监测工作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现在水质监测应采取的.方式.

作 者:蔚秀春  作者单位:内蒙水文总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 ECONOMY 年,卷(期): “”(20) 分类号:X832(226) 关键词:水质   监测   方式   要求  

上一篇:督促办证律师函范文下一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