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县广福医养院-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2024-07-26

玉山县广福医养院-医养结合工作总结(共6篇)

篇1:玉山县广福医养院-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玉山县广福医养院

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是养老服务发展的新模式和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在原有的公办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提升,与旅游候鸟式养老、同居式养老、自助养老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成为现代养老发展的重要方向,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重新审视诸多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机构养老能够提供的集中居住、专业化生活照料、营养健康饮食保障、娱乐活动和无障碍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把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对不同老人的健康基础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支持和健康指导意见,同时,通过专业的医院的查房管理模式和定期体检,对居住老人的健康状况及时掌握,对老年人突发疾病建立绿色救治通道和保障,针对一些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康复服务,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增强老人对疾病的恢复的信心建立和心理慰藉,作为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的有利补充。主要提供功能完善的起居环境、专业生活照料服务、心理慰藉辅导、老年人娱乐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基础老年人康复保健知识和营养知识宣传、健康状况监测、专业化护理和康复训练、医疗保障及临终关怀等内容。

玉山县总人口62万,其中老年人口8.02万,占县城总人口的13%,其中失能老人比例达到 3.4%。随着县城老年化的不断发展,对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一些身患慢性疾病老人、各种原因造成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大病或术后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和身患绝症期老人时,常规单纯的医疗单位及养老模式,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些老年群体的综合需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以机构的集中式养老服务为基础,依托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和服务为保障,突出医疗服务和康复护理等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籍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这样才能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

玉山广福医院坐落于玉山县冰溪镇下徐村,是一座按国家二级医院标准建立的一所集医疗,康复,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环境清新,卫生整洁,基础设施完善,打造星级宾馆式的住院环境,引进本地区诸多医学专家组成的核心技术团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保障,以江西省著名骨伤科专家汪益荣主任医师为骨伤科学课带头人,以江西省著名妇产科专家郑鸿鸽主任医师为妇产科带头人,并引进几名本地区几名内科专家作为医院的老年病科的医疗团队,配置核磁共振,螺旋CT,DR,彩超,胃肠镜,腹腔镜,宫腔镜,关节镜,椎间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等级层流手术室等高端医疗设备,相关专业设备和医疗团队资质和技术水平位居全市同级别医疗机构前列。

面对城乡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和老人医养结合模式的市场需求,本着“为政府分忧,为儿女尽孝”的宗旨,医院董事会决定以玉山广福医院为基础,按照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成立玉山县广福医养院。作为玉山县目前唯一的能开展长期护理服务和医疗保障的养老机构,院内基础生活配套设施完善,闹中取静,宽敞明亮,无障碍生活环境,内设老年护理中心、营养餐中心、康复活动中心和老年娱乐活动场所,宾馆式标准配套床位86张,其中优质单人间20间,医疗护理床位169张。在2017年1月22日取得了县民政局颁发《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医院与医养院互为依托,密不可分,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0余人,有一只通过护理专业训练的30余人组成的高素质护工团队,可承接255位失能、半失能人员的生活照料和专业康复护理及心理慰藉,因此,玉山广福医养院主要面对的是有医疗保障需求,和失能、半失能的专业护理和康复需求的老年群体,作为其他养老模式的补充,为这一类老年人家庭减轻照料负担。目前,医养院已有30名老人入住,其中主要有退休自费老人,抗美援朝老兵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等。

玉山广福医养院是一家民办养老机构,总投资1300余万元,主要用于康复设备的采购及养老院基础设施的建设,玉山广福医院和玉山县广福医养院采取一套班子,两个部门的架构,医院与养老院互为依托,又浑然一体,共享医院各方面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和医护力量,同时配备雄厚的护工队伍,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服务总类和服务对象。

对于有意向进入广福医养院的老人,前期院方与老人与老人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老人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包括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特长爱好,同时也让家属和老人充分的了解医养院的环境和服务模式,然后在医院为老人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做到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心中有数,根据老人健康情况确定的护理等级和服务内容,采取相应的收费标准,与家属签订正式的养老合同,一方面,明确双方的相关责任,同时,对老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也在合同中明确,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医院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实际工作和不断总结,目前已发展出几种较为成熟的医养结合模式:

1:完全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我们为其提供较为传统和常规的养老服务内容,很多家庭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照顾家中的老人,或子女在外打工,老人不适应外地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但独自在家,随着年龄的增高,难免有各种老年疾病的产生,身边又缺人照顾,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老人入住玉山广福医养院以后,针对各种慢性疾病,医养院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老人检查,实时跟进老人的身体状况,做到无病颐养,有病及时就医。

2: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这部分老人缺失自我行动能力,子女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而且老人平时基本的吃饭,洗澡、大小便等都无法正常自己独立完成,而且因为行动不便,需要长期卧床,很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褥疮、肺部感染、心肺功能衰退和肢体僵化等并发症,给子女的照料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玉山广福医养院的护理团队结构完善,包含有专业的老年病科医生,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工,以及负责的清洁人员,在针对这一类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时,护理团队设身处地的为每一位老人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实行“多人一护”和“专人专护”的模式,首先从床位上就有所区别,医养院专门为这些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设置了专门的护理区域,并购置了定制低位医疗活动床,老人大部分的护理工作可以在床位上进行,在这部分老人出现突发疾病时,床位可以推动直接护送到病区,避免了老人因为身体不方便从而造成上下床所遭受的痛苦。其次,团队为老人每天擦拭身体,定期洗澡,康复辅助器械和训练活动结合,使老人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3:五保老人。这一群体分为两种类型,即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国家在对待这部分老人时有很多相应的政策,各单位也积极配合,共同协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居住在敬老院中的五保老人,日常的生活起居得到基本的照料,但这一部分的老人年龄普遍很大,敬老院所配备的卫生室以及各乡镇的卫生院,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医疗救助,在面对突发性的大病时,医疗力量显得非常单薄,无法及时的对老人进行治疗。而传统的医疗机构,像当地的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对老人治疗完以后,缺乏相应的护工队伍与经验,主要力量还是集中在“医治”这一块,而且五保老人基本为无子女的状况,医院无法抽调出力量对老人进行照料,恢复阶段的护理仍然有很大的空白。玉山县广福医养院的“医养结合”模式,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患病老人的需求,在医疗团队完成疾病治疗以后,护理团队就接手老人的康复工作,真正做到治疗与护理相结合,不仅能满足了五保老人的就医需求,更填补了医疗机构在护理老人这方面的空白,确实的做到了“医养结合”。4:医院入住病人。很多在医院住院治疗的病人,例如骨科的一部分病人,在做完手术以后,还处于无法行走或生活无法自理的状态,完全可以选择在广福医养院做手术后的休养,一方面,有专业的护理团队照料,另一方面,医养院配备了各种康复器材,由专业培训过的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进行术后的康复训练,帮助病人更快的恢复身体。

玉山广福医养院为了更好的开展“医养结合”模式的工作,在原有的基建基础之上,修建了400平米的多功能康复大厅,厅内设施齐全,配备了多种术后康复训练器械,和一些熏蒸、牵引、理疗、蜡疗和针灸设备,引进一批专业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及针对老年人的康复需求,真正做到了从关怀病人,关怀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多部门多方位的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同时,为了更好的保障病人和老年人的日常饮食需求,医院大胆的舍弃承包制的传统食堂运作模式,将食堂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来管理,根据老人的不同要求,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和个性化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了医养人员的营养保障问题。针对于老年人普通存在的高血糖高血脂等常见问题,食堂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制定符合老年人自身需要的健康饮食餐,不但要让老人吃好吃饱,更要吃的放心,吃的健康。对于老人的食谱,做到了花样出新,让老人满意。对于一部分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护理人员每餐将饭菜送到老人的房间,帮组老人完成就餐,了解老人不断变化的饮食需要,更好的完善工作。

在保障病人及养老老人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医养院积极开展相关精神文化活动。在一开始安排老人入住的时候,就及时了解老人的自身情况,充分尊重个体宗教信仰自由和个性化需求,采取搭配式的居住方式,积极打造团结互助,协助养老的良好居住氛围,让老人充分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护理团队团结,稳定,在与老人长时间的接触中,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不仅真正做到了对每一个老人的生理状况了然于胸,同时对老人的心理状况也一清二楚。对于在医养院入住的老人,院方积极的开展精神文化活动,除了必要的康复训练以外,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唱歌,书法、绘画、做健康操等,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特长和爱好,和社会上的多种慈善团体取得联系,包括当地的老年大学,合作开展各种文艺和慰问活动,在保障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极大的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明生活,让老人摆脱传统养老模式带来的心理负担,让老人真正的把广福医养院当成一个大家庭,从而能真正健康,快乐的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在广福医养院众多的老人当中,有一位名叫俞之清的老人尤为引人关注,老人家开朗,健谈,脸上时常带着微笑。这名玉山县供销社退休的老干部已经87岁高龄,十余年来,受支气管炎疾病的困扰,每遇冬春季节及受凉后反复出现咳嗽咳痰,严重呼吸困难,每天需要长时间的吸氧。之前老人一直在人民医院就医,但是长时间的病房居住,给老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对在医院就医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4月底,老人家属得知广福医养院以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这里。广福医养院在接待完老人之后,组织相关医疗和医护人员进行讨论,充分利用自身医养结合的优势,为老人量身打造了一套治疗方案,老人每天在医院进行短时间的治疗之后,回到后面的医养院休息,疗养,医养院的工作人员还贴心的把氧气机等相关设备移到老人居住的房间,方便老人吸氧。俞之清老人一方面得到了专业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另一方面又摆脱了医院病房带来的压抑感,在广福医养院居住了几个月之后,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开朗的性格逐渐显露出来,闲暇之余和其他老人一起聊聊天,回忆从前工作的岁月,日子平淡而又充实。广福医养院在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当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医养结合模式,摸索着在这条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继续前行。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服务模式,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体作用,在现阶段的政策环境下,单一强调个别机构的作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是不现实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元素,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使其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与任务。老龄化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将政府,盈利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玉山广福医养院本着广济福民、广种福田的精神,敢为人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没有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摸着石头过河,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紧紧围绕医养结合的政策方针,力争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医养结合道路。

玉山县广福医养院 2017年8月16日

篇2:玉山县广福医养院-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关于建设医养型医院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项目名称:临汾经济开发区新立医院新建医养型医院

二、项目地址:临汾经济开发区规划医疗卫生用地南焦堡社区41-3号地块

三、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病床500张,养老床位500张,集医疗、教学、康复、护理、养老等五位于一体的新型医养结合模式的医院,同时为解决员工及入住老年人的后顾之忧,附属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幼儿园、托儿所。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规模建设,总投资30000万元,占地面积5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6580平方米,主要有综合门诊楼、住院楼、急诊医技楼、科研办公楼、养老院公寓楼、幼儿院、后勤综合楼、感染门诊楼、动力站用房、地下停车库等建筑及配套设施。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

(一)国家政策倡导。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的通知》(晋政办发〔2016〕105号)“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具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同等享受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一站式办理,为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便捷服务。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6]49号)“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在养老机构设立医疗点或提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

(二)社会发展需要。临汾市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医疗、养老等民生基础设施需要配备齐全。虽然开发区内有一些医疗机构,但是与尧都辖区医疗状况相比差距甚远,尧都辖区内有约十所较大的综合性医院,临汾市政府在河西建立了大型三甲医院---临汾新医院,尧都区政府在东城建立大型综合医院。开发区没有一所大型的综合医院,区内居民、职工、务工人员如果有重大疾病或要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都需要到区外更大医院看病,增加了广大患者的就医费用,更严重的是对于急诊抢救的危重病人则延误最宝贵的抢救时间。随着开发区企事业单位不断入驻、商住楼盘开发、城中村改造进程不断推进,人口持续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诊需求不断增加,医院现有的规模严重影响了开发区及周边群众的医疗保健的需要,从医院发展状况和目前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考虑,急需整体规划,新建搬迁。山西省自 2003年迈入老龄化社会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2015年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530万人,占总人口的 14.45%,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3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10%。同时,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未来25年将是我省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老年人口会不断增多,高龄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病残老人也不断增加。据统计,目前我省失能、半失能老人达101.1万人,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19.1%。临汾市2016年底 60岁以上老年人有60.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47%,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5万左右的速度增加。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97家,床位仅7987张,开发区空白,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同时老年人慢病防治、医疗、康复、护理、心理慰藉,加之“失独” “空巢”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医疗卫生需求和生活照料要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鉴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占比较大的现实,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子女负担较重,居家养老模式逐渐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适应,推进社会化养老成为当前政府亟需解决的民生大事。

(三)技术基础雄厚。临汾经济开发区新立医院是经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申请,临汾市卫生局批准,2001年设立的民营医院,开发区管委会聘请临汾地区名医百杰骨科专家魏心礼担任院长,2016年经批准变更为非营利性医院。建院十六年以来业务不断扩大,由建院时单一外科、床位45张,现已发展到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口腔科、眼科、急诊科、麻醉科、检验科、影像科、康复科等20余科室、床位150余张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规模。现有职工15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4人、执业医20人、各级护理、医技人员79人医疗设备从少到多,目前配备有飞利浦1.5T超导核磁、美国全身CT、CR、彩超、经颅多普勒、类风湿免疫检测系列等大、中、小型先进医疗设备30余种,其中,风湿专用免疫检测设备处于临汾市领先地位。年门诊病人达5万人次,年住院病人5000余人次,被临汾市、尧都区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临汾市、尧都区、开发区确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工伤保险定点医院,临汾市交通事故定点医院,临汾开发区企业联合会定点医院,开发区计划生育四术服务定点医院,城镇居民医疗定点医院。医院常期与北京积水潭医院、西安市五院、北京友谊医院开展医疗技术合作,常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坐诊。

(四)市场前景看好。目前开发区医院在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上都远不能适应开发区扩区要求。开发区扩区后人口将达到10万人,按6个床位/千人的城市一般水平计算,需要600个床位,现在开发区仅有床位不到300个,还有近300个床位的缺口。到2030年,开发区人口达到20万人,按8个床位/千人较高水平计算,需要1600个床位,医疗市场完全容得下1-2家三级综合医院。项目建有平方米的医疗产业延伸商用服务地产,建成后即通过出售收回投资 元。医养院养老中心瞄准高端养老市场,采取缴纳抵押金预定入住的模式,按6000元/平方米计算,可收回投资 元。500张病床及500张养老床位的三甲医院年均收入5000万元以上。

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较好,技术、环境、经济均是可行的,项目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3:四川医养结合工作全速推进

到2027年,预计这一数字将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养老健康产业作为五大新型先导型服务业之一大力推进,积极推动医养结合发展。

部门联动机制不断健全

目前,四川已成立以省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省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推进小组,建立联络员、工作例会、信息报送等制度;制定《四川省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一区两片三带”的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省卫生计生委与省民政厅签订《四川省医养融合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全方位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随后,省卫生计生委又分别与德阳、泸州、雅安等地签订医养产业快速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形成省市联动、齐抓共管氛围,助推地方医养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四川出台了《四川省养老健康服务业项目管理办法》,建立《2015年四川省养老健康服务业重大项目库》,收录项目483个,总投资额达2812.4亿元,其中医养结合项目104个,投资额达938.11亿元。2015年,给予其中5个医养结合项目2000万元省财政补助。2016年,四川给予21个医养结合项目575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支持,鼓励探索医养结合发展新模式和路径。

医养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经过努力,四川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同比增长1.2%,医疗卫生人员总量同比增长5.2%;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床位数分别同比增长3.1%、10.8%、6.5%;全省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的61%,诊疗人次数达10407.5万人次,占同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的31.7%,居全国第3。

四川的养老服务体系也逐步完善,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建改建养老机构床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三;2802个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30.77万张,居全国第一。新创建养老服务示范社区21个,新建农村幸福院2447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28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70%和40%。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

截至目前,全省近百所大中专院校开设了120余个医养结合相关专业,各级各类学校医养结合相关专业在校生达15万人;新批增设2所社会资本举办卫生类职业中专院校。全省4所高职高专院校有12个医养结合实习实训基地已经建成运行,7所中职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自建等方式建成实训基地14个。积极支持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探索以主辅修证的方式,培养多个专门化方向的护理人才,支持广元市引入社会资金设置康养类职业技术学院。

(沈卫计)

篇4:谨防“医养结合”陷阱

近来,一种被称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倡导下大受青睐和推崇。网上对“医养结合”的解释是:这是一种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护老中心和老年医院相结合,将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乍一看似完美无缺,但却可能因为过于理想化而不切实际。因为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是需要区分清楚的,否则就有可能产生误区,甚至于异变为一个陷阱。

为什么在经济更为发达、社会保障制度更为成熟的发达国家都要把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作出区分,笔者以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医疗服务的人工成本过于昂贵。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专业之一的医生,因为其接受专业训练的时间更长,承担救死扶伤的责任更重,因此相应地在社会分配中得到的回报也会更高。

一个人在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时,无疑是需要医疗服务的。首先是对身体进行检查,确诊病患,然后就要予以治疗,甚至需要动手术。以上的诊疗过程,一般都是在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的。笔者曾经向美国的医学专家请教过,他们认为,美国病人住院的平均时间只有七天,而据说中国病人住院的平均时间要三倍于美国,这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都是稀缺资源,提供服务的成本都非常之高,所以,医院和医生应该尽可能地为更多的人服务,要使医院的病床尽快地轮换。

接下来,对被要求出院的病人就实行了不同的制度安排:一种病人是可以完全痊愈、恢复健康的,因此他们就带着医嘱住进康复医院,在那里得到积极的康复和护理服务,直至恢复健康;另一种病人是不可能完全痊愈的,他们更需要的是日常生活照料,而在医疗方面重在保守地控制病情。针对这两种不同的需要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就有了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区分。从进医院诊断治疗到接受康复护理直至痊愈,都归属于医疗服务;而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的,则属于社会服务。作这种区别对待的原因就是要避免医疗服务的高成本。

以上的制度安排是非常有道理的。尤其是对于老人而言,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是为了控制老年病、慢性病病情的发展和尽可能延缓身体机能的衰退和丧失。所以,就毋需将医疗护理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会增加可能不必要的服务成本。同时,医疗本身对人恢复健康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国际经验是其贡献尚不到20%。

或许有人会说,中国医生的人工成本并不贵,看一次病才付多少挂号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政府对医疗领域的投入非常吝啬的背景下,采用的是“政策优惠”,譬如用药品加价来转移医生的人工成本,然后在圈内进行再分配。中国的文化传统恰好可以掩饰这种转移。现在有一个坊间流传很广的故事,说国外的医生批评中国同行滥用药物,主要是抗菌素。但按中国传统,病人去医院就是看病拿药,因为中医中药有“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功能,看医生而不给开药倒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医生的挂号费看来不高,但却转移到药费上去了。直到虚高的药价引发了公众的愤怒,降低药价成了医改的重点。但是医生的人工成本还是需要补充的,于是又有了过度检查等新的转移方式。当过度检查又被盯上时,下一个转移成本的极有可能的目标就是长期照护。尤其是用医保基金来支付长期照护的费用被当作经验暗地里在圈内介绍和推广时,就是一个潜藏的陷阱。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非常脆弱的,当年重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时,正遇上本来就不太富裕的国家财政被“两个确保”(确保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和确保下岗工人的生活费)弄得捉襟见肘,所以确定的原则就是“绝不搞第三个‘确保”。这造就了此后国家财政吝于投入的“路径依赖”,于是就有了以上所说的种种转移。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国家财政不出血,不向医护人员的人工投资,“看病贵”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尤其是在中度和重度老龄化社会中。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必须区分开来,如果糊里糊涂把对老人的长期照料绕进医保里,入住养老机构费用以医保来支付,将来就麻烦大了。

当然,养老服务机构需要内设有医保资质的医护部门,也需要有具备行医资格的医生和护士,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养结合”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养老服务机构仍然是以生活照料为主,重要的是要落实老人的医保待遇,驻院医护人员的职责是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监视,而真正有大病发生还是要送医院。按医院的模式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就更是不对了,因为从生活体验和感受上,医院模式毫无疑问是“非宜居”的。

篇5:悄然兴起的“医养结合”

养老、看病是所有老年人绕不开的人生课题。一次次地住院、转院、出院……无休止的“折腾”不知让多少家庭和老年人深陷疲惫,不堪其苦。

有没有既能给老人看病、又能帮着养老的地方?记者近日在安徽、辽宁和上海等地采访发现,一种名为“医养结合”的新模式正在悄然兴起。那么,这种模式离你多远?能走多久?

养老看病:“一条龙”模式获青睐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科内,两人间的病房里独立卫生间、悬挂式电视机、落地玻璃窗、红色储物柜等一应俱全,床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白色插头和按钮,老人和家属可随时通过按钮呼叫,今年84岁的张建廷和老伴都住在这里。

“在别的地方,病看好了就得出院,不舒服了再来住院,有的老同事就一直辗转各大医院。我们年纪大了,不想在各个医院来回跑,也折腾不起,就想有个既能看病、又能养老的地方。”张建廷说。

张建廷所在的滨湖医院老年科于2010年正式运行,该科设立“托护养老”和“医保住院”两种管理路径。“医”,即入院老人需要疾病诊疗,进入“老年科住院病人”信息系统,按照“医保住院”管理路径进行住院管理。“养”,即为“托老”模式,进入“老年护理院”信息系统,享受专业照顾、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不纳入医保报销。“医” “养”互换时仅切换信息和管理路径,改变床头标识,无须搬移床位。

如今,滨湖医院老年科已开设5个医养结合病区,开放床位数236张,其服务对象已辐射省内外,吸引了上海、江苏等地老人入住。

辽宁省大连市目前也在探索医养结合的新模式。大连市中山区桂林养护院一楼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五楼是养护院。“养护院共有115张床位,现在已经住满了。”院长周淑媛说,老人在这里连同吃饭、床位、生活护理等每个月需3000多元。如果需要治疗,可办理家庭病床,用医保卡支付,最长时间两个月。楼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有七八个全科医生,B超、X光、心电图等设备相对齐全。

一些地方还在探索机构养老内设医疗机构的医养结合新模式。目前,上海市660多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130余家,提出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申请要求的103家,已全部纳入医保。

困扰多多:看着很“美”行路“难”

尽管医养结合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有的甚至“一位难求”,但目前运行仍面临不少成长中的“烦恼”。

“医养结合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在于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标准,不知道应该怎么发展。”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科主任陈雪羚回忆,2010年开办老年科之初,希望能领一个养老机构的证,用医疗和养老的双重身份经营。经过申请,拿到了社会福利机构批准的证书。但该证书到期想再续办时,却因没有相关政策不能续办,最后通过物价部门作为“特需服务”才能合法收费。

大连金石滩医院副院长戴经跃说,医养结合是系统工程,国家探索这条路是要解决就医难、养老难问题,所以医养结合非常急迫。但现实情况是,大量高端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量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被闲置。目前,许多慢性病、退行性疾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但市场需求与供给脱节,服务设施不足,全科医生不足。

医养结合监管主体涉及民政、医保、卫生等多个部门,一位基层民政部门负责人说,以评估标准为例,民政与卫生部门各有一套护理等级分级制度,卫生部门的标准以身体健康水平为基准判断是否进入护理院,民政部门的标准以生活照护水平为基准判断是否进入养老院,对不同水平的老年人进入不同的轮候区,这就造成了同一名老人,按不同体系评估后,进入不同机构享受的待遇是不同的。

当前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员集中在40~50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多数来自农村,年轻人普遍缺乏。上海市闵行区民政局副局长蔡秀兰说:“区内养老院护理员50岁以上的占了80%。”

来自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只有10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且培养也多侧重于技能实操,缺乏学历和学位教育,难以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养老管理人才的需求。

面对期待:现实难题“怎么破”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近期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中国家庭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之一是城乡养老照护和医养结合需求较大。

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调研结果显示,深度老龄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最显著的基本省情,并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阶段。2013年,安徽省失能半失能老人突破200万人,2030年将达400万人,对医养结合及护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对养老床位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而现有养老床位还不足30万张。

“消除医养结合‘烦恼迫在眉睫。”业内人士呼吁,国家能明确是否提倡、鼓励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明确机构的性质、发证单位、运营规章,并予以支持。在护理、医疗、病人准入等方面,国家应出台统一明确、操作性强的标准或评价体系。在所有的医疗网点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将医疗和养老信息打通。

安徽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张振粤认为,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病,需长期住院,在医疗、护理费用方面都要有所考虑,而在现有医疗保险制度下,老年人往往承担不起高昂的费用。为此,应完善相关医保制度,尤其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从医保制度上对医养结合进行制度设计,从而保障医养结合顺利运行。

篇6:医养结合 养老新模式

“听朋友介绍,我将我爸送到朗瑞尔老年服务中心,在这儿他不但能吃好住好,还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治疗看护,我们放心多了。”张兰柱的儿子说。

位于武强县武强镇马头村的朗瑞尔老年服务中心,由民间资本投资建立。和普通养老机构不同的是.它同时还建立了一家民办综合性医院,养老中心与医院之间有廊道连接。

和张兰柱老人一样,在此养老的老人们平时能接受健康体检,如出现病情,立即就能就诊。

该中心的创办人李忠敏说,一期工程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可容纳180位老人人住,二期工程完工后,可提供床位320张。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中心所采用的医疗养老相结合的模式解决了养老院没有医疗服务,而医院又无法满足长期康复看护的问题,这也许能成为破解老龄化中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难题的一个突破口。

我国已进人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2013年老年人口总量超过2亿,2052年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传统养老方式和保障体系正遭遇沖击。

“医疗养老服务需求在养老机构中普遍不能得到满足,相应医疗机构也没有进入这一领域。”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郭淑芹说,“现在养老院的老人大部分自理能力差,多数是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身患各种疾病,很难享受到专业化的医疗服务,老人就医十分困难。因此要探索建立养老、医疗一体化的养老模式。”

“养老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医疗保健、心理健康咨询、托管托养等全面意义上的服务。”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段惠军认为,可以由医院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设立由医院为主、政府机构和市场资金参与的养老机构。“在初期,可从城市社区医院开展各种形式的试点,也可由较大医院探索在城市周边开办养老院。要尽快在全国展开试点,以推动医院办养老院的健康发展。”段惠军说。

早在10多年前,对于医疗养老相结合这一模式,民间已有探索。河北省冀州市有一家民办医院——冀州市职工医院,院长吴殿华2004年就以自办医院为依托创办了老年公寓。医院和公寓同在一个院子里,在进行日常护理的同时,老人一旦发生病情,立刻就被送到医院诊治。

目前,这个两层楼的老年公寓住有60多位老人,已经满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吴殿华说,他打算购置100亩地用来新建医院和老年公寓,届时可提供700张床位。

如今,武强县和冀州市所在的河北衡水市正在探索养老医疗相结合的路子,建立试点,并逐步推广。衡水市民政局局长李增军说,除了鼓励民办外,衡水市还将实施老年公寓等公办医疗养老相结合的项目。

国务院2013年9月6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新模式。目前,医养结合模式已在多地实施,采用医院新增养老设施,养老院引进门诊,或新建医养结合养老院等方式,通过多元资金投入和经营共同开启“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

上一篇:初一走路优秀作文750字下一篇:悉尼大学硕士奖学金怎么抢先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