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2024-07-09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通用8篇)

篇1: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试述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实行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基本建立起覆盖范围比较广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然而这些制度仍存在缺陷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医疗保障体系医保改革存在问题

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是指一个国家为使其国民得到相关医疗服务而建立的保障系统, 通常由医疗服务的提供体系、筹资体系以及需求方等方面共同构成。在这个有机整体中, 医疗卫生筹资体系与医疗服务提供体系这两个方面最为重要, 各自发展得如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程度。

由于我国存在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因此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带有了明显的城乡痕迹。

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

我国城镇实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劳动政策之一。我国传统的职工医疗保障体制由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部分组成。公费医疗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医疗费用由财政按规定的年人均定额拨款支付,各地区负责统一管理使用。劳保医疗在企业实行,医疗费用是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费用中支付的,职工福利费计入企业成本。这两项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产品经济模式,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以工资收入者为主要对象,保障了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

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它是一种集资医疗制度,医疗费用来源于集体经济,个人也承担一部分,在看病时享有部分免费医疗服务。目前医疗保障制度中的农村合作医疗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得到中央政府的肯定和推行,全国60年代掀起了合作医疗的高潮。后来一些地区的合作医疗由于被当作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而遭否定;一些地区的合作医疗由于未能适应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经济变化形势而先后解体。目前农村所实行的合作医疗,是真正意义上自愿性的医疗互助合作,它们是农村医疗社会保险发展的基础。

这是我国原有的医疗保障制度,对疾病预防和控制,保证职工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医药问题,保障了农民的健康。但是这些制度都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上没有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医疗社会保险社会化程度低。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很低,尤其是在农村,农民的医疗服务没有保障;企业承担所有职工的医疗费用,负担畸形,不利于市场竞争;企业自我承担风险,一旦超出企业的能力范围,不仅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而且职工也无法得到相应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以村为单位集资管理,社会化程度更低,抗风险能力更差。

其次,医疗社会保险资金筹集机制不健全,且缺乏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经费完全由政府承担,导致员工没有费用意识,过度需求和浪费现象严重;医疗经费没有科学的提取标准、提取办法和调整机制,受财政收支状况影响较大,提取比例多年不变致使经费严重不足,超支严重。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经费不足更为严重。医疗管理和费用脱节,难以防止供方因追求更多的收入而提供更多的服务,难以防止需方的过度需求,导致费用上涨过快,难以控制。

另外,基本医疗需求不能满足与医疗资源浪费现象并存,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各行其道,制度不统一,难以避免医疗设备的重复购置和医疗设施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成本大大增加。农村广大居民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一病回到解放前。

二、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进度,进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就不断开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减轻企业负担,促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模式有三大类:以深圳为代表的“混合型”模式,以镇江、九江为代表的“统账结合型”模式,以海南为代表的“双轨并行

式”模式。

深圳实行了多元化的保险方式,满足了不同的医疗需求,提高了保险覆盖面和筹资率,采用多种支付方式,强化了费用制约机制,对个人账户进行了改进;同时拉开了个人账户与共济账户之间的自负段,缓解了共济账户透支和个人账户沉淀过多的状况,保证了失业人员的医疗费用。但是交费工资基数偏低,职工节约、积累和分担费用的意识不强,致使卫生资源仍有很大了浪费。

以镇江、九江市为代表的“统账结合型”模式。该模式对账户实行三段通道式管理,即个人账户段——自费段——社会统筹段结合在一起管理,可以覆盖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和行业、事业单位的职工。这种措施建立了筹资机制和基金运营机制,控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度上涨,使人们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但是这种模式下也存在弊端,筹资工作难度大,个别效益不好的企业无力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费用较小,会使某些人加快自负段,跑步进入统筹,挤占统筹;大量繁杂的门诊费用与开药费审批报销进行统管,工作量大,不便于患者就医。

海南的“双轨并行式”模式。该模式下,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分开管理,覆盖城镇所有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体经济的所有从业人员。医疗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分担缴纳,社保机构向定点医院支付共济账户医疗费,实行定额预算管理。两个账户独立运作,风险自负。

农村医疗保险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地区发展水平失衡,难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保险的改革主要是各地区依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加以探索。农村新型的医疗保健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

1、福利型合作医疗,个人和集体缴纳少量资金,对农民的小病进行补偿;

2、风险型合作医疗,个人和集体按期定额缴纳保险费,共同集资,对大病进行补偿,小病不予补偿;

3、福利—风险型,个人和集体共同集资,对大小病都进行相应的补偿;

4、合作医疗健康保险,较大范围的个人和集体共同集资,缴纳保险费用,对医疗、预防、保健及环境卫生等项目的服务费用进行补偿。

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的逐步推广,初步建立起了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对保障农民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仍然不够高,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民仍然无保可依。

三、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

在广泛试点的基础上,我国目前正在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城镇主要是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打破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的界限,全国实行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在筹资机制方面,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费,这增强了职工的节约意识,减轻了单位负担,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完善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两个账户分别核算,并且明确了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加快了医疗机构的改革,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各地依据中央的指导方针,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的以统账结合为特征的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起来。

然而这项制度还在试行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缺陷还需要进一步改进。首先,部分地区并没有实现全面覆盖,仍有居民在医疗保障体系之外,另有很多参保居民对制度缺乏必要的了解,不了解相关的程序,难以保障自己的权益。其次,必须严格管理社保基金,由于统筹层次较低,因此需要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以确保专款专用,保证基金安全。最后,要完善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挥社区医疗保障制度平台的作用,依托社区平台,建立医保机构同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联系制度,为广大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

在广大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现阶段的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项制度作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补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并且建立起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基金主要通过各级财政和社会自愿捐赠等多渠道筹集,通过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新农合,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了农民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在防止农民因病致贫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制度本身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新农合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一方面使得宣传、教育成为开展新农合的关键性措施,另一方面增加了实际参合农民人数的不确定性、对象的不稳定性,既存在着与保险

“大数法则”不一致的风险,又加大了工作与管理的难度。涉及的人群大,管理的信息量、工作量大;人均基金水平低,以大病补偿为主,一些日常的小病没有纳入保障体系。另外,在现阶段还没有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在实践中,既要把握新农合制度与保险制度所共有的一般规律,又要努力探索和把握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断研究解决自身的特殊矛盾和问题,从而逐步建立、健全新农合制度的长效运行机制。新农合作为一项制度创新,目前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所以,开展新农合需要有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决定了新农合制度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各地的实施方案也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逐步调整和完善。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覆盖全国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受到传统城乡体制的影响,分别面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是我国新时期对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些制度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在实践过程逐步完善,以建立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费梅苹,社会保障概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仇雨临,医疗保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军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缺陷及挑战[N],中国经济

时报

[4]安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金融与经济,2008.11

篇2: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医疗保障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指标。医疗保障制度不仅涉及医疗供求的双方,而且还涉及医疗保障供应等方面,从而是关系最为复杂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走的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在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面临着众多问题,这些都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与配套政策。以医疗保障在内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制度形式与资源配置效率是直接对应的,因而运用制度经济学来探索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制度 经济 医疗保障

一、我国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罗特 外事1131学号1127074147)

1.保障水平总体不高,人群待遇差距大。在我国农村和城市的人在医疗保障制度的待遇和享受上有着巨大的差别,这与国家政策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2.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第一个方面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城乡之间差距极大。第二个方面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在阶层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3.政府对医疗的投资不足。从90年代下半期到现在,政府财政投入在全部医疗支出中所占比重仅为15%-18%左右,占GDP不到1%。而发达国家对公共医疗财政投入则占GDP近8%。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医院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从以“救死扶伤”为职责变为追求收入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供更多、更贵的药品与医疗服务。

4.保证可持续性方面不足。(1)统筹层次不高。目前仍然以县级统筹为主,共济性不强,基金抗风险能力较差,同时也造成了大量异地就医。(2)医药费用成本控制机制未完全建立。按照医改的要求,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制约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3)经办服务能力不适应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编制、经费不足的问题。还有不少地区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手段落后。

二、如何完善政策:(易军 外事1131学号 1127073118)

1.必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医疗保障水平;

2.要在医疗保障基本制度框架内探索既灵活多样又能有序转换的多种保障方式;

3.要把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作为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4.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规范并强化医疗保险管理;

5.以完善管理规范和运行规则为切入点,推进医疗保险和医药卫生体制的配套改革。

三、医疗保险的主要措施:(黄政妹老服1132学号1126033236)

1.提高封顶线。

2.提高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2010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也要有所提高。同时,考虑均衡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待遇水平,不断缩小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3.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主要措施:(1)从2010年开始编制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预算,使基金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通过编制“赤字预算”等办法,扩大覆盖面,提高待遇水平,限期释放过多的结余(2)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2011年基本实现市级统筹,增强基金共济能力。参保人数较少、共济能力差的省区,逐步探索实现省级统筹。(3)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等制度,充分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和制约作.(4)改进支付方式,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2010年选择部分临床路径明确的疾病进行试点,逐步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4.改进医疗保险服务,方便参保群众。主要措施:一是推行直接结算,减少个人垫付医药费用,着力解决参保人员“跑腿”和“垫支”问题。以“一卡通”为重点,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推进省内联网结算,尽快实现同省跨城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做到手续简便、流程规范、数据共享,方便广大参保人员接续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和享受待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等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最大限度方便参保人员。

5.要把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作为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6.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规范并强化医疗保险管理;这既符合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政策方针,也是现在医院所需的。

篇3: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分布及构成的特殊性、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保障涉及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意义深远。然而少数民族多数聚居在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实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和长治久安,实现全国的和谐,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一种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模式,城乡社会保障存在巨大反差,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享受89%的社会保障经费,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占全国社会保障经费的11%。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其自身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脆弱、抵抗灾害的能力弱、地方财政困难和经济力量薄弱等原因,国家对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力度增加的速度远远低于需求增长的速度。数量众多的农民基本上处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薄弱。

1.1 经济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金缺口大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较低,尽管社会保障更多的是对人民群众生存权的保障,但是社保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同时又存在着运行与管理的不规范,从而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2002年,西藏“基本养老保险费收支缺口已达21 197万元。全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用于应付当期支出,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所形成的虚账额已高达4.4亿元。”[2]2002年,青海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但2000年,该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社会福利补助就已高达21亿元,此3项已超过当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3]。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致使本来就资金储备少的民族地区资金缺口大,对财政依赖性强,基本上是吃财政饭,庞大、沉重的社会保障对当地政府来说已力不从心。

1.2 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健全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给予处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之下的人群物质帮助,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一种救济制度,是社会保障中最低、最基本的层次,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有些农民连最起码的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这些地区理应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最为完善的地区,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据统计,2000年底,全国有14个省(区市)已全部建立和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中,民族地区仅有广西、宁夏两个自治区[4]。可见,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比较小,但是意义非凡,它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所以完善民族地区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迫在眉睫。

1.3 农村医疗制度有待完善

农村医疗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政府通过各种惠农政策增加农民的收入,但农民仍然无法支付得起价格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无钱看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经成为阻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点,我国西部地区因病致贫者达300万~500万人,农村贫困者中有30%是因病返贫[5],这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年国家承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中负主要责任,并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尽管在政府的强力推进下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并不理想,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农村医疗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1.4 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意识淡薄

养老保险是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也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个农村社保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是一项民心工程[6]。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依赖国家救济比较多,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社会保障参与意识淡薄,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2008年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为5 595.1万人,而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参保人数为297.5万人,仅占全国的5.31%,农村人口基本处于家庭赡养的自我保障形式。参保率低主要取决于农民对社会保障推行和实施效果的认识程度,以及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导致农民长时间失去了社会保障的权利。

1.5 民族地区灾害多,社会保障任务重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干旱、风沙、洪涝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政府必定要运用资金进行救助,这无疑是给原本财政困难的民族地区雪上加霜。云南省是自然灾害多发区,例如2009年的旱情对其造成了严重后果,从2009年秋冬以来持续的干旱,已经给云南农业造成了超过100亿元的经济损失。对此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积极利用政府财政对自然灾害救济的社会保障金,来解决困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0年2月上旬,云南省各级财政投入抗旱资金已达3.89亿元[7]。

1.6 社会保障的地方立法滞后

虽然目前我国刚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但还没有付诸实施,对运作过程中将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明确,而且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该法对民族地区的适用性和操作性是未知数,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立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而社会保障工作在许多方面只能靠政策和行政手段推行,由于受经济水平的制约,政策调控比较乏力,导致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程度差,社会保障方面发生的争议和纠纷案件无法进行仲裁或诉讼,使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8],这些会直接造成民族地区劳动力流动性差,制约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导致经济发展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制约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

2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整体还比较落后,农业收入几乎成为农民惟一经济来源,经济收入无一定保障,土地成为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最后依托。所以贫困不仅威胁着社会稳定,也阻碍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在这种情况下,着力解决贫困民族的基本生活问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保障是民生之安”,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助于民族地区农村民生安定与和谐,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2 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国家应履行的、确保社会成员生活权利的一种法律制度。但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总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另一部分人比较穷困,如果这一部分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加之实际生活质量低下,又得不到发展的机会,有可能会产生权利无法实现、被社会遗弃的心理,这样一来,难免会对社会抱着敌视的态度,是严重威胁社会稳定的隐患。所以,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体系,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消除社会成员不安全感,是维护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重要防线。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因此要在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它可以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失业、病伤、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9]。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再分配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紧张状态,对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竞争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从而确保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3 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服务5个方面。但从目前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所以在发展逻辑上应该确立重点,逐步推进,要处理好一般与特殊、普遍与差异的关系,解决好制度完善中的技术难题[10]。我国应该根据特殊国情,在巩固农村已有的社会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的制定与完善,然后再发展落实养老保险制度,从而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1 发挥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如果只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财政来展开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拓宽渠道、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厚的文化遗产以及多样的传统习俗,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展旅游业和特色产业,将优势产业转化为主导产业,从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社保工作的开展奠定经济基础。

3.2 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具普惠性质的社会救济制度。目前全国还有3 000万人没有脱贫,其中大多数集中在民族地区,建立这一制度对民族地区最具现实意义。首先应准确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将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孤残以及处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下的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内,尽量做到应保尽保;其次科学确定最低保障线标准。由于农民收入具有不稳定性,难以货币化衡量,所以应防止标准过高或过低,过高可能会造成该纳入保障范围内的却没有纳入,致使社保对象缺失;过低会造成养懒汉。最后合理筹集最低保障资金,采取责任分担模式。建立由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财政共同负担的低保资金筹资机制,通过中央财政、地方各级财政拨入资金、社会捐助资金和发放福利彩票等几方面来筹集最低生活保障金,解决地方财政无力负担最低生活保障费用的问题。

3.3 大力推进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由政府支持、群众自愿、大病统筹、互助共济的新型医疗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它曾一度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社区,但80年代几乎垮掉了,近些年来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但进展缓慢,在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合作医疗事业还处在试点的阶段,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覆盖率只有5%左右[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退出后,旨在为解决占全国近2/3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制度,目前它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措施,是一种通过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方筹资,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模式。

3.4 建立灵活多样的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多样性的养老保险制度。比如在植被破坏严重的西部民族地区,可以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生态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政府通过政策鼓励他们植树种草、开垦荒地、蓄水治沙,并以治理环境的成效评估来换取养老保障,这不仅为支付不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多了一种可选的、代价相对较低的和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养老保障方式,而且还变被动保护环境为主动治理环境,可谓是一举两得[12]。另外也可以选择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因为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传统的家庭保障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定抨击,但如果完全实行社会养老,从资金还是从传统文化习俗方面都是无法实现的,同时,家庭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会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在对其进行积极引导的前提下,与社会养老有效结合。总之,在选择民族地区养老保险道路时,要从实际出发,求同存异,注重共性与个性结合,建立适合该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

3.5 加强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的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制度是一个包含生活贫困救助、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法律援助等在内的综合体系,因生活贫困救助涉及的人数最多、救助时间最长和范围最广而成为社会救助的最核心内容[13]。从此含义可以看出,社会救助涵盖面较广,但又因为包括内容多而无法做到专而深,基金储备不足,操作力度不够,这就要求社会救助制度的保障内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化。之前提到民族地区易发生自然灾害,所以在该地区应该加强自然灾害的社会救助。首先建立专门的自然灾害救助基金,以防灾害发生时能够为及时提供衣、食、住、转移、安置等救助提供有效保障;其次,可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社会救助局限性较大,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接轨。

3.6 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

在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只增加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若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强制性约束,那么当地的社保制度、资金管理都会存在随意性。而且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地方立法缺位必然会阻碍经济的转轨,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要强调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快地方立法工作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和操作,并吸取国际社会和东部地区带有共性的经验,因地制宜,通过大胆改革和稳步推进制度创新,尽快建立起与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支柱之一,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保障社会稳定发展有重大意义。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对策建议。

篇4: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异地保障 对新生患儿和绝症患者的保障 医院服务体系 政府职责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86-01

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一)异地就医保障困难

第一,异地就医人员在就医过程中需先垫付全额费用,医保制度并不能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巨额的医药费用仍然是他们的沉重负担,甚至在花光费用,无力继续支付的情况下,不得不四处举债。

第二,回到本地进行审核报销时,程序复杂且报销周期长。从决定报销的金额,到金额的正式发放,报销人员都要经历很漫长的等待时间。

第三,报销比例低且报销范围具有很大的伸缩性。由于在异地就医的报销部分及报销比例方面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为了获得更大程度的报销,就会产生不少找人托关系以提高报销费用的情况,这为受理人员利用自身权限谋取私利创造了不少便利。

改革措施:

提高医疗保障的统筹层次,扩大具有医疗保障职能的医院范围。统筹层次主要是按照县级、市级、省级的方式予以逐级式统筹。横向上扩大范围,一方面可以防止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赋予人们更大的就医选择权。此外,在报销范围及报销比例方面要进行明确细致的规定,铲除腐败的温床,防止公职人员利用制度缺陷谋取私人利益。

(二)医疗保障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参差不齐,不同地区的保障程度和保障范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改革措施:

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强地区间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等措施来提高地区间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另外要加强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监督,促使医疗保障制度落到实处。

(三)虽然医疗保障在制度上几乎把所有人都编排进去了,但是在保障体系中农民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第一,农民对新农合的了解还只是处于相对概念化的阶段,真正能很好地运用新农合来保障自己应得利益的农民并不多。

改革措施:

制定千条制度,一个都不执行,或在执行中大打折扣,还不如制定一条,落实一条。除了完善现有制度外,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充分有效地发挥已有制度的作用。主要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加强新农合的宣传。宣传要层层下达,层层落实,要具体到村,具体到户。使农民明白新农合到底保什么,不保什么,怎么保,如何保。可以通过具体的以村小组或者村等集体为单位,明确具体的宣传责任人,并建立相应的宣传责任追究制度,促使其将宣传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将新农合的具体落实情况列入政绩考核的范围,使各级政府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而加强制度执行的效力。

第二,各级地方政府具体配套措施不完善,对于保障的具体细节缺乏明晰化的规定,对一些重大疾病存在突击保障,之后便杳无音讯的情况。从长远来看,突击保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种方式只是对部分地区部分人的保障,并不能全面覆盖,况且疾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每时每刻都有受害者。

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保障程序,使人们明白得了白内障等疾病后,应该怎么办,而不是苦苦地等待政府的突击。在具体的保障细节,如找哪家机构进行报销及如何报销等实际问题上都必须要具体化。

(四)对新生患儿及绝症患者的保障是保障制度的一大漏洞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民族国家的未来。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先天疾病时,鉴于现实中的各种困难与考虑,有些父母就会产生丢弃孩子的念头。造成丢弃新生患儿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缺乏相关的制度性保障或者保障力度远远不够,使人们在困难中看不到希望,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国家急需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切实保护新生儿的生命权。

改革措施:

第一,建立对新生患儿的疾病保障制度,明确制度运行的机制。在制度中要具体规定患儿的哪类疾病是由政府统筹解决及解决方法,哪些疾病可以由社会公益组织解决及由什么公益组织解决。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优势地位,利用自身影响力,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加强对这一领域的投入。

如基于切身经历,其中由王菲、李亚鹏倡导建立的嫣然天使基金会就是对唇腭裂儿童进行救助的一个典型实例,这在唤醒人们对新生患儿重视的同时,也为政府如何为新生患儿家庭提供有效帮助提供了不少借鉴

第二,在实际运行中,可以建立政府或相关机构和医院的直接衔接机制,为患儿家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对绝症患者的具体保障,是保障制度的另一真空地带。如今,癌症、白血病、艾滋病等绝症正在全世界肆虐,贪婪地吞噬着无数人的生命,且这些疾病的蔓延速度疾快,年轻化倾向也日益明显。由于这些疾病至今都没有有效的医治方法,如果花血本进行治疗,到头来只能是人财两空,丢给家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负担。因此,很多人会放弃治疗,默默地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对此,国家需要建立专项救助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对他们进行专门保障。同时可以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工作(附带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让其能快乐地有价值地度过余下的生命时光。

二、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一,医院的结构建设及就医的各种程序化流程都是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设置的,这给病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流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地进行窗口合并。能在一个窗口办成的手续或取得的服务,尽量不让病人跑好几个窗口,将以医院效益为目标的工作流程变为以病人利益为中心的服务流程。

第二,医院利用其主体优势地位,在可以用低价位的药替代时,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仍然会给病人开高价位的药。对此,除了通过制度改革、政府补贴等途径改变医院的资金来源方式外,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医院经营理念,促使其积极构建以病人需求为核心的医院价值文化。

第三,对于需要长期住院的病人来讲,没有适当的配套措施来安置亲属。医院可以加强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给亲属提供适当低价位的床位。

篇5: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一组成员:丁晓晓、赵梦、于婷婷、孟文蕾、姚静雯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及其和城市社保体系的对比

纵观改革开放30 年来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历程,成就令人鼓舞,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领域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农村社保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其特点更多体现在不足方面:

1、现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实质上依然是一种以家庭保障为主的模式,保障功能脆弱,农村家庭陷于贫困境地的可能性加大。家庭保障作为一种古老的保障模式,依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应对生存风险的基本方式,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只占极小的比重。传统上作为家庭保障物质基础的土地,仍然是现阶段农村家庭保障的重要物质和资金来源。如前所述,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各方面不断的侵蚀,人多地少,收入还会受到自然灾害和国内外市场波动的影响而难以保持稳定,加上家庭小型化、老龄化以及空巢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民陷于贫困境地的可能性在加大,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变得十分脆弱。而且,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和新农合制度的保障标准都非常低,例如,孤寡老人的养老保障实际上根本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新农合也难以帮助农民抵御遭遇大病或慢性病风险,因病返贫、因孩子上学返贫的现象仍比较突出。

2、管理分散,效率低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都以单项推进,缺乏一个牵头抓总的部门来整合资源,实现统一部署,科学规划,有效推行。与城镇社保相比,它存在保障政策难以衔接,保障项目缺乏 联系,保障工作不够协调,整体效果难以发挥等弱点,影响了广大农民的参保热情。同时,重复救助、漏救助、没救助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村社保的公平性,加之申请救助的手续比较繁琐,影响了农村社保的效率。

3、农村社会保障缺乏法律依据。由于立法滞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地方立法分散,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许多工作只能靠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大部分地方没有将农村社保工作列入政府规划之中,地方财政资金安排农村社保预算时缺乏依据,其权威性、制度刚性和惩处力度差,有令不行、违规犯禁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地方政府以财政困难为由拒不落实应由财政承担的农村社保资金的不作为现象十分突出。由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缺乏规范统一的操作规程,所以临时性和随意性大,保障程度低,一旦发生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往往无法根据有效的法律规定进行仲裁和判决。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维系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和城市在社保方面差异较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建立之初走的就是一条城乡分割的道路,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巨大差异,并处于严重失衡状态。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建立之初就以城市为主,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拨付给城市。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建设已相当完备,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不但享有稳定的制度保障,而且其社会保障水平也远远高于农民。相比之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远远落后,养老保险还没有全面开展,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也仅在个别地区进行试点。从社会保障支出的量来看,我国社会保障城乡差异更大。统计表明,1991-2005年城市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GDP的比重平均为15%,而农村只有0.18%,城市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农村的90倍之多。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扭曲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原则,人们仅仅因为出身的城乡差异,其享受的“福利待遇”便有天壤之别。这种制度安排不但没有维护社会公平,反而加剧了城乡差距,与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要求十分不符。

2.尚未建立面向农民工等边缘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在现行的二元经济结构下,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农民工并没有被城市所接受,他们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也不是纯粹的工人,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亦被边缘化。我国颁布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就明确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这种保障便把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排除在外。事实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从事着许多高风险、低收益的工作,辛勤的工作却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这对他们是极大的不公。而且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往往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工伤风险、医疗风险等,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

也更弱,更需要社会保障的扶助。这是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3.收入调节力度较弱,再分配功能扭曲。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调节贫富差距,“熨平”社会不公,以实现保证社会公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但在实践中,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调节力度弱化,收入再分配功能扭曲,没有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以2001年为例,该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0,而含社会保障收入之后,上升为3.44,社会保障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加了18%。这说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但没有发挥再分配的“调节器”作用,反而还拉大了这一趋势。即使对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来看,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主要局限于政府机关、国有单位等,而一些个体户、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则被边缘化,甚至游离于其外。社会保障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待遇存在较大差异,形成的结果通常是,效益越好的企业或单位,职工收入越高,社会保障反而越全面,与社会保障的初衷背道而驰。如现在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些垄断部门的职工,其工资本身就明显偏高,再加上社会保障的二次分配,与其他部门的职工的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名民工保险的接续问题案例

现行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是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与接续难的技术障碍农民工流动性强,频繁辗转全国各地打工,大部分都有复杂的工作经历,也分别在不同城市上过养老保险,那么在现实中,各地方社保部门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与接续是如何操作的呢?

以深圳市为例,假设农民工甲在江苏打工后来到深圳,在深圳工作一段时间后要变换工作至上海或其他广东省外的城市,而他在工作过的城市都有缴费经历,此时甲若想继续维持养老保险关系,他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以后接着在深圳累计缴费满15年;二是其他城市比如上海的社保局同意接收;三是转回甲的户籍所在地。表面上看解决办法好象很多,但这几条路真的可行吗?

篇6: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现状及问题

农村医疗保障是指政府通过制度安排与保护、基金筹措与给付、公共服务与监督,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一种医疗保健制度。既包括医疗支付需求的保障制度,也包括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的保障制度。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现状及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施的以集体经济体制为主体的农村公社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建立了强有力的筹资、监管、运行等制度保障;同时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推动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和行政干预,使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并得到迅速推广,繁荣发展,初步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和社区医疗制度。

但是,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诸多其他状况,以下是从各方面对这些状况进行阐述。

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状况

(1)医疗服务设施和卫生人员分配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城市每千人农业人口拥有的床位数大概是农村的3倍,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是农村的2.2倍。在偏远地区,城乡差距更大。卫生资源分布不仅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地区之间存在的差距更大,总体上呈现出有东往西递减的趋势。

(2)农村基层卫生组织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个体诊所的增多增多虽然为方便群众就医,缓解就医矛盾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小规模重复建设,医疗设备都很简单。在缺乏政府监管的情况下,许多不具备行医资格的用以进入农村市场,假冒伪劣药品不断涌入农村市场。因此,大多数农村乡镇卫生院受设备和人员素质限制,业务水平与村级卫生组织差别不大,因此处于资源设备不足和利用不充分的尴尬境地。

(3)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亟待将强。从妇幼保健水平看,虽然城乡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一些指标甚至在扩大。如2000年农村与产妇为69.6/10万,而城市为29.3/10万,农村是城市的2.4倍。从营养状况看,城乡差距更大。2009年五岁以下儿童体重患病率农村为13%,城市为3%,农村是城市的4.3倍;五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患病率农村为22%,城市为4%,农村是城市的5.5倍。因此,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营养问题更加突出,因而也就造成农村比城市更多的潜在人才资本损失。

(4)乡镇医生难以满足农民需要,具体表现为:

A、乡镇医疗机构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

B、医生的文化素质低下,缺乏专业骨干人员,难以满足农民就医需要;

C、诊所药费收入贵,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D、村级卫生机构存在乱收费现象。有些卫生机构名义上执行了国家的农民就医药费减免政策,却实际将药价定高,农民并没有获得实际优惠。

2、医疗卫生服务的资金供给

(1)尽管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数量有所增长,但仍然不能满足农村医疗发展的需求,资金相对需求而言严重缺乏;

(2)政府卫生补助向基层医疗机构转移相对较少。基层医疗机构是农民的主要就诊机构。然而,一直以来政府把大量资金用于补贴市三级医院,导致更多卫生资源通过医疗机构流入相对富裕的城市居民手中,对农村的补贴远低于城市医院,而且差距还在扩大,进一步

加剧了医疗卫生资源城乡分配的不均。

3、农村医疗市场需求分析

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多,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加之农村老龄化趋势加强,是的农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大;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农民收入水平的地下,导致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大多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有效需求不足。

从以上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市场的供需矛盾突出,问题还很多。

4、除供需矛盾突出外,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一)国家政策支持不到位

1、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缺少法律保障

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农村医疗迟迟不能走上正轨。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使得农村医疗的性质不能准确地确定下来,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难以定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容易产生混乱。农村医疗保障立法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要,如果不能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必然会引起农民反感。

2、国家责任比较模糊,政府责任不明确

在构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政府除应当承担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支持扶持的责任外,还要承担引导扶持和组织协调的责任,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既不能放手不管,也不能脱离实际大包大揽。因此,国家队农村医保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承担着资金筹措和管理的职责,但目前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责任并没有明确的分工。

3、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系统较为薄弱,重医轻防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疾病控制和预防系统处理制度。一旦发生了大的传染性疾病,往往是相关部门匆匆确定彼此责任、工作分工和工作计划。这种时候处理机制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对疾病防控的期望,给人民特别是农民带来巨带灾难也容易造成部门之间推诿责任。这状况,追究到底还是因为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系统不完善。

(二)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二元化特征明显

1、一是保障模式的二元性。即城市的医疗保障实行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但农村依然是以家庭保障为主,国家或社会的救助多是扶贫或救灾等项目,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没有普遍建立。

2、管理体制的二元性。目前,城市社会保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而农村社会保障仍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等部门分别管理,管理分散,资金使用效率和统筹层次不高。

3、保障内容的二元性。与城市相比,农村医疗保障存在整体性的制度缺失状态,农村医疗保障项目残缺不全。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难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的收入梯度,并且这种不平衡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而区域内部因乡村劳动力的急剧分化和大规模的非农化、职工化,农民对医

疗保障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就给建立一个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即农村医疗保障的主体、项目、资金筹集、管理方式、待遇标准等方面的统一设置了客观障碍。

(四)农村医疗保障覆盖面不够广、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约有9亿农民,但参与农村医保的农民却只有7亿多,而且其他的医疗保障制度仅仅覆盖了很少部分的农民。

(五)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服务利用城乡差距拉大,服务能力落后。

一是按照农村的行政区划设置卫生医疗网点,使不少网点实际上业务不足;二是县乡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现象突出,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同时,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多聚集在大医院,农村大多数人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或个体乡村医生,然而村里的卫生人员多半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培训,医疗技术水平低,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没有必要的消毒设备。

(六)医疗保障水平低,不能满足农民需要

农村医疗保险,仅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点,且保障水平低,农民很少有医疗保险,大部分是自费,由于收入低,一般都承受不了高昂的医疗费。

(七)农村医疗保障资金缺乏稳定来源、筹资困难。

资金短缺是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但也是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一是医保资金来源单

一、有限,基本上是“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乡镇财政、集体收入锐减,许多村的集体经济已所存无几,相当一部分村负债累累,根本无力在承担医保资金。

二是医保资金缺乏稳定性与持久性。农民个人缴费筹款困难,农村医疗保障基金来源渠道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八)各级医疗机构的自完善和发展亟待提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需求层次的多样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农村医疗保障服务方面的发展更是令人担忧。各级医疗机构必须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

(九)农村医疗保障项目与农民的需求特点不一致,只注重开展保险项目,忽视直接收人转移的措施。

农民是自雇者,不能建立由三方分担的缴费机制。如果由农民个人缴纳医保费,即使有政府或其它外部资金的部分支持,也很难推行。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对直接收入转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把解决贫困的中心放在开发式扶贫,没有分析这种开发式扶贫很难使穷人受益。

(十)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管理不够科学规范

从管理体制来看,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管理呈现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现有的农村医疗保障项目虽然不多,但具体制定政策、掌握政策和执行政策的机构却不少。

(十一)地方政府缺乏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制的动力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要靠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的事权在地方,尽管中央财政对医疗保障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支持,然而地方政府对农村的医疗保障在资金支持很少,财政分配在社会保障领域明显偏向城市。

(十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医疗费用激增,农民医疗负担加重。

(十三)农村居民潜在健康风险加大

我国不同医保覆盖的农村居民应住院而未住院率一直处于高位状态。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广大农民的安全。

(十四)医保基金的缴纳与减轻农民负担存在矛盾

目前两难的局面是,一方面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需要农民合理负担将来返还给他们的费用;另一方面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不敢收取合理费用,生怕违反减轻农民负担的规定,导致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十分缓慢。

(十五)缴费体例不够健全

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人小我缴费实施集中缴费的体例,部门外出打工的农人因错过缴费期而无法享受第二年的合作医疗待遇。同时,还有一些外埠的农人不能实时在迁入地交医保,这样就在就医时引起一些麻烦

(十六)报销手续过于繁琐

从单据上报、审批到取款需要很长时刻,农人往往需要在指定病院看病后,返回到用户地址乡镇地审批,审批经由过程后再返回指定病院报销,增加了农民的交通费用开支,尤其是对偏远地域的农人更是存在诸多不便

(十七)农民的认知水平不够,对医保制度的持续性缺乏信心,参与率不高。

由于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对医保的重要性和相关政策不够了解,认识不足。

同时,农民对医保制度的持续性缺乏信心,原因主要有:

A、相当一部分农民互助共济观念差,怕只交钱不看病,个人吃亏,因此特别怀疑能否得到回报、管理是否规范、制度能否持久等,这成为农村医疗制度发展的最大阻力之一。

B、某些基层干部为了追求政绩,强迫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C、那些相对滞后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能很好的满足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需要,使广大农民对参与农村医保存有疑虑。

D、由于乱收费、乱集资现象的存在,使农民对主管部门不信任,影响了参加农民农村医疗保障的积极性

E、“供方诱导需求”现象凸起。如今医患存在严重信息不合错误称的情形下,相当一部门定点机构在给病人诊治时并不按对病人最有利的体例治疗,普遍存在开夜方,即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处事的现象严重,这加重了农人的就医承担,导致农人对医保不满。

农村医疗保障的一般原则

1、公平与效率统一性原则。

2、保障水平的适应性原则。

3、权利与义务对等性原则。

农村医疗保障有其自身特殊性。

1、福利性。

这是社会医疗保障与一般商业保险的重要区别。商业医疗保险是一种市场行为,它以营利为目标。而农村医疗保障福利性的特征在于:对于农村医疗来讲,政府有义务、有责任进行制度安排和资金支持,来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造福广大农民,保障农民的健康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但是,农村医疗保障福利的最大化,主要不是体现在总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福利分配差别的最小化,即社会公平性的最大化。

2、社会性

这一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医疗保障基金的筹集上,应当坚持多元化或社会化,强化个人缴费意识,不能过多依赖国家财政或集体资金。要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分担医疗保障基金。

二是在医疗保障基金的运行和监管上,应注重公开、公正、透明,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和作用。

3、广泛性

疾病风险对一个人来说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对于收入地下、劳动强度大、生活贫苦的农民来说,更具有必然性。因此,农村医疗保障实施范围宜大不宜小,宜广不宜窄,要面向全体乡村成员。

4、强制性

当前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强调农民参与的“自愿性”。因此,目前的医保制度局限性很大,还很不完善。要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应当强制参与。

5、共济性

主要体现在:通过医疗保障或保险的广泛性参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共济,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实现因疾病致贫和因贫治病现象的发生。

6、复杂性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医疗保障涉及医、患、保、管等多方错综复杂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二是在医疗资源利用政策上,对于医疗服务享受者和提供者的行为,还存在着进行合理引导、控制、约束和激励等问题;三是农村医疗保障不仅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有关,还涉及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平衡等问题。

7、不可预测性

疾病的发生,往往具有随机性、偶然性、突发性和被动性。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疾病风险,特别是农民,往往因病致贫。因此,医疗保障的精算困难很大,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农村医疗保障的功能

农村医疗保障,除具有一般社会保障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以下特殊作用:

1、保护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给患病的劳动者及时的治疗和康复,恢复劳动能力,保障劳动力在生产的正常运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保障家庭和社会稳定。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可以使农民获得必要的补偿,减少家庭开支,缓解经济压力,并尽快恢复健康,重新从事劳动,获得经济收入,保障家庭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

篇7: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保障 问题 对策

通常来说,社会保障制度指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种社会再分配机制。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要比其他国家复杂得多:既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又有新体制遇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其主要表现为:

1、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滞后,立法空白多。我国直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既没有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也没有制定作为社会保障法当中核心部分的《社会保险法》,至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就全国人大立法而言几乎仍处于空白。现有的社会保障法规中,大多是在改革中出现问题而应急立法的产物。

2、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行的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力度不够、刚性不强,使得资金缺口较大。由于现行的缴费方式、制度多以部门、行业规章的形式出现,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在征收力量不足,手段缺乏刚性的情况下,拖欠、不缴或少缴统筹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不规范的征缴方式很难为社会保障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以致社会保障资金到位率低,缺口较大,特别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多年来一直空账运行,统筹账户连年赤字,收不抵支,存在巨额资金缺口。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占社会保障重要组成的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必将进一步加大,所引发的问题也急需解决。

3、资金存储管理混乱。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滚存数额较大,成了众多金融机构争拉存款的对象,个别金融机构甚至为了拉存款,为保险机构提供办公场所、交通、通信工具及工作人员福利,把应属基金增值的利息变通为小集体的利益甚至个别人的利益,出现了私设小金库、贪污私分等现象。

4、国家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大,社会化程度低,企业压力大。经过几年的改革,我国家不再统揽一切社会保障经费的筹措,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仍然很重。国家负担重除了因为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如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继续由国家负担外,还因为国家目前还负担着一部分本应由三方共同分担的社会保险费用。如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实际上是由国家财政在负担;另就全国范围而言,公费医疗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依然没有实质性变化。

5、医疗保障资源分布不均,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作为医疗行业监管者的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又是公立医疗机构的主管者,无法根中立地行使其监管职能、维护公平竞争,有意无意为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高设有形无形的行政壁垒,为公立医疗机构谋取了行政垄断地位。而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的定点医院几乎全部是公立医院,显然再次为公立医院创造了行政垄断地位造成药品市场的垄断和价格统治。从分布范围来看,我国医疗保障分布严重不均。主要分布在医疗服务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镇地区和收入条件较好的中高收入人群,一方面占全国人口少数的中高收入者不仅不存在看病贵的问题,以相对廉价的成本占用大量的医疗资源,造成了医疗资源对于低收入人群的相对短缺,他们的收入无法承担高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和当前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但是他们难以享受社会医疗保障来和廉价的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目前,政府每年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以上都要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陪护服务得来。医院为维持正常运转并进一步盈利,“以药养医”格局逐渐形成,进而发展到医院“以利为纲”的地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必须相应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1、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社会制度,必须纳入法治轨道,并依靠法制来保证实施。同时,有无完备的法律法规,也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只有体制、机制、法制“三制”健全完善,才能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为了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确保社会保障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我国早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应当在积极进行改革实践的同时,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目前,由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在我国已经制定出来的社会保障法规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无法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无法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因此,国家必须加快制定《社会保险法》。

2、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社会保险的制度运行有赖于资金的支撑,社会保险远期基金支付压力很大,若要缓冲压力,填补缺口,必须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真正实现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模式转换,同时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一是各级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须列入公共财政支出,且必须提高比例,笔者认为应从国有资产收益、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等预算外收入中提取社会保障资金,以实现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将日益增大的社会保障基金基金投入资本市场,把保值增值的压力转变为良好的投资回报。但要坚持如下的原则:始终把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保障积累基金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严格监管,确保完好。三是建议在全国推行厦门等地已实行多年的社会保险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的办法,以强化征缴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四是降低待遇,减少替代率。五是适当推迟退休年龄。

3、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要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打击骗保行为,首先建立信息联网,是社会保险管理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也是一个基础工作;广泛运用现代化化信息管理技术,健全养老、失业、医保信息监控体系,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异常数据的监控、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检查;同时采取宏观与微观、常规与突击、全面与重点等方法,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其次,大力宣传举报制度,将养老、失业、医保政策执行过程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营造全社会打击骗保氛围。再次,加大处罚力度,发现一例,查处一例,决不手软,让“骗保硕鼠”无处藏身。社会保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事业。需要大批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如精算师、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投资人等)和一支既有理论和政策水平、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干部队伍,应当加强这类专业人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与培养,保证新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有效运作,更好地行使社保机构的管理职能。

4、新的医疗保障体制改革要走公益的道路,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当前的医疗体制,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陪的推广力度。要解决新型 农村合医疗仅仅要求农民自愿和只保大病并不是治本之策。在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还要保障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改革医保付费制度,消除“以药养医”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的良性发展,消除公立医疗机构垄断地位对药品零售环节的垄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赋予所有具有合法资质的民营医疗机构医保定点资格,尽快形成医疗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降低全社会对公立医院的依赖程度,彻底改变公立医院垄断药品零售的市场格局

总之,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使社会保障这项“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真正健康有序、扎实有效地顺利推进。

篇8: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廉租房,保障体系,房源,对策

一、廉租房的含义与发展状况

(一) 廉租房的含义与背景。

所谓城镇廉租住房 (以下称廉租房) , 是指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 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 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廉租房的分配形式为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

从1998年开始的全国住房改革, 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以来, 廉租房制度正式被提出。部分低收入家庭没有享受到房改前的福利房政策, 也没有承担购买商品房甚至经济适用房的能力, 这部分低收入城镇家庭是承租廉租房的主力军。

(二) 我国廉租房发展状况。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我国廉租房起步较晚, 发展不是很完善。从1998年国务院发出《进一步深化完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第一次提出了“对不同的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政策”开始, 以后逐年提出进一步的保障办法, 廉租房制度逐步完善, 从提出理论阶段到目前的制度落实阶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8年3月份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提出:健全廉租房制度, 加快廉租住房保障体系, 增加房源供给, 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 积极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廉租房在新时期下住房保障制度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截止到2008年底, 全国还有747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2009年, 中央财政安排了330亿元 (投资补助200亿元和财政专项补贴130亿元) 用于廉租房建设。2009年6月, 住房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 准备三年新增518万套廉租房, 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91万户。进一步健全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相结合的廉租住房制度, 并以此为重点加快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相关的土地、财税和信贷支持政策。

二、当前我国廉租房供给体系面临的问题

(一) 政府职能在廉租房建设、管理中出现缺位。

廉租房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房可以由市场控制, 它具有社会保障的职能, 理论上应该由政府负责建造、经营。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往往没有动力进行廉租房的建设,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没有根本转变, 建设廉租住房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 而且会抑制商品房的价格上涨, 这都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 这也是地方政府落实廉租住房工作不积极、甚至还可能弄虚作假, 虚报、少报应纳入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户数的主要原因。政府在住房保障建设、管理中职能出现了缺位, 这也成为了我国廉租房制度至今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 廉租房现有房源匮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生活水平较低, 城市中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相当多。原有的廉租房大部分是房改前的公房, 这部分公房年代都比较久远, 房型较老, 随着各地危旧房改造工程的进行, 这种廉租房房源急剧减少。

房改进行以来, 各地新建小户型地产项目极少,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难以收购到大量的小户型房源。据统计, 2007年1~11月全国仅仅筹集到18.1套廉租房, 相比庞大的需求, 供给仅仅是杯水车薪。

原有公房改造的廉租房不断减少, 新建项目少之又少, 廉租房数量远远少于需求数量, 这意味着即使这些家庭得到住房补贴, 却由于其找不到廉价的房源而无法解决住房问题。廉租房房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廉租房制度发展的瓶颈, 能否完善和加速廉租房制度的建设, 真正实现住房保障, 关键在于解决廉租房房源问题。

(三) 廉租房受益面狭窄。

为应对庞大的廉租房申请人与少数可以对外出租的廉租房之间的矛盾, 政府部门对承租廉租房的家庭制定了严格的审查标准, 只有极少数最贫困的有当地城镇常住户口的家庭才能获租廉租房。目前城市城镇化趋势增快, 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没有能力购买商品房, 也没有资格承租廉租房, 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享受不到社会保障的温暖。

(四) 廉租房保障资金短缺。

在当前形势下, 最严重的问题是廉租房保障资金的短缺。据统计, 在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廉租房保障资金仅仅68亿元人民币, 而想彻底解决全国近千万户的住房困难家庭, 总共需要上万亿元的资金, 但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明显不足。据统计, 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中央财政住房及社区建设支出占GDP比重平均达到0.6%以上, 一般是发展中国家的支出比重平均值高于发达国家。而我国中央政府在这方面的支出占GDP比重只有0.037%。另一方面是地方财政投入不足。2007年前11个月, 各地投入廉租住房资金仅88.7亿元, 一些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资的“吃饭财政”地区, 如果没有中央和其他富裕省份转移的专项资金, 在廉租住房方面根本没有办法投入。

2007年10月份由财政部印发了一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在该通知中说明了廉租房保障资金的八个来源。在这些来源中有明确要求的仅仅是两项:一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计提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全部余额;二是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的资金。其他的资金来源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从这两年的执行情况来看, 由于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到位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这个资金保障办法, 并不是满足我国廉租房实际资金需求的最有效融资方式。

三、完善廉租房供应体系的对策

(一) 加强廉租房制度立法, 明确管理责任主体。

要深入发展廉租房建设, 就需要对廉租房建设、管理专门立法, 从法律上明确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在廉租房建设管理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将廉租房制度的建立作为社会住房保障工作的核心, 以社会和谐作为最终目标, 从相关配套法律、政策上给廉租房制度更大的支持。对各级政府班子的考核工作中, 抛弃唯经济论的考核方式, 把廉租房等住房保障工作作为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开源节流增加廉租房数量。

廉租房房源匮乏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节流, 一是开源。节流要从管理上下功夫, 廉租房的管理应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有公开的承租流程, 有公平合理的、强制性的退出程序。必须有强有力的强制性措施防止不符合廉租房承租条件的人继续租用房屋。开源要通过新建、购买小户型房屋实现。在廉租房的建设过程中, 尽量避免通过建设大型新建小区的方式建设廉租房, 以免形成事实上的平民窟。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 从规划阶段要求房地产开发商新建小区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小户型房屋, 并由政府成本价回购。同时我国目前空置房、二手房存市量很大, 并且房价居高不下, 一方面是大量房源空置, 一方面是大量家庭无力购房。政府部门作为廉租房管理主体, 可以大量议价收购空置房、二手房, 甚至可以收回烂尾多年的烂尾楼加以改造。通过收购存量楼房既可以盘活社会资金, 又可通过推出大量廉租房来压低节节攀高的房价。据有关专家估计, 廉租房与房价呈反比关系, 廉租房的供给每增加5%, 就会迫使房价下降3%至4%。韩国政府面对飞涨的房价, 加大廉租房供应后, 房价应声而落, 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三) 实行租房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 以租金补贴为主扩大受益面。

庞大的廉租房需求与微小的供应量之间的矛盾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就能解决。即使中央计划在2009年到2011年之间再新建518万套廉租住房, 仍然不可能彻底解决到2008年底为止全国747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困境。为破解廉租房受益面过窄的局面, 可以以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 以租金补贴为主的方式进行, 尽量扩大廉租房受益面。

具体而言, 可以在商品房价格较高的大城市以实物配租为主, 租金补贴为辅, 在其他中小城市以租金补贴为主, 实物配租为辅。发放租金补贴的优势在于:可以使政府以有限的资金解决更多家庭的居住问题, 补贴在明处, 有利于公平原则的实现;一旦政府发现住户钻政策空子等不合法现象, 即可停发租金补贴, 并对严重者处以罚金, 从而不仅可以有效的实施廉租房保障政策, 而且有利于建立轮候配租制度, 对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停发补贴, 并对新的低收入家庭给予补贴, 节约了资金, 用到了实处。因此在全国范围而言, 在供应方式上, 要以租金补贴为主, 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 建立形式灵活, 便于操作, 易进易退的供给机制。

(四) 通过立法确立廉租房资金来源。

为解决廉租房资金难题, 同样需要国家专门立法, 从法律上明确廉租房资金来源, 强制性规定各级政府廉租房资金投入占各级财政收入的比例, 确保资金投入到位, 并根据廉租房资金筹集情况对各级政府进行考核。

(五) 扩大廉租房受众范围。

相对目前各地不断高攀的房价, 存在住房困难的不仅仅是城镇低收入家庭, 还有进城务工人员。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 他们的住房问题更得不到保障, 他们为城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却挤在破旧的公房里, 有的甚至露宿街头, 从而也因贫困导致务工人员犯罪屡屡发生。因此, 建议将非城镇人口也纳入廉租房供应对象范围内, 将有限的房源在城镇人口与非城镇人口之间合理分配, 真正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和谐。

四、结语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廉租住房、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理应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它既是一项经济工作, 更是一项政治任务, 我们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 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 搞好我国民居工程, 实现“居者有其屋”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www.mohurd.gov.cn

[2].中证网www.cs.com.cn

[3].住房城乡建设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印发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9-6-1

[4].住房部首度摸底限价房、公租房关注330亿资金落实配套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9915

[5].全国近千万户居民需要廉租房.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8-3-7

上一篇:部队特困申请书范文下一篇:中小企业企业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