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水墨画课程

2024-07-07

儿童水墨画课程(共6篇)

篇1:儿童水墨画课程

从新课程理念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

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造就成艺术家,而是着眼于素质和品位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敏感。少儿美术尚未受到一系列规则原理为指导的系统训练的影响,显示出原始的、未开化的特性,其精彩之处在于率直、天性、非理性。表现出对色彩、线条、形式、形状等元素的直觉。对于儿童来说,只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初步了解水墨的浓淡变化和水分的控制,具有简单的造型能力,儿童完全可以像用其他媒材一样,在宣纸上自由挥洒,表现出色彩的绚丽多彩、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在水、墨、色的交融中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

儿童水墨画教学是我多年探索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及国画兴趣班辅导中),我注重用现代教育理念来进行水墨画教学,打破传统水墨画从临摹梅、兰、竹、菊入手的僵化模式,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水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重视通过水墨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在游戏式练习中让学生,逐步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巧。

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而这些特色是因为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产生的。对儿童的辅导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但在水墨画最基本的用笔、掭墨、蘸水、调色等基本方法,要认真对待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要多进行身教示范,设计好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激发起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1.让儿童体验线条之流畅美

初学水墨画,让学生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可以增强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可以利用线条构成一些图形,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如图

1、图2)

2.让儿童体验笔墨之层次美

儿童对浓淡变化的墨色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适时引导点播,用小魔术等方法,鼓励他们自己试一试,调一调,边涂抹边体会,边练习边掌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水和墨的调和方法。

3.让儿童体验用笔之变化美

中侧锋、顺逆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师可将毛笔从中锋到侧锋依次示范,让学生观察线条的变化并尝试练习。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装饰画来调动儿童的练习兴趣。图3就是要求学生在四个小三角形内用不同的图形来装饰,如动物的脚印、皮毛的斑纹、树干的纹理等,在轻松的游戏中领会用笔的变化之美。

二、巧妙设计练习形式,以新颖的结构形式教学代替单一化形式教学。

多样的练习形式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疲劳:而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成为练习的主人。我将水墨画练习分成以下七种形式,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1.演示练习作基础

范画演示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应避免那种照葫芦画瓢式的全步骤演示方法,把着重点放在有难度的笔墨演示上。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将学生从单纯的机械模仿变为有独立个性的意象练习,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作潜能。

2.儿歌助记促兴趣

在学习中常常出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儿童容易将已学过的知识遗忘。为此我将儿歌融入水墨画教学,调动多种感官来加深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如在画熊猫时,我将作画方法编为:中白云笔淡墨画,左右两笔椭圆大,浓墨画上绒绒耳,八字眼睛两边画,小笔浓墨画嘴巴,大笔再把前肢加,后肢两笔画在下,行笔流畅水分大。(图4)

在作画时播放一些优美的背景音乐,也容易使儿童进入角色。

3.以点带面提效率

鼓励学得较好的显示当场作画示范,这样既提高了表演者的绘画水平和心理调控能力,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是一种儿童自我教育和提高的练习形式。

4.小组合作融气氛

一个学习单元结束后,我采用这种同学间相互切磋的练习形式,两人或多人合作,一人画一部分,在共同研究、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一幅画。如荷花可一入画叶,另一人画花,以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效果。同时也可培养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

5.师生结合解疑问

练习中儿童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色墨渗化过分),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偶然现象或效果,教师不妨接着画几笔,借题发挥,因势成形,使之成为妙趣横生的形象。反之,也可以老师先画上几笔,让学生接着画。经过这种练习,促使学生应对学习中出现的预料外的变化,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6.写生、默写和创作激兴趣

要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必须具备独特正确、敏锐细致的观察力。进行写生练习对提高儿童的眼手脑协调能力帮助很大。如盆栽是儿童较为熟悉的观赏植物,我专门设计了——个单元练习,让他们仔细观察植物的枝、茎、叶、花、果的特征,用勾线染色的方法加以表现。(图5)使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技法应用融为一体。默写和创作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藉以培养即兴挥写的艺术表现技能,一般以小品形式出现,笔墨要简练,富有诗意和韵味。

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让每个儿童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儿童画水墨任何内容都可以归于他的笔端,甚至是成人不好表现的内容,他们都能挥洒自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是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1.传统题材出新意,生动活泼见情趣

教学中以听一听、讲一讲、议一议、画一画、评一评、创一创等活动,积极创造调动儿童内在情感和动机的情境,在多层面参与中,建构起新的知识,实现传统题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新链接。

2.现实生活找题材,挥毫泼墨乐趣多

要真正在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有效合作、多元创新,直面生活是一条有效途径。现实生活是儿童画取之不尽的源泉,要运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刺激孩子的绘画愿望。儿童使用毛笔作画时容易克服物象画得较小的问题,而且出现一些奇特的布局和效果。

3.古诗配画乐陶陶,幅式多样形式新

儿童对琅琅上口的古诗情有独钟,用水墨画来表现诗歌境界也十分契合。教师要鼓励儿童积极调动中国画诸多的审美因素加以表现,包括题诗、题字、用印等,使作品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一曲优美的歌。

求变、求异是儿童的天性,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丰富,幅式多样,如扇面、斗方、屏条等也可让儿童尝试,运用全新的构图形式来拓宽视野。经常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欣赏一些古今大师的优秀作品,举办水墨画展评交流等,都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很有帮助,并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创作能力。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审美、认识、教育的功能。

水墨画教学必须应时代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代替旧的教学观念,在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这个基础上,结合更广泛的艺术语言,发展传统艺术,完善儿童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下一代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

篇2:儿童水墨画课程

分类:教学点滴

2007年的秋天,我曾上了一节课外阅读研讨课——儿童诗欣赏课《童年的水墨画》。《童年的水墨画》是著名作家张继楼的作品。我很喜欢这首诗,一读到它,就深深地被诗中所表现的画面和意境吸引住了,好一幅清远而有韵味的水墨画!我决心把它推荐给我的学生们欣赏。于是就利用在我校举行县级课外阅读研讨课的机会上了一节小学儿童诗欣赏课。在进修学校孙老师的指导下,这节课上得挺成功,听课的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对我个人的教学素质给予了肯定。作为执教者,我无法在我的心中准确地描绘我上课的样子,但从旁人的言语中,我的课堂也如一幅水墨画吧。淡淡的而又隽永,能给学生和听课者美的享受,那是我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语文教师的课堂,应是诗意的课堂。我一直在努力,哪怕有时是惶恐的,因为怕浪费了课堂,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我喜欢小学语文课堂,就像我喜欢优美的散文和诗一样,尽管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有许多无奈。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欣赏课教案(四年级)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又到了我们的欣赏课时间。播放歌曲《童年》。大家听听这首歌,好听吗?有谁知道歌名?是啊,我们的同学正处在快乐的童年时期。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像和憧憬。简介你知道的张继楼。由生说后再由师出示课件进行补充。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欣赏这首诗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呢?出示课件(1)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把诗读正确,读流利。(2)弄懂题目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节诗的主要内容。(4)画出你不理解的词句。

(5)摘录诗中你喜欢的词句,并想想为什么喜欢。

2、检查。

(1)指名分节读,读后简单点评。

(2)说说题目的意思,引导理解什么是水墨画。(3)根据小标题来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4)质疑。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以第二节为例,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1)在这一节中,你摘录了什么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为什么喜欢?(2)当你读着这个词或句子时,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3)读着这个词或句子时,你的心情如何?

(4)还有谁摘录同样的词句,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5)除了这个词或句子,还有没有摘录其它词句的?指名谈谈。(6)指导朗读。从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指导。

让我们用心地体会,用心地朗读,把我们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相信我们会读得很美很美。(出示第二节诗的相关画面)让我们来美美地朗读这节诗吧。

2、提炼欣赏方法。

刚才我们是按什么方法来欣赏这节诗的。(让生说后再由师出示课件进行归纳)

我们可以这样欣赏这首诗:透过词句感受语言的美,再想像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最后美美地朗读。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欣赏第一节后采用教师配乐范读指导,第三节则采用语言描绘引读。)

5、回归整首诗,小结后进行朗读。(配乐分组读)

四、动笔仿诗试编,抒发情感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如水墨画般优美的童年生活画面,让我们在阅读中欣赏了了诗歌的美,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我们童年生活也有许多这样动人的场景,谁来说说?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快乐情景,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七、总结,布置作业

希望大家拥有一个充满书香的快乐童年。

课后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办一期以儿童诗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出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读《我想》时,问:“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诵读最神往的愿望,想象画面。”读《童年的水墨画》时,引导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3.拓展延伸。写写自己童年的梦想与童年趣事。遗憾:有些同学还是没有读出诗的意境来,还要加强朗读。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小诗,告诉老师: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觉得最美的愿望,说出最喜欢的画面。有的说把小手安在桃树上,比放感觉更轻,有的说“牵着万缕阳光”用了拟人,仿佛看到小手牵着阳光的手;有的说“悠”看出悠闲地荡着秋千,一边还唱着春天的歌。在讲到蓝天是我的课堂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课堂上可能有些什么?学生联系诗歌,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快乐中,他们说小鸟是我的同桌,白云是我课桌,太阳是我的老师……带着丰富的想象,感受着优美的语言文字,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语言朗读,他们的情绪被激发,情感被点燃,读着听着,简直是美的享受。

《儿童诗两首》中,第一首诗是《我想》,这篇课文比较简单,通俗易懂,理解起来应该不难,我怀揣着这样的想法聆听学生的发言。果然不出所料,学生们的反应积极热烈,而且理解到位。当我抛出“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时,学生的发言更加积极到位,各抒己见,有理有据。第二首是《童年的水墨画》,该标题下有三个小标题,是三首独立的小诗,构成了一篇独立的诗篇。第一小节的诗目是《街头》,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课堂上,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关键时刻,我忍住了,因为我看到后排的几个学生显得跃跃欲试。我赶紧提问,哎呀,真好,他们不仅回答正确,而且理解得比我想象得要到位,有趣味。接下来是《溪边》,当我询问:“为什么人影会碎了?”的时候,郑伟东居然会回答:“因为鱼儿上钩了。”我一听这话,心里高兴极了,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机敏。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到“鱼儿上钩”的语句,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思考了,理解了。最后一首是《江上》。一开始,学生们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剩余的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师生均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的尝试放手,我发现自己从前的忧虑有些杞人忧天,学生们其实是可以做到并做好的,我不应该过度担心以及怀疑他们的潜力跟能力。接下来,我应该更勇敢更放心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他们更大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向课堂要效益,学好知识,用好知识。

*.儿童诗两首 教材简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设计理念: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课前准备:

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

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练习设计:

1.我的梦想是

2.仿照课文尝试写首诗歌。教学建议:

1.重视朗读训练。《我想》节奏齐整,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在不同的环节安排朗读训练,但要注意层次性,提升朗读的质量。《童年的水墨画》则应重在读出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2.鼓励大胆想象。如:《我想》一诗,学生通过想象一个个心愿的画面,感受童年的异想天开,《童年的水墨画》通过想象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3.借鉴诗歌写法。学生自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补充资料: 爱 之 歌 黑塞(德国)

我是一头鹿,你就是那小鹿,小鸟是你,我就是那树,太阳是你,我就是那白雪,白天是你,我就是那梦。

夜晚,从我入睡的嘴飞出,一只黄金鸟,飞向你,歌声嘹亮,翅膀斑斓,它对你唱一支爱之歌,它唱着我给你的歌。

假若我上《儿童诗两首》

今天,到一所学校听了一节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教师讲的是第二课时,主要是区别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并引导孩子们尝试进行诗的创作。教师的引导很不错,学生的作品也很不错,可惜没能听到老师是怎样上第一课时的。不过,当我反复读这两首诗时,不禁为教材编写者的安排叫好!我想,这两首诗的同时呈现,有机会让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对两诗的对比,感悟诗歌的视角、构建对诗歌写作难度的影响,激发孩子的写诗热情并向第二首诗的写作提出挑战。

课文全文如下: 我想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变小草,绿得生辉,变小花,开得漂亮。成为柳絮和蒲公英,更是我最大的愿望。我会飞啊,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

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我猜想,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更喜欢或更愿意尝试对第一首诗的仿写学习。但是,教师们可能对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并未作深入的分析,特别是从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创作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指导我们的教学。学生为什么更容易接受第一首诗呢?

首先,两首诗的写作视角不同,导致表达和构建语言的方式的不同。《我想》是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自述的方式,把儿童内心的想法形象化和物化。其语言表述的直观形象性,非常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性。同时,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或者说童心本身就是充满诗意和奇趣的,所以《我想》中那—连串孩子特有的美妙幻想和语言,就能深入孩子们的心并出入他们的口。同时,孩子们也会特别愿意尝试学习和模仿本诗的写法创编相应的儿童诗,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童年的水墨画》一诗,则站在旁观者的视角,以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把孩子们充满童趣的那—串串或动或静的场景画面化。而它那优美的语言和多手法的刻划,又让所描绘的画面充满动感。这一组诗带给孩子们的是对诗本身的欣赏,是对诗作者的佩服,但如果让学生进行学习和仿写,他们会感到很大的难度。

有了以上分析,我们在本课教学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工作:

《我想》—诗的教学,我会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特有的诗性的儿童语言,来体验、感悟并融入本诗营造的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氛围中,并在此基础上相对轻松地引导孩子们拓展出新的儿童诗作。

不过,对本诗的结尾,我的确也有自已的看法。有人批评诗的最后两句:“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实是败笔,或认为有画蛇添足之嫌,或认为是成人观念的强加。我却认为,文学本来就具有教育性,向孩子们提出类似遇事与父母“商量商量”的问题也无可厚非,在与上课老师的交流中,老师也认为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很认可作者的观点而并不反感。但是,这样的语言表述和思维状态显得较为理性,与前面那充满童趣和浪漫色彩的诗句也的确有些不太协调。我想,一个天真烂漫而乖巧的孩子,在想象到自已化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向遥远的地方的那一瞬间,如果真想到了父母,那会是“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还是“可是,我飞走了,爸爸妈妈咋办呢?”我想...天真烂漫而乖巧的孩子,在想象到自已化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向遥远的地方的那一瞬间,如果真想到了父母,那会是“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还是“可是,我飞走了,爸爸妈妈咋办呢?”我想,后者可能更符合儿童的思维及语言,而且,它也同样能引发儿童对独立与家庭,自由与责任,放飞与亲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童年的水墨画》—诗的教学,我一定会尽力激发学生对作者独具匠心的观察力和捕捉美妙瞬息画面的能力的惊叹,以及对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的崇拜,进而激发起孩子们对作者的挑战,去发现生活中那一幕幕的美的一瞬!

你看,在《街头》,那阳光也是—个好奇而可爱的人儿呀,她正悄悄吧悄悄地爬呀爬,来看看到底是啥,把小姑娘迷得忘记了周围的喧闹。哦,原来是“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你再看那原本平静的《溪边》,溪水忽然动了,绿水中静立的人影儿碎了,钓竿上红红的小蜻蜓飞了,蹦跳的鱼儿钓上来了!而此时,那银铃般脆朗的笑声你看见了吗?它们,正从钓鱼的小人儿口中哈哈呀呀地跳出来,大珠小珠般地撒落在玉色的草地上,又如跳动的音符般反弹而起并飘散在半空中……我会告诉孩子们,这种美妙的感觉,它的名字叫“通感”,我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的画面中试着捕捉这样的灵感。或许,孩子们就可能从挥舞乒乓拍的某一时,从参加五十米比赛撞线的那一瞬,从俯身拾起纸屑的那一秒,从解开难题的那一刻,甚至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从天上地下江中海里,从日出月升云开雾散中感悟到这样的美,体验到这样的情,最终写出如《童年的水墨画》般的美好的文字!这,也许就是我对这篇《儿童诗两首》的教学追求。

A案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2.生探究、发现。3.交流感悟。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B案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在溪边钓鱼◇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篇3: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关键词:儿童水墨画,策略,体验

儿童水墨画, 一方面, 是孩子们运用水墨画的工具和技法来表现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另一方面, 则是孩子们通过水墨画的形式, 来近距离感知我们本民族母体文化的内涵, 使我们的优秀文化能够持有传承发展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 我注重用现代教育理念来进行水墨画教学, 让学生摆脱机械的水墨画表现样式, 在水墨游戏中感悟“新发现”, 平等对话中产生“新想法”, 大胆实践中产生“新玩法”, 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基本的水墨画笔墨技巧, 发展个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分析传统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水墨画教学中, 有些教师的传授出现这样几点问题: ( 1) 机械模仿、再现; ( 2) 被动接受“笔墨”; ( 3) 以“像”为归宿。导致这些现象与问题产生的原因, 笔者分析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落后,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把握科学的、与时代接轨的教学方向。二是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浮躁心理对教师产生冲击, 使我们的有些教师变的急功近利。

二、改变儿童水墨画教学行为的策略

1. 练习游戏化, 体验水墨之美, 掌握笔墨技巧

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 而这些特色是因为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产生的。对儿童的辅导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 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水墨画最基本的用笔、掭墨、蘸水、调色等基本方法, 要认真对待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 老师要多进行身教示范, 设计好学习的形式和内容, 激发起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 1) 体验线条之流畅美

以线为主是水墨画的笔墨观。教学中, 我让学生做线条游戏, 画画线条, 体验使用毛笔作画的独特感受, 而为了能够画出漂亮均匀的线条来, 学生自然会有意识地增强对笔墨的控制能力。

( 2) 体验笔墨之层次美

儿童对浓淡变化的墨色充满了好奇心, 但是循规蹈矩的一笔一画, 时间一长, 学生也许就会乏味。这时需要老师鼓励他们试一试, 调一调, 感知水和墨的调和方法。另外泼墨游戏也能吊起学生的胃口, 学生尽情地泼洒, 经过联想添画, 画面上出现了山、树林、田野……

( 3) 体验用笔之变化美

中侧锋、顺逆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师可将毛笔从中锋到侧锋依次示范, 让学生观察线条的变化并尝试练习。

2. 练习多样化,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情趣

多样的练习形式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水墨画练习分成以下五种形式, 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 1) 选择性示范, 提供技法援助

范画演示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练习方法, 有选择的把着重点放在有难度的笔墨演示上, 将学生从单纯的机械模仿变为有独立个性的意象练习, 发挥他们的创作潜能。

( 2) 我说你画, 激发兴趣

由于笔墨的特殊, 意想不到的偶然现象或效果, 常带给我们惊喜。教师不妨将形象绘制过程, 依着笔墨顺序串编儿歌, 用语言领着学生画。当形象逐渐呈现时学生是兴趣盎然, 此时落笔必将生花。

( 3) “小老师”露一手, 拉近距离

鼓励学得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当场作画示范, 是一种儿童自我教育和提高的练习形式。

( 4) “集体画”创作, 优势互补

一个学习单元结束后, 我采用两人或多人合作, 一人画一部分, 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 在共同研究、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一幅集体画。

( 5) 摹写结合, 提升创作

要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表现, 必须具备独特正确、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写生练习能提高儿童的眼手脑协调能力, 默写和创作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题材别样化, 丰富表现内容, 张扬学生个性

儿童画水墨任何内容都可以归于他的笔端, 甚至是成人不好表现的内容, 他们都能挥洒自如。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 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

( 1) 大师画, 我也画

在教学中, 我尝试设计含有文化情境的水墨游戏: 大师画我也画。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为依据, 在欣赏大师作品的同时, 加以想象、夸张、变形, 进行变体画创作, 这是一种和大师对话的探究性学习。这既避免了孩子们在绘画语言上机械照搬, 又在同一活动中接触、比较和理解异质文化。在学生临摹表现时会出现许多“不真实”或“出人意料”的“错误”, 我把它们称“美丽的错误”, 恰恰是这“美丽的错误”让大师心动, 让大师汗颜, 要不毕加索怎会公然提出向儿童学习呢?

( 2) 传统形象现代化

浓烈的兴趣, 会促使儿童创作时充满热情, 儿童作画的意想性即把对象的强烈特征进行激情夸张, 让观者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用情画画, 张力四溢。另外, 在这种形式的基础上也有着一些简便易行的完善画面的方法, 即由这些他们热衷的形象去发散派生其他与之相关联的情节或表现符号, 画面往往显得稚拙、轻松、协调。

( 3) 关注生活情趣化

现实生活是儿童水墨画取之不尽的源泉, 要运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刺激孩子的绘画愿望。在我的水墨画教学中, 我大胆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能借以抒发内心情感的新题材, 并利用水墨画来“写”日记, 家里发生的事情、学校中的所见所闻、上学路上的美景等等, 都可以成为孩子们创作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 同时在绘画时会考虑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 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他们的作品必将洋溢着强烈的思想感情, 且表现自由奔放、毫无拘束, 充满情趣, 真正地给人以美的享受。

( 4) 文字内容形象化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知识遗产, 同样具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底蕴, 它同水墨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脍炙人口的古诗学生背来琅琅上口, 但要他们进行绘画创作还是有着不小的难度。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点拨, 揣摩古诗表达的含义, 然后做到有的放矢, 创作出完美的水墨画配诗。如古诗《枫桥夜泊》所要表达的是江南水乡夜晚的幽静, 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之后, 自然也就不会去创造一些繁华喧闹的场景, 诗词中的韵味也就呼之欲出了。此外, 我还让学生自己也来尝试创作小小诗, 并给自己的小诗配画。

总而言之, 儿童水墨画教学, 既要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了解特点、学习规律、吸取营养, 也要帮助儿童从各种现代艺术的思想、创作方法与风格中领悟一些新的艺术规律, 来建构自己的审美思想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大胆地进行表现。只有这样, 儿童的水墨画学习才富有积极的发展性意义。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 我将本着实践精神, 去探索传统与现代、程式与创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李启云.多元空间智能理论引领下的《国画启蒙——彩墨游戏》系列教学研究.中国中小学美术, 2004, (4) :2-4.

[2]孙炜.儿童水墨画情节性教学研究.中国美术教育, 2005, (3) :32

[3]袁一兵.从新课程理念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少儿美术, 2005, (2) :10-11.

篇4:儿童水墨画课程

关键词: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教材研发;职业需求;教学改革;基础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幼教师资学历规格和学术层次上移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幼儿教师教育目前也基本完成了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大部分幼儿师范学校或并入高校或升格为幼师大专。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师范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原来的体系下所培养的幼师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社会下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要求。

在高师专科各专业的教育中,儿童水墨画教学已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师范生适应职前教育需要而设置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新的形势下,该课程的教材研发对于幼师教育儿童水墨课程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填补教材的空白

目前为止,相当一部分高师专科学校中仍然沿用旧教材,或选择高师本科教材,甚至采用小学教育专业或高中教材,在幼师教育中有涉及儿童水墨课程的教材。例如,五年制幼儿师范大专系列教材《美术》(宗卫和、黄载文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全国幼儿师范教育教科书《美术——绘画.创作》(高等艺术教育教材编辑部组织编写)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等;这类教材中包括了简笔画、设计与工艺等内容,只有一小部分提及儿童水墨,有一些图例可作为案例式的教学教材尚有待从实践中整理、发掘和完善,优质的教学示范作品模本较少等因素成为了该课程发展的障碍。在培养未来幼师的高职高专师范类学校里,对于儿童水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方向性不明确,系统性也不强。

为此,我们需要结合学生专业方向以及多年来幼儿园的美术教学经验,除了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外,比较有系统有针对性地绘制一批教学范画与教材配套的扩充性资料,供学生参考和学习,确保教学内容新颖、先进,针对性与实用性强,能较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需求,填补高师专科学校儿童水墨教材的空白。

2 研发此课程的教材是学生的职业所需

2.1 基础教育中儿童水墨的教学研究如火如荼

与传统国画造型的高度自觉、程式化相比,儿童水墨画造型稚拙,充满着童趣,甚至有时是那么不合常理,水墨画作画速度较快,讲究一气呵成,加之墨色在生宣纸上有渗化意趣,适宜儿童在短时间内精力集中地抒发情感,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在基础教育中关于儿童水墨画的教学研究如火如荼, 一系列的关于儿童水墨的研讨会、论文和学术专著 如:杨景芝、何韵兰、杨永青、刘荫祥等多次在全国“少儿水墨画邀请展”研讨会发表的论文和学术论著;实践成果有:金华市柳湖小学朱国华的《我的儿童国画教学》;镇江市少年宫孙炜的《儿童水墨情节性教学探究》;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涂永录的《水墨画程式化教学的传承和求新》;常州市武进区湖塘中心幼儿园王惠萍的《改革传统幼儿水墨画教学,培养幼儿审美、创美能力》;张蕊的《以人为本现代水墨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上海浦东新区香山小学朱健朴的《儿童实验性“创意水墨“初探”》;广东省美术馆少儿美术培训中心老师们的《游戏精神与儿童水墨》;画家、优秀的少儿水墨知道老师刘荫祥的《让孩子感受笔墨的乐趣》;谢健东的《开创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新天地》等探索性或反思性论文,反应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长在逐步改变,不再单以临摹名画为手段,更注重儿童水墨中的情趣性,情感性和文化性,教学方法上也别出心裁。同时也有很多面向幼儿的水墨教材,如武千嶂,杭爱华,何永吉主编的《现代幼儿水墨画教程》、吴林的《墨斗:儿童水墨画教程》为幼儿水墨画的学习和一线幼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2 幼师教育中的儿童水墨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需求相悖离

儿童水墨是专科层次幼师教育一门专业必修技能课,这一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知识,通过临摹、写生、艺术考察、创作等环节,使之掌握中国画的笔墨造型的方法和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和作业练习中,不仅教会学生中国画传统绘画基本功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达、继承和交流,以开拓艺术视野和开启创造意识。除此之外,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还要让学生在传统水墨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教学相结合,探讨在幼儿教育中如何进行水墨游戏主题式活动。

但与之相悖离的是,在教学中我们缺乏能够结合学生专业方向以及具有多年幼儿园的美术教学经验的高职称教师。目前担任高师各专业儿童水墨课程的教师多为国画专业出身,有着扎实的水墨功底,儿童水墨对这些教师来讲并不难,面对的学生大都没有美术基础(美术专业除外),大部分老师容易以传统的国画教学方法来教授学生,以临摹为主,而没有对儿童水墨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儿童水墨活动及游戏开展系统研究。他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课程目标不一致,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就不能实现有效对接。

与基础教育中儿童水墨的教学研究相比,幼师教育的儿童水墨课程建设已出现落差,学生毕业后到幼儿教育中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和应用所学知识。这说明虽然幼师教育完成升格,但在内涵上的建设却未能跟上幼儿园教育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性质、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体系、教材编制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上去认真探索和研究。那么,我们可以线从教材的研发上出发,给专业教师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和系统的内容,让专业教师在教授时不仅能让学生进行传统水墨的学习,而且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教学相结合,探讨在幼儿教育中如何进行水墨游戏主题式活动落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幼儿园教学见实习时及就业后,能更有针对性地用水墨画的形式教会幼儿从小懂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及相应产生出来的激情,让幼儿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表现社会生活,表现人类的情感和心灵,表现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类文化增添财富,从而实现所学课程内容与职业零距离对接。

3 基础教育儿童水墨教学的需要

面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多数工作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们,不断在探索如何把传统国画与儿童绘画教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我们看到有些儿童水墨画,题材比较单一,技法比较程式化,例如有的专画葫芦,有的画牡丹,甚至题词也是牡丹富贵、国色天香等。这其实是教学时的偏差,不是传统水墨之过,也不能表现出儿童自己的意志。关于儿童水墨教学方法的缺乏使得这一工作不能全面的有效的普及,当然也有就出现了个别做得好,“有点无面”、“教育的不均衡”的现象,这是与基础教育资源要求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性相(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矛盾。在实际工作中也有接到一线老师们关于儿童水墨美术教学的相关咨询。这就需要我们对幼师教育中的儿童水墨课程进行专业建设和深入研究,使之能够对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及相关研究起到引领的作用。

4 做好此课程的研发,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落到实处

世界上有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民族的也就没有世界的。水墨画是中国、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作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传统绘画艺术,水墨画跟着时代的步伐改革创新,中国画以其民族特色产生于中国土地,饮誉于各国,正是以民族性而具备了世界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 做好教材建设,为幼教师资的继续教育做准备

深化校地合作,职业与学习相结合,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教材建设,为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做准备,为满足基础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趋势要求做准备。

6 深化高职师范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于专业建设

创新课程的教材建设,为满足服务地方儿童水墨的教育需求做准备。搭建教、学、研合作平台,加强应用研究,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儿童水墨教育师资培训和终身学习打基础,并服务于师范类学校的艺术、美术、学前、初等教育等专业建设,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有效对接,使学生学以致用。

综上述,该课程教材的研发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为学生做好就业的导向,提升学生的职业服务能力,实现所学课程内容与职业零距离对接,而且对于教材空白的填补,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幼师师资的继续教育、高职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儿童水墨画课程的教材研发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武千嶂,杭爱华,何永吉.现代幼儿水墨画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朱国华.我的儿童国画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2003.

[5]孙炜.儿童水墨画情节性教学探究[J].中国美术教育,2005.

篇5:儿童水墨画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

水墨画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孩子的绘画技能有多么熟练,或画出了什么惊人的杰作。教画水墨画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通过水墨画教学活动,使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这种创造的过程将会使幼儿体会成功。

教学目标:

引导和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让孩子体会“笔墨”。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手部力量,对孩子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国画基本分析:

水墨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绘画之一,是用中国独有的毛笔,以水调墨、调色,画在具有渗化性能的生宣纸及其它吸水性较强的纸上的一种绘画,是在笔、墨、水综合运用下进行意象造型的画种,画面形象不拘泥于自然,讲究直抒胸怀。它历史悠久,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符合儿童的思维,易被幼儿理解接受,水墨画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它的愉悦性、形象性、可操作性和自主性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水墨画学习,可促进手眼协调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孩子们可以体验水、墨、色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和画面的笔情墨趣,了解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水墨肌理画

(2课时)

第二阶段:趣味风景

建筑

(8课时)

第三阶段:花卉 动物

写生创作

(15课时)

第四阶段:人物写生 创作

(10课时)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水墨肌理画

运用水拓的方法。用大的盆装清水,先后滴入墨滴、色滴,在色墨尚未在水中溶开时即搅动,墨彩形成特殊的纹理。再将宣纸浸入又立即提起,纹理被宣纸吸附,可以产生预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添画。

教学准备:墨汁、毛笔、宣纸、调色盘、水桶、清水。

第二阶段:趣味风景

建筑

认识毛笔“线条”,在明暗素描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石头的皴法和一些树的画法,使水墨风景更富有生机。

教学准备:墨汁、毛笔、宣纸、调色盘、水桶、清水。齐白石、李苦禅、崔子范等大师们的水墨范本。

第三阶段:花卉 动物

写生创作

教学准备:墨汁、毛笔、宣纸、调色盘、水桶、清水画。

通过写生或想象,用面、用点线塑造静物,用水墨完成塑造静物。

第四阶段: 人物写生 创作

让孩子们画爱因斯坦、齐白石、马三立等名人肖像。上课时,通过讲名人故事、看照片,让孩子们谈感受,使他们对名人以及对名人的五官特征有所了解。老师一般不做笔墨示范,只提醒他们头发、眉毛、胡须用墨浓些,其余用墨淡些就可以了。他们没有模式,凭着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的作品,彼此距离拉得很大。

教学准备:墨汁、毛笔、宣纸、调色盘、水桶、清水、国画颜料、名人肖像挂图

表现儿童内心世界的题材。也可把生活和想象结合起来,画出更加奇妙的构思。在造型上,在尊重孩子天生意趣的前提下,启发引导他们对意象的理解,不必强制摹仿成人作品。诗、书、画、印合一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合描绘的童诗、歌谣、古诗词、散文游记等,就其内容含义,透过教师讲解,儿童的共同讨论,再由教师提示适合的笔墨技法,由儿童描绘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墨汁、毛笔、宣纸、调色盘、水桶、清水、国画颜料等

(一)游戏激趣,点燃想象

喜欢涂涂画画是儿童的天性。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激活想象的翅膀。在小学期间,儿童从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主要处于低幼期,在小学期间进行水墨画教学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水墨教学也历来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临摹一直成为水墨画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设定一个共同的模式标准让学生去达成,学生面对的是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没有太多的想象、创造的自主空间。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冷却,对水墨画的热爱也无从谈起。这种重技法轻创新的课堂教学这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产生巨大的危害作用。学生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故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

1.玩墨游戏

儿童----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我们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加上水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水墨画以墨为主,以墨为色,因此墨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所谓之“墨分五色”古人有“用墨之妙全在于用水”之说,用墨的技巧也就是用水的技巧,水墨画就是靠水与墨的巧妙调配,产生出干湿。浓谈的变化。这是水墨画的突出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墨色变化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要利用墨创造

图(1)

美的愿望呢?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在刚开设水墨画课时,我没有在那里大量的讲墨色、笔法、墨法,而是引导学生用一瓶墨一支笔和一碗水通过“玩墨”,“玩笔”让学生逐渐发现墨里加水量的多或少会产生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自然了解墨分五色。在运笔中了解笔法分中锋、侧峰等等。笔的运用时会产生不同的笔迹会出现例如“飞白”“渐变”等观赏感观效果。在教学画“墨色的变化”时我也是利用玩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或点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生宣纸的特征,使画面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我没有限制学生用什么颜色怎么画或画什么,同时也因为水分的多少或者时间的长短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的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更大了。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感受水分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所起的作用如图(1)图(2)。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挥余地。

2.溅墨游戏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水墨画的教学上,在展现学生的个性方面我们时常会习惯于“目中无人”,很少顾及学生的经验、兴趣与独特感受。常常让学生照猫画虎,从内容到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再现,“千人

图(3)

一面”比比皆是。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一局面呢?在一次偶然中我发现了“溅墨游戏”。“溅墨游戏”,即拿着蘸满墨汁的笔溅一块或几块墨在宣纸上,然后让学生做发散性的想象练习。能自主地凭感觉、联想和想象进行中国画创作效果甚好。孩子们的想法千奇百怪,却都能和画面联系上,让我惊叹不已(图3)。他们乐于观察尤其是观察细微之处;敢想,尤其善于想别人想不到的东西;敢说别人还没说过的话。他们不再是相同规格的“机器人”,而是有个性、有一定思辩力的人,他们的想法可以与众不同、天马行空、不受他人左右,只要自己喜欢。我想,这就是水墨游戏的神奇魅力,它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儿童展现出自己最天真、最自然的一面,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信。

3.泼墨游戏

简单的水墨游戏活动,启发了儿童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他们开始懂得

水墨的美,喜欢上中国画艺术。水墨画同时又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画,将墨泼于纸上,进而整理加工成画的“泼”“画”结合的画法就是中国画中传统的墨法――“泼墨”。它可以先泼后画(图4)也可先画后泼(图5)。另 图(4)

外水墨画有着它独特

图(5)的绘画方法,它不同于蜡笔画,可以用铅笔把图绘画好再慢慢着色,而水墨画只能是好丑一笔过,绝对不能复笔,更不能象涂色那样把图形涂出来。基于这一点泼墨游戏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儿童胆小不敢下笔的问题。如在教学中,我在纸上示范泼墨再让孩子们想象可以画成些什么?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儿童来尝试。这样儿童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他们的作业中可看到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儿童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4.印墨游戏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总是比较难表现的一类,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尝试了很多方法,结果让我发现用玻璃来印画能很好的表现那水墨淋漓的山和水(图6)。由此我联想到能否可以让儿童也尝试一下印墨。于是我在教水墨鱼的时候就让学生先把鱼画在光滑的桌面上,再用生宣去印。结果这节课的气氛和效果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5.接龙游戏

图(6)

绘画接龙即由不同的学生接连着画同一个对象。我们传统中国水墨画在培养儿童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总是以儿童画得像传统的中国画为满足,很少让儿童

自主感悟、创新思维和自由创作等。而我在实践中发现:儿童学习水墨画,只需教会他们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和运笔方法,让其随心所欲的发挥其想象和表现力,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稚拙可爱的形象。如我在教学《戏剧》一课时,先是让学生观看戏剧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再分析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 图(7)

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戏剧人物的画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在四张长卷上共同完成四幅画。每一小组的每一个同学画一至两笔接连着画如图(7)图(8),既比速度又比创意。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

(二)贴近生活,放飞想象

著名画家米罗曾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画画是用心在描绘生活,画面自然会呈现孩子具有的形、神以及气韵。因此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尽量贴近儿 图(8)

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童生活并注意活动的可操作性、启发性,这样就能放飞儿童的想象。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了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果水墨课一开始你就以传统的国画教学让他们机械地临摹你的范画的话,由于学生对水 图(9)

墨画的了解很容易产生厌烦。这时作为教师的你如出示的是一则动画故事或是一个新鲜的游戏的话,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如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很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水墨画艺术的意境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

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 图(10)

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水墨画的乐趣。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 图(11)

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我们也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学生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传统的中国画教育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并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在教学实践中水墨画的教学内容我总是选择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内容为主题。如描绘“我的家长”(图9)、“窗前的花”(图10)、“海底世界”(图11)“春天”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也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三)变换工具,自由想象

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丰富、最为奇特的,尤其是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因不受世俗和界定的限制而更为自由。巴特也说“创造力的育成,不是由大人注入的,是以学生本身表现为中心”。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强 图(12)

图(13)调尊重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自身感受,鼓励他们大胆落笔,大胆表现,随心所欲地选用他们的作画工具、颜色、方式,来表达儿童内心的感受和思想的闪光点,让他们的感受自然地表现在纸上,流露在画中。在教学中我突破工具材料的局限性,提倡在工具、材料上中西结合。把传统中国画的毛笔、水墨和西画的排笔、油画笔,水彩色,广告色、丙烯色等有机结合。如允许学生用水粉水彩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这样儿童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儿童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我还发现可以在宣纸

上用油画棒、蜡笔等特殊工具材料来作画。例在画《鸡》时(图12)(图13),在表现了大小鸡时,材料的运用我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我充分尊重儿童的选择,这样儿童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图(14)

篇6:儿童水墨画创作教学例谈

众所周知,传统的国画教学历来以技法传授的方式为主,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每个儿童,都有着纯洁、天真的内心世界,有着各种不同的美好梦想和对身边事物的种种不同感受,他们性格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想象力十分奇特,他们作画无拘无束,任意驰骋,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到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胆夸张变形、丰富多彩、作品单纯而简练,稚气十足。在儿童的绘画中自然显现出依靠直觉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下面我就“学生在直觉的引导下,充分体现自己的水墨情怀”发表一点浅见。

一、自主提问

孩子们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为依据,在欣赏大师优秀作品的同时,加上想象、发挥、引申,进行变体画创作,这是一种和大师进行对话的自主性学习。选用大师作品既有文人水墨,也有水墨画以外的民间杰作和西方经典,既避免了孩子们在绘画语言上机械照搬,又可在同一活动中接触、比较和理解异质文化。这种理解,由于个体经历、生活状态等不同,会产生很大差异,产生各种“误读”。而恰恰是这种差异,生出千姿百态的创造,使儿童水墨画变得丰富多彩。

向大师学习,主要不是学习那些已转化为常规的、现成的、具体的东西,而是学他们独立的感受和创造精神。

比如,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吴冠中的画时,我以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欣赏。①你觉得这张画如何?请小朋友谈谈自己的第一感受。①你还想了解这幅画的哪些知识?这两个问题都是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旧经验、旧感受着手教学的。又如欣赏完吴冠中的画后,又出现了这样两个问题:①画中的点线给你怎样的联想?②这些点线搭配在一起给了我们美的感受,妙在哪里?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感受,又给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二、知识探究

“不带任何预想,只是渴望用画笔在纸上无意识地画着线条、色彩和形状,但到了某一刻,就变得有意识起来了,于是,一种制约和秩序开始生产。”现代大师的制作经验往往正合孩子们的心意。学生天生具有一种自发的艺术创造行为,它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自我表现,一种内心的表露。在水墨画课堂教学中,通过唤醒学生自身内部的“沉睡的力量”,创设特定的审美情境、调动其潜能,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沉思和燥动、接受和创造都以一定的节奏表现出来。如在传授各种线的表现方法中,我先以各种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山以竖线画出后的高耸、挺拔,树枝、藤以曲线画出的流动美。线条是有性格的,我利用音乐的平缓、舒畅、节奏强弱、愉快欢乐等,让学生徒手画出这些感觉,这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线条表现,这种表现透着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样,在点的教学中,我先在白纸上随意画一个点,随后让学生利用硬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工具去试,发现其他点的画法。如滴洒法、敲甩法、砸击法、揉笔法等等,让学生凭直觉去探索,促使学生在“玩”中领悟出知识。

在教学中坚持从形象分析走向感情体验,拓展学生的感知力。我们要改变一堂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图片投影引导式、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式、学生自评互评式、体验尝试法等教学方法,努力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形成自主学习的机制。

三、合作学习

中国水墨画有一套严格的作画模式和方式方法。自身在实际操作中用墨、运笔、蘸水、设色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学生短时间内单独进行意象结构的艰难性。在小学水墨画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有助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小学水墨画的创造学习有新的突破。

教育社会学认为,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有可能和地位与自己平等的人一起讨论,在某些问题上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正是掌握信息、内化观点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实际中合作学习可分为全班学生共同创作巨幅水墨画,或是6-7人的小组合作,或是3-4人的合作。形式多样,灵活方便。在学习小学美术第九册《熊猫乐园》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合作学习法。熊猫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对这节课的创作练习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如何使《熊猫乐园》的创作常中求变、富有新意,是本课教学的根本出发点。通过分组、讨论,每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他人长处,进行有机的意象创构,在这种民主的气氛中,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互动,拓宽了思路,深化了认识,实现了差异互补;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以平时在影视欣赏中或画刊中见过的画面为基础,小组讨论大胆构思,灵活运用表现方法,创作出一幅幅出自心中意造的水墨画图;或借助文学意境,如追求诗情画意;也可不定画题自由生发……学生虽被“逼上梁山”却并不胆怯,思索了一会即纷纷提笔落墨,完全沉浸在一种自由创造的情境里尽情地挥洒……

可见,学生个体在互相合作学习中,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开发利用了同组学生中的差异因素。在互动中,学生有机会展示各自的个性、长处,得到了别人的指导和帮助,受到了他人智慧启发,促使学生主观意象更加完整、清楚,最终促使学生能顺利完整的用水墨表现意象,物化为具体形象。

上一篇:英语名言谚语摘抄下一篇:深圳设计之都产业园简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