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的层次性审视英汉翻译

2024-07-05

从语境的层次性审视英汉翻译(共7篇)

篇1:从语境的层次性审视英汉翻译

从语境的层次性审视英汉翻译

传统的翻译一般围绕着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争论不休,但两者都忽视了除语言符号意义以外的语用层次上的翻译.针对这种情况,在<话语与译者>一文中,哈特姆和梅森认为翻译都是“在某种社会语境中进行的交际活动”,而语境又是让话语具有连贯性的.所有因素中最活跃、最多变的因素.因此,他们把语境分为三个层面:交际层面、语用层面、符号层面.

作 者:温玉斌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刊 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年,卷(期):“”(6)分类号:H315.9关键词:翻译 语用层面 交际层面 符号层面

篇2:从语境的层次性审视英汉翻译

语境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言语、语言、情景、文化语境四个层次,从等效原则的`角度,对英汉翻译中译者作品风格、语言、语义、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

作 者:雷梅英 LEI Mei-ying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年,卷(期): 8(6) 分类号:H159 关键词:翻译语境   等效原则   英译汉  

篇3:从语境的层次性审视英汉翻译

1 社会认知语境参数的建构及其运作机制

Teun A.van Dijk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话语与语境的关系。他指出语境牵涉的范畴包括:参与者身份、参与者之间关系、社会角色、处所、时间、机构、政治行为、政治知识等要素,而且,他进一步指出对话语与语境关系的深入理解需要深入分析话语片段、话语语境及话语意图,但并非是话语预设或含义表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心理模型(mental model)和情景模型(context model)。

语境参数论将语境视为由n个参数P1,P2,P3,…Pn构成的集合,称为参数因子(referential factors)。该理论认为受语境影响而发生语义嬗变的概念或命题是自变量,而影响自变量的诸种语境参数是因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参数或语用函数关系,参数之间是多维互参、映射或制约关系,如宏-微命题互参、整体部分互参、概念义素映射、关系特征映射、常规经验制约等认知机制(曾利沙,2002a)。

参数因子是指语篇中以显性或隐性存在着的对自变量的语境化意义生成过程产生映射或制约的言内或言外参数因子。言内语境参数因子包括时间参数因子、空间参数因子、行为参数因子、事件参数因子、方式参数因子、意图参数因子、场景参数因子、认知逻辑参数因子、题/段旨参数因子、整体部分关系、上下义关系、对照性结构参数因子等等;言外语境参照因子主要有:历时(事件)性参数因子、现实语境参数因子、自然语境参数因子、社会语境参数因子、文化视点参数因子、个人语境参数因子、交际场合参数因子等等(曾利沙,2002b:101)。因此,语义生成可能同时受到多种参数因子的制约,接受其多重的语义映射,使得其语义生成具有可描写性,解释性和可推导性。此外,为了使微观层次上语义生成符合当下语篇的主题,语境参数论还在宏观上提出了语境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阐释框架。语段的抽象-明晰化发展必然围绕特定主题内容展开,具有内在“认知逻辑导向性”(曾利沙,1994)。也就是说,在对文本进行理解和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诸多潜在的参数因子对其的制约,选词择义还必须与主题关联,体现语篇的主题思想,主题也必须得到微观层次词句的意义说明。因此,语境参数论在微观上进行语境参数化,宏观上遵循“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原则,对意义生成进行双重把关,使得最终得到的命题意义更具准确性和可信性。

2 社会认知语境参数的建构及其运作机制

2.1 历史-文化关联参数与概念语义嬗变

历史-文化关联参数对概念语义嬗变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实例如下:

(例1)From the glories of the golden age.

The Renaissance-The defining moment in European historywhen the creative genius of Man found perfect expression in Artand Science alike.The Renaissance.The inspiration of the Pulsar Collection.

The Renaissance.The inspiration of the Pulsar Collection.Time pieces that incorporate the most modern technology and thehigh aesthetics of the Golden Age.The Renaissance

本段是关于“The Renaissance”的手表广告。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关于the Renaissance的背景知识:文艺复兴出现在14-17世纪的欧洲,是一场集文学、艺术、科学、宗教、政治、绘画等一身的文化改革运动,出现了智力革命、社会及政治的变革等繁荣的局面,尤其是艺术的发展最为出名,一些博学的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

此广告语的难点在于“The Renaissance.The inspiration of the Pulsar Collection.”中“inspiration”的翻译。“Pulsar Collection”是琶莎手表的总称,“The Renaissance”与“Pulsar Collection”构成话题制约参数,将“Pulsar Collection”的释义映射到“The Renaissance”上,由此可知“The Renaissance”也是指一种手表。“Inspiration”词典释义为“灵感、鼓舞”。那么在本语境中影响“inspiration”的语境化语义嬗变的社会语境参数要素集的建构如下:{the Renaissance(意大利文艺复兴);出现创造艺术品的天才;艺术、绘画等的繁荣;财富的聚集;时代的繁荣},因此inspiration应译为“创新作品”。

因此,本段译文如下: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之父”把富有创造性的作品通过艺术、科学等完美的展现出来,因此,这一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的决定性时期。文艺复兴,琶莎手表的创新作品,是黄金时代时尚技术和高等审美的完美组合。

通过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来宣传新的赋有创新涵义的手表品牌,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刺激消费心理,激起其购买欲。

2.2 行为语域制约性关联参数与概念语义嬗变

(例2)No wonder mothers love Ore-Ida as much as kids do.Sometimes,being a mom is like being a human pinball.But even af-ter a day of zigging and zagging,serving a wholesome dinner withOre-Ida Golden Fries is always a direct route to a kid’s heart.

以上是一则名为Ore-Ida的食品广告。翻译的难点在“zigging and zagging”以及“a direct route to a kid’s heart”。以下将从语境参数的角度做可推导性翻译解析来阐释翻译过程中的语义嬗变。

Zigzag本意为“曲折行进,作之字形行进”。Zig与zag都作“急转”讲。显然此处无论将其视作一个词还是独立的两个词,其字典释义均无法满足语境需要。

Pinball的字典释义为“弹球”,在此构建pinball的行为语域制约性关联参数要素集{球形;通常为玻璃材质;受力滚动}。将pinball“受力滚动”这一行为参数要素映射到zigzag,推导出母亲们在各种社会及家庭活动中像弹球一样来来回回奔波,忙忙碌碌的一天。

“A direct route to a kid’s heart”直译为“直达孩子心灵的路”,显然不符合语境。“a wholesome dinner”为隐性参数因子,隐射出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营养晚餐,孩子们为此开心,一家人都欢喜。

因此得出译文:难怪妈妈也像孩子一样喜欢欧来达。有时,妈妈好像一颗弹球。在一天来回奔波后,还好有欧来达营养晚餐,全家皆欢喜。

通过认知语境参数理论来分析,把妈妈们忙碌的情形形象的表现了出来,继而有欧来达营养晚餐,可以减轻妈妈的负担,因此,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受众者(妈妈们)的心理,能够激起其购买的愿望,达到广告的宣传和推销的目的。

2.3 行为-事件关联参数与概念语义嬗变

(例3)Bask…indulge…luxuriat…in beautiful whites andbeaches…Breathtaking scenic wonders…World-class facilitiesand efficient service.But,best of all,bask in the special warmthand comfort that is uniquely,wonderfully Filipino.以上是一则菲律宾白沙滩的宣传广告。此段文字中出现了两个bask,bask字典释义为“晒太阳,取暖”。第一个bask按其字典释义作“晒太阳,日光浴”符合整体语境。而第二个bask则不能再译作“晒太阳”,因其后介词宾语为“warmth and comfort”。{bask;indulge;luxuriat}构成行为参数因子集,{beautiful whites and beaches;breathtaking scenic wonders;world-class facilities and efficient service;the special warmth and comfort}构成空间参数因子集,在此二参数因子集的共同制约下推导出游客在白沙滩恣情嬉戏这一隐含的事件参数因子,再根据这一事件参数因子,导出bask在此处因译为“享受”。因此本段可译为:美丽的白色沙滩上,金色的阳光里,恣情嬉戏,尽情享受;美丽的风景,激动人心的奇观,世界一流的设施,高效的服务。不仅这些,最令人神往的是,你可以享受到菲律宾带给你的独有的温暖热情与舒适。

运用认知语境参数来分析“bask”的过程展现了菲律宾白沙滩的令人神往的奇观、一流的设施和服务,充分考虑了受众的需要,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 结束语

英汉广告翻译时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达到并保留说服、宣传、推销的功能和目的,广告翻译过程中包括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选词择义。运用社会认知语境参数分析阐释英汉广告翻译,详细展示广告翻译文本中概念语义嬗变的成因、过程,使广告文本的意义生成过程有迹可循,具有可阐释性、可印证性、可操作性。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广告作为一种销售和信息传播手段越发重要,广告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越来越多的英文广告被翻译成汉语,广告翻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英汉广告翻译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前人的这些研究很多都是要么泛泛而谈,要么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不具可阐释性、可操作性。该文从社会认知语境参数角度来分析研究英汉广告翻译的过程,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使译文的生成具有可推导性、可印证性,达到广告宣传和推销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认知语境参数,英汉广告翻译,广告

参考文献

[1]Teun A.van Dijk Discourse and Context.A socio-cognitive ap 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高辉.从顺应论的角度看中英广告的翻译[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

[4]刘璨.关联论指导下的英汉广告翻译策略[J].华章,2010(2).

[5]屠明忠,王晓燕.功能对等理论对英汉广告翻译的指导作用[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1(2).

[6]王宇明.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处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7]袁媛.接受美学对英汉广告翻译之启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9(1).

[8]曾利沙.论“操作视域”与“参数因子”——兼论翻译学理论范畴[J].现代外语,2002a(2).

[9]曾利沙.关于翻译操作的“多度视域”研究——兼论译学系统理论研究的范畴化与概念[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b(2).

篇4:从语境的层次性审视英汉翻译

关键词:框架理论 英汉词语 翻译策略

一、框架及框架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表达是激活框架的支撑点,人们通常借助被激活的框架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Fillmore于1975年最先提出了“框架”这一概念并将其介绍到语言学里来。在《框架语义学》(1982)一书中他系统地提出了框架理论,把框架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方式”。

认知框架具有显著的特征。首先,其基本成分稳定,任何一个成分一经提及,可激活整个认知框架。其次,不同成分所激活的同一框架有认知视角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同一系统产生各种不同的框架,其中次框架可以帮助人们获取与整体框架相关的特定情景知识。

二、从框架理论解读中西文化语境下的英汉词语差异

Fillmore认为在不同的语言中,框架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当框架理论与翻译研究联系起来,难以处理的是框架特性。下文笔者将试析英汉词语框架的文化差异特性。

1框架层级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认知框架结构和框架系统,在不同文化语境的交往中可能导致难解。如例所示: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差不多先生传》,胡适 )

“差不多”一词在汉语中作形容词,指人的性格或者做事态度,属于[态度]和[性格]这两个认知框架。胡适先生出于讽刺目的用其作名词,使之归属于[姓名]框架。在[人]这个大框架系统里,[态度]、[性格]和[姓名]为同一级的不同次框架。利用认知框架错位传递隐性嘲讽,这在汉语语境不难理解。因为汉语中将“差不多”看作人名时,可以同时激活[姓名]框架以及[态度]和[性格]框架;而在英语中,MrCha Buduo仅能激活[姓名]框架,很难让英语母语者将其与为人处事的态度联系起来。在英语中也有此种情况,如MrRight(如意郎君)。

2框架成分差异

英汉语里有些对应语言表达式很相似,但框架内成分同中有异,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很容易引起理解偏误。请看例子:

I know the philosophy but in reality things do not always work that way。

一见到philosophy很多人便不假思索地译为“哲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定义,[哲学]框架包括“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这三个成分。参照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2004)的定义,[philosophy]框架包括以下成分:the use of reason and argument; a particular system or set of beliefs; advanced learning in general; calmness or conduct。对比可见,英语[philosophy]的框架成分比汉语的[哲学]框架要多且范围也宽。由于英汉不同背景下人们激活的框架并非绝对对应,“philosophy”也并非时时等于“哲学”。

3字面相同框架迥异

英汉语里字面一致的词语有时表达的意义却相去甚远。例如,有人将汉语的“怒发冲冠”对等于英语的 “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殊不知,二者字面接近,但框架完全不同,表达之意也差之千里。前者形容愤怒至极,属于[愤怒]框架,而后者表示恐惧至极,属于[恐惧]框架,倒与“毛骨悚然”相对应。此外,“gas station”不等于“煤气站”,“service station”也不是“服务站”,二者都表示“加油站”。在框架理论看来,这些表面相同的表达式在英汉语里都属于截然不同的框架。

三、翻译策略探讨

从框架理论来看,翻译就是寻找一个构建意义的处方,即译者在译语中重构框架结构及成分的协调性,激活与源语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从而实现翻译的最佳状态。

1调整框架结构

认知框架虽然带有隐性的特点,但却是由语言形式激活的,因此在翻译中可以通过显性的词汇来调整框架。例如,在翻译《差不多先生传》中的那句话时,张培基先生插入了一个成分,原句译成: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Buduo,which altogether means “about the same”。通过增译加词,将隐性的框架显性化,使不同层级的框架对应起来,译文也就一目了然。此外,也可以在目的语中调整框架结构,把属于[性格]和[态度]框架的about the same调整到[姓名]的框架中,即把MrCha Buduo译成MrAbout-the-same。从而目的语读者就可以激活相应的认知框架,从而充分理解原语。

2框架成分协调处理

对于语言表达式相似而框架成分有异的英汉词语,翻译时需要在语境中灵活把握,避免框架成分冲突。二-2例中如译者不顾语篇情况,将已有定译的语言表达式不假思索地运用,译“philosophy”为“哲学”,将导致意义偏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认真考虑具体语境下框架成分之间的协调关系。根据二-2中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英语中的“philosophy”和汉语中的“哲学”,二者框架成分差异明显。[philosophy]框架成分较多,包括“原理”,如the philosophy of economic;“看法”,如 my philosophy about this matter等等。从上下文语境来分析,原句中的“philosophy”表示的就是“道理”框架成分。因此可译为:“道理我懂,可是现实中事情并非总是如此的。”[HJ0.57mm]

3框架修改和转换

英汉语中有许多词语字面意义相同而实际意义迥异。对于此类“貌合神离”的“假朋友”,译者应慎重判断语言表达式所属的框架类别,切忌“望文生义”。例如“食言”不是eat one’s words而是break one’ s words。同时,根据文化背景意义适当修改和转换文化框架。例如,英语中的to eat one’s hat可以转换成汉语的“我就不姓……”。“姓”在中国文化中等于人格,而hat/cap在英国历史上至关重要,to eat my hat其严重性不亚于汉语的“我就改姓”。又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不译成to grow like bamboo,而转换译成to grow like mushroom。这样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可以激活相应的文化框架,加深对源语的理解。

语言的意义主要依赖于认知框架,语言表达式是激活认知框架的触发器。从框架理论新视角审视翻译,译者需灵活协调处理框架差异,找到激活与源语相同或相似的语言表达式,使源语和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框架达到一致,从而有效避免文化交际中的难解和失误。

参考文献

1CJFillmore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Quaderni di Semantica1985

2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毕继万“貌合神离”的词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4陈德彰翻译辨误[N]环球时报“双语加油站”, 2007

5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 2005

6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5

7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篇5:浅析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微妙作用

关键词:语境;英汉翻译;作用

引言

翻译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要求译者对语言间的差异与共性有着很高水平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词汇间的对接,还体现在对翻译语言文化的了解与运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语境的了解是非常必须的,任何脱离了具体的语境的翻译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分析和研究语境对于指导翻译,特别是英汉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语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语境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微妙作用呢?

一 语境的内涵与分类

语言是人类交流与合作间的沟通工具。它的产生离不开具体的环境。从字面上来分析,语境是指语言的环境,它制约着语言表达的意义与效果。如果缺乏对具体的语言环境的了解和掌握,很难准确把握语言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意义。在语言学界对于语境的具体内涵并没有一个比较详尽和公认的概念。目前比较认可的是马利诺斯基作为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人类学家。他的观点是:语言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交流工具。所以,语境就是指人们在陈述语言时所处的环境。

国内著名的语言学家,胡壮麟教授把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细分。根据语境范围与性质的不同,语境可以划分为:语言、情景、文化。具体来说,语言语境是指语言在整个语篇中所处的位置,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熟知的语言的上下文。情景语境是指语言发生时所处的时空关系,也就是说,这个语言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出的,有着什么样的动机或者要实现什么样的意图。文化语境,指的是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语言表达着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文化、信仰以及风土人情等等。语境影响着语篇的表达,如果缺乏对语言所处的环境,正如上文所说的,语言环境,情景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将会影响对语言所要表达的理解,体现在翻译领域就是语言翻译的不匹配,甚至严重时,还会产生错误的翻译。

二 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微妙作用

英汉翻译包括汉语翻译成英语,英语翻译成汉语。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后者,也就是语境在英译汉方面的作用。根据胡壮麟教授的分类,我们简要探讨一些,语境在英译汉方面的作用或者说影响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文化语境对英译汉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行为和思想倾向,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饮食文化,祭祀文化,教育文化,宗教文化等等。饮食文化中又可以细分为:酒文化,茶文化,咖啡文化等等。由于这些文化的不同,表现在语言表达上的就是:同一事物的含义表达不同,或者是关于同一思想或情绪的表达所使用的指向性事物也不尽相同。举例来说,在英语成语字典中,有很多和汉语不同的表达。例如:black sheep,如果不考虑语言的文化语境直接将其翻译为黑色的羊则会闹出很大的误解和笑话。这个词语的准确翻译应该是:害群之马。所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语境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不同的国家生活在世界不同的角落,这种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的不同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就是:不同民族面对同一个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例如,在我国形容新生事物发展迅速,一般使用“雨后春笋”来进行形容。可是由于竹笋属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独有植物,所以如果我们把其翻译为:grow like bamboos,将会让非亚洲文化的民族产生误解。但是蘑菇是西方文化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可以将雨后春笋翻译为:grow like mushrooms就达到翻译的效果了。

在这一方面,民国初期的翻译就闹过一个笑话。在某一篇外文杂志中,有一个叫做:milk way 的描写。可是由于当时的翻译工作者缺乏对希腊神话的了解,将其翻译为:牛奶路,造成了很大的笑话。这一词汇的正确翻译应该是:银河。这一词汇的出处来自于希腊神话关于宙斯妻子赫拉的一个典故。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语境,特别是文化语境的了解是多么的重要。

其次,情景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情景是语言发生的具体环境,它包括语言的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客观环境是指语言交流的双方所在的地理位置,其中包括天气、区域特点等客观因素。主观环境主要是指语言交流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内在的情绪,情感,包括自身的喜好与沟通的意图等等。在这样的英汉翻译中,如果不注意语言表达者的情绪与情感意图很容易造成翻译的方向性错误。也就是,我们所翻译的意思与作者所要传递和表达的思想意图不在一个轨道上。这样的翻译一般体现在具有一些比较有暗示性的英文翻译中。

例如,在新概念英语中,有一则外国小故事。故事描述的是一个人在病重期间,很多朋友都过来看他。在最后,他比较讨厌的一个朋友也过来拜访他,并且说了很多不是很得体的话。这个病重的人就对他说:You are the last man I want to see.如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考虑说话者所处的情景,就会将其简单翻译为:你是我最后想见到的人。其实,这句话比较科学的翻译应该是:你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人。

再次,语言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翻译的标准之一是要把两种语言的意思完整的表达清楚,这种语言的清晰表达出了考虑上文所提到的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之外,还要严格按照作者的行文结构来进行准确的表述。英语的语法结构相比汉语来说有着一定的发杂。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要剖析句子的结构。最简单的是首先找到句子的主干,然后把句子的修饰成分的中心词找到。在这种严密的结构中,把英语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

例如,在下面句子中:How slight the influence of breeze, yet such was the formation of continent that the trifling cause was multiplied almost beyond the power of figures to express its momentous upon the destinies of these company raindrops.这一句话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只有对句子结构进行准确的分析,这句话才可以翻译为:微风的影响不大,但就是这不大的影响,最后形成了陆地。这种不断汇聚的影响已经超越数字的描述,最后化为无以计数的降雨。

最后,在考虑语境对英汉翻译的作用和影响时,应该考虑到修辞手法的使用。英语作为一种表现力非常强的语言,在语言的使用,特别是文学作品的使用中,有着比较广泛的使用。例如,在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竞选州长》中,我们会体会到作者在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讽刺与嘲笑。如果,只是从字面的翻译来看,则很难感受到这种黑色幽默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例如,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雾都孤儿》的作者狄更斯,在一次出访美国时就产生了这样的幽默效果。狄更斯下榻的酒店服务生询问: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dinner right away.意思是:你想现在用餐吗?狄更斯非常幽默地将right away 理解为:在外面。所以,他直接回答服务生:I would like to have a dinner right now. 所以,通过这种对幽默讽刺的考虑,也会有助于英汉翻译的准确表达。

结语

翻译是一道沟通的桥梁,正确科学的翻译可以跨越语言间的鸿沟实现沟通的顺畅。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语言模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要在翻译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中,对于语境的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表达者的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环境,还要考虑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当然还不能忽略修辞手法,特别是幽默与反语的使用。只有充分考虑到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微妙作用,我们的翻译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沟通的无缝对接。当然,影响英汉翻译的因素还有很多,本文只是从语境方面来进行初步的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对英语翻译工作者的工作与学习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茂.语境与翻译[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2] 刘榕.文化语境与翻译[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5(01)

[3] 王守贤.文化语境与翻译[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4] 姜海清.语境与翻译[J]. 外语研究. 2004(05)

[5] 彭利元.语境与翻译关系新探[J]. 外语教学. 2003(02)

篇6:从语境的层次性审视英汉翻译

【关键词】文化语境 英汉翻译 影响

随着中国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文化领域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英汉翻译活动的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深入对英汉翻译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量”,更要“保质”。但当今我国英汉翻译的质量受到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错译、误译的現象时有发生,翻译质量有所滞后,很多译文难以跨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鸿沟,只停留在语言表层,不能深入挖掘作者所表达的深层涵义。因此,译者应该理解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从不同的文化语境影响因素角度深入学习,认真仔细地进行翻译活动,避免译文浮于表面,及时修正错译、误译的现象。努力做到真实的还原作者本意,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真正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一、理论概述

1.文化概述。所谓文化,是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发展,人类自身不断创新和总结,逐步积累下来的物资以及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社群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系列活动、思想以及在现实活动中以不同物质形式表现出的行为特点的集合。可以看出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不同的文化由于其历史传统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各异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地的传统文化性质也会逐渐发生改变。但这些改变要在较长的时间维度之下才得以察觉,才能够实现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改变。而各地传统文化的改变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其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任何文化的本质蕴涵着本民族的深刻哲学,是该地区族群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族群因文化差异造成各地语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而翻译活动要兼顾不同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2.语境概述。语境就是语言环境的简称,著名语言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曾提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所表达的真实意义。”语言的表达形式受到语境的制约,其表达的意义也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同。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语境对语言形式的理解有着显著的影响力。语境对语言存在语言因素以及非语言因素两个层面上的制约,它们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人们的语言交流过程。

所谓语言因素指的是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情景以及相互交流的对象及其说话内容等选取可用于搭配的相关词语。语境对语言因素起到限制作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语言因素组成的语言单位所表达出的真实含义是不同的。尤其是一词多义的词语,为了理解词义一定要结合相关语境,否则直白的翻译,脱离现实,会产生让读者误会的语言,难以表达语言的本意。例如,overlook 有“俯视,鸟瞰;忽略,疏忽;宽恕,原谅;监视,看守”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其词义是不同的。Pretty and comfortable rooms overlook a flower-filled garden.那些漂亮、舒适的房间俯瞰着一个花团锦簇的花园;We overlook all sorts of warning signals about our own health. 我们会忽视关于我们健康的各种警报。

非语言因素强调的是交流时的环境、时间、地点以及对话人物等。同样的语言放置于不同的语境之下所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例如:

A: How about your English exam?

B: It's a piece of cake.

A:你的英语考试怎么样?

B:(对我来讲)小菜一碟。

a piece of cake在此种语境下显然不是指一块蛋糕,而是指很轻松的事,很容易的事。可见一定要根据特定的语境来理解语句中深层的含义。

3.文化语境概述。所谓文化语境是指特定语言社团相互交流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社会规范,即一个社会团体对成员之间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做出的相关规定。另一层指的是文化习俗,即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代代相传形成的特定的生活习惯,是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集体习惯,是该团体成员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约束性的习惯。文化语境的重大影响力支撑着整个语言系统。

二、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

翻译作品要想达到“信、达、雅”的境界,就必须在不同语境下对语言充分理解,对文化语境的理解是通向该境界的必由之路。影响文化语境的因素包括: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习俗,下文从这几个因素角度论述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

1.地域文化语境影响因素。处于不同地域的社群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不同的国家表达自己意思所运用的语言各不相同。在翻译时应注意地域文化语境影响因素,在充分理解说话人的地域文化前提下,认真进行翻译活动。例如:

A:(American):What can I do for you? (我能为你做?)

B:(Britain):I'd like a piece of rubber. (我想要一块橡胶。)

A:...Er, a piece of eraser? 0.5 dollar, please! Anything else? (...呃,一块橡皮擦?0.5元,请!还要什么?)

B:I'd like some sweets, too. (我也想要一些甜食。)

A:No problem. All the candy we sell is sweet. (没有问题,我们卖的糖果都是甜的。)

B:I see, so you sell sweet sweets. (我明白了,所以你卖甜糖果。)

这是一段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对话,英国的rubber等同于美国的eraser,均表示橡皮的意思,sweet和candy分别是英国人和美国人对糖果的称呼。由此可见,虽然英国和美国都是英语系的国家,但由于地域的不同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仍存在差异。

2.历史文化语境影响因素。由于各国发展历程的不同,形成了具有本国特点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准确理解历史事件和该国文化,就容易造成误译。例如:the heel of Achilles,字面上的意思是阿客琉斯的脚踵。Achilles是古希腊联军中的骁将,希腊传说他出生后,母亲为了保护儿子的健康,将他浸在冥河圣水中,因此Achilles浑身刀枪不入,但有一个弱点,就是她母亲在浸泡他时握着的没有沾到冥河圣水的脚踝,最后他被敌人射中脚踵而死。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应翻译出“唯一的弱点或要害”这一层含义,否则只流于表面,不能表达其中真意。

3.习俗文化语境影响因素。在世界各地,由于地域条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使同一地区的人们形成了本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在长时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综合性较强的文化体系,影响着人们之间相互的沟通。例如,中国人由于在解放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没能解决吃饭问题,大多数人吃不饱,因此“吃过了没?”成为中国人常用的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而国外是没有这种文化习俗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只需译为:“Hello”或是“How are you?”等英语问候就行。再比如,“中国红”表示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喜庆、吉祥,因此,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都是身着红色礼服,每逢佳节时,中国人也粘贴红色字联表达庆祝;而白色在中国古代被用于吊丧。在美国,两种颜色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含义,白色代表纯洁,因此新娘多穿白色婚纱;而红色却代表血腥、残忍和灾难,常被用于贬义,比如“red hand”(血腥的手)。因此,各地习俗文化呈现多样性,是翻译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译者应做好各地习俗文化功课,为翻译奠定充分的知识储备基础。

三、小结

翻译活动不仅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它传达的是不同语言系统下人们信息的一种交流,仅仅将语言符号进行转换是不能满足翻译使命的。不同的文化语境制约和影响着语言所表述的信息,因此,译者在英汉翻译活动进行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文化語境影响因素,从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习俗文化等方面着手深入了解各地文化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传达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崔曙光.语境与翻译浅论[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1).

[2]宫雪斐.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J].青年科学, 2010(12).

[3]陶全胜.关联理论翻译观与应用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王蜜.浅析文化语境与翻译策略[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 (3):131-133.

篇7:从语境的层次性审视英汉翻译

【关键词】文化语境 社会因素 英汉翻译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交际的工具,也是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翻译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不同的语言社会之间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内容。语言影响文化和社会,文化和社会会影响语言环境的形成,从而对英汉翻译活动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想用一种语言文化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文化,翻译者就必须较全面地掌握不同的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那么,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产生怎么的影响作用呢?下面将从理论基础和例证分析两个方面浅析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

一、理论基础

1.文化语境。语境是由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的,即语言使用的环境。他认为语境如果脱离了语言,那么语言便只是臆造的没有意义的东西。同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境可以分为两种——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行为发生时周围的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而关于什么事文化语境这个问题,学者们从角度和层面诠释了文化语境。胡壮麟认为“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环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黄国文给文化语境下了这样的定义:“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契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蒋坚松和彭利元又提出文化语境“是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和人类思维的共同认识。”根据文化语境的上述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语境,指的是那些对语义有着制约作用的、语言之外的因素,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译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社会因素。所谓社会因素则是指社会上各种事物,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地理环境,教育水平,风俗习惯等等。它们的存在和作用是强有力的,影响着人们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社会背景的不同是影响英汉翻译的最大瓶颈。因此,译者要想清楚准确的传达反映原著的内容和思想,就要在良好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更要了解两种语言的语言文化背景,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将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

二、例证分析

1.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随着翻译的发展,翻译工作的内容也已经从简单的语言词汇的转换变成了两种社会文化的传播过程。因此我们要深刻的了解到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下文笔者将试图从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作用:

(1)历史传统。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些短语或词汇看上去不难理解,但是如果不结合这些词汇的历史文化背景便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Achilles ’ Heel”,原指仙女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入冥河,但是却留下了全身唯一一处死穴。现指“致命的弱点,要害”。同样,汉语中的“鸿门宴”应译为“Hong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 如果译者不了解在当时中国楚汉象征的历史背景,只会简单地直译为Hongmen Feast,读者只会将其理解为就是常见的宴席,而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2)宗教信仰。另一个对翻译活动影响较为明显的因素就是宗教信仰。中西方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不尽相同,这对翻译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宗教信仰差异要求译者更精准的在不同宗教信仰间表达词语的社会文化含义。例如中国文化中关于佛教的俗语“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这些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在英语为主的西方国家里,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使西方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产物,类似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西方社会文化中语言和思维的表达甚至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例如“God bless you.”、“God be with you.”等。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宗教信仰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避免翻译失当。

(3)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决定语言表达方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方式在处理分析原文,翻译要针对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这样可以是译文有更高的观赏性,也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如“布衣蔬食”这个成语常用来表示节俭朴实之意,将其英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译语的文化语境,避免引起误解。现代西方人士普遍认为蔬菜是营养健康的食品,棉麻是时尚健康的布料,它们的价格往往高于鱼、肉黑人化纤制品。如果将“布衣蔬食”直译为“wear clothes of cotton and eat vegetable”,西方读者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在形容一种节约简朴的生活方式。在充分进行语境分析的前提下,不防将这一成语译为“wear coarse clothes and eat simple food”,以避免原译在译语文化中可能导致的对蕴含意义的误解。颜色类的词语在英汉文化中也具有较大的差异,颜色意象所表达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红色在中国人眼中代表热烈,忠勇,但在英语中则更多的用来表示人物的性格火爆;黄色和金色表示权威和天神,但是英语文化中更多的认为黄色表示内心胆怯,等等。因此,为了避免译文中意象理解的混乱,一些具有特殊含义或意象认同不吻合的词汇最好不要直译。

(4)价值取向。 在价值取向方面,英汉两种社会文化也具有较大的不同。中国人崇尚儒学,强调“中庸”,因此中国人在言语交谈或文字中更注重表达含蓄和内敛。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强调进取,认为个人力量和意志是成功的关键。正因为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人经常在听到别人对自己说“You are amazing!”的时候会回答“No.”西方人则会很高兴的回答“Thank you.”也正是因为西方文化更重视跟人的价值,因此英文日常交谈中会将年龄,婚姻等问题看做是个人的隐私,这点也与中国社会有一定差异。

nlc202309012034

综合以上几点,翻译活动受历史文化思维等多方面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语言和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精准的理解原语的语境,从而采用适用的方法。

2.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呈现出一个开放的活动场,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翻译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由此可见,英汉翻译活动不仅受文化语境的影响还受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制约。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或许不如历史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影响广泛,但是地理环境可以造就特定的文化,从而衍生出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英国为例,英国四面环海,距离欧洲大陆最近也有三十多公里之遥,英国人早期的生活很大程度依赖于海,他们在与海斗争中创造了“海的文化”,这一文化在部分词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英国文化的日常用词中,海文化可见一斑,英国人经常用“fish”组成复合词,例如“cold fish”用来形容“冷漠的人”;同理,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都处于农耕环境中,因而产生了“农业文化”,例如“天涯何处无芳草”、“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等等。

(2)地域政治。语言与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必然也就存在着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得语言富有而且具有浓厚的政治民族色彩。例如:“Those 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End home.”该句中EastEnd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从地理的分布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则叫WestEnd,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End,则是穷人居住的地方。因此,该句也就应翻译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期,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3)风俗习惯。人类的语言源自社会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生活的人们就具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就有了相同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有截然相反的意思。最典型的莫过于对“龙”这个意象的理解。在中国文化中,“龙”已经被神化了,中国人也常以“龙的传人”在形容自己。中国古代的皇帝更是“真龙天子”。但在英语文化中,“dragon”的文化意象却是大相径庭的,是魔鬼的化身。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与习俗的差异,不同地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甚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这些文化层面的差异,才能更加请准的表达出原语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社会背景知识掌握得多少,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曾经指出,翻译时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由此可见,要达到真正成功的翻译,翻译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语言知识,还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掌握全面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如果想达到两种语言清晰准确的交流,就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参照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将二者结合起来。总之,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有直接影响。所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恰当的翻译策略是英汉翻译活动有效进行的保障。

参考文献:

[1]C.K.Ogden,I.A.Richards.The Meaning of Meaning[M].New York:HBJ,1946.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黄国文.语篇分析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蒋坚松,彭利元.文化语境与中国典籍翻译[J].中国外语,2006.

[5]包惠南.文化语境和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6]陈宏薇.新编汉语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鲍明捷.对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报,2006,(5):19-22.

[8]S.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ds[M].London:Routledge,1994.

上一篇:学校大额资金使用申请流程下一篇:XX小学2015—2016学年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