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题研究心得

2024-08-21

数学课题研究心得(通用11篇)

篇1:数学课题研究心得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以前,人们一提到“课题研究”,我总觉得那是多么的高不可攀,搞课题研究那应该是教育专家们的事情,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有点难。去年我有幸参加学校申报的市级课题研究,回忆起一年来的活动情形,心里感受颇多。

首先,通过这个课题研究活动,让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课题”,就是研究中探究的问题。课题工作的展开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进行问题聚焦的过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每天都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尝试去分析,去摸索解决,积累一些教学的经验,最终沉淀为自己的东西。殊不知,这个过程中我们便是在搞研究了,只不过在分析、摸索中我们要善于去提炼、总结,形成文字。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很有必要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其次,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搞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要口径小一些,实在一点,密切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进行。就如我们现在的这个课题,它的每次活动,我们都是在课例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讨交流,然后结合实际撰写调查报告、写论文、写案例、赛课。一年来,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我开了眼界,对课题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再次,我通过《数学教学与数学活动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活动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老师教育学生,尤其数学课的教学,第一、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将数学教学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数学教学的设计贯穿于数学活动中去。数学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也要特别关注学生活动过程经验的积累,关注活动表面之下活动的内涵,让学生付诸思考,以期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第二、我们要想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就要精心地设计好教学活动,以及考虑在活动中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好学生,上好一节精彩的课。第三、要根据所教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类型,使课堂变得生动化,将设计的数学活动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得多姿多彩起来。让学生数学活动中收获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自主进行活动了,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篇2:数学课题研究心得

一、“课题学习”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其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看似简单却蕴复杂于其中。比如七年级的“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需要学生采集大量的数据、处理数据,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否则不能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

2、“课题学习”的内容以何种形式来呈现这也是比较难把握的。比如:九年级的“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

本节内容是以活动课的形式来学习还是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当然以其内容来看应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为佳。

3、把“课题学习”当作活动课。把“课题学习”当作活动课,这种观点的教师不在少数。的确,有些课题学习的内容可以组织成活动课,比如:九年级的“29、2三视图29、3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七年级的“4、4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纸盒”。

二、上好“课题学习”应做到如下几点:

1、透教材,备好课。

吃透教材,备好课,这是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对于课题学习更应如此,不打无把握之仗。

2、精心组织授课形式,调控好各环节。

对于这一点上面也提到,针对内容要采用相适应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如:组织成活动课、分组合作学习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等。

3、适时引导,及时总结,体现思想,形成规律,提高能力。

教师要及时引导好,总结好。切忌为讲本知识而只讲本知识,应该让学生明确同属于这一类型的题目该如何分析,即要做到一点盖面,举一反叁。

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猜测的基础上及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问题的连贯性和前后内容的一致性,引导学生分类研究,由特殊到

一般,启发学生发现更具一般性的结论,寻找一般性的解决方法,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分层教学,渗透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学生须做到:

1、课前预习,做好标记。

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充分预习其内容,把遇到的问题做好标记,以待课上解决。

2、课上积极主动,动手动脑。

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各个环节中,对于疑问要大胆探讨并做到勤于动手动脑,真正把所存问题各个击破。

3、做好笔记,写好感受,善于总结。

把教师所阐述的规律,在分析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以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做好笔记。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也是反思积淀的过程,更是巩固提高的过程。

篇3: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心得

首先, 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实践证明,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能保持愉快和轻松的心情, 就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 并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因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 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与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上, 我很注意创造宽松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如我常与学生一起编制一些试题, 开展组与组之间的数学竞赛。这既活跃了气氛, 又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印象。教师通过与学生真诚地交流, 就能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一种共鸣。这种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 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与学生一道, 构建一种思维共振与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当你的一片真情为学生所理解时, 学生往往会以努力学习来作为对老师的回报。古人就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我们知道, 学生如果喜欢某位老师, 往往也会把他所执教的课程学好。反之, 师生之间如果情感不融洽的话, 即使一些优秀学生, 也会对该教师所教的课程不感兴趣,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其次, 我在教学活动中能注意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因为在当今社会, 学生渴望的是平等与尊重, 他们希望教师既是“良师”, 也是“益友”。故在教学中树立“师生平等合作”的思想, 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多数学生对面带微笑、风趣而又有幽默感的老师往往会产生亲切感, 因为在他们看来, 这样的老师既热情又值得信赖。教师还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倾注以爱心, 关心、爱护他们, 尊重他们的人格,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 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 关键是看我们教师能否真正地发现或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平时更要与他们多接触、多沟通, 并正确利用和发挥他们的特长。对于班上每一名后进生, 我都能坚持用平等而不歧视的态度对待他们, 并时刻关爱着他们的成长, 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以问题情境、自由讨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 支持、鼓励学生质疑, 尤其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 多给学生自由争辩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在这一点上, 教师真应该像爱迪生母亲当年宽容爱迪生那样宽容自己的学生。

在教学中, 我还十分重视启发式的教学, 使学生能“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如在教几何时, 为了让学生迅速掌握所学的定理, 我会马上结合定理给出部分条件和结论, 再让学生补充条件, 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这些定理或定义。为了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 我经常有意识地留下一些难题让他们去思考、分析、解决。目的是想通过这个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每个单元学完之后, 我也尽量给出一些难度较大的试题让他们去做, 养成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中, 我不仅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注意讲授方法和解题的思路。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爱因斯坦曾说过:“从学校毕业几年之后, 真正对我有用的东西, 就是方法。”我认为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 在解题的过程中,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左右逢源之效。教学中, 我还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 此说是有道理的。如我们数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毕达哥拉斯定理”等问题的提出, 虽历经几个世纪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 但它们对数学研究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则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

篇4:数学作业设计心得

一、准备在日常

为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能通过做少量的作业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我的做法是:教师跳入题海淘金,学生在岸上拾宝.在教学工作期间,我每看到好的题型、新颖的解题方法就抄到笔记本上分知识章节、方法类型进行归类,把那些有针对性、思维训练高效、方法灵活新颖的题目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做的题目不多,但收获却很大.

二、关键在课堂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作业完成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在知识和时间安排上做了较大改进.就学生个体差异而言,我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基础扎实,接受力强,成绩优秀的为A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成绩中等的为B组.知识基础、水平智力较差,接受力不强,成绩欠佳的为C组.就授课而言,我把它分成: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和分层练习三个阶段,它们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阶段的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阶段的时间要得到充分的保证,一般在25至30分钟,这样才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阶段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课堂练习时我将重点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别让各类学生思考和练习.在课堂后15分钟的时间里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C组学生.总之,对于A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于B、C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

三、作业在超市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在设计数学作业时,针对学生的差异,因生施业,设计不同的作业摆放在“作业超市”里,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比如在“作业超市”里设置三类题目:A类题目为基础题,主要是针对C组学生设计的,题目浅显易懂,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B类题目为中等难度的习题,主要是为B组学生设计的.C类题目为发展题,主要是针对A组学生设计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鼓励“C组”的同学去思考和尝试做B类作业,“B组”的同学去尝试做A类作业.教师再对他们成功的尝试给予大胆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成功的愉悦,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力量在班级

我从班上选出6~10位数学学习态度好,乐于辅导他人的学优生组成“数学帮帮团”,主要职责是:(1)监督班内同学做数学作业情况.(2)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辅导.(3)收集同学们在做练习时出现的问题,成立一个“数学门诊部”.(4)收集作业中解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并及时记录,张贴,供同学们欣赏交流.有了“数学帮帮团”的协助,使我有更多时间去进行班级管理,有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帮助那些学习态度不端正、身心不健全的学生,有更多的時间去探索新课程改革.

五、兴趣在业余

在业余,我鼓励、提倡学生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比如,当学习完一个单元后,我布置学生总结本章的知识规律,找重点、难点,然后办一期《我爱学数学》的手抄报,为了提高《我爱学数学》的手抄报的利用效率,要求学生每一张手抄报都是由几个人合办,大家共同参与:想设计,选内容,找题型,做探究,忙得不亦乐乎,办好后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中,看到同学们在手抄报前比设计的合理、字迹工整,评内容的新颖、方法的巧妙,做题目的积极劲时,不正说明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了激发和增强吗?办手抄报的过程也是同学们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同时,同学们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也更加完善.

总之,重视作业的设计布置,把学生从过多过滥作业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才会在编织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因此,我们在设计学生作业时,应多用心去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他们的潜能,最终才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5: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接手初三(15)班,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而且成绩好的学生上课就比较认真,而且围绕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甚至还能举一反三。但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就只是坐在教室里,只带了耳朵在听,不举手也不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我提问的时候莫不关系,就像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成绩差的同学干脆就不听课,懒洋洋的趴在桌子上,只有遇到我讲笑话的时候才兴奋一下,过后就又是老样子。

于是我改变教学方法,从“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还给学生一个充满灵气的数学空间,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交给他们思维的方法,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氛围,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乐园。

让学习背景活起来。《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从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果教师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出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用活例题、习题,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背景,捕捉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数学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就会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就会逐渐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也就达到了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的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讲授平移的内容时,我提供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寻找素材,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取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素材能引导学生更多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

(3)让学生在体验中活跃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授几何中旋转的性质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4)让学生在实践中激活思维 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道怎么样?为什么?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用平等对话构建师生关系 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说得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的主宰,学生是知识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师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单向的,无平等互助可言。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篇6: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南港中心小学

姜金连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不仅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显然,数学教育教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理念已不能适用时代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现在我们倡导终身学习能力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这个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同时,它也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观,教育理念,改变被动教学模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经历两个月课题理论研究学习,深刻的意识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关键。数学核心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特定场合才能表现出来的,是跟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它是一种修养式的思维习惯,是一种智商。这使我们的教育观念有了新得认识,即使我们培养的孩子在未来可能不从事数学,但是我们要教会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在我们的启发下,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这个学期我接手一(2)班,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课堂纪律较差,而且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认真,不能围绕老师的问题思考,更不会举一反三。成绩中等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只是坐在教室里,只带了耳朵在听,不举手也不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在我提出问题的时候漠不关心,就像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成绩差的同学干脆就不听课,懒洋洋的趴在桌子上,只有遇到我讲笑话时候才兴奋一下,过后就又是老样子。

自从参加小课题研究后,我就改变了教学方法,从简单知识传授到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还给学生一个充满灵气的数学空间,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氛围,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首先要教学生数学的抽象,它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比如说符号意识,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学习数数,比如说原来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4只,请问现在树上有多少只鸟,我相信许多同学一看这立马报出答案是7只,但是如果我们细问,你能否数学算式来表示呢?你理解这个算式中“+”“=”这些符号的意义吗?可能有的同学就弄不清楚了,那么3+4=7这个算式是用数学语言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符号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带来的简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亲自感受数学符号的意义,感受数学符号带来的简便。接下来说数感,它并不是先天存在的,需要我们去培养的,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我们在教学生了解1L是多少的时候,我们就尽量举出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一瓶矿泉水是500ML,那么1L就是两瓶矿泉水的量。这样学生就更能感知L这个单位的大小。因此抽象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加注意和培养的地方。

其次是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这学期我们一年级下册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学生总是出现数位不对齐的现象,甚至许多人总是忘记借位打点,进位写小1的习惯,后来我了解了运算的核心素养就是抓住最本质的东西,计算最本质的还在数位上,不同数位表示的意义不同,加强学生对数位的了解,后来学生明白了只有相同数位才能进行计算,个位只能在各位加,十位只能在十位加。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借位打点,比如你问别人借东西,需要询问别人,或者你也会打欠条,那么借位打点是通过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事物的发生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篇7:数学研究性学习心得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研究性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研究性学习心得1

3月17、18日在滨州逸夫小学参加了全市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研讨会,为期一天半。在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共听取了10节小学数学优质课,其中还包括授课教师的说课和各县区教研员的评课。授课教师均是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方面取得很大成果的教师,尤其是这10位教师都在省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优秀的成绩,因此来听课的教师特别多!下面我就其中的几节课说说自己的听课心得。

在耿静老师和王晓芳老师的《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两位老师都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并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从知识特点来看,长度概念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属于遗忘较快个一个知识点,学生因为日常应用较少,知识点空间想象能力需求大,固在教学本课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印象。两位老师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合理巧妙的引导,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长度概念,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长度的空间观念,同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以学生动手探索为主,教师谈话传授为辅;整个教学流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合理引导角色。两位教师的授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由宝英老师和赵立芹老师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同样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这两节课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但个人认为还有些地方值得商榷:让学生量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在问题生成答题纸上给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由不同推出相同,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会更有说服力,也可减少学生在画三角形时出现的不规范,而导致的误差。量一量环节过后与撕一撕这个环节没有很好的相衔接,学生拿着三角形纸板有些不知所挫,缺少了教师明确的引导,学生对于用拼接法和折叠法去求三角形内角和还是没有很清晰的理解。

其余的六位教师讲授的课题是《3的倍数的特征》,在上课前老师们首先让学生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以旧引新,这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其次,让学生探求新知。整个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所不同的是有的教师注重倍数的特征,而有的教师则偏离了特征这一“轨道”,把时间浪费在找倍数上了。当然如果是自己执教,效果一定还不如各位教师,只是作为“旁观者”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收获。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自己需要改进的太多了。以后我将会更加努力,让自己做的更好!

数学研究性学习心得2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展开以班级分组形式进行的`主题型探究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身边事探究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初步了解和体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全的现代人格。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共同进步,也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首先,“主体教育论”认为:教育要培养主体性的人。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老师”。通过双向互动,体现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主体性。

其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再者,施布尔的“探究学习”理论,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通过激疑、质疑活动的引起,解疑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在“复试”人类知识的发现过程中,获得创造力的提升。

三、实施的过程

1、方案设计:

(1)、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决策理论指导下构建自主创新学习教学模式的程序框架,设计教学方法,落实小学数学自主创新学习研究活动的工程。

(2)、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主要是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活动准备:

活动前:教师先让学生做好活动的充分准备

注意培养小干部,在活动中帮助教师组织活动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厩录下活动的相关资料。

(1)、建立完备的课题研究机制。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为此建立教科研制度,并将课题研究直接纳入教师学期考核,激发教师课题研究的兴趣,发挥教师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2)、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自主创新学习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创新学习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们需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要着力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

(3)、把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课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人的主阵地。课题研究也只有落实在课堂,才符合教育和科研的规律,也才能真正贴近教育,贴近学生本身。

(4)、及时总结,矫正完善方案。总结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十分重要的一环。总结得当,将会拨正航向,扫除障碍,为下一轮研究铺平道路,总结的形式主要有写教后感、教学随笔、撰写论文等。

3、步骤及时间安排: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研究性学习习惯;

第二阶段:取得数学学科研究的初步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验证实验成果,最终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4、所需条件:

行动研究侧重于实践,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进行计划、实施、观察、反思,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边实践边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刻育经验总结法。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5、预期效果及表达形式:

每位同学都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其它问题。

1、师生、家长的水平有限,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过程,大幅度提高师生、家长的理论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2、构成数学教学的各种教学变量、教学程序的排列组合及具体操作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允许师生灵活掌握,给师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留下广阔的天地。

3、为师生进行课题研究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篇8:初中数学学习心得

在精神层面上, 不论是课堂上, 还是课后,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摄取知识是学习并且学好各学科的基础。然而, 人非圣贤, 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偶尔上课开小差是允许的, 这并不会对知识的掌握产生多大的障碍。归根结底, 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方面, 教师应当充当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课开始, 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 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同时,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突出主动学习, 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 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自己提问题, 自己想, 自己做, 进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学习技巧上, 应该特别重视的是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是学习的根本, 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因此, 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练习, 使学生能透彻地理解并掌握教材, 以不变应万变,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应充分利用课后复习总结, 归纳各节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辅以例题练习, 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点评, 掌握解题所用的通性通法以及小窍门, 快速提高解题能力。同时, 梳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易错点和易混点, 通过错因透视, 扫除学习中的困惑和障碍。由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基础牢不牢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往后知识的吸收难易程度。

最后, 应当注重能力培养, 注重对知识点的提炼和总结, 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和迁移性, 体现由基础到提高, 由课内到课外, 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认知规律。也就是说, 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学习数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知识外, 更希望能通过对数学的学习, 培养逻辑思维, 强化学生的认识观。

篇9:数学学习心得

一、预习比复习更重要

就我个人来说,我有预习的习惯而没有复习的习惯,因为在上课之前把要讲的内容看过一遍,老师再讲的时候其实已经算做一次复习了.而且前一天晚上的预习,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让自己非常有信心,听的时候更是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接受快,有种游刃有余的爽快感觉.另外,预习可以让自己事先知道重点和难点.圈出不懂的地方,听课的时候会有的放矢.这样做的效果远远好于上课没有听懂、课后再重新学一遍.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知识点之间一环紧扣一环,一个知识点听不懂,后面就会有一连串的知识点听不懂.课前预习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根据个人需要,复习和预习可以相互结合.我在这里是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二、上课时要有技巧地听讲

在这里,我想强调笔记的重要性.笔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公式定理,一部分是老师讲的习题.首先,公式定理一定要完整清晰地抄在笔记本上,不能认为书上都有就想偷懒省去这种麻烦.公式定理是数学的基础,是需要我们一字一句记在脑子里的东西,没有了这些数学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在老师讲一个新的理论时,把它抄写一遍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记忆.建议大家单独准备一个抄写公式定理的笔记本,不要和习题记在一起.早读的时候拿出来按顺序读和记,也省去了翻书到处找的麻烦.第二,老师上课会讲到一些例题,这也需要我们单独准备一个笔记本.习题的笔记就更加具有技巧性了,建议大家只记自己当时没有做出来的,或者是费了很大力气才做出来的习题,而不要什么题都抄.尤其是对于写字速度比较慢的同学(我自己就是这样),一定要避免为了抄笔记,而耽误了听下一道题的情况.

除了笔记,课堂上的听讲也需要有选择性.从人的注意力特点来讲,一般集中注意力20分钟,就会有小小的走神.如何保证自己课堂学习的高效呢?大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在老师讲到自己熟悉的知识点或解题方法时,换种方式调整一下.比如看看下一道题,思考一下解题方法,等到老师讲到下一个知识点时再把注意力调整回来.这样既合理利用了时间,又不会由于集中精力听课而产生疲劳.当然,这种方法因人而异,如果本身就觉得比较吃力,那就千万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做别的事情.

三、错题集必不可少

错题集是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可以肯定地说,高考数学成绩好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代表着自己的知识弱点和盲点.即便你当时知道错因了,也是容易遗忘的,所以除了非常明显的马虎错误以外,包括审题错误等都应该把它们记下来,并且在旁边标注当时为什么会错.人做事都有惯性,一次理解错,下一次可能还会按以前的方法来理解.错题集的精髓在于自己的批注和分析.不要仅仅抄了题目和答案就了事,很可能再看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它记下来了.一定要详细地记下为什么错,并且要对比正确的思路.考试前翻看错题集,强化记忆,是非常有效的避免再犯错误的方法.

四、正确对待课本的例题和其他习题

初中生常常有的一个毛病是眼高手低.我知道有很多同学对课本上的例题都是很“鄙视”的,觉得它们过于简单.的确,课本上例题的难度常常比我们考试时遇到的题目的难度低.但是作为基础,例题的作用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它们传达的是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再难的题,它的解题过程都是由基本方法组合起来的.大家做不出来的题,很可能就是在某一个环节,有一个基本的方法没有想到.我常常在看完了例题之后,用简练的语言,把这个题要传达的方法记录下来,用一个本子汇总,遇到难题实在想不出来的时候就翻一翻,总是会在这里得到灵感.

对于课下除了作业以外的其他习题,建议大家不要贪多,重要的是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目前市面上的参考资料令人眼花缭乱.很多同学抱了一堆回来,不成体系地左做一点右做一点,结果时间花了,效果却并不好.我的看法是,做为初中生,如果已经做到了预习、做笔记、分析错题和总结书上的习题,并且有计划地定期翻看自己的各种笔记以加深记忆,那么知识基础应该是很牢固了,做其他的习题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建议精选一本参考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自己认为是重点或难点方面的习题练练手.绝对不要为了多做习题而去熬夜,影响第二天的课程,这样是得不偿失的.

篇10:数学课题研究心得

于刚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途径,养成创新习惯。从创新中感悟数学,从求异中感悟数学。在教学中只有倡导求异,才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思维课堂的研究是让学生接受教育、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思维课堂的研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去年,我们在课题主持人的带领下,开始逐渐开展《小学数学思维课堂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从刚开始的概念模糊,经过不断的深入调查研究,多次的交流探讨,我们的思路渐渐清晰,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我们的方案。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做课题,缺乏经验,所以研究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与茫然的过程,也是一个优化自己的成长过程。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体会:

一、积极参与、用心做课题

平时不管多忙多累,都要认真及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各项研究任务,用心做课题。正常的教学及各项教育工作已经令老师很费心了,还要再用心做好课题并非易事,由于需要多方面专业理论知识,所以前期,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用在阅读相关书籍资料上,以补充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一有时间,课题组主持人李老师就对我们进行了课题方面的培训与讲解,因为我们都明白如果不去用心做是无法深入的理解课题的主旨,更无法做到有效有质。

二、团队合作、多交流、多讨论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总是遇到许多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齐心协力的团队,很难开展工作。只有真实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主持人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各自负责好自己的分工,在通过互相配合、互相沟通交流,我们才能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观点与思路,最终得以进步。

三、敢于尝试、勇于实践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机会在其中扮演尝试者。只有不断的尝试、实践,才能和自己在研讨活动中学到的理论进行交流碰撞。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上,我们查阅了许多的资料,只有通过在实践阶段的理解和分析,我们才能掌握科学方法,才能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思维性的科研方法。同时通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调查,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改善了我在教学上的能力,也使得我更加乐于去深入了解学生。

篇11:数学课题研究心得

2007年3月29至30日,我有幸在学校领导安排下参加了湖北省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活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会上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数学工作室副主任王明明、小学数学教科院柯尊信、小学数学副主编殷现宾等专家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作报告。通过学习,使我对我们的数学课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获得了教学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同时我将把培训中取得的收获努力运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在数学教学中的巨大作用。22ereeeee4r33eewqghg4

一、29日上午我们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数学工作室副主任王明明主题报告《关于小学数学教与学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有效地展现知识形成过程和学生鲜活生命的体验,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有效性教学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理论上研究的比较多,实际尝试的比较少;表面上做得比较多,实质性研究的比较少;似像非像的比较多,真正有效方法的比较少。针对这种现象,王明明专家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例,展开了一些理性与非理性冷讲座。听完她的讲话使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开展有效性教学,首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有效性教学?只有明白这个问题,才能付之于行动。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是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增长能力,获得发展的学科学习活动。

二、在这次活动中,我领略了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深感受益匪浅,他们的课堂上,无时不闪动教改之光,无处不洋溢和谐之氛围。三位教师分别执教了《24计时法》、《年月日》、《长方体的认识》,虽然课的内容不同,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主要体现在:

1、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三位教师都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生活情景,如《年月日》、《24计时法》中从学生自己的生日、值得留恋的日子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长方体的认识》设计了一个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生活情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引领学生置身于快乐的数学活动之中。它消除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畏惧心理,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点燃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导火线,同时也为学生体验新知创造了条件。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标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三堂课主要是采取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不但长了知识而且长了智慧,可以说终身受用。

三、听取《小学数学》副主编殷现宾专家谈《怎样的案例是有价值的---例谈教学案例的写作》。

殷现宾专家说在数学文稿的写作中,很多老师喜欢写教学案例。因为这些鲜活的案例来自课堂,来自我们身边,研究这些案例对我们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或者启发作用。然而,写好一篇教学案例,并非一般老师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地记一个教学流程,写上几句分析的话。其实一个好的教学案例是做出来的,有价值的案例要体现新、实、深。同时殷现宾还具体谈如何写作以及投稿的技巧:

1、选题要小、典型;

2、“借鸡下蛋”;

3、能写成片段不写实录,能说明问题就行;

4、抓住问题焦点,详略得当;

6、“投其所好”。

卡耐基说:“只要你相信自己的努力,世界上没有不能迎刃而解的事。”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要发展自我,首先要对自己充满信心。通过听取殷现宾专家讲座使我知道写作也是一样,要写得精彩,首先要活得精彩。如果平时认真学习课改精神,积极参与课改研究,留心观察课改状况,关注教学实践,及时捕捉课改花絮,时时处处做一个有心人,写下课改的点滴思考与体会,那么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付出总有回报。

四、听取评价课题总结。

首先听取了湖北省小学数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课题一年来工作小结,随后武汉市课题组汇报了他们第二阶段的实验成果。听了其他实验学校的“思考、实践、收获”的实验全过程,和我校实验相比很多相似之处,如评价内容、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工具、评价方式方法、评价结果等。

本课题实施几年以来,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提出的问题已经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具有一定深度和独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多样性,课堂质疑问难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几乎每一节课学生都会有几个问题来“考考老师”,去“问问书本”,真是“满园春色关不住”。而且从课伊始到课末,学生冒出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或质疑已经是学生和老师习以为常的活动。但也有不禁仁义的地方我们部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差,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提问,怕被同学们看不起,等等现象普遍存在。

经过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使我真正的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留意课堂教学中的小小细节,从日常教育教学点滴事情做起,及时反思,及时改进,真正把新课程理念的种子播撒到教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之中,做到细微深处见真情。我相信,有了前一阶段的实验基础和专家们的指点,在今后的实验工作中我将带着他们的宝贵经验走进课堂,为课题工作进一份最大的力量。

作者: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我校于2006年10月开展了“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实验。我们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年的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自我校申报“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立项后,首先在校内成立了以(县)苏立贞教研员为课题负责人,由农愉民校长为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组长,由一位主抓教研的领导为实验课题执行组长,由十位实验教师组成的实验课题小组。同时,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实验课题领导小组做到“三必须”:必须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的状况;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准时参加每月两次的课题小组学习活动。课题工作组要在期中、期末分别进行一次初评和总评,及时交流。要求实验教师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做实验记录,每学期上一节实验汇报课,写一份实验论文或实验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等,做到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同时还设立了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我校课题研究处于严格管理之中,也使课题小组成员凝聚成了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要想顺利的实施本课题,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要求大家在改革我们的教育同时,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主宰课堂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我们在课题组学习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愉悦和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

三、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最佳方案,突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本课题组各学期实验教师的实验研究课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明显少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每节课的教学都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例如:梁玉莲老师执教的《长方体表面积》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先试着为长方体做个漂亮的外衣,再想一想如何用简洁的办法计算出它的用料(即如何计算长方体表面积),再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创设出了五种之多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加强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过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四、营造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儿童好问便是这方面最有力的佐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也唯有如此,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实现实质性进展。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等手段给予落实。我们要求教师做到: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暂差生,应更多一份关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的潜质。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凡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多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

4、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指导学生怎样当学习的主人,怎样当好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过去,使学生学会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五、开展课外活动,培养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自主创新实验的途径。在实践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分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这实质上就是创新。为了实现“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尊重学生爱好,保护兴趣,发挥特长,循循善诱,分类指导,协调发展。课外活动开展分思想教育、兴趣爱好、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五大类,并建立相应的兴趣实践活动小组,努力创造条件,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寓兴趣培养于课外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广泛地开展了集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勤学、会学,有创造性地学,进而达到“以学为乐”的最高境界。

2、寓能力培养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我们开设了科技制作、手工制作、采集标本等活动项目。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这些培训,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培养其对学习一丝不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3、寓创新培养于社会实践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除组织学生走向实验室、图书馆、运动扬、博物馆外,还组织学生到农村、商店等地,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增进了身心健康;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增长了学生才干,培养了劳动习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一年的实验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2006年,我校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在参加中南五省数学竞赛中,苏珊、李昌骏同学获一等奖;黄雨情、dwawwaaa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wwD3D  4D《实验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结题阶段的体会与收获成果

  作者: 来源: 时间:2009-9-4 9:36:37 阅读620次 【大 中 小】

《实验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我校于2004年7月申报,并被批准立项为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教科研重点课题。三年来,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计划,依据苏教版教材,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调研与分析,运用调查测试法、行动研究法、教学经验总结法和个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进行研究。采用参与式培训方式,以实验苏教版教材为依托,引导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编写意图,通过进行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研讨、案例剖析、教研沙龙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教材的教学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研究中逐渐探索出一条促进县市级区域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在结题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有回顾总结、整理资料的忙碌,有课题研讨中问题的思考,有构思结题报告前的苦思冥想,还有一点面对专家鉴定组的紧张,但更有对课题的认识从模糊逐渐走向清晰、从局部逐渐走向整体、从感性逐步走向理性的喜悦……在此期间,课题组的老师经历着困惑、讨论、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学习、感悟、思考着,对课题结题的规范程序、对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对课题研究成功部分和不足之处都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提出问题,学会了分析问题,我们在慢慢成长着。

课题结题是分析整理、全面总结的过程。课题结题是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标志着课题任务的完成和结论性的评价。结题阶段要对几年来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整理和总结,对研究中获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对已经开展的各项工作和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研究质量,收获研究成果。

我们多次召开了课题结题准备会议。第一次要求课题组老师对照课题研究方案反思: 提出的研究目标是否达到?在研究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发现了什么样规律?得出了哪些有价值的结论?研究中着力促进教师成长,教师是否成长?自己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有哪些体会和感受?课题研究还有哪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反思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议: 课题组老师总结自己这三年开展的教育教学实验工作,思考苏教版教材体系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对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教材观有哪些影响?对教师专业成长有哪些影响和作用?在实践苏教版教材中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惑?如何通过实验教材促进自身的成长? 课题结题是不断学习、不断锤炼的过程。在对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时,我们深深感觉到专业理论的匮乏,概括提炼能力的欠缺、理性思考能力的不足。在第三次的研讨会中,我们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认真研读了苏教版教材,对教材编排的思想、体系和特色有了进一步理解。有了这些理论的支撑,再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对照课题研究的方案进一步反思,从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写出课题研究经验总结、教育教学案例和自己专业成长的总结。

课题结题是经验分享、思想碰撞的过程。在第四次研讨会中,课题组的每位教师交流了自己的总结、教育案例,交流了自己的成长足迹。在交流的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各抒己见,观点鲜明,特别是成功的与失败的案例,让每位教师都获得感悟和启发,从中总结经验,探索教育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教师们常常针对某个问题展开不同见解的交锋,在讨论甚至是争论中,每位教师都获得了对问题更全面、更深入、更本质的认识。

课题结题是认识提升、推广延展的过程。在多次的研讨后,我们着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从报告详细提纲的拟定、研讨通过,再到动笔写出初稿,初稿经过研讨修改后定稿,定稿再给专家指导后再修改,经过五次修改,最终完成了《改革培训模式,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题研究报告。我们结合苏教版教材的使用,采取提供“镜子”,引导教师读书,发现学科教学工作问题;提供“靶子”,带领大家制定自己的业务发展规划;提供“慧眼”,引导全市学科骨干及时学会观察与思考;提供“梯子”,开展教育案例反思和撰写,发出专业成长的声音;提供“绳子”,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等方法,不断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2007年11月7日,我们开展了课题结题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课题研究的总结会和经验交流会,更是一次主题培训活动。我们选择了苏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研究的内容,开设了“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两节研讨课。针对研讨课,课题组教师围绕“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话题进行了沙龙研讨,主要讨论了“如何在研讨一节课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认识到只有结合一节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南师大教科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徐文彬教授和特级教师陈今晨老师参与了沙龙研讨活动,和老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徐老师还做了《如何做课例研究?——关注学科实质的校本教研》的专题讲座。

专家鉴定组给课题研究予以充分的评价,认为本课题研究意义重大,具有领先性;课题研究内容实在,具有必要性;通过课题研究把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同步谋划,使新教材使用大大缩短了教师适应期,促进了全市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发展,提高了苏教版教材的实验水平,推进了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实施。

三年来的研究过程是艰辛的,但也是不断收获甜蜜的。课题研究使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反思能力、科研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一大批小学数学业务骨干成长迅速。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而是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教师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我们将不断学习,在原有基础上总结提升,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上一篇:真爱亲情,孝敬长辈下一篇:提升员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