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024-07-0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共11篇)

篇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性质》教案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准备题

1元 =()角=()分

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元30分=()元100毫米=()米 0.4里面有()个0.10.40里面有()个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分组讨论。师:0.3元=0.30元为什么?

学生: 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师: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0.30 0.3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小数部分末尾的0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完成“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思考与调整0.100米 米毫米0.10米毫米米厘米 0.1米米0.100米()0.10米()0.1米(填<、>或=)

(1)学生自主填空。

(2)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3)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4)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例6: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0.4=()3.16=()10=()学生自主改写。

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四、巩固练习。练习六的1—5题。

篇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2.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直尺、方格纸、课件等。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除了整数外,你还知道哪些数?你能举一个我们学过的小数的例子,并说出它表示的意义吗?

预设:我还知道有小数,比如0.1,0.4。0.1表示1/10,0.4表示4/1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组一位小数:0.1 1/10;0.4 4/10„„)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这些小数有哪些共同特征?(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交流后,再集体交流。

预设:都有小数点,小数点后面都有一位小数。教师引导归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谈话: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作为奖励,老师带来一组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习了一位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再带领学生欣赏信息窗1,引入新知,培养情感,激发兴趣。】

二、新课学习

1.学习小数的读写。

谈话: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1)根据以前的知识,请你把两种蛋的数据试着把它们读或写在练习本上。

(2)全班交流订正。

(3)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写情况引导学生概括小数读、写的基本方法。谈话:对于这些小数,你还想了解它们哪些知识?

预设:0.05表示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 0.0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 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0.05千克中的0.05表示什么,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

谈话:如果正方形纸片用“1”表示,那么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

预设:平均分成10份,每份表示1/10;平均分成100份,表示1/100(2)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05。

谈话:我们知道了0.01就是1/100,那么你能在这张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05吗?它表示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0.05就是5/100,也就是5个1/100。)板书:0.05

5/100(3)教师多媒体出示0.05、0.10的方格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板书:0.05

5/100

0.10

10/100(4)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3.学习三位小数的意义。(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猜想:那么0.001表示什么?0.365表示什么?(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

预设:0.001表示1/1000;0.365表示365/1000。

(2)教师多媒体出示大正方体塑料块动态平均分产生0.365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0.365就是365个1/1000,也就是365/1000。)

(3)多媒体出示0.305、0.360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4)引导学生概括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三、结论总结

1.总结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

(1)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0.25和0.365这样的小数,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小数吗?(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它们的意义。)

(2)小组讨论:你认为小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数?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正方形纸片和正方体塑料块的观察、涂色、操作等活动,以及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小数的寻找和理解,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顺利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感受小数应用于生活的广泛性。】

5.学习小数各部分名称。谈话:小数都有哪几部分组成? 预设: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点。板书:

0

.3 6 5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2.分组整理小数数位顺序表。

谈话:整数的数位顺序表是个位、十位、百位„„,那么小数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呢?(1)课件出示52页的数位顺序空表格,独立完成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全班交流展示)

(2)从数位顺序表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小组讨论。(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3)0.365的小数部分都有哪些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以及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注重了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学习,并在整理数位表的过程中自觉与整数知识建立联系,从而掌握小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和组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在计数器上拨出小数则较好的帮助学生体会数位和位值的含义。】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0.3 6 5

篇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单元形成性评析课的目标定位

顾名思义, 单元形成性评析课的教学目标是对检测所反映出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与“析”。“评”指的是依据检测情况, 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现状做出正确的全面的评价, “析”就是对检测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剖析。具体地说, 从知识技能层面, 要“查漏、补缺”, 即纠正试卷中的各类错题, 并举一反三, 防止类似的错误再次出现;过程与方法层面, 会“交流、反思”, 即对试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有多种思路解答的问题会交流讨论, 反思提高;情感态度层面, 要“自觉、求助”, 即对于试卷中所出现的一般性错误, 要自觉订正, 自己不能够解决或有疑问的题目要乐于求助同学或老师。

二、单元形成性检测题的设计编制

单元形成性检测题的设计与编制质量会直接影响以上目标的达成。在检测题的设计时, 不仅要求题目能够巩固与检测学生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要沟通题目之间的联系, 体现检测题之间的层次性、连贯性和开放性。

(一) 层次性

层次性指由同一个知识点, 设计出题型、情境、应用、难度等方面有层次变化的题组, 以利于从多个侧面了解学生对这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如关于“小数的性质”, 我们设计了如下的一组题。

1.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这个小数的大小 () 。

A.不变B.发生变化C.可能变, 也可能不变

2.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通常用两位小数来表示价格。请把下面的价格改写成两位小数:

0.8元= () 元, 0.800元= () 元, 8元= () 元。

3. 与0.800相等的小数有 () 。

A.1个 B.2个 C.无数个

第1题主要检测学生对小数的性质的识记情况, 第2、3题则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并且这两题又有一定的联系, 第3题的思路可以从第2题中受到一些启发, 而第2题又是小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个实例。这三个题目虽然分布在不同的题型中, 但构成了从多个侧面检测学生对“小数性质”理解情况的一个整体。

题目编制的层次性, 也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评析”, 评析自己理解与掌握的程度。同时, 为了把这些分散于各个题型中的题目联系起来分析, 我们在编制检测题中, 在8K纸两栏的中间增加了一栏知识点, 要求学生在解答完成每一个题目后, 认为它与哪一个知识点有联系就与相应的知识点用线连接, 从而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 连贯性

连贯性就是指反映不同知识点的习题, 在思维方式、数据选择等方面要相对一致, 以利于沟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名数的改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与“计数单位改写”是“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个单元中有着密切联系的五个知识点。我们用“780.05”和“78005”这两个既有共同数字与顺序、又各自代表了整数与小数特征的两个数为基本数据, 把以上的五个知识点串联起来, 设计了以下四个题目。

1. 小数780.05, 它的计数单位是 () , 它由 ()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小数的意义)

2.小红在读一个小数时, 没有看到小数点, 结果读成了七万八千零五, 原来的小数只读出一个零, 原来的小数是 () 。 (小数的读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

3.与78005平方米大小不相等的是 () 。 (名数改写)

A.7.8005公顷 B.7公顷8005平方米 C.8公顷

4.把78005万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 亿 (保留一位小数) 。 (计数单位改写)

以上四个题目中, 与一些数学的思维方式也有联系, 如第1、2题中分别都出现了“780.05”和“78005”这两个数, 把两个题目联系起来看, 第1题中出现的“78005”表示“78005”个0.01, 第2题中的“七万八千零五”表示78005个1。因此可以间接地看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第3、4题中, 虽然第3题是名数的改写, 第4题是计数单位的改写, 但是实质都需要用到“78005÷10000”。

(三) 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检测题中要安排部分习题, 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同一个问题做出解答, 形成不同的思路, 甚至得到不同的结论,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关于“小数的近似数”, 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题目。

1. 一个三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后, 得到的近似数是7.54, 这个小数最大是 () , 最小是 () 。

2.王奶奶到菜市场买了一把青菜, 电子秤上显示7.544元。你认为卖菜的叔叔会向王奶奶收多少钱?并说明理由。

3.学校为四年级学生体检。小红说:“我的身高正好是1.42米。”小青说:“我的身高约是1.42米。”请你判断:小红和小青谁更高一些?为什么?

第1题可以有多种思路, 如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列举出所有结果后再进行选择, 也可以分为用四舍”时原数大于近似数、用“五入”时原数小于近似数这样两个步骤。第2题则联系生活实际, 可以有多个结果, 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第3题则需要根据对“小青说:我的身高约是1.42米”的不同理解结果, 来决定小青与小红谁更高。

一般地, 习题的功能主要是巩固与检测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而开放性习题则更加侧重于检测学生是否能够灵活、深刻、全面地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

三、单元形成性“预学单”的设计

在单元形成性检测后, 教师要认真分析检测卷中所反映的问题, 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同时, 我们认为, 教师分析检测卷的目的是为学生的“评”与“析”服务。为此, 我们要求把教师的检测分析结果转化为可供学生自我评析的“预学单”。下面是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助学单 (节选) 。

“预学单”第2题中的典型错例, 是教师通过对错题进行统计、分析与整理而遴选出的班级典型错例, 一般这组错例控制在5题以内, 每一题所含的知识点不尽相同。由于学生的差异, 不同学生需要评析的内容会各不相同, 而且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 “预学单”与批改后的检测卷都在讲评课的前一天下发, 让学生依据预学单进行自查、自纠、自评与自编。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形成性评析教学, 学生已经有了自己需要评析的方向、内容与题材, 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与评价的工作就可以了。

四、单元形成性评析课的教学样式

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的复杂性, 在单元形成性评析课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差异作为课程资源。在实践中, 我们形成了课前学生“自主评析”、课中进行“互助答疑—错例辨析—习题评析”这样一种教学样式。

(一) 互助答疑

以小组内一对一或小组讨论的形式, 解答“改一改”时“仍不会”的题目, 没有不会的, 也可以在组内结合具体的题目, 交流学习心得。我们认为, “查漏补缺”是评析课教学的基本任务, 但是每一位学生查到的漏和需要补的缺不尽相同, 通过这一个环节, 以“生教生”的形式克服集中讲评时一刀切的弊端。如果在小组答疑中还不能够解决的问题, 还可以组织集体解疑, 请各个小组提出在组内还无法解答的疑问或困惑, 发挥全班学生的智慧进行思考与交流。这个环节一般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

(二) 错例辨析

这个环节就是对在“互动答疑”时没有被学生提到的“预学单”中的典型错例组织辨析。在辨析的过程中, 教师对错题所包含的知识、思考方法等进行板书提炼, 从而形成检测卷所涵盖的知识结构 (如下图) 。其中的难点问题, 在辨析后教师可以补充相应的练习。这个环节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时间。

(三) 试题评析

课前, 教师可以收集学生上交的助学单, 对其中“评一评”的情况做一个大致了解。尤其是对同一个习题, 会有“好”与“不好”两种意见, 这时可以请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对于认为“不好”的题, 在提出改进意见的同时, 可以进行修改与创编。如对解答题“小红和小青谁高一些”, 大多数学生认为本题好, 题目能够联系生活实际, 但也有学生认为这个题目不够好, 无法确定谁高一些, 有一些学生还因此在“预学单”中写了自己修改后的题目 (如下图) 。

对于教师精心准备的题目, 让学生“品头论足”, 体现了“教”与“学”的平等地位。因此, 学生提出的“批评意见”, 教师要虚心接受, 对于一些不是很“合理”的意见, 教师也要在肯定其想法的同时, 说明自己的用意。

篇4:浅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1.王艳在文具店里用15元买了3本练习本,李丽用25元买了5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能简单地说说你的理由。同时让学生列出比,问这两个比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为什么?

2.8月8日下午2点,学校8米高的旗杆影子长5米,旁边一棵高120厘米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米,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长的比。(8∶5与120∶75)这两个比能用一个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到,老师指出像15∶3=25∶5和8∶5=120∶75这两个式子,我们给它起了个新名字——比例。然后得出结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这种用学生感兴趣的身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比例,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渗透学习目的教育。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绪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子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然后教师板书:

7、让学生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4(2)0.2∶2.5和4∶50(3)和18∶12

当学生判断感到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做: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将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如果积相等,就能组成比例,积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如,

因为0.2×50=2.5×4,所以0.2∶2.5=4∶50。

又如: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8=24)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4×6=24)。因为3×8=4×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小华第一次用0.36元买了3本练习本,第二次用0.5元买了5本练习本。分别写出每次买练习本用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求出比值,看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分别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2)1∶4和7∶10(3)0.5∶0.2.

4.把9×4=18×2写成一个比例。

5.猜数游戏。

(1)4∶3=8∶( )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

参考资料:

篇5:《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刚开始的教学效果不太好,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正确率不是很高,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1.04读作(),表示()。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

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篇6: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件稿

2.感悟任意两个整数之间有无限多的小数存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3.3.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5.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小组活动卡、检测练习答题卡。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师生谈话,做“看字说色”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并总结此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要想做好这个游戏就要做到“心无旁骛”四个字,然后顺势将“心无旁骛”要求到课堂上,由此对学生进行好课前教育,为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活动一:交流课前调查,复习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小数。

2.出示教师调查的小数,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3.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小数分为几部分,学生说一说。

4.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的读写方法。

5.问题引导:生活中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用到小数呢?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此类问题,教师顺势引导 “什么是小数呢?”,揭示、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活动二:探究新知——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师:我们把它看做整体“1”

2.演示课件:继续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的一份。 问:这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为什么?用小数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师进一步引导:同样是这一份,既可以用十分之一表示,也可以用0.1表示,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十分之一等于0.1。(师及时板书:0.1 十分之一)演示课件:继续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问:这一份用分数表示呢?为什么?小数呢?学生说一说,同时得出结论:百分之一等于0.1。(及时板书0.01 百分之一)

3.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师:刚刚我们是取了其中的一份,那可不可以取多份呢?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及活动卡上的内容。学生活动:按老师的要求同桌合作完成活动卡上的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上台展示、汇报。学生到台上汇报,师根据汇报内容板书:0.4 十分之四,0.5 十分之五......;0.07 百分之七;0.99 百分之

九十九......5.总结: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师:仔细观察像0.1、0.4、0.5......这些小数的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我们称这些小数为几位小数?这些小数表示什么样的分数? 学生在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认真总结。 师继续问:那像0.01、0.07、0.99......这些小数呢? 学生根据上面的认知基础自己总结出对两位小数的认识。

6.找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根”。师:像0.4、0.5、0.6......这些小数是依据什么得来的?引导学生理解是依据“十分之一”或“0.1”得来的。师:十分之一、0.1就是这些一位小数的根。那两位小数的根又是谁呢?学生马上回答出是:百分之一、0.01。

7.认识三位小数。

(1) 师:继续把整体“1”分下去,分成多少份了?能得到几位小数?表示什么样的分数? 学生根据对“一位、两位小数的认识”经验快速回答。

(2)课件出示:将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一份。问:这一份用小数怎样表示?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师即时板书:0.001 千分之一。教师指着“0.001、千分之一”,问:这是...???学生立即想到说:“这是三位小数的‘根’。”

(3)师:有了这个“根”,你还能想到哪些三位小数呢?学生即兴说出想到的其他三位小数及其组成。(师选择性的`板书学生说出的三位小数)

(4)练习,课件出示:0.006、0.031、0.300这三个三位小数,让

学生再说一说其表示的意义及组成。8.找小数的“根”。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都有自己的“根”,那所有小数的“根”又在哪里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所有小数的“根”就是单位“1”。(教师板书“1”)教师总结:单位“1”就是所有小数的“根”,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根”,才得到了这么多的小数(边说边由“1”这个根起将所有的小数围起画一棵大树)。就像大树一样,有了根才能长出叶来,才能枝繁叶茂。这不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

9.了解四位小数的意义,感受小数的数量是无限的。教师问:想一想,还能不能继续分下去?分成多少份?得到几位小数?再分呢?能分得完吗?学生回答问题,感受如果这样分下去永远都分不完,是无穷无尽的。师继续引导:从“1”开始往大了想,一到十、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最大能到几?学生回答,感受数字的世界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播放课件,师:这正如《易经》内所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啊,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小数了吗?10.总结小数的意义及计数单位。(课件出示)学生在心里默读、体会。活动三:巩固练习一、考考你。填空题,如:0.6表示( ),是由( )个0.1组成的......二、智力问答:看到小数写分数,看到分数写小数。0.0005万分之九千六百五十三( ) 学生先在答题卡上独立完成,再在全班内交流。

三、拓展练习。课件出示:表示1.2, 2.2, 2.6的图,让学生看图说小数。

活动四:小数的产生师:你们知道最早使用小数的国家是哪吗?学生猜课件出示“小数的产生”文字资料,学生读一读。问:是哪儿?谁?哪儿人?你是哪人?什么感受?学生通过阅读、回答,感受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师趁机教育学生也要刻苦学习。

篇7: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与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回顾和整理了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本着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原则,有条不紊地展开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教师采用了先让学生分组整理,然后集体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地回忆所学内容,发现自己的不足,以达到整理提高的目的。

第六单元的内容相对少一些,也比较完整,结构比较清晰,利于学生自己把握。因此,在复习这个单元时,教师没有做过多的提示和指导,只是针对几个典型问题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做了必要的提醒。在后面的习题设计上,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习题,比较全面,争取不落下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得到必要的提高。同时,习题的检测也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举两得。

篇8: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 激发学习热情

1.课件播放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典礼视频片段, 并让学生说说感受。

生1:我看到许多军队整齐地走过天安门广场。

生2:还有许多先进的军事装备, 我们国家现在很强大。

生3:视频中很多镜头出现了五星红旗。

2.课件出示大小不同的国旗图片, 师提出问题:这些国旗大小不同, 但是都叫国旗。国旗能不能随意制作?它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

生1:国旗应该不能随心所欲地制作, 否则不同的人制作的国旗就会不一样。

生2:制作国旗应该有一个标准。

3.追问学生说的“标准”, 让学生发现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

二、合作学习, 探究比例的知识

1.探究比例的意义。

(1) 提出探究要求:请同学们根据图片中的数据, 写一写, 算一算, 看看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国旗1:长45厘米, 宽30厘米。

国旗2:长1.5米, 宽1米。

国旗3:长15厘米, 宽10厘米。

(2) 学生独立探究, 小组进行交流后汇报探究成果。

生1:第一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45∶30=1.5。

生2∶第二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1.5∶1=1.5。

生3∶第三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15∶10=1.5。

(3) 组织研究∶通过研究,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这些比的比值相等)

(4) 是啊,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比值相等的例子, 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 写成一种新的式子, 如:3∶5=18∶30;2.4∶1.6=60∶40等。数学中规定, 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作比例。 (板书课题:比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 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1:我想知道比例有什么作用?

生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生3:比例的各部分都叫什么?

(5) 根据上面的式子, 你还能说出其他的比例吗?说说什么是比例?

课件出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学生读一读, 明确:有两个比, 且比值相等, 就能组成比例;反之, 如果是比例, 就一定有两个比, 且比值相等。

设计意图: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 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 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 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 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教师再精简语句, 得出概念, 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 引导学生读一读, 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 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2.巩固比例的意义, 区别比和比例, 学习各部分名称。

(1) 出示例1:根据下表, 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 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 学生独立完成。

(2) 集体交流:

生∶两个比的比值是一样的, 可以组成比例。

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 完成实际问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 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1) 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 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 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 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 然后再写出了比例, 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1:比是一个比, 比例由两个比组成。

生2:比有2个数, 比例有4个数。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 有4个数;比是一个比, 有2个数。)

(4) 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3) 学习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并和比进行比较区别。

(4)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 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设计意图: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 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在自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5) 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 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 有兴趣吗?

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 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运用这4个数, 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2) 学生独立思考, 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5=6∶10 3∶6=5∶10 5∶3=10∶66∶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 这些比例式中, 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 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交流, 探究规律。

生1:同样的数字, 组成了好几个比例。

生2∶只要使外面两个数的乘积等于里面两个数的乘积, 就能组成比。

(3) 小组代表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 验证规律: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1) 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2) 汇报交流, 集体做出判断。

(5) 概括规律, 提升认识:刚才同学们研究验证的规律, 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谁来说说, 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生∶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这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6) 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生∶写了一些比例式, 观察比较, 发现规律, 再进行验证。

(7) 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我们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三、综合练习, 加深理解

1.同桌互动:一人写出一个比例, 另一个人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检验他写的是否正确。

2.在 ( ) 里填上合适的数。

1.4∶ ( ) =4.2∶3 12∶ ( ) = ( ) ∶5

3.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 并组成比例。

四、全课总结, 升华提高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反思

篇9:“小数的性质”情境设计与分析

【情境设计】

有一天,海尔兄弟和克努德乘坐的轮船遇到了风暴,船沉没了,三个人被海浪冲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他们要想离开这个荒岛,就必须找到船只。幸运的是,他们在岛上发现了一艘古代的帆船。为了安全起见,三人分别对船四周的船板进行了抽样测量。哥哥量得的是0.1米,弟弟量得的是0.10米,克努德量得的是0.100米。克努德着急地问:“完了!这船厚薄不均,怎能带我们离开荒岛呢?”

【分析】在钻研教材时笔者发现,如果单纯地让学生通过观察几组数字发现“小数的性质”,无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而,笔者特意设计了一个海尔兄弟逃离荒岛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希望借此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处理不当,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尴尬局面。

在教学实践中,当笔者提出:“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学生兴奋地大叫:“喜欢!”笔者又问:“有一部动画片叫《海尔兄弟》,哪些同学看过了?”很多学生举手抢答。当笔者把创设的情境刚叙述完,课堂上顿时炸开了锅。有学生说,没有这个故事吧。又有学生说,我喜欢看动画片《变形金刚》。还有学生说,我觉得《猫和老鼠》最好玩……

面对乱糟糟的课堂,我只好提高嗓门:“不要讲话了,你们看海尔兄弟乘这艘船出海安全吗?”有的学生说,不行。还有的学生说,三人量得的好像是一样厚。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是你编的吧……

為什么自己看起来很有创意的教学情境,却无法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让创设的情境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呢? 笔者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1.情境的“方向”出现偏差。由于笔者对学生情况考虑不周到,设计之初一心想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想到学生被调动起来的不是对情境中隐含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的兴趣,而是情境的娱乐性,学生的兴奋点与注意点集中在动画片的精彩情节上,他们没能借助这些外在的情节探究其中的数学奥秘。从中不难发现,创设情境时,不能只考虑情境的趣味性,更应当顾及情境的方向与目的。

2.情境的“浓度”把握不准。课堂上创设的动画片《海尔兄弟》本是为学习“小数的性质”服务的,然而,由于对情境的“浓度”把握不准,本应作为教学背景的动画片情节,无意中却变成了课堂的主要场景,而需要探究的“小数的性质”被挤到背景的位置,真是本末倒置。因此,在设置情境时,应始终把握情境只能成为学习内容的背景这一原则,让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浓度”适度,这样才能凸显出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与思想。

3.情境的“操作”过于呆板。在上述教学中,情境完全是由教师一厢情愿展开的,创设情境的整个过程只有教师一人在忙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这种缺乏互动的情境操作方式,很难让学生对其中的数学规律与数学思想产生共鸣。因而,在操作情境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使情境的展开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师生自觉自愿的共同行动。(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邓园生

篇10: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将下列量分别用小数和分数表示出来。(先独做后集体订正)

1角=( )元=( )元 5角=( )元=( )元

1dm=( )m=( )m 3dm=( )m=( )m

2.看下列商品的标价并说一说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点学生说)

二、教授新课:

1.测量物体长度,引出探讨课题。

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选定一样物体来进行测量,在测量之前先估一估其长度然后测量。测量完了以后每组派出代表汇报测量结果。

由学生的测量结果引出小数,然后再引出小数的意义。

2.认识一位小数

我们刚才在测量长度的时候刚好不够1米,需要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用较小的单位来进行测量。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时1分米,也可以说时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时1米的,这样1分米就可以表示成米,也可以写成小数0.1米。紧接着练一练3分米,5分米……化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引导学生发现分母为10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并让学生猜想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的是什么。

3.认识两位小数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时1厘米,这一份的长度时1米的,这样1分米就可以表示成米,也可以写成小数0.01米。0.01是两位小数,证实了同学们的猜想,并及时给学生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紧接着练一练3厘米,5厘米……化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4.小数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探讨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分别写作0.1,0.01,0.001,0.0001……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51页“做一做”及55页练习九的第1、2题。(先独做,后集体订正)

2.对口令游戏

一方说分母是10、100、1000、10000的分数,另一方说小数。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小数产生的过程并认识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

自问自答:

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什么特点?

篇1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重难点突破

本单元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按照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与复名数等知识系统进行编排。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的意义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是理解小数四则计算法则、进行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又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正确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以及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学生往往在判别是用进率去乘还是除以进率,小数点是向右移还是向左移的问题上出现错误,因此教学中要加强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名数的互化、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等知识的综合训练。

突破建议:

1.加强对比,注意知识的迁移

小数是从整数扩充来的,所以整数知识对小数知识学习会有两种迁移作用。一种是正迁移,如整数的记数位值原则、十进关系等对小数学习有促进作用;二是负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数位名称及读法、写法都会受整数知识思维定势的干扰,因此教学中要加强对比,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整数知识来学习小数。如,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按各数位上的数字顺次读出来即可。在练习方面除了书上的练习题外,还可补充类似题目,从各个角度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如:(1)举出0与1之间的一些小数;(2)5.525中的三个5各表示什么„„

2.强调直观,注意层次 教学小数的意义应充分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并注意教学的层次性。

第一层次:让学生亲手量一量桌子、课本、作业本,使他们体验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的情景,激发其学习小数知识的内在动机,并带着“怎样用小数表示”的问题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第二层次:应用米尺通过实际度量,以“米”作单位,用分数表示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进而抽象为用小数表示结果,并配合有计划的板书。

如:1分米是1米的1厘米是1米的1毫米是1米的,写作:0.1米;3分米写作:0.3米。,写作:0.01米;8厘米写作:0.08米。,写作:0.001米;9毫米写作:0.009米。

说明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几份就分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第三层次: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从中认识小数的产生以及小数的意义,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

3.学用结合,加深理解

利用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而又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根据计数或实际应用的需要,常常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零,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例如一支签字笔2.50元,就等于2.5元,表示2元5角;笔袋每个8.00元,就等于8元,说明以“元”作单位的小数,末尾有零和没有零,表示的是同样的钱数,从贴近学生生活选取的具体事例中加深了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明了小数点的重要作用。小数和整数一样,也是按照十进制来计数的,即数字所在位置不同,代表数值的大小也不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都是十进关系。小数点位置移动时,各数字所占的数位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小数的大小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这里,要注意小数点位置移动后,如何添零或者去零的问题。如把4.05缩小到原来的4.归类比较,寻求规律

上一篇:qq学习励志个性签名下一篇:内部培训讲师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