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情况及成效

2024-05-28

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情况及成效(通用8篇)

篇1: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情况及成效

随着我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和外来人口向城镇聚集,他们工作、生活在社区,社区成为新老居民工作之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最近,我们深入社区,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发放调研表格等形式,对社区科普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社区科普现状和作用

社区科普与社区建设密不可分,社区科普既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对社区建设起着促进作用。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社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城区先行、全面推进”的步骤,全面展开社区建设工作。目前全区有65个社区,其中19个分布在城区,其余分散在全区各镇。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科普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随着我区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推进,社区科普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社区科普硬件设施基本到位。近三年来,全区社区建设基础设施总投入高达6000万元,用于加强社区硬件投入,科普设施相应得到了明显增加和完善。目前,全区65个社区都建立了图书室和可供50人学习的文化活动室,都建有5米以上的科普宣传画廊。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6个,各类服务站21个,社区医疗站10个,社区文化站16个,社区文化广场46处,其中2000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广场就达18个。焦溪镇的三河口社区、横林镇的下塘社区、横林社区、横山桥的新安社区等用于文化健身广场的投入达60余万元。这些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科普功能,为社区居民就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

2、社区科普活动常年开展。社区科普活动,以科普宣传周、科教进社区等大型科普活动为龙头,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如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等。此外,各社区的科普活动,能与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相结合,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城区阳湖街道所属各社区成立了多支腰鼓队、舞蹈队、秧歌队,歌唱队等文体队伍,每年的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还举行文艺专场演出,其中就有很多科普节目,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寓教于乐,很受居民欢迎。潘家镇潘家社区充分利用镇文化站和社区教育资源,常年开展书画、美术、摄影、社会公德教育等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社区科普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3、社区科普内涵不断深化。为满足社区居民对科普知识的渴求,各社区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科普活动,科普内涵不断深化。目前,社区科普主要涉及医疗卫生、健身娱乐、文化体育、家政服务、法律普及等领域,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联系,体现了大科普的广泛性。如城区19个社区都因地制宜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开展家政培训、保健知识讲座、劳动技能培训等科普服务,社区居民在这里可以接受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知识培训,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就业能力。城区马杭街道菊花社区组建了社区治安志愿者队伍,向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口宣传普及治安法律法规,组织社区群众参加维护社会治安活动,参与社区治安防范工作。该社区已被评为“江苏省民主法治模范社区”,这在全区尚属首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科普组织网络尚未健全。目前,全区镇一级已经全部建立了科协组织,负责本镇范围内的科普工作,但由于各街道和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因此,建立科协组织或科普组织仍是空白,社区科普工作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尚未建立起一种制度化的科普工作机制,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还不多,即使建立也缺乏专业培训,科普能力有限,活动区域有限,社区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尚不平衡。目前,城区的社区科普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高。如城区阳湖街道花东社区,投资1600余万元,建成了“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常州市第一个多功能的现代化社区居民活动中心,科普设施一流;其又紧靠武进高级中学,依托学校的科普设施和资源,为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带来了相当的便利。但城区的一些老小区和镇的社区,因财力有限,科普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只能简单地建一些宣传画廊,还要宣传配合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明显不够。如城区花园社区是一个老小区,社区本身的基础设施“欠帐”就多,科普设施就显得更少。

3、社区科普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科普经费是建设科普设施,开展科普活动,培训科普人才的关键。目前,受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各社区普遍存在科普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把科普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目前,就区科协而言,科普经费已经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但全区绝大部分镇财政预算还未能列入科普专项经费。

三、思考和建议

中央明确提出,科普工作要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千家万户。因此,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是我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对于提高广大居民整体素质,创建文明城区、学习型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全区的社区科普工作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1、切实加强领导,构筑社区科普平台。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抓好社区科普工作是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举措。鉴于此,近年来区科协将社区科普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区科协尚不是武进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这与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不相符合,给区科协统筹做好全区社区科普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建议区委、区政府把区科协纳入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使科协在更大程度上参与社区建设,更好地发挥科协在社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使社区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同时,建议区委、区政府将科普工作纳入对各镇的考核指标,促进各镇进一步重视社区科普工作。各镇党委、政府也要把社区科普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明确科普工作责任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科普组织,形成社区科普网络。科普组织是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基础。区科协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要在各镇已经建科协的基础上,加大社区科普网络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建立社区科普协会。各社区也要依托社区自身和现有资源,把热心科普事业,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组织起来,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队伍,并帮助有条件的居民建立科普兴趣小组,形成区科协、镇科协、社区科普协会、科普志愿者、科普兴趣小组组成的社会化的科普网络。科普工作者是科普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科普工作的主体。社区科普工作者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区科普工作的优劣。对各级社区科普工作者,区科协、人事等部门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如,组织他们到社区科普工作的先进地区学习交流,参加江苏省科普职称考试,使他们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不断学习专业的科普工作技能和方法,提高科普工作能力,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熟悉社区科普工作特点和规律的新型科普专业人才,促进社区科普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3、开展创建活动,提升社区科普水平。各类社区创建活动要求明确,任务具体,是做好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我区出台的《关于开展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除了要把学习型社区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抓好、抓实外,要根据自身特点,围绕服务型社区等10种社区模式,全面开展创建活动。这10种社区模式中就有文化科普型社区。区科协、区文明办等单位要指导有条件的社区开展文化科普型社区创建活动,形成社区科普工作的特色与亮点,形成社区科普工作品牌。

4、加大经费投入,夯实社区科普基础。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政府要在原有基础上,按照《科普法》的要求,确保科普专项经费足额到位,并由各级科协独立使用,为社区做好科普工作创造条件。科普经费、科普设施要与城市发展同步发展,同步增长,要把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之中。各部门也要切实履行科普职能,舍得科普经费和设施的投入。各级科协要广泛宣传科普工作重要性,争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助科普事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投入兴办科普事业的好局面,夯实社区科普工作基础。

篇2: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情况及成效

社区居家养老,是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动员和运用社区内的物质与人力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各种照顾的一种养老模式。芙蓉区宝南街社区总面积0.249平方公里, 有纯居民宿舍12栋,单位宿舍32栋,商务综合楼宇10栋,常住户数1861户,常住人口4935人,60周岁以上老人共431人,其中80周岁以上的老人99人,享受低保的老人16人,残疾老人3人,空巢老人及独居老人34人。2009年以来,社区在市、区民政部门及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全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2010年1月,社区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因户制宜,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为老服务,现已初见成效。

一、整合资源,构建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网络

一是成立社区老龄工作室。为确保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社区成立了老龄工作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并在日常的工作中走门串户摸清社区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建立老人基本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通过街道劳动保障站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服务老年人的家政培训,为有需求的老年人输送既专业化又廉价的专业家政服务。此外,社区还为濒临去世的孤寡老人提供临终关怀和善后服务,让他们安祥地度过余生。

二是开展“三个一”亲情关怀活动。社区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使社区成员都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为此社区推广“三个一”亲情关怀活动,即每天一次问候电话,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会,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三是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在社区两委的重视下,社区建立了针对老年人生活需求和帮助的各类志愿者队伍,目前有医务志愿队、党员志愿队、青少年志愿队、巾帼志愿队、银发志愿队、科普志愿队、文体志愿队等10多支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方便老年人居家养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在银发志愿者服务中,鼓励一些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与邻近有需求的老年人结对子帮扶,帮着做家务、寻医问药、陪同聊天谈心、陪同外出散步或娱乐等。在青少年志愿者服务中,开展了“学校关爱进社区”活动,社区共建单位浏正街小学、长沙市第十六中学、长沙广播电视大学都定期组织师生进社区对老年人进行关爱。

二、共享共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机制

近几年来政府实施了大量惠民利民工程,如大病救助、全民医保等着实为老年人的治病医疗减轻了费用负担。全民医保使没有进入医保统筹的老年人摆脱了大笔医药费的支付压力,特别是享受低保的老年人,由政府买单为他们购买每年的医疗保险,使他们大病住院治疗有了保障,加上民政部门、慈善机构的关爱和帮扶解决了他们看病的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宝南街社区还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组织医务人员定期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健康跟踪服务。随着今年6月8日浏·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正式开业,一些名医专

家定期轮流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大大方便了老年人大小病不出家门就能有好医生看,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医护人员走进家门治疗和护理的实惠。同时社区还通过与辖区单位长沙东方男科医院、芙蓉区妇幼保健院等共建,结合社区的便民利民活动经常组织医务志愿者为老年人义诊、健康咨询并举办健康讲座,每年还为社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免费赠送定额医疗卡等献爱心活动。

三、创新方式,丰富居家养老文化生活

为给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社区居家养老精神生活环境,宝南街社区通过创新工作方式,通过与长沙广播电视大学和长沙老干活动中心的合作,成立了社区老年大学。老年大学所有课程的设置都在调查摸底、充分征求老年人意见的基础上开设,体现了办学的人性化和适用性,主要课程有:音乐、电脑、交谊舞、健美操、健身气功、书法、绘画、剪纸、中医养生、推拿按摩、民族舞蹈等。师资力量方面,通过发挥社会离退休老年人的资源优势,聘请有特长且热爱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士担任教师,发挥他们的余热,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社区老年学校开办以后许多老年人告别了闲赋在家的寂寞和冷清,在老年大学感受着新型的人际关系,并得以交流感情、增进友情。如社区里有一位林氏老人,丈夫是教授,却不幸在一次意外医疗事故中去世,这一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儿女又在外地工作不能给她许多精神慰藉,退休之前在单位历任主要领导的她一时无法理性地摆脱伤痛和寂寞,在社区工作者和邻里退休老年人的关爱下,她尝试着参加社区老年学校学习及参加老年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就这样改变了自己,快乐地体会人

生,“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益处在居家老年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搭建好居家老人文体活动的社区平台,市、区、街先后在社区共投入近100万元的经费,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老年人开设健身室、棋牌室、阅览室、电脑室等文化娱乐活动阵地。藏书2000多册及订阅多种老年人刊物的阅览室、配有20多台电脑的网吧、洁净宽敞的棋牌室、器材齐全的健身室等活动阵地每天免费向老年人开放,社区组织文体志愿者义务担任文体活动教练员和管理员,老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进行娱乐或健身活动。在日常的文体活动中,由社区搭建平台,经常开展老年人交谊舞会、群众K歌会、棋牌联谊赛、小手牵大手社区网上行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区还通过培育老年人文体骨干,建立老年人人才资源库,发挥有文体特长且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同志作用,使他们成为文体活动的教练员和辅导员,来带动社区老年文体队伍,助推社区老人“老有所乐”的普遍性。目前社区有老年文体骨干100多名,文体队员200多人,有柔力球队、门球队、乒乓球队、舞蹈队、腰鼓队、铜管乐队、合唱队等10多支老年文体队伍,在节日、纪念日与辖区单位共建单位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如举办老年人运动会、登山运动、腰鼓表演、交谊舞比赛、健身操比赛、太级健身展示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搭建平台,发挥居家老人社会作用

居家老年人是社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区两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通过退休人员党支部、居民议事监督委员会、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老年服务志愿队等组织为他们提供献言献策及建设和谐社区的平台,定期组织老年人骨干及

老年人代表召开座谈会,让他们畅所欲言,采纳好的意见建议,实施于社区的工作之中。社区文明安全督导队、文明建设宣传队大多数是我们的老年朋友。社区的组栋长、计生信息员等大部分也是老同志。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社区居家老年人更是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关心下一代的“五老”志愿者对社区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进行分类开展结对服务,医务志愿者跟社区残疾儿童结对子,帮助康复;离退休老师对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对家庭贫困的孩子给予经济上的帮助等。在寒暑假期间老同志们还组织宝南乐知课堂的小朋友们进行社会实践,开展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文体活动。一些思想先进、组织协调能力强的老同志还成了义务民事调解员,他们把居民矛盾和邻里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部分法律专业人士还主动当起了义务普法宣传员,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及家庭服务又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篇3: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情况及成效

1 建设内容及完成情况

1) 建设地点。2013年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地点为:兴隆镇三桥村、公平镇青正村、石岗乡瓦坪村等三个村。

2) 建设资金。2013年下达我县新农村建设资金计划为100万元, 其中“美丽乡村”市级示范村建设资金60万元, 新农村建设资金40万元。

3) 建设内容。兴隆镇三桥村的建设内容为:管道DN90PE2115m;管道DN63PE150m, 管道DN50PE782m;公平镇青正村的建设内容为:新修大堰:规格0.3m×0.3m, 长度1500m;新修小堰:规格0.2m×0.2m, 长度300m。石岗乡瓦坪村的建设内容为:新修人畜饮水管道40000m。

4) 资金整合情况。整合县级资金2934万元。其建设内容为: (1) 占地面积16.67hm2的农业观光园一个, 投资900万元。 (2) 建成容量1000方的水池5口, 100~500方的水池13口, 共投资229万元。 (3) 修建田间道路及观光道路1800m, 投资360万元。 (4) 开发野人洞景区投资260万元。 (5) 建成一个农贸市场, 投资15万元。 (6) 新建一个新农村安置点, 安置67户, 共179人, 投资1060万元。 (7) 规划新增一台变压器, 高低压线路长700~1000m, 总投资50万元。 (8) 新建一栋村便民服务中心, 投资60万元。

以上项目建设已全面结束, 根据实施单位的申请, 我县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已对3个市级示范村的所有建设内容进行了检查验收。验收结果表明实施单位都能按下达项目建设内容按时按质完成建设任务, 达到建设要求和标准, 但在软件资料上还有待完善。

2 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2.1 组织领导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 提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进全县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生态产业公园”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 立足于区域特色、科学规划、注重实效、扎实有序的推进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一是成立了由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 以农委、市政、财政、国土、教育、水利、环保、公安、建委等为成员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 分解绩效考核指标, 落实任务, 各自负责自己相应的建设内容, 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是建立了“政府引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机制。

三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 依托各村自然生态资源优势, 聘请专家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 并严格按规划持续推进, 落到实处。

四是做到四个结合, 与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自然的和谐社会相结合、与提高家园建设幸福感相结合, 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

2.2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打造“生态示范村”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群众对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个示范村整合资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农村清洁工程”, 全面打造“国家级生态村”。通过村委会动员, 号召村民积极开展庭院美化,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以“六改四普及”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作中, 有效的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开展。

2.3 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全面创建“绿色小康村”

立足各村资源优势,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坚持生态立村、旅游富民、科技兴村、人才强村, 着力培养旅游产业。兴隆镇三桥村以世界奇观“天坑、地缝”旅游资源为依托, 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公平镇青正村以长龙山文化为载体, 整合各项资源, 现已完成水利配套设施和土地治理工程规划, 宜居小区已见雏形;石岗乡瓦坪村依山傍水, 自然风光秀丽, 积极引导村民开展“农家乐”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系列的产业发展, 我县已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了“三新一带动”, 即特色产业新发展, 农民生活新提高, 村容村貌新变化,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3 存在问题

一是工作体制机制不顺, 基层工作力量薄弱;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三是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

4 建议

篇4:涉县退耕还林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关键词:涉县;退耕还林;主要做法;成效

中图分类号 S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118-02

涉县是邯郸市唯一的全山区县,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清漳河自西北方向从山西省黎城县流入并贯穿全境。全县总面积15.07万hm2,其中山场面积10.47万hm2,境内山高岭多,沟谷纵横,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多种林木生长。长期以来,涉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大力实施太行山绿化等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00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达6.5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42%。正是在这一年,中央作出“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部署。2002年,中央和省、市又先后下发了“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凡是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应按国家批准的规划实施退耕还林”。涉县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实施退耕还林对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建设,将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建设稳固的漳河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保护京、津及下游城市的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涉县实施退耕还林,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明显的气候优势、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政策支持,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为此,涉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动员全县上下坚持不懈地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 立足实际,科学规划

从北京、石家庄聘请6名林业专家,经过深入调查和多次论证,最终确定了全县退耕还林规划。提出了围绕致力生态建设,依托退耕还林,壮大核桃产业和建设“全国核桃第一乡”的发展目标,确立了“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治理”和“先易后难、先陡后缓、先远后近”的建设原则。将退耕还林重点安排在“漳河汇水区、25°以上陡坡地段、青兰高速、309国道和平涉公路沿线及其它生态脆弱区”。尤其是在树种选择上,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前提下,主要以栽植核桃树为主,合理布局花椒等其他林果树种。

2 齐抓共管,全员推进

全县成立了退耕还林指挥部,指挥部下设政策落实、苗木调配、资金管理等7个小组。各乡镇都成立了相应的指挥部。从县到乡镇、村,层层签订了工作责任状,明确了每村、每户的造林面积、树种、数量等。实行县4套班子成员及各乡镇、各单位负责人包乡村、包工程、包任务等责任制;全县广大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一道共同推进工程建设,形成上下齐心、全民参战的态势。特别是林业战线的干部职工,长期扎根基层,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确保新栽植树种成活率达96%以上。

3 典型示范,自觉行动

制作了退耕还林明白卡和《巩固退耕还林政策知识手册》,做到户均一卡一册。选择建设下偏凉等10个优质丰产示范园和岭底等70个示范园,并利用好这些示范园典型做好技术培训等工作。组织开展“10万群众大观摩”活动,两次组织乡镇林业技术员到邢台前南峪、绿岭学习先进经验,多次组织村干部群众到山西汾阳、陕西延安等地学习试点经验,使退耕还林政策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更乐镇三合村年过6旬的退休工人赵彩旺,“人老退休心不老,扎根荒岗育绿林”,承包6.67hm2荒坡搞退耕还林,栽植核桃树4 000余株,年收入20余万元。

4 因地制宜,多种模式

拓展实施范围。根据核桃、花椒、黑枣等适生性强的特点,逐渐由耕地实施,向荒坡、荒地及可利用梯田栽植延伸和拓展。推广多元化种植模式,大力推广林药间作、林草间作、林灌混交等。索堡镇白泉水村,全村380户完成退耕还林68hm2,林下间作药材和油料作物68.13hm2,户均收入5 500多元。采取灵活退还形式,即整村一次性全部退还、整村分阶段全部退还、部分耕地退还等。关防乡岭底村耕地全部退还成林地,2012年该村林业收入达381万元,是2001年收入的近100倍。

5 从严管理,规范运行

抓质量管理。严抓规划设计、造林整地、栽后管护等环节。特别是留足2m宽的树胁带,作为树体施肥、浇水使用。并严禁在固定垄梗内间作任何作物,严禁在固定垄梗外间作任何高秆作物。抓资金管理。改革资金兑现补助办法,严格按照每667m2160元的标准,把资金直接兑现到户“惠农一卡通”帐号,保证资金足额按时发放。抓档案管理。明确专人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设立专柜存放档案资料,对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等专项保存,对计划、总结等单独建档。

6 完善机制,创新技术

创新造林机制。将退耕还林工程承包给造林公司,落实包任务、包整地、包苗木、包栽植、包成活、包管护的“六包”责任制,并按成活率兑现补助。全县由造林公司和造林大户承包的造林任务达90%以上。创新造林技术。研究创出核桃等树种截干覆土的秋冬季造林等技术,在全省尚属首次,确保核桃芽接成活率达96%,高接成活率达100%。创新管护机制。按照“两通、一带、一围”建设标准,对退耕还林地实行园区化管理。“两通”即通水、通路;“一带”,即有固定树胁带;“一围”,即园区围栏。县财政年均投资120万元,全部用于核桃园区后期管理。

7 统筹开发,提升效益

一是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发展中药材等产业,在全县规划了16个中药材种植片区,种植面积达3.67万hm2,每667m2平均收入2 000元左右。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共对地处大山深处、不适合居住的114个自然村、3 382户、10 332名群众搬出大山,从根本上摆脱了贫穷。二是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开发建设休闲型农业、旅游型新村。目前已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0个,建成涉城镇东山、河南店石岗、辽城乡新桥等一批生态休闲旅游景点。2012年被评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013年又成功争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

8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

通过10多年来的努力,涉县退耕还林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累计完成造林2.16万hm2,其中,完成退耕还林0.71万hm2;建设特色经果林基地0.25万hm2;匹配荒山造林1.21万hm2。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和河北省退耕还林先进县。全省退耕还林档案管理观摩会和全省容器育苗造林现场会先后在涉县召开,并在2008年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2012年7月份,国家退耕办副主任吴礼军到涉县调研时指出:“涉县在退耕还林工作中,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管理严格,工程规模大,效果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太行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作出了典范”。

涉县作为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样地县之一,北京林业大学进行了效益监测调查。其中,调查坡面径流场2个、固定样地10个、标准样地120个、农户300户。从监测结果来看,涉县通过大力度退耕还林,生态等综合效益明显。一是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全县25°以上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有林地面积达7.6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0%,比200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每年可涵养水源56万m3,减少土地流失5.8万t,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21d,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邯郸的“后花园”。特别是在2012年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较多的情况下,涉县与周边县份相比,发生灾害次数减少近50%。二是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全县共栽植核桃、花椒等树种2 000余万株,仅核桃树就达700余万株,全县核桃栽植面积达2.62万hm2。2012年核桃产量同比增产10%,达1.7万t,收入近2亿元,退耕户人均增收750元左右。三是社会效益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后,共腾出近5万名农村劳动力发展林业产业和从事二、三产业;同时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7万多人,年劳务收入达10亿多元。四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退耕还林基地的不断扩大,逐步改变了以往种植小麦、玉米的单一结构,有力地推动了农林特色产品加工、销售产业发展,其中“太行核桃城”干果市场及三利、宜维尔、黄金龙等一大批核桃生产加工企业相继在涉县投产,加快了结构调整,延长了产业链条。全县农业产业化率达68.5%,连续6a居邯郸市第一。

篇5: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情况及成效

采取新举措拓展新途径构建新格局实现新突破

××市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按照全面抓、整体促、攻弱项、破难点的工作思路通过落实

“五个到位”突出“五项重点”工作实现了“有人办事、有场所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工作目标使街道社区干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影响力不断扩大推动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为了确保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逐步建立新型社区工作体系市委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下发了《××年街道社区党的建设规划》、《关于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社区建设指导性文件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措施办法。县市区成立了社区党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实行了县市区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书记为直接责任人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党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市、县、街道、社区四级工作网络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和社区与驻地单位齐抓共建的良好工作局面为推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宣传发动到位。各县市区委、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包挂帮建单位通过召开会议、开辟专栏、印发资料、出墙报、办版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重点任务深刻认识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调动辖区各单位干部职工和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及时报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成效大力宣传社区党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为社区党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全市印发宣传资料万份利用电视、报纸、专栏等形式报道期。

三是运行机制到位。各县市区普遍建立健全了社区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协调制度、县市区党政班子成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和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将社区党建工作任务作为单位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辖区单位双文明考核、辖区党员职工民主评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文明单位创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票否决制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有序、共建共促、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了辖区单位包挂帮建居委会制度确定包挂领导、帮建单位、具体任务以及牵头单位细化量化目标责任并一定三年不变强化了社区党建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全市个社区共确定了名县级、名科级包挂领导和个帮建单位。

四是投入机制到位。按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工作思路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各县市区在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导向和牵动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政府财政拨、包建单位帮、街道社区筹、社会各界捐”的社区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居委会办公用房和工作经费紧张的问题。同时以开展街道社区“党建突击月”活动为契机本着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落实帮扶资金及物资万元。

五是工作制度到位。为进一步规范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各县市区普遍健全完善了《党工委议事规则》、《社区党支部职责》、《社区党建联系会议制度》、《社区党员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项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活动制度和项居委会工作制度并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健全完善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上墙对各种薄册表卡重新整理装订成册。各社区居委会还按照《居委会组织法》制定了组织章程为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有章理事打下了基础。

在落实“五个到位”的同时还突出抓了“五项重点”工作。

⒈突出规模布局调整使社区组织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各县市区按照地缘性、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来划分社区将个城市居委会调整为个城市社区居委会数量减少了布局基本达到区域清楚结构合理定位准确设置科学。全市设立街道党工委个个社区“一居一支”率达到个社区建立了居委会代表会议和议事委员会。针对当前辖区党员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各社区党支部对各种类型的党组织和党员进行了调查摸底核对登记党组织个党员名名党员纳入社区管理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加强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较好地体现。

⒉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工作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各县市区把解决办公场所、改善办公条件放在突出的位置。近年来全市共投入社区建设资金达万元协调解决办公室处平方米其中房产权属于街道社区的处平方米目前全市个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场所全部得到了落实面积最大的平方米最小的平方米平均平方米。

篇6:近期主要工作及成效

1、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四塔一桥”维修进展顺利。一是进一步发动全社会为维修文化遗产捐款。全年,先后组织了北京、南昌、赣州、厦门老乡、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春节期间回乡老乡的捐款活动,还组织了10支小分队,分赴赣南各县(市),沿海各城市以及市内各行各业捐款,在市内外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捐款热潮。到目前为止,累计共为“四塔一桥”维修募集各类资金近400万元。二是着力加快工程维修施工。聘请了省文保中心的专家,对龙珠塔、笔架凌霄三塔、双清桥维修设计;组织了对龙珠塔、笔架凌霄三塔维修设计方案评审;开展了对龙珠塔、笔架凌霄三塔维修工程招投标工作;进一步做好了四塔维修的前期筹备工作。龙珠塔、笔架凌霄三塔的维修已于2008年8月,并通过了上级的验收。双清桥维修方案已经制订,现正在筹备维修招标。连接笔架凌霄三塔及乌仙寺的游步道及景观绿化也已全部修通,并辅设了500余米的砖砌游步道。三是进一步推进全市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分别向省建设厅、文化厅申报了我市呈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材料。省文化厅、建设厅受理答复后,又向省人民政府递交了申报材料。在经过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后,目前正在制订向国家申报的文本及做好相关筹备工作。向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申报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已通过省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并转报国家文化部。组织了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申报工作,申报了叶坪、沙洲坝、云石山为历史文化名镇。做好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展了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宣传工作,市民文化遗产意识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向上级文化部门申报了苏区舞蹈、铜雕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时,公布了62个项目为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民文化生活进一步繁荣。

一是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稳步开展,全年,已完成送戏下乡演出68场,组织农民群众开展文体活动50余次,送电影下乡2640余场,农村文化生活较为活跃。二是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发挥优势,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馆积极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确保了元旦、春节、三·

八、五·

一、五·

四、六·

一、七·

一、中秋、重阳等传统或公休节假日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在活动中身心受到熏陶,素质得到提高。图书馆积极抓好农家书屋建设,在进一步完善全市36个示范书屋硬件的基础上,组织基层馆员进行了培训,规范基础图书馆的管理。电影单位在进一步做好改制工作的同时,全面推行了数字电影改革,全市新增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9套,全面实现了数字放映。同时,积极规范做好全市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放映及广场周末公益电影的放映,影视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周末在红都广场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时尚。此外,还组织全市干部职工观看了优秀影片《我的长征》、《公仆》,让广大干部职工在观映中受到良好教育。三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积极做好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的筹备,进行了工程项目论证和初步设计;编制了《瑞金市2008—2015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项目计划》。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已经争取到叶坪、沙洲坝、壬田、武阳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四是启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年”和农村文化“百、千、万”工程,新组建新农村业余文艺团队17个,组织业余文艺团队创排剧目参加了赣州市首届农民艺术节,赣州市民俗民间文艺调演,江西省农村剧团展演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演活动,为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获得了荣誉。五是文艺普及、艺术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2008年,组织选送了3名优秀学生前往赣南文艺学校学习采茶专业,传承地方优秀剧种。全年,全市文艺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科目丰富的文化艺术培训,依托文化活动促进优秀文艺人才的培养,2008年我市考取各类艺术院校二本以上学生达140余人,名列赣州前茅。

3、积极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大文化宣传活动有声有色。

一是抓住重大节会机遇,举办了2008北京奥运火炬瑞金传递活动、八一建军节、红都人民喜迎宣传党的十七大等重大文化活动,筹备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开馆等活动,配合全市重大政治、经济及接待活动,举办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这些重大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聚焦瑞金,有力地宣传了红都瑞金。二是积极为电视剧《浴血坚持》、红色旅游风光宣传片及《奥运城市行——红都记忆》电视片的拍摄做好拍摄策划、场景选择、队伍调集、群众演员的招募和管理等大量服务性工作,确保三部影视片在我市顺利拍摄。三是积极做好我市招商引资,旅游推介和接待性演出。全年累计共完成各种服务性演出80余扬,在丰富我市文化生活的同时,又有力场宣传了红都瑞金。

4、文艺创作大力繁荣,文化品位有效提升。

一是大力推进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全年在修改精排《八子参军》等优秀剧目的同时,创作排练了《双送礼》、《两张收据》、《这棵老桔树》、《茶灯喜闹新农村》等新剧目20余个。这些新剧目,更新了《红都情》演出内容,多次参加赣州市级以上调演,取得了良好成绩,提高了我市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旅游演出大胆创新节目形式和表演方式,以情景互动方式,再现当年苏区军民生活战斗场景,创作排练了一系列情景剧目,吸引了广大游客驻足观看或参与互动,全年实现旅游景点演出600余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三是其它艺术门类的创作生产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在赣州市首届农民文化节,我市选送的农民文化艺术作品荣获两个一等奖、多项二、三等奖,位于赣州各县市前列。

5、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稳步发展。一是重点打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超时经营等违法经营行为。加强了对网吧经营业主、网管、服务员的宣传教育及法律、法规培训,对网吧经营业主规范经营,文明经营进行引导,促进网吧经营业主走入文明经营、依法经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联合公安、工商、电视台等部门集中检查9次(零点行动4次),查处违法违规网吧12家,查处违法违规案件42起。通过专项整治,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经营得到有效控制和根本好转,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经营者。全年整治期间,取缔黑网吧1家,停业整顿13家,抄告工商部门取缔屡次违法违规经营网吧1家。在网吧管理中,着力加强社会监督,开展了瑞金市共建文明网络工程活动,聘请了四批52人(包括各乡镇)社会监督员队伍,社会监督员协助我局加强网吧日常监管,检举网吧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取得了较好成效;二是开展了电子游戏市场的专项整治;三是开展了“扫黄打非”活动和严厉打击盗版音像制品集中行动。共查处违法违规行为10起,查缴各类盗版音像制品1800余张,并进行公开销毁;四是开展校园周边专项治理,取缔书摊2家,音像摊1家。通过整治,校园周边200米,得到明显改善。此外,联合公安、工商、教育、环保等部门对娱乐场所进行了高(中)考期间的市场监管,责令全市娱乐场所分别停业三天,给广大考生营造安全、安静、舒适的休息和考试环境,得到了广大考生及家乡的赞许。

6、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积极做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篇7: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灵台县不断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创新方式,着力加强全县党员教育工作,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党员教育工作合力。县委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党员教育培训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一是建立了党员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负责,组织、纪检、宣传、党校、综治、信访等部门参加的党员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党员教育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定期沟通情况,协调培训计划,解决突出问题,做到统筹规划、上下联动、综合管理。二是及时安排部署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并推行了以农村党员“三卡”管理、机关党员分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学习培训、作用发挥、考核激励等制度。三是建立了党员教育培训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将党员教育培训作为党建目标责任书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分解细化目标任务,靠实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责任。结合目标责任书考核,落实季度通报、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制度,构建起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二、注重阵地建设,完善党员教育培训网络。一是建成了覆盖乡村两级的远程教育站点。2005年以来,依托中央、省、市项目,全县共建成远程教育站点197个,其中依托站点116个,卫星模式站点31个,宽带模式站点50个,实现了乡村远程教育站点的全覆盖。二是建立了赴外培训和县内实训基地。县委制定了干部赴外培训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党员干部赴外培训备案制度,在山东潍坊、浙江温州建立赴外培训基地2个。依托什字塬千亩优质苹果示范园、中台川区无公害蔬菜基地等,全县建成党员教育实训基地18个。三是实施了标准化村级阵地建设工程。依托第一、二轮村级阵地建设项目,累计投资1430.2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场所79处,总建筑面积达到19450平方米。今年,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120万元,组织实施了村级阵地规范化扫尾项目,计划新建村部13处,扩建村部16处,改建村部11处,努力实现村村有标准化村部目标。同时,全县184个村全部建成了农家书屋、村村响工程,为开展党员培训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充分发挥县委党校主阵地作用。从乡镇、部门等负责人中为县委党校聘请兼职理论教员24名,落实了乡镇党校理论教员聘任制度,在中心村设立了乡镇党校授课点,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县、乡、村分层承接,县内培训与赴外培训有机结合、全面覆盖的培训网络。

三、强化分类指导,因人因需制定培训计划。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因需施教的培训原则,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要求,强化分类指导,坚持因人施教,着力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机关党员干部突出政治理论教育。建立并严格落实了机关党员每周二、四两次理论学习制度,每月开展一次中心组学习或支部集中理论学习,推行了党员述学、评学、考学、讲学等制度,把学习成效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定期组织党员开展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测试,努力提高机关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二是农村党员突出致富能力培养。2008年以来,抢抓开展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试点工作的有利机遇,以“双教双培三增强”活动为载体,聘请省内外专家和县内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0人,组建了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专家服务团”,投入20万元组织编印乡土培训教材7个篇目2.4万册,在县电视台策划开办了“科技苑”专题栏目,依托乡镇党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双培双带”培训基地等阵地,采取集中办班、现场示范、考察学习、结对帮带等形式,对全县5092名5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党员开展了致富能力培训。把培训与技能转化相结合,扎实组织开展了百名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典型培育、百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勤劳致富竞赛“三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带头致富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了农村党员致富带富能力。

四、突出综合培养,科学分解细化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把培训内容细化为把握政策、应用科技、开拓市场、筹措资金、经营管理、产品营销和创业致富七种能力,重点从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专业技能、经营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在政治理论方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政策法规方面,以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十七大及十七届一至六届全会精神及各级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涉农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着力增强广大农村党员的法律意识和自觉应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在专业技能方面,以科学养牛、果园管理、蔬菜种植、劳务技能和农村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能培养为主要内容,着力提高广大党员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种植、养殖的水平和务工技能。在经营能力方面,以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经营管理、发展现代农业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着力提高广大党员把握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资源、组织营销等产业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五、优化培训方式,着力增强党员教育实效。在开展培训工作中,我们坚持贴近实际,用活载体,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做到了“五变五确保”。一是变“固定式”培训为“菜单式”培训,确保党员学有兴趣。在开展培训前,我们结合党员干部的需求和全县产业发展实际,将苹果种植技术、肉牛饲养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外出务工常识及强农惠农政策等作为重点内容,由党员根据自身需求自行选择参训班次,充分尊重了党员的意愿和要求,激发了党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尤其是县委党校近年来在制定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前,探索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不同层次党员干部的培训需求,并认真归纳梳理吸收,有效增强了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二是变“灌输式”培训为“互动式”培训,确保党员学有所获。在培训过程中,重视教员与学员的互动,积极推行双向互动的“群言堂”教学,采用研讨式、问答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加强教员和党员的双向交流,将培训人员由“播音员”变为“主持人”,将培训课堂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有效调动了党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变集中培训为“送学到家”,确保党员全面受益。针对农村党员居住分散、不便于集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办班集中培训的同时,积极在县电视台策划开办了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科技苑”专题栏目,安排了畜牧养殖、果园管理、务工常识等专题,确定每周播出一个专题讲座,每个专题播出40分钟左右,每周不间断滚动重播3次,使广大农村党员坐在家中即可观看专家讲座,接受技术培训。同时,在远程教育工作中,开通了“手机飞信”系统,定期为党员发送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等信息,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四是变单一的课堂培训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确保党员学以致用。针对农村党员文化水平偏低、接受能力偏弱的情况,为了让广大党员种植户“学有所教、做有所看”,进一步弥补集中办班培训的不足,我们大力推行了直观教学法。除各级党组织自行组织的赴外考察学习外,县委党校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每年坚持结合1-2期主体培训班,在集中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都要安排2-3天时间组织学员到邻近县区考察学习,用亲身经历激发和调动党员提高技能、掌握本领的热情。五是变定点培训为流动培训,确保党员学而不厌。县上积极与省、市业务部门有关专家和甘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邻近高校专家教授进行了衔接联系,组建了由专家教授及县内中级以上职称及大学本科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服务团”,分肉牛及奶牛养殖、果树栽植及其它种植、养殖3个专家服务小组,制定印发了专家服务团管理办法,明确了专家服务团成员的工作职责、报酬等,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巡回各村、产业基地,对党员进行“手把手”技术指导;各乡镇也相应地成立了党员农技服务队,负责长期驻村指导党员栽种,受到了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

六、坚持“五个整合”,积极搭建党员培训平台。为切实搞好党员集中培训工作,我们采取整合规划、整合资金、整合师资、整合阵地、整合信息“五个整合”的办法,把全县党员培训活动的培训内容、培训经费、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培训信息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和大培训、大教育的浓厚氛围。一是整合培训规划。每年坚持将农牧、扶贫、财政、果业、社保等涉农部门实施的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万名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畜牧世行贷款、“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规划进行了全面清理,将针对农村和农民的零星培训计划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全县党员群众培训的大计划、大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有效盘活了培训资源。二是整合培训资金。采取县财政配套一点、涉农项目经费投入一点、党费列支一点、乡村两级自筹一点、县直部门帮扶一点的 “五个一点”办法,将方方面面的培训资金整合起来,实行统一安排、合理使用,防止乱用滥用,确保把有限的培训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5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党员教育培训经费467.7万元,其中党费投入31.7万元,财政投入65万元,其他资金371万元,集中用于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三是整合师资力量。从农牧、林业、畜牧、扶贫、科技等县直12个部门精选50多名业务骨干,从乡镇站(所)选取20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授课教师,从村、社筛选130多名“田秀才”、“土专家”作为农民教员,建立了全县统一的“专家库”,形成县、乡、村三级教师网络辅导体系,初步解决了培训师资短缺的问题。四是整合培训阵地。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县乡党校、县农广校、乡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站点、农民信息之家、村级活动场所、农家书屋等培训阵地作用,结合实施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开展农村党员“冬训”等活动,根据农时季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分层组织农村党员开展学习培训4.1万人(次),使党员的培训由原来的县上统一培训变为县、乡、村分层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级培训阵地的作用。五是整合培训信息。充分利用村村通电话、通手机、通广播电视这一优势,构建“三电一中心”(即县电视台农业栏目传播、农业技术电话服务热线、农民电脑上网、农技110服务中心)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把“三电”所涵盖的种养技术、市场行情、农业政策、气象与农事、劳务、招商信息等内容与农技110服务中心免费开展的专家现场咨询、专家实地调查解决难题、专家热线电话答疑、上网查寻、发布信息、提供书面技术资料、播放农产品信息和农业技术影碟等业务优化整合,形成一体,使广大农村党员能够真正享受到 “零距离培训,零距离服务”。

篇8:社区科普工作的主要情况及成效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2016年, 按照上级要求, 河南省安阳县被确定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整体推进县, 该县按照中央、省、市土地确权工作的部署要求, 在全县20个乡镇、571个行政村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至2016年底, 全县已按照省、市要求基本完成土地确权工作任务, 全县完成实测耕地面积4.88万hm2, 确权到户面积4.11万hm2, 完成测绘公示面积4.55万hm2。

一年来, 全县上下高度重视, 把土地确权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工作和中心工作, 措施前移, 全员上阵, 深入一线, 早安排、早部署, 实行“一线”立体工作法, 干部包抓在“一线”, 情况掌握在“一线”, 解决问题在“一线”, 矛盾调处在“一线”, 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全面展开。该县的主要做法如下。

1 领导重视, 组织健全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这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该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组织。该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 副县长任副组长, 农业、财政、国土、林业、住建、司法和档案等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组织领导。农业局新成立了“土地确权办公室”, 配备工作人员7名, 专职负责土地确权工作, 细化责任分工, 强化综合协调、组织实施和工作指导。农业局还成立了9个技术指导小组, 实行股站包乡镇制度。全县20个乡镇也都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把土地确权作为“一号工程”, 乡镇长亲自挂帅, 亲自部署, 亲自落实, 全力推进, 确保抓紧抓好, 抓出成效。

2 制定方案, 挂图作战

该县以县政府文件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技术实施方案, 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工作原则、工作重点、工作程序和保障措施都做了详细要求, 并设立了确权工作台账, 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流程和详细的“三图一表”即规划图、路线图、施工图和进度表, 实行挂图作战、按图督办, 确保土地确权工作有序推进。

3 尊重法律, 依法确权

安阳县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 坚持土地确权是受法律保护的物权, 事关农民的基本生存和农村稳定。因此, 必须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要求的程序方可生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测确权面临一轮承包和二轮延包以来农村的人地矛盾和遗留问题等, 都必须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下进行。

4 财政支持, 资金到位

该县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安排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足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并确保专款专用, 切实加强资金使用和管理, 严格支出标准, 降低工作成本, 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目前, 已安排专项资金260万元, 专门用于支持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5 严格招标, 规范操作

通过公开招标、网上公示等环节, 确定了该县土地确权工作中标的9个公司。从3月18日开始, 该县中标的8家测绘公司全部进乡入村开展工作。按照“县指导、镇主导、村主体、组实施”的原则, 多举措推进土地测绘指界工作, 逐村逐户核实每块土地承包权。

6 强化培训, 大力宣传

在土地确权的每个阶段, 该县都要召开宣传动员和培训会, 编制和印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手册》《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土地确权应知应会》等各类宣传资料, 并通过召开土地确权专题会、培训会、宣传会等, 积极向群众现场宣讲土地确权工作政策、方法步骤, 扩大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政策的知晓率, 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积极性。

7 明确重点, 规范流程

为确保给农民颁发一个“铁证”, 该县按照省市要求, 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流程, 做到“五个坚持”, 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规范有序操作;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创新;坚持进度服从质量, 确保确“实权”、颁“铁证”, 确保实现“四相符、三到户”, 即承包面积、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登记簿、承包经营权证全部相符;承包地的四至边界要测绘登记到户, 承包合同签订到户, 承包经营权证书100%发放到户。

8 尊重民意, 不留隐患

上一篇:酒店行业协会工作计划下一篇:幼儿园师带徒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