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2024-07-22

高一新学期历史教学计划(共9篇)

篇1:高一新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一、备课组教学总体目标

本学期历史教学主要是完成必修一第七、八、九专题和必修二经济史的内容,而这学期我们对学生又进行了分科,即学习文科的同学将要面临历史的高考,所以对学生上学期不重视历史科的学习,应该作一些说明和鼓励,我们常说,科教兴国,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同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既分工又合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将来的高考打好基础。

二、历史备课组整体教学策略基本要求

1、对备课组的基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使我们高一历史组更加优秀;互相交流进一步研讨教材及适合与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出国留学网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进度安排及周课时进度的安排

第1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周: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周:古代的经济政策,讲评练习

第5周: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曲折发展

第6周: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及讲评练习。

第7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第8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第9周:大众传媒的更新、专题总结

第10周:期中复习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第13周:蒸汽的力量、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14周: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

第15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讲评练习

第16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7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讲评练习

第18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第19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0周:期末复习

第21周:期末考试

四、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民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1最后3个专题和必修2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重点专题是__,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再详尽一些。

(2)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的,而是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必修课和六个选修课。每个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专题。从形式上看,模块和专题是各自独立的。设计这种体例的初衷是避免高中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再一次重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

但是,在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对于很多问题,只有历史的、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的试题不可能局限于模块和专题来命制。而且,当前绝大多数省份高考采用的是文科综合的试卷,要求学科内和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从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需要对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加以整合,构建学科体系。

2.学生分析:

学生经历了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都对通史的情况有所了解,专题经济史的学习,要求对通史知识要熟悉,所以部分学生会感到相当困难,容易造成记忆混乱。只有多强化和理解。

3.师资状况:

高一历史备课组共x人,都有一定高中教学经验,备课组对通史教学都相对熟悉。重点是做好教学理念的更新及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宏观指导。

五、试题命题及审题人

1.如果月考考历史,我和__则一人一次,如,第一次月考我出题,曾则负责审题,下一次相反。

2.周末作业现在不准布置历史,所以历史作业是上课完成,主要依据《导与练》

篇2:高一新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让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做个计划吧。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学期高一历史教师工作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学期高一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单元

十月份:第二单元

十一月份:第三单元

十二月份:第四单元

一月份:复习迎考

新学期高一历史教师工作计划2

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到初三的历史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洋思杜郎口教学改革经验,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中国历史》第四册,内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成就与文化。共24个课时。中国史线索繁琐,所以主要是要将历史线索向学生讲解清楚。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教学内容以应对中考为主。包括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一)(二)(三)(四)(五)(六)版块;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全部版块;世界现代史部分的(一)(二)(三)(四)(五)(七)(八)本届学生属于课程改革的年级,使用的是《世界历史(人教版)》,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繁多,线索不明晰。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届初三由三个班组成,一二班基本由上一届初二学生组成,根据上一学年的教学情况来看本届初三基础相当薄弱。三班插班生较多,课堂纪律较为不良。所以本届初三较上一届有很大的差距,那么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和课本知识为主。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另外,八年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九年级历史:今年执教面对的是初三两个班级的学生,初步了解初中老师知道由于在中考中分数所占比重不大,又由于是文科,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成绩不理想。初三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动脑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有考的任务,所以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上学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对八年、九年的历史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四、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至初三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华师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隋唐时期到明清时期,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四个单元共23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4课。

《中国历史》初中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至改革开放时期,讲述了从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巩固时期,两个五年计划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这五大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七个单元共23课,其中包括3课探究活动课。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政治格局两极化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包括五个单元共25课,其中包括探究活动课3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价值观。

新学期高一历史教师工作计划3

新学期又开始了,为使今后的工作能更顺利的开展,特制定此工作计划,请领导多多批评指导。

一、教材分析

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重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

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

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运用灵活。

2、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前面分析的学生在知识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

(1)研究怎样实施问题意识教学,即怎样在复习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理论认识能力,即学会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落实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即怎样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怎样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教学活动中,做到能力培养内容化、方法化、经常化,以期切实提高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4)研究采取那些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能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能够准确概括提炼有效信息;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3、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

初步设想通过老师明确要求和样卷展览、个别指导、限期做到等四个环节来落实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的训练。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达到三个教学目标:一是放慢速度,夯实基础;二是理清线索,构建结构;三是注重能力,接轨高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全面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以期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五、专业成长计划

本学期继续努力学习,广泛涉猎本学科、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的理论,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对素质教育和高效课堂要有更明确的认识,并积极参加投身教研教改,把成果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新学期高一历史教师工作计划4

为保证高三学子在历史这一学科不退后退,在此制定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三、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五、总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选、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5、最后阶段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性特征。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

6、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新学期高一历史教师工作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xx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20xx年是xx省新课改后的第_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篇3:高一新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一、高一历史教学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1. 历史教材在内容呈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系, 以“点”和“线”相结合的呈现方式编写, 强调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学习与认识, 要求学生熟悉具体而生动的历史事实。高中历史教材则以“模块+专题”的呈现形式编写, 旨在培养学生两种能力:一是理清历史发展脉络, 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二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存在的明显差异, 给高一新生的历史学习提出较大的挑战。

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等问题均有崭新界定, 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全新要求。因此, 教师必须从高一历史教学入手, 尽快更新历史教学理念, 以适应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具体而言, 有三方面: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教材的定位、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及多版本教材等问题;三是高中历史课程在重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更加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 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高中历史学习中有效衔接方面的关键因素

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专题”的编写形式呈现, 内容跳跃性较大、理论性较强, 要学好它, 就应建立在学生对通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但当前的初中生对通史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 对通史体系缺乏较完整的认识, 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 教师必须考虑指导学生对通史知识的回忆和巩固。此外, 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和初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针对高一新生, 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与培养, 这比历史知识方面的衔接更加关键。

二、做好高一历史教学工作的建议

1. 明确学习差异, 寻求适宜方法

从明确高中历史学习和初中历史学习的差异入手, 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学习。这是确保高一新生顺利实现从初中历史学习到高中历史学习的平稳过渡, 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2. 树立正确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教材观,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 至少应努力做到三方面。一是认真落实“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教学观,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 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切实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二是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材观。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一标多本”的形势下, 教材是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 因此在教学中, 要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依托多版本教材, 确定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 明确知识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 再通过对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合理运用, 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三是高度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重视运用历史新材料设置新情景的方式,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 重视反思总结, 构建知识体系

要从高一新生入手, 帮助学生学会知识体系的构建, 提高对历史知识系统性、脉络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每节课都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与总结, 构建完整而系统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

4. 采取多样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与初中历史课程相比, 高中历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 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因此,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至关重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图表、原始史料、多媒体手段和实际考察等, 同时引导、鼓励学生从网络、书籍和影视中搜索资料, 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和把握。

篇4:高一新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关键词:高一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一、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教学有效性的评价

教学的有效性指投入一定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效性可以通过学生的进步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的投入或者教学方式的改进为评价标准的,而是以学生的进步以及学生学到的知识为标准。教学的有效性注重的是学生的进步,当然学生的进步是与教师的教学分不开的。但是如果学生没有进步,教师教得再好、再用功再努力,对于教学的有效性来说都是效果甚微。所以说教师如果想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通过自己的授课,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知识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并且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得到切实的提高,这样才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所以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还得看学生的进步,学生的进步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最好的证明。

二、当前高一历史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在现在的大的环境下,提高应试成绩还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最常见的状况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索然无味。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管学生接受与否以及对传授的知识的接受程度,导致课堂效率较低。同时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是将知识机械的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并不好。加之历史课程本身具有枯燥性,需要学生记住大量的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等等,容易给学生带来抵触情绪,致使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新课改要求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完成。虽然当前高中教学还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为主要目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迟早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的教学目标的提出,应试型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新的教育目的。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要对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三、提高高一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教师转变授课方式

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放弃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要积极地提高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有着很大的影响。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将更多地学生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并且学生通过课堂氛围的调节,可以精神焕发,思维比较活跃。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地与学生展开互动,启发学生。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的过程,有效地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

2.生动的教学语言

据统计,学生对于讲课富有激情的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相对较好,这就说明教师如果想加强课堂的有效性,就要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运用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较好地掌握课堂语言可以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讲授的比较生动活泼,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与探索,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对于没有兴趣的人来说确实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对于对历史有兴趣的人来说,历史课堂教学就像听故事那么美妙。历史教学要充分的培养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如,记尾数相同的事件,以“9”为例,1689美国颁布《权利法案》、1789法国爆发大革命、1919中国五四运动、1929资义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49新中国诞生,不胜枚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思考问题或者讲授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历史事件来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度的增加,可以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新课改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培养新型的有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进行探索与总结,或者给学生留置一些趣味性相对较高的课后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自主探究完成。

总之,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把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2]余志兵.新课改需要教学新思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6.

[3]姚焕成.问题探讨:思维的永恒动力:例说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5).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第36中学校)

篇5:高一历史学期教学计划

1、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的随机问答和第1、2周的历史课堂教学发现,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在他们的观念中,历史课堂是非主科,平时的所花学习时间不多,主要让给语数外。对历史科的印象,教学照本宣科,测试开卷照抄,考试思维量不大但不知怎样答。另外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往往是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甚至“是什么”都不熟悉,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同时培养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师及课程基本情况

高一只有本人一位历史教师,中学历史一级教师,9年教龄,负责六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兼任班主任,平均每班每周2节课,每周坐班2晚共6节晚自习。课时相对每班不多,但是教师的整体课时量不少,所以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额外增加教学时间。

3、教材分析

高一历史主要是学习历史(岳麓版)必修1,属于中外古今政治发展史,采取的是模块化设置,每一单元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再加上增加了古代世界政治史,学生和老师都相对生疏,更应该重点把握。相对初中历史而言,学生比较适应编年体的教材,当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以模块化设置,更加需要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三、针对性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2、细心组织教学,努力做到让学生主动去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改变初中对历史学习的观念,学会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

四、教学安排:

针对学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及必修一前几模块知识比较重要的的特点现在考虑给予前几模块相对较多的教学课时,最后几个模块适当加快速度,做到有重有轻,合理安排。

具体时间安排

教学内容

第一周~第四周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五周~第八周

1、专题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专题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九周~第十一周

1、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期中考试复习

第十二周~十三周

期中考试、试卷讲评

第十四周

专题五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十五周~十八周

1、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专题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十九周~二十周

专题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二十一周~学期末

篇6: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多学生已适应了高中学习的难度与强度。同时也对我的教学风格适应了。但是大多同学的学习自觉性不够,不重视平常对知识的记忆,而只是在考试之前才看书。结果导致考试只能取得五六十分左右的成绩而难以得高分,因此这学期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得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三、教学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总结测查,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4、注意历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适时补充一些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小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力争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6、充分发挥个人自身优势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温暖安定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五、教学进度:将根据历史备课组安排的课时和内容策划

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全面完成历史必修2规定的各项任务。

2.教学过程中,在务求使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教学方式上,着眼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二,具体措施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4.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展开高效交流。

三、教学进度

1.第1-2周 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 2.第3-5周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第6-8周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4.第9-10周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检测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期中考试。

5.第11-12周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6.第13-15周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单元检测 7.第16-18周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8.第19周 复习,期末考试

篇7:高一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陈慧慧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历史教学工作也应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着这一原则,结合我校教学工作整体工作部署,制定本学期高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总的来说,我校高一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多数学生的基础一般甚至较差,认知能力水平低下。本学期是高一年级新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学生处于新的学习环境、面对新面孔、手握新教材,这一切决定了高一新生必然有一个或短或长的心理适应期、心理调整转轨期。高一新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上也面临着调整,同时也面临初、高中教材所述的知识点衔接问题。初中时强调记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高中则更多地强调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运用。对历史而言,则是形成正确的史观,充分发掘教材及相关材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并运用正确的史观和历史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形成能力。高一新生来自于全县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乡镇,原学校不同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心理、生理、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社会认知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性。应积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努力推进学生差异性发展。由此,“新”是高一学生的一大特点,“新”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具有更多的塑性。为此,作为高一年级任课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做足“新”的文章,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在“塑才”的征程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说,作为高一新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水平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形,本着小步子,高频率,勤练习,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以下教学计划。

二、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历程为主题,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27课进行阐述。容包括中国和外国,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全本书共计八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文化是经济、社会在社会中的体现。在整个高中阶段,高一学段的政治文明史具有先导性的作用。教材的编写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对于专题史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高屋建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和外国政治制度及发展特点;重大的政治事件;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重要政治人物;重要的历史现象。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重点工作: 1.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夯实知识基础,稳步提高学习成绩 2.教师: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方法。

五、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

(2)每两周一次总结测查,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

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扩大学生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六、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等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社会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篇8:高一新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关键词:问题教学,主体,时间,质量

现代教学论强调还课堂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以以往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也必将被科学可行的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所取代。

那么怎样发挥课堂教学的空间作用, 为学生提供一个训练、提高、发展、展示自我的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这是我们施教者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在高一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我采用问题教学的模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也具有可操作性。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

高一学生刚进入新课改, 刚走入全新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突然进行问题教学, 不免给学生唐突的感觉, 甚至有点无所适从。为此, 在第一堂序言课, 我把高中历史学习的方式方法, 尤其是问题教学的操作流程告诉给学生, 这样, 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我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 学生课前预习。在预习中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本材料的分析, 发现问题, 科学设问。

第二步, 课堂提问答疑。我在每一课的每一目中, 指明两位同学提问或答疑, 学生有难度可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 时间5-8分钟。再由学生自由提问或答疑, 时间5分钟左右。时间可以根据每一目的问题具体情况自由调整, 学生问题太多的话, 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课后解答。

第三步, 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我在这一环节对一堂课的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说明, 是对整堂课的补充和完善。

这样, 学生明确了历史课堂上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然后在历史课前会主动预习, 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特别指出一点, 那就是:学生提问或答疑, 要老师培养。高一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那种羞涩之心, 怕出“风头”的意识也慢慢增长, 学生课堂提问答疑的意识便被压在了心底。因此, 很多老师感叹:新课改难改, 学生不配合。这也是新课改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尽管各级各类的培训多, 各种理论也不少, 但课堂教学操作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很多老师也不断与我探讨这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问题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模式。而这一模式推进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学生潜在的问题能力调动起来。

二、提高学生问题质量, 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接下来就要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质量。学生问题或答疑的积极性提高了, 并不等于学生的问题质量就高了, 这需要老师引导。

在这一环节, 我告知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回答问题。如在“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中, 我就告知学生:“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一目中, 怎样紧扣题意和已学的历史知识, 提出问题。这一目我们可以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诸侯争霸?”“秦朝为什么会实现统一?”“秦朝统一有什么意义?”等。

在这一环节中, 要培养学生学会分解历史概念。我们可以从一个历史概念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原因、性质、经过或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问题时, 要求学生注意全面、客观公正、辩正地回答问题, 充分应用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去思考。在这样不断的启发下, 学生问题的积极性和问题的质量逐渐提高了。学生在“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 就提出了“秦王嬴政为什么要称自己的尊号为‘皇帝’?”“皇帝制度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制度?”“秦朝为什么要全面推行郡县制?”等质量较高的问题。这样看来, 提高学生问题质量的关键还是老师引导学生怎么发问、怎么答疑, 告知学生书本上没有的问题方法、答题思路等知识。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 是长期工程, 非短期时间能够凑大效的, 师生要持之以恒, 要有终生学习的意识。

三、掌控学生问题时间, 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

问题教学中, 掌控学生问题时间, 是完成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如何掌控课堂教学学生问题或答疑的时间, 老师要充分考虑每一课的重点难点, 在指定学生提问或答疑的过程中, 问题要切中重点难点, 因为学生可以选择答疑。学生选择答疑, 那么问题就由老师提出, 我在课堂上, 学生选择提问的大多是老师, 老师就可以抓住重点和难点, 时间掌控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学生选择提问, 回答问题的可以是老师, 也可以是学生。这个时候, 老师就要先选择一名学生答疑, 假如该生不知道怎么回答, 就要让该生及时寻求帮助。这样就可以及时高效解决问题, 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动了起来, 课堂教学也活起来了。

在学生自由提问的过程中, 老师要在充分保证学生问题解决的情况下, 掌控好教学时间。这一环节, 有学生会提一些很具体的问题, 会问一些综合难度较大的问题, 老师要依据问题的质量和范围决定取舍, 较好的问题在课堂上由师生回答, 其它问题待课后解决。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时间,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积极性。

老师课堂小结, 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灵活处理。做到言简意赅。

总之, 我在高一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中, 我认为问题教学有助于推进新课改, 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老师由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中转换过来。问题教学让老师变成了一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让老师变成了辩论赛的“节目主持人”;让老师变成了“影视导演”;让老师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学习者, 不断接受学生的问题考验。

篇9:新课程高一历史教师的导读作用

[关键词]高一历史教材历史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98

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几年。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已形成一种共识,对这方面进行探讨的文章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是高一新生。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先要有师傅领进门,教会方法,后天的努力才容易成功。本文以培养高一新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为例来说明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最基础的能力,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高一新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首先从教材的阅读开始。但由于初中历史学习只着重于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一般观点的了解,学生甚至不需要看教材,只是在考试前背老师提供的复习提纲就可考高分了。这就使初中学生升上高中后基本不具备历史阅读能力,再加上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包含大量历史原始资料、图表,尤以笔者所用的人民版教材为甚。这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难度,往往是一个子目的内容阅读完还是云里雾里,更谈不上获取准确信息,理解运用都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教材,获取准确信息,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高一新生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宏观掌握教材的基本架构

引导学生看教材的目录,这是宏观把握教材的一个重要方法。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为例,在正式开始学习前,笔者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的目录,说说教材编排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容易得出答案:从专题一至专题五介绍的是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专题六至专题九介绍的是从古至今世界的政治。用一句话概括必修一的内容就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具体到每一个专题,比如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包含的三个课时的顺序分别为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如果学生自己去看就很容易把三个课时的内容割裂看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分析引导,让学生明确三个课时之间的关系:二战后美苏争锋,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至80年代末两极格局下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学生明确了三个课时的关系后,就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历程明了了。这样从宏观上把握,再从微观上去具体学习每一课时就容易理解多了。

二、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部分

高一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的很大区别在于学习范围向历史事件的两头延伸了。初中历史着重于对历史事件过程的描述,而高中历史则更多地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培养高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丰富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即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并将其运用到教材的阅读中去,构建一个个历史事件的完整结构。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二课时《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教学为例,在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后,让学生说出这个课时所包含的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结果学生基本上无法说出本课的结构。这就需要教师的分析引导:第一个子目“六王毕,四海一”是分析秦朝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第二、第三个子目“海内为郡县”和“百官公卿”是介绍秦朝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基本内容。最后补充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与学生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经历了高一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独立阅读教材了。仍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专题第一课时《美苏争霸》为例,学生自主预习后能轻松地提取有效信息:第一个子目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里面实际上包含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和过程,第二个子目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从正反两面介绍了两极格局形成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善于运用教材正文的补充资料、图表

新课改后各版本教材的一个巨大的变化是运用大量原始资料、图表,这样既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又可作为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高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此部分内容,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比如从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课《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学生接触到两个新的历史概念: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教材正文部分并未直接解释这两个历史概念,而是在知识链接中做了补充介绍。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个补充材料,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历史概念,再去探究教材中这两种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就容易了。又比如说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来辅助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比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课《“蒸汽”的力量》、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中,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学生通过对上述两个表格的比较,可以提炼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并以英国为中心向其他国家扩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在几个国家同时期发生。2.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纺织、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成为资本主义的支柱产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动力是蒸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机器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直接利用教材中的这两个表格,就可以从纵向深化学生对西方工业化进程的理解。

总之,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高一历史教师应立足教材,从教会学生读懂教材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上一篇:工程项目成本预算办法下一篇:良好班风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