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考点之中国古典园林

2024-07-10

导游基础知识考点之中国古典园林(精选7篇)

篇1:导游基础知识考点之中国古典园林

导游基础知识考点之中国古典园林范例

一、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1、按地域风格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

2、按占有者身份来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3、皇家园林的特点及实例

(1)园林构造上有比较固定的模式,即由政务区、生活区和游览观赏区三部分组成;

(2)真山真水规模宏大,园中建筑富丽堂皇,具有浓重的皇权象征寓意;

(3)模仿吸取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4)实例——北京颐和园、北海公园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4、私家园林的.特点及实例

(1)个性鲜明,小巧别致,常用假山假水,园中建筑色彩朴素,高洁淡雅;

(2)造园手法丰富多样,创造出“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园林艺术。

(3)实例——苏州的沧浪亭(宋)、狮子林(元)、拙政园和留园(明)、网师园和怡园以及扬州的何园、个园(清)。

5、现存岭南园林——广东番禺的余荫山房、顺德的清晖园、佛山的梁园和东莞的可园、福建厦门的菽庄花园、台湾台北的林本源庭园、台中的莱园、台南的归园。

二、皇家名园

1、颐和园——我国现存皇家园林中最为完整、最为典型的一个。

2、避暑山庄——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及大型寺庙群。

3、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北京故宫、曲阜的孔庙和孔府。

三、私家名园

1、苏州名园——四大历史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

2、扬州名园

(1)个园——园中“四季假山”的布局之奇、用石之妙堪称中国古典园林这最。

(2)寄啸山庄——又名何园,被人称为扬州清代园林的最后代表作。

3、岭南名园——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十二石斋和番禺余荫山房。

篇2:导游基础知识考点之中国古典园林

一、江河景观

(一) 长江

(二) 黄河

(三) 珠江

(四) 黑龙江

(五) 新安江——富春江

(六) 京杭大运河

二、湖泊景观

(一) 湖泊的.类型及分布概况

1、按湖水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

2、按湖泊成因可分为:河迹湖、海迹湖、构造湖、堰塞湖、火山口湖、洋渍湖、人工湖等。

3、就地势区域来看,主要有五个湖区:东部平原湖区、青藏高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东北湖区和云贵高原湖区。

(二) 湖泊的景观类型及名湖举例

1、湖泊的景观类型

(1)平原大湖——浩大平远型

(2) 山地秀湖——形态多变型

(3) 高原旷湖——湖光潋滟型

(4) 人工湖——秀美型、多岛型

2、旅游名湖举例

(1) 鄱阳湖

(2) 洞庭湖

(3) 杭州西湖

(4) 太湖

(5) 滇池、洱海

(6) 镜泊湖、五大连池

(7) 青海湖

三、海洋与海滨景观

(一) 我国的海域景观分布概况

1、北部海滨景观

2、南部海滨景观

(二) 景观类型

1、海蚀景观

2、红树林景观

3、沙滩景观

4、珊瑚礁景观

5、海底风光与海底公园

6、海岛景观

7、海潮景观

四、涌泉景观

(一) 泉的类型

1、观赏性奇特泉

2、品茗性淡水泉

3、沐浴性温泉

4、康体性矿泉

五、瀑布景观

(一) 概述

(二) 我国著名瀑布举例

1、黄果树瀑布

2、壶口瀑布

3、吊水楼瀑布

4、庐山飞瀑

5、雁荡山奇瀑

篇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情景交融

1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学

1.1 中国古典各类园林建筑之造型美

园林中千姿百态、曲线优美的拱桥, 石拱如环, 矫健秀巧, 有架空之感;廊桥则势若飞虹落水, 水波荡漾之时, 桥影欲飞, 虚实相接;园中小亭, 造式无定, 风韵多姿, 典雅秀丽, 亭顶多用歇山式或攒尖式, 呈抛物线状。

园中云墙的砖砌月洞, 工艺精细, 拱券轻薄, 顶部作波浪形, 状如云头;底部依山起伏, 墙身呈弧形, 蜿蜒曲折, 宛如轻罗玉带。

园林中的窗、门呈现出多种形状的图形。几何形体的图案多由直线、弧线和圆形等组成, 万字、定胜、六角景、菱花、书条、链环、橄榄、冰纹等全用直线, 鱼鳞、线纹、秋叶、海棠、如意等全用弧线, 而梅花和各式灯景等为两种以上线条构成。

1.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意境美

中国园林抒情写意的艺术个性, 赋予园林单体建筑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显得意境隽永, 展示了一种理想美的人生境界。意境美往往是通过文学命名来突出的, 如苏州藕园主体建筑名“城曲草堂”, 取唐代李贺《石城晓》诗“女牛渡天河, 柳烟满城曲”之意, 以抒写园主夫妇不羡慕城中华堂锦幄, 而甘愿在城弯草堂白屋过清苦生活的美好感情。同样是旱船 (舫) , 在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和填寺庙园林所提示的内涵却不同, 耐人寻味。

2 北京颐和园中园林建筑情景交融分析

北京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占地290.8 hm2, 其中水面约占3/4。早在元、明时期, 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

2.1 知春亭之情景交融

颐和园内知春亭, 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倚柱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 春来柳丝吐绿, 取“见柳而知春”之说命亭。一说“知春”二字源于宋诗“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昆明湖解冻都从这里开始。从近景观赏, 重檐攒尖顶的知春亭畅朗秀丽, 与连接双岛的木桥, 和东岸耸立的文昌阁, 构成一组水陆相谐的清爽景观。此亭不但起到点景作用, 而且能让人感受到“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

2.2 十七孔桥之情景交融

颐和园内的桥也不少, 其造型各异, 各有特色。其中十七孔桥为最长, 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和苏州宝带桥的特点, 在石桥两边的栏杆上有精美石雕, 每个望柱上雕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子, 大大小小共有544只, 两边桥头还有石雕异兽, 十分生动。知鱼桥, 接近水面, 便于观鱼。取名知鱼桥, 是引用了战国时期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一次有关知鱼不知乐的富有哲理的辩论游戏。镜桥上有一座八角重檐的桥亭, 它以其桥亭结合的造型使桥在造型上美观别致, 更有“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的意境。

2.3 石舫之情景交融

清宴舫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 是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 船身用巨大的青石雕砌而成, 酷似真船。整个建筑精巧华丽, 别具一格。此外, “清宴舫”, 取“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之意, “清宴”, 表示国泰民安, 顺从帝皇之心, 有颂圣意味。

2.4 长廊之情景交融

颐和园长廊是中国廊建筑中最大、最长、最负盛名的游廊, 也是世界第一长廊。长廊中间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 既有点景作用又有支撑长廊之妙用。长廊沿途穿花透树, 看山赏水, 景随步移, 美不胜收。廊内绘有西游记、岳母刺字等彩绘, 不但丰富了长廊景物, 更引人入胜, 别有一番风味。

3 苏州拙政园中园林建筑情景交融分析

苏州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总体布局特点, 东疏西密, 绿水环绕, 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 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东部地势空旷, 平岗草地, 竹坞曲水, 芙蓉树、天泉亭等阁点缀其间。兰香堂是东部主厅, 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 把全园景色融于一壁。中部以远香堂为主体, 山水明秀, 厅榭典雅, 花木繁茂, 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从东部进入中园, 一泓清池映入眼帘, 古树, 垂柳拂水, 湖石峻秀。远处一洞隐约可见。池南厅堂林立, 错落有致。池北岩岛, 溪桥相连, 百年枫杨。山、水、石、池、林、亭、堂融合的宛如天然。西部水廊逶迤, 楼台倒影, 清幽恬静, 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馆等体现出江南建筑的精巧。西部以池水为中心, 回廊起伏, 水波倒影。

3.1 荷风四面亭之情景交融

园内荷风四面亭, 这座亭子建于池中的岛上, 单檐六角攒尖, 翘角飞举, 体态轻盈, 且四面环水, 三面植柳, 真是绝佳的风景点。“荷风四面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几笔, 勾画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的风景特色。其妙处还有, 联中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这副对联的上联, 仿照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对联的下联, 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诗句“看待诗人无别物, 半潭秋水一房山”。真是“田田弄清泉, 亭亭生妙香”。

3.2 与谁同坐轩之情景交融

与谁同坐轩小亭别致, 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 平面形状为扇形, 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呈扇面状, 故又称作“扇亭”。人在轩中, 无论是倚门而望, 凭栏远眺, 还是依窗近观, 小坐歇息, 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3.3 芙蓉榭之情景交融

芙蓉榭就是建筑在荷花池边上的水榭。造型轻巧, 建在水边或高坡上, 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 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 早晨朝霞初现时是淡红色, 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 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 甚为珍贵。水芙蓉, 是指荷花或莲花。毛泽东主席诗词中“芙蓉国里尽朝晖”, 指的是水芙蓉。“芙蓉榭”的正面是一池荷花, 背后是一堵高墙, 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 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

4 山西晋祠中园林建筑情景交融分析

4.1 通透、过渡的献殿之情景交融

晋祠圣母殿的献殿, 建于公元1068年, 面阔进深各三间, 单檐歇山顶, 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 殿中前后设门, 余筑坚厚槛墙, 上安叉子, 状如凉亭, 格外通透宽敞。在圣母殿与献殿的鱼沼泉上架十字形飞梁, 既有四通功用, 又增加了灵透感与层次感。圣母殿前廊木雕盘龙倒影于池沼碧水之中, 活灵活现。献殿是举行献礼、陈设祭品的所在, 为开敞或半开敞的空间, 有较好的通透性, 又增加了空间层次, 在举行祭典时, 透过渺渺的烟雾, 更有一种超凡脱俗、虚幻飘渺的意境。

4.2 流碧榭之情景交融

流碧榭原称白鹤亭, 跨晋水智伯渠上, 左右各有揽胜小坊。四面当风, 依阁凭栏而坐以观四周, 波光掩映其间, 自感人在画中。何以白鹤而命名。昔日有丹顶鹤在此降落, 夜半而鸣, 十里可闻。鹤在民间为长寿吉祥之鸟, “鹤寿延年”多见于中国花鸟画与祝寿之贺辞。

4.3 鱼沼飞梁之情景交融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 古人圆者为池, 方者为沼, 沼中多鱼, 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 “架虚为桥, 若飞也。”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 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 而南北桥面, 下斜如鸟之两翼, 翩翩欲飞;边缀勾栏, 凭栏赏景, 益增诗情画意。

5 结语

通过对古典园林建筑实例的分析, 体会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不单单是建筑美更是艺术意境之美, 因画成景“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可以看出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对情景交融的高度认识。在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我们也应传承历史文脉, 注重情景交融。我们现代园林建筑设计还应保留我国独特的园林建筑与情景交融相结合的特点, 并使其发扬。

摘要: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学, 从古典园林建筑实例出发, 分析了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的情景交融, 指出在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中应传承历史文脉, 注重情景交融, 以完善园林建筑设计。

关键词:园林建筑,情景交融,意境

参考文献

[1]梁美勤.园林建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2]金学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牛建军, 李勇.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人文内涵[J].山西建筑, 2007, 33 (4) :345-346.

[4]林振, 曾杰.建筑艺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篇4: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之比较

关键词 古典园林 现代景观 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自古至今,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以及科学技术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人类的自然观、审美观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进行对比分析则对今后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山高、水长、地广的地理特点形成了中國人大尺度的观念,园林代表为通过人力、物力、财力来展现的皇家园林,其气势和规模都是无与伦比的,对于私家园林,较小的以亩为单位,大的用百亩或公顷为单位。宗教园林一般与大自然结合为一体成为风景区的一部分,因此用具体单位来衡量就没有意义了。而现代的景观园林大多面向的人群多且广,所以其尺寸依然不小。当然,这个尺寸也是相当灵活的,与地理位置、政府的政策、其功能用途等各个方面相关。

布局方式上皇家园林王者风范浓厚,私家园林更重诗情画意。在理水方式上,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在叠山方面,也讲究园必有山;在交通安排上,中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路游”为主,故园林中路上曲径通幽,水上曲桥卧波。古典的造园是“有法无式”,其实这不仅是古典园林的特征,也是当代景观设计的共同点。但现代景观设计更为多元化,其不仅具有中国古典的一些设计理念,同时也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景观手法,使得许多园林多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古典园林无论是宏大壮美,还是诗情画意,它的受众只是针对一小部分人群,即皇室贵族或文人雅客,大众百姓是没有资格去欣赏的,或者说也是没有那个鉴赏能力的。而现代景观设计是面向大众并服务大众的,所以在设计中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需求,如休闲空间、活动集散广场等的设置。

在古典园林中主景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或以山水本身、或以高台建筑、或两者融合,审美重点由表及里不断深入。虽其要素无非山、石、水、动植物、建筑,只是每个时期侧重不同。在现代园林景观之中,设计师的个人因素、大众的需求、政府政策等都使得景观形式更加灵活,主景也就没有那么明确的规律可循了。中国古典园林中,轴线是造园的一个重要营造法则,皇家园林一般运用的是中轴对称的方式,以此体现其庄严大气之感。在江南园林中则多用给人以轻松活泼之感的不对称轴线。但现代的园林景观中空间轴线的运用则越来越淡,对于视觉轴线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广泛的运用,如留园中的绿荫轩,在轩中观鱼赏水,对景见小蓬莱,或越过外廊远眺华步小筑,丰富景象空间同时利用山水布局完成了景观的深远变化。武汉解放公园中将涵虚广场、嘉汇广场、乐春广场串成一条轴线,而其他景点之间基本都是以曲线交通相连既营造一种曲径通幽,增加游览趣味的效果,也使得景观对景、借景形成。同时景观体验的连续性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扬州个园以时间作为其逻辑轴线,四季的更迭创造出一种“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意境。而武汉解放公园湿地便是围绕自然生境规律的逻辑线索展开的,让人沿着迂回曲折的木质栈道亲身体验湿地生趣。古典园林中讲究对景、借景,像留园中分为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四个景区,各区由围墙相隔,又以廊贯通,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而现代景观设计中很少使用实墙围合,大多通过植物、铺装、设施等来进行区域的划分,所以空间围合形式多样灵活。例如武汉解放公园园景和街景相连,公园三个大门及周边区域建成三个城市绿化开敞空间,使得公园景观和街道景观融合。

植物配置是园林的重要组成。古典园林在植物选择上种类少,局限性强,因此植物种植的重复率较高讲究的多是“留得枯荷听雨声”、“雨打芭蕉”的诗情画意。而在现代植物配置观赏同时还强调防风、固土、净化等生态功能。除了进行外来树种的引种外,还进行拟自然景观的群落化培植,这样既可以强化地域特征也可以避免不当的植物搭配,有利于将自然环境的生动性引入城市景观建设中。

现代景观设计将尊重自然、尊重场所、尊重使用者作为基本原则。这样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出场所的潜能,不仅适宜于人的休憩游乐,而且也可以适当的方式求得营造与环境的共生。对古典园林进行学习同时不能机械、教条化,古典园林的建设更多的依赖于直觉以及经验,现代的设计发展要更好的把握理性与感性的尺度,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构思及创造。

参考文献

[1] 陈世珍.园林的印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4.

[2] 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3.

[3] 曹礼昆.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5.

[4]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

篇5:园冶——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

摘要„„„„„„„„„„„„„„„„„„„„„„„„„„„„„2 1.前言„„„„„„„„„„„„„„„„„„„„„„„„„„„„„3 2.定义„„„„„„„„„„„„„„„„„„„„„„„„„„„„„3 3.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3 3.1商周时期„„„„„„„„„„„„„„„„„„„„„„„„„3 3.2春秋战国时期„„„„„„„„„„„„„„„„„„„„„„„3 3.3魏晋南北朝时期„„„„„„„„„„„„„„„„„„„„„„3 4.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3 5.中国古典园林分类„„„„„„„„„„„„„„„„„„„„„„„4 5.1中国园林按照地理位置„„„„„„„„„„„„„„„„„„„4 .2按照占有者身份„„„„„„„„„„„„„„„„„„„„„„4 6.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4 6.1借景种类„„„„„„„„„„„„„„„„„„„„„„„„„4 6.1.1近借„„„„„„„„„„„„„„„„„„„„„„„„„4 6.1.2远借„„„„„„„„„„„„„„„„„„„„„„„„„4 6.1.3邻借„„„„„„„„„„„„„„„„„„„„„„„„„4 6.1.4互借„„„„„„„„„„„„„„„„„„„„„„„„„4 6.1.7应时借„„„„„„„„„„„„„„„„„„„„„„„„4 6.1.6俯借„„„„„„„„„„„„„„„„„„„„„„„„„4 6.1.5仰借„„„„„„„„„„„„„„„„„„„„„„„„„4 6.2借景方法„„„„„„„„„„„„„„„„„„„„„„„„„4 6.2.2增加高度„„„„„„„„„„„„„„„„„„„„„„„4 6.2.3借虚景„„„„„„„„„„„„„„„„„„„„„„„„4 6.2.1开辟透视线„„„„„„„„„„„„„„„„„„„„„„4 6.3借景手法„„„„„„„„„„„„„„„„„„„„„„„„„4 6.3.1抑景 „„„„„„„„„„„„„„„„„„„„„„„„„4 6.3.2添景 „„„„„„„„„„„„„„„„„„„„„„„„„5 6.3.3夹景 „„„„„„„„„„„„„„„„„„„„„„„„„5 6.3.6漏景 „„„„„„„„„„„„„„„„„„„„„„„„„5 6.3.5框景 „„„„„„„„„„„„„„„„„„„„„„„„„5 6.3.4对景 „„„„„„„„„„„„„„„„„„„„„„„„„5 6.4借景内容„„„„„„„„„„„„„„„„„„„„„„„„„5 6.3.1 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5 6.3.2借天文气象景物„„„„„„„„„„„„„„„„„„„„5 6.3.3借人为景物„„„„„„„„„„„„„„„„„„„„„„5 7.总结„„„„„„„„„„„„„„„„„„„„„„„„„„„„„5 8.参考文献: „„„„„„„„„„„„„„„„„„„„„„„„„„6

园冶——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

马昕璐

摘要: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体、宜、因、借,匪得其人,兼之惜费,则前工并弃,既有后起之输、云,何传于世?予亦恐浸失其源,聊绘式于后,为好事者公焉。

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关键词:园冶;借景;造园

1.前言: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这本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也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书中把“因”与“借”相结合,系统的讲述了我国造园技术的各个层次。在此处,“因”所指的是院内,主要说明的是如何利用园址自身的条件加以改造与加工。“借”则指的是院内外景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在此书中特别强调的是“借景”。“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他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在园中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墙,使园内外的景色尽收眼底。如果遇到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2.定义: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手法之一,指的是建造者有意识的把园外的景物“借”到我们所贴近的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如此而形成了格局不同,但在总体之中又会相辅相成的新景色。这一手法所形成的景物在园林中占有十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借景手法的主要目的则在于把各种在形态、声音、气味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原本的景色空间中来,使的原本的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由于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从而形成了现在多样的园林景色。

3.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3.1商周时期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3.2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3.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

4.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

园林总的来说,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得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协调、相互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5.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5.1中国园林按照地理位置

可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 5.2按照占有者身份

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6.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

6.1借景种类

6.1.1近借。

在园中眺望点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

6.1.2远借。

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6.1.3邻借。

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6.1.4互借。

两座园林或者是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6.1.5仰借。

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者相邻寺院的高塔。6.1.6俯借。

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美好景物。6.1.7应时借。

借助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者一天中的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河即时的动态景观。

6.2借景方法 6.2.1开辟透视线

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6.2.2增加高度

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者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6.2.3借虚景 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园的水榭。

6.3借景手法 6.3.1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6.3.2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农家乐园区的垂柳下观赏远景时,景色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6.3.3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6.3.4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6.3.5框景。

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6.3.6漏景。

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6.3借景内容

6.3.1 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

如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 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6.3.2借人为景物。

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 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6.3.3借天文气象景物。

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7.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从山水造景到空间的意匠,以及一系列空间处理的技巧和手法,都偏重于感性形态,但在感性的经验中,却又充满着古典的理性主意精神,在艺术思想上提出了许多对立的范畴,闪耀着艺术辩证法的光辉。中国古典园林将园林与自然溶于一体,使人在观赏中也更贴近自然,相信我们也能更加体会那种意境美。

参考文献: [1]朴爱民景观论文—浅谈中国古典造园艺术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3]张薇,《园冶》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7-139.[4]陈植,《园冶注释》卷1《说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1.[5] 陈有民.文化论.中国园林2007年06期

篇6: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类型之轩

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东部为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屋宇高敞,装饰雅致。网师园西部为内园。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旧为书斋,为明代古朴爽洁之建筑。轩北略臵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推窗见景,满目青竹,苍翠挺拔,周围的傲腊梅、红色天竹子和奇峰迭起的假山石,仿佛是雅致的国画小品,人在屋内,却似室外,极富诗情画意。“冷泉亭”中臵巨大的灵壁石,形似展翅欲飞的苍鹰,黝黑光润,叩之铮琮如金玉,是灵壁石中的珍品。在亭中“坐石可品茗,凭栏可观花”,令人赏心悦目。中部是以彩霞池为中心的闭合式水院,池水清澈,环池亭阁山水错落映衬,东、南、北方向的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及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变化,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宜坐、宜留、以静观为主。彩霞池恰如一方天镜,将穹庐似的天宇一下子变成了无限伸展的浑圆世界。池波平,倒映蓝天白云,高楼复廊,亭亭阁阁,古柏白松,相映成趣。风乍起,吹皱一池绿水,楼阁摇曳,山石游移,曲桥飘迤,山水画轴,景动画移。天空水池连成一片,神仙府邸,让人心旷神怡。绕池一周,可廊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如天然图画。

小山丛桂轩 花园之门在轿厅西侧,门楣上有清乾隆年间宋氏时的砖额“网师小筑”,点出渔翁之小园,具小巧精雅之特色。入园门即见小桥流水,园景之一隅。沿廊西行即至小山从桂轩,为一座小巧精致的四面厅,卷棚歇山屋顶,面阔三间,三面回廊。厅南一排花窗粉墙之下,湖石假山,峰石起伏,桂树成丛,间有海棠、腊梅等花木,成为厅之对景,故取北周文学家庾信《枯树赋》中“小山则丛桂留人”句,情景相符,其匾题为“小山丛桂轩”。并有清代何绍基撰对联:“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写景抒情,成为小山丛桂轩周围景物的形象写照。人在轩内,四面臵窗皆成景:南对湖石小山,丛桂飘香;北臵冰梅纹圆窗,云冈黄石假山屏立;东侧山涧溪流,并在住宅墙面上巧妙地以攀缘附壁的木香形成春景画面;西边曲廊和蹈和馆之间,羽毛枫潇洒入画,室内外空间融汇一体,虽在室内却臵身在琳琅满目的园景之中,使人赏心悦目,心胸畅朗。

轩,《园冶》中说“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臵高敞,以助胜则称。”意思是说轩这种建筑形式像古时候的车,取其空敞而又居高之意。把建筑臵于高旷之处,可以增添观景之效果。这里的“轩轩欲举”,指虚敞而又高举之意。取自《酉阻杂俎》:“明皇召李白于便殿,神气高朗,轩轩欲霞举。”

园林中轩这种建筑,形式甚美,但规模不及厅堂之类,而且其位臵也不同于厅堂那样讲究中轴线对称布局,而是比较随意。当然也有的轩处在中轴线位子,但相对来说总是比较轻快,不甚拘束。

北京颐和园谐趣园北部山岗上有霁清轩,后山的西部有倚望轩、勾虚轩、清可轩等’承德避暑山庄中有山近轩、有真意轩等,其布局大部分都是不对称的。扬州个园中的宜雨轩,与园的入口也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而是两者相差约2米。

苏州网师园中的竹外一枝轩,不但两边不对称,而且做得很狭长,好像是一条廊。此建筑的取名比较特别,它来自苏轼的《和秦太虚梅花》诗句:“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此轩临水而建,玲珑空透。此园中还有小山丛桂轩,位于园的南部。此名是取《楚辞〃小山招隐》中句:“桂树丛生山之阿”和庾信的《枯树赋》中句:“小山则丛桂留人。”顾名思义,这里有桂花数丛。院中看松读画轩,位于园之西北。此建筑之名,是由于轩前种植有松柏,姿态奇特古怪,又很入画。此景可谓“立体的画”。(沈福煦)

园林造景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所谓造景主要是指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和遵循园林艺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创作行为。园林艺术法则已在前面加以论述,在具体造景创作中尚要用到许多方法,那就是造景手法。常用的造景手法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一、主景与配景

主景或主景区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处理好主配景关系,就取得了提纲挚领的效果。突出主景的方法:

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 如“主峰最宣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或四面环山,中心平凹。2.轴线对称法 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

3.“百鸟朝凤”或“托云拱月”法,也叫动势向心法 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4.构图重心法 把主景置于园林空间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使全局规划稳定适中。5.园中之园法 不少大面积风景区或园林在关键部位设置园中园,以其局部之精徽而取胜。

二、层次与景深

没有层次就没有景深。中国园林,无论是建筑围墙,还是树木花草、山石水景、景区空间等,都喜欢用丰富的层次变化来增加景观深度。景深一般分为前(景)、中(景)、后(背景)三个大层次,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当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时,便需要添景,以增加景深,从而使景观显得丰富。尤其是园林植物的配植,常利用片状混交、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等方法,取得较好的景深效果。有时为了突出主景简洁、壮观的效果,也可以不要前后层次。

三、借景与屏景

《园治》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讲的是周围环境中有好的景观,要开辟透视线把它借进来,如果是有碍观瞻的东西,则将它屏障起来。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借景的类型有:

1.远借 就是把园林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树木、建筑等。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北京颐和园远借西山及玉泉山之塔;避暑山庄借憎帽山、留锤峰;无锡寄畅园借惠山;济南大明湖借千佛山等。为使远借获得更多景色。常常需登高远眺。要充分利用园内有利地形,开辟透视线,也可堆假山叠高台,山顶设亭或高敞建筑(如重阁、照山楼等)。

2.邻借(近借)就是把园子邻近的景色组织进来。周围环境是邻借的依据,周围景物,只要是能够利用成景的都可以借用,不论是亭、阁、山、水、花木、塔、庙。如苏州沧浪亭园内缺水,而临园有河,则沿河做假山、驳岸和复廊,不设封闭围墙,从园内透过漏窗可领略园外河中景色,园外隔河与漏窗也可望园内,园内园外融为一体,就是很好的一例。再如邻家有一技红杏或一株绿柳、一个小山亭,亦可对景观赏或设漏窗借取。如“一技红杏出墙来”,“杨柳宜作两家春”、“宜两亭”等布局手法。

3.仰借 系利用仰视借取的园外景观,以借高景物为主,如古塔、高层建筑、山峰、大树,包括碧空白云、明月繁星、翔空飞鸟等。如北京的北海港景山,南京玄武湖借鸡鸣寺均属仰借。仰借视觉较疲劳,观赏点应设亭台座椅。

4.俯借 是指利用居高临下俯视观赏园外景物,登高四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所借景物甚多,如江 湖原野、湖光倒影等。

5.应时而借 系利用一年四季、一日之时,由大自然的变化和景物的配合而成的景观。对一日来说,日出朝霞、晓星夜月,以一年四季来说,春光明媚,夏日原野,秋天丽日,冬日冰雪。就是植物也随季节转换,如春天百花争艳,夏天浓荫覆盖,秋天层林尽染,冬天树木姿态,这些都是应时而借的意境素材。如“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

四、对景与抑景(障景)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人胜。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坛(台)等景物作为对景。抑景或障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增加风景层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

五、分景与隔景

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如颐和园人口区用宫墙将空间分离层次,又用牡丹台(自然式台岗)隔挡视线,但隔而不断。人们通过堑道,绕过山口,则豁然开朗而至昆明湖景区。然而湖上又有十七孔桥分隔水面成南北两片,西堤分湖面为东西两部分,万寿山分昆明湖为前湖后湖,确实分而不离,隔而不断,水陆相通,层次幽深。

六、夹景与框景 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突出对景的奇异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墙垣、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口等。选择特定角度,濒取最佳景观。

七、透景与漏景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漏”的程度大到一定时便为“透”)。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八、点景与题景

在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除了主景定位外,与主景和主景区有视线直接和间接联系的部位,如山顶、山脊、山坡、山谷、水中、岸边、瀑侧、泉旁、溪源以及凡在风景视线而又处于视线控制地位或景区转折点上,经常利用山石、植物、建筑和雕塑等景物作为景点,以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从而增加了意趣,起到了点景作用。另外,我国园林善于抓住每一景观特点,根据它的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进行高度概括,常做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其形式多样,有园额、对联、石碑、石刻等。题咏的对象更是丰富多彩,无论是亭台楼阁、大门小桥、假山泉水、名木古树还是自然景象都可给以题名、题咏,如颐和园、知春亭、爱晚亭、南天一柱、迎客松、兰亭、花港观鱼、碑林等。不但丰富了景的欣赏内容,增加了诗情画意,点出了景的主题,给人以艺术联想,并有宣传装饰和导游的作用。各种园林题咏的内容和形式是造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把创作设计园林题咏称为题景手法,它是诗词、书法、雕刻、建筑艺术的高度综合。

九、朦胧与烟景

和中国画一脉相承,在园林中巧用天时地利气候因素,创造烟雨檬陇景观,是一种独特的造景手法。如避暑山庄有“烟雨楼”,因处于水雾烟云之中,再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云烟之美。北京北海公园有“烟云尽志”景点。更有甚者,宋徽宗皇帝主持良岳造园,甚至命人用炉甘石(烟硝)置于山间水边,使之吸潮生雾,创造“悠悠烟水,淡淡云山”的迷离景象。又如号称泉城的济南,有古诗赞曰:“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这是把泉涌动态和云蒸雾华之美结合起来的朦胧之美。十、四时造景

篇7:导游基础知识考点之中国古典园林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文人,中国建筑营造,自然山水

0 引言

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的入侵, 西方的思想文化强力进入中国, 同时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 西学为用的思想不断加深。建筑这一概念也是由西方传入, 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也是按照西方的模式进行, 而对于中国营造却知之甚少。同时, 现在的教育和建筑业更注重技术, 文化的缺失也就带来了个性的缺失。就此现象,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者———“文人”, 希望从中探索中国建筑营造方式, 从而指导现代本土建筑设计。

从古至今, 中国造园运动从未停息,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中国建筑很早就朝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礼制和官方规定都对建筑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园林的发展却于此相悖, 即“宫室务严整, 园林务萧散”, 园林的自由性, 让其摆脱其他建筑“规矩准绳”的束缚, 从而更直观地反映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精神和内涵。[1]

从园林着手, 就不难发现, “文人”这一阶层主导着造园活动的发展。计成在《园冶》开篇说“三分匠人, 七分主人”, 其中主人便指的是文人了。[2]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 文人这一群体就一直处在历史的核心。中国古代社会是以文人为主导的社会, 他们将中国文化的精神继承和发扬, 并将其富于不同的领域, 园林就是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1 魏晋南北朝———文人开始参与园林建设

1.1 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转变

从东汉末年起的369年, 社会一直处在一个动荡时期, 政权的一统被打破, 安定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 社会经济遭到大量破坏。政治斗争越发激烈, 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旦牵连政治斗争, 则荣辱生死毫无保证。消极悲观的情绪弥漫在文人身上, 对政治的逃避和反抗让他们想逃离世间。在这一背景下儒家独尊的地位受到动摇, 道教和佛教出世的思想得到很多文人的认可, 促使儒、士、道三家结合形成玄学。[3]虽然这一时期社会动荡, 却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 艺术成为文人抒发思想和感情的工具, 审美观念也发生改变———以自然美为核心, 在这一思想基础上, 山水派就此发展兴盛起来。

1.2 形成寄情山水与崇尚“隐逸”的玄学

正统的儒家学说开始无法解释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 人们便从其他思想中寻找人生的真谛。文人对道家和佛教思想产生兴趣, 将他们与儒家正统思想相融合, 形成了以“贵无”为主的玄学体系。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审美观发生转变, 走向对自然美的追求, 并且这种追求已不仅仅是对自然外在形式美的单纯模仿, 而是对自然中蕴涵的“道”的追求。文人们将对玄学思想的理解表现在寄情山水和崇尚隐逸上, 以一种狂放不羁的态度来表达他们要打破正统礼教的束缚, 找寻人生的意义。当时的很多名士都是玄学家, 从东汉末年的仲长统, 到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王羲之等, 无不寄情山水, “隐逸”于世。

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之下, 隐居成为很多文人当时的选择, 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和审美观带入营造活动中, 就必然使建筑发生改变。他们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以建筑营造表达于平凡生活之中, 将心灵安居在自己营造的环境之中。文人将建筑从普通的居所提升到“意境”为重的层面, 赋予建筑以精神。史料中对其有大量的记载:

“使居有良田广宅, 背山临流, 沟池环匝, 竹木周布, 场圃筑前, 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 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仲长统这段话介绍了他所要的居所, 那是居住在大自然之中, 以山水为伴, 畅游其中。

1.3 园林建造趋向于山水自然

山水艺术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更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时期的审美态度产生转折, 对自然美的崇拜, 使得山水风景得到大力的开发, 这也就更加推动了山水艺术的发展。山水艺术核心在于“写意”, 其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拜最终都要上升到“意境”的层面。文人更是山水艺术的大力推动者, 他们通过山水艺术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4]

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写到“网罗天地于门户, 饮吸山川于胸怀。”表达其愿雅居与山川之中, 了悟人生。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方宅十馀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体现了当时的文人已经开始将居所与山水艺术相结合。

当寄情山水, 崇尚自然美成为社会风尚, 游山玩水成为名人雅士的爱好, 建设城市私家园林就成为了不二之选。民间造园活动就此兴盛起来,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高台芳榭, 家家而筑, 花林曲池, 园园而有。”无论是官僚士大夫、门阀世家、文人名士都酷爱造园, 就连庄园主们也建造起私园开始游玩。

城市私园的建造不同于在山野之中建造园林, 需要“人工效仿自然”。但土地有限, 想要完整的去表达自然山水环境, 就得用到“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园林建筑自然的从汉代大量写实过渡到写意上来。同时对“意境”的追求也更符合当时的文化思想。园林的建设就此走向了小型化, 并开始更多的寄托人的精神感悟。很多园林都有自己的主题, 表现主人的人生态度。主人自己或是请名士设计居所, 最后由工匠完成建造, 文人在其中担当了建筑设计师的角色。皇家园林还会邀请一些文人参与建造活动, 华林园就由张永监管建造。

2 隋唐至明清———文人的思想抱负在园林营造中得到实现

2.1 追求“意境”的隋唐园林

隋唐盛世结束了兵荒马乱的时代, 政权得到统一, 国富民强, 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思想上儒释道三家并存, 但恢复了以儒家为主的形态。文学艺术上也达到了一个繁盛期, 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 并与本土文化融合。佛教在唐朝兴盛起来, 将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禅宗, 其中心为“明心见性”, 一切由心而生, 随心而转, 将人的内心体验提到很高的地位。[5]对自然的态度更加亲切, 不光是感悟自然, 更是与自然融于一体。同时, 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三门艺术极大发展, 文人们醉心于山水风光, 并想要把自己的生活揉进诗情画意之中。很多文人亲自参与造园设计, 白居易《草堂记》就记录了他造园的过程。王维建造辋川别业。文人的加入, 推动造园运动在追求“意境”上更上一层楼, 更注重建设心灵空间。

2.2 含蓄“意境”得到深化的宋朝园林

宋朝在历史上是个政治军事孱弱的时期, 但在经济、文化上却达到鼎盛。经济的强盛, 使人们注重追求生活品质, 也是促使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思想上, 儒释道三家都发生了蜕变, 几家相互借鉴融合, 开始从整体转向细节上的自我完善, 与以前的外放型转向内向型, 重视内在挖掘。艺术上可谓是达到空前盛世, 诗词歌赋, 绘画都发展到巅峰, 山水画更是备受推崇。文化艺术从唐朝的大气澎湃走向细腻精致。园林作为文化艺术的体现, 也进入到成熟期。文人园林大盛, 几乎涵盖到所有私家园林, 并强烈影响着皇家园林。宋徽宗建艮岳, 完全是一座山水园林。林泉高志中记载“山水有可行者, 有可望者, 有可游者, 有可居者。画凡至此, 皆入妙品。”指出好的山水画在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这个评价标准也引入到园林中来, 成为理想园林的标准。建筑在园林中的分量加重, 以精细的建筑空间设计表达内心的感悟。

2.3 注重技术和手法的元明清园林

元朝外族统治, 本土文化被严重破坏, 审美走向世俗化。直到明朝的建立, 本土文化才重新生长, 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已经没有宋代的相对自由, 统治阶级对思想严格控制。但这时期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停滞, 民间造园热情高涨, 皇家园林的大肆建造更是推动了造园活动。文人在思想上的压抑使得他们更加想要挣脱束缚, 建造园林为其提供了一个方式。私家园林蓬勃发展, 文人园林就此更加深化。出现了像计成一样专业造园的文人, 他写成中国最早的造园著作《园冶》。由于工商业, 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市民文化发展起来, 影响到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 自然也影响到私家园林的建设, 伴随着各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产生地方性建筑特色, 使得园林也进入到多样化的局面。园林建造上在艺术和技术上的要求也更高, 使这个时期的园林建造走向注重技术和手法上来, 园林建造推向高峰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隐患, 虽说这些技术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意境”, 却与最初的思想相偏离, 更加注重形式和效果, 而对于内心的挖掘就越来越少了。

3 总结

从以上梳理中不难看出一条影响中国建筑营造的线索, 即社会现状为根本因素, 它促使思想文化发生转变, 文人在推动思想文化转变的同时也受到其反作用, 文人再将思想文化以抽象的方式表达在建筑营造上。文人就此建立的建筑营造思想和方式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发展, 从以人的需求走向以人的精神层面的表达上来。当今本土建筑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一线索, 只是当代建筑设计更多的是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而非从“文人”怎样使社会更好的发展这一角度出发。若我们能从这一角度出发, 关心社会发展, 体悟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 再将其融入建筑创作中, 建筑将从“居住的容器”上升到人文“意境”的层面上来。

同时, 中国建筑营造的方式为“文人”+“匠人”的模式, [6]因此, 在现在建筑教育和设计中更要加强文化方面的养成, 而非一味的技术传授。只有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体悟, 才能设计出适宜中国社会的建筑来。

参考文献

[1]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

[2]计成.园冶注释[M].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5.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张玲.中国山水画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10, 12.

[5]吴隽宇.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J].中国园林, 2001, 3.

上一篇:女儿新婚父亲贺词下一篇:《泉水》第二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