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议论文

2024-06-21

保护环境议论文(共9篇)

篇1:保护环境议论文

12月6日,麦积区召开保障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动员推进会议,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职责分工,抓好工作落实,促进全区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改。

区委书记张智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委副书记、区长成少平主持会议。区四大组织领导赵继文、汪亚伟、杨根林、刘海鹰、杜根祥、王启峰、樊华、成红梅、赵延祺出席会议。

张智明指出,去年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对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省环保厅、市委、市政府和市环保局督查指出的环境突出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督查掌握和交办的具体问题来看,与省市的要求相比,我区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依然艰巨,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全区各级各部门务必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下功夫彻底加以解决。

张智明强调,中央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加强环境保护督促检查的力度也前所未有。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认清形势,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从讲政治、顾大局、保民生、促发展的高度,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不断强化责任担当,聚焦关键精准发力,集中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全区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好转。

张智明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要以这次督察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对全区环境问题进行再排查、再梳理,对交办的环境突出问题再整改、再巩固,不断加强环保日常监管,切实发挥好网格化管理体系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全区环境质量和水平;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增强纪律意识、大局意识,密切协作配合,全面把握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数据准,打牢保障中央督察的各项工作基础;要把中央环保督察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严格按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切实强化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加大督查和执纪监督力度,狠抓各项任务落实,全面彻底整改环保突出问题,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成少平在主持讲话中强调,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认清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严峻形势,把保障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项目、保民生、保发展的理念,认真落实环境整改各项目标任务,切实采取过硬措施,严抓实管,全力整改好环保突出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部署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

成少平要求,各部门、单位要统筹兼顾,密切配合,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我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人员,层层传导压力,健全考核机制,全力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要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切实强化属地责任,坚决杜绝整改的盲区和问题的硬伤,以督查促整改,严格整改标准,加大惩处力度,全力促进环境突出问题的整改落实;要高度重视群众信访投诉的查处和通报反馈工作,畅通投诉渠道,严格执法检查,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答复,加大对环境环保和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整治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会议通报了我区保障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准备情况,宣读了麦积区保障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实施方案,交办了重点环保整改问题。区法院、检察院、区环委会成员单位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协调联络组抽调人员以及区环保局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会议。

篇2:保护环境议论文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xxxx县环保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县环保工作,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全力配合xxxx县实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县”的工作目标。刚才,世东常委通报了去年以来我县环保工作情况,并对今年的工作作了具体部署,讲得很好,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坚守底线,守住蓝天白云碧水

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事关人民福祉、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人口多,环境承载能力弱,是我县的基本县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加剧。当前,我县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肯定,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环保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从整体上看,我县环保工作仍处在被动应对阶段,许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很多突出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有效的解决,这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距离,与xxxx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县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与建设“山水xxxx”、“宜居城乡”的奋斗目标也很不相符。要改变我县环保工作的落后被动局面,就必须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观考核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到,牺牲环境可以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但其实是虚假的、短暂的繁荣,是假本事;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老百姓留下优美的环境,才是真繁荣、真功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铭记,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我们的底线。我们要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坚决守住蓝天白云碧水。

二、创新思路,着力突破工作瓶颈

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要主动调整思路、创新举措,全力破解长期制约工作开展的瓶颈问题,要坚持围绕发展抓环保,把环保工作置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去谋划,把环境保护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把环境监督管理覆盖到经济发展的各领域。

一要注重关口前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如果环保搞不好,又好又快发展就无从谈起。要改变我县环保工作相对被动的状况,就必须坚持源头防范,严格把好环境保护准入关。环境保护准入既是从源头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关口,更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手段,决不能让今天的投资项目成为明天整治淘汰关停的对象。要加强对新上项目的把关和环境评估,从源头上把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关口。所有新建项目都要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今后凡是不符合环境功能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未取得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始终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努力提升环保管理水平。

二要注重利益引导,改变“重棍棒,轻表扬”的思路。环保工作既要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铁腕整治,让违法企业受到处罚、付出代价,也要善于运用经济手段,特别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守法的企业在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声誉,以实实在在的利益引导广大企业自觉肩负起保护好环境的使命。

三要注重发动群众,改变“一人挑担,众人旁观 ”的思路。环境保护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义务。要注重发动群众,特别是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环保有奖举报制度等,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全防全控的环境保护监督格局,让破坏环境的违法分子无处遁身,让企图破坏环境的无从下手。

三、重点整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县各类污染源仍然较多,排污总量仍然很大,污染治理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们要以xxxx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县和我县“城镇管理提升年”活动为契机,突出整治重点,重拳出击,促进我县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篇3:浅议山区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正越来越受到业内外人士的重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公路建设蓬勃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 公路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气候和气温的影响; (2) 噪声和震荡方面的影响; (3) 对土地和地下的影响; (4) 对河流以及地下水的影响; (5) 对动植物及物种的影响; (6) 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的影响; (7) 对生态体系的影响; (8) 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 (9) 交通事故的风险系数。因此, 公路建设规划中要有环保方面的要求和考虑。

2 山区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山区公路建设资金非常有限, 加之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因此从观念上、技术上和建设规模上与规范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 这些差距给公路建设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各种程度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利于公路长治久安;二是不利于生态保护。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防护措施落后, 造成公路路基水土流失

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土石方作业, 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 出现大量的次生裸地。目前, 防护措施多采用浆砌片石护坡 (护面墙) 、拱形截水骨架等防护方式, 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若设计时与现场地质情况不符, 处理不当, 势必导致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等生态破坏。

2) 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不当, 施工现场扬尘和运输遗撒

新改建工程中, 挖掘出来的大量废渣堆放不当, 造成边坡失稳, 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 导致公路堵塞, 影响交通行车安全。甚至导致河道、农田冲刷和淤积现象。同时由于沙石料、石灰、粉煤灰等长期堆放, 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遗漏、抛洒, 晴天随风飘, 雨天随地表径流排入地表及附近水域, 造成城市、农村、土地、大气、水源受到污染。

3) 山区、丘陵的绿色植被遭到破坏

绿色植被遭到破坏有可能导致生态失衡的危险。公路施工作业面长, 一条道路的修建往往涉及几十公里的生态环境, 它甚至危及稀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4) 施工机械噪声排放

机械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声, 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和沿途居民的正常作息及动物的生存环境。

5) 存在火灾、爆炸发生的危险

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 对职工安全教育疏忽, 容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诸如电、气焊操作不规范, 易燃化学原料随地丢弃, 炸药管理不严, 极易引起火灾、爆炸发生, 造成环境污染。

3 环境保护预防对策及措施

1) 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对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分类、控制、改进, 达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减少废气物产生, 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对职工进行培训, 让职工了解环境保护常识。

2) 为了防止施工过程中或竣工后产生环境破坏问题, 应在工程设计和招标中给予考虑。诸如, 在路线设计时要合理规划选线, 使路线尽量避开村庄和城镇;要充分避让沿线环境敏感区, 如文物保护区、生态森林区等[1]。同时, 在招标文件中要对承包商履行环保措施提出严格要求。

3) 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与施工方法、机械设备、工程质量等原因是密切相连的。防止因施工使河流、农田等受到侵蚀和淤积, 做好施工防水便道的修建, 尽可能地多修涵洞、小桥, 以满足洪水通过。在岩体松散或构造不稳定地段, 严禁爆破施工, 破坏边坡稳定, 造成岩体崩塌和水土流失;在取土坑周围应建设排水应急系统, 防止河道、农田污染淤积;完善施工过程中排水设施的建设, 防止地表水的冲刷及下渗, 造成对植被生态的破坏。

4) 根据不同的环境制定相应措施, 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水源、大气、土地污染和生态影响等, 都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比如生态影响方面, 可以考虑从设计减少占地、施工后占地复垦、水土保持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又如水污染方面, 跨越水域的桥梁要选择枯水期进行水下部分施工, 施工过程中的淤泥、渣土不得抛入水体, 生活用水和施工废水及生活垃圾严禁直接排入水体, 水源周围500m内禁放沥青、油类、石灰、水泥等物料, 实施施工期环境监督等。

5) 勇于引进新技术, 构建综合生物防护体系[2]。综合生物防护是利用多种生物相互配置, 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以期恢复破坏的生态环境, 治理水土流失等。具有改善山区公路目前的防护现状, 发挥生物防护, 如防噪声、防污染、保持水土、稳固路基、美化景观、保障行车安全等生态功能。

6) 建立相关政策法规。诸如严格执行机械废气、油、噪声排放标准;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评价制度;严格执行水污染物及固体废物排放规定;对由于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违反法规、标准规定造成土地、森林、水源、野生动植物、生态及文物保护区等环境资源造成破坏的,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对其进行相应处罚, 使其承当法律责任。

7) 积极做好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及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3]。环境验收主要是调查环保“三同时” (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验收) 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建设期间环境管理情况, 检查对所提环保措施的落实、效果及达标排放情况, 为公路正式营运做好环境保护的准备。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环境保护目的、环保执行过程、环保效益、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环境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环境保护实践的检查、验证和总结, 确定项目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达到, 项目的主要环境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对环境影响的回顾分析和进一步的预测评价, 达到总结项目环境保护经验和教训, 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和环境管理工作改进建议, 实现项目环境保护目标的可持续性。目的是间接作用与项目的决策, 是项目决策的信息反馈, 并指导新项目建设。

4 结语

在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 受自然条件、建设资金等的限制, 容易产生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 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从实际出发, 不断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 使公路建设、环境治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为实现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山区公路建设的全面展开, 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业内外人士的高度重视, 为了解决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 出台相应的预防对策措施, 切实可行地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 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预防对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JTJ/T006—98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

[2]刘书套.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篇4:浅议我国环境保护法

关键词:环境立法;市场经济;存在问题

环境保护立法,是指我国的立法机关经过正规的程序,坚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人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保护自然资源、限制自然资源的使用。

时代在不断推进,人类利用自己的劳力不断挖掘大自然的资源,利用无穷的智慧不懈地探索科学的奥秘。许多人认为大气资源、森林资源、油田资源、煤矿资源、水资源等可以无尽索取,尽情使用,但事实证明这些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越来越有限。同时,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人口的迅速提高,社会的加快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温室效应现象已经出现。为了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应该对环境保护立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用长远发展的视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一、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立法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四大中,邓小平坚持“建设、法治两手抓”的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目标,同时高度关注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体制。而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了我国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健全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到了党的十六大,主张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走法治道路。环境保护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环境保护立法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同时也能够让环境保护事业在规范的轨道中不断发展。

环境保护立法还有助于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立法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达成环境保护目标的有力保障。目前,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流失也引起了许多灾害,导致了人们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加强环境保护立法有助于净化人们生活的环境,保护大自然赐予的宝藏,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和退化,从而在生产建设和生态平衡之间达到一个和谐的落脚点。

二、我国环境保护立法获得的可喜成就

首先,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组织到个人,环境保护立法意识明显增强,立法质量显著提高。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普遍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再加上遭遇了不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灾难性事件,环境保护立法也加紧了设立的步伐,国家、各省份、各地区也纷纷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不少有关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2)》等等。初步形成的环境保护体系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恶性影响,同时使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环境保护立法的宣传力度获得良好的反响。搞好宣传是使每一项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民众意识、树立民众正确观念的重要途径,环境保护立法也不例外。近年来,国家和各地的环保部门大力开展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并创立了各种环保日,如“中国土地日”、“中国人口日”、“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等,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环保部门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络、宣传讲座、横幅、黑板报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法律宣传活动,使环境保护立法的法律法规从各种渠道走进千家万户,取得了可喜的收获,真正促进“人人环保、事事环保”的长远目标。

三、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现存的问题

一是,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还没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贴合实际。一方面,1992年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该经济体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国民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但环境保护立法的许多相关法律法规仍然带有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色彩,明显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如,有些省份的环境保护条例指明要实行环境质量领导责任制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監督落实年度及季度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使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达到设定的标准,并根据环保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论功行赏。虽然这些条例有利于环保工作的进行,能够增强环保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鞭策环保工作人员尽心工作。但是,这些看似严谨的环保条例却蕴含着指令性计划的特征,缺乏灵活性和时代性,导致环保工作被限制在划定的框框内进行,打击了环保事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是最重要的活动主体,企业在遵守市场经济规则的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己调整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有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随意排放生产污水、私自偷运海沙、恶意砍伐树木……这些行为助长了极端利己的思想,最严重的就是导致了生态的失衡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而环境保护立法却很少从这些方面出发,禁止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主体缺少震慑的作用。而且,有些法律法规暴露出单纯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弊端,价值取向不正确,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追求,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

二是,部门与部门之间联系少,政务工作的协调性较弱。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之间关联少也是现存的问题之一,这些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情况,导致某些工作政出多门,造成交叉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无人监管的“空白”,让部分不法商人觊觎法律的漏洞。在环境保护法律中,通常情况下只规定了仅限于环境保护部门管理的工作和职责,而且这些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是比较少的,很难从社会的方方面面落实环保工作,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有位著名的专家一语中的:环境立法是专门保护环境的法律,但并不是所有包含环境的法律都归属于环境立法,这也是我国需要重视和完善的问题。

nlc202309021845

例如,要求政府增加环境保护产业的投入以优化生产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这个职责并不属于环境立法,而是被划入到财政收支法的管理当中;鼓励研发与环保有关的技术和产品,促进环保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属于科技法,而并非是环境保护立法;优化生活环境,为保障民众的生命健康,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范经济转型的法律是属于经济法,同样不属于环境保护立法。因此,为实现环境保护的长远目标,应该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从各种方面健全环境法和其他法律,使其处于一个良性的系统中不断发展和进步。

三是,细致化程度较低,环保工作开展起来会遇到阻碍。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总体来说比较笼统,缺乏细致化的规定,而且原则性的要求居于多数,明确的要求较少。因此,对环境保护的工作人员来说,这些环境保护的法(下转第22页)(上接第20页)律法规、条例、规定等执行起来缺乏目的性、标准性和可操作性。有时候,人们总觉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创建绿化是信手拈来的事情,只需要多一点种植花草树木、少一点开采自然资源就是环保的表现,但这只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小方面,从立法的大方面来看,真正做到保护环境却是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有时候更需要专业性的专家和技术化的手段作为支撑,要有清晰明确的鉴定标准,以免造成操作上的困难。例如,在污水排放条例中,规定要遵循尊重自然、统筹规划、配套设施、保障安全、综合利用的原则;污水处理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应当保障出水水质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等等。这些条例带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亟待进行研讨继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将具体内容更加细致化。

四是,事后补救不如重在预防。近十年来,破坏自然、损害自然资源的事件时有发生。2004沱江“3.02”特大水污染事件、2006湖南岳陽砷污染事件、白洋淀死鱼事件等等,既损害了民众的生命健康,又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些事件突显出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不力,也显示了环境保护立法的缺失,没能够真正做到切实的保护、检测和预防。我们身边包括居住环境、水源、土质、空气质量等等都有相关的法律条例,但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管则是一项艰苦而又必须认真实行的工作,必须做到环环紧扣,绝不能够掉以轻心。环境保护立法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促使环境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做到真正的预警,而不是当事情发生了以后再做出紧急措施,再去反思过去。

总而言之,虽然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已经获得很大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我们不能够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应该具有远见卓识,防微杜渐,不断地反思环保工作,不断纠正和完善环境保护立法,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将各种法律法规细致化、人性化、科学化,齐心协力建立一个环境、资源、经济和谐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斳韬.我国环境保护法存在的问题和立法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和科技.2009(09):52

[2]刘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论刊.2011(03):9

[3]孙源.浅析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措施[J].卷宗.2013(08):142

[4]王涵.浅谈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环境与生活.2014(02):68

[5]王伟彬.浅谈我国环境立法中公众参与问题[J].商业经济.2008(07):125

篇5: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总结

会上,珲春市国税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晓芳宣读了《珲春市国家税务局20税收软环境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了年全局税收软环境建设“推进六化力求六零”的`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征纳沟通多样化,力求零距离。二是推进税收执法规范化,力求零差错。三是推进税收政策落实全面化,力求零遗漏。四是推进税收服务高效便捷化,力求零延误。五是推进诉求响应高效化,力求零积压。六是推进权益保护常态化,力求零损害。

珲春市国税局征收管理科、纳税服务科、稽查局三个部门作为代表作了表态发言,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充分表达了对加强本部门税收软环境建设提出具体措施和计划,以及抓好税收软环境建设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珲春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崔学哲在讲话中指出,一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增强抓好税收软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珲春大开发、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背景下,加强税收软环境建设任务更加艰巨,使命更加光荣。每一位干部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抓好税收软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局上下团结一心,凝聚力量,积极为珲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为珲春繁荣发展增添新动力、作出新贡献。

二是抓住关键,精准发力,全力打造一流税收软环境。要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上发力,坚持营造宽松政策环境,要在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上聚力,坚持营造规范执法环境,要在提高纳税服务质效上努力,坚持营造便捷服务环境,要在发挥纳税信用激励作用上给力,坚持营造诚信纳税环境,要在强化监督考评上借力,坚持营造透明监督环境。

篇6: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总结

11月22日,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电视会议召开。副省长张务锋出席会议,并就认真落实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的决策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张务锋指出,改善空气质量,冬春季节是重中之重。要以源头治理减少排放为重点,加大联防联控力度,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超标排放行为,最大限度减少燃煤、扬尘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要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加大信息公开和违法案例曝光力度,果断应对重污染天气,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张务锋强调,要以迎接国家环保督察为契机,全面深化重点领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环保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规定,明确责任、选准载体,务求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篇7: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总结

11月18日上午,文艺路街道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查组各项检查任务,街道各领导、各科所长、各社区主任参加会议。

会上,首先由街办副主任王华传达了区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查组检查任务会议精神,指出要突出重点,加强领导,坚决打赢治污减霾攻坚战。其次,街道环保绿化站负责人针对近期环保绿化、治污减霾等具体工作作出了重要安排。随后,街道办事处主任王从兵对做好治污减霾工作提出要求: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把治污减霾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二是正视存在的问题,立行立改,各包抓领导要到社区指导督查治污减霾具体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要制作公开信,搞好宣传,制定治污减霾应急预案,确保发生情况时职责分工明确,严禁焚烧垃圾、树叶等,对建筑工地加强管理,努力做到绿色出行;三是加强问责,针对工作不落实、工作落实不到位,领导不到一线指导,被媒体曝光相关问题等情况进行严肃问责;四是把治污减霾和安全生产、国卫复审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共同推进,不断强化作风纪律,确保做好治污减霾具体工作。

会议最后,街道党工委书记闫丹杰再次强调: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想方设法摸清底子;二是立即行动,落实相关措施和责任人,夯实治污减霾具体工作;三是严格追责,加大宣传力度,统筹安排好安全问题,各项工作要做到齐头并进,不能抓一部分放一部分,要举全街道之力做好治污减霾各项工作。

篇8:浅议中小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城市化就是通过发展聚集效应,将人们的生产、生活集约化,改变经济结构及生活方式,达到城市现代化。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现代化,高效、集约是必然趋势,大量的农业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或是就地城镇化。农村的土地使用日益集中,农业生产力将大为提高。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满足了城市必需品的需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城市化促进了商业、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在劳动技术、资金、交通、通讯、就业机会及居住条件等方面都比乡村拥有更多优势,这就吸引了人口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规模效应,经济活动的聚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 万以下的城市。目前我国共有中小城市2160 个,其中地级212 个,县级1948 个。中小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批中小城市创造的GDP达数百亿,创造的财政收入已达数十亿。当前,中小城市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加速发展中小城市建设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我国大城市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膨胀,已经趋于发展的极限。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空气污染等“城市病”愈演愈烈,汽车限购的城市不断增加,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已经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趋势。中小城市都没有大城市的这些问题,这是中小城市的优势。

其次,从我国户籍制度管理的现实考虑,开放中小城市户籍,就近接受农民进城,成本较低,难度较小。农村人口就近进入中小城市,心理落差小,容易接受。中小城市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城市人均GDP已达到1 万多美元,而7 亿农村人口人均劳动生产力很低,要使中国人均GDP从目前的7000 多美元进入到12000 美元以上,关键是使农业劳动力尽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到城市,就可以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最后,当前稳增长、扩内需的宏观调控要求,为中小城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两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已经出现连续下滑的趋势,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展望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将进入“新常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转入中低速运行。而中小城市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来讲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扩大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通过中小城市的发展来扩大消费、扩大投资,从而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止跌回升,为“十二五”乃至今后20 年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环境保护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外延式的中小城市发展道路。一方面,城镇化推进呈现出高速度、低质量的特点,农民市民化程度低,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另一方面,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特征明显,资源配置效率低,中小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大。环保为经济让道的现状一直未变,在中小城市表现的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污染也发生了转移,从一些发达地区转移到了内陆,从一些备受瞩目的大城市转移到了中小城市。看看身边,我们不难发现自己所处的地区都在大力吸引大城市等发达地区转移来的重污染企业,有的钢铁厂搬进了内陆县城,有的化工企业从沿海转移到了内地小城市,我相信居住在一些中小城市的人都能发现自己身边一时间多出许多这样的工厂。这些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中小城市发展太快,政府普遍缺乏城市发展环境建设的合理规划和质量控制,更缺乏建设城市的生态观。尽管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但解决环境问题还缺乏必要的措施。就城市交通对环境的危害来说,随着私家车的增长,汽车越来越成为中小城市环境恶化的主要方面。据估计,到2020 年我国的汽车燃油需求量将达到1.5 亿吨,是2000 年的3.3 倍,年均增长5.89%。汽车尾气污染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致命的伤害。不仅如此,城市垃圾、噪声污染、水污染等也将成为中小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问题将引起严重的生态失衡。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协调的优美的城市环境,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扩张趋势,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改善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打好环境保护基础

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产业结构与居民生活消费模式必然造成资源供应紧张、不可再生能源大量消耗、环境恶化等后果。这种结构与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我们必须吸取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持续恶化的教训,避免重走“发展—污染—治理”的老路。一方面,要加速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拓展“开源”之路。政府必须实行倾斜政策,积极培育,形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科研部门必须加大投入,深入研究,提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支撑;企业必须目标明确,抓住商机,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行“节流”之举,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企业层面,通过资源的梯级利用、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形成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在经济结构上,通过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必须提高项目准入的“绿色门槛”,对污染重、难治理的建设项目,从严把关,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防止发达国家在全球性的产业转移中将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项目转移到大连;必须调整现行林业政策,争取在林业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鼓励发展私有林业,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使林权权利人得到实惠,以调动人们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必须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市民的生态道德素养,通过教育、宣传、法治等多种手段,逐步减少直至杜绝乱砍滥伐、违法侵占绿地及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现象,使保护森林、重视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深入人心。

在社会层面,通过产品生产厂家与用户之间的循环、市民的循环消费与层次消费、废弃物的回收与再资源化网络,完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

2、树立环保观念,合理规划,完善城市生态工程建设

传统观念把自然环境作为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人类可以对其任意处置。然而,在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中,我们不应该把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相互对立的两极,而应把它们看作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们也不能片面理解城市环境保护,认为只不过是要搞绿化建设,而不是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解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环境生态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统一体。社会生态化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经济生态化表现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合理高效,生产消费模式可持续等;自然环境生态化表现为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相处。我们必须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始终。

城市规划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开发的关系,延续历史,体现特色,兼顾发展。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优势,侧重做好城市生态工程建设的文章。例如海南三亚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对大海的利用,海边岸线沙滩杜绝人工建筑,除休息观景座椅、照明路灯、步行道外,尽量保持大自然的原始风貌,滨海与生活区之间要有绿化隔离带。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上必须体现前瞻性,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设计疏密有序的空间错落,又要考虑互为支撑的功能错落;大到城市容量拓展的纵横空间,小到道路的曲直宽窄,都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基于山水理念进行的各具特色的意境创造和环境设计。历史启迪现代,我们更有必要继承创新,在迅速城市化的今天,通过科学的、特点突出的规划建设,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又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事业的推进、公共安全的提高、社会救助的普及,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备、商务成本的降低、创业机会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化都市。

城市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要考虑子孙后代的万年福祉。例如芬兰第一部森林法在1886 年便已产生。芬兰人都知道,由于气候的原因,林木成材周期大都在80 年以上,所以植树人很少直接受益,父母种树、子女受益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政策管理所形成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人文精神,使得芬兰成为世界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必须强化管理,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细化、量化,如中水回用的普及率、绿色住宅的应用标准、废物排放标准、生态保护标准、污染治理标准等等,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高。

3、以税收法制手段对抗市场缺陷,促进环境保护

市场机制有许多缺陷,外部性成本进而导致环境污染是其中之一。所以要想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只有通过政府有形的手,以税收法制手段才能实现。合理的税收政策,可以引导和推动节能减排产品的市场发展。从需求的角度看,税收通过作用于产品价格,会对能源的需求及消费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从供给的角度看,税收鼓励政策会对环境保护项目产生积极作用。例如,通过对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征税,将其大量的外部负效益内在化,相对提高了环保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环保产品的市场发展。

目前,我国在运用税收手段促进环境保护方面还缺乏全面有效的设计,只有比较分散、零星的税种在鼓励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这一市场机制的负外部性会日益扩大,现有的税收制度不论覆盖范围,还是调节力度,都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健全和完善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在现有节约能源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鼓励和引导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鼓励先进的节能设备的进口,控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出口。总之,我们必须建立系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环境保护。基本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研究支持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二,研究制定鼓励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推广使用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对企业达到一定标准的环保、节能设备投资以及为节能、环保设备研发的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调整现用税种的税制内容,增强其环境保护的调控功能。研究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将不符合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的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纳入征税范围;研究调整车辆购置税税率结构,引导消费者购买低能耗、低污染汽车;改革车船使用税的计税标准,对不同能耗水平的车船股东使用不同的征税额度,实行差别征收;调整出口退税制度、出口关税制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出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构建足以对抗环境污染的绿色税收体系。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采用收费方式,如水污染费、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等,收费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固定性,环保效果十分有限。例如,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眼前利益,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收或者少收相关费用,造成不少企业宁愿交费而不愿治理污染。鉴于我国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建议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谁多污染,谁多排放,谁就要多缴税,以此增加企业排放污染的成本,实现环境污染这种外部负效益的成本化,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使税制结构朝着绿色环保方向优化,这也是国际上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应增强吸纳“新市民”的能力[N].中国经济时报,2015-07-04.

篇9:浅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

关键词:内蒙古;煤田;地质;资源分布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含煤面积达12万多平方公里,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根据2011年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矿建设大力发展西部,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同时,2011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也将大力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了解内蒙古煤田地质以及资源分布特点,对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内蒙古煤质特点

1.1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区内各煤层物理性质变化不大,颜色黑色,层状、块状结构,条带状、线理状结构,少数为致密块状。各煤层煤岩组分均以亮煤、暗煤为主,丝炭次之,镜煤少量。区内各煤层的变质程度中等,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介于0.5972%―0.6770%,属-烟煤变质阶段,即属气煤变质阶段。 煤层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区内煤变质阶段属―变质阶段,区内煤的变质程度随埋深加大而增高。物理性质看1号煤为油脂光泽,3、5号煤为沥青光泽,9号煤为玻璃光泽,随深度增加光泽由弱到强。 反射率1号煤平均为0.634%,3号煤平均为0.6456%,5号煤平均为0.6477%,9号煤平均为0.6554%。随深度增加反射率增高。矿区内煤层的有发热量较高、挥发分高、化学反应性较强、弱结渣性等优点,灰分、硫分经洗选后均可适用于固定矿床煤气发生炉气化。根据液化用煤要求,矿区各可采煤层挥发分高,平均 > 35%,灰分经1.4比重液洗选后可降到10%左右,氢含量均<5%,碳含量 <70%,但经洗选后碳含量接近80%,所以该区煤适于间接液化的原料用煤。炼焦用煤,矿区各可采煤层均为气煤牌号,可适用炼焦配煤,但由于区内煤灰分及硫分较高,在洗选后会大大降低可作炼焦配煤。

1.2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根据《煤炭质量分级》(GB/T15224.2-2004)《煤炭行业标准分级》(MT/T 850-2000)和上所述各煤层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等综合评价分析:1煤层为特低水分、中灰、高挥发分、中硫、低磷、高热值煤、中强粘结煤,属煤质变化小的煤层;3煤层为特低水分、低灰、高挥发分、中硫、低磷、特高热值煤、强粘结煤,属煤质较稳定的煤层;5煤层为特低水分、中灰、中高挥发分、中高硫、低磷、高热值煤、中粘结煤,属煤质较稳定的煤层;9煤层为特低水分、中灰、高挥发分、中高硫、低磷、特高热值煤、强粘结煤,属煤质变化小的煤层。

2、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特点

2.1厚煤层多。在其坳陷或断陷内形成的白彦花群,不仅煤层多而厚,而且分布广泛,这些含煤盆地的分布,随弧型构造的变移而变移,由东向西,呈现出以多字型规律排列的特点。其含煤性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变差的特征。

2.2总量多。每个煤田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煤层地质是不一样的,还有不一样的煤层的品种。每个煤层矿区拥有的煤层的储量也是不一样的。煤矿是我们国家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开采的方法。现在煤矿的主要分布在一些高岭地带还有就是分布在一些高原的地方,所含有的矿物质就是黄铁矿、油页岩、煤层气、稀有元素、风化煤和泥炭。等等。这些稀有的资源经历过数百年甚至是数十年的演变,分布在岩层中的断言里面或者是岩层的其他的位置。在陕西、甘肃这些地区中一般煤田都是大型的地陷里面,但是像四川就是一些盆地等等。煤田的演化主要的地理位置就是南方要比北方的煤田质量好,锡盟北部新华夏这些地区煤田的质量是最差的。

3、煤田资源分布特点

3.1区域内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其煤田的分布具有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全区共118.3万平方公里,现已查明含煤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0%。内蒙古自治区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有67个旗县储有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的22%。75%的资源储量集中分布于鄂尔多斯市的东胜煤田和准格尔煤田、锡林郭勒盟的胜利煤田和白音华煤田、呼伦贝尔市的陈巴虎煤田、通辽市的霍林河煤田。其中东胜煤田的储量736亿吨,准格尔煤田储量253亿吨,锡林郭勒胜利煤田的储量214亿吨,呼伦贝尔煤田的储量215亿吨。目前,内蒙古共有各类煤矿1228处,其中,国有重点煤矿67处,地方国有煤矿96处,乡镇集体煤矿1065处。形成了乌达、海勃湾、包头、平庄、大雁、扎赉诺尔、霍林河、伊敏、准格尔、神东等1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矿区以及胜利、白音花、宝日希勒、万利等4个国家重点建设矿区。

3.2煤种分区差异显著。我们国家的自治区的煤田是最好的,因为他不仅分布范围很广而且他的种类丰富质量也是最好的。但是他自己本身进行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自治区内部分东西两个方向的煤田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他们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的,西部要比东部的煤田的质量好,而且数量也是比较多的。本集中产于鄂尔多斯几贺兰山北段及阴山中段,含煤面积占全区的七分之一,数量则占全区的55%左右。二连与海拉尔含煤盆地等广大地域均为褐煤或低变质程度煤类,褐煤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43.74%,预测褐煤总量亦在13.92%左右。

4、结语

随着我国能源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刺激了煤炭工业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煤炭资源大区、产量大区和输出大区,其在煤炭方面的许多优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状况及其资源分布的特点,从区域、矿区地质特质、煤层结构,埋深等特征及煤质化验结果等对横山堡煤田煤类、煤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的开发和利用,使我们国家的煤炭事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赵强.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 煤炭, 2011,(02) .

[2]高江. 内蒙古煤炭储量探讨研究[J]. 煤炭工程, 2012,(03) .

[3]黄蒙. 内蒙古煤炭资源利用现状与对策[J]. 经济研究, 2013,(06) .

[4]杨进朝, 李华. 济源市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8, 6(3):39- 43.

[5]施伟忠, 方红. 湖北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湖北地矿, 2003, 17(3):22- 24

[6]汤中立,李小虎,焦建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27,(2).

[7]孙君.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10).

上一篇:失败造就成功的名人语录下一篇:高三周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