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惩戒条例

2024-07-02

失信惩戒条例(精选8篇)

篇1:失信惩戒条例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行业失信企业评定和联合惩戒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条 为推进**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实现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治理,完善行业禁入和退出机制,增强社会共同治理能力,震慑违法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国发〔2014〕2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凡在**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的食品药品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有失信行为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直属各单位和机关有关处室根据职责范围,开展信用评定及失信惩戒措施实施工作。

第四条认定企业失信行为依据的企业信用信息,以**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的企业信用记录为准,由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以下简称“主体”)的基本信息和行政处罚信息组成。

第五条**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按下列分工具体操作:

(一)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局直属各单位负责录入、更新本单位受理许可事项的食品药品企业基本信息;录入本单位只能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

(二)市局应急管理处负责录入市局受理许可项目的食品药品企业基本信息;负责全市食品药品企业基本信息录入、更新的审核通过

(三)市局各有关处室负责录入职能范围内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

第六条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按照下列期限记录:

(一)食品药品企业的基本信息的录入至少每季度更新一次,信息记录期限自准入之日起至退出为止;

(二)行政处罚案件信息记录期限为3年,自相关行政行为生效之日起计算;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记录期限超过3年的,从其规定;前款规定的记录期限届满后,自动取消记录和失信评价。

第七条禁止申请许可、禁止从事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等资格限制事项,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资格限制期限的,从其规定;没有明确规定期限的,限制期限为2年,限制期限届满时自动取消资格限制和失信评价。

第八条主体的行政处罚信息被收集、整理后,认为该主体行为失信,按失信程度对应扣分值进行信用分级评定。

失信等级分为三级,失信程度逐级递增: 扣分累积为0分至5分(含),为一般失信; 扣分累积为5分至9分(含),为较重失信; 扣分累积为9分至12分(含),为严重失信。一个信用周期内,主体信用扣分累积满12分后(超出12分以12分计),不再进行扣分累积。

第九条,同一主体首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扣0.5分,两次以上每次扣1分:

(一)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主体存在轻微违法违规行为,无需做出行政处罚,但需要进行责令改正或行政提示、行政建议、行政告诫、行政约谈等行政指导的;

(二)经立案调查确认违法,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免予行政处罚或者单独给予警告处罚的。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每次扣2.5分: 1.单独处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折合金额不足10万元的;

2.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处3万元(含)以下罚款的。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每次扣3.5分: 1.单独处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折合金额10万元(含)以上,不足30万元的;

2.法人和其他组织被处罚款3万元(不含)以上,10万元(含)以下的。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每次扣4.5分: 1.单独处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折合金额30万元(含)以上,不足100万元的;

2.法人和其他组织被处罚款10万元(不含)以上,50万元(含)以下的。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每次扣5.5分: 1.单独处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折合金额100万元(含)以上的;

2.法人和其他组织被处以罚款50万元(不含)以上的。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扣12分:

1.主体被禁止申请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被禁止从事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等资格罚的;

2.主体因违法行为被行政机关给予撤销或者吊销许可证、批准证明文件处罚的;

3.因食品药品违法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

4.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管理总局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的,全国性或跨区域严重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

第十五条 信用积分的累积随信用评定随时更新,等级评定基本有效期为3年,以首次扣分时间点为起点计算,以

年为单位按等级累进。

第十六条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局直属各单位依照本办法规定的原则进行信用评定,经主要负责人审批决定扣分分值并报请市局相关业务处室复核后生效;市局相关业务处室须经主管领导审批决定扣分分值。

第十七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信用评定的失信等级,对主体执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并记录信用信息。

第十八条信用评定为一般失信的,执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如下:

(一)列为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重点对象,提高日常检查频次;

(二)应当执行的其他惩戒措施。

第十九条信用评定为较重失信的,执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如下:

(一)列为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重点对象,提高日常检查频次,做到一年内专项检查一次以上,全项目检查一次以上;

(二)在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部进行公示,并在申请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及变更业务时,予以重点审查;

(三)加大抽检力度,对评定为较重失信的主体一年内抽检覆盖率达70%以上;

(四)每向市发改委提交一次较重失信行为企业名单,名单中所列企业在采用综合评标法并设置信用分的政府采购招投标等管理工作中,最高只能得信用满分的一半;

(五)应当执行的其他惩戒措施。

第二十条信用评定为严重失信的,执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如下:

(一)列为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重点对象,提高日常检查频次,做到一年内专项检查二次以上,全项目检查一次以上;

(二)在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部进行公示,并重新审核严重失信企业的全部行政许可资格;此类企业申请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及变更业务时,予以重点审查;

(三)加大抽检力度,对评定为严重失信的主体一年内抽检覆盖率达100%,重点品种抽检率达80%;

(三)每向市发改委提交一次较重失信行为企业名单,由市有关部门依据《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禁止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等活动;

(四)将企业失信有关情况通报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及其他依法成立的征信机构,供金融机构对当事人融资授信时参考使用;

(五)严重失信企业将被列入“**省失信企业黑名单”,并依法将企业失信情况通过主要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六)应当执行的其他惩戒措施。

第二十一条因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被评价为严重失信的主体或从业人员,在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基础上,将对其执行更加严格的信用惩戒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一)不予办理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申请业务;

(二)加强日常检查频次,做到一年内专项检查三次以上,全项目检查二次以上;

(三)加大抽检力度,一年内抽检覆盖率达100%,重点品种抽检率达100%;

(四)在执行行政处罚时,依法按上限从重处罚。第二十二条被列入“**省失信企业黑名单”的主体,同时存在以下情形的可以向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局各直属分局申请修复信用:

(一)非因主观故意,在合理期限内主动采取整改措施,纠正失信行为,消除失信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主体为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而自愿通过的非强制性的质量、安全认证信息的;

(三)连续5年没有行政处罚记录的;

(四)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受到市局及以上政府部门表彰的;

(五)其他改进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提升食品药品消费安全的行为。

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局各直属分局对主体信用修复申请进行初评,通过后填报《信用修复审批表》送至市局相关业务处室复评;市局各相关业务处室应当填报《信用修复审批表》,对监管范围内企业的修复申请进行审评。《信用修复审批表》须经市局主管领导同意,并经局长办公会批准后,调整信用评定等级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

第二十三条生产经营主体因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主体被执行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撤销批准证明文件等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得申请信用修复。

第二十四条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直属各单位及机关各有关处室应当按照信息收集要求、信用评定办法和规定期限及时收集整理企业信息、更新平台数据、开展信用评定、核定信用等级、执行惩戒措施,并将失信企业信息归入主体监管档案归档保管;每季度向市局应急管理处通报一次失信企业名单。

第二十五条市局应急管理处负责汇集各单位、各部门的失信企业名单;负责向市发改委报送经局领导班子批准的食品药品失信企业信息以及沟通协调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有关工作;负责跨区域、跨部门的信用信息合作和公开工作;负责协调本部门与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交流与共享。

第二十六条各单位、各部门申报录入异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交换共享的失信信息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信息移送函;

(二)行政处罚决定书复印件;

(三)立、撤案审批表复印件;

(四)司法机关及行政机关送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判决书、裁决书、建议书及其他相关文件等;

(五)其他有关材料。

上述应当同时提交书面和电子文档,提交审批的内容包括:提交信息的监管部门名称,生产经营主体的基本情况,需记录的信息内容,结论意见或者决定,做出结论意见或者决定的单位名称,批准人姓名,需要限制的法律法规依据,具体违法行为和限制期限。

第二十七条共享和交换的失信信息应当记录下列内容:

(一)主体的名称、证号;

(二)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姓名、性别、国别、证件种类及号码;

(三)违法定性的结论意见;

(四)录入时间及起止期限;

(五)申报录入的部门名称;

(六)批准录入的机构及负责人;

(七)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二十八条信用信息的公开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于属于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依法不得公开的其他内容,应当采取保密措施,不得公开和披露。

信用信息的公开范围、公开方式、期限等工作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市局应急管理处会同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食品药品信用信息的收集、使用、上报、审核、审批、录入、更新、归档及保存等方面进行检查,每组织检查一次,并及时做出记录。

第三十条市局应急管理处负责收集和整理各单位、各部门信用信息收集、整理、数据录入以及信用评价工作的情况,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做好食品药品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并定期对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和通报。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部门追究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员责任:

(一)未按规定时限上报、录入、归档、更新企业信用信息的;

(二)办案人员漏报、误报、错报以及延期取消失信惩戒的;

(三)录入人员录入失误造成评价结果错误,并没有及时修正的;

(四)录入、归档人员丢失有关材料的;

(五)归档人员未及时归档造成主体档案资料缺失的;

(六)按照规定应采取失信惩戒措施而未采取的。第三十二条玩忽职守以及利用职务之便,违法公布、利用生产经营主体信用信息,侵犯主体合法权益,损害主体信誉或营私舞弊使违法者逃避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的,由监察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各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直属各单位和机关各有关业务处室应当根据本办法,建立信用体系的管理制度和相关登记台帐,将此项工作纳入执法责任制考核内容,制定专门人员负责,在操作中确保不出现漏报、误报、错报及延期取消惩戒。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是指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及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信用评定,是指根据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在监管中产生的行政处罚信息,以及其他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提供的与食品药品安全有关的信用记录,对其失信行为进行的评估与量化分级活动。

失信联合惩戒,是指对不同等级的失信主体,联合各有关行政、司法机关采取的方式、类别和力度不同的监管与惩戒措施。

信用修复,是信用等级评定的异处理机制,是给予失信程度较低的主体恢复信用的措施。

第三十五条本规定由市局应急管理处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本规定自2015年12月1日起执行。

篇2:失信惩戒条例

企业文明是与企业诚信相联系的,而企业是否守信是与其失信后是否能受到应有的惩戒相关联。构建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是企业文明经营乃至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何谓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是以市场手段对企业失信行为进行惩罚并对守信行为给予奖励的市场机制。它以信息公开为前提,以市场调节为实现手段,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惩戒机制。它是通过建立以征信数据库为纽带的市场联防而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来达到防范失信、惩戒失信和激励守信的目的。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构建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征信数据对信用专业机构开放;二是通过征信数据库合法公开信用调查结果;三是形成由全社会力量构成的市场联防机制。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主要特点:一是依托征信数据库,以市场方式处罚失信企业。二是将交易双方的矛盾转换为失信企业与全社会的矛盾,以利于对失信行为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打击。三是形成失信惩戒的社会震慑力,将企业的失信动机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于已成为事实的失信行为,要在相当长的受罚期间内,使失信企业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加大企业失信的成本。四是在对企业失信行为进行惩戒的同时,又具备对守信企业的奖励功能。五是惩戒的作用范围覆盖全社会。六是信用专业机构是法律法规约束下的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主要执行者。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大多数失信的违约行为属于道德范畴,一般没有明显触犯法律。从法律角度看,失信行为大都介于道德失范和诈骗犯罪之间。在大量的违约行为中,达到刑事犯罪程度并受到司法处罚的,毕竟只占其中很小比例。大量的违约或其它失信现象是难以通过刑侦和司法审判形式解决的。失信惩戒机制所要对付的违约失信行为大都是属于这种处罚额度很小且不便使用公检法手段处理的经济类违约失信事件。我国目前由于征信数据尚未完全开放,信用专业机构征集和传播信用信息法律还不完善,全社会的失信联防机制还不健全,有效的企业失信惩戒机制仍需尽快予以建立。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运行原则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是企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所有失信行为的法人或自然人实施实质性打击,使其不敢轻易对各类经济合同或书面承诺违约。同时,失信惩戒机制也将有效地维护诚实守信者的利益,并以扩大经营业绩来显示市场对诚实守信者的物质性奖励。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效果是建立一个市场联防机制,让所有的政府监管部门、授信机构、雇主和公用事业单位都能参与对失信企业的经济联合惩罚,使失信者信誉扫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失信者得不到授信或无人愿与其进行经济交易活动,以此压缩失信企业的经济生存空间。失信惩戒机制的原则,是以市场的方法,处罚市场上出现的失信行为。其运行原则为:

一是具有主动惩戒的特性。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在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前,并不事先告知任何企业和个人,也不对失信者进行任何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甚至在失信行为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其实施处罚。例如,上海市的专业资信公司对本地区的企业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将用于评价企业信用的信息成套记录下来,包括失信记录。在不通知当事人的情况下,有偿地提供给与当事人交易的授信人和其他各类交易对方。根据市场原则,法律一般会支持征信机构向当事人的交易对方、授信人、雇主和一些政府机构提供信用申请人的企业信用调查报告,而且能够方便且低价取得。授信人可以在相当全面地了解失信者的不良信用记录之后,决定是否与之交易或交往。目前,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就开始制作上海企业的信用档案,按规定,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并不需要征得被记录者的同意。

二是作用范围覆盖面广。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应该如企业资信调查服务一样,是“无孔不入”地在社会上全面渗透,不仅方便地让失信记录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甚至是全球传播),而且市场联防措施也是在对应范围内施行的。在社会信用制度健全的国家,如果一个企业有了经济失信记录,就不能再申请任何信贷。由于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记录的传播功能,征信数据库是形成社会联防的“纽带”。如果企业不按照失信惩戒机制制定的规则规范自己而有违约失信行为出现,失信企业会遭到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的抵制,不能取得贷款,供应商不对其赊销生产资料,甚至政府监管部门不允许营业执照得到年检通过。

三是机制设计科学合理。企业失信惩戒机制要求联合征信平台的操作者把所有企业的失信行为记录下来,按照时间顺序或额度进行排列、登录在各企业征信数据库中,并制作出“黑名单”(不守信的)、“灰名单”(信用度不足的)及“红名单”(守信的)。其中,黑名单和红名单会被登录在多种“公示牌”或专业网站上,易于传播和用户查询。政府部门或征信机构,在其征信数据库中运作黑名单系统时,都应该科学地运行一个“灰名单”系统。“灰名单”系统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征信数据库中的“预警系统”,也是失信企业向“黑名单”或信用修复系统转化的过渡:“灰名单”系统将企业的失信记录进行分类和累计,在报警时对证据进行复核,若能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处理“灰名单”上的记录,其科学性和应用效果会更好;当然,“红名单”最好也通过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为了政府监管部门的执法方便,在执行失信惩罚机制任务的征信数据库中,还可以设立“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概念通常被用于政府建立企业征信制度的工作中。对于在“绿色通道”内的守信企业,政府会经常给予“免检放行”和“抽样检查”性质的处理,减少政府的工作量,减少处于“绿色通道”范围内企业的一些负担。

四是机制设计体现方便快捷和价格低廉。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所涉及的联防组织会涉及到在市场上活动的所有授信机构,在操作上必须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也就是说,市场要求制作“黑名单”、“灰名单”、“红名单”的征信机构,向所有的授信机构提供多种渠道、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查询服务。

五是具有促进信用文化形成的激励效应。企业失信惩罚机制的运作方式还会对守信者进行有效激励。征信数据库将企业的守信记录同时记录下来,并加以积累,体现在给予信用记录优良的企业以高的信用评分或资信评级,使守信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一笔无形资产。通过这种做法,使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授信上给予有优良信用记录的以政策倾斜。征信中心会永久保留企业优良的信用记录。惩戒机制使失信者尝试到失信惩戒的惨重代价后,对其他企业具有较大的震慑和教育效应,同时也给予失信企业改过的机会。如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在任何调查或报告机构的征信数据库中,企业失信记录与企业破产记录都有最高存年限纪录(一般规定不超过10年),而优良信用记录会被永久保留。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运行将使信用经济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逐渐改变每一个企业和个人的生活及社会文化,直至重建社会信任。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文明程度。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构建措施

针对我国处理企业失信行为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企业失信惩罚机制。

建立经济惩罚制度,即增大失信者的经济成本,使其丧失经济利益。由于失信主要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加大经济惩罚,让失信者生存环境恶化,是对失信者最有效的惩罚。首先,借鉴在信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最健全的美国的经验,制定规范信用行为的基本法规,依法保障信用关系。内容包括:明确界定可以向公众开放的征信数据,如企业登记注册情况、还贷情况、不良贷款、司法审判的数据等等,都必须依法由有关部门向征信机构公开,对提供不真实数据的征信机构明确惩罚,对征信机构取得数据的方式、数据处理和传播作出限制,规定企业对征信产品的申诉程序等等。其次,加强执法力度,强化信用的法律保障,即“乱世用重典”,以惩罚性法律取代补偿性法律,特别是对那些以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的企业,惩罚应该大到事前遏制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动机,而不是事后补偿消费者的损失。此外,有违约失信行为的企业,依据违约失信的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限制,如贷款数额期限、利率的限制,供应商赊销生产资料的数额和种类的限制,失信严重者政府监管部门甚至可以不允许营业执照得到年检通过。

建立文化惩罚制度,即增大失信者的道德成本,使其丧失人格利益。信用从一般的社会伦理特定化为商业伦理,在道德上具有重要的人格利益。守信者将凭这种品格受到尊重,并更易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当前应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大力宣传和强化契约精神、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秩序,培育“市民社会”并形成社会性的信用文化,迫使失信者在承受自身道德意识谴责的同时还要承受强大的社会舆论批评的压力,进而失去发展的空间,失去人格的利益。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其功能相当于中世纪的商人法律制度,通过储存、提供有关企业交易行为的信息而使得信誉机制更好地得到维持,它将企业的失信记录进行分类和累计,并进行报警。

建立政治惩罚制度,即增大失信者的政治成本,使其丧失社会利益。对严重失信的企业领导人,除进行经济处罚外,还要在一定期限内,或者终身,不准在原企业或新企业继续担任主要经营管理职务,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曾有美国人戏言,他宁愿抢银行,也不愿意破坏自己的信用记录,因为抢银行尚存侥幸不被抓获,可一旦有失信记录在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就要寸步难行。

篇3:三十八部门将联合惩戒失信企业

据11月11日人民日报消息,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中央文明办、最高人民法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38个部门联合签署了《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与其他签署部门共享失信信息,并对失信当事人进行联合惩戒。

据介绍,《备忘录》明确的联合惩戒对象为违背市场竞争准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存在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制假售假、未履行信息公示义务等违法行为,被吊销营业执照、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并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予以公示的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对企业严重违法行为负有责任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股东、其他相关人员。此外,其他签署部门在履行法定职责过程中记录的,依据法律法规应予以限制或实施市场禁入措施的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和个人,属于失信当事人范围的,也纳入联合惩戒范围。

38部门的《备忘录》共提出三大类90多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市场准入和任职资格限制,责令当事人限期办理变更、注销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限制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融资授信限制,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限制参与政府采购活动,限制参与工程招投标,禁止受让收费公路权益,限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限制企业债券发行,限制取得生产许可等。

篇4:构建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何谓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是以市场手段对企业失信行为进行惩罚并对守信行为给予奖励的市场机制。它以信息公开为前提,以市场调节为实现手段,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惩戒机制。它是通过建立以征信数据库为纽带的市场联防而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来达到防范失信、惩戒失信和激励守信的目的。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构建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征信数据对信用专业机构开放;二是通过征信数据库合法公开信用调查结果;三是形成由全社会力量构成的市场联防机制。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主要特点:一是依托征信数据库,以市场方式处罚失信企业。二是将交易双方的矛盾转换为失信企业与全社会的矛盾,以利于对失信行为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打击。三是形成失信惩戒的社会震慑力,将企业的失信动机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于已成为事实的失信行为,要在相当长的受罚期间内,使失信企业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加大企业失信的成本。四是在对企业失信行为进行惩戒的同时,又具备对守信企业的奖励功能。五是惩戒的作用范围覆盖全社会。六是信用专业机构是法律法规约束下的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主要执行者。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大多数失信的违约行为属于道德范畴,一般没有明显触犯法律。从法律角度看,失信行为大都介于道德失范和诈骗犯罪之间。在大量的违约行为中,达到刑事犯罪程度并受到司法处罚的,毕竟只占其中很小比例。大量的违约或其它失信现象是难以通过刑侦和司法审判形式解决的。失信惩戒机制所要对付的违约失信行为大都是属于这种处罚额度很小且不便使用公检法手段处理的经济类违约失信事件。我国目前由于征信数据尚未完全开放,信用专业机构征集和传播信用信息法律还不完善,全社会的失信联防机制还不健全,有效的企业失信惩戒机制仍需尽快予以建立。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运行原则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是企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所有失信行为的法人或自然人实施实质性打击,使其不敢轻易对各类经济合同或书面承诺违约。同时,失信惩戒机制也将有效地维护诚实守信者的利益,并以扩大经营业绩来显示市场对诚实守信者的物质性奖励。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效果是建立一个市场联防机制,让所有的政府监管部门、授信机构、雇主和公用事业单位都能参与对失信企业的经济联合惩罚,使失信者信誉扫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失信者得不到授信或无人愿与其进行经济交易活动,以此压缩失信企业的经济生存空间。失信惩戒机制的原则,是以市场的方法,处罚市场上出现的失信行为。其运行原则为:

一是具有主动惩戒的特性。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在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前,并不事先告知任何企业和个人,也不对失信者进行任何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甚至在失信行为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其实施处罚。例如,上海市的专业资信公司对本地区的企业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将用于评价企业信用的信息成套记录下来,包括失信记录。在不通知当事人的情况下,有偿地提供给与当事人交易的授信人和其他各类交易对方。根据市场原则,法律一般会支持征信机构向当事人的交易对方、授信人、雇主和一些政府机构提供信用申请人的企业信用调查报告,而且能够方便且低价取得。授信人可以在相当全面地了解失信者的不良信用记录之后,决定是否与之交易或交往。目前,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就开始制作上海企业的信用档案,按规定,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并不需要征得被记录者的同意。

二是作用范围覆盖面广。失信惩戒机制的作用应该如企业资信调查服务一样,是“无孔不入”地在社会上全面渗透,不仅方便地让失信记录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甚至是全球传播),而且市场联防措施也是在对应范围内施行的。在社会信用制度健全的国家,如果一个企业有了经济失信记录,就不能再申请任何信贷。由于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记录的传播功能,征信数据库是形成社会联防的“纽带”。如果企业不按照失信惩戒机制制定的规则规范自己而有违约失信行为出现,失信企业会遭到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的抵制,不能取得贷款,供应商不对其赊销生产资料,甚至政府监管部门不允许营业执照得到年检通过。

三是机制设计科学合理。企业失信惩戒机制要求联合征信平台的操作者把所有企业的失信行为记录下来,按照时间顺序或额度进行排列、登录在各企业征信数据库中,并制作出“黑名单”(不守信的)、“灰名单”(信用度不足的)及“红名单”(守信的)。其中,黑名单和红名单会被登录在多种“公示牌”或专业网站上,易于传播和用户查询。政府部门或征信机构,在其征信数据库中运作黑名单系统时,都应该科学地运行一个“灰名单”系统。“灰名单”系统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征信数据库中的“预警系统”,也是失信企业向“黑名单”或信用修复系统转化的过渡;“灰名单”系统将企业的失信记录进行分类和累计,在报警时对证据进行复核,若能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处理“灰名单”上的记录,其科学性和应用效果会更好;当然,“红名单”最好也通过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为了政府监管部门的执法方便,在执行失信惩罚机制任务的征信数据库中,还可以设立“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概念通常被用于政府建立企业征信制度的工作中。对于在“绿色通道”内的守信企业,政府会经常给予“免检放行”和“抽样检查”性质的处理,减少政府的工作量,减少处于“绿色通道”范围内企业的一些负担。

四是机制设计体现方便快捷和价格低廉。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所涉及的联防组织会涉及到在市场上活动的所有授信机构,在操作上必须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也就是说,市场要求制作“黑名单”、“灰名单”、“红名单”的征信机构,向所有的授信机构提供多种渠道、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查询服务。

五是具有促进信用文化形成的激励效应。企业失信惩罚机制的运作方式还会对守信者进行有效激励。征信数据库将企业的守信记录同时记录下来,并加以积累,体现在给予信用记录优良的企业以高的信用评分或资信评级,使守信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一笔无形资产。通过这种做法,使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授信上给予有优良信用记录的以政策倾斜。征信中心会永久保留企业优良的信用记录。惩戒机制使失信者尝试到失信惩戒的惨重代价后,对其他企业具有较大的震慑和教育效应,同时也给予失信企业改过的机会。如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在任何调查或报告机构的征信数据库中,企业失信记录与企业破产记录都有最高存年限纪录(一般规定不超过10年),而优良信用记录会被永久保留。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运行将使信用经济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逐渐改变每一个企业和个人的生活及社会文化,直至重建社会信任。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文明程度。

企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构建措施

针对我国处理企业失信行为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企业失信惩罚机制。

建立经济惩罚制度,即增大失信者的经济成本,使其丧失经济利益。由于失信主要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加大经济惩罚,让失信者生存环境恶化,是对失信者最有效的惩罚。首先,借鉴在信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最健全的美国的经验,制定规范信用行为的基本法规,依法保障信用关系。内容包括:明确界定可以向公众开放的征信数据,如企业登记注册情况、还贷情况、不良贷款、司法审判的数据等等,都必须依法由有关部门向征信机构公开,对提供不真实数据的征信机构明确惩罚,对征信机构取得数据的方式、数据处理和传播作出限制,规定企业对征信产品的申诉程序等等。其次,加强执法力度,强化信用的法律保障,即“乱世用重典”,以惩罚性法律取代补偿性法律,特别是对那些以假冒伪劣产品欺骗消费者的企业,惩罚应该大到事前遏制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动机,而不是事后补偿消费者的损失。此外,有违约失信行为的企业,依据违约失信的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限制,如贷款数额期限、利率的限制,供应商赊销生产资料的数额和种类的限制,失信严重者政府监管部门甚至可以不允许营业执照得到年检通过。

建立文化惩罚制度,即增大失信者的道德成本,使其丧失人格利益。信用从一般的社会伦理特定化为商业伦理,在道德上具有重要的人格利益。守信者将凭这种品格受到尊重,并更易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当前应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大力宣传和强化契约精神、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秩序,培育“市民社会”并形成社会性的信用文化,迫使失信者在承受自身道德意识谴责的同时还要承受强大的社会舆论批评的压力,进而失去发展的空间,失去人格的利益。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其功能相当于中世纪的商人法律制度,通过储存、提供有关企业交易行为的信息而使得信誉机制更好地得到维持,它将企业的失信记录进行分类和累计,并进行报警。

建立政治惩罚制度,即增大失信者的政治成本,使其丧失社会利益。对严重失信的企业领导人,除进行经济处罚外,还要在一定期限内,或者终身,不准在原企业或新企业继续担任主要经营管理职务,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曾有美国人戏言,他宁愿抢银行,也不愿意破坏自己的信用记录,因为抢银行尚存侥幸不被抓获,可一旦有失信记录在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就要寸步难行。

建立多元执法体系,引入私法执法。除了公法执法之外,私法执法也是重要的执法形式,有时甚至是更为有效的形式。而在这两种形式之间,还有中间形式的执法,如行业协会的行规制度,或者执法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式执法等。完善多元执法体系首先需要建立各类专业的民间行业组织和机构,如信用管理协会、追账协会、信用联盟,并完善行规。或在企业自愿前提下建立规定范围内的联合信用担保体,并对这些团体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并对社会公布结果。该做法能使团体内部企业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有助于信誉的维护。

篇5:褒扬诚信 、惩戒失信制度与措施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我园形象,促进幼儿园稳步、持续、健康发展,切实做好诚信校园建设工作,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目的意义

以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为载体,以相关职能部门为依托,以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为手段,以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为推动,以培养诚信文化为根本,营造“奖励诚信、约束失信、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任务

1.加强以园务公开和依法治园为重点的诚信学校建设,以幼儿园的诚信服务带动全园的诚信教育。在幼儿园大力推行园务公开制度,实行科学、民主的决策,积极推广公示制、首问负责制等工作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努力建设“诚信校园”,努力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方便快捷、公平、公正的服务;要把明确权限、强化监督作为诚信建设的重点,切实解决好家长、教职工的困惑问题;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等活动。在幼儿园管理人员中开展“抓学习研究、抓团结合作、抓勤政廉政、抓队伍建设”的“四抓“活动,营造讲学习、讲研究、讲实干、讲进取和讲创新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2.加强诚信校园建设,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在大、中、小班全面开展“育诚信幼儿、塑诚信师表、创诚信校园”的主题活动,把诚信建设作为维护学校良好形象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不断深化。

3.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把诚信建设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决治理侮辱、打骂、变相体罚幼儿等恶劣现象。要求教师不仅在单位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而且在社会上,在家庭里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为人师表,全方位树立教师的新形象。大力表彰教书育人、廉洁从教的师德楷模。

4.加强幼儿诚信建设,增强幼儿文明素质的意识。幼儿园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的良好风尚,努力使诚信建设的要求融入幼儿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他们从不说谎、不夸大、拾物交公,拾金不昧,爱护花草;说得到,做得到;答应别人的事尽量做到等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让幼儿对诚信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中都能注重诚信,能把诚信落实到行动中。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组织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诚信教育实践活动。我园成立诚信建设制度化工作领导小组,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工作,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校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诚信意识,加强对幼儿的诚信教育,培育幼儿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诚信立园、服务家长”的宣传教育,为全园开展诚信建设活动发挥表率作用。同时,将诚信教育纳入幼儿园德育工作中,与社会公德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3-6岁幼儿发展指南》,提高诚信教育的整体效果。

2.集中整治诚信缺失的突出问题,建立诚信激励机制。要从家长和社会各界反映强烈、有损幼儿园教师形象的突出问题入手,严肃查处各种诚信缺失的典型事件。继续深入治理教师侮辱、打骂、变相体罚等侵害幼儿和家长利益的现象;同时建立诚信激励机制,表扬和奖励好的案例和典型,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3.大力宣传和引导,及时发布诚信活动信息。利用宣传栏、板报、广播、展板等校园资源向全体师生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重要意义及现实事例。不断提高教职工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为争创文明单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6:失信惩戒学心心得体会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诚信乃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对于国家来讲,诚信是其在国际社会站稳脚跟的力量之源;对于个人来讲,诚信是其踏入社会的基石。当今社会中,诚信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次失信惩戒先从公职人员和国企员工开刀,看来政府要下狠手了,让公职人员和国企员工带头讲诚信。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只有讲诚信,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可能更好地提升自我,从而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一个社会只有讲诚信,才可以稳步前进,才可以形成健全的社会体系,才可以更好地实现现代文明,因此诚信绝不可失。近日,我校组织学习了《南宁市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失信人员从业惩戒规定(试行)》,的相关举措,将针对城市治理重点领域,暂行规定将个人的失信行为分为轻微、较重、严重3个等次,总计40种失信行为,其中严重失信行为10种、较重失信行为14种、轻微失信行为16种。

长期以来,随地吐痰、乱停车、闯红灯等行为在很多人看来都只是小事情,大不了罚点款了事。可是,今后这类行为将与公职人员考录、升职评优、评审职称等挂钩。

我个人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失信人员从业惩戒规定叫好,并且持赞成、支持的态度,正所谓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具体任务。实施失信从业惩戒,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对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失信人员实施失信从业惩戒,就是要对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失信人员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把关,以些带动社会形成诚信风尚。当然,实施失信人员从业惩戒,不仅对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失信人员从严要求,也对市民群众提出了规范和约束。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失信人员失信,在调动、职称评定、考核、军转安置等方面受到惩戒;市民群众失信,在考录、聘用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时也要受到惩戒。这是公平的体现,是打造诚信社会的关键性一步。通过制度规定,惩戒失信人员,约束失信行为,营造出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环境,这无疑也是我们每一位老百姓的心声,它使得这座城市充满正能量,充满诚信,让大家相互信任,让这个城市充满和谐。

篇7:失信惩戒条例

金六福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坚持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坚持依法依规、保护权益,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和使用,依法依规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严格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营造诚信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到20XX年底,实现信用信息归集标准化、部门信息共享全覆盖,基本建立政府部门联合奖惩机制;到20XX年底,全面建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联合奖惩机制,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共同治理格局。

合一定条件的诚信企业在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中优化检查频次,推行联合检查制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

(七)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鼓励有关部门和单位探索开发“信易贷”、“信易债”、“税源贷”、“税易贷”、“税贷通”等产品,着力缓解诚信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和商业销售机构等市场服务机构参考使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信用积分和信用评价结果,对诚信市场主体给予优惠和便利。

(八)大力推介诚信市场主体。及时通过各级政府网站和“信用AA”等网站公示诚信市场主体的优良信用信息,并在各类会展、银企对接等活动中重点推介诚信企业,对诚信市场主体实施差别化激励,让信用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考量因素。引导征信机构加强对市场主体正面信息的采集,在诚信问题反映较为集中的行业领域,对守信者加大激励性评分比重。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引导会员企业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诚信会员企业,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和规范健康发展。

三、健全惩戒和约束失信行为机制

(九)对重点领域和严重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在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对本领域失信行为作出处理和评价基础上,通过信息共享,对严重失信行为采取联合惩戒措施。重点包括:一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包括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强制性产品认证、缺陷产品召回等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二是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包括贿赂、各有关部门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研究完善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措施,制订具体实施细则.(十一)建立司法案件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健全联合惩戒工作协调机制,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争取在2018年6月底前实行与 “信用AA网”信息对接联通。将法院发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纳入市内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惩戒范围,推动失信行为信息共享、结果互认,促进司法惩戒和社会惩戒深度融合。

(十二)加强对失信行为的市场性约束和惩戒。结合政务数据资源开放试点,探索向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严重失信主体的公共失信记录,逐步扩展数据开放范围,提供数据比对校核服务,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信用评级评价等业务;支持各类信用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创新监管方式,推动大数据征信产业规范发展。督促有关企业和个人履行法定义务,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严重失信主体实施限制出境和限制购买不动产、乘坐飞机、乘坐高等级列车和席次、旅游度假、入住星级以上宾馆及其他高消费行为等措施。引导商业银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定价原则,对严重失信主体提高贷款利率和财产保险费率,或者限制向其提供贷款、保荐、承销、保险等服务。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索引,争取在2018年6月底前通过“信用AA”网,及时公开披露严重失信主体信息。

(十三)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行业性约束和惩戒。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加快建立会员信用档案,完善行业内部信用信息采集共享机制,进一步健

重点人群全覆盖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在对失信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惩戒的同时,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相应的联合惩戒措施。

四、构建联合奖惩协同机制

(十六)建立触发反馈机制。各重点领域联合奖惩发起部门负责确定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的实施对象,实施部门负责对有关主体采取相应的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措施。依托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发起部门和实施部门每月定期将有关情况反馈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平台。

(十七)积极探索开展信用区域合作。探索建立信用合作新机制,推动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开展信用区域合作,加强粤西地区、环北部湾地区信用信息联通共享,建立常态化信用合作机制,探索开展信用合作。

(十八)大力推进信用信息公开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要在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通过“信用AA”网站公开,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查询服务。涉及企业的相关信息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推动司法机关在“信用AA”网站公示司法判决、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信用信息。

(十九)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健全政府与信用服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政务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互动融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信用监测预警,广泛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推广应用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采集青年

度和严重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规范各领域红黑名单产生和发布行为,建立退出机制。在保证独立、公正、客观前提下,鼓励有关群众团体、金融机构、征信机构、评级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将红黑名单信息提供给政府部门使用。

(二十三)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制度。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支持有失信行为的个人通过社会公益服务等方式修复个人信用。对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信用主体,不再作为联合惩戒对象。要及时更正不准确的失信行为信用记录或信用等级划分。

(二十四)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异议处理及投诉办理制度。市有关部门要制定本部门异议处理和投诉办理的管理制度,并在执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时及时受理异议申请或投诉。信息提供单位要及时核实并将情况告知实施部门,经核实有误的信息应及时更正或撤销。联合惩戒措施在信息核实期间暂不执行。因错误采取联合惩戒措施损害有关主体合法权益的,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其信誉、消除不良影响。支持有关主体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六、加强信用制度和诚信文化建设

(二十五)建立健全标准规范。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进一步完善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信息标准,统一信息采集、存储、共享、公开、使用和信用评价、信用分类管理等规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快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使用和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

(二十九)加强督促评估。市发展和改革局要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信用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的跟踪、监测、统计、评估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核查信息记录、归集、共享和联合奖惩措施落实情况,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跟踪掌握工作进展。

篇8:失信惩戒条例

信用是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生命,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信用经济,即是一种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以信用为纽带维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的经济组织形式。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备要素,普遍的守信行为是交易顺利进行、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也是每一个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按照经济学的假设, 每一个在市场中的个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当信息不完全、制度存在缺陷时, 经济人就会产生投机动机,从而使经济人选择失信行为有利可图,引发和增加交易费用,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显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是构建一个经济人守信收益大于失信成本的制度。因此,失信行为的泛滥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普遍性的道德沦丧,而是现有的制度本身存在道德风险,一旦这种损人利己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时,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导致市场信用环境的恶化。所谓“人无信不立,市无信则乱,国无信则衰”,失信行为不仅会导致交易成本和风险增加,也会导致整个市场经济秩序被破坏。

长期以来,不讲信用、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一直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项突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造成我国市场经济中信用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缺少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部件———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和打击力度不够,市场主体的失信成本过低。失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经济活动主体是否选择违约,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违约的预期效用超过所带来的收益时,经营者便会选择违约。任何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要能够得以维系,都需要建立起失信惩戒机制。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普遍的失信行为与制度的缺陷有关, 有什么样的制度,经济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目前的状况是,守信者未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得到严厉的制裁。对于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而言,提供虚假信息已成为一个公开的“游戏规则”,但做假的企业或中介机构受到惩处的仅是极少数,失信企业或个人在其失信行为被发现后,往往可以通过改头换面、移花接木等手段使自身的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日后的生活和经营丝毫不受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危机的滋生和蔓延。在这样一个失信不受惩罚的环境下,信用危机正像毒瘤一样侵蚀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肌体,甚至出现了失信者取代守信者的逆淘汰现象。要改变这一局面,关键在于要制定和推行一种使“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建立一整套健全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让失信者得不偿失,不敢冒失信的风险。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征信体系建设中,必须特别重视完善征信体系的失信约束功能,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和完善的信用制度,营造优良的经济生态环境。

二、失信惩戒机制的特点与基本构成要素

完善的惩戒机制是保证社会信用体系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功能特点而言,失信惩戒机制应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各相关机构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道德等多种综合手段,使失信者付出与其行为相应的经济和信誉损失代价。二是要使守信者获得相应的利益与方便,获得更多的市场发展机会。因此,在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征信体系建设中,一个完备的失信惩戒机制应该兼备双重职能,即对失信行为的威慑惩戒职能和对守信行为的保护激励职能。具体而言,其必须具有如下几大基本功能: (1) 具备合理的惩罚尺度,以对违规程度不同的责任人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 (2) 能快速收集到失信行为信息; (3) 根据取得的证据判断真伪,并较长期地保存原始不良信用记录; (4) 对不讲信用的责任人作出按律处罚的决定; (5) 将处罚决定快速通报给各执行机构并迅速传达到市场; (6) 对守信者进行激励。

失信惩戒机制的基本框架见右上图。其中,失信惩戒机制应包含三个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传导系统、失信惩戒手段等。其中,失信惩戒机制组织结构是指失信惩戒机制中信用标准、惩戒手段的制定和实施所涉及的各管理机构与组织之间的构成及其关系。失信惩戒机制的组织结构一般由失信惩戒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机构组成,失信惩戒机制的主体一般是人民银行、征信局等征信管理部门,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失信企业、个人进行惩罚,或成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对企业、个人的失信行为进行披露;客体是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失信惩戒机制的信息传导是一个由直接失信惩戒循环流和间接失信惩戒循环流构成的纵横交错的信息循环网络: (1) 直接失信惩戒循环流:中央银行及监管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这一循环流中,由征信监管部门根据相关政策直接监管和奖惩各企业及个人的守信、失信行为; (2) 间接失信惩戒循环流:中央银行及监管部门→征信网络、中介、媒体→信用产品传播→市场,在这一循环流中,通过征信信息网络记录、媒体展示等不同的失信惩戒手段,对各失信客体进行监控和惩戒。

失信惩戒的手段因制度规则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类:行政司法惩戒、市场道德惩戒。司法惩戒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威慑力,是一种“事后救济”,是失信惩戒的最后一道防线, 其宗旨主要是要使失信者明确并承担失信所要付出的代价。司法惩戒威慑力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完备的失信惩戒法规,在监督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要依法对失信的一般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细化对各种失信行为惩戒的规则。同时,也可通过对失信信息的查询、媒体公示或民间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对外提供有偿的信用服务,将信用信息传递给信息需求者,通过需求者自身的决策行为,来实现对失信行为的惩罚。

三、完善我国失信惩戒机制建设的建议

建立起有效的失信约束惩罚机制是征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和巩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大幅度提高失信行为的社会成本与经济成本,以此来为社会经济活动建立起一道保护墙,使失信、背信、无信和骗信行为失去活动空间和立足之地。在建立信用体系惩戒机制的过程中,笔者建议:

1. 首先必须明确对失信者进行惩戒的政府主管部门。

我国可参照美国的做法,成立专门的国家与地方征信局,负责全面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将负责失信惩戒的政府主管部门分成两类:一类金融系统的主管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一类是非金融系统的主管部门,包括市经贸委、市工商管理局、市消费者协会、市质监局和市药品监督局等。充分发挥它们各自在本行业领域的信息管理优势,根据有关信用管理法规,制定出明确的信用奖惩细则,具体负责本行业领域内的信用监督管理工作,并在一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实施相应的惩处措施。各政府管理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信用监管科室,定期对有不良记录的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披露,以示惩戒。

2. 要建立反应灵敏、畅通有效的信用信息传输机制。

(1)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我国失信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建立信用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依托现代化手段保证交易双方的信用信息对称,提高信用信息的透明度。首先,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商业手段,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区域网络实现横向与纵向联合,借助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协作,把金融、税务、技监、公、检、法、司等部门的经营、完税、质量、民事和刑事等诸多可公开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同时,应定期更新信用信息,通过信用网站和注册大厅显示屏等方式向社会公示,从而使得交易双方能够快速方便地查询到对方的资信情况。

(2)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度。要建立市场主体的“良好行为记录系统”和“不良行为记录系统”,建立企业信用“红名单”和“黑名单”。将具有合同欺诈、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抽逃注册资本和虚假出资、不正当竞争、发布虚假广告、商业贿赂及侵犯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等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记入不良行为记录系统,列入“黑名单”,并及时在信用网站和其他媒体上向公众公布。同时,对那些重合同、守信誉的企业,工商局则建立良好行为记录管理系统,记入企业守信的“红名单”,并向社会公示,以示表彰。对于个人而言,最好能以身份证为中心,完善个人相关信息,建立一个信用信息查询网络,使个人信用成为“第二身份证”和“经济通行证”,使个人信用档案伴随其创业、找工作或信用消费等日常工作、生活的始终,使没有信用的人寸步难行,迫使市场经济主体视信用为生命,努力珍惜和维护自身信用。

3. 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严格的信用监督与奖惩制度。

信用惩处的方式可以按照失信行为情节的轻重分为多种形式,如道义劝告、媒体公示、经济处罚、行政处分、诉诸法律等,此外,还可以参照国外做法,对失信者实行如社区义务劳动、社区矫正、罚款等惩处措施,使失信者付出足以抵补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的代价。各地区征信管理部门应督促工商、银行、税务、司法、消协、技监、海关等具体职能部门制定出具体的惩处条例和细则,对存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市场主体实行“严进严管”,要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同时,应定期向社会公布信誉良好的市场主体,弘扬笃信守约行为,对一些依法经营、诚信守约、多次被列入“红名单”的企业,可实行“宽进宽管”,工商部门可免予年检,而且在办理证照、合同签订等方面给予特别照顾。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给予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和个人以较高的银行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存、贷款利率,以及给予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在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上的优先权利等。

4. 要建立与失信惩戒机制相适应的司法配套体系。

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中,必须强化法律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和完善相关信用法规的建设。就与失信惩戒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而言,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制定和完善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侵权法、企业破产法与个人破产法等法律,特别是要制定一部完善的侵权法,以便在确定故意侵权与过失侵权、损害赔偿与损失赔偿、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等方面能够有法可依,并且对失信和侵权行为起到有力的防范作用和震慑作用。

5.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

在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中也必须同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打击和抵制失信行为,推动信用制度的建立。要制定完善的信用监督制度,依托新闻媒体的力量,建立强大的舆论体系,增强社会舆论道德的约束力。

6. 要大力发展信用中介服务行业。

具体包括信用调查、信用评级、商业欠款追收、防伪打假等中介服务机构。要从根本上整治失信现象,政府必须支持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这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包括:企业资信调查公司、个人信用调查公司、资信评级公司、商业欠款追收公司、查询支票防伪打假公司、保付代理公司、信用保险公司等。同时,政府应制定有关政策法规,鼓励和发展一批资信评级公司、商业欠款追收公司和防伪打假公司,并逐步发展一批保付代理公司、信用保险公司等,大力推动信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7. 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

行业协会在整个信用体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或城市进入信用社会或信用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行业协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企业自律,即要求协会中的会员要诚实守信。另外,行业协会是制定本行业企业行为标准的机构,它对于行业中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或欺诈行为具有很好的监督作用。因此,我们应大力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信用惩罚机制建立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富全, 许长新.征信体系建设中的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分析.金融研究, 2008;5

[2].李竞雄.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征信业发展的思考.上海金融, 2008;3

[3].朱冬辉.金融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初探.南方金融, 2006;6

[4].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5].张吉光.美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与启示.经济纵横, 2003;4

上一篇:网络舆情工作培训方案下一篇:合理化建议优秀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