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2024-07-18

读爱国主义教育征文(精选10篇)

篇1:读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读志书、爱党爱国爱家乡”征文启事

一、征文宗旨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喜庆之年,开展读志用志,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对于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激发广大市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干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志为鉴,可明理,激发爱岗敬业的斗志。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与中国农业银行张家港市支行联合举办“农行杯·读志书、爱党爱国爱家乡”征文活动,目的是把更多的干部群众吸引到读志用志中来,融入港城大地新一轮全民读书的热潮之中,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和提高人文素质中充分发挥志书的资政、育人功能。

二、征文细则

1.以志书推荐阅读篇目为内容,开展读志书活动。征文文体为1000字内的记叙文、议论文、随笔,通过阅读一篇(部)志书或一个历史事件抒发和表达作者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作品要注重文学品位,内容健康,情感真挚,语言清新。

3.作品均为未公开出版和发表的作品。

4.志书推荐阅读篇目:《沙洲县志》、《历史的回声》、《辉煌20年》、《张家港年鉴》、《毋忘国耻》、《张家港历史文化品牌丛书》。

三、征文时间

2011年4月1日至9月30日。

四、评选和奖励

征文活动结束后,联合征文单位组织专家评审。征文设一等奖1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2名,各奖800元;三等奖5名,各奖500元;组织奖、优秀奖若干名。获奖作品将在《张家港日报》“史志新天地”栏目和《张家港史志》简报登载。

五、投稿地址

张家港市人民中路东渡大厦十楼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读志书、爱党爱国爱家乡”征文组,邮编:215600,电子信箱:cz2ds@zjg.gov.cn

中共张家港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中国农业银行张家港市支行

2011年3月30日

篇2:读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我们生活在幸福、美好的年代里,吃、喝、穿都不用愁。

可是,这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呀,是革命战士在用鲜血和生命所换来的。是他们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

这让我们回忆起,曾经日本侵略者杀害了无数的同胞,是中国共产党员要带领广大的人民群众,与他们奋战到底,终于把侵略者赶了回去。在进行了无数次的激烈战斗中,曾经牺牲了许多的革命英雄,如杨靖宇将军身经百战,是一个令人敬畏的人物,就在他被敌人杀害时,敌人有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胀,还有女将红枪、白马的赵一曼、儿童团团长王扑、放牛的王二小……这些英雄为革命而牺牲,为了新中国的胜利而献出生命。

新中国终于迎来了,中国在不断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不断地走向国富民强,普天下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开着轿子车、住着高楼大厦,可是这永远不能让我们忘记牺牲的革命英雄,是他们为后来的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还要怎样做呢?好好学习、珍惜时间,为了长大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生活在幸福年代里的人们,一起努力吧、奋斗吧,在朝着国家更加繁兴旺发达的宏伟目标迈进吧。

评语:小作者以幸福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为话题,展开了学生的认识、回忆,从而表达出学生为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用自己的行动来体现,表达少年一代意气风发、建设祖国的情怀,为了祖国兴旺发达,认识到每一个人身上担负着的重任,使主题意义更加深远。

篇二: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而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历经磨难,饱受屈辱,爱国志士们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了!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更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

面对小学生观看电影《紫日》时发出的笑声,我们感到痛心;

面对青少年沉湎于外来的游戏、动漫而不能自拔,我们感到茫然;

面对日本右翼否定历史、歪曲历史的种种挑衅,我们感到愤怒;

面对犹太人、韩国人对自己民族苦难过去的深刻记忆,我们感到敬佩;

尤其面对民族历史教育的淡漠,导致了一系列诸如“赵薇军旗装”等事件,更使我们感到震惊……

所有这些,我们感到的是一种责任。

江泽民同志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史育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振兴祖国。”他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为了弘扬这一精神,我们在影视、网络流媒体、平面漫画、图书、动画、音乐、游戏等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领域内进行了探索,以期充实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的精神食粮。但这与当前信息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为此,我们真诚地向社会呼吁:共建“爱国主义教育题材项目”,这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步。

这个项目情系过去、事关将来,为了不容忘却的历史,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人类的和平,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肩负起历史使命吧!

我们诚挚希望中国的企业家、社会各界人士、华人华侨、爱国同胞,同策同力,加入到具体制作——发行——推广的工作中来。期望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共建“爱国主义教育题材项目”做出您的贡献。

当我们大家面对良心与责任时,我们别无选择,否则我们将无地自容。

篇三: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同学们,当你又一次面对庄严的五星红旗,你的心底是否涌动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当你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国庆节,你的脑海是否浮现**年前的10月1日。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永载历史的日子,那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日子。在天安门城楼上一片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这是五星红旗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第一次升起。在这面国旗上,凝聚了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愿望、信仰和追求,倾注了中国亿万人民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挚爱。于是每年的十月一日就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是一个非常卓越和伟大的民族。我们有过繁荣昌盛的唐朝,有过强盛无比疆域辽阔的汉朝和元朝,更有灿烂美丽的唐、宋文化;但是也有屈辱的近代历史,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结束。这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曾经在养育中华民族的华夏大地上恣意横行,上演过无数的血泪斑斑的惨剧。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不会忘记国家和民族赋予的重任。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属于你们。为了祖国的明天永远长盛不衰,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你们有责任、有义务、挑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担。

篇3:读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本书共分26章,其中8、9章着重论述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理论?“无目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一、教育无目的论的提出

(一)对当时流行的教育目的反思与批判

对教育目的的讨论,杜威并不是第一人,在他以前及他所处的时代流行着各种教育目的论,杜威在书中重点介绍了以下三种观点。

1. 以卢梭为代表的儿童本位论教育家提出的“由自然提供的教育目的”的观点

杜威引用卢梭本人对这一观点的阐述:我们从三个来源接受教育,即自然、人和事物。我们的器官和能力的自发大发展构成自然的教育,教我们如何利用这个发展构成人给我们的教育,从周围获得的个人经验构成事物的教育。只有当这三种教育和谐一致,走向同一个目的时,人才朝向他真正的目标。 (2) 杜威极其赞赏这种观点,事实上,他直接承袭了卢梭的这个观点。同时杜威认为“遵循自然”很容易被认为自然不仅提供开始生长的原始力量,而且提供开始生长的计划和目标,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使自然和社会相对立,这一点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2.“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任务恰恰就在于提供自然所不能获得的东西,即个人习惯于社会控制,天赋能力服从社会准则。 (3) 也就是说使儿童的心智社会化。杜威认为这种学说的价值主要在于纠正了自然发展学说走入了歧途的地方;错误在于认为我们必须采取使天赋能力服从的办法,而不是利用天赋能力的办法去获得效率。

3.“文化或精神修养作为教育目的”的观点

在这里所谓的文化,也是某种属于个人的东西;文化是培养观念、艺术和广泛的人类兴趣的鉴赏能力。 (4) 杜威认为这种理论至少把文化作为某种有素养的东西,某种成熟的东西;当自然等同于粗野时,那么文化就和效率相对立;当效率就是狭隘的行动时,那么文化就和效率对立。但是当人们把文化视为某种纯粹“内在”的东西时,它就成为社会阶级分化的明确标志。杜威认为这是民主主义社会所不容许的。

(二)依据的教育哲学

在经过对以上三个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后,杜威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论。

杜威指出,儿童在参加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也就受到了圆满教育了。所以,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5) 在杜威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他称他的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的、操诸经验的和为着经验的”教育哲学。我认为正是本着这样的教育哲学,杜威提出了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即生长和生活无止境、无终极,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生长和生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而终于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6)

二、对教育无目的论的认识

从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杜威眼中的教育也是有目的的。他自己曾说: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活动中。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的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祁尔德说杜威心中的教育目的就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教育并非没有目的,教育“无”目的只是针对当前流行的各种教育“有”目的的批判。书中也提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乃是对于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在此,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了三点由成人决定的教育目的的缺点,这也正是杜威极力反对的这种目的的原因。

(一)强制性

杜威提醒我们,只有人,即家长和教师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由此可见,所谓教育的目的几乎全部来自于儿童外部,这种目的与其说是“目的”,还不如说是“命令”。因为,成人和儿童在身体、心理及对事物的理解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杜威承认:“成人的见识范围较广,对观察儿童的能力和缺点,决定儿童能力的强弱,缺点的大小,具有很大价值。” (7) 但同时,他也指出以成人的成就作为一种背景,把儿童和青年的活动放在这个背景中进行观察,这是一回事;把成人的成就定为固定的目标,不顾受教育者的具体活动,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8) 这种外来的命令,只能让儿童在高压下进行活动,完全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及兴趣爱好。

(二)孤立性

我认为这种孤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的内部各个阶段的孤立;二是目的与儿童活动的孤立。在谈目的的性质时,杜威说:如果学生的每一个行动都由教师命令,他的许多行动的唯一顺序来自功课指定和由别人给予指示,要谈什么教育目的,就是废话。同样,与儿童活动孤立的目的把儿童与环境隔离,杜威认为目的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要的环境。除非这个目的有助于制定具体的进程程序,这些程序又能检验、校正和发挥这个目的,否则这个目的便是没有价值的。

(三)终极性

终极的目的是针对杜威所说的一般的目的而言的。杜威说:一个真正一般的目的,能开拓人们的眼界,激发他们考虑更多的结果。所谓一般的目的就是对现在活动的领域进行广泛的观察。而成人所谓的目的,是把儿童的活动固定在一个范围内,这种目的会使儿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儿童在达到某个目的后,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这种目的不能启发一个更平衡的活动,反而阻碍了活动的进行。

杜威对这种外部强加的目的的看法是:在教育上,这些外部强加的目的的流行,强调为遥远的将来做准备的教育观点,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都变成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至此,杜威巧妙地将其“改造社会”的教育目的与“教育除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的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杜威眼中的教育还是有目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所以,我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传统的教育目的“也是有可取之处的,我们要做的是在实践中与我国的教育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借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有助于我们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如制定教育目的要注意自然与社会、“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的结合、教育目的的灵活性等。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便更好地制定和设计教育目的体系。再次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是反对“外在”的教育目的,只是追求一种内外的统一而非分离。

摘要:杜威强调“教育无目的论”, 即只存在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 不存在外部的目的。本文分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的论述, 并与我国教育现实相结合, 揭示了其教育目的观中蕴含的社会性目的。

关键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无目的论”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吴亚玲.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篇4:读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本刊讯(记者 李配亮) 为加快推进“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云南省教育厅与光明日报教育部联合举办“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大家談”主题征文活动。8月13日,“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新闻发布会在昆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云南日报等近20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

据介绍,此次征文活动得到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10余家媒体的大力支持。征文对象为海内外对“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有理论、有实践、有探索、有创新的各界人士。征文要求:围绕“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大家谈”这一主题进行创作,体裁不限,既可论述、议论,也可叙述(真人、真事),还可以是经验总结等;征文题目可自拟,也可按照20余个参考题目创作,篇幅在1 000~5 000字;文章应紧密联系实际,主题鲜明,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真实原创(所有文章应为作者创作,严禁抄袭);征文电子稿直接发邮件:jiazhizhuyijiaoyu@163.com,打印稿邮寄:北京市丰台区258号“价值主义教育思想大家谈”征文组收。

据了解,此次征文活动即日启动,于2012年10月15日截止。征文办公室成立专家委员会,对所有来稿进行初评,并推荐在相关媒体上发表。征文截止后,在初评的基础上,评选出35篇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20名。征文组委会办公室将在北京举行表彰大会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与奖金。获奖征文将由征文办公室汇编成册,并交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篇5: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曾经的“甜味”不见了。曾几何时,担任少先大队辅导员的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教育活动,征集学生征文七八十篇,逐一阅读、提炼,进行稿件重组,指导学生撰写故事稿,又在班级、校级讲故事比赛中进行遴选,在集中时间个别指导、培训。从素材的选定到文稿的修饰,从发音准确到语调恰当,从感情流露到体态语的配合,甚至服装的准备、台风的指导。当自己学校的学生一个个在县、市、省级比赛中拿回较好的奖项或名词时,我虽辛苦着,却也尝到了果实的甘甜。孩子们甜蜜蜜地抱回一摞书籍或《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可爱的笑靥中藏着的不只是收获的甜蜜,还有再读书进取的愿望。

曾经的“辣味”不见了。曾几何时,生与生之间的激烈角逐活跃着课堂内外,班与班之间的较量热闹着校园。放学了,教师办公室里还有老师在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讲故事……如今,曾经的麻辣火热不见了,听见的是“网上下载”,看到的是“高、大、空”,还不时有“撞车”现象。

篇6: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今天清晨,天高云淡,我和爸妈到楚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我们来到宽阔的广场,正前方有一堵红色的“烈士墙”,墙上刻着在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剿匪等时期牺牲的烈士的姓名、年龄和家庭地址。

我们往左转上去,就是一座雕塑,其中一个人指向前方,其他四人都看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往左边的亭子走去,瞻仰“楚雄市革命老区纪念碑”,详读了碑文。

我们看来之后,心情很沉重。烈士们为我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要学习烈士们迎难而上、舍生忘死的精神,在学习上不怕困难、好好儿学习,天天向上。

篇7: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陈大燮先生是我所知道的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人之一,他生前的所为都是我们现在为人处事的榜样,陈先生生活简朴,与他的妻子一直都在无私奉献,从不对国家政府提出任何要求,即使他患上疾病也不愿惊扰别人,也要完成手头上的事情。他的无私奉献,他一心只为了国家着想,处处为国家节约,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并教导着自己的后人要奉献,他生前所有的积蓄,那是他和他的妻子省吃俭用下来的所有积蓄,都把它交给了学校党组织。陈先生教会我们要有活跃的学术思想,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将理论应用于生产建设。陈先生在很多方面都给了后人深刻的影响,他的优秀品质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效仿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更要向陈先生学习,学会奉献。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干出来的江山稳固持久。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需要广大有志青年,特别是知识分子为国家的发展奋斗,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从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先进知识分子,到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他们的感人事迹无不闪耀着爱国奋斗的光芒。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90多年的历程中,广大知识分子始终坚持胸怀大局、心有大我、担当道义,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甘于奉献,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国奋斗精神已经成为一代代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爱国奋斗精神是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的动力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奋进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这正是广大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黄金时代。有人期盼着中国梦的实现,也有人嫉妒、恐惧甚至千方百计阻挠中国的崛起。面对严峻的形势考验和各种风险挑战,需要进一步在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时代交给我们的考卷。作为读书人的知识分子,要不忘初心,牢固树立家国情怀,不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以新的担当和作为,把党的十九大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让奋斗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如果我们仅仅将爱国奋斗挂在嘴边,放在脑里,那么这是无用的。必须将爱国付诸行动,要奋斗要奉献,要让爱国不再是一句空话。

篇8:读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 北京师范大学张斌贤教授整理了他近3年的教育史研究成果, 推出了新作《教育与社会变革》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 一书, 不仅论述了我国当前教育史观和教育史方法论问题, 以典型案例介绍了德国对大学精神的追求, 还深刻、透彻地分析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运动的兴起、发展与解体成因, 带给人们诸多的启示。本文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衰反思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动向, 与大家商榷。

一、教育价值取向的清晰、统一是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前提

发端于19世纪末美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际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因其鲜明的儿童中心与实用主义的教育观点, 得到了当时饱受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念冲突、社会秩序混乱的困扰而盼寻变革的美国大众的关注和支持, 但何以在其鼎盛时期出现衰落的征兆, 最终走向解体呢?《教育与社会变革》一书指出, 这既有美国社会变迁所造成的外因, 也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内因, 另外还有社会运动一般性规律的作用, 原因是复杂的。但就其内在的根源而言, 首先是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的矛盾, 其次是理论与实践之间或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最后是作为传统教育对立面的理论本身的矛盾。

那么,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何以会出现这三方面的基本矛盾呢?笔者认为, 究其原因, 在于其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偏颇。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改革的重点在于凸显儿童的天性, 倡导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教学来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所以其教育的追求在于儿童获得的经验。但是, 学校教育毕竟是代表国家意志和社会需求的一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其教育质量的内涵当然不能局限于个体的自由发展, 所以美国大众自然会对进步主义教育中儿童所获的经验质量进行质疑:如何处理儿童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培养的关系、儿童的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儿童活动与系统知识传授的关系, 等等。这些质疑也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内部进行自我批判、产生观点分裂与冲突的导火索。

因此, 尽管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为了向大众证明儿童所获经验的质量而开展的“八年研究”实验最终成功, 但由于运动初始教育价值取向的片面性, 使得这一运动在发展过程中自由发散地形成多元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缺乏具有统一性的思想和理论奠基, 所以运动鼎盛之时, 也就是其活力衰退之时。

另外,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一开始是以传统教育的对立面而引人注目的, 旨在颠覆传统教育的种种不足而建立起一类新教育。但是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 运动者停滞于阐述反对什么, 至于到底要建立怎样的新教育, 没有清晰的理论和实践案例。为何运动只“破”不“立”?这还是因其价值取向的偏颇而导致的。教育追求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而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是千差万别的, 每所实验学校所获得的成功, 难以相互迁移, 所以运动的结果只能是百花齐放式地发散发展, 而不能凝固其理论基石。

反思我国本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追求, 不可否认, 代表国家意志和社会需求的各科课程标准所反映的以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为本, 追求学生在学科知识、能力与情意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的目标, 可谓是科学的。但是, 由于学科能力与学生情意发展的培养缺乏具体的质量标准引导, 这两个维度的教育活动处于弱势甚至空白状态, 公众可感知的教育质量主要就是纸笔考试成绩。在公众心目中, 所谓的好学校、好教师, 往往就是指能教出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 甚至诸多学校和教师也以升学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导致教育价值的定位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出现巨大落差。

我国现存的这种教育价值取向应然层面的空洞与实然层面的片面, 其危险性不亚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儿童发展的片面追求!进一步说, 如果教育界内外对提高教育质量的界定都是以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为标尺, 而重点大学的招生人数永远是有限的, 那么, 这样的质量追求能推动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吗?

因此, 以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为鉴, 我国基础教育当前亟须澄清、统一理论与实践中的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追求, 要怀着高度的危机感、深切的紧迫感来探寻缩减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差距的途径。例如, 通过科学的质量监测维护学科素养的三维目标教学要求, 挖掘、扶持和树立一批能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的典型学校, 引导公众对“优质教育”、好学校的认识, 端正对传统教育的认识, 传承、发扬传统教育的合理价值。

二、“儿童中心”论的辩证运用是将教育改革付诸实践的关键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儿童主观能动性的高度重视及其在发展儿童能力方面的成就, 在人类教育史上画下了重彩笔墨, 影响深远。今天看来, 其倡导的诸多观点仍有可借鉴之处。例如, 1919年制定的“进步主义教育七项原则”提出:兴趣是所有作业的动机;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监督者;科学研究儿童的发展;重视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一切因素;为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 学校与家庭应进行合作。因此, 尽管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已经解体, 但运动中出现的各类教育思想和教育著作至今仍盛传于世, 被世界各国所学习借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美国方兴未艾, 杜威、帕克赫斯特、克伯屈和华虚朋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重要的代表人物相继访华,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最闪亮的思想——“儿童中心”论对我国的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杜威在后期将“社会中心”与“儿童中心”并重于儿童发展之中, 但我国对“儿童中心”的理解还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初始阶段将儿童置于教育的一切中心的激进观点, 所以当本轮教育改革伊始倡导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发展为本时, 我国曾对“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谁为主体”这一个矛盾关系展开过辩论。

今天, 随着无创伤技术的运用而迅速发展的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所倡导的重视儿童的兴趣、需求、动机的观点, 是符合人的学习规律的。在教与学的活动中, 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确实应该处于学习活动的中心。但是, “儿童中心”并不是意味着要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教”给予引导。

要避免陷入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处理儿童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培养、儿童的自由与纪律、儿童活动与系统知识传授等关系问题时的困惑, 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就要把握“儿童中心”的应用范畴:是教学的中心——应注重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实施, 非课程的中心——不应单以儿童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

以人类文明的传承、社会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制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 以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方式实施课程的教学活动, 教育才能培养出既能适应社会, 又是社会所需的人。

考虑到我国各地存在经济、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 以及多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 如何以儿童为中心实践基础教育改革是缩小我国教育改革理想与实际实施之间差距的关键。国家要统筹规划现有的人力、物力, 确定至少在怎样的地域范围内结合当地的特色和儿童的个性, 研发出优质的教学资源, 支持当地教师实施落实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将学习心理学作为教师培训、研修的重点内容, 以有效的方式促使教师理解学习的本质, 从而提升教师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能力;重点提升省、市、县各级教研员的教学评价能力, 发挥教研员的教学导向作用, 引导课堂教学追求以学生的“学”为“教”的起点、过程和结果, 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场所。

三、教育改革的非运动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分析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衰落与解体时, 《教育与社会变革》一书借用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指出, 几乎所有的社会运动都存在着一个“生命周期”或变化周期, 通常由四个阶段构成。第一, 鼓动。新的社会运动成员努力进行宣传, 吸引公众的注意和支持。第二, 合法化和选用。运动目标得到一定范围的拥护, 逐渐受到尊重。第三, 官僚化和倒退。运动的组织日益陷于日常事务而不再注意它最初形成时所要解决的那些问题。第四, 再生。当运动内部的不满情绪达到一定程度, 会再次出现新的社会运动。

或许人们认为,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之所以被冠之以“运动”, 是因其一开始登场时与传统教育“势不两立”的态势和试图改变, 甚至取代所有的教育的庞大野心。其实, 就本质而言, 教育自身的发展就需要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唯有自身不断“新陈代谢”的教育, 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下一代。正视教育发展的这一自身改革的需求,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就不应该是“断裂式”的运动。即使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 继而向知识经济发生巨大转变之时, 教育仍需要秉持继承与发扬的方针, 基于原有的教育实施有的放矢的改革。

若将原有的教育冠之以“传统”而试图全盘颠覆, 会造成两方面问题:一方面, 会如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一样进入自身理论建设的尴尬境地, 因为任何新理论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另一方面, 会引发教育自身内部的焦虑和恐慌, 因为原有教育的实践者也是新教育的实践者, 而对自身的全盘否定, 无疑会使实践者自己迷失了改革的起点和方向, 邯郸学步, 甚至步入误区。

因此,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入第二个10年之际, 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者、校长、教师等所有教育工作者, 都要深刻反思和时刻提醒自己:改革的起点在哪儿?改革的初衷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理性地探索如何发扬已有的改革成果, 如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如何避免教育改革沦为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 从而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保有生命力和活力。

篇9: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关键词:活动 经验 地理 历史

一.活动中经验的意义

首先,要明白经验在活动中的定位与作用,就不得不先搞清楚活动的意义。所以杜威开篇便明确了活动的意义:“一个活动所具有的意义是否无止境,一切取决于我们看得见多少与活动相关的联系,并且在现实联系方面想象力的范围是无止境的。”[1]为了证明这一点,接下来杜威进一步通过知识与活动的关系揭示出了经验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意义。因而他有了这样的表述:“当知识信息进入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一个因素,为了知识本身而追求知识时,无论这种知识是作为手段还是拓宽目标和内容,都会有启发作用。直接的洞见与被告知的知识就会融汇贯通起来。”[2]杜威这样确切的话语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初中时代的生物课,那时肥胖的生物老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便搬来了一个成人实体大小的人体骨骼模型,并把它放在教室最前面,并配有相应的图解说明,虽然这与上课和考试的内容关系不大,但这却引起了我们不少的兴趣,每当下课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同学都会驻足观察,大家都感到这十分有趣。以至于当多年以后,初中生物课本上那些需要考试的死记硬背的名词几乎全都忘记了,而我仍然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身体的一些骨骼的名称及相应的位置。从杜威的这一点上看,这着实切重了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病,为了就应对考试,多死记硬背,唯理论而理论,与现实生活与学生自身的经验严重脱节。

由此,杜威便得出了经验在活动中的定义:“随着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的能力的增强,我们的所作所为就获得了有意义的内容。因此,我们的日常经验不再是瞬间之物,它获得了永恒的实质。”[3]对于杜威的这一论述,让我想起了叔本华在他的著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表述的一段话:“存在这一形态在时间上就是各个形态的先后继起,在空间上就是互为规定至于无穷的空间部分。“继起”是根据律在时间上的形态,“继起”就是时间的全部本质。”[4]这是多么天才而又直切本质的表述啊。个体经验正是在连续的活动的选后“继起”中实现了永恒的实质。在时间段上,经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杜威与叔本华所表述的概念不同,但就这一点上来说,却道出了多么的异趣同工的妙处,同时也进一步地关注到了经验在时间与空间中的重要意义。而在现实的环境中,人们对这种动态的经验的重大意义的发掘总是误入歧图,这也正如印度上古的智者说:“这是摩耶,是欺骗之神的纱幔,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像梦一样,像沙粒上闪烁的阳光,行人从远处看来还以为是水,像随便抛在地上的绳子一样,人们却将它看作一条蛇。”[5]

二.以经验为中介,历史与地理之间的互补关系

在阐明经验与历史、经验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再次厘清历史与地理的互补关系。杜威的表述是这样的:“除非‘在教育中存在一个统一的社会方向’这个观念只是一个荒谬可笑的借口,否则,作为课程的历史和地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就必须在发展真正的社会性和理智性的经验中发挥普遍作用。”[6]而结合现实来看,我综合大多数当下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后得出事实却是:地理和历史应该作为现成的两门独立学科来教授。而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即学生所学习的大量内容都是与日常经验无关的东西。这样一来,日常经验也不会通过获得各方面的联系来扩充它的意义,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没有生机活力也没有真实感,因为它与目前的活动没有关系。非常不幸的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学科内容与学生经验脱节的现象是非常常普遍的。就好比历史的意义好比就是记录在书本上的某个时间点,和某句史学家的结论性的定性,然后学生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原文照背下来再复写在试卷上。佛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我国的智者也说要“以史为鉴”,但这绝不是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所能达到的。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知道,这些活动可以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并使学生尽可能的认识到这些联系。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的作用在于通过提供前后联系、背景和观点,来丰富和解放比较直接的个人生活接触面。虽然地理多强调物质方面,历史多强调社会方面,但这都只是对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类共处生活的强调而已。

三.经验与地理(空间)的联系

“在自然界的事实与社会事件及其后果相关联的方面,地理具有教育性影响。地理的经典定义就是,地理即地球这个人类家园的纪事。”[7]杜威认为,这个定义表达出了教育现实。杜威坚信,地理原本是一个可以唤起人的想象力的主题,甚至可以唤起浪漫主义的想象,地理分享着所有奇迹和荣誉,它们与人类的冒险、旅行和探险紧密相关。但要把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与人类的重要联系表达出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让我联想到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看风水”这一传统。大到一个国家的大型建筑工程的动工,或是房地产新楼盘的开发,小到一栋民房的修建,都或多或少会请人来“看风水”。这是否具有科学性暂且不论,却不得不承认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如地质结构,房屋建筑的方向方位,采光性等。从这方面来说,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确实表达出了与人类的重大联系。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一个更广大的空间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不仅是為了应试的需要,把所学的地理学科知识在试卷上复述出来,这没有用,因为这些东西无法与学生生活经验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这正如卡西尔所说的,这些都是没有经过内化的没有意义的符号,是死的东西。所以杜威便明确的表达出:“追寻他们的前进路径就是扩充心智,这种扩充心智的方法不是通过把额外的知识塞进头脑,而是通过对从前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的意义进行重塑。”[8]

四.经验与历史(时间)的联系

在这段的开头,我不得不引用杜威的话来表达,因为杜威完全表达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看法。杜威说:“扼杀历史的生命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种种模式及相关事实割裂开来。”[9]有人说,过去的事件已经过去,不再与我们相干。但谁都知道的事实却是,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关键。历史应对的是过去,是在过去的时间里的一种存在,而这个过去的时间里的存在却成了现在的由来。也正如列宁所说的,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当然杜威的本意并不是要我们去沉浸在一些过去的事件不能自拔,而是强调过去的历史事件不能与活生生的现在隔离,否则将失去其意义。杜威同时强调了,在生活经验的形成过程中,要真正了解智力在经验中所起的作用,除了学习历史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因为历史会说明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整个进步。这也形象的解释了当人们回望过去,反省历史中的错误时,人们也开始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展望更美好的未来。比中在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而我国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也正是有此用意,铭记过去,反省历史悲剧,而其结果是指向现在,指向未来的,共同维护人类和平才是最终的意义。

五.总结

“任何经验,不管第一眼看起来是多么的不起眼,通过拓展其被察觉到的各种联系的范围,都能估计出他的无限的丰富的意义。”[10]正如上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各种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向外延伸,与自然和人两方面都有关联。而地理和历史作为学校课程中的两大资源,它们的主要教育价值在于在时间与空间的双向维度上,去提供一个最直接最有趣的路径,最终让学生进入到历史和地理所讲述的广阔的世界意义中去。

参考文献

[1][2][3][6][7][8][9][10]杜威著,陶志琼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10-216

[4][5]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2-33

篇10:爱国主义教育征文精选

第一篇:爱国主义教育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看到这首歌词,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它是在五十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写给自己鼓舞士气的战歌,在抗美援朝的时代中对于挫败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对于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时,中国刚刚解放,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公然侵略朝鲜,在我国边境胡作非为,制造事端。在当时的危急情况下,我人民解放军雄纠纠,气昂昂渡过鸭绿江,开赴战线。蜿蜒的小路,如海的人流,那场面着实让人感动不已。看着看着,我的眼眶模糊了,为祖

国有这样的英雄队伍而振奋,为有这样的钢铁长城而鼓舞。

两个英雄战士的事迹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始终不能抹去。战士黄继光为了战争任务的胜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的枪口,为战士们赢得战机而争取了时间,为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而邱少云在战争中埋伏在荒山野草中,为防止引起敌人的警惕,被敌人的炮火点燃了自己的身躯,至死不呻吟一句。为了战士,为了胜利,为了国家,他纹丝不动,直到燃成灰烬。多伟大的英雄,多光荣的战士。

电影中这些志愿军英勇无畏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和震惊。人民志愿军几天几夜不吃饭,为战争而奔波忙碌,不知疲倦。他们永不放弃,勇于挑战,为国家而战,为和平而战,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不值得我们发扬吗?

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不会再去经历硝烟漫漫的战争时代,不再会像黄继光一样那样去阻挡敌人的枪口,但是英雄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却在我们心底激荡不已,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应发扬他们的爱国精神,把这种精神落实到我们的学习中去,勤奋学习,将来像英烈们一样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第二篇: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爱国主义教育

华夏五千年悠悠历史,积淀了多少文明与沧桑;川流不息的黄河之水,传承了多少信念与希望。中华民族面对挫折而不倒,历经劫难而不衰,原因正是凝聚在人们的心中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爱国是犹如屈原般,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终生为了国家,正直而行,竭忠尽智,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的命运。面对着大势已去的楚国,不愿与国家分开的诗人,将自己的身体与灵魂一并投入汨罗江中化为永恒。爱国是犹如杜甫用七寸之笔,写尽人间疾苦;用一腔热情,写尽满腹感慨。在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微的大唐帝国前,见之而泣,闻之而悲,目睹长安城的荒凉,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爱国是《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英雄气概,爱国是陆游笔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嘱托,爱国是岳飞精忠报国,直捣黄龙,还我河山的铮铮誓言,爱国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雄心壮志。爱国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爱国是孙中山为救风雨飘摇中的中华民国而奔走,越挫越勇,永不言弃;是毛主席在窑洞里点燃的星星之火燎原;是邓*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大地。

但爱国并非一定要作出轰轰烈烈的事迹名垂青史,平凡的生活,亦能体现爱国的真谛。

爱国是犹如赛场上奋勇拼搏的运动员,强忍着身上的多处伤痛,为了那小小的一分拼尽全力。爱国是犹如实验室里忙碌工作的科学家,为了得到一个精确地结论,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繁琐的论证过程。爱国是犹如三尺讲台无私奉献的老师,为了使自己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听明白,不厌其烦的解释一个简单的问题。爱国是犹如病床边救死扶伤的医生,为了使每一位患者尽快康复守护在岗位上不分白天黑夜。爱国亦犹如大公无私的公安干警,为了人民的生活安定,常常使自己置身危险当中,而浑然不知。

爱国是每一个学生都认真的学习,是每一个农民都勤劳的耕作,是每一个职员都努力工作,是每一个军人都无私奉献。

爱国无论是在纷繁的乱世还是在祥和的盛世,无论是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爱国的真谛只有一个:每一个人都将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



上一篇:抗洪救灾新闻事迹下一篇:企业离职率高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