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策略

2024-05-12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策略(通用9篇)

篇1: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我看来,要上好一堂课应该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策略。第一、恰切使用、合理处理教材的策略。第二、巧妙设计课堂问题的策略。第三、深刻理解、准确把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第四、注重环环紧扣的教学环节策略。

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要时刻跟上时代需求的步伐。我也在尽我最大的努力把这些理念落实到我的教学实践中。现在就以第二个教学策略“巧妙设计课堂问题策略”来谈谈我的教学实践。

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文章的线索”,我设置了“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马上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回答为:“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全文写藤野先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而且支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过半。亦有的学生反驳:“以爱国的情感为线索,学医为爱国,弃医从文亦是因爱国。”赞成这一观点的学生也不少。争议由此引起,看到学生们讨论得如此互不想让,我趁机又设置了另一个问题:“写藤野先生与写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学生们冷静地思考了一下就做出了反应,他们恍然大悟地发现,二者并不矛盾,因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学生立刻明白了二者的关系。我便趁机点明,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

可见,巧妙设计课堂问题是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命脉。世上没有问题的课堂,学会设计问题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捷径,好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情志、思维,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重点,瞄准教材难点,巧妙创设情境来设计,问题力求新颖有趣(视角新,语言妙,方式独特)。切忌简单化、庸俗化、复杂化,追求“于无声处听经纬”、“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境界。

总之,教师要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准确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最终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篇2: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策略

一、激趣:创设直观情境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一直作为中国文学描写的一种极致,被众多的创作者所苦心追求,因为只有将读者引入文学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热切的关注与更强烈的共鸣。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学习与欣赏活动,更应如此。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对象还是尚不成熟的学生,如果紧紧地锁住语文教学的功利目标不放,死拉硬拽,就无法引发学生的有效注意,而“注意是教学艺术的光亮,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夸美纽斯语)。”因此,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予以新鲜的刺激对象,使学生始终保有优势的兴奋中心,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直观的教学情境就成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快捷、最基本的途径。

⒈音乐渲染,挂图提示

音乐与挂图是教学中的常用形式。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缕缕情思,把他们的思绪带入一个优雅、朦胧、幽静、旷远的世界,让他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悠然神会,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此时此地、此情之景会使他们在更加轻松愉悦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诗琴书画和谐统一的语文学习空间,在轻松愉悦、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知识的启迪。此时,语文学习就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了。

挂图提示则在再现形象、导入情境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轻便快捷、简单明了,让学生在画面的转换中受到情绪的感染,将难以捉摸的问题简单化,在描写与想象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如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对贾府错综复杂的院落结构难以明其就里,进而对黛玉的行踪不甚了了,把贾府的院落结构图一挂,学生就了然于胸了。

⒉网络传输,视屏引导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多媒体教学日益重要,也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综合各种信息、声音、图像、图形、文字、表格、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显得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可以说,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一扫过去的沉闷单调的教学氛围,大大地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得教学空间无限地延伸,以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一直处于情绪的高度亢奋之中,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学习,特别是当作品中的某些内容远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理解的时候,媒体大大地拉近了作品与生活的距离,这样,不熟悉就不是一种隔阂,而是连通学生理解各种生活场景的一座金桥了。

当然,多媒体永远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始终无法代替对文本的解读,“夫缀文者以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把媒体作为“披文入情”的一种必要手段,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将是大有裨益的。

⒊角色扮演,情境再现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才能会”。问题的解决在于“做”,这种“做”是高规则所涉及的概念、法则的综合应用。因为问题解决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绝非简单的解决问题,它涉及各种认识成分与动机成分。角色扮演无疑是“做”的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再现情境、加深体验,还可以诱发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仔细地去揣摩人情物态,以形显情。

二、诱思:创设对话情境

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而这些东西是慢慢生成的,必须引导学生从对文本的解读之中不断地去培养。从本质意义上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语文课就是这场对话的媒介,语文教师永远只是对话的诱导者,而不是代言人,否则就会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心理上的内化与生理上的消化一致。”(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实际上就是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供环境、酿造气氛、搭建平台。因此,教师必须循循善诱,不断地去诱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切实营造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对话情境,真正把对话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高明之处应在于巧妙地设置各种各样的对话情境,推波助澜,促进学生的心境与文本所展示的情境的紧密接触,为学生对文的认同或批评找到结合点。

⒈亲身体验,促进理解

所谓亲身体验,就是创设一种让学生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情境。“真正的学习行动,应该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体验是发展之源,发展是体验之课。”(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从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升华,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例如学习青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时,要让学生深入地认识课文“为了如此的美丽动人,它必须失去双臂”的基本观点,可以让学生试着用电脑为维纳斯像完形,并找出一些美术家的构思让学生参考,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感受。然后再畅谈他们对各种甚至可以称之为奇思妙想的完形方法不满的原因,从而认识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形式的生命力。也许学生并不认同作者的观点,但从中他们一定会理解作者提出这一命题的原因与依据,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铺平了道路。

⒉巧妙迁移,拓宽境界

有时候,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经验、阅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时虽通皮毛,但终难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里我们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或阅读经验巧作迁移,迂回包抄。有时会峰回路转,别开生面。例如,学生对“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能成为婉约词的代名词了解不透,这里教师如果仅仅围绕概念性的述说作文章,或者按照教参去解说,学生也许会了解,甚至接受,但终究难以圆通,于是我们就可以暂时抛弃它,讲到中国古代的几个文化传统:“折柳送别”“借酒浇愁”“庆团 思

⒉巧妙迁移,拓宽境界

篇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教学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当前的农村语文教学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仍然处于应付学生的升学考试阶段, 在平时的教学中并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以至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很低, 阻碍着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那如何去改变这种状态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如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求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

首先:要牢记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 搜集整理资料以便更充分地了解作家以及作品相关内容, 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 让学生记录在课堂笔记上, 印在脑子里, 以便学生定期复习。

其次:对于文体知识方面的掌握, 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有最基本的单元意识和整体框架意识。学习本单元应该重点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体裁等。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清晰地讲解, 只有这样, 这些文体方面的知识学生才能够得以掌握。

策略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一, 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课文能力, 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自学能力是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 所以, 语文老师要在实质上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观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的大作家大文学家, 无不受益于诵读。所以,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语文的能力, 首要要抓好平时的诵读这一环节, 我们的老师把课本规定的要熟读背诵的篇目段落作为重点, 要真正地落实到位, 不要让学生把诵读不自觉地看成一种负担, 不到临考不背书, 养成惰性。在日常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不断地提高诵读的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前提。

第二, 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和自我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质疑, 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所收获。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做纵深思考,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还学生以“权利”。为学生铺设舞台, 布置各种各样的情境, 努力创设出一个让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氛围, 使他们的思维尽情地自由发挥想象。这样, 学生不但敢说, 而且也会爱说, 从而达到想说和会说的最佳效果。老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地组织学生举办一些辩论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来锻炼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

第三:提高书写表达能力。在考试以笔试为主的情况下, 书写能力是很重要的,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体得分的高低、考试的成败, 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因此, 不可小视。尽管阅读答题没有规矩, 但在语言的完整、流畅上很有讲究的。同时, 学生的书写在现阶段也是个重要问题, 有些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往往很随意, 写错了来回涂抹弄得卷面很不整洁。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严格要求, 让学生养成书写工整美观的习惯。

策略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掌握好尺度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有效地减少教师的讲解过程, 帮助教师营造一种更加适宜学生学习的氛围和情境。同时,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因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将一些原本静态的知识变得更加灵动起来, 也可以使那些枯燥的知识更加生动和形象, 打破教师讲解的时空局限性, 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愉悦的、欢快的教学氛围。然而, 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较好地掌握多媒体应用的尺度就会让学生陷入观赏画面欣赏音乐等表面的现象之中, 老师也会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技术, 使语文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所以, 语文老师一定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衔接关系, 合理利用。

策略四:语文老师要恰当地进行课后辅导

篇4: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立德树人 有效策略

前言

十八大会议明确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型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同时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相关工作的方向也被明确化了,初中语文教师要把专业实际融入课堂教学当中,综合提升业务能力与师德水平,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底,对于国家倡导的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要坚决拥护,教师应当从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品味到责任感与荣誉感,并对教学内容、形式与手段加以创新,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到立德树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立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一词最早见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随着我国步入历史新时期,“立德树人”逐渐被确立为教学根本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德艺双馨的。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品行与广博的学识,知识丰富但是又不能以学压人。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当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对学生人格和个性进行锻炼与培养的最主要手段。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立德树人进行培养,在思想道德方面进行熏陶,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做人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是极其有必要的。

二、作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评语可以说是作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是用所使一种无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导,它是用书面的形式进行表达的,所对口头上一些随意与拘谨的元素进行了过滤,将师生当面交流的一些弊端过滤掉了,说它是思想教育一点也不为过。初中生正值认知发展时期,思想较为活跃,看待问题有可能出现偏激,也有可能太过理想化。教师一句关切的问语,一句至理名言,或者一点点拨,对学生所起的效果都能如指路明灯一般,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老师中肯的评语,像盲人拐杖一样,有引路作用,让学生不再迷茫,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斑斓的新世界。

最近几年来,人们思想观念受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左右,而青少年又是最容易被感染的群体。如此形势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可以登高望远,辅助学生对真善美和假丑恶进行辨别。作文教学当中,要从立意的角度对学生做思想教育与情感熏陶,引导学生用批判精神与悲悯情怀自觉对自身灵魂进行参省,对自己的真诚、责任感、高雅情趣与同情心进行反思;让他们能够对身边的人与事客观地看待,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是非对错加以分辨。

三、古诗词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古诗词课程同样对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有重要作用。我们的伟大祖先拥有诗一般的智慧,他们用诗性目光审视周围一切事物,结合诗性方式对生活进行表达与创造。我们从下面几个角度谈一下古诗词课堂上把立德树人融于其中的几个办法:

第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走入诗境,为学生树立健康思想意识。诗词精华可以用有限表达无限,短短几句话就可以把读者引入到诗境当中,而且让人回味无穷。打个比方,像杜甫诗中所描写的“一览众山小”,五个字就给人一种豪迈的气势,让人感同身受仿佛和诗人一齐享受着登高远眺的乐趣,还有年轻人朝气蓬勃的韵味,让人身心共同振奋。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和学生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引导学生合理联想,同古人交流,就会为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铺好道路,达成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第二,对古体诗词形式特点进行掌握,辅助学生构建规则和自由辩证思维。学生遵纪守规是必然的,但是现如今学生自我感太强,宣扬绝对自由,不把他人利益和感受放在眼里。学习古体诗词形式特点进行掌握,可以辅助学生对规则和自由辩证关系进行理解,尤其对现今的学生可以说是大有好处。对唐诗宋词的时候,教师要着重强调对诗词的外在特点进行掌握,引导学生把诗词看作文学游戏的一种形式,要时刻遵守游戏规则,句读、押韵、半仄、对仗等都有一定规律遵循。这些严格要求不但没妨碍思想自由发挥,反而是对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一种激发。通常学生对于游戏都有好奇心,对上述假定会感同身受,加上老师合理点拨与引导,时间久了,这种游戏方式就会对学生的价值观有所影响,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在社会里面生存打下基础,对立德树人意义也进行了拓展。

结语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育的根本,就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是当代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本质目标。初中教育对于传统教育传承具有历史性使命,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把立德树人的根本理论深植于心,运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有效策略,为学生们树立好典范,用高尚精神塑造学生,将扎实专业知识作为育人基础,为全民族的伟大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京,郑艳. 大学英语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J]. 大学英语(学术版),2014(02):170-174.

[2]李小英. 试论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13(03):48-49.

篇5: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策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鉴赏,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从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阅读中,学生是这项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能与学生共同合作,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帮助他们进入作品的世界中去。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作品进行理解、体会,感悟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因此,我认为,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把握,立体观照,得其要旨。在阅读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准确的把握文章意蕴,就要指导他们从审视文章的整体入手,立体的观照文章的全部材料,从丰富复杂的内部结构中发现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所谓观其大略,明其大意,获其要旨,察其要义。不能对作品某一句或一段做孤立、微观地分析。或者将文章肢解,进行所谓“串讲”,把老师的“分析”硬塞给学生,将学生放在被动地接受地位。“艺术的整体是美的第一要素”,任何局部或个别只能与整体和谐统一才能构成美的全部。文章整体是各种要素共同组成的,但决不等于这些要素的简单总和。任何一个精彩片段或重要词句的意义价值都是相对于整体而言,是文章整体之美的一个侧面,不能孤立的存在。例如,冰心《谈生命》一文中,最后几处精警之句无疑是文章的亮点,但它是在前文对生命像什么作了两次文学性的表达之后,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说出来的,是对主题的阐释和升华。只有联系全文,才能更深层更广泛地体验生命的完美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点,引导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对文章认真欣赏、揣摩和玩味,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尊重文章的客观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融合“物质”和“精神”于一体的客观现象,是一件“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07页)。因此,阅读时必须以文章为基础。只有凭借对文本深层次、全方位地理解、欣赏和体验,才能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从而“悟”出文章深藏的人生精义和表达这种意蕴的艺术方式。

知作者,识背景。在阅读时要了解文章产生的文化、社会和个人背景,要“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精神产物,受到其生活经历、思想特征和情感倾向等原因的影响。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总体特征。一篇文章的出现,或传情、或达意,必有所由。如舒婷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莱蒙托夫的《祖国》一诗,同是以祖国为题,由于两人所处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因而他们所表现的政治倾向、情感愿望和所倡导的时代精神等自然也就不尽相同了。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所产生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对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作品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读,在读中思考、理解、欣赏和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获得审美体验,丰富精神世界,才能真正达到阅读的教学目的。

说说新课改中阅读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读书时间少,讨论时间太长。有的老师为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对于朗读课文环节总是草草处理。殊不知学生不读文本,就没有感性的占有材料,又何来理性的讨论与交流。尤其是对文言文与诗歌的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如这次马清华老师在讲《关睢》中,马老师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自己就能解析句中的重点词语,最后来理解诗中的感情。而如果老师只是一个人一味的解读,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诗中的感情。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有一定的运行规则;又充满灵性,生动活泼而富有变化。

二、热热闹闹并非好课。新课改理念下,一时间许多教师都不自觉地认为,一堂课学生活动多,讨论热烈,就是成功的课。事实上分组学习,交流讨论还很盲目,只是人为地为课堂教学添置一道“风景”。您不妨仔细回想一下,很多课文其实没有讨论的必要。课堂讨论是基于有价值的问题,有深度的问题,惟其如此,才能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领悟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因为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哲理的启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有利引导,师生之间智慧的有益碰撞,才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课堂生命的高质量。

三、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听而不纠”。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但是事实上很多同学在课堂上的发言都有很多欠缺,有的同学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往往用语罗嗦,不得要领,甚至有不少语病、错误信息。可我们的老师在听学生说话时似乎也有点儿不专心,否则不会总是夸赞学生回答的“好”“很好”“你真是个天才”诸如此类的溢美之辞。大家都好,也就失去了这句表扬语的意义。语言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科学的东西,一旦出现差错,务必要纠正。日常的口语交际中,人们往往会忽视用语的规范性,但我们的课堂学习应该是严谨的。不仅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洁、生动,给学生做好示范,而且要求教师具有发现学生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夸赞要言之有据,合情合理,否则过犹不及。

四、重“人文性”,轻“工具性”。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浸润人文精神。一时间许多报刊、文章又开始大谈语文教育的“人本”、“人性”、“人文”。于是老师们又开始钻研教材、挖掘每篇课文的人文性,思想意义,并美其名曰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我听过《斑羚飞渡》一课,这是一篇动物小说,老师的课件做的很精美,教师的语言也非常有感染力,课堂延伸拓展的也比较恰当,可是总感觉少了该有的,就是语文课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学习用词的准确,语法的规范,场面描写的生动,修辞达意的技巧。老师反复强调的只是动物的牺牲精神,要保护动物,指斥人类的恶劣行为。当然语文课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来陶冶情操、培养文化气质、提升文化品位。但不能越组代庖上成政治课、自然科学课了。

五、多媒体大行其道。现在只要是上公开课,基本上就没有不用多媒体的。我首先得肯定电教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是借助多媒体展示了我去游玩时所拍的许多照片。学生果然兴趣浓厚,迫切地想读一读这里曾经的人和事。在教学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时,我节选了一段影像播放给学生看,这有力的帮助了学生对小说的准确理解。可是我却看到有人把一篇充满想象的散文《山中访友》,全用优美的山水画面来展示,这无疑剥夺了学生对本文优美的语言、出色的拟人修辞的鉴赏能力。有的老师在不经意间就会把自己教案上准备的精华部分大量呈现在课件中,这些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甚至为了抢记内容,已无暇顾及老师讲课的每个环节了,一节课下来,只是看了几个画面,听个热闹而已。

六、个性化阅读仍是口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出一定的时间,培养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不能一上新课就首先介绍作家及其作品风格。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自己阅读感知的判断,甚至在阅读分析过程中寻求一种既成观点的认同,这当然是有害的。要培养学生忠于文本、尊重事实、善于发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七、课后练习形同虚设,课堂拓展游离文本。课后练习是教材编写者着力打造的问题,重点突出,适合做深层地探究,可是很少有老师认真地把练习贯穿在阅读教学中,总喜欢自己另起锅灶,其实没有必要。一篇文章能重点解决几个问题,获取几处心得,就可以了,不必,也没有时间面面具到。不要把课后练习真的留在“课后”完成,要有选择的取舍。以上只是谈了一点个人之见,希望能引起同行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只有准确把尺度,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改才能呈现出满园春色的美景,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改才能趁势而上,扬帆远行。、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2、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问题式阅读教学”的运用,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结论、缺乏独立探求能力的状况,促进学生“自立、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的能力,促进语文能力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1、要找准切入点问题。切入点问题即: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找准,要抓住最佳切入点,或者叫最佳突破口,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求知的欲望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 思维的指南针。只有找准切入——突破口问题,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去思索问题,去阅读理解课文。

2、要注意及时总结归纳,评价考核。

当引导学生把“主问题”解决后,整篇课文的课堂学习也已接近尾声,但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应引导学生把当前所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整体回顾,整体建构知识,总结学习的优缺点。提示学生哪些问题在课后有深度自学和钻研的价值。设计迁移性练习,检测教学的成效。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互考互练。

篇6: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策略

崇相西初中

李红霞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语文教学怎样的变化和改革,都要在原有教学体系上来完善和添加,创新,创的不是形式,创的是让学生如何更好的来学习语文知识的技巧。本文就从传统基础教育出发来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课堂发言不积极

上课学生兴趣低下,这使课堂变得没有任何生机,有的学生不喜欢主动发言,得过且过,甚至很多学生害怕上课回答问题,这是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正确的引导孩子认识到课堂的意义,主动举手发言是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的关键。举手发言不仅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主动能力,也是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好的途径,在讲课堂习题的过程中有个知识难易渗透的标准。

2.学生学习成绩差距大

从初中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是参差不齐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师的教学手法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等等。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否则将会导致学生偏科严重,久而久之对语文产生厌倦的情绪,甚至抵触。初中生大多处于叛逆期,可塑性很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从而认真的学习语文知识。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学好语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更能够拓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成功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使教学呈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是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很多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原因在于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的引导方法不正确等等。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定位语文在学生未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语文产生一个整体的新认识,重塑学生对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二、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1.让学生主动发言

培养学生举手发言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每节课都要有发言,然后积分,回答一次得一分。每天每周都有。每天发言好的学生,发言次数最多的,分出前三名,根据发言的内容,适当的减轻他们的作业。虽然有的学生积极举手没有答对,但是通过举手也能在站起来的那一会努力的想答案,这就是一个进步。所以,不要让学生害怕举手,要让他们知道,举手是一件值得夸奖的举动,这样才会调动学生们主动举手的兴趣。

2.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学习的能力都不同,一个班级当中学生学习成绩定是良莠不齐的,所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共同进步。每个小组中都必须有不同基础的学生,这样有利于相互帮助。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层次,难易程度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相对简单明了的问题针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提问,较难的问题则由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整个课堂就会“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保证了课堂的质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语文的学习,本身是个枯燥的东西,字、词、句、段的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的过程,这些基本的掌握还是要从课文当中寻找。所以能把一篇文章读的熟练,理解的好才能更好的掌握字词的应用。分角色来朗读、复述课文、讲故事等都是学习课文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方法。比如《木兰诗》的教学,可通过以上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就能更好的掌握文言词、句、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情境和氛围的设定是很重要的。

⑵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当中,要调动学生身体上的每一个感官、每一个部位。一般初中学生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我们要尽量调动他们各个部位去感受,去触摸、去闻、去听等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当中感觉快乐,重要的是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比如《看云识天气》这节课,讲的是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窗外的云。然后提问学生,我们的双眼发现了外面有哪几种不同的云彩,然后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把不同的云彩画下来,之后再到课文中看一看,文中的云彩是什么样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当中的知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⑶善用激励手段

俗话说的好,好孩子都是夸大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对学习有兴趣有激励时时都存在,并不仅仅针对于课堂之上。

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的阶段 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步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经过三个阶段。1.摹仿一学习一惜鉴阶段。教师开始教学时,没有教学经验,开始总是摹仿别人的教学方式方法,套用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摹仿既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又是人们学习的重要途径。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对别人 的教学方法、方式,教学语言、教学风度,甚至举例、手势、语调都进行摹仿。但是,摹仿要注意消化吸收,要善于琢磨,有心的教师在摹仿中进行学习和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无论别人经验多么好,总该领略它的精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要是生搬硬套,学习好经验可能得到坏结果。

2.独立――创造――反思――再创造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基本上摆脱了摹仿的束缚,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诸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等。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摆脱了完全摹仿别人,能独立进行教学工作。但在独立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惜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教学。在教学进行一个阶段后,自己能够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再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学风格形成阶段。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创 造,教学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其特点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语言、体态语等的结合日臻完善,成为一种艺术化的东西;教学行为已经内化,教学风格转化为随意性。这时的教学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教学中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日,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教学过程的开展有序和谐。

我们这里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信息的活动形态为标准,把课堂教学风格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一)理智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也称科学型或思维型。其特点是:知识内容的交流性强,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大,教师长于理论分析,善于概括和推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言语表达逻辑性强,教学态度冷静,追求一种 理智的力量和科学的力量,强调以理服人;内容讲授层次清楚,线索分明,课堂教学设计步步深入,层层剥笋;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诱导和点拨,重视质疑问难、讨论和练习等。(二)情感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也叫艺术型或情感陶冶型,其特点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感情充沛,富有激情,利 用情感的感染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以情促知。具有这种教学风格的教师,知识结构有相当的 广度和深度,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在授课时能旁征博引,使学生从诸多的材料中得出结论,或启迪想象,发展智力;思维敏睫灵活,善于演绎和分析,形象思维占主导,对待学生答问幽默风趣;有较高的语言艺术修养,语 言生动形象,具有鼓动性和感染性;教学组织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选择的教学方法、方式有利于教师情感优势的发挥,重视情感陶冶和美感的训练。

(三)情理结合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也称情知型。其特点是兼有上述两种,理论的阐述富有情感,达到情知交融,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知交融。

(四)幽默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也叫趣味型或唯趣型。其特点是:教师的表达手段(语言表达手段和非语言表达手段)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教师的语言表达诙谐幽默,情趣横生;非语言表达机智幽默,滑稽有趣,富有蕴含 性。学生在教师的幽默教学中,激发了学习热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得到哲理启迪,逐步养成了乐观主义的人生观和热情、开朗的性格。

(五)典雅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的特点是:庄重朴实,娴熟老练;严谨不苟,蕴含深远,韵味醇厚。这种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经典的、权威的,但信奉经典而不守古,能够翻新和灵活运用;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稳健、完善、和谐,很少有失误。这种教学风格有一种很深、很浓远的审美感觉。

(六)直观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表、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即便是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善于运用图表勾画出知识之间的逻辑层次关 系,便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性,通过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即以感性促理性。

(七)奇异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的特点是:富于谜力,奇异地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设置悬念,在变化中看出不变,又能在不变中看出变换。要有发展、有创造,独辟溪径。

三、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

(一)影响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分析

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是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形成的。一般说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1.知识因素。知识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从事专业活动的专业知识。首先要求教师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既要学有所专,又要广泛涉猎,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因为 教师主要是从事专业教学活动的,只有专业知识达到精深,讲起课来才能居高临下,统筹帷幄,才能引导学生向学科的深度进军。最后要拥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这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工具性知识。

2.能力因素,能力因素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影响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能力因素主要有: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 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的教育机智;自我控制能力;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等。

3.心理因素。影响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一般认知特征、意向特征和个性特 征。其具体内容主要有:教师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准确清晰的记忆力;多方位立体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稳定而较强的注意力;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愉快的心境和良好的性格。

4.经验因素。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或理性认知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教学经验的积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学年限。一般说来,教学年限长的教师,教学经验比年限短的教师相对丰富些。教学风格的形成与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程度有关。但是,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不

一、定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仅靠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和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与探索,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5.主观因素。在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内部因素中,除了知识因素、能力因素、心理因素和经验因素外,教师的主观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执着追求和努力探索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 最活跃的因素,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没有执着的追求与探索、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清醒的自我意识和顽强的科学研究精神,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必 备条件。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创新,注重反思教学,及时总结,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6.外部条件因素。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除了上述的内部因素外,外部条件因素也是制约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采用串讲、背诵、评点等方式方法,要求教师教态庄重、讲述翔实、治学严谨,这就决定了在封建社会中宣讲成为其主要的教学风格。当代社会,一方面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了各种教学风格。教学内容也是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理科的教学内容倾向于“理智型”的教学风格,文科的 教学内容倾向于“情感型”的教学风格,同样,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同。例如,特殊学校的教学风格会明显不同于普通学校。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风格也会因学生的年龄大小、知识面宽窄、能力的强弱而不同。

篇7: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策略

在我们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开展了好几个年头了,我们浙江宁波的数学教材从华师大版过渡到浙教版,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删除难,繁,旧,偏等知识点,把整个初中数学分为,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几个教学的误区值得大家去思考和讨论,本文将通过对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来分析,来探寻出错的原因与应对策略,希望能得到各位教师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不恰当的读法给学生造成误区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大多数数学知识点的读法是一样的,但有个别知识点我们存在不同的读法,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读法,我们要选择最佳的读法这样会帮助学生的理解,同时减少我们学生的错误率,如我们在教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时候接触负数,如:—2我们读作:负2,也可以读作:2的相反数,但我们在一般情况下读作负2比较恰当,而不读作2的相反数,但并不是读作负2都是最好的选择,在一次校级公开课上,上课老师上的是浙教版七年级下5.1《同底数幂的乘法(1)》,课件上面打出这样一个题目:计算(—2)11和(—2)12,结果分别为—211和212,但发现学生在读第一个答案的时候读作:负的2的11方,课后我们听课的老师评课时候展开了讨论是读作:负的2的11方还是读作2的11方的相反数更恰当,其实这两种读法应该都对,最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但我认为学生很容易把(—2)11和—211搞混,特别是学生有些学生对本知识点不是理解很透彻的时候,更容易把这类题目的答案张冠李戴.

二、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给学生造成误区

我们很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关注课本上面的几个题目或者课本上面的几种方法,更有很多教师自认为自己是老教师了,课本都背得去,所以往往造成上课之前备课不仔细,对教材研究不够深刻,更有老师上课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上到哪里,没有遵循数学知识和思想成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对知识点也没有考虑深刻,所以上课的时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考虑不够仔细,造成答案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在今年镇海区的教坛新秀比武的过程中,一个老师上浙教版八年级下5.1《多边形》多媒体出现一个这样的题目:证明任意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有学生证明思路是这样:延长BA与CD交于点E,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来证明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为360°,但这位老师忽略了一点,任意四边形,如果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延长BA与CD不可能交于一点,所以说,我们教师有时候钻研教材不够深刻,也会在教学中产生误区,甚至会产生误导学生,如果该题老师能够再引导一下学生,我们还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也渗透到教学中去了,那么在这堂课的难点和重点的突破上面起了经典的一笔,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师在编制习题存在歧义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我们学生每天都要做一些习题来巩固当天学的知识点,这样加深学生对当天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但如果我们在编制习题的时候,命题的语言叙述、概念、含义、图形清楚明白,不能模棱两可,这是对命题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但是许多老师命题时没有再三推敲,使得命题的题意不清,理解困难,甚至无法解题,就会导致学生误解产生误区.如这么一道题: 某宾馆底层客房比二楼少5间,某旅游团有48人,若全安排住底层,每间住4人,房间不够;每间住5人,有房间没住满5人.又若全安排住二楼,每间住3人,房间不够;每间住4人,有房间没住满4人.问该宾馆底层有客房多少间?在这个题目中“有房间没住满5人”、“有房间没住满4人”这样的话是不明确的,可以理解成是一间没住满,也可以理解成是多间没住满.所以说我们编题一定要反复推敲,以免误导学生,数学要求的就是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做题而编题,而是要注意编出来的题目科学性和明确性.

四、机械记忆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我们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图简单,也没有注意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反正觉得只要学生记住就可以了,学生究竟理解没有和会应用没有,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如一次大型的考试有这么一个填空题:用反证法证明题目时应先假设,有答案大致分为这么三种,有假设命题不成立,有假设结论不成立,有假设求证不成立等等,我们改卷的几个教师也在讨论:课本上是写着应该假设命题不成立,假设结论不成立也能表达这个意思,但假设求证不成立有点脱节,至少要写成假设求证内容不成立,所以假设求证不成立的不给分,刚好我们学校有一个班老师统计他们班有一半以上的人写的是假设求证不成立,我们问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给我回答是这样的:“在平时学生用反证法做题的时候,总是有学生会把已知的条件不成立,为了他们好记,我就说假设求证部分不成立,这样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而且基本都记住了,但没有想到这次考概念的时候考砸了”.当然这位老师的做法面对具体的题目的时候减少了学生的错误,但学生没有反证法真真的理解才造成这样的结果,所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盲目追求学生做题时候的正确率,要让每一个学生真真的学到必须的数学,数学是靠理解的,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五、教师的板书随意性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板书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上课习惯于徒手画,上课解题也是随便在黑板上写几句,其实这些都是教师教学的不严谨,与数学学科所要求的严谨精准相违背,正是老师的随意性会造成学生解题格式的不规范,作图时随手画线画弧不标准,很多时候学生证明题目的时候推理不严谨,最容易失分,更有学生画图徒手画,而且用的不是铅笔,用钢笔画图,画错了再改,这样整张试卷面目全非,还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老师平时就是这样画的,所以说我们数学老师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严谨精确,容不得半点马虎.

篇8:浅谈打造语文有效课堂的几个策略

长期以来,作为教材层面的语文学习材料,一直保持着其原始形态——以“选文”为基本施教单元,一篇“选文”往往是一个综合、完整的信息系统,包含既包含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又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尚,还具有语言表达的示范意义等多种信息,是语文学习的好材料。

但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其学科知识不够具体明晰,往往很难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打个比方,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教材的章、节内容,就好比超市里出售的“小包装”食品,既方便选择,又便于处理;而语文教材的课文则如自由市场里活着出售的“整鸡”、“全羊”,虽然外观生动、鲜活且营养丰富,但确又让一般消费者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课文“教什么”,几乎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常常遇到的难题。归根结底,语文教学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教得怎么样”。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

当然,语文教材里的阅读提示、文后练习也有一定的解读和教学线索,但是,这些解读提示普遍显得笼统,粗疏,零碎,从满足教学设计的基本需要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常常需要一线语文教师对一篇篇课文进行二次加工,以确定在这篇课文中,什么是有价值的,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教学目的。

语文学习对象(课文)的整体性、丰富性以及隐秘性和单元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局部性、明晰性无疑是一对矛盾。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设计的单位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涉及一篇课文中所含有教学价值的信息,甚至对许多重要的价值,也只能有所选择,有所舍弃。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决定所谓“教什么”的问题,就是他从文本中选择、定位合适的单元内容的过程。

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等,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2 教学观念要转变,生本课堂需打造

语文课堂再怎么热热闹闹,如果不立足于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的发展,没有让学生实实在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形成有序成长,都不是有效的课堂。一潭死水不行,天马行空也不行。”

打造生本课堂教学形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学”二字的真正含义。从意识深处转变教学观:变教(jiào)学为教(jiāo)学。

所谓生本课堂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促进者。这是营造学本课堂的关键点和出发点。要一切基于学生的生长点,落脚于学生能力素养的自觉养成为终极归宿。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理念;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教学原则;以当堂自学、同伴互学活动展学、教师导学为教学特征;以先学后教、互助展评为教学模式;以自学、互学、展学为活动方式。

3 抓住问题精设计,化繁为简出成效

“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的组织因素和教育学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特级教师余映潮等在总结我国近20年来阅读教学中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提出来的“主问题”设计策略。

所谓“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阅读教学的“主问题”的设计,一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入手来进行思考: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学本课堂下的主问题运用之初,偏重于改善语文教师提问的方式,并以问题为导向,为学本课堂中学生的(课堂)“自学”环节提供学习支架。

教师需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先行学习的支架,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自主预学,学本课堂的主问题应运而生。

理想的主问题应是基于思维演进的先行学习过程设计,促进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并为探究、质疑创设平台,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有序状态,有准备地进入学习;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学情,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利用主问题,奋力搅动学生思维,形成吸引学生深入细品文字的牵引力,自觉经历对言语材料虚心涵咏的过程。运用好主问题,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让学生的活动方向聚焦。在问题设计中,始终不忘给学生一根“方法”的拐棍,给予方法的引导。

“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对“主问题”运用策略的探索实质上是对学本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的研究。

第二,精心组织语文活动。紧扣语言文字运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初中语文学本课堂的逻辑起点、学科基点和根本目标。学本课堂中心环节是“学的活动”,教学环节就是对学生“学的活动”的组织;教学流程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始终关注学生的学——学的内容、学的状态、学的过程、学的方式以及学习的成效。“学的活动”充分展开有三要素:“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的学习经验要有较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学习经验。一堂课的学习环节,以2—3个为宜。

课堂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活动支架),让学生去试做,去进行,去完成。可以说,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是高层次的教学境界,是语文教师近乎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写促教。写作教学的思路应该是:先搞清楚“为什么写”,再搞清楚“写什么”,最后才搞清楚“怎么写”。不能倒过来。现在好像就是倒过来的。也就是说,写作教学先要解决写作的动机和兴趣的激发;其次是教给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内容的构思(创生)策略;第三是教给学生写作表达的知识、方法、策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写作训练课:写作能力要靠实践来训练,而非只简单传授写作知识。有没有写作训练的过程,是否从简单到复杂这样台阶式的训练,能否看到学生的写作成果?这些都是写作课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四,重视阅读教学,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学本课堂强调学科特性,要以“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突出整体感悟,多运用诵读感悟、语句品析、体式把握、篇章探究、留白质疑、视角分析、意象推敲、切己体察等语文学习方法。

总之,教师要让学习研究成为习惯、反思交流变成常规。“养其根侍其实,加其膏希其光”,“吾每日三省吾身”,在不断研判自己、别人生本课堂得失的道路上,语文课堂才能更加有效,学生的一个个生长点才能真正发芽,生根,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百度释文.

篇9: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注意

一、注重语感的培养

学习语文,语感非常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语感。语感,是指读者的语言感受活动,而且不是一般的感受,而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正是具有这种敏锐感受,我们对字、词、句的理解才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更深层地把握它们的内涵,感受到其中的意味,即“言不尽意”中的“意”。然而,这种感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而是在长期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语言修养。而作为意味中介的“言”非常重要,在语感的培养中,细细咀嚼语言,品味语言是第一步。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则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细读课文,对课文先有一个第一印象,有初步的感受。老师可以范读或让学生听录音,学生边听边看,对文字的感受会强些;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受力,还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来朗读课文,有时让学生朗读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或思想情感的段落。学生通过阅读适度朗读,加上教师的分析点拨,他们的语感能力就会加强,为理解课文内涵打下基础。

二、注重情感的培养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情感的体现,不仅有作品人物的情感,还有作者渗透于作品中的情感。

在获得初步感性认识之后,再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会。如果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做到情感上随文章节奏而起伏,这样进入角色,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中,才能领略文章的意蕴。

因而,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引导并善于激发他们的情感。教师要对那些具体生动、真实典型、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做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情感历程等,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形象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的情感基调,从而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艺术形象所散发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之不知不觉中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与艺术形象融为一体。

三、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文学作品散发出的美的内涵,令人回味无穷,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的认识和评价。鉴赏的过程是受到美感教育的过程,是认识与感情相融洽的精神活动。学习语文的目的,也是利用语文中语言文字提供的信息,最终领会作品蕴含的审美意蕴,陶冶情操,同时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鉴赏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也就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课文进行分析后,应从横向转向纵向,引导学生去把握文章的整体内涵,寻找它的内在美。教师不宜采取一人包办的授课模式,而应在引领学生细致分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启发、点拨,最后让学生自己寻找、挖掘,直至把握。

四、注重精美语段的背诵

上一篇:安全隐患排查记录表下一篇:非法智慧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