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匆匆课文的主要内容

2024-06-25

关于匆匆课文的主要内容(精选4篇)

篇1:关于匆匆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先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向我们说明要珍惜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告戒我们不要虚度光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课文主要讲,时间过得匆匆,作者感叹自己没有留下游丝样的痕迹。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匆匆介绍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1] 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匆匆赏析

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诗人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年青的生命,默算著二十四年八千多个日子的行踪,追索著生命的价值,发出了惋惜的喟叹。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青人必须珍惜光阴,万勿使其错过,《匆匆》的主旨,便在於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

《匆匆》的艺术特色,首先便体现在作者的奇妙构思之中。文章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兴,依托於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使抽象转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随著作者的思路去对人生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另外,作者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句式为纽带连结全篇,一步紧拟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通篇只有六百来字,居然用了十一个发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表现了一个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些发问句在整个结构中,实际上是巧妙地起了牵引情感的线头作用,通过它一层紧扣一层地点显了主题,深化了主题。这样不落常套的艺术构思,确是具有不同於众的独特风格。

这篇文章的艺术,还表现在它灵活多变地使用了多种的修辞手法。作品开头便以花木新陈代谢和人类生命对照。冬去春来,花木有谢而再开的时候,而人的青春呢?却是一去而不复返。文章中以拟人手法,把光阴的象徵——太阳,写的活灵活现。那太阳简直就像是一个性格活泼、步履轻捷的青春少年,他来去是这样地轻悄匆忙,在你稍一转动之间就过去了,他从你「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过」,「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啊!相对於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这两个鲜明的喻语,确是把两者的差距形容透了。

篇2:关于匆匆课文的主要内容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匆匆课文的重要内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匆匆》原文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内容】

本文围绕着“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中心】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句段详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用排比的句式描绘出生机勃勃的春景,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作者描写自然界的生命轮回是为了与我们的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使人联想到,许多美好的事物都可以去了再来,唯独时间不能再来,人生短暂,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修辞方法:排比、对比)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修辞方法:设问)

一连串的提问,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思念.

注意:全文用了十一个发问句,在整个文章结构中,巧妙地起了牵引情感的线头作用,通过它一层紧扣一层地深化了主题.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第2自然段:作者写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悄无声息地逝去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渐渐空虚”表现时光在无情地流逝.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修辞方法:比喻)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那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八千多日子”作者却不说“二十多年”,更能看出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溜”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得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作者想到日子那么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影无踪,无声无息,所以“头涔涔泪潸潸”.作者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

第3自然段:这一段具体写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匆匆”一词表现出时光的短暂和稍纵即逝.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修辞方法:拟人)

“斜斜”表明是早上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用拟人手法,把光阴的象征——太阳,这个空灵对象写得新鲜活脱,使无情之物充满人情.那太阳简直就像是一个性格活泼、步履轻捷的青春少年,他来去轻悄匆忙,稍纵即逝.

“茫茫然”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修辞方法:排比)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想,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日子”在这里指的是时间,并不完全指“一天”.

“凝然”本文指眼睛定定地看的样子.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línɡ)俐俐(lì)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修辞方法:拟人 )

运用拟人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光转化为种种具体可感的形象,说明时间和我们形影不离,却又转瞬即逝.

“跨”、“飞”、“溜”、“闪”这几个动词突出时光流逝之快,转瞬即逝.

第4自然段:写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修辞方法:设问、比喻)

运用比喻手法,把过去的日子比喻为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突出时光的稍纵即逝.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消逝的时光如轻烟、如薄雾,瞬息就会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来去匆匆.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蒸融”蒸发,融化.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修辞方法:设问)

这是点睛之笔,写出作者对人生的思索:他不甘心虚度此生、力求上进的精神.

“但不能平的” 但是不能使人安心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首尾呼应,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修辞方法:设问)

照应开头,突出了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修辞方法】

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令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一种对时间的来去匆匆感到惋惜的情感油然而生.时光宝贵,珍惜时光,有所作为,切莫万事成蹉跎.

【词语盘点】

确乎(què hū):的确.

涔涔(cén cén):汗流不止的样子.

潸潸(shān shān):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pái 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yóu sī):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挪移(nuó yí):挪动,移动.

蒸融(zhēnɡ rónɡ):热气使物体融化.蒸发,融化.

赤裸裸(chì luǒ luǒ):①光着身子,不穿衣服;②比喻无所遮饰掩盖.

【近义词】

千门万户(千家万户)

稍纵即逝(转瞬即逝,逃去如飞)

徘徊(彷徨,犹豫)

确乎(的确) 凝然(凝视)

觉察(察觉) 挪移(挪动)

挪移(挪动) 确乎(的确)

确乎(的确) 空虚(虚无)

【反义词】

聪明(愚蠢) 徘徊(果断)

空虚(虚无) 匆匆(慢慢)

【形近字】

挪(挪移,挪动,挪用)

娜(婀娜多姿)

蒸(蒸发,蒸气,蒸蒸日上)

拯(拯救)

裸(裸露,赤裸裸)

稞(青稞)

棵(一棵树)

颗(一颗心)

课(课堂)

伶(伶俐)

拎līn(拎起)

睁(睁眼)

挣(挣钱)

掩(掩面,掩盖,掩埋,掩饰,掩护)

淹(淹没)

堰(堰塞湖)

【多音字】

藏 cánɡ 躲藏,藏身,收藏

zànɡ 宝藏,西藏

尽 jǐn 尽管,尽量

jìn 尽头,尽力,无穷无尽

旋 xuán 旋转,盘旋,旋绕

xuàn 旋风,旋子

转 zhuǎn 旋转,转身,转移,婉转

zhuàn 转圈,转椅

薄 báo 薄饼,薄片

bó 单薄,薄礼,薄雾

bò 薄荷

便 biàn 方便,便利

pián 便宜,大腹便便

溜 liū 溜冰,溜走

liù 溜嗓子,水溜

散 sǎn 散文,松散

sàn 散步,分散

中 zhōnɡ 中间,中央

zhònɡ 中看,中意

悄 qiāo 静悄悄

qiǎo 悄然,悄声

给 ɡěi 送给,交给

篇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法举隅

一、课题扩展法

有些课文是以所要表达的内容来命名的,教学此类文章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来阅读,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以在学生阅读时提出这样的问题:(1)“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2)他们因什么而“不和”,又因什么而“和”?让学生带着扩展的问题去解读文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整理句段法

有些课文中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等,这些句段就是对课文或段落主要内容的提示。如教学《松鼠》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这个总起句;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过渡句;教学《生命生命》时,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抓住了课文中概括性的句子或段落之后,稍微加以整理,就很容易概括课文内容了。

三、段意合并法

对于一些没有具体提示的课文,可以把课文的段落大意整合起来,稍加提炼,进而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概括课文每个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写的是作者童年时,爸妈对“我”写的诗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第二部分写的是这两种评价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三部分写的是成年之后,“我”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从这两种评价中体会到了爱。然后让学生把各个部分的大意整合起来说一说。

四、要素归纳法

在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中,大都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四个要素。阅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到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地点:狼牙山;人物:五壮士;事件:掩护转移、诱敌上山、痛击敌人、英勇跳崖。然后把这几个基本要素按一定的顺序连起来说一说。

五、主次取舍法

对于写了多件事的课文,要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情节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这几件事。从内容上看,有关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这三件事情的叙述写得很简略,是次要的;议花生这件事写得特别详细,是主要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事情的“主次”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哪件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再如,《小英雄雨来》写了雨来擅长游泳、上夜校、掩护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这六件事,其中“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写得十分详细,是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果断取舍,引导学生梳理甄别。

篇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策略

教师不妨让学生抓住文中特有的表时间的词语,练习概括每部分内容,然后连缀成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教《灰雀》一文,我展开了这样的教学:(1)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把表时间的三个词语画下来。思考这部分内容讲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此时,学生依次找出了文中的三个词语并说出了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年冬天,列宁养病时,在公园里发现了三只可爱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第二天,列宁发现灰雀又飞回来了。”

二、提炼关键词语,梳理故事情节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以此有效地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脉络。如教《渔夫的故事》一课,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指名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部分故事讲了什么?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学生迅速找到了关键句子:“打开网一看,发现网里有一个黄铜胆瓶,瓶口用锡封着,锡上盖着所罗门的印。”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后,鼓励学生用四个字概括,学生随即说出“捞到胆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了第5自然段,学生顺势概括了“跳出魔鬼”。

三、抓住主要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如教《草船借箭》中,师: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生: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师:这些人物中,你觉得哪几个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请你用1~2句话概括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生:我觉得周瑜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人物。生:主要人物当然有诸葛亮了。师:有谁愿意将刚才两个同学说的话连起来说说呢?生:周瑜借口要打仗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完十万支箭,并且与他立下了军令状。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诸葛亮没有着急造箭,而是让鲁肃为他准备了二十多条船只、每条船只上配备了二十个士兵,船只的两边插满草把子。三天后,诸葛亮和鲁肃带着这些船只直奔曹营,拼命擂鼓,由于雾大,曹操只好放箭,最后诸葛亮终于完成了十万支箭的任务。

上一篇: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综述下一篇:高一期中考试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