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与文化素质议论文

2024-07-05

光明与文化素质议论文(精选6篇)

篇1:光明与文化素质议论文

浅议独立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着重探讨了独立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加强独立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作 者:文亚方 王家湘 王建勇  作者单位:文亚方,王家湘(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王建勇(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刊 名:甘肃科技 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5(23) 分类号:G40 关键词:独立院校   学生   文化素质   教育  

 

篇2:光明与文化素质议论文

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几天我参加了我集团为打造新三年发展的宏大忠诚而启动的新一轮职工素质培训工程课程。这次培训课程让我对我们集团的现状及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有了进一步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同时对党的十八大精神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尤其是在如何培养及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更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我集团正在努力的切实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尽最大可能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处的决心与信心。本人通过这次培训课程,也倍受鼓舞,为实现我集团的共同目标,决定从自身做好以下几点:

一、时刻保持努力学习的劲头

作为一名生在工作第一线的装卸工需要切实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党性锻炼的自觉性,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自觉加强对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荣辱观。提升业务水平,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

二、坚持科学谋划,促进科学发展

我把科学发展观确立的基本原则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指针,自觉推进工作发展,努力使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发展的全面、协调、均衡、和谐。要遵循科学发展思路,按照既定的目标扎实推进,开展工作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脚踏实地,干出新业绩,经得起实践、群众的检验。

三、坚持勤奋敬业、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

同时我还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立足本职,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注重工作实效,爱岗敬业,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扎实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篇3:浅议独立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关键词:独立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独立院校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机制的一种创新, 它和普通高等学校一样, 担负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从而加强独立院校的竞争实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是独立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独立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现状

作为新形势下一种特殊的办学实体, 独立院校承载着推进大众化教育进程, 探索和创新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机制的重任, 独立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特色是关键, 而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学生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更不能放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独立院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 而学生作为年轻的群体, 思想活跃,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 心理素质及团队协作精神都欠成熟, 他们的价值取向因个体的选择与信念的差异呈现多元化的现状, 由于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独立院校学生中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功利、轻素质, 重成绩、轻能力的现象, 知识结构欠合理, 人文知识面偏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抵御诱惑的能力还不够强等, 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独立院校学生在人生转型期出现的价值困惑, 这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其实质上是理想信念的疑惑、道德的迷失等。在大力倡导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今天, 独立院校在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中面临尴尬处境, 因此, 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

2 加强独立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

在经济时代, 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与科技实力的较量, 是知识、人才的竞争, 因此,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民族强盛、国家兴衰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 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肩负着培养高科技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2.1 加强独立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教育的重点不仅是知识的传播,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和学习的能力。独立院校学生素质教育首先要从道德思想素质教育抓起, 它是人才培养的根本, 只有学会做人、做事, 才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更好地发挥出来, 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道德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的基础,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其文化素质是前提, 因为, 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 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比较完善的人, 要积极利用专家讲座、学术报告、思政网、学生社团等多种方式, 大力宣传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及内容, 引导学生参与并加强自身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

2.2 加强独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独立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过程的基础。“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道德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传授和培育者, 要承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独立院校必须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在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2.3 加强独立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融合教育

我们知道, 科学与人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科学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联系, 重在事实判断, 体现人类的工具理性、因果辨析、思维训练, 科学教育旨在弘扬科学精神, 培育科学素养, 开发人的科学思维能力, 掌握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人文着重关心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 涵育情感, 好坏善恶的评价, 更多体现价值理性, 致力于净化思想, 提高品质,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人文教育旨在弘扬人文精神, 培育人的美德、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等。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整合与并举, 独立院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学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融合教育, 着力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兼备的全面复合型人才, 将知识的传授与人性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 获得智慧与心灵的启迪, 不断完善自我, 成为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真正为社会所用。

2.4 加强独立院校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践证明, 科技与信息在迅速发展, 要想将先进的科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就必须不断实践与创新, 独立院校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利用课堂优势,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指导, 又要积极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 开展有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磨练践行的机会和空间, 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大赛, 如: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科技艺术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 加强他们的实践学习意识, 使他们能够与时俱进, 较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专业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巩固, 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开拓进取与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去, 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贫困地区开展实践活动, 开展“科技、文化、服务”为主的“三下乡”活动, 健康向上的文艺、音乐、科技等学生社团活动等, 丰富独立院校学生的文化生活, 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的乐趣, 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 不断磨练意志, 完善自我, 培养健康身心和创新精神, 成为既有宽厚理论基础, 又有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方面能力的人才, 和谐融入社会。

2.5 加强独立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独立院校由于发展历史较短, 缺少文化积淀, 要善于借鉴母体学校经过多年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精髓, 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加强校园环境、校容校貌建设的同时, 要积极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和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祖国的历史文化、道德文化传统, 充分发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潜移默化作用, 营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交相辉映的良好文化氛围, 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总之, 独立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对学校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认真总结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才能不断提升社会竞争力, 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德生, 李升平, 李颖慧.大学生素质教育浅析[J].思想教育研究, 1999.

[2]李岚清.在第九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北京:2000.

篇4:浅议外语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质

一、外语教学的文化目标

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尊重文化多样性,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从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到鉴赏其他民族文化,最终鉴赏世界性文化。这需要学习者养成对待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形成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正确态度和正确处理,从而克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文化意识由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组成,是综合语言运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的时候,不仅要向学习者介绍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剖析,使学习者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学习者理解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以及在实际交际过程中有效地避免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

二、外语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质

教师是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引导者,负有将丰富多样的外国文化介绍、传递给学习者的责任,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具有主导性作用。他们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知识积累和跨文化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习得和培养,这就要求外语教师既要掌握正确的进行文化教学的方法,还要具备理解外国文化内涵、传播弘扬本民族文化以及进行文化对比的能力。

1.掌握恰当的文化教学方法

文化教学的定位应当以文化知识为起点,以文化意识为桥梁,最终达到理解外国文化为目的,它分为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两个层次,以及连接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教育。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文化教学必须超越文化知识层,达到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外语教师把教文化作为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外语的工具,通过在课堂上导入外国文化知识来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与掌握。这种文化教学方法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如果简单地把跨文化教学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导入对于跨文化外语教学是有欠缺的。在学生的意识中,文化差异可能仅限于习俗、文学、地理、艺术、音乐、舞蹈、服装时尚等流于表面的东西,那种简单的文化知识导入仅仅是将外国文化中的表层部分介绍给学习者,却忽视其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深层文化,将会使得大多数学习者对外国文化一知半解,从而盲目模仿,这会造成他们不能够准确地把握隐藏于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更深层的文化特质和内涵,不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学习者对文化价值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因此,文化知识的导入必须同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讲解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把握实质内涵。只有理解和把握了隐藏在表层文化背后的特定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把握这个民族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理解和解释许多其他层次的文化现象,才能帮助学习者对文化信息进行多层次的加工和整合,在增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

2.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

外语教师肩负着引进和传播目的语文化的任务,是学习者习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的引路人,所以在向学习者介绍外国文化中的表层文化的同时,作为教师,他们自身首先要理解外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等深层内涵,才能帮助学习者对外国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就大多数外语教师而言,接触目的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相当有限,并且没有接受足够和恰当的培训,使得他们无法承担文化教学的重任。这一现实状况要求他们通过各种方法丰富自己的外语文化知识,大量涉猎课本以外的知识,以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他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外国文化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加强文化中介者的自我意识,把跨文化外语教学提高到新的高度。

3.弘扬本国文化的能力

外语教学只重视目的语的文化教学是不够的,它更應该成为本国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所有中华儿女进行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和中华民族存在和延续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和丰富的目的语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我们本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输出,已成为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加强对本国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加强对学习者本国文化表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的。中国文化失语是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要克服这一缺陷,首先应该从英语教学入手,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我国外语教学才能够真正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外语教师应当比其他人要更敏锐、更清楚地认识到本国文化的存在,更重视学习、继承和发扬本国文化的价值,承担起延续和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实际上,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因素在实现外语教学的宏观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比较中外文化的能力

长期学习和使用一门语言,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让学习者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在对西方文化讲解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引入本国文化的内容,并根据主题和观点进行互证、互释,使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各自有清晰的认识,并能清醒地意识到它们各自对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教师要能够从宏观的中外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到微观的具体的文化案例例如美国的“感恩节”和中国的“感恩之心”等对中外文化差别、异同等进行对比分析。比如说在涉及到“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一价值观念对比的时候,教师既要能够准确全面地向学生解释中国文化里的集体主义的内涵和外延,又要能够解释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传统中的影响和地位。只有在比较当中,学习者才能体会到各种文化的优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尤其是能够养成一种对外国文化审慎、客观而不盲目推崇的态度。

三、外语教师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外语教学以培养学习者文化意识,以及正确对待各民族文化的态度和信念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形成既吸收本国优秀文化,又接纳外国先进文化的科学的文化观,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还要帮助学习者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民族文化优越论,种族偏见,以及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客观地认识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但是,有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站在个人立场去理解西方文化,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觉察意识以及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多数教师对中国文化精华不甚了解,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因此要胜任上述的角色和任务,一方面,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将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观的教师纳入培养目标,加强外语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培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帮助他们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文化教学态度和方法。另一方面,外语教师自身还必须加强文化学习,提高文化敏感性,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既要积累外国文化知识,深刻理解外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体系,也要丰富本国文化素养,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拓展思维空间,增加思维深度,在更好地了解别人的同时更好地了解自己。

参考文献

[1] 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董晓波.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4] 高永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5] 曹威.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探索.教育探索,2009(6).

[6] 曾宏伟.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05(4).

[7] 潘一和.文化与国际关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8] 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外语教学,2006(5).

[9] 李俊芬.跨文化教育与高校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来自在职教师接受跨文化教育培训试验的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10] 袁小陆.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育.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篇5:议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摘要本文在理解素质教育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再次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方法策略。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1996年4月日颁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说明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政府行为,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同时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意义理解:素质教育

1.1 内涵

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教育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下面我们列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

(1)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江苏省小学素质教育教育研讨会)

(2)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杨银付,1996)

(3)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要义有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十让学生主动发展。(柳斌,1996)

(4)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挖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刘明,1992)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无论文字上怎样表述,都应当将思维的焦点聚集在人的素质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问题上。简言之,怎样的教育才能促进人的素质完善与发展。

1.2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根据目前学界的研究,总的概括起来,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全体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这种“片面性”相对立的,它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是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的。素质教育全面性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三方面的素质应当全面发展,具体到教学活动而言,既要重“认知过程”的教育,又要重“情感过程”的熏陶和冶炼;其二: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和整体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3)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对待学生最基本的态度。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就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成果、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老师的“灌输”是很难提高的。脑科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很小的一部分。潜能就是每个人潜藏着的智慧才干和精神力量,被称为“沉睡在心灵中的智力巨人”,“每个人身上有待开发的金矿脉”。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里最充分地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5)素质教育的开放性。我们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大部分是课堂教学,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课本,从而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来源渠道,因此,也导致了应试教育的“封闭性”。素质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向

在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同时,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培养,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原则。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又应该怎么做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再次探讨:

2.1 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思想观念转变

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然而,目前还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我们学生“减负”的文件可谓是数不胜数。探究原因有多方面的缘由,但我们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非常不足,对“应试教育”的危害性认识也很不够,教育思想观念上还没有“转轨”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一个前提。

第一,教师们应充分认识到“应试教育”的直接表现和结果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第二,教师们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体的、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但强调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语文来学会做人,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陶冶学生真善美的情操等等。

2.2 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教学方法改变

在语文课堂上要应实现开放性的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时代育人”为宗旨,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UNESCO提交了题为《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的报告,我国将其译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份报告认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如下表所示:

2.3 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重视个性的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个性化教育是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普遍性的指导思想,个性具有独立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或复制性。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培养和形成个性是孕育和引发创造力,形成开拓进取品质的原动力和心理基础。而创造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直接动力。

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包括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法的安排都要适应于受学生的不同情况与层次,让他们在每一次体验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归属感,真正体验快乐的学习。

2.4 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评价标准的改革

目前,很多学校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依然是以考分的高低作为唯一的依据。这种一元化的教育看似公平,实则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②(1)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八种智力,只是其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同。(2)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智力领域,人人拥有一片希望的蓝天。(3)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类型和发展特点。(4)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学生的问题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究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是多样化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产品(精神的/物质的)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评价促发展的积极评价观。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关系我们民族的振兴,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语文教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尤为显得重要。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坚持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探索教学规律,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并为培养新世纪的建设者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篇6:光明与文化素质议论文

【摘要】 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将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中学体育健康课程的建设,要在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下功夫,必须以观念的更新为切入点,以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基础,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根本,从而教育学生将体育作为终身的生活内容与兴趣,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创新

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其目的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本身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全面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任务。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校教育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十分响亮。可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身边的体育,似乎仍然走在“应试教育”的一个极端,几乎完全是“培养几个人,舍弃一大片”的做法,学生的体育意识越来越模糊,体育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日趋益下。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模式单一,方法陈旧,教材落后

农村的体育教学始终处在一种固定的模式上,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练什么。为考试而考试,为达标而达标,课堂结构永跟“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几乎没有室内体育理论的传授,考试以身体素质达标为标准;无论传授什么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都是“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千篇一律的程序,教师教“怎么做”,学生就学“怎么做”,教学安排上无视学生能力的差异,个体差异,体育认识上的差异。教材内容始终变化

不大,缺乏结合实际发展的新内容,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单调,枯燥的体育教学,使不少学生(特别是女生)产生了厌学思想。日益简化的体育教学,加之体育在追求升学率中处境又艰难,体育教学在农村的实际现状可以用“岌岌可危”来形容。

二、教学指导上,“重提高、轻普及”,“重竞赛、轻教学”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重点只是抓少数“尖子”运动选手,忽视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只用运动会上取得的名次和中考体育成绩来评价体育教师的业绩。为追逐短期功利,教师把精力花在少数体育尖子的训练上,把体育教学放到次要位置上。不备教案,上课不认真,采用“放羊式”教学,不搞教学研究,这与素质教育强调的教育的“全面性”和“全体性”是格格不入的。

三、在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仍停留在“纯技术”教学的圈子里

体育课堂上,只注重抓单纯的体育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体育知识、健身知识的传授,和健身运动技能、健身习惯、健身能力的培养以及个人现代体育意识的养成。

四、师资的“隐性”缺乏

从表面上看,体育教师队伍已基本符合农村中学的编制要求,但体育师资的知识结构老化,各种原因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使部分教师形象欠佳,师德修养欠缺,敬业精神不够,不注重为人师表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五、投入不足,场地、器材匮乏

资金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器材匮乏,这是体育教学中一个老大难问题,成为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在物质保障上的障碍,它成为部分教师工作态度消沉的有力“借口”。在体育器材日趋现代化的今天,农村学校无法赶上时代潮流,差距日益拉大,严重影响学校完成正常的教学要求。

农村体育存在诸多不足,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农村教育自身的特点,深入开展农村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课堂教学入手,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管得过严,统得过死,课堂气氛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健康,应首先考虑教育的“全体性”,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积极参与,从而使全体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各有所获。教学气氛的宽松和谐,学生对教材内容相关知识预先了解和欣赏,教师个人魅力的塑造,教材内容的“现代化”、“民族化”,教学方法的“趣味化”、“游戏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化”等方面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最终将学生在体育课中体验到的乐趣上升为主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自觉行为。

二、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为目标,忽略了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课堂教学应在激发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上,刻意营造一种学习、思考的氛围,坚持“启发式”教学,少讲多练,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的发现掌握知识。例如:设置类似比赛的激励活动或球类运动的“尝试教学法”在农村试用很成功,值得推广。

三、抓住机遇,促进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加强体育学科意识,提高体育地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生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身体状况不佳,特别是面临升学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完成与升学考试有关的作业上,体育课常常改为自习课。在大部分管理者和学生眼里,体育课等于“玩一玩,放松一下”,这种错误思想导向,使农村体育教育的地位迟迟不能上升到一种学科应有的位置。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体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转变观念的步伐越来越快,体育学科地位被接受的日子不会太远,应及时抓住机遇,努力通过宣传工作和加强自身建设加快这一进程的推进。

四、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处于“偏三门”课程地位的体育教师往往不注重自身的素质修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实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体育地位和体育

教师地位,关键在于体育教师本身,体育工作受重视程度与体育工作者对体育工作的倾注程度直接相关。体育教师应对此有一个清醒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改变形象,担负起“唤醒认识”的光荣职责,不能随波逐流,否则将会被发展所淘汰。

五、就地取材,扩展特色内容,加大投入,是农村中学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因地制宜,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改善场地设备和扩充体育教学内容,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加大农村体育工作投入的主要途径。许多教师充分利用自制器材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的自己动手,平整场地改善教学环境,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民族体育活动。扩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是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积极思考的方向。

如何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人有几点初浅的看法与同仁们探讨: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跨跨,对学生放任自流,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强烈的教学事业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教

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才会得心应手。

二、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学好人做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会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新世纪的教育观念则把创新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将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学观念要创新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许多农村中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运动技能的掌握,轻体育健身方法的实际运用的现象仍然很普遍,而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培养身心健康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1、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重新认识体育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地位。通过体育教学的各种游戏、教学比赛、教学评价、运动会、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兴趣小组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形式,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

2、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抓紧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利时机,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扎实的基础。

3、提倡特色教育和个性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主动性,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达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其次,教学形式要创新

几十年来,以“队列练习—准备活动—主教材的讲解、示范、练习—次教材练习—放松整理活动”为顺序构建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的“教”过多;学生主体的“学”甚少,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体育能力、个性的培养。因此,改革和更新体育教学形式成为适应当前体育创新教学的关键。要从先教后学的说教式向先学后教的学导式,从管束式向引导式,从注入式向启发式等新型的合乎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转变。如:有的体育项目中的动作,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或者以前学生学过的,教师可以先不讲;学生之间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通过相互帮助能完成的动作,教师也可以不讲或不教。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才由教师来解答释疑。这样既符合现代教育“学会学习”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学会健体”的需要。

第三,教学内容要创新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多少年来体育教学内容的单

一、枯燥、技术性偏强而趣味性不足等缺点仍然存在,尤其是农村中学,受场地器材设施的影响与限制,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与实际生活中的体育差别越来越大,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要改变这种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状况,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还要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方面考虑,灵活运用有限的条件,对现有教材进行重新组合、搭配,选择那些能较好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选择那些能较好地发展学生健康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内容。例如:根据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易吸取新鲜事物的特点,可选取当前中学生普遍喜爱的、较为新颖的街舞作为教学内容;也可选取贴近生活和实践的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样既可出“新”;出“奇”,又可唤起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第四,教学方法要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根本。陶行知老先生曾批评“重教轻学”的学校为“教”校;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批评为“受”生,并提倡“教、学、做”合一。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并创造条件(即教师提供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根据自身的生理、心理差异择优而练),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与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创新不是要完全摒弃原来的教学方法,而是要通过重新整合我们的教学方法,例如: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中的电视录像、音乐、电脑动画等,使之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相结合,跳出“谈到体育课就只知道操场”的老观念、老框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学习的无穷乐趣。另外,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教学评价要创新

以往评价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如何只看一个学校有多少体育特长生、参加比赛得过多少奖状和名次如何;评价一个学生的体育素质水平如何只看其体育成绩与体育达标分数的多少,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评价只能会

影响学生的心理动力,有什么样性质的评价,就会使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心理行为;其次会间接地影响整个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但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还要从多角度,多方位来评价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而言,应从全面反映学生身心健康出发,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体育活动能力、健康水平及意志品质纳入评价体系;从教师角度而言,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对教师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应从有利于教师的“教”出发,全面而及时地反馈教学效果;以有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出发,将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纳入教学评价。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几方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切不可将德、智、体相互割裂、相互对立起来。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功能,同时对素质教育进行科学评价和综合考核,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质、高尚情操、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健壮体魄的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世纪人才。

以上是本人一点初浅的认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同仁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

2、《中国学校体育》2000、4

上一篇:诊所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下一篇:游海底世界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