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税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4-07-16

财税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税工作的几点思考(精选6篇)

篇1:财税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税工作的几点思考

财税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税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 oO啵菜Oo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伴随《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尘埃落定,预示着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轰轰烈烈地深入展开。财税体制改革“组合拳”就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重点与目标,按照既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快速有效出击。比如,2012年开始的“营改增”,营改增看似仅仅涉及两个税种,即增值税扩大范围和营业税退出,实际上牵动了整个财税体制。从改革的角度来看,营改增是拉开整个财税改革大幕的抓手,将带动整个财税体制改革。历经四次审议修改的新预算法,也自2015年1月起施行。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环境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来看。这显然不是一次单纯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税收制度体系完善,而是在巩固深化1994年分税制改革成 果基础上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

改革新形势下对财政、国地税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国税部门来说,如何在改革新形势下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是一个现实而关键的课题。在此,笔者做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组织收入工作更加注重收入计划与引导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税收征管力度的不断加大,税收收入始终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幅,收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从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发展乏力,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深远,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逐年增多,国内出口贸易减少,刺激内需消费效果不佳,加上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拉动因素逐步减弱。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笔者认为应该更加突出加强税收收入的科学计划与引导,这也是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增强税收收入计划的科学性。制定税收计划时要紧密结合经济形势的变化,科学预测税源,根据税收收入的增长与GDP增长的相关关系,将GDP指标作参考,运用弹性系数法,来更加科学合理地编制税收计划指标。

坚持依法治税,恪守“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 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按照征管法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条件,坚决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要求,引导纳税人依法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相关产业发展。

二、税收征管工作更加注重专业化、团队化管理模式优化

当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方案已被纳入中央“十二五”规划,以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为核心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是中央继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之后,又一重大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它必将对各地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2015年9月,国税局、地税局同步上线“金税三期核心征管系统”,顺应改革对征管业务进一步进行整合和规范,,实现业务流程化、税源管理扁平化。这也同时给我们税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税收征管工作作为实现税收职能的主要方式,必将面临深层次的调整。

在征管改革调整中,我们应该更加突出专业化、团队化管理模式。目前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基层局人员短缺、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业务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等因素,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专业评估、管理队伍急需充实“复合型”人才,人才短缺导致重点税源 管理比较薄弱。二是基层局个别岗位设置有待优化,人力资源整合有待加强,以基层负责审批审核的货物劳务科为例,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货物劳务科负责的业务种类在不断减少,但受执法标准不明确、人力资源分工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效率开始有所下降,急需加强规范和整合。

故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重建立健全专业化、团队化管理模式,按业务整合划分科技信息管税团队、税收政策管理团队、一级稽查团队、行政运行支持团队、综合服务保障团队等子团队,将对口科室归并各子团队,并进一步整合人力资源,积极推行团队化管理。按照总局要求,在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兼顾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等特定业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纳税人按照纳税服务、税收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务审计等涉税事项实行管理,同时将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并相应设置专业化的机构,配备专业化管理人员。

三、纳税服务工作更加注重服务实效性 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的核心业务。近年来,各级税收机关都提高了对纳税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去年开展的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提高了全局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办税窗口人员的服务意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尽管如此,目前的纳税服务工作与纳税人的切身需求和建设完善的现代化纳税服务体系相比较,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分类咨询服务工作还需要强化,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了解和执行等沟通的渠道不畅通,纳税服务协调机制发挥不到位,对纳税人需求的跟踪、分析、处理、反馈机制调整尚不能有序衔接。二是纳税服务的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硬件设施相对缺乏和落后,严重影响着纳税服务效率。

在下一步的纳税服务工作中,笔者认为应该更加突出增强纳税服务的实效性。一是加强税法宣传的实效性,优化宣传渠道、注重分类宣传,提高税法透明度,推进专业化咨询服务,帮助纳税人更准确地理解税收权利和义务。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在调配硬件设备时更加向基层倾斜,同时依托信息技术,加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提高纳税服务和税收管理的综合效能。是是拓展纳税服务资源。坚持鼓励、引导、规范、监督、优化涉税中介机构,加强与财政、公安、工商、银行以及社区组织、行业协会等部门和组织的 交流与合作,实现横向联动,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四、干部队伍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

“十八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中进一步凸显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工作法制化、信息化、精细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的趋势,在此情况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国税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已成为国税部门职能有效发挥的决定性要素。

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激励模式还有待完善,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没有充分落实,在激发干部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上还有所欠缺。一是教育培训精细化程度不高,行政岗位或者年龄偏大干部接受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针对性的培训少。二是干部配置不合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干部年龄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平均年龄偏大。受限于多种因素,干部轮训机制并没有得到彻底执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三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晋升机会较少,特别是基层局受自身级别限制,年轻干部晋升机会明显不足,对年轻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严重影 响了其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将干部的培养与开发、使用与配置以及管理与评价三个环节有效结合起来,优化国税部门干部管理体系。一是完善系统的干部培养与开发体系。根据对培训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的分析,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为每名干部制定详细的培训目标,并对干部参与培训的效果进行后续跟踪,即时更新干部教育培训档案。二是完善科学的干部使用与配置体系。要形成人才流动的长效机制,干部定期进行轮岗交流,提高工作效率。要注意老、中、青合理搭配、专业与特长相结合,通过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用,形成科学的、合理的、优势互补的人才梯队。三是完善合理的干部管理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动态管理,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完善竞争上岗激励,为干部搭建了展示才能的舞台,提供追求和实现更高层次需求的机会。

篇2:财税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税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这对于指导税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基层国税部门来说,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是一个现实而关键的课题。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这一课题做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组织收入工作更加注重收入质量的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税收征管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的税收收入始终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幅,收入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从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发展乏力,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深远,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逐年增多,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经济增长拉动因素逐步减弱。新的经济形势对我们税务部门的组织收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笔者认为应该更加突出提高税收收入质量和效益,这也是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依法治税的必然结果,是明年乃至今后税收工作的重要任务。增强税收收入计划的科学性。制定税收计划时要紧密结合经济形势的变化,科学预测税源,根据税收收入的增长与GDP增长的相关关系,将GDP指标作参考,运用弹性系数法,来更加科学合理地编制税收计划指标。完善收入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其核心指标是税收实征数与法定应征数的比值“征收率”,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率在90%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征收率在70%左右,应该通过完善、加强征管的各项指标的考核,实现征收率的总体提高。坚持依法治税,恪守“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按照征管法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条件,坚决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要求,引导纳税人依法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相关产业发展。

二、税收征管工作更加注重专业化管理体制的优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可以预见新时期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将以财税体制的改革为突破口,并且目前启动财税体制改革已经达成社会共识,无论是广大民众还是专家学者,抑或政府部门,对减税让利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比较认同,民意基础扎实,具备良好的政治效应。当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方案已被纳入中央“十二五”规划,以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为核心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是中央继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之后,又一重大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它必将对各地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具体到XX市而言,这次区划调整,也是在着力加快向西海岸开发拓展,强化城市辐射力的一次重大调整。这也同时给我们国税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税收征管工作作为实现税收职能的主要方式,必将面临深层次的调整。在征管改革调整中,我们应该更加突出专业化体制的健全与优化。通过前期的调研,发现国税系统内还比较突出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层局受困于人员短缺、评估能力有待加强等因素,面向重点行业、特定业务的专业评估队伍的建立还需要不断加强,重点行业、特定事项、大项目的管理比较薄弱。二是基层局个别岗位设置人员有待优化,监督有待加强,以基层专司审批审核的税政科为例,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税政科负责的业务种类在不断减少,但受执法标准不明确、寻租因素和监督力度不够的影响,效率开始有所下降,急需加强规范和监督。故此,我们在专业化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重建立健全、不断优化征管专业化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纳税人的分类分级管理。按照总局要求,在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兼顾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等特定业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纳税人按照纳税服务、税收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涉税事项实行管理,同时将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并相应设置专业化的机构,配备专业化管理人员。

三、纳税服务工作更加注重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增强 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的核心业务。近年来,各级税收机关都提高了对纳税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胶州局在去年开展了以“不让纳税人受冷遇,不让涉税事项受损害、不让国税形象受阻碍”的“服务民生三不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提高了全局干部,特别是一线窗口人员的服务意识。今年以来,我们继续坚持秉承以往的经验做法,在提高干部服务意识和业务技能上下功夫,提出了建设服务思想、服务平台、服务岗责、服务考核的纳税服务“四个体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尽管如此,目前的纳税服务工作与纳税人的切身需求和建设完善的现代化纳税服务体系相比较,还有不小的差距。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如下问题需解决:一是税务机关需进一步强化“换位思考”意识,对纳税服务质量监督的力度有待加大,全面采集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工作有待加强,纳税人回访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二是纳税服务对象没有进一步细分,针对不同群体的入门培训、分类咨询服务工作还需要强化,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了解和执行等沟通的渠道不畅通,纳税服务协调机制发挥不到位,对纳税人需求的跟踪、分析、处理、反馈机制调整尚不能有序衔接。三是纳税服务的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硬件设施相对缺乏和落后,严重影响着纳税服务效率,同时自助办税机的数量可以增多,作用可以进一步地扩大。在下一步的纳税服务工作中,笔者认为应该更加突出增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进一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内部工作制度在内的层次分明、科学严密的纳税服务制度体系。二是加强税法宣传的实效性,优化宣传渠道、注重分类宣传,提高税法透明度,推进专业化咨询服务,帮助纳税人更准确地理解税收权利和义务。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在调配硬件设备时更加向基层倾斜,同时依托信息技术,加强纳税信用评定管理,建立信用信息库,提高纳税服务和税收管理的综合效能。四是拓展纳税服务资源。坚持鼓励、引导、规范、监督、优化涉税中介机构,加强与财政、公安、工商、银行以及社区组织、行业协会等部门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横向联动,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四、干部队伍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 “十八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把过去“以人为本是核心”的论断表述为“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两字”之差,却进一步凸显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工作的不断推进,税收工作的法制化、信息化、精细化程度不断加强,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的趋势,在此情况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基层国税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已成为国税部门职能有效发挥的决定性要素。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激励模式还有待完善,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没有充分落实,忽视了“人”作为一种资源的重要战略意义,在激发干部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上还有所欠缺。发现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教育培训精细化程度不高,行政岗位或者年龄偏大干部接受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针对性的培训少,且培训多以短期培训为主,一般为3-5天,难以保证学习的系统性和实际学习效果。二是干部配置不合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干部年龄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平均年龄偏大。受限于多种因素,干部轮训机制并没有得到彻底执行,影响了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努力。三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晋升机会较少,特别是基层局受自身级别限制,干部晋升机会明显不足,对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产生了较差的影响。四是对年轻干部的关注有待加强。近年来,有较多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国税工作岗位,他们大都精力充沛、思想活跃、观念新颖、勇于实践,但同时缺少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如何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能力还需要我们有更加系统、更加切合实际的规划。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将干部的培养与开发、使用与配置以及管理与评价三个环节有效结合起来,努力优化基层国税部门干部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系统的干部培养与开发体系。根据对培训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的分析,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为每名干部制定详细的培训目标,并对干部参与培训的效果进行后续跟踪,即时更新干部教育培训档案。二是建立科学的干部使用与配置体系。要形成人才流动的长效机制,干部定期进行轮岗交流,提高工作效率。要注意老、中、青合理搭配、各项专业与特长相结合,通过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用,形成科学的、合理的、优势互补的人才梯队。三是建立合理的干部管理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人本管理,对公务员的业绩进行动态管理,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完善竞争上岗激励,为干部搭建了展示才能的舞台,提供追求和实现更高层次需求的机会。

篇3:财税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税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闻采编作为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业务工作, 在媒体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闻媒体进入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加速时期, 新闻采编工作势必也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 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一、新形势下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 新形势下做好新闻采编工作, 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做好新闻采编工作能够确保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与西方媒体不同, 我国的新闻媒体要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履行更多的社会功能。新闻采编工作实质上反映的是新闻媒体管理者对新闻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态度和认识, 也将决定着新闻媒体的功能和发展方向。虽然目前国内很多新闻媒体已经完成了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改革, 但是新闻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个基本原则是不容动摇的。只有坚持运用正确的新闻观来指导新闻采编工作, 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新闻媒体播发和传播的新闻信息始终具有正确的方向, 更加有助于新闻媒体履行社会功能和责任。

2. 做好新闻采编有助于新闻媒体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 国内新闻媒体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编分离”和“制播分离”。所谓“采编分离”是现代媒体经营管理的一种先进模式[2], 媒体内部的新闻信息采集编辑机构与经营机构严格分离, 新闻记者和后期制作人员只针对新闻信息本身, 而不需要考虑到媒体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因素。“采编分离”在现代西方新闻媒体发展过程中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内很多新闻媒体在实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都尝试采用了“采编分离”的模式, 采编权与经营权进行严格区分,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新闻媒体做好采编工作, 无疑是对“采编分离”的现代化媒体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促进和推动。

3. 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有助于提高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能力

目前, 国内新闻媒体正在处于一个激烈竞争的发展阶段, 大量同质化的新闻媒体集中存在, 共同抢占国内新闻市场份额。在新闻媒体激烈竞争的过程中, 决定媒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核心在于媒体所刊发和传播的新闻信息的质量。只有根据受众需求制作出更加精良、准确、及时的新闻信息产品, 才能够获取受众更多的青睐和支持, 有助于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并为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二、现阶段国内新闻媒体新闻采编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 新闻采编业务水平实质上反映出的是新闻媒体经营管理工作的总体能力和水平, 也是决定新闻媒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诚然, 在国内各类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新闻采编业务工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是受到传统观念和现实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现阶段国内新闻媒体的新闻采编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之处。

1. 部分新闻媒体对于新闻采编业务重视程度不高

受到经营管理模式转变的影响, 很多新闻媒体的管理者将关注的重心放到了广告等经营性业务上, 却相应地降低了对于新闻采编业务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方式, 不注重新闻采编业务而重视经营活动, 那么经营活动势必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2. 部分新闻媒体新闻采编业务的专业性不强

新闻采编业务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和科学性的业务活动, 需要从业者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新闻传播专业能力。当前国内一些新闻媒体的采编工作人员受到传统新闻观念的制约和影响, 将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定位于对受众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在版式、图样或节目设计方面没有新鲜感和亲和力, 传播出去的新闻信息和新闻节目也与受众的需求具有非常大的差距。还有一些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缺乏现代化的采编工作专业知识, 采编模式单一化问题十分严重, 脱离了新闻媒体发展的实际要求。

三、对于提高媒体新闻采编业务水平的建议

为了有效提高国内媒体的新闻采编业务水平, 全面解决现阶段困扰新闻采编业务水平提高的诸多问题, 我们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保持正确的新闻观

坚持正确的新闻观是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根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 采编工作人员才能够准确地对新形势下的媒体社会功能进行定位, 更好地指导新闻采编业务的健康发展。

2. 不断提高信息量

要根据现代新闻媒体受众的认知特点, 逐步提高单位时间、篇幅中的新闻信息量, 加快信息传播速度。要多渠道地拓展新闻信息来源,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 建立丰富的新闻信息来源网络。与此同时, 要逐步提高对新闻信息的整合能力, 将更多的新闻要素有效地整合到有限的新闻版面或时间段之内, 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量的要求。

3. 提高采编专业化水平

新闻媒体管理者要提高对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视程度, 加大资金、设备投入, 尽快培养一支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的新闻采编工作者队伍。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新闻采编方面的先进经验, 不断提高新闻采编工作水平。要坚决贯彻“采编分离”、“制播分离”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王诗文.当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篇4:财税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税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社会消防工作培训宣传业余消防队伍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21-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预防火灾事故,如何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消防安全保障,切实加强社会消防工作,迫在眉睫,笔者根据多年消防工作实践,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会消防工作,谈几点粗浅认识。

1、做好社会消防的广泛宣传培训工作

消防宣传是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面最大,涉及人数多,也是消防宣传普及的一个难点、热点,许多企业、群众因得不到有效的消防安全常识教育普及,缺乏防火常识和火场逃生自救能力,而忽略了身边的消防安全,致使社会面上隐藏着许多的安全隐患乃至发生火灾,做好社会化消防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刻不容缓。

《消防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意识”。然而,就是在国家法律的强制监督下,火灾事故仍然频发,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下面我浅谈一下个人的一些观点。

(1)对消防宣传认识不到位。目前的社会消防宣传工作还停留在表面工作,发发传单,开开动员会,应付上级检查,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很普遍。应当加大消防宣传力度,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各地广泛发动广播电视、新闻、文化、教育、民政、安监、司法、旅游、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团体,共同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并深入推动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工作和中国消防志愿者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消防安全常识和逃生自救知识,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2)健全和完善社会消防培训机制。近年来,由于消防意识淡薄,消防知识匮乏的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火灾不乏少数。就2010年来说,上海11.15大火,起火原因就是由于缺乏消防安全常识,最终酿成大火。外来务工人口具有文化水平不高、流动性大等特点,加强这一部分人的消防宣传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只有使他们掌握了必备的消防常识,无论走到哪里,对社会都是一个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和完善社会消防培训机构,对社会流动人口的消防教育与宣传,持证上岗,定期培训是一个长久利民大计。社会消防培训是指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务人员、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消防专职人员、科技含量较高的消防设施管理维护人员进行的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责任、火灾事故预防、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2、推动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工作

(1)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组建社区,社区组建社会,做好家庭消防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工作中,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消防进社区,送情到家庭”等活动,大力宣传消防基本常识,以及灭火器材的使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以及生活中应该注意的消防问题。

(2)企业是社会中重点的火灾预防对象,消防部门应积极推进检查和加大整改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组织引导人员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能力等“四个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企业掌握火灾危险性、逃生路线和安全出口位置及逃生自救方法、会使用熟悉场所内简易防护面罩和手电筒等设施器材的位置及使用方法等;进一步减少火灾隐息和火灾带来的损失。

(3)积极组织“百日村寨无大火”、“消防宣传进公交车”、“包院联户”等行动,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开展上门服务。

(4)青年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栋梁,抓好青年的消防工作也是一个国家大计。具有持久性。目前我国高校众多,可是利用高校青年学生宣传和带动社会消防的工作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开展多样化,趣味化的宣传培训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鼓励人人争当消防志愿者。着力培养下一代的消防工作计划。

3、增强社会业余消防队伍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飞速发展,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各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素质的不平衡,加上一些企业主只追求产量,消防意识放松,企业的大部分员工也缺少消防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致使近几年火灾频发,损失惨重,给企业、社会、家庭带来沉痛的教训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虽没有对企业设立消防宣传设定明确的条文规定,对企业消防安全责任人(法人单位的法人和非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消防安全管理人的设立和职责分工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履行贯彻执行消防法规,保障单位消防安全符合规定,掌握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情况:组织防火检查,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等职责。要实施和组织落实下列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拟订年度消防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实施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工作;组织实施对本单位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在员工中组织开展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等职责,同时要定期向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消防安全情况,及时报告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我国业余消防队伍的现状:根据公安部“十一五”消防规划和“镇镇建队、村村配泵”的要求,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所有行政村建立配有手台消防泵等基本灭火装备的义务消防队”的要求还存在较大距离。在已经建成的一部分政府专职队中,由于经费保障不到位,导致队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管理松散,无法保证正常的灭火抢险救援。企业中,原则上是以保安为主体的业余消防队,消防知识匮乏,技术装备,人员安全思想意识不高等特点尤为突出。这些多种形式的业余消防队是在发生火灾时,最先发现、最先扑救的队伍,发展好,建设好至关重要。所以,要想切实抓好、建设好业余消防队,还是要请各级行政机关给予政策扶持和督导。为加强我国农村消防站队伍建设,巩固我国社会面火灾的防控体系工程,结合村、企业消防安全的实际情况,消防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已有的业余消防队,要加强队伍管理和训练,切实提高战斗力,一旦有火灾发生,能够及时赶往现场,确保拉得出,打得赢;政府部门给予经费,加强业余消防队伍的建设,补充消防器材装备,确保有力的维护消防安全。

总之,新形势下的社会消防工作已经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之一,各级人民政府,消防机构应当审时度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引领全国人民,动员全社会力量,增强消防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经济的蓬勃发展,开拓新的历史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8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2]刘盛,刘明洁.消放安全教育读本[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3]黄郑华,李建华,黄汉京.企业消防规定[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徐晓楠.消防基础知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郑永强.政协第九届温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报告[R].2009年7月3日.

篇5:财税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税工作的几点思考

1促发展、增和谐是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取向

1.1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着力服务于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常州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我们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是要从制度和机制上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的相互关系。当前,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论述,并用以统一思想、引领实践、指导工作。

1.2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着力服务于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法治经济。法制宣传教育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法律的调整、规范、引导、保障和服务功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和完善。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和框架,引导广大公民掌握和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制度;要深入学习宣传WTO规则和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为国内企业跨出国门保驾护航;要加强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

1.3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着力服务于社会发展法制宣传教育要着眼于和谐常州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常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服务和谐,促进和谐。要深入开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依法维护切身利益和表达利益诉求;要积极开展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当前我市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矛盾也错综交织,凸现明显,要注意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和谐。

2重法治、保和谐是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立足之本

法制宣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进法治常州建设的实践。同样,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全市人民的法治实践来展开。要把法制宣传教育扎根于法治建设的实践,必须坚持普治并举、学用结合的方针,切实把法制宣传教育与地区、行业、基层的依法治理结合起来,用法制宣传教育的手段推进依法治理,以依法治理的成果检验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效,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法治实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的过程。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相结合,对于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紧密联系全市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开展“法治合格县(市、区)”、法治乡镇、平安街道创建活动;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多方面专项治理活动,促进和谐区域建设;围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依法治村、依法治校、依法治企活动和社区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法治实践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市也创造出了一些普法与依法治理结合得较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常州市贯彻实施〈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办法》,实现了普法的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这个载体,实现了依法建制,以制治村(社区),大大提高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水平;把宣传行政法规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有机结合,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实施前公示制度,未发生被上级政府和同级人大常委会撤消或变更的情况,等等。

3显功能、促和谐是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定位

篇6:财税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税工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0-4-23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邮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无锡邮政局党委书记 包法清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企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职工团结奋斗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当前,邮政企业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职工思想情绪随着企业经济效益、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岗位变化而产生波动,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错综复杂。如何在改革转型期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正确看待、理解支持改革,切实把职工思想统一到企业中心工作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邮政转型发展的目标上来?本人认为应突破传统政工模式,力求实现“五个新”。

一、要认真把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时代特点和内涵,为我们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思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结合邮政改革发展实际,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干部职工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正确与谬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使广大职工在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道德的约束下,最大限度融入改革发展的潮流。

二、要紧贴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近年来,邮政企业紧锣密鼓地实施了政企分开、公司化运作、专业化经营以及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财务核算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可以说,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改革浪潮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思想统一难,关系协调难,矛盾化解难,队伍稳定难”种种矛盾。改革说到底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企业改革中,职工既是改革的动力,也是改革的对象;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牺牲者。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紧贴这一最大实际,通过“三讲清”,实现“三增强”。

一是讲清邮政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增强对邮政改革的信心。

邮政独立运营后,邮储业务曾支撑了邮政的发展,成为职工的“吃饭业务”,但单一的负债业务不可能长期成为邮储专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不可能支撑邮政全行业长期发展,同时也不符合中央对邮政金融改革的要求。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邮政金融收入大起大落已证明了这一点。依靠邮储负债业务“吃利差”已行不通,改革势在必行。速递业务应该说是效益较好的专业,但邮政僵化的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快递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客观上邮政速递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在持续下降,外资跨国快递物流企业进一步加快对中国市场的抢占,在华战略布局基本完成;民营快递物流企业的业务已达相当规模,并加快进行网络建设。快递物流市场的争夺已经开始向三、四级城市甚至更向下发展,这些因素迫使邮政速递必须以改革应对竞争。因而,邮政改革迫在眉睫。改革是邮政唯一的出路,正如伟人邓小平所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二是讲清邮政企业内部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增强职工对改革的承受力。

邮政体制改革后,三大板块的经营架构已经建立,三大板块都要按照各自专业的特点和市场开拓的需要,搭建自身的组织架构。正如省公司顾汶总经理指出的那样,银行和速递物流公司专业化经营后均成立了各自的职能机构和组织机构,而邮政企业仍然维持原有规模的管理体系显然不现实,组织机构要与经营规模相适应,因此,机构调整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邮政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在运行机制、营销方式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许多内部机制性问题制约了邮政发展,成本、效益观念不强,导致了企业负担较重,运行效率不高。当前进行的“三项制度”、流程重组、损益核算等改革,就是为了进一步盘活企业的人、财、物等基本要素,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这些改革措施虽然会触及一些人的现实利益,但不破不立,只有改革才能使企业越办越活,才能使职工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企业有良好效益和长足发展。否则,企业的路越走越窄,最终受损失的还是职工。

三是讲清改革后邮政面临的有利条件,增强对邮政发展的信心。

当前,从中央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加快发展邮政业高度重视、认识一致。2008年冰雪灾害中,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南宁邮区中心局时,强调了邮政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更好地发展邮政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邮政服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多次对邮政作出重要批示,为中国邮政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新《邮政法》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邮政专营权将以立法的形式得到保护。

从邮政企业内部看,各级领导对发展邮务类业务已形成了共识,在我省邮务类业务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发展思路、客户群体和业务规模。“三大板块”专业化经营后,集团公司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共举大旗、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思路,使我们认识到这次改革与十年前的邮电分营也有本质的区别。改革后,邮政企业与邮储银行和速递物流公司的关系,既是唯一出资人,又是合作伙伴,三大板块利益高度相关,根本利益高度一致,把“三流合一”的资源优势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优势,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中国邮政做大做强,改革的成果也将惠及到每个中国邮政职工。

三、要认清职工队伍的“新格局”

在邮政企业机构改革、竞争上岗、流程重组的过程中,职工思想总体上是在稳定中波动,在波动中趋于稳定,平静中又隐藏着不平静。不同群体的职工其价值观也不同,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各有侧重。对此,我们要根据职工队伍的结构特点,改变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实施“差别化”教育,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一要针对老职工开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4050”(女职工40岁、男职工50岁)老职工占到我企业生产一线职工的25%左右。长期以来,他们接受的传统教育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工作不分贵贱,职务不分高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追求社会公平”。“爱岗敬业,爱企如家”的职工,是邮政企业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但在企业实行“岗位论价值、薪酬凭贡献、晋升靠竞争”改革过程中,这部分职工因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竞争力偏弱,往往个人利益最容易受到冲击,思想也最容易产生波动。因此,对他们要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让他们知道改革的目的是搞活机制,不是砸饭碗;竞争上岗的过程,是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效益,实现职工自我素质提高的过程。不改革企业没有出路,受损害的最终还是广大职工,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改革成果最终受益者还是广大职工。

二要针对新入局大学生职工开展爱岗敬业、忠诚企业教育。

多年来入局的大学生,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相对来说知识层次较高,思维敏捷,可塑性强,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所期望,普遍比较关注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迫切想知道邮政企业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对这部分职工要在重视他们职业生涯的基础上,加强局情局史和企业优良传统教育,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爱岗敬业情感,帮助其对邮政企业职业发展特点及自身个性特征有清楚的认识,避免其因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落差过大,并通过人才工程实施计划给他们搭平台、压担子,提高他们实际工作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大事敢想,小事肯做,乐在其中”正确的人生观。

三要针对劳务人员开展法律意识和归属感教育,营造一家人氛围。

目前,劳务人员占企业用工总数的一半左右,在邮政的很多基层岗位上劳务人员比重大,很多劳务人员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部分职工多数从当地直接招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培训,组织纪律性、文明意识、法制意识与邮政生产需要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企业在提高报酬、改善福利等方面虽然做了许多工作,但与这部分人员的心理价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比较低,总体上讲对企业也谈不上有责任心和忠诚度,使企业在长期稳定等方面存在一定隐患。对这部分职工,在解决生存保障问题以后,要注重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归属感教育,帮助劳务人员确立献身邮政的志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一分付出,企业就会有一分回报”让他们尽快融入到邮政企业大家庭中。

四、努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

当前,邮政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本人认为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氛围、树立形象、锤炼企业精神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长期发展之根。邮政是一个有着上百年盛誉的老企业,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源远流长、又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们要进一步建设整合企业价值、职工价值、顾客价值等多维价值追求的新型邮政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发挥企业灵魂的导向作用、企业振兴的激励作用、团队精神建设的凝聚作用和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从而让企业文化真正落地生根,提升邮政的核心竞争力。

二要正确理解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概念上虽然是独立的,但也是相互融通的。企业文化可以在更大的领域内,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借助弘扬先进事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等形式,实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教育,实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构建和谐企业的目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彼此互补。

三要正确把握党群工作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有作为。

首先,要抓好企业文化的整理与发扬、继承与创新。整合企业现有理念资源,融入时代要求和创新精神,构建具有时代特征、邮政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其次,要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分步逐年推进。坚持“虚事实做”,把企业文化的战略目标分解成可以实施的具体目标,并对指标进行量化,提出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实施时间和检查评估办法。第三,要抓好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工作的有机结合。把企业文化导入和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改革等各项工作中去,实现邮政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的最佳组合。

五、着力打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新形象”

在邮政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要的推动力和政治保障,任务光荣而艰巨。因而建设好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是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证。

一要把有效促进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

随着邮政企业机构改革和人事调整的基本到位,当前,基层行政与基层支部普遍实行“党政合一”、“一岗双责”。在新形势下,基层单位要把党建工作渗透到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同奖惩,促进邮政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要以构建和谐企业为己任,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过硬的工作能力。一是塑造高尚的“官德”。正人先正己,与职工以诚相待,以德服人,消除与职工的思想隔阂。二要练就高超的“官能”。育人当先知,要深入到问题的最前沿,开出最科学的“药方”,从根本上打动职工,化解矛盾。三是培育亲民的“官情”。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职工的真心朋友。

三要注重务实与务虚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企业的阶段性中心工作,有计划、有广度、有深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兵马未动,思想先行”。思想政治工作要紧扣“人文关怀”这一主题,切实做好企业改革的“护卫者”。改革无情,操作有情,特别是对由于年龄、技能等原因落岗、降薪的职工,要更多地提供心里疏导,帮助其再上岗。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职工的事无小事”作为工作座右铭,把职工的情绪变化作为企业管理的第一信号;要把支局“五小工程”、“年夜饭”、“节日礼”等活动,作为领导与职工沟通的平台;要把职工的“生老病死”等实际生活中急需企业领导给予关怀的事情,看作是领导者的份内事。

总之,新时期邮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认真研究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方略,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提高科学性,增强说服力,才能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上一篇:收购农产品新闻稿下一篇:《最好的知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