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2024-07-21

大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通用11篇)

篇1:大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大学语文要重视审美教育,是由这门课本身的性质、内容决定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文学是诉诸人的情感的一种意识形态,其任务“是使人变得高尚”(高尔基语),其最本质的社会作用是美感作用。大学语文荟萃了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等精美作品,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美的情感、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等等,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素材,可以说,大学语文教学和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从美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看,大学语文应把美育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文科类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专业学科背景,较其他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理解、判断的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更应旨在深化语文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此外,从课程设置看,《大学语文》作为文科类大学生一年级的必修基础课,是为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对美的感知、欣赏能力,并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底蕴服务的。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优秀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增强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既达到了语文课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也使其作为一门基础课发挥了对专业课相辅相成的作用。

所谓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审美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并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具智慧,既有技能,又具审美意识的新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以其独具的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成为高校实施美育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那么到底应如何实施美育呢?笔者通过在文科类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通过对教材名篇的审美情感分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是实现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方面。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和谐的融合统一。所以,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或所刻画的人物往往都渗透着作者主观的思想寄托,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表象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如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所塑造的英俊、潇洒的将军菲比斯与丑陋不堪的卡西莫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既包含外表,又涵盖内心。俊美的将军让吉普赛女郎喜爱,也会让很多读者向往,而作者恰恰要批判这种华美包装下的狡诈、自私与虚伪,而在卡西莫多丑陋的面孔中,却饱含着作者对纯真、善良的赞美和向往。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通过对“春”的“怜惜、愁怨、挽留”,表明作者对南宋王朝(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从中可以使学生得到爱国情感的教育。再比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引导学生去倾听“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人籁,去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的空灵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去领悟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流露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哀而不伤的情感和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挖掘作品的“情”,由作品的表层进入作品的深层,以获得人生感悟、陶冶性情、纯净心灵尤为重要。

其次,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对大学语文教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学生是大学语文教学运转的轴心,那么实践则是大学语文教学开启的关键。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艺术美的鉴赏与评论,而一切艺术美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俄国伟大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就是生活。只有深入生活的海洋,才能探求包括文学内在的艺术美的真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模式,大力开辟第二课堂。要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延伸到对有关的文学、书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名作的欣赏。同时指导学生从事文艺创作、演讲与辩论、审美文化研究等创造活动。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奖励与宣传。如鲁迅的《伤逝》,内容涉及到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知识分子的道路、女性人格独立与经济地位、社会制度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讨论,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可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第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美育,利用现代传媒资料,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形象性的特点相一致,大学语文教学也要突出其形象性。大学语文形象性的特点主要依赖于教师语言的形象化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大学语文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最感人的是文学形象。教师讲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握这些文学形象,理解这些文学形象,感动于这些艺术形象,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和审美的愉悦。形象的内容要求形象的形式,教师的语言要力求丰富、生动、形象、富有个性。

教师的课堂词汇应是丰富的,语气要富于变化,语音节奏要与讲述内容和谐一致。另外,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谓得天独厚,因为与之相关的图片、图像资料很多,都可以拿来展示或播放。许多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优美图片,都可以扫描进计算机,再复制到CAI课件中展示给学生。这不仅能增加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而且可以突出这门课独有的个性。同时,配合教学播放一些有关名家名作的电影或录像,显然也能增强课程的形象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看电影、看录像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学形象。

在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与形象化的教学方式的结合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这种对美的教育是最自然、最生动、最形象、最有效的。比如讲授王维的《汉江临泛》,我们可以制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的整体气势的画面,用色彩描绘出“山色明暗交错,连绵不断”的山光水色来,并用动画技巧设计出动态景观:“波涛使得望中的城镇似乎在两岸起伏波动,远方的天空也在腾跃翻卷”,使学生加深理解王维盎然游兴、寄情山水、怡然自乐的情绪。

最后,通过创设作品美的情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为了消除学生听课的枯燥感和疲倦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分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让学生先听音乐朗诵,在朗读中感受抑扬顿挫的节奏和优美的诗歌语言,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历来对它的评价很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意境深远。讲授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随着文章的波澜起伏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欣赏一幅完整的清风、明月、江水、小舟、歌声、箫声所组成的美妙动人的赤壁夜游图,还要使那些回味思索的余音强化,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欢欣情绪、豁达心胸、高尚情操、哲理性的语言,真正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

总之,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及教学中相关的美的因素,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篇2:大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大学语文要重视审美教育,是由这门课本身的性质、内容决定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文学是诉诸人的情感的一种意识形态,其任务“是使人变得高尚”(高尔基语),其最本质的社会作用是美感作用。大学语文荟萃了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等精美作品,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美的情感、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等等,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素材,可以说,大学语文教学和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从美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看,大学语文应把美育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文科类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专业学科背景,较其他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理解、判断的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更应旨在深化语文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此外,从课程设置看,《大学语文》作为文科类大学生一年级的必修基础课,是为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对美的感知、欣赏能力,并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底蕴服务的。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优秀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增强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既达到了语文课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也使其作为一门基础课发挥了对专业课相辅相成的作用。

所谓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审美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并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具智慧,既有技能,又具审美意识的新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以其独具的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成为高校实施美育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那么到底应如何实施美育呢?笔者通过在文科类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通过对教材名篇的审美情感分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是实现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方面。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和谐的融合统一。所以,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或所刻画的人物往往都渗透着作者主观的思想寄托,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表象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如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所塑造的英俊、潇洒的`将军菲比斯与丑陋不堪的卡西莫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既包含外表,又涵盖内心。俊美的将军让吉普赛女郎喜爱,也会让很多读者向往,而作者恰恰要批判这种华美包装下的狡诈、自私与虚伪,而在卡西莫多丑陋的面孔中,却饱含着作者对纯真、善良的赞美和向往。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通过对“春”的“怜惜、愁怨、挽留”,表明作者对南宋王朝(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从中可以使学生得到爱国情感的教育。再比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引导学生去倾听“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人籁,去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的空灵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去领悟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流露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哀而不伤的情感和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挖掘作品的“情”,由作品的表层进入作品的深层,以获得人生感悟、陶冶性情、纯净心灵尤为重要。

其次,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对大学语文教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学生是大学语文教学运转的轴心,那么实践则是大学语文教学开启的关键。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艺术美的鉴赏与评论,而一切艺术美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俄国伟大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就是生活。只有深入生活的海洋,才能探求包括文学内在的艺术美的真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模式,大力开辟第二课堂。要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延伸到对有关的文学、书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名作的欣赏。同时指导学生从事文艺创作、演讲与辩论、审美文化研究等创造活动。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奖励与宣传。如鲁迅的《伤逝》,内容涉及到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知识分子的道路、女性人格独立与经济地位、社会制度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讨论,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可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第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美育,利用现代传媒资料,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形象性的特点相一致,大学语文教学也要突出其形象性。大学语文形象性的特点主要依赖于教师语言的形象化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大学语文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最感人的是文学形象。教师讲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握这些文学形象,理解这些文学形象,感动于这些艺术形象,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和审美的愉悦。形象的内容要求形象的形式,教师的语言要力求丰富、生动、形象、富有个性。

教师的课堂词汇应是丰富的,语气要富于变化,语音节奏要与讲述内容和谐一致。另外,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谓得天独厚,因为与之相关的图片、图像资料很多,都可以拿来展示或播放。许多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优美图片,都可以扫描进计算机,再复制到CAI课件中展示给学生。这不仅能增加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而且可以突出这门课独有的个性。同时,配合教学播放一些有关名家名作的电影或录像,显然也能增强课程的形象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看电影、看录像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学形象。

在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与形象化的教学方式的结合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这种对美的教育是最自然、最生动、最形象、最有效的。比如讲授王维的《汉江临泛》,我们可以制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的整体气势的画面,用色彩描绘出“山色明暗交错,连绵不断”的山光水色来,并用动画技巧设计出动态景观:“波涛使得望中的城镇似乎在两岸起伏波动,远方的天空也在腾跃翻卷”,使学生加深理解王维盎然游兴、寄情山水、怡然自乐的情绪。

最后,通过创设作品美的情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为了消除学生听课的枯燥感和疲倦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分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让学生先听音乐朗诵,在朗读中感受抑扬顿挫的节奏和优美的诗歌语言,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历来对它的评价很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意境深远。讲授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随着文章的波澜起伏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欣赏一幅完整的清风、明月、江水、小舟、歌声、箫声所组成的美妙动人的赤壁夜游图,还要使那些回味思索的余音强化,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欢欣情绪、豁达心胸、高尚情操、哲理性的语言,真正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

总之,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及教学中相关的美的因素,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篇3:刍议大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是需要通过听觉去感受的听觉艺术, 在聆听的过程中让自身的审美素养得以提高。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自身的审美素养得到提高呢?众所周知,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感受音乐美的存在, 听就是最重要的方法途径之一。我们对美的感知很多是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慢慢取得的。在大学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将自己的感官全部调动起来, 去探求音乐中的美感。

如在进行《生命交响曲》欣赏教学中, 笔者将多媒体课件技术与教材内容有效整合, 学生通过课件展示欣赏到生命在音乐中透露出的激情与悲伤。震撼的音乐随着一组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的脑海中不仅仅是在欣赏音乐, 更是在聆听生命。教学者通过媒体的传输, 将审美感知成功实施, 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美的所在。

二、学生审美表现能力的培养

情感艺术的种类可以分为很多种, 音乐艺术作为其中之一, 将人的感情与音乐本质结合在一起。学生在音乐中如何将自己所要表述的意识表现出来, 知道用什么方法, 通过什么途径去表示, 这个过程就称之为审美表现能力。教学者在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时, 要懂得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潜在的表现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功或者失败都要及时予以点评, 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大胆开放地将自己想要表述的意识勇敢地用音乐表现出来, 这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所在。

如在授课声乐《嘎达梅林》这首作品时, 笔者先将这首蒙古民族这首歌教会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一边唱一边表演, 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到蒙古风味的美,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三、学生审美合作能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艺术的多元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表演艺术包括独唱、合唱、独奏、合奏, 舞蹈也分为独舞和集体表演等多种形式。学生集体参与表演活动是合作和共同创造美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是一种提高, 对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培养, 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关心, 在合作中交流合作, 共同进步。

如钢琴教学中, 我在教授《嘀哩嘀哩》这首四手联弹作品, 就要求学生有合作互助的精神, 在演奏过程中互相照顾, 互相聆听, 通过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作品。

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环境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非常重要。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指的是学习的地点, 还指可以激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力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可以是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这都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 在愉悦的音乐活动中, 在强烈艺术氛围的感染下, 学生放开自己的想象, 大胆地进行创新。

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笔者, 和谐平等的民主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发的萌发, 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创新灵感的激发;激励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情趣, 竞争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水平的提高;鼓励的环境能让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让学生审美体验的感觉得以拓展和深化。

五、学生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

任何一种审美活动的主体都会在审美过程中对审美对象与审美价值做出判定。评价包括人的认知情感及其反应。在音乐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和学生及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做的反馈应该充分重视, 让每一位师生都成为音乐美的感受着和传输者。

如在音乐教学表演课堂上,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表演, 每一小组表演完成, 教师可以让该小组的某个成员做一次自我总结, 将所在小组的表演理念及设计思想做简单的介绍, 其他小组成员做相应的补充。其他小组可以发表自己对表演的看法, 指出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可取之处认真学习, 达到同学之间交流沟通的目的。教师的总结可以是针对每个小组, 也可以是针对这个活动的开展, 但是一定不能背离鼓励学生、促进教学的宗旨。音乐是美的艺术, 音乐教学者是美的传播者, 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 去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和表现美, 进而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感化, 人格在美的浸润中变得崇高, 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音乐。

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靠课堂教学, 各种积极健康的校外活动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与, 在各种活动得到不同的收获, 从不同的方面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大学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重要途径, 对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美育教育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成为实现美育目标。音乐审美教育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价值观, 为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音乐的艺术性决定音乐教学审美内涵的存在。本文通过描述音乐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提出如何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孟利霞.浅谈音乐教学中美感的体现形态[J].陕西教育 (高教) , 2008 (7) .

[2]戴航.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浅析[J].教育与职业, 2006 (32) .

[3]王安国, 吴斌.全国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篇4:《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审美渗透 文字美 意象美 情感美

文学的首要价值就是审美价值,这是它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条件。人们欣赏文学,也就是感受美、体验美和欣赏美。我们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特殊功能,把审美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一、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

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情操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黑格尔曾精辟地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 真和善只有在美中才能水乳交融。”因此,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强调“智能教育”、“通才教育”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突出特征。

应试教育过于看重学生系统知识的大而全,忽视创造性意识的培养,即使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比较好,而在日后漫长的工作中,却明显露出创新意识薄弱、后劲不足、不够灵活等缺陷。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必须把培养想象力、创造力放在首位。文学想象力是一种开拓性、创造性的能力。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思考、质疑、辩难,养成肯钻研,勇于探索,不拘泥于名人权威见解的习惯。不仅要有意识地训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力、综合力,进行全面的思维训练,还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育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人们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源于人们的内心指令,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内心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正是依靠对各种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讲述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通过情感的融通变化来分辨美丑,自觉地趋善避恶,实现道德的升华。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实现追求理想的生活。审美是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理想是这种世界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审美理想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向往的一种完美的生活境界,《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历代作品中的优秀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中发掘出美的内涵、美的心灵、美的理想,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自觉地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中的审美渗透途径

(一)领悟文字美

作家在写文章时,总是字斟句酌,以达到用词的精炼和准确。“推敲”一词是唐朝诗人贾岛和韩愈在诗词炼字上的一段千古佳话;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又成了炼字的千古美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精炼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仔细品味。例如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第一次拿给李甲的一百五十多两银子都是藏在被褥里的“碎银”。教学时,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这两个看似普通的字,就会发现这两个字非常简练也非常形象,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这表明,这么多的银子全是杜十娘一点一滴、日积月累、辛辛苦苦储存起来的;这还表明,她是一个有心人,有深谋远虑的性格,很早就下定了要跳出火坑的决心。再如贺敬之《回延安》中有“手抓黄土我不放”一句,启发学生把句中的“抓”改为“捧”,并比较其效果,结论是“捧”显得庄重、虔诚,与诗句的情境不符。一个“抓”字,充分表现出诗人回到阔别十年、魂牵梦萦的圣地延安,感到延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如此亲切。当诗人的脚一踏上延安的土地,便迫不及待地“抓”起黄土。“紧紧贴在心窝上”,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与延安的深厚感情以及自己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教学时,应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比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遣词造句的精妙,更让学生体味到了作家的独具匠心。

(二)感悟意象美

意象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晶,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价值的情境。它不是生活事实的机械记录或堆积,它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成果,是通过他们心灵的一种创造,浸透了他们主观的思想感情,是意识形式之一。而且意象还具有虚实结合、具象与抽象渗透的特点,因此,我们对作品一来要入乎其中,深切体悟其意象的内蕴,揣摩其言外的“不尽之意”;二来又要出乎其外,懂得联系作品反映的广阔生活背景,考察其意象概括的真实性。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中的两个意象都非常美。一是雨巷,它既可实指雨巷,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讲授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启发学生把雨巷“虚化”,“这是一条追求之路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康庄大道还是通向死胡同?”二是丁香,戴望舒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古代诗人善于寄情于物,托物言志,以香草喻美人,以松柏比君子。这里的丁香,同样是古典诗词中较常出现的意象,丁香往往代表孤高美丽的忧愁。诗人将这种气质赋予给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即姑娘,姑娘即丁香。于是不难理解,丁香可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它是超越世俗的存在。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以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三)感知情感美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并加以细细品味,就能被其深邃的思想内容所感染而最先进入角色,达到以情动情、以理育情的目的。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深入理解、以理育情,才能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最佳效果。

如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应从荷塘月色的情境美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及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启发,最后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朱自清之所以把荷塘写得如此美丽,宁静得像一个世外桃园,表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心理,寄托了作者不愿同国民党反动势力同流合污的感情,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心愿,进而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科学地把握情感教育的点和度,创设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达到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

“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感的作用,从而使教学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同时,在大学语文审美活动中,要真正落实高校素质教育,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还要在学生以往的学习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高尚的人格精神。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王蓓萍,黄岳洲.怎样鉴赏文学作品[J].语文月刊,2001,(7).

[3]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张子泉.探析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29).

篇5: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初探

一、对当代大学生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的进行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进而实现当代大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的提升,是高校素质教育进展过程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进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益处:

1、有效的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是作者情感表达十分有效的一种形式,寄托了作者的精神,内涵十分的丰富。优秀的音乐作品其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的音乐方面的知识,还会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在大学生对于音乐赏析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提升了自身的审美能力,更能够对于音乐作品发生的背景有着透彻的了解。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暴风雨》,就需要听者首先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暴风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就要求听众能够对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斗争的历史有着深入的了解。

2、有助于塑造当代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品行。音乐是一门比较高雅的艺术,是作者内在感情的一种外在寄托。音乐教育不仅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更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塑造学生的情感体系,使得学生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人格与品行。音乐通过耳朵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让听众产生舒适的心情,并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赏析,能够全面的感受与领悟到音乐作品当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3、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造创新意识。不同的音乐作品其具体的形式与内涵也是不同的,每一种类型的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这种形式的多种多样也让所有不同的音乐形式充满了魅力。大学生作为社会当中思维十分活跃的一个群体,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在鉴赏各种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可以给自身提供一个全方位展现自身才能的机会,对不同的音乐作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教育形式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与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高校的音乐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不可避免的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滞后,对于音乐教育认识上仍然存在偏见。其实在中学阶段,学校为了升学率考虑,对于音乐、体育等高考考核之外的课程都不能够加以重视,很多的家长以及教师都把音乐定义为“副科”。这一思想逐渐的被整个社会所接受与默许,根深蒂固,直到现在高校的音乐教学都没有实现完全的落实与普及。很多高校由于自身的经费稀缺,自身的办学条件比较差,对于音乐课程的整体安排都不是很重视,课程安排形式十分的单一,公共音乐的教学环节备受冷落。

2、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学目标单一,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高校的音乐教育活动当中,很多教师都是单纯的为了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的注重对于作者、作品类型的分析,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内容仍然是以教师自己的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缺乏学生自己对作品的鉴赏,形式重于实质,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悟与分析不够透彻。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并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好学生自身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

3、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教材内容落后。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教材整体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滞后性,缺乏时代的特色,不能够充分的把握好音乐教育发展的脉络,与现在大学生群体很强的时代责任感显得格格不入。教材内容的落后使得很多的大学生对于音乐审美与鉴赏缺少了应有的兴趣,自身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不大。因此,今后在教材的选取方面,教师一定要紧密的结合好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选取一些紧密联系实际的音乐教学内容。努力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多层次、多维度的审美思想。

三、加强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建议

1、改变思路,创新音乐课程学习模式。要真正的培养好、塑造好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必须要改革长期以来树立的音乐为“副科”的观念,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把握音乐自身教育意义的充分发挥。学校要积极的完善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之上灵活的开设音乐课程,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在原有公共课程的基础之上,开展更多的实践性课程,比如音乐欣赏、音乐话剧赏析等等,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与选择空间。最大程度的革新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摒弃固有的观念。

篇6: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刍议

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刍议

音乐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是一个必须由感性切入的心理活动过程,其特点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

作 者:诸金飞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200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特点 途径

篇7: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冯英

河南省实验中学

在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 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 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我们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2.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 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 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求。

上述三方面内容,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参考文献:

[1] 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版。

[2]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 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 艺术教育法规汇编》,教育 科学 出版社,1997年版。

[4]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1981年版。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8:大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有时候大家会觉得审美教育只和音乐、美术这样的课程有关,这是一种很不全面的看法。审美能力不但是一种文化素养,还是一种精神面貌的综合展现,审美教育在所有的学科中都有不同的展现。学生的感情、精神的发展越是充分,他们的审美能力就越高,他们所接受的知识可以带动他们的联想能力, 这对他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审美能力的提高可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兴趣。语文课上,教师要进行精心的教学安排,带领学生到达一定的审美意境, 让他们身临其境般地走进教材,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去不断地思考和研究,不断提升审美能力。所以,在进行语言文学知识的教课时要充分使用想象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到达一定的意境,这会比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 的审美教育的方法

( 一) 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发现美, 欣赏美

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优秀的文学篇目,在这些优秀的文章中,有很多美的展现: 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作者对她的服装和样子进行了艺术性的勾画,字里行间都显示出了美。教师要把美贯穿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把文章与音乐结合起来,也可以借助视频来进行教学,通过整体性的展现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从不同的角度激发起学生对于美的感受。

( 二) 指导学生追求美、创造美、 享受美

1. 引导学生学习说话的艺术

为了让学生学习一些和礼仪有关的知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等。经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礼仪,还可以塑造他们良好的个人性格和修养,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和社会进行交流。在企业来看,员工的良好素质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可以提高服务质量,让企业收获最终的效益。

2. 领悟服饰、色彩搭配之美

服饰美不但展示了一个人的外在美还展示了一个人的内在美。一个会自我打扮的人不会太关注自己身上的衣服值多少钱,而是注重怎么可以利用服装表达自己的个性。美的服饰要与自身的特点进行结合,如自己的性别、年龄、时间、场合等。很多学生只是一味地追求时尚,所以,有时候选择的衣服并不适合自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进行服饰搭配的教育。经过对一些服装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不能只是为了追求时尚而穿一些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衣服,要树立正确的穿衣观念,通过一些简洁、干净的衣服来塑造自己的形象。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升了他们的穿衣品位。

3. 学习毕业自荐书的设计

为了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设计自己的毕业自荐书。不管是封面的图案和色彩的选择搭配还是内容,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自荐书的设计过程中,学生都比较积极,所以设计了很多精彩的自荐书。但是因为学生都是第一次进行设计,所以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 有的学生选择的图案虽然很漂亮,但是比较幼稚或与内容不统一; 有的学生设计的封面色彩比较亮,有的颜色却比较灰; 自我介绍的内容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又太复杂。面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要一一进行指导。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 美教育的具体应用

要想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要将审美教育与语文课程教学相互融合, 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功底,还可以美化他们的心灵,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听”是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

大学教师在语文课中进行审美教学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兴趣听。教师在进行审美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去听,那么不管教师讲得多好,都失去了审美教学的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情感和人格上都有共鸣,形成一种默契,从而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

2. “读”是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在语文课的审美教学中,读所起的作用是很广泛的。大学语文不管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结构、风格、体裁中都会呈现出一定的美,大学语文的中心就是围绕着美,大学语文课程不但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还有一定的内涵,所以,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是经典文学,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美。在阅读这些经典作品的时候,学生要多向那些作家学习审美能力,树立起自己的审美概念,用自己的思想对美进行鉴赏,才会有共鸣,有阅读兴趣。

3. “说”是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环节

老师在语文课堂中要打造出美的交流气氛,用学生喜欢的、能接受的讲课语气和方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深入到课堂审美学习中来。与此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一起互动,让学生逐渐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老师有感情地进行语言讲解和授课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内容产生情感,这就是美所引起的效果。文章中很多真实的情感,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心灵,从而产生美的力量。

4. “写”是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手段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写”。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听、读、写都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里真实的美,让学生明白审美产生的感情是可以和生活相结合的。可以对生活中的一些美的现象进行解释,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对生活和文章中的美进行立意和分析。在语文课进行文章欣赏时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出美好的文章。然后 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借鉴,使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综上所述,学校要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审美教育,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加入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语文改革的有效途径,也是和时代的需求相融合的。

摘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设立审美教育是语文改革发展的需求,更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主要是用来加强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和欣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要让他们知道审美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还要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篇9:浅析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途径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们正逐步从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中走出来,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高校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趁此重任,不断探索創新。

诚然,语文教学从古代的八股举士私塾教育发展至今,已不仅仅被看做是交际工具。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公共必修课,更注重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完美人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要将审美教育贯穿于大学语文教学当中。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意义

18世纪,美学从哲学中划分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德国。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也随之提出。审美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审美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语文重视审美教育是由其课程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旨在深化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作用。

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品格的完善、人格的健全都贯穿在人文教育当中,这需要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德国著名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明确提到“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也就是说,人性的发展和提升必须要经过审美的中间过程。

二、如何推进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通过诵读中外经典名作,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作为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教程中汇集了诗、词、散文、小说等各类中外经典名篇,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文化韵味和作者的思想品格特质,提升自身审美分析能力。朗读、听名家诵读,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感,唤起学生的形象感、想象力,感受作品意境美。跟随着朗读者的思路,受到感染,陶冶性情,进而产生共鸣,自觉接受审美教育,并且这种教育的感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如:听《雨巷》是一种享受,“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初读,“悠长”

“悠长”,像叹息一样,抒发哀怨,反复手法的运用巧妙来长了诗歌的内在情感。再读,理解意境,这首诗有四个层层递进的意象,第一是“姑娘”——她的感情百感交集;第二是“丁香花”——美丽、愁怨、哀婉的代名词;第三是“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神秘、朦胧的特点;第四是“雨巷”——幽深、寂静多层意象组合创造出了优美意境。三读,深入体会,把握主旨,诗歌本身情感的这种不确定性也就造成了读者各样个性化的解读。

2.直观感受,激发审美情感。

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是凭借着情感性的语言进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感知形象描绘的语言,还体验着议论抒情语言,从而激发审美情感。

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形象性。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目的,可以结合教材特点,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以图画或者实物等艺术形象,引起学生的直观感应。图像或实物提供了一种与某种审美情感或内心生活在感性结构上的相同形式,它不单单是一种模仿或者再现,而是将这些情感样式、节奏完整地呈现出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效果,直观效应将产生更好的审美教育效果。审美教育活动就在这种学习迁移中实现。

3.实践主体自觉创造美。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审美教育是一种自我美育,无论自身所处的家庭生活、社会活动提供的美育条件怎样,最终都要经历自觉的审美活动来获得美得感受。

大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段学习的历程,具备了较高文化的修养,应该有自己喜欢并能参与的文学创造活动,比如,创作诗歌、绘画书法、朗诵等等。审美创造是更加深入的审美活动,每一次审美实践都能获得审美经验,而这审美经验在不断加深着审美修养的积淀。

总之,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在借助经典文学作品本身高尚的思想境界以及语言文字美得基础之上,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自觉地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健全自身的高尚人格。

参考文献:

[1]仇春霖.大学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邢建昌,姜文振.美学[M].昆仑出版社,2004.

篇10: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点滴做法与体会:

1强化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1.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1.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讲故事、讨论、游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1.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MP3中的歌曲欣赏和DVD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2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3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4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MP3和家里的笔记本电脑存的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着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5审美教育的关健在于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篇11: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

● 孙德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成为学生审美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异彩纷呈地闪耀着美的光华,令人为之心热,为之神往。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中蕴含的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以诗赏景,体会古诗中大自然的美 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的现实„„”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各种形态的美。美,无处不在;美,无时不有。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认识具体事物、体会思想感情为审美活动创造了广阔的环境和适宜的氛围。

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古代诗人常常会为大自然中得天独厚的美丽风光所倾倒折服,并写下千古传诵的佳句。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了庐山瀑布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的宏伟壮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对这美丽的景致也赞叹不已,流连往返,那么你的心也将开放出美丽的花朵来。”春花烂漫的季节也是最令人钟情的。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写到:“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通俗易懂的诗句中尽显田园风光。理解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在抒情的音乐声中边想象边描绘:在宜人的江畔,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路的两旁有无数色彩斑斓的野花竞相开放,差不多把路都给遮住了。美丽的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儿„„一旦这幅清新自然的春日美景图展现眼前,教师无需多言,学生便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试问,这样诗情画意、情趣盎然的意境怎能不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呢?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美

我国古代的诗词,流传至今的往往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们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为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反映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情趣就会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得以提高。

1.议,体会古诗中的数字美。数字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单调乏味的,但古代诗人却把数字巧妙地融入诗中,起到了其它语言文字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增加了诗的美感。如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理解这句诗时,我紧扣“一”字,让学生反复品读讨论,使学生由这一枝独秀的红杏,“看”到了园里春闹枝头的繁华景象,体会到了诗人对这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再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纵然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诗人通过“深千尺”这个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学生深深地了解了汪伦和诗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因此,谁能说这古诗中的数字不具有它独特的美呢?

2.画,体会古诗中的色彩美。一些描写颜色的词语对渲染古诗也有着独特的功效,能使人的眼前呈现出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如杜甫写的《绝句》中有这么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中的“黄”、“翠”、“白”、“青”对事物的描写可谓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再如《鹅》这首诗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的“白”、“绿”、“红”,又能使一身白毛、大红冠子的大白鹅在清澈的河水中尽情嬉戏的情景跃然纸上。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读诗、画图、涂色来理解诗的意思,体会并表现诗中的美景。3.读,体会古诗中的韵律美。汉语是美的,尤其是古代诗人写诗都注意字数相等,用词精当,讲究平仄,重视押韵。美文就需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叶圣陶语)如《游园不值》中第一、第二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及第四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苔”、“开”、“来”字押韵;再如《暮江吟》第一、二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及第四句“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中”、“红”、“弓”又均押韵,这样和谐协调、抑扬顿挫的诗句,学生读来琅琅上口,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三、探求意蕴,体会古诗中蕴含哲理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悉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渐渐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通过寥寥数行的古诗,我们不但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感受到诗人多样的情怀,还能从中受到启发,悟明道理。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一诗中:“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表面上是说由于站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诗人所见的庐山景色也不同。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了解,就不难使他们受到启发:对一些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这平淡无华的诗行间流露出的不正是这深深的哲理美吗?

四、品诗悟情,体会古诗中人物情感的美

在古诗中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能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文中人物所具有的人格美,受到美的震撼,对于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淘宝商城女鞋 http://live.yy-movies.com/ 淘宝爆款 http://52yd.net/ 如陆游的一首《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写出了他终身的遗憾,“王师北定中原日”写出了他毕生的心愿,“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出了他临终的遗愿。教学这样的古诗,我都要求学生在课前查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课上进行交流,讲诗人的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诗人的人品、古诗创作的背景。有了这些铺垫,学生体会诗中溢于言表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可谓水到渠成。这种美好的情感,怎能不令学生的心灵产生感应,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呢?

总之,古诗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而古诗中潜在的美育因素除上述种种外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挖掘、善于利用,相信学生定能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上一篇:四年级下数学辅导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老师写小朋友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