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减刑新规

2024-05-10

最高法减刑新规(精选6篇)

篇1:最高法减刑新规

最高法发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典型案例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网发布时间:2015-02-13 14:31:13字号:小大打印本页

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

典型案例

目录

1.罪犯张松坚不予减刑案

2.罪犯奚中杰不予减刑案

3.罪犯陈雪冰不予减刑案

4.罪犯黎满泉不予假释案

5.罪犯车成义依法收监案

6.罪犯吴正减刑案

7.罪犯魏玉庆假释案

8.被告人李宏办理暂予监外执行案件中玩忽职守案

案例1

罪犯张松坚不予减刑案

——职务犯罪罪犯不认罪悔罪,依法不予减刑

(一)基本案情

罪犯张松坚,男,原安徽省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厅级),1994年6月至2008年12月间先后任滁州市南谯区常务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明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因犯受贿罪于2011年5月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受贿所得现金428.3万元、购物卡7.08万元予以追缴。判决生效后交付执行。2014年11月,执行机关安徽省巢湖监狱向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该院立案后将减刑建议书等材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示,同年12月4日在巢湖监狱公开开庭审理本案,并邀请市人大代表旁听庭审。

安徽高院经审理查明,罪犯张松坚虽然在狱内遵守监规,积极劳动,服刑期间受到表扬3次,记功3次,表现较好,但庭审中,张松坚对原审认定的受贿事实仅承认不足10万元的礼金和购物卡,其他部分拒不认罪。另查明,案发后张松坚实际退出赃款163万余元。

(二)裁判结果

安徽高院认为,罪犯张松坚在服刑期间遵守法律和监规,积极参加劳动,表现较好,但在原判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情况下,仍否认原判认定的绝大部分犯罪事实,未能认识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和社会危害性,不能认定其“认罪悔罪”。张松坚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减刑条件,依法裁定不予减刑。减刑裁定书已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

案例2

罪犯奚中杰不予减刑案

——原判为严重危害民生犯罪的罪犯,依法从严控制不予减刑

(一)基本案情

罪犯奚中杰,男,个体工商户。原判认定,2007年至2011年3月间奚中杰伙同他人生产盐酸克仑特罗原粉(俗称“瘦肉精”)2700余公斤,销售至河南、山东等八省市,给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及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并致公私财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仅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损失即达3400余万元,焦作市辖区生猪养殖户损失达1.61亿元。非法所得共250万元,奚中杰个人得160余万元。在共同犯罪中系主犯。2011年8月10日,人民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奚中杰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交付河南省平原监狱执行刑罚。2014年4月14日,河南省平原监狱以罪犯奚中杰确有悔改表现为由,向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报请将其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二十年,河南高院立案后将减刑建议书等材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示,并于同年5月21日在平原监狱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河南高院经审理查明,罪犯奚中杰在服刑期间能认罪悔罪,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积极参加学习和劳动,获表扬1次、记功1次。

(二)裁判结果

河南高院认为,罪犯奚中杰虽有悔改表现,但其所犯罪行严重,犯罪情节恶劣,社会危害及社会影响巨大,应从严控制减刑,遂依法作出对奚中杰不予减刑的裁定。减刑裁定书已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

案例3

罪犯陈雪冰不予减刑案

——金融犯罪罪犯拒不退赃,依法不予减刑

(一)基本案情

罪犯陈雪冰,女,某公司退休职工,1954年12月13日出生,因犯集资诈骗罪于2011年3月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继续追缴违法所得人民币875.59万元。判决生效后交付执行。执行机关安徽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以陈雪冰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为由,报请对其减刑。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4年11月19日立案后,将减刑建议书等材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示,并于12月4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安徽高院经审理查明,罪犯陈雪冰服刑期间,受到表扬3次,记功2次。另查明,原审认定陈雪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向他人集资,数额特别巨大,且陈雪冰案发后拒不供述赃款去向,至今未退出违法所得。

(二)裁判结果

安徽高院认为,罪犯陈雪冰作为金融犯罪罪犯,诈骗他人巨款,案发后拒不供述赃款去向,且至今不退赃,给被害人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社会影响未能消除,不能认定其“确有悔改表现”,依法裁定对其不予减刑。减刑裁定书已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

案例4

罪犯黎满泉不予假释案

——职务犯罪罪犯未主动退赃、积极履行财产刑,黎某某依法不予假释

(一)基本案情

罪犯黎满泉,男,原中山火炬工业联合总公司工程经理,因犯受贿罪于2010年10月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5万元。判决生效后交付执行。广东省肇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2年10月30日对其减去有期徒刑一年零四个月。

执行机关广东省四会监狱以罪犯黎满泉在考核期间,确有悔改表现为由,报请对其予以假释。肇庆中院于2014年4月立案后,将假释建议书等材料通过互联网予以公示,并于同年5月15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肇庆市、四会市六名人大代表受邀旁听庭审。

肇庆中院经审理查明,罪犯黎满泉虽在考核期间共获表扬6次,改造积极分子1次,但原判并处没收财产5万元,只缴纳1万余元,另外还有受贿所得赃款82万余元未退出。该犯未能提供个人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据材料证实其无能力履行财产刑。从黎满泉狱内的收支明细看,其服刑期间往来钱款较多,月零花消费超过400元,高于一般狱内消费水平,有一定的退赔履行能力。

(二)裁判结果

肇庆中院认为,罪犯黎满泉虽在服刑期间改造表现较好,但其系职务犯罪罪犯,未通过主动退赃、积极履行财产刑,消除其犯罪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尚不能认定为确有悔改表现,不符合假释条件,对黎满泉不予假释。生效法律文书已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

案例5

罪犯车成义依法收监案

——职务犯罪罪犯暂予监外执行情形已经消失,不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及时依法收监执行刑罚

(一)基本案情

罪犯车成义,男,原中国农业银行齐齐哈尔分行风险管理部经理,因犯贪污罪于2012年3月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2013年5月9日,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司法鉴定中心鉴定,车成义患“高血压Ш期”疾病,齐齐哈尔市龙沙区人民法院决定对其暂予监外执行一年,执行期限自2013年5月10日起至2014年5月9日止。

2014年3月14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司法鉴定所鉴定,车成义患“多发脑梗死、脑萎缩、高血压Ш期”疾病,符合《罪犯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围》第三条即“高血压Ш期”之规定。后龙沙区法院依据有关从严把握“三类罪犯”暂予监外执行标准的规定,对车成义的病情进行了重新鉴定。2014年6月3日,经黑龙江省医院司法鉴定中心鉴定,车成义所患疾病为“高血压Ⅱ期”,不符合《罪犯保外就医的疾病伤残范围》的规定。

(二)裁判结果

龙沙区法院依法作出收监执行的决定,并及时将罪犯车成义收监继续执行剩余刑期。

案例6

罪犯吴正减刑案

——罪犯缓刑考验期间见义勇为构成重大立功,依法获得减刑

(一)基本案情

罪犯吴正,男,农民,因犯交通肇事罪于2012年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在湖南省汨罗市桃林镇接受社区矫正。缓刑考验期自2012年1月28日起至2015年1月27日止。2014年4月,汨罗市司法局向湖南省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对罪犯吴正减刑的建议。岳阳中院立案后将减刑建议书等材料在吴正接受矫正的桃林镇社区和互联网同步公示,并于同年6月24日在桃林镇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当地居民及在该镇接受社区矫正的其他罪犯共四十余人参加了旁听。

岳阳中院经审理查明,罪犯吴正在社区矫正期间服从监管,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集中教育及社区服务等活动,表现良好。2013年5月4日,吴正在经过桃林镇枫树塘时,发现一名儿童溺水,遂不顾危险,跳入两米多深的水中将儿童救起。同年8月,吴正被汨罗市综治委授予“见义勇为”称号。2014年2月湖南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给予吴正重大立功奖励1次。

(二)裁判结果

岳阳中院认为,罪犯吴正在缓刑考验期间积极参加社区矫正部门组织的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活动,确有悔改表现并有重大立功表现,对其依法应予减刑。遂当庭宣告对吴正减刑七个月零三天并相应缩短缓刑考验期。社区矫正机关亦于当天为吴正办理了解除社区矫正的手续。减刑裁定书已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

案例7

罪犯魏玉庆假释案

——罪犯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依法获得假释

(一)基本案情

罪犯魏玉庆,男,南开大学毕业生,因犯招摇撞骗罪于2012年1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判决生效后交付河南省安阳市监狱服刑。魏玉庆服刑一年零九个月后,安阳监狱提出其确有悔改表现,建议对其假释。2014年9月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该案后,将假释建议书等相关材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示,同年9月12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五名有关方面的代表受邀旁听了庭审。

安阳中院经审理查明,罪犯魏玉庆在服刑期间认罪悔罪、积极改造,获得表扬1次,记功1次。另查明:(1)林州市司法局出具的《社会调查评估报告》证实,魏玉庆家在农村,父母常年身体不好,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其本人及家人平常无不良嗜好,与邻居关系相处和睦。其居住地村委会、邻居及其家属均表示愿意协助对其进行监管教育。(2)刑事判决书及谅解书证实,魏玉庆虽在犯罪中骗取他人一定数量的钱款,但案发后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全部退还所骗款项,取得了被害人谅解,社会影响不大。(3)魏玉庆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假释后有能力凭借自身的劳动获取生活来源。

(二)裁判结果

安阳中院认为,魏玉庆确有悔改表现,且假释后再犯罪的可能性较小,符合法律规定的假释条件。该院在充分听取有关方面代表意见的基础上,依法对魏玉庆作出准予假释的裁定。假释裁定书已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

案例8

被告人李宏办理暂予监外执行案件中玩忽职守案

——原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刑庭庭长李宏办理暂予监外执行案件玩忽职守被追究刑事责任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李宏,男,原陕西省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

罪犯李宏亮故意伤害他人被批准逮捕后,因患“恶性淋巴瘤”被侦查机关取保候审。2011年7月25日,渭南中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李宏亮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2011年9月初,华县看守所所长王某向该案承办人李宏报送了李宏亮因病暂予监外执行的申报手续。李宏审查后提出缺少监狱的拒收证明,王某又到华山监狱通过个人关系,办理了华山监狱对李宏亮的拒收单并交给了李宏。此后,李宏将暂予监外执行的申报材料置于其办公桌内,既未召集合议庭成员进行合议,也未向本庭庭长、主管院长汇报,更未向公安机关交付执行,导致具有严重暴力倾向和极大社会危害性的罪犯李宏亮在判决刑罚后长期脱管,自由出入公共场所继续危害社会,2012年6月再次参与故意伤害犯罪致一人死亡。李宏的玩忽职守行为严重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声誉,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裁判结果

2014年12月吴堡县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刑事判决,认定被告人李宏犯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李宏提出上诉,目前本案正在二审审理中。

篇2:最高法减刑新规

昨天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了《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妥善处理工伤保险行政纠纷,统一司法尺度,《规定》明确了双重劳动关系、派遣、指派、转包和挂靠关系等五类比较特殊的工伤保险责任主体,还细化了工伤认定中的“工作原因、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因工外出期间”以及“上下班途中”等问题,明确了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的三种处理方式。《规定》将于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工伤认定:工作原因+工作时间+工作场所

工作原因

其认定应当考虑是否履行工作职责、是否受用人单位指派、是否与工作职责有关、是否基于用人单位的正当利益等因素。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伤害,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没有证据证明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

工作场所

其认定应当考虑是否属于因工作涉及的区域以及自然延伸的合理区域。

在工作时间内,职工来往于多个与其工作职责相关的工作场所之间的合理区域因工受到伤害的。

工作时间

其认定应当考虑是否属于因工作所需的时间。

职工参加用人单位组织或者受用人单位指派参加其他单位组织的活动受到伤害的。其他与履行工作职责相关,在工作时间及合理区域内受到伤害的。

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

合理时间+合理路线

合理时间

(含早一点或晚一点)

工作地

合理路线(含顺路)

住所地

经常居住地

单位宿舍

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

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

其他

因工外出期间

属于“工作时间”的一种特殊情形,应当从职工外出是否因工作或者为用人单位的正当利益等方面综合考虑。

(一)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或者因工作需要在工作场所以外从事与工作职责有关的活动期间;

(二)职工受用人单位指派外出学习或者开会期间;

(三)职工因工作需要的其他外出活动期间。

第三人原因造成工伤处理

获赔不碍工伤认定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获得民事赔偿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起诉社保机构支付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伤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已经作出工伤认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未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尚未获得民事赔偿,起诉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社保机构不得拒付

职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导致工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已经对第三人提起民事诉讼为由,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经支付的医疗费用除外。

五类特殊责任主体担责认定

工作单位 职工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工伤事故发生时,职工为之工作的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派遣单位 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职工在用工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伤亡的,派遣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指派单位 单位指派到其他单位工作的职工因工伤亡的,指派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用工单位 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用工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被挂靠单位 个人挂靠其他单位对外经营,其聘用的人员因工伤亡的,被挂靠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权威解读

下班顺路买菜

属于合理路线

对于《规定》中的“合理时间”以及“合理路线”,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赵大光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了相应的解释。赵大光表示,法律规定比较原则,只规定“上下班途中”,但在生活当中却可能有多种情况。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的不一致,也会导致各地法院在处理相同或者是相似案件的过程当中也有裁判标准不一致的问题,也就是同案不同判。

赵大光告诉记者,所谓的“合理时间”可以说比较宽泛,但应具有正当性。“上下班有一个时间区域,可能早一点,可能晚一点,比如下了班以后,还要加一会儿班,或者是等交通的高峰时段过了之后再回家。我们认为这些都属于合理时间”。赵大光随后又举了个例子对“合理路线”进行了解释:“比如下班的途中需要到菜市场买一点菜,然后再回家,而且是顺路,是不是合理的路线,是不是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必需的活动呢?我们认为都应当包括在内。”赵大光认为,理解“合理时间”“合理路线”这一条规定,要抓住一个关键词就是“合理”。

律师说法

下班顺路接孩子

应算合理路线

昨天下午,记者就《规定》中的一些问题也采访了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贾宝军,贾律师有着多年的劳动争议案件的办案经验。

贾宝军告诉记者,《规定》中关于“合理时间”“合理路线”的规定确实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这种裁量空间有利于保护普通劳动者,可以避免执行中的僵化。“毕竟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法律法规不可能全部做出规定,这种裁量权避免了在争议处理中以‘法无明文规定’为由做出不利于劳动者的裁决。”

贾宝军表示,在《规定》发布之初,最高法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以举例的方式进行了明确,“由此可以推断,‘下班顺路接孩子’,应该也算在‘合理路线’内”,贾宝军说,此外,按照惯例,最高法今后也会通过定期发布典型案例的形式,对类似问题统一认定标准。

对于法律的适用问题,贾宝军告诉记者,尽管我国规定“法不溯及既往”,但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标准,《规定》的适用上,除了2014年9月1日及以后发生的工伤肯定适用《规定》外,9月1日前发生的工伤,但9月1日后才产生争议并引发仲裁及诉讼,也应当适用《规定》,不过贾宝军也表示,是否适用最终还要按照相关机构的规定办理。

篇3:最高法巡回法庭制度探讨

(一) 减少最高院压力, 提高司法公信力

随着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疑难案件越来越多。根据我国审级制度规定, 案件越疑难、重大、复杂, 其一审审级越高, 这样许多案件需由中级法院或高级法院审理。我们知道最高人民法院虽是我国最高审判机关, 其工作重心不在于审理案件, 而是核准死刑和制定司法解释。如果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案件办理上, 就势必影响其中心工作, 也就影响了它的领导作用和指导作用, 有悖于最高院的功能定位。巡回法庭作为最高院的派出机构, 它的审判人员是由最高院选派的, 实际上也就是最高院审判人员, 他们审判时, 在法律适用, 政策执行均与最高院一致, 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二) 遏制司法地方化, 实现司法公正

本文讨论的是贬义的司法地方化, 它是指“地方上的党政机关或者利益团体的干扰和阻碍, 导致了司法机关以及司法工作人员丧失了原本属于它的独立审判权和审判地位, 从而出现的一种司法异化的现象。”地方法院的法官是由地方人大任命的, 法院的各级领导也由地方人大任命, 他们不得不考虑地方领导的“打招呼“, 办所谓“人情案”。另外, 地方法院在物质、财力等方面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制于地方, 司法地方化也就难以避免。这影响到司法公正。巡回法庭的设立则有效的防止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二、巡回法庭的性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巡回法庭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我们可以看出, 巡回法庭是属于最高法院的审判机构, 它是最高法院的派出机构, 所以它作出的判决、裁定和决定具有最高法院的同等效力。同时最高法院巡回法庭既享有上诉管辖权, 也可以审理由最高法院审理的本辖区内的重大民商事案件, 行政案件和再审案件。并负责处理巡回区内向最高法院提出的信访工作。

三、巡回法庭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巡回法庭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司法改革大潮中产生的新生事物, 难免存在美中不足, 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对这些问题提出下述一些想法。

(一) 缩短巡回法庭人员流动年限。现在规定的巡回法庭的流动年限为两年。笔者认为两年期限稍长。这容易导致办案人员与地方党政领导或其他有影响人员形成熟人关系, 影响法官客观公正办案。因此。笔者建议, 流动年限应缩短为一年甚至半年。

(二) 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巡回法庭。巡回法庭设立的目的在于去司法“地方化”、“行政化”, 同时确保司法公正。建立覆盖全国的巡回法庭系统也毋庸置疑。现在要做的是不断总结现有巡回法庭的成功经验, 边推广, 边总结;力争五年内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巡回法庭系统。

(三) 完善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审判监督的机制。我们知道, 巡回法庭的审级相当于最高法院, 根据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只有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才能对它进行审判监督。但是由于距离较远, 案件分流, 这些部门难以在事实上对巡回法庭进行监督。对于申请再审的案件, 巡回法庭具有终局的决定权力, 但针对这种终局权力, 却缺乏有效的制约行为。建立最高检察院针对巡回法庭的专门监督, 具体对办案人员、程序上进行形式审查。

(四) 提升最高院巡回法庭的运作效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需要由巡回法庭审理的案件逐渐增加。这就需要提高巡回法庭的办案效率。笔者建议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提高办案效率。一是可以对那些案情不太复杂的案件采取书面审理的方式;二是简化审判程序, 这里可以参照基层法院的简易程序进行审判;三是提高巡回法庭的法官的专业素质, 提高其办案能力。可从最高院遴选办案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法官到巡回法庭任职, 也可对现任法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

(五) 完善相关的实施细则。我国现有规定针对巡回法庭的操作规范、受案范围、审级制度、职能安排均未明确, 因此颁布相关的实施细则和出台相关的法律对巡回法庭制度进行规范十分有必要。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战略方针、政策。在“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方面明确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的重大创新举措。然而, 对于设立巡回法庭目的、意义, 巡回法庭的性质, 巡回法庭的职能定位以及其他有关问题, 许多人还不甚了解, 甚至学界也还有争议。本文即对这一制度进行初步探讨, 并对这一制度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巡回法庭,性质,职能定位

参考文献

[1]夏锋.关于巡回法院的思考[J].中国律师, 2008 (07) .

[2]方斯远.巡回漫谈, 从巡回审判到巡回法庭[J].法庭内外, 2014 (02) .

[3]傅郁林.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职能定位与权威形成[J].中国法律评论, 2014 (04) .

篇4:解读最高检举报工作新规

10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了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以下简称“举报工作规定”),并首次明确了举报人享有的具体权利:申请回避、查询结果、申诉复议、请求保护、获得奖励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据了解,原举报工作规定自1996年出台后已经实施了18年,在2009年最高检进行了首次修订,时隔5年,最高检再次对举报工作规定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完善。

“举报工作是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启动器’,此次最高检修订举报工作规定具有很强的及时性,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反腐败工作的要求相契合,对反腐败工作将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意义重大。”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罗猛评价称,修订后举报工作规定,与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内容相衔接,保证了举报法律法规内容的统一、完整。

“这是检察机关推进依法治国一项重大举措。”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曲新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修订后的举报工作规定相比原来更加细化、可操作性更强,有利于查处职务犯罪案件,对举报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障进一步增强,“亮点”颇多。

新规出台,激发民众举报热情

“我想咨询一下,如果我举报了单位领导贪污腐败,你们会查么,我最后能得到多少钱?”两名男子走进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检务接待大厅后,神情有些紧张和神秘。

“只要你们举报属实,检察机关一定会认真查处。至于奖励的标准,要根据你举报涉及犯罪的性质、犯罪数额和举报内容的价值来综合确定数额,一般不超过二十万元。”负责接待的检察官回答中带着微笑和诚恳。

“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是谁举报的。还有,如果奖金少的话,我就不举报了。”举报人有些犹豫。

“请放心,我们有严格的保密制度。 举报是你的权利,与腐败作斗争也是每个公民义务,反腐败不能光看钱多钱少。”检察官继续耐心解释。

“那好吧。”举报人从包中掏出了一沓材料,开始介绍起来……

11月5日上午,记者在西城区检察院采访时,恰好碰见上述这一幕。“修订后的举报工作规定提高了举报奖励,相比以往,现在有一些举报人明显是出于获得举报奖励而举报,对此,我们也很欢迎。”西城区检察院控告申诉处处长兼举报中心主任白春林介绍说。

期待高质量的举报线索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在去年向全国人大作反贪工作报告中曾指出,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中,群众举报48671件,占32.1% ;而目前,全国检察机关已经构建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12309举报体系。据最高检举报中心负责人介绍,群众可以采用信函、走访、传真等方式进行举报,也可以通过检察机关统一的12309职务犯罪举报电话,或者12309举报网站、人民检察院门户网站进行举报。

来自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举报中心的统计显示,从2013年1月至今年9月,该院共受理举报线索近350件,其中来信248件、来访77件、网络举报12件、其他10件,电话3件。其中,实名举报占30%,匿名举报近70%。

“任何一条举报线索来后,举报中心要初核两项工作——被举报对象的主体身份和所在单位的管辖地是否在西城区。初核后,属于西城区检察院管辖的,会依法受理并移送到本院自侦部门;不属于西城检察院或者检察机关管辖的,则移送到有管辖权的外单位;概念模糊、归口不明的,举报中心还要进行调查核实,查明情况后再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办理。”白春林介绍说,350件举报线索中转到本院以外单位的就有103件。

总结350件举报线索,白春林归纳了三大特点:匿名举报多、重复举报占一定比例、举报线索成案率低。“除去移送外单位的103件,自侦部门最终立案查办成功的只有30余件,成案率较低。”

举报线索成案率低,白春林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线索是道听途说、胡编乱造,有的线索事实不清、目标指向不明,还有的重复举报,检察机关已经进行了查证,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决定,但举报人不满意,继续举报。

“匿名举报多,不知道举报人是谁。”白春林表示,对于匿名举报,检察机关也会一视同仁、认真查证,“但在侦查实践中,侦查部门由于得不到举报人的有力帮助,案件的初查和证据的搜集往往会有较大的困难,所以,鼓励大家更多选择实名举报”。

白春林建議,无论实名还是匿名,举报的内容要尽量真实,最好有一些事实作依据,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固定的或者辅助的证据,则更受欢迎,有利于提高成案率。“比如有的举报内容,只简单说谁存在经济问题,应当调查,并没有涉及具体犯罪事实;有的举报指向明确,如某领导收取一块表,送表人是谁,表的品牌,在哪个商场买的,都比较详细,虽然不能提供发票证据,但能把事情说清楚,有具体的内容,这样的举报质量就比较高,有利于查成案件。”

“要避免多头举报、多信乱投。”白春林举例,有些举报人片面追求举报的“中标率”,对同一线索多头举报,既向党委、人大反应,同时又向纪委、检察机关举报,法律虽没有禁止多头举报,但多头举报容易泄密,甚至是“打草惊蛇”,被举报人有所警觉后就会毁灭证据、串连串供,等到检察机关介入调查时,往往时过境迁,有价值的证据已经灭失。

保密是对举报人最大的保护

尽管最高检多年来倡导实名举报,但现实中匿名举报多,实名举报少,这源于举报人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加强保护举报人,检察机关责任重大。

“从最高检举报网站情况看,署名举报占比接近85%。”最高检控告检察厅举报处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

相比地方检察机关,最高检举报网站为何有如此高的实名举报率?记者登录“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网站(http://www.12309.gov.cn/)发现,举报人在提交举报信息后,根据网站页面提示,网络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举报密码,举报人随时可凭密码登录网站查询举报线索处理情况。据了解,无论是网站举报还是电话举报,“举报密码”一般只有举报人自己知道,外人无从知晓,网络举报既便捷高效,又安全保密。

“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发展,保密工作在检察机关已经可以说做到非常严格和完善了。”白春林介绍,在过去,一条实名举报线索进来后,除了录入员、举报中心主任和检察长三人以外,未经授权,就连侦查部门负责人和具体的办案人都没有办法看到举报人的信息。

“修订后的举报工作规定程序上更严格了,举报线索由专人录入专用计算机,并设置密码,未经检察长批准,任何工作人员包括举报中心主任都不得查看;所有的举报材料都被锁在保密铁柜,铁柜密码由专人负责;向检察长报送举报线索时,举报材料用机要袋密封,必须检察长本人亲自拆封。”白春林说,由于保密工作做得严密,西城区检察院近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举报泄密事件。

司法实践中,加快对举报线索的查办,是保护举报人的有力举措。实名举报的线索,检察机关一般会优先办理,加快办理,快速立案、缩短时间差,有利于消除对举报人不利因素,坚定举报人的信心。

“在检察机关保护举报人的所有规定和举措中,保密工作最重要,只要保密工作做得好,就不会出现打击报复举报人的现象。”曲新久认为,保密是对举报人最大的保护。

尽管有“报复陷害罪”、“打击报复证人罪”、“滥用职权罪”等罪名规定为举报人权益提供了刑法保护支撑,但曲新久认为,那都属于“事后保护”,一旦举报人安全被侵害,出现打击报复举报人事件,都是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良心的打击,“保护举报人更要注重事前防范”。

“办案过程中,只要举报人有需求或者有危险,检察机关会派出法警或者积极沟通公安机关对举报人进行跟踪保护、贴身保护,对被举报人依法监控;检察机关还会协调举报人和被举报人所在单位的上级纪检部门,密切关注被举报人的行为,防止打击报复现象的发生。”白春林说。

“不过,检察机关办理腐败案件和公安机关办理的刑事案件还有所不同,腐败案件中类似于雇凶杀人的极端现象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是打击报复或者变相的打击报复,比如被举报人利用职权对举报人肆意进行处分、开除、解聘、调离等。”曲新久建议,发生打击报复现象,但又不构成犯罪,检察机关不能“坐视不理”,要向有管辖权的纪检、监察等部门提出控告,对打击报复者给予相应的严肃处理。

从国家层面构建举报人保护体系

对于举报人来说,反腐败,有时候要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沈阳退休老干部周伟,因向中央举报马向东、慕绥新相关问题,触怒了当权者,先后被“拘留”、“开除党籍”,最终“劳教两年”,至此马向东、慕绥新“进去”,周伟才得以“出来”,之后周伟也未得到相应的国家赔偿;原石家庄市市建委工程处处长郭光允,因给程维高写信举报市建委主任李山林腐败无果后,给中纪委寄材料,后因“投寄匿名信,诽谤省主要领导”的罪名被判劳教两年,八年举报程维高的生涯遭受了各种迫害报复,坐牢,劳改,两次险被灭口,直至中纪委查处程维高严重违纪问题后,郭光允才得以平反,付出了惨痛的人身代价。

今年8月7日,举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妻子的周建华之子周德昊被法院办理取保候审。此前,江西省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建华和前妻长期举报苏荣妻子插手土地出让,致使国家损失近10亿元。在苏荣案发前,2013年7月,周建华因受贿罪被江西法院判处死缓。周德昊则称,他之所以被抓、被诉乃至被审判,都是因为其父母举报苏荣一事。据媒体报道,正是周建华狱中坚持举报,才最终导致了苏荣落马。

“周建华举报苏荣妻子,苏荣是否授意相关部门打击报复周建华,目前尚不得知。但现实中,被举报者在案发前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者权力影响,打击报复举报者,甚至是炮制冤假错案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曲新久剖析说,所以,这次司法改革有一个重大举措,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和检察院,这对促进地方重大疑难案件的公正审判和解决司法地方化都有进步意义,也有助于减少一些被举报的当权者对司法的干预,进而保护举报人。

“保护举报人不能只是检察机关一家的事情,应该上升到国家层面,建立严密的责任追究机制,既要对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还要为举报人建立相应的平反、救济机制。”曲新久进一步呼吁。

“对于职务犯罪的举报,举报人多数是由普通公民、单位职工,被举报人一般是对有地位、有权势的领导干部,在检察机关对被举报人采取强制措施前,举报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形成强有力的自我保护,遭受打击迫害的可能性较大,这就需要国家的鼎力相助。”罗猛建议,一方面司法机关要加大对那些打击报复行为的惩治力度,使腐败分子不敢打擊报复;另一方面要从立法上形成一套对举报人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保护制度。

新举报奖励上限提高至50万

总结多年接待举报人的经历,白春林深有感触,“每个举报人的心态都不一样,有对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痛恨,出于正义感举报;有的举报人权益受到了被举报人的侵害,出于维权举报;有的举报人和被举报人以前是朋友关系、同盟关系,出于利益冲突或者发生了矛盾,反目成仇;也有的举报人是出于对举报腐败问题有一定奖励而举报”。

据悉,新修订的举报工作规定提高了举报奖励数额,如“举报人有重大贡献的,经省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可以在二十万元以上给予奖励,最高金额不超过五十万元。有特别重大贡献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上述数额的限制”。较之原来,新的举报奖励标准有很大的提高,这客观上调动了更多举报人的积极性。

“无论是信息有偿使用说,还是激励说,或者是举报的高成本、高风险说,举报奖励制度都有其合理性。”曲新久介绍,在美国、我国香港等国家、地区,在举报奖励上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美国的“吹哨人制度”,即内部人爆料制度,作为知情人能够尽早发现问题,吹响哨声,推动问题整改,从而大幅降低监管成本,对违纪违法企业起到堡垒从内部攻破的作用。

据了解,美国在19世纪末期面临着食品安全的问题,“吹哨法案”则起到了保护告密者、鼓励公民参与的积极作用。该法案规定,司法部如果收到举报人投诉、告发,并决定作为原告参与起诉,举报人可以分到赔偿额的15%-25%,如果司法部不参与,举报人可以自行调查、起诉,并可分到赔偿额的25%-30%。美国到现在为止,通过《吹哨人法案》的罚款金额高达80亿美金,而这些吹哨人差不多得到10亿美金的奖励。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应当如实举报,不夸大、不编造。但从侦查实践看,还存在着大量举报不实的情况,一些匿名举报人出于报复、陷害、诬告等目的,按照‘几毛钱一封信整死一个人’的模式进行举报,这需要检察机关在调查中细致甄别,否则,不但会在调查取证中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会影响相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声誉和名誉。”罗猛说,侦查部门在接到移送的举报线索后要进行查证,如果举报属实,要及时立案;如果举报失实,必要时要进行澄清说明。

“不放过一个坏人,但绝不冤枉一个好人。”罗猛称,原来的规定只注重保护举报人,修订后《举报工作规定》首次明确了举报失实澄清的原则、条件、方式等具体问题,体现了检察机关对事实负责和对法律负责的责任感,也有利于挽回被举报人因举报失实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被举报人的权益。

搜集举报信息的方式要合法

“當下的反腐形势,国家鼓励公民举报,但要依法举报。换句话,举报人自己要清楚,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曲新久说,目前的现状是,公民与腐败作斗争,有些行为已经违法,但并不承担法律责任,法律并未制裁这些行为,这是一个“灰色地带”,“从长久看,还是要回归法治”。

“比如举报人长期跟踪被举报人,偷拍、监听,这些都是违法的。还有的举报人从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不正当手段调取被举报人存款资产状况,这也是违法的,金融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金融机构要对储户保密,除非是司法机关按照办案程序调取相关信息资料,否则相关行为人容易构成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罪;还有的举报人进入他人住宅,在住宅里拍照、搜查钱财等证据,容易构成了非法侵入住宅罪。”曲新久提醒,公民搜集举报信息的方式要尽量使用合法手段和方式,“要都允许这么做,社会秩序岂不大乱,法治就会被践踏”。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是举报揭露了一个罪恶滔天的腐败犯罪,法律也未必会追究举报人在举报过程中低度的违法犯罪行为。”曲新久举例说,“类似于上海法官嫖娼门,举报人有两个违法点,一是长期跟踪被举报人,二是通过不正常手段调取了酒店监控录像。 但因为举报人目的是正当的,法律最终没有制裁举报人”。

篇5:最高法减刑新规

本站北京2月22日讯 最高人民法院今日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7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严格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积极推动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公开、规范,对正确适用法律办理减刑、假释案件,维护刑罚执行的公平公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开始正式启动《规定》的起草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了相关各方的意见。减刑、假释制度改革也是本轮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以及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确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减刑、假释审理程序的公开制度,严格重大刑事罪犯减刑、假释的适用条件”。

长期以来,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主要采用书面审理方式,这既不利于人民法院科学判断罪犯是否符合减刑、假释的条件,也不利于充分保护罪犯的合法权益。对减刑、假释案件依法实行开庭审理,可以避免人民群众对减刑、假释审理工作“暗箱操作”的怀疑,也可以使人民法院在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听取刑罚执行机关、检察机关、罪犯本人以及同监区罪犯等多方面的意见,确保减刑、假释案件的公平公正,增强司法公信力。但鉴于目前人民法院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要求所有减刑、假释案件一律开庭审理是不切实际的。《规定》选取了现阶段人民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社会关注度较高、司法实践中也容易出问题的六类减刑、假释案件,明确要求必须开庭审理。这六类减刑、假释案件分别是:(1)因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现提请减刑的;(2)提请减刑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或者减刑幅度不符合一般规定的;(3)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或社会关注度高的;(4)公示期间收到投诉意见的;(5)人民检察院有异议的;(6)人民法院认为有开庭审理必要的。

《规定》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应当一律予以公示。公示地点为罪犯服刑场所的公共区域。有条件的地方,应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从而,对于仍然需采取书面方式审理的减刑、假释案件,人民法院在作出减刑、假释裁定前,应将拟减刑、假释罪犯的基本情况及减刑、假释依据等予以公示,接受社会各界及相关各方的监督,经过必要的期限后,未收到举报或者举报经查不实的,人民法院才能作出减刑、假释裁定,以公开透明的审理程序来确保减刑、假释案件的公平公正。此外,《规定》也明确了公示的内容,包括:(1)罪犯的姓名;(2)原判认定的罪名和刑期;(3)罪犯历次减刑情况;(4)执行机关的减刑、假释建议和依据;(5)公示期限;(6)意见反馈方式等。同时,《规定》还明确要求:“人民检察院对提请减刑、假释案件提出的检察意见,应当一并移送受理减刑、假释案件的人民法院”,从而有效发挥人民检察院对减刑、假释工作的监督作用。《规定》还积极配合《刑法修正案

(八)》关于刑罚结构调整的制度落实,相应严格了重大刑事罪犯的减刑、假释条件,推动改变“死刑过重、生刑过轻”的刑罚轻重不平衡现象。主要包括:(1)将无期徒刑罪犯减刑后的刑期整体提高二年。即无期徒刑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般可以减为二十年以上二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2)提高未被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刑后的刑期。规定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无期徒刑后,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为二十三年有期徒刑。并将死刑缓期执行罪犯最低实际执行刑期提高到十五年,死刑缓期执行期间不包括在内。(3)被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应当比照未被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减刑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上从严掌握。(4)进一步明确因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被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后,也不得假释。(5)根据以往的减刑、假释司法解释的规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如果悔改表现突出的,可以减刑二年;有重大立功情形的,甚至可以减刑三年;而被判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即使悔改表现突出,最多只能减刑一年。这一规定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直接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减刑过快”的问题。因此,《规定》删去了上述“重罪多减、轻罪少减”的有关内容。

篇6:最高法减刑新规

最高院于11月8日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司法解释将于2016年12月1日开始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孟祥介绍,在充分考虑因保全可能对被保全财产造成实际损失的情况下,对保全担保数额予以合理调整,规定诉讼保全的担保数额不超过请求保全数额或争议标的财产价值的百分之三十。规定同时明确可免于担保的情形,以减轻当事人担保负担、解决保全难等。

最高院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和规范性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就《财产保全规定》的有关情况,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孟祥会上介绍,财产保全是指为保障生效裁判的顺利执行、避免胜诉债权人权利遭受损失,而对当事人处分相关财产予以限制的一种诉讼保障制度。这项制度在保证民事诉讼顺利进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缓解执行难、维护司法权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实践中,因财产保全设置的要求偏高、司法实践中执法尺度难以统一、操作不规范等引发的保全难和保全乱问题比较突出,难以保障债权、有效遏制债务人隐匿、转移财产,难以平衡保护债务人合法权益。为充分发挥保全制度应有的作用,以保全促和解、以保全促执行,从源头上缓解执行难,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审判执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这部司法解释。

《财产保全规定》共29个条文,重点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问题为导向,合理调整申请诉讼财产保全的担保数额

通常情况下,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需要提供担保,以便赔偿可能因保全错误对被保全一方造成的损失。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申请诉讼财产保全时应当提供的担保数额未作规定,实践中通行做法是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当于请求保全数额的担保,由于保全仅限制被保全财产的处分,一般不会导致财产灭失,所以,全额担保的数额通常远远高于可能对被保全一方造成的财产损失,导致担保要求过高,保全适用比例过低,保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为此,《财产保全规定》在充分考虑因保全可能对被保全财产造成实际损失的情况下,对保全担保数额予以合理调整,规定诉讼保全的担保数额不超过请求保全数额或争议标的财产价值的百分之三十,大大降低了当事人申请保全的成本。同时,为避免担保数额过低,不足以赔偿因保全期间过长、市场发生巨变等增加的可能损失,司法解释规定法院有权责令当事人追加担保,对担保数额予以调整,以平衡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以市场需求为参考,适时引入财产保险机制

近些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担保方式,当事人通过购买财产保全责任保险,由保险公司为其财产保全提供担保、并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承担保全错误的赔偿责任。这种新的担保方式,有助于增强当事人的担保能力,进一步降低保全门槛,提高保全适用比例,因此,我们在司法解释中对这种创新做法予以吸收明确。

(三)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明确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在保全实施阶段的应用

近年来,人民法院执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审判、执行工作质效的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建成的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通过互联网查控被执行人遍布全国范围内的存款、车辆等主要财产,极大提高了人民法院查找被执行人财产的能力和效率。过去在保全的实施过程中,负责实施的执行机构能否运用该系统进行保全,实践中做法并不统一。鉴于保全的实施也是执行工作的主要内容,依法应当可以适用该系统,而且该系统的运用有助于降低对当事人提供财产信息的要求,提高查控财产效率,防止债务人在诉讼阶段隐匿、转移财产,促进保全制度效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在《财产保全规定》中对此予以明确。此外,该系统在保全实施阶段的应用,还要避免债权人因滥诉使用查控系统进而损害债务人利益。为此,《财产保全规定》对此种情形下的申请保全条件、信息告知和保密义务、保全措施的采取及救济等相关制度做了特别规定,以便平衡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四)以司法为民为宗旨,明确可免于担保的情形

当前,在诉讼保全中可免于担保的情形,法律及司法解释没有规定。《财产保全规定》对于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等涉及弱势群体以及公益诉讼等案件,明确规定可以不要求申请保全人提供担保,这也是减轻当事人担保负担、解决保全难的重要体现。

(五)以制度规范为根本,明确解决保全乱的各项措施

实践中,明显超标的保全、恶意保全导致债务人生产生活困难、恶意延期申请解除保全、错误保全别人财产等保全乱问题也客观存在,损害了债务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规范保全,落实中央提出完善依法保护产权制度的要求,在财产保全中体现“善治”理念,《保全财产规定》对此做了四个方面的合理安排:一是在确保实现保全目的的情况下,依法保护债务人产权。《财产保全规定》第十三条明确,被保全人有多项财产可供保全的,在能够实现保全目的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选择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影响较小的财产进行保全,对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经营性财产进行保全时,指定被保全人保管的,应当允许其继续使用。第二十条规定,财产保全期间,在不损害债权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允许债务人对被保全财产自行处分。二是禁止超标的保全。《财产保全规定》第十五条明确不得超标的保全,对明显超标的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以部分保全为原则,对银行账户进行保全时应当明确冻结数额。三是合理分配解除保全责任,解决恶意延期解保问题。《财产保全规定》第二十三条明确,在仲裁请求被依法驳回等六种情况下,申请保全人应当及时申请解除保全,否则应当就此承担赔偿责任。四是保障权利救济,防止保全违法错误。《财产保全规定》第二十六条明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保全行为违法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审查。第二十七条明确,对被保全财产主张实体权利的案外人,可以最终通过诉讼进行救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6〕2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6年10月1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9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1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6年10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96次会议通过,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为依法保护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审判、执行实践,制定本规定。第一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财产保全,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书,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保全人与被保全人的身份、送达地址、联系方式;

(二)请求事项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三)请求保全数额或者争议标的;

(四)明确的被保全财产信息或者具体的被保全财产线索;

(五)为财产保全提供担保的财产信息或资信证明,或者不需要提供担保的理由;

(六)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法律文书生效后,进入执行程序前,债权人申请财产保全的,应当写明生效法律文书的制作机关、文号和主要内容,并附生效法律文书副本。第二条人民法院进行财产保全,由立案、审判机构作出裁定,一般应当移送执行机构实施。第三条仲裁过程中,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应当通过仲裁机构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书及仲裁案件受理通知书等相关材料。人民法院裁定采取保全措施或者裁定驳回申请的,应当将裁定书送达当事人,并通知仲裁机构。第四条人民法院接受财产保全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作出裁定;需要提供担保的,应当在提供担保后五日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在五日内开始执行。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第五条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规定责令申请保全人提供财产保全担保的,担保数额不超过请求保全数额的百分之三十;申请保全的财产系争议标的的,担保数额不超过争议标的价值的百分之三十。利害关系人申请诉前财产保全的,应当提供相当于请求保全数额的担保;情况特殊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处理。财产保全期间,申请保全人提供的担保不足以赔偿可能给被保全人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其追加相应的担保;拒不追加的,可以裁定解除或者部分解除保全。第六条申请保全人或第三人为财产保全提供财产担保的,应当向人民法院出具担保书。担保书应当载明担保人、担保方式、担保范围、担保财产及其价值、担保责任承担等内容,并附相关证据材料。第三人为财产保全提供保证担保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保证书。保证书应当载明保证人、保证方式、保证范围、保证责任承担等内容,并附相关证据材料。对财产保全担保,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违反物权法、担保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应当责令申请保全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供其他担保;逾期未提供的,裁定驳回申请。第七条保险人以其与申请保全人签订财产保全责任险合同的方式为财产保全提供担保的,应当向人民法院出具担保书。担保书应当载明,因申请财产保全错误,由保险人赔偿被保全人因保全所遭受的损失等内容,并附相关证据材料。第八条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以独立保函形式为财产保全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准许。第九条当事人在诉讼中申请财产保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要求提供担保:

(一)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工伤赔偿、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

(二)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中遭遇家庭暴力且经济困难的;

(三)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公益诉讼涉及损害赔偿的;

(四)因见义勇为遭受侵害请求损害赔偿的;

(五)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发生保全错误可能性较小的;

(六)申请保全人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由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具有独立偿付债务能力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法律文书生效后,进入执行程序前,债权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要求提供担保。第十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财产保全,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明确的被保全财产信息。当事人在诉讼中申请财产保全,确因客观原因不能提供明确的被保全财产信息,但提供了具体财产线索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第十一条人民法院依照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作出保全裁定的,在该裁定执行过程中,申请保全人可以向已经建立网络执行查控系统的执行法院,书面申请通过该系统查询被保全人的财产。申请保全人提出查询申请的,执行法院可以利用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对裁定保全的财产或者保全数额范围内的财产进行查询,并采取相应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人民法院利用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未查询到可供保全财产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保全人。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对查询到的被保全人财产信息,应当依法保密。除依法保全的财产外,不得泄露被保全人其他财产信息,也不得在财产保全、强制执行以外使用相关信息。第十三条被保全人有多项财产可供保全的,在能够实现保全目的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选择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影响较小的财产进行保全。人民法院对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经营性财产进行保全时,指定被保全人保管的,应当允许其继续使用。第十四条被保全财产系机动车、航空器等特殊动产的,除被保全人下落不明的以外,人民法院应当责令被保全人书面报告该动产的权属和占有、使用等情况,并予以核实。第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依据财产保全裁定采取相应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可供保全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整体价值明显高于保全裁定载明金额的,人民法院应当对该不动产的相应价值部分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但该不动产在使用上不可分或者分割会严重减损其价值的除外。对银行账户内资金采取冻结措施的,人民法院应当明确具体的冻结数额。第十六条人民法院在财产保全中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需要有关单位协助办理登记手续的,有关单位应当在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送达后立即办理。针对同一财产有多个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的,应当按照送达的时间先后办理登记手续。第十七条利害关系人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诉前财产保全措施自动转为诉讼或仲裁中的保全措施;进入执行程序后,保全措施自动转为执行中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依前款规定,自动转为诉讼、仲裁中的保全措施或者执行中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期限连续计算,人民法院无需重新制作裁定书。第十八条申请保全人申请续行财产保全的,应当在保全期限届满七日前向人民法院提出;逾期申请或者不申请的,自行承担不能续行保全的法律后果。人民法院进行财产保全时,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保全人明确的保全期限届满日以及前款有关申请续行保全的事项。第十九条再审审查期间,债务人申请保全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给付的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再审审理期间,原生效法律文书中止执行,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第二十条财产保全期间,被保全人请求对被保全财产自行处分,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不损害申请保全人和其他执行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可以准许,但应当监督被保全人按照合理价格在指定期限内处分,并控制相应价款。被保全人请求对作为争议标的的被保全财产自行处分的,须经申请保全人同意。人民法院准许被保全人自行处分被保全财产的,应当通知申请保全人;申请保全人不同意的,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提出异议。第二十一条保全法院在首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后超过一年未对被保全财产进行处分的,除被保全财产系争议标的外,在先轮候查封、扣押、冻结的执行法院可以商请保全法院将被保全财产移送执行。但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保全法院与在先轮候查封、扣押、冻结的执行法院就移送被保全财产发生争议的,可以逐级报请共同的上级法院指定该财产的执行法院。共同的上级法院应当根据被保全财产的种类及所在地、各债权数额与被保全财产价值之间的关系等案件具体情况指定执行法院,并督促其在指定期限内处分被保全财产。第二十二条财产纠纷案件,被保全人或第三人提供充分有效担保请求解除保全,人民法院应当裁定准许。被保全人请求对作为争议标的的财产解除保全的,须经申请保全人同意。第二十三条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保全人应当及时申请解除保全:

(一)采取诉前财产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

(二)仲裁机构不予受理仲裁申请、准许撤回仲裁申请或者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的;

(三)仲裁申请或者请求被仲裁裁决驳回的;

(四)其他人民法院对起诉不予受理、准许撤诉或者按撤诉处理的;

(五)起诉或者诉讼请求被其他人民法院生效裁判驳回的;

上一篇: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开展2011年度优秀团支部评选下一篇:电子综合设计与制作报告封面及任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