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2024-07-14

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共9篇)

篇1: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一、音乐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强调音乐教学不同领域间(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对多学科文化知识有广泛的涉及,善于发现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相互融合与渗透。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的空间多了,但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转变,他们很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各种各样的与本课相关的信息。新的音乐课改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世界范围的音乐内容、相关的姊妹艺术及艺术之外的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感知识的匮乏。因此,教师首先要练好“身外功”,除了要很好的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加强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视野,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形式来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深入浅出、出神人化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把握好音乐课教改的内外关系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是用声音塑造音乐形象,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兴趣决非音乐教育的全部。在实际教学中,—些教师悖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走人了音乐教育的误区。如在教学歌曲《小雨沙沙》时,有位教师以窗外绿树红花的成长离不开春雨自然地引入“小雨沙沙”的主题,使学生立刻展开了对春雨的各种联想,然后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做的沙锤伴随着音乐模仿小雨的声音,自然流畅。但接下来教学设计偏离了轨道:老师一会儿让学生模仿小草在春雨中发芽,一会儿让学生朗诵春天的诗句,一会儿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春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在此其间《小雨沙沙》的音乐却一直没有出现,学生没有聆听音乐,怎么会有相应的音乐审美体验。笔者在第一次进行歌曲《说唱脸谱》的教学中,出现了教学上的偏差: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我在网上查找了许多有关京剧及脸谱方面的知识,由歌曲《吼秦腔》的VCD片断引入→引出脸谱→引出歌曲《说唱脸谱》(聆听)→引出京剧及脸谱的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模仿京剧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总的来看,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一环紧扣一环,脉络清晰,条理清楚。但课下,我仔细的想了想,这节课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与歌曲相关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对歌曲本身的学习,课堂上音乐总共响了三遍,学生既没有把歌曲学会,也没有达到本课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经过反思,我改变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听、唱”为基础,“讲、思考”为中心,以“表演、看”为辅助手段,紧紧围绕旋律特征、速度、节奏、乐器、唱腔等要素而展开,从感知→深化→升华。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再度创作和表演,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学生思维

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音乐教学要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一切想象、感觉的产生还是由音乐而生,最终必将落实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要把握音乐的“魂”——音乐的要素,音乐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向、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把握音乐的“魂”不是要抱着知识技能不放,而是在听觉形成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加以渗透,讲解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必然在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工作。因为媒体必须依*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情感教育是任何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国外有的心理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公式: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师生对话很有必要,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在课改实验中,就有许多教师在音乐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间远远大于教师专业技能、学生参与程度。

三、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作为教师,不仅要吃透教学内容,而且要熟悉不同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不能将同一个过程、教法贯穿所有班级。教师要熟悉班级特征,要熟悉班级中的学生,各个班级的学生自身素质不同,对音乐旋律的反映、感受、理解也不同,学生的个性也有很大差异。我在七年级第一单元《青春舞曲》的教学中,同一种教学过程在两个班运用,教学效果截然不同,一个平时比较活跃的班级,无论是歌曲的学习还是律动的表演,都能积极主动的完成,甚至还能大胆编排;而另一个平时比较安静的班,在歌曲学习上还能顺利完成,但到表演律动时,学生则你推我让,谁也不愿意动,更别说大胆创编了。针对这样的现象,我积极进行了反思,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班级差别、学生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效果良好。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不完全中学,学校办学条件差,硬件设施不齐全,给音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我和另一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排除困难想办法,因地制宜找对策。在《青春的旋律》的教学中,两位音乐教师合作,将学生带到空气清新、场地开阔的户外,利用教师易携带的手风琴和教师的舞蹈特长,与学生共同完成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户外音乐课,吸引了众多教师前来听课,得到学生和教师的广泛赞誉。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反思的结果。教师不能被教材所束缚,不能只限于“教教材”,要充分利用音乐及教师的技能、特长,要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让他们“爱”上音乐课。

四、教学评价要准确、真实,发自教师内心

教学评价是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教育实际活动中,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在音乐教学中,它为科学地评价音乐教

学质量提供了标准,对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学评价的分类及相关内容在这里我不做过多的阐述,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我进行了一些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是发自内心的、准确的、赞赏的,而不是简单的应付,从而使学生有充分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几次我在听音乐课的过程中发现,对于教师的提问,无论学生回答的深与浅,准确不准确,教师都千篇一律的用“非常好”、“你回答的不错”等简单的评价,一方面给学生造成知识理解上的偏差,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教师没有用心听。我认为,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知识的程度,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要将这些答案很快的认真思索后,用合适的语言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如在八年级上册《神州大地(3)——锦秀山川》的教学中,当欣赏完《黄土高坡》这首歌曲后,有位学生立刻听出不是原唱,他认为录音带上的演唱者没有将信天游的朴实、粗犷、高亢表现出来。这说明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仅仅用耳朵,更重生的回答,认真的给予评价,不仅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同时增强了他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这之后的每堂课他都是全神贯注,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活动。教师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科学、公正、准确为依托,要有实效,要可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只有全方位的体现和运用评价的价值和功能,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上让他们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和互评的权利,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五、要协调好“课堂音乐教材”与“社会音乐教材’’的关系

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样,音乐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并对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今天,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先进的音响、媒体充分运用,音乐艺术空前繁荣,音乐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音乐与人的距离也不断拉近,各种良莠不齐的音乐信息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的极大的影响,对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感受与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另—方面则要把“课堂音乐教材”与学生课外的社会音乐教材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分清良莠,有选择地接收课外音乐信息。我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定期为学生举办班级音乐会,选择课堂音乐教材的内容及优秀课外歌曲,及时评价和鼓励,对学生上好学校音乐课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反思,改变了我原来的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进行教学的弊端,它使我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反馈,不断反思自身的缺点,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反思呈现了一个“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指导实践”的过程,它所发挥的效果是螺旋式上升的,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认为,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做好反思记录是必不可少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从内容上,可以从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对“偶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师生之间的精彩对话,教学之前的计划或期望与实际的教学情景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对以后的教学有什么启示作用,令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等等问题人手。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教学前进行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提高对教学的预测效能;二是教学中的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作用,可强化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三是在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地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可促使总结和评价功效。从书写的格式上可采用案例式,如: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发生?寻求多种原因,采取何种策略解决?效果如何?等等。总之,要有自己的观点,有多方面证据的支持。反思记录写好后,不能束之高阁,而要就自己的反思内容和看法与同事或研究者进行交流与探讨。这样可更好地洞察自己非常熟悉且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揭示自己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所应采用的而非应该尊崇的教学假定和教育理念,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篇2: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十条基本理念。这些新理念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设计,实施中提供了新的方法。以下是我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一、鼓励创新意识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以有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教学中我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标新立异。

二、帮助孩子营造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心理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回想起以往教学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使学生惟命是从的那种师道尊严,大大阻碍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我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做到把微笑带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将学生巧妙的引向探索和发现,使学生感想、敢说、感创新。

在第一课《你的名字叫什么》教学中,我的角色就发生了转变,由传授者转变为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的促进者。我了解孩子们刚刚脱离幼儿教育,注意力不集中。的教学要有助于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所以本课我这样设计:课堂板书。“你的名字叫什么?”后问:“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叫什么?说出自己名字时要加上,我叫xxx回答。”“我叫范婷婷。”“我叫杨唐愈。”“老师,我叫吴倩莲。”真没想到,学生的回答不仅快而且准确。我忙趁热打铁问到“如果老师用唱的形式问同学们,你们能回答出来吗?”“能!”学生齐声答到。老师演唱并与学生广泛交流。学生高兴的介绍自己。我问:“通过交流老师已经认识了大家,可你们还不认识我,你们想知道我的名字吗?”“想!”学生的兴趣高涨。“哪个同学们愿意来问,老师来回答。”同学们踊跃举手。课堂气氛宽松而热烈。课堂中,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学生在互相的介绍中认识了老师与同学们获得了广泛的交流机会。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开放教学中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美化人生、创造音乐的前提。发挥音乐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重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作出的努力达到惊人的程度“。一节课的成败,与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即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密切相关的。例如在《其多列》一课教学中我在为学生范唱两遍后问到:”说一说你在老师演唱歌曲时你记忆最深刻的一句歌词是什么?“生回答到”其多列。“”同学们你们都记住了“其多列”这句歌词,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想一想、猜一猜?“生1说:”老师,我想“其多列”是真高兴的意思。“生2说:”老师,我认为“其多列”是上学的意思。“生3说:”老师,我不同意。我猜“其多列”是一起玩的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的争论着。这样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积极参与。

在《玩具兵进行曲》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音乐的体验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老师将完故事后。让学生分段聆听我们来为每一段加入小标题好不好?”“你想为第一段旋律加入什么样的标题?”学生答到:“玩具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举行阅兵仪式。”“好,我们就来听着音乐表现一下第一段音乐”。学生们听着音乐拍好了整齐的队伍,他们挺胸抬头走起来可真神气了。“第二段你又听出哪些变化?”“第二段的音乐比第一段快乐,有些其他的玩具也加入了游行的队伍。”“请大家表现一下好吗?”孩子们这会的步伐有些变换了,脚步似乎更加轻盈,有几个淘气的孩子,在队伍中窜来窜去。“那么第三段呢?”“第三段更加欢快了,我想可能是玩具们高兴的跳起了舞蹈。”音乐还没来得及放,学生们再也按耐不住了都高兴的跳了起来……。教学中,通过音乐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也重视了学生对音乐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增强了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开放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整合能力

整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在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音乐课程的整合,是以学科为本的整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的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我在《碰钟》教学中,突出体现了课程的开发。如果在以前的教学中?碰钟“的学习只是让学生掌握其演奏的基本姿势和方法就可以了,但是新的课程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开发空间。使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强,弹性加大。教师出示碰钟。”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能不能仔细观察这个新朋友为它起一个名字好吗?“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老师看它的样子,我为它起名叫铃铛。“”不,老师你看它长的多像小葫芦,就叫它小葫芦吧!“”老师它的声音很清脆,应该叫它小叮铛。“”我要叫它叮叮。“等等。”同学们它的形状有点象寺院里的什么?“生一齐答到:”钟。“教师板书――钟。”两个钟轻轻碰在一起就能发出声音,所以,它的真实名字叫碰钟。“教师板书――碰钟。学生齐读名字:”碰钟。“教师又问到”谁能说一说,这个碰钟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学生答道:”声音很尖。“很响。”“有回音”“声音很长。”等等。我忙趁热打铁问到:“碰钟发出的长音是均等的响声吗?还是有什么变化?”一个同学高高的举起了手,“不是,是开始的时候声音响,后来声音渐渐的小了。”“对,但是在音乐中把声音的大小,叫做什么?”学生齐声答道,“强弱。”教师板书――强弱。“那么碰钟的声音是先。生:强。后生:弱。”“对同学们你们能用你手中的画笔,将你听到的声音用画或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吗?”“能。”学生齐答道。开始绘画。学生创作的绘画及形象又具有创意,而且各有特色。音乐与美术的整合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是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音响,加深对相关音乐的理解。

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鼓励式评价。

正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具有激励作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创新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专断死板的评价则会压抑和泯灭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时,一定要慎言谨行。努力运用好评价的艺术。

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回答或提出的问题多么离谱,多么荒谬,教师都不能批评她们,反而应当表扬他们爱动脑筋、敢提问题、敢答问题的精神。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表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个手势、一个符号、一次创新纪录;也可以是一句表扬的话语,一句赞扬的感叹、一次鼓励的掌声。“好”,“你真行!”“有进步!”“想的好!”“这个观点很新颖”等等话语对学生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

七、结论与思考

通过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开放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这一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的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课题实验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多种学习的开放课,采用活动课的方式授课,让学生从改革研讨课活动。达到上课自动运用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教改研究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我今后工作所要努力的方向:如何将新课标与教学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积极从事学生的个案研究或班级研究、及学生材料归纳分析。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课堂中如何开展更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并且不断总结提高,在大面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上和有效开发学生潜能方面,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法。

篇3: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反思

一、欣赏课的审美

欣赏单元是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同时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 都是以音乐课课堂为载体, 其特质应该表现在情感审美和音响审美上。认为学生随着音乐动一动, 讨论讨论音乐的情绪, 或者是自由练习一下就是参与, 就能从中获得愉悦, 从而对音乐产生出无比浓厚的兴趣。事实上, 这种愉悦是极其肤浅的, 因为没有深入, 没有对音乐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依赖, 其兴趣也是短暂而非长久的, 甚至起不到提高兴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而学生在音乐修养提高的方面做的很不够, 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审美。

音乐理解不谋求统一答案。可是, 偏偏许多教师放完一首曲子后, 刻意安排讨论环节, 于是优美的音乐被嘈杂所取代, 学生最后讨论出一个符合老师心意的标准答案, 受到老师的称赞。我不知道这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扼杀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综上所述, 出现这些事与愿违的情况, 是因为教师过度地强调了参与合作的原则, 而忽略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一根本, 忽视了音乐课中更要讲究音响美。刻意的去追求课堂的气氛、去追求无谓的讨论、去追求这些表面上的、程式化的东西, 无可避免的扼杀了音乐本身的美, 忽视了个性的存在。使每个学生成为了“具有相同情感”的人。失去了审美的意义。

二、音乐课的教育与传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条件的大大改善, 现在许多的学校对于音乐教室的配备都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与预期, 条件好了, 音乐课却越来越脱离教育走向传播, 音乐教师只是将网上的内容下载后放给学生看, 电脑的使用率大大的提高, 音乐教师相对也方便了不少。其实, 学生只是在被动地看, 被动地听, 到底听懂了多少, 老师并不了解。虽然现在的音乐课以学生为主体, 但绝不仅仅是退居为一个音乐的传播者。音乐教师在传播的同时, 更肩负着指导与鉴别的责任, 将丰富的音乐文化去莠存良并介绍给学生, 尤其要将那些能激励学生奋进, 抚慰学生心灵, 伴随学生健康成长的音乐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真正使音乐成为育人的工具, 而不是娱乐的工具。我想音乐教育与音乐传播最大的本质区别也在于此吧!

三、音乐课到底应该是什么课

现在的音乐课, 如果还拼命教唱一首歌, 非唱到完美不可, 非把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不可, 那真是吃力不讨好。于是, 以前被认为最难上的欣赏课几乎出现在了所有的公开课中, 但也不是单纯的欣赏, 而是将能想到的有关新歌的所有歌曲、乐曲全都拿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下, 然后将其中的风土人情、舞蹈韵律走马观花似的谈一谈, 跳一跳, 似乎这就为学唱新歌做了很好的铺垫。待到学新歌时, 所剩时间已不多了, 可有些老师还要耍点花样, 歌没唱好, 又是加入舞蹈动作, 又是加入打击乐器, 结果课堂里乱成一片:歌声最朦胧, 且有点走调;打击乐器最响, 但节奏混乱, 跟歌曲完全不在一个点上;舞蹈谈不上任何肢体语言, 不过是毫无章法的身体扭动。遗憾的是, 许多老师就是在这所谓的“综合”中结束了他自以为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课。

音乐课可以涉及很多的相关的学科, 但是仍旧是以欣赏音乐为主的, 其它的内容可以作为一些方便学生理解的手段, 而不是使人感觉“哗众取宠”。本人曾经亲身体会到了一节公开课, 这是当地的一节市级公开课, 使我印象颇深的是那位老师当时没怎么导入新课的内容, 随即上台跳了一段“劲舞”。而后我听到的讲课内容与“劲舞”好像并没有多大的联系。面对这样的状况, 我只能说那位教师个人素质全面, 对于课程的深度把握是不太妥当的。

音乐课是具有相当修养的学科,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领导者, 用个人的修养和魅力, 和着音乐去感动所有的学生是最好的教学, 这样的高效也真正的诠释了“音乐课到底是什么课”, 也真正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 也更好更有效的进行了音乐教育。

四、音乐课呼唤科学的教学评价

本人有过多次公开课的经历, 得到的评价是训练有素, 学生音乐表现力很强, 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是只要会点舞蹈的教师, 上课带学生跳一跳, 就会得到这样的评价:课堂气氛活跃, 面向全体学生, 很好地体现了参与和合作的原则,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手段丰富, 等等等等。溢美之辞, 不胜言表。传统的教学方法好象已经一无是处, 这样的教学评价直接导致了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师彻底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玩一些叫人眼花缭乱的花样, 可细细品味, 难免给人肤浅浮躁的感觉。

课堂教学评价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而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好象还是一成不变, 音乐特长生的多少?参加比赛的获奖情况?依然是评定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甚至是唯一依据, 这是不是很矛盾呢?难怪许多音乐教师在新课标面前有些手足无措。

现在, 学校仍然是以高考为中心。新课标怎样实施下去值得所有教育者冷静思考, 音乐教育是玩“花样年华”, 还是踏踏实实教给学生审美思想、审美技能, 我们还要上下求索, 同时也期待着专家学者给出科学而切实可行的方案。

音乐不单单是门课程, 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修养。如今, 我们把音乐提到了“课堂”, 甚至更高的位置上, 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难免就有了一些功利的色彩。“速食主义”的阴影也更多的体现在了音乐课堂的教学。这不禁让我感到恐慌, 国人的音乐素养总体不是很高, 靠这样的“速食”能否立竿见影呢?

篇4: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一、谁来教的问题

音乐新课程推进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师资问题。从贵州省的实际来看,音乐老师的整体素养并不太高,一些农村高中还缺乏专职音乐教师。而新课程提出了一系列新教学理念,需要老师们对传统的教学观进行合理的扬弃,即根据时代发展之需来重新构建新课程教学观的科学机制。

笔者在两年的音乐新课程教师培训中,接触过县、乡学校一线的音乐教师近千名,发现很多音乐老师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显得手足无措,认为准备不足,课程改革显得超前了。究其原因,是这些老师把自己看成了课程改革的客体,他们在等别入编新教材,利用别人的新观点。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主体。要不断学习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课程的评价、新课程的实施方法等。教师应把自己由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变为开拓者,在课改中充实自己,在开拓中得以提升。

二、教什么的问题

教什么的问题即新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问题。新课改几年来,我国高中的音乐教育已经打破了教材的垄断,出现了一纲多本。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师被动执行的局面。面对各种版本的教材,音乐教师应由吃套餐变为吃自助餐。结合地区实际合理地选用教材。《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科书是课程最主要的资源,老师应自觉学习《音乐课程标准》,选择经国家教育部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同时,教学中学校自主开发的教学内容应占有一定的比例。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我们应从中汲取养分,开发具有地方性、民族民族性突出的音乐资源,把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纳入到学校音乐教育里面来。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如采访民间艺人,请民间音乐家到校表演,举办讲座等。

三、如何教的问题

如何教的问题即教学方法问题。如何教比教什么显得更为重要。很多音乐老师上课越来越程式化,跳不出自己的框。这时,教学经验反而成为老师沉重的包袱。他们往往重知识技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甚至是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兴趣。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等情感层面上。高中音乐课改后的课堂会变,变得更有生命力,更具活力。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的双边互动的同时,也要避免形式主义。认为由原来的“满堂灌”變为“满堂间”就是改革,认为安静多了一点,热闹少了一点就是学生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双边活动开展不够等观点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只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偏离了音乐教学的内容,追求教学形式的过于花俏往往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使音乐课变得面目全非。

课堂教学的真正成功是观念、是理念,是教师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运用教材、超越教材,不能仅从形式上看课堂,而应看其教学是否充满着智慧。

四、评价的问题

评价的问题即看教学是否成功的问题。这是所有学科的新课程推进中碰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课改越推进,评价越难。目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找出大家公认的概括了知识、情感、态度、能力、价值等方面的评价体系。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评价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评价的原则问题,二是评价的内容(对象)问题,三是评价的方式和方法问题。

在评价的原则有导向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等四项。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育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等。

篇5: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出现,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幸赶上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咀嚼着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有人欣慰: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有望了;有人自豪:赶遇课改,老师也幸福;有人感叹:“新瓶”真的能装“旧酒”吗?……经过几年的尝试,新课程的教师也基本能大胆,积极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变学生以往爱音乐而不爱上音乐课的现状,音乐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反思。

一、走进课程带给我们的生机

新课程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从教师的角色上看,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的训练为中心进行教学的,忽略了学生带有个性倾向的生活体验,学生只是听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的习惯。这样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教学趋势必将会牢牢地禁锢住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可贵的创造力。如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动物是一蹦一跳的呢?孩子们回答的什么都有:兔子、小青蛙、小袋鼠、小猴子……突然有个孩子说:“跳蚤”当时我一愣,但还是及时的表扬了那个小朋友夸赞他很有创意,与众不同,那个孩子得意的坐下了。于是其他孩子也纷纷回答还有:虱子、蚂蚱……当时我愣住了,孩子们不管这些昆虫究竟会不会跳,一下子就说出了几十种即不可爱又不益孩子模仿的虫子,我赶紧把孩子的思路拉了回来,让他们进行游戏律动,把孩子们分成了四组模仿小兔子、小青蛙等会跳的小动物,和着音乐教室里进行律动。一切进行的很顺利,当轮到第三组小朋友表演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伸着舌头,一蹦一跳地朝我过来,我惊奇的问你模仿的是什么?“我模仿的是僵尸”说完还双手掐腰,得意洋洋。惹的大家哈哈大笑,教室里一片闹哄哄的现象。于是我狠狠的批评了这个小朋友,后来的律动游戏他怎么也不肯参加。课后我困惑了,一个7岁的孩子如此固执地坚持他在大人眼中并不正确的举止,他心理的动机是什么呢?对于他“奇思怪想”我们老师应该怎么对待呢?而如今新课程构建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已一改昔日传统的“唯师是从”“师道尊严”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沟通交流的关系,如“你真了不起”,“你真棒”等等即尊重学生又激励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从教师教学方式上看,教师已经改变了传统单一枯燥的专业化技能训练,大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注重课程的整合与延伸,注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表现音乐,激发学生对学生的兴趣,努力缩短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着眼于学生的艺术发展,融合众多艺术风格于一体。如在歌曲《闪烁的小星星》一课中体验音的强弱,有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直观形象的模仿音的强弱如:老虎的叫声?蚊子的叫声?接着就用做游戏的方法在一面鼓上撒上小米,用不同力度的敲击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用朗读歌谣的方式来体验音的强弱,最后在律动实践中理解音的强弱。这样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还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一个亲身实践的空间;一个情感沟通的空间。

3、从学生学习的方法上看,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已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人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也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如在欣赏歌曲《玩具兵进行曲》教师让学生说说你听后的感觉?有的学生会说:“我仿佛来到了一个童话王国和小士兵们一起在玩耍。”还有的小朋友会说:“我仿佛在梦境中,梦到了许许多多的木偶在跟我跳舞。”等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音乐的感知不确定性的特点,给学生极大空间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二、走出课程带给我们的误区

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兴趣的培养、课程的整合,注重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因此,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音乐,这的确是个可喜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音乐课堂同样走入了一个误区。

1、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教师片面的理解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忽视了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忽视了以审美为中心的这个理念,一贯的追求表面形式上的热闹。如《郊游》一课,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的创设情景,设计过田野,过小桥等形式,让学生每到一站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而没有真正的去让学生仔细的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学生玩的很开心,但一节下来到底让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道。

2、为了突出课标中的创新。教师往往在教学设计中一味的追求表面上的创新,很多老师喜欢照搬照抄,不按照教学的目标以及课的设计,例如听了周俊老师的《动物说话》的歌词创编,觉得特别的新鲜,以后上课的时候经常去做一些什么歌词创编,似乎音乐课只有歌词创编,而对其它的音乐要素却无人问津了。当然不是不可以歌词创编,只是音乐的创编空间还可以再大些,如从力度、节奏、音响效果等方面来创编。

3、为了突出课程的整合。音乐课程整合应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当前许多课为了突出音乐的课程整合,将音乐课的教学重点偏离了,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美术课,地理课等等。如在教唱《我的家在日客则》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藏族特产以及习俗等等,但这样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不是太深奥了。

4、合作性探究学习。为了突出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性探究学习,有些问题明明学生一下可以回答出来的,但是老师往往喜欢进行无谓的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如我在教唱歌曲《四季童趣》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一句要唱得渐慢渐弱?”其实这个问题在书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因为书的最后用了渐慢渐弱的记号,我却做了无谓的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篇6: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下音乐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音乐教育需要改革,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以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准确地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且要有把握学生身心变化的能力。并就中学音乐课常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用实例提出了见解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方法。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及课堂教学观,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问题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指导下音乐课的常态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及在音乐新课程实践。

一、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教学行为的反思。从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课程标准,各地方的课程改革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新的课程标准具有发展性,适合学生新时期发展的不同需要。那末具体怎样实施,就是要通过基层教育者反复思考--实践-修正-再实践的过程。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没有不用多媒体的,歌曲的二部合唱如何处理没有了,启发学生怎样唱出优美的声音不见了,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几乎消失了,教师的范唱少之又少,有的只是热烈的课堂气氛和各种音乐活动,给人感觉像在做秀。每节课的内容都需要多媒体?新课程改革难道只是教学形式的改革?难道常态教学都这样上?

音乐教育需要改革,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以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准确地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且要有把握学生身心变化的能力,并非部分教师理解的那样,借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就可以完全代替教师的范唱、范奏,只要学生高兴、有了热烈的课堂气氛,就是好的课堂教学。其实不然,教学活动没有了知识的支撑,就谈不上对学生的发展和提高。“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体现不是用各种高级先进的设备变着花样得让学生去听,而是要在唱歌、演奏、创作等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音乐教学要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的面貌,如果运用得当,会大大扩展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课堂时间,出现画蛇添足的效果。如范唱,教师范唱可以给学生直接的、较容易效仿的感受,就比放不熟悉人唱的光盘的效果好,感觉目标离学生自己较近,当然,在适当的时候作为欣赏可以放。再如伴奏,录制好的伴奏听起来可能会感觉效果很好,但是它有死板、不灵活的缺点,当学生在练习学唱时,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可以灵活的随着学生走,并能够通过变化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比伴奏带更有感染力。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大纲中没有阐述的,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必须把握的依据和支撑。新世纪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进步需要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学会反思,学会扬弃,去其糟帛,取其精华,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体会

(一)引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多精彩,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始终不好,甚至会出现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情况。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例如在《我们同属一个世界》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放迈克的歌曲,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呀?想了解一下?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杰克逊的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歌曲就比较容易而且也学的很投入。因为在播放电影杰克逊音乐视频片段时,已经出现所要学的这首歌曲的旋律,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记住了主题旋律,都听会了,那教师只要在解决歌曲的难点部分上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可以了。又如在欣赏《夜莺》这一课,以往的教学当中我采用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导入——作品简介——作品欣赏——谈体会或唱奏主题音乐,这种教学方式只重教师讲授,忽视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感到茫然,久而久之就对欣赏课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欣赏课。于是根据新授内容认真研究,精心构思,采用清唱与有伴奏及视频的演唱中逐渐导入:选择的是《童年》这首歌,同学们也喜欢唱,本身这节课就是讲电声乐对,同学们兴趣极高,友欣赏了五月天的视频表演,整节课学生的精神及高,同样账务了很多的知识,不用死记,就都能够记住。

通过这种互相联通、互相迁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

导入的目的是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关联性,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起着诱导、铺垫和衔接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归纳,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

(二)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现在的学生知识来源非常丰富,各领域的知识有可能比老师懂的多。要将新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方式。一定不要再一成不变的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学生厌学,使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变得枯燥乏味。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这对中学生来说较为恰当。例如:在欣赏京剧时,拿一些脸谱和服饰,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们每组选一个人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教师:“现在问题开始,刚才看到的这些脸谱哪个是生、旦、净、丑?”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问答形式很平常,但若教师变换形式来进行,就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没被选中的其他学生兴趣也都很浓厚,甚至都站起来举手,大家在一片热烈而有序的气氛中回答完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学到课外知识,而且对音乐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老师采用一些接近生活、接近社会的形式以及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并且对音乐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产生了,而学生的情感也是发自内心的。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也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将学生的内心情感转换到外在情感,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情感进一步陶冶与升华。再次是气氛渲染,让会唱京剧的学生演唱熟悉曲目,虽然水平不高,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这就激发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及热爱。这节课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京剧的基本知识,还通过学生演唱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演唱欲望,激发了学生热爱京剧并将我国国粹发扬光大的热情。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轻松体验音乐情感。音乐其实就是体验,音乐欣赏就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并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既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意识,又为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灵活、多变是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法宝。1.避免器乐教学枯燥的问题。

在器乐教学的基本练习中,反复的音阶练习学生掌握得很快,但是显得枯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和声形式及不同节奏训练:例如:学习半音、全音。用夹心饼干来做例子,中间有夹心的就称之为夹心饼干,没有的当然就不算,所以称不上全音。这样运用多种形势新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自始至终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目的,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2.调整唱歌教学的发声练习。

过去唱歌教学程序中首先是发声练习:mimimimamama„„有的学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脸,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到了演唱歌曲时声音质量却没有提高,这不禁引起思考:唱歌教学前的发声练习还有必要?这些音乐标准对于学生来讲是不是太“专业”?怎样解决发声练习与演唱歌曲相结合?在唱歌教学过程中摸索不再单一做发声练习,而是在演唱过程中随时随地引导学生,例如学唱《七子之歌》时用a母音随琴演唱歌曲旋律,提醒学生的坐姿、背挺直、鼻腔打开,嘴撅起来,体会歌曲意境以情带声,并随时给学生做歌曲演唱示范,加上灵活多变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把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学生演唱声音经过调整后非常好,效果是单一的发声练习所不可比拟的。经过大量实践,事实证明音乐的基本技能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关注音乐——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技能技巧”的内涵。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大众教育。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识谱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有的学生基础差,根本对识谱没有兴趣。不教识谱,的确降低了知识难度,唱会歌曲也一样能体验音乐情感;教识谱,学生兴趣不大也很枯燥。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因为有了一定知识和技能后,学生才有可能对音乐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音乐素养。例如:中小学的竖笛教学如果没有识谱简直就无法吹奏,反过来也因有了器乐教学才加快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同样在歌曲教学中,识谱也起着更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会利用一些小游戏的形式,小猫钓鱼等,坚持联系过不了多久基本消灭了不会识谱的现象。

篇7: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文张金鹏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改实践中求真务实,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从来都是教师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反思我们相对落后地区(其实差距很大)历史学科的教学,仍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一:重视史学理论的学习运用

新课程突出文明史观的地位,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史观也得到重视,但唯物史观的传统(正统)地位动摇了吗?传统史观与新史观的结合对很多年青教师来讲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彻底抛弃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那我们的史学标准又是什么?难道神学史观、宿命论史观、英雄是史观、实用主义史观不会抬头?我们坚守的意识形态阵地能放弃吗?如果专家能为教师编写一本史观理论方面的导向性书籍,教师认真地学习研究后,也许能够处理好唯物史观和新史观的关系。当然,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开放意识,关注现实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识、辨证思维的历史意识、多元创新的发展意识、前车之鉴的成长意识和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但史学的灵魂(唯物史观)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反思二:整体把握课程资源,取舍有度

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系统学习和指导,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粗浅,淡化其核心指导地位,往往抓住教材不放,并辅之以教辅资料,结果教学呆板,思路狭窄,拓展有限,没有深度。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尤为关键,大到一个模块,小到一节课、一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处理好新旧教材的关系,要特别重视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新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旧教材内容教师必须坚决放弃。(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必须吃透每节课的重、难点,拓展有度。(3)不能死扣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历史高考命题的核心资源,但高考命题也会重视其他各类命题资源(历史类资源、历史题材类文学艺术影视作品资源、非历史类资源),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教师应正确理解高考题与教科书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要善于运用教师自身的人力课程资源、学校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校本课程、互联网等课程资源。(4)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重视教师用书的引导作用,在教师自身经验和教学实际(学生基础)的有效结合中进行多种设计选择。

反思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

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引领着教学方法的新潮流。作为教师首先要积极响应,至少掌握一两种新模式,关键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角色关系,必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创新的课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创新。要客观辨证地审视传统教学法,讲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见教师功底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多看百家讲坛,肯定受益匪浅),我们不应一说改革就六神无主,或者飘飘欲仙,必须脚踏实地,做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随便拿一个课件,照“件”宣读一节课,这样肯定不行,在课件资源十分丰富的条件下,必须注意两点:(1)学生的实际水平(地区差距);(2)取舍有度,切忌滥用课件,华而不实。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反思四: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养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实这些培养目标,首先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学中要走出知识文化的狭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道德(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纠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和短视意识,不能看着学生成为道德成长中的“白眼狼”。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快乐成长。要关注现实,在自我意识膨胀和性格脆弱的独生子女教育时代,培养坚强意志和合作精神尤为重要(事实上被忽视了),这是我们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忠诚是历史课程不变的真理,也是历史教师永恒的追求。

篇8:新课程改革中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现象1:在《青春舞曲》一课的教学中, 从课的导入开始, 教师就设计的花样繁多, 自己充当“导游”带领学生到“新疆”旅游, 真正做到了以情感入手, 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但接下来的教学却让人觉得开始变味了, 教师让学生一会儿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新疆知识、一会儿学做新疆舞的一些基本动作 (翻腕、动脖子等) 、一会儿学说几句新疆话、一会儿模仿手鼓的演奏、一会儿学习骑马动作……真是热闹极了, 学生玩得很开心。然而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准确、有表情地演唱《青春舞曲》, 可一堂课下来, 真正学会正确演唱歌曲的人却寥寥无几。

反思:注重了兴趣爱好, 忽视了音乐本体。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如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呢?音乐来源于生活, 只有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才会让他们产生共鸣, 才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有的老师就想到了安排一些与歌曲内容有关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情况, 那就是和音乐的关系越来越远了。其实, 音乐课应该紧紧抓住音乐最本位的东西来进行教学, 如果抛弃这些最主要的东西, 过分地追求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 把次要的东西当作正餐, 那么学生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下, 何谈什么审美能力的提高, 又何谈什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呢?

现象2:在《荧屏之声》中, 一位教师在讲述了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之后, 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 安排了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为一小段动画片配音乐。顿时, 教室里如同炸开了锅般乱作一团, 有的上讲台抢乐器;有的兴奋地、使劲地敲打着手中的打击乐器;还有的在大声喊叫……老师好半天才恢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反思:注重了学生主体, 忽视了教师主导

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对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了解不是很多, 在学生还不太熟悉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打击乐器的情况下, 就贸然让学生进行所谓的“配乐创编”, 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假如教师能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逐步进行渗透教学, 讲清各种打击乐器的效果和适合表现的意境, 在活动的安排上再讲究些方法技巧, 那么这节课便不会出现类似的尴尬局面。真正好的教学, 并不是两种孤立的教学模式, 而应该是主导性教学与主体性教学二者有机的、完美的结合, 是教师为了营造合适的氛围而恰当运用各种方法的教学, 教师的主导一定要适时、关键, 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现象3:如在《七子之歌》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很多的教学环节, 先由教师深情朗读诗歌导入新课, 然后和学生交流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再和学生交流澳门的一些相关知识, 因课前下的工夫大, 每位学生表现得都很投入。由于这首歌曲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了, 教师也就没有安排专门的学唱, 只是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聆听, 但每次教师都没有提什么具体的聆听要求。

反思:注重了审美素质, 忽视了知识技能

实施新课程后, 很多教师却片面地认为双基的学习不重要了, 以至于在课堂上不敢涉及音乐知识, 连最基本的识谱、节奏、听觉练习等也被舍弃了。不用说从歌曲的重、难点入手, 体会歌曲的意境美、思想美, 只泛泛地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在强化审美性的同时却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工具性;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又舍弃了知识与能力, 其实质是对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认识的偏差。

现象4:在欣赏《百鸟朝凤》这首乐曲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为这首乐曲取名。于是学生就起了《鸡打架》、《鸟类音乐会》、《鸟类运动会》、《鸡叫》、《鸡飞狗跳》等名, 最后, 教师的评价为:同学们取的名都很好, 都溶入了个人的情感, 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思考, 体现了一定的个性, 但却与作者的创作意愿相差甚远。此时, 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创造的同时, 不仅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愉悦感, 也要引导学生走出浅层审美的局限, 对音乐内容、内涵、情景进行美的升华。

反思:注重了个性发展, 忽视了作品本意

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绝不是放纵学生、放任自流。“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的乐趣, 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表达个人的情感……”这是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音乐的看法, 或者让学生用动作进行表演, 为学生提供了发展, 张扬自己个性的广阔空间, 老师往往鼓励学生随意地说、表演, 因此课堂上经常看到有的学生海阔天空地胡侃、随意地乱表演, 或者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置音乐本身的形象内涵于不顾。

总之, 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多一些踏实的作风, 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多一些理性的思考, 少一些盲目的追风。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既热爱音乐课, 又能在音乐课中实现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摘要:随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在实践新课标过程中呈现出对课标精神把握不准, 吃得不透, 而在追求新形式、新潮流上做文章, 忽视了音乐课的性质及精神的落实。因此, 我们音乐老师在实践中必须要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

篇9: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教学的反思

关键词:民主;轻松;情感体验;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48-01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是主动积极地感受音乐美、感知音乐美、发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并形成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学生在充分体验蕴含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业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音乐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学理念的更新,音乐教师也面临着在新的教学理念下音乐教学该怎样进行,怎样塑造全新的音乐课堂,了解学生心目中的理想音乐课堂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音乐教师去深思、探讨。

回顾我们应试教育的音乐课堂教育,教师在上歌曲教学课上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音乐审美少,教师机械灌输多,教师的表现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枯燥无味的多,轻松愉快的少。从而使教师由主导变成主体,学生由主体被排挤为被动的客体,久而久之,学生因不会学产生了厌学,教师也因教不会而厌教,所以常常听到一些音乐教师发出的感叹:不知如何上好音乐课。那么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如何去改变自己的教学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课堂

教学的民主化,既是新课程人文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是形成师生宽松、和谐的理论关系和健康而亲密的情感关系的前提。在初中教学中,我教到《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课前要求学生收集这首歌曲的有关资料,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发言,由学生先感受这首歌曲,然后学这首歌曲,学生学得很快。学完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设计,然后上台表演,整节课是那么的活跃、融洽。在课堂中同学们大胆的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们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与合作精神。同学们都说这节课过得真快,我也感受到教的很轻松。

二、以情动人创设意境的教学课堂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实践过程离开了情感,音乐的音响就成了枯树一枝,只能具备纯物理属性。音乐课堂教学离开了师生共同感情的积极参与,教学的审美理念与价值就不存在了。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我在教室里张贴一些有关《二泉映月》的图片,还有阿炳的人生的经历,让同学们更多的有关知识。然后同学们从委婉连绵的高调中感受到作曲者倾诉不尽的心酸和不幸。随着音乐的逐层推进,情绪不断高涨,ff力度强奏,表现了积极压在阿炳心头的愤慨情绪和对旧社会的控诉,这真挚的乐声感动着所有学生。如教唱《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我要求学生用平稳、抒情的声调演唱第一乐段表达了歌曲的深沉意境。第二乐段且用激动、激情的声调唱出对女大学生高尚品的赞颂,对她的离去感到悲伤。通过演唱方法的变化对比,使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得到情感的体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先有音乐之情,才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打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用心去触摸音乐,用情去体验音乐,最后实现以音乐之情感染人、塑造人。

三、开展师生互动活动让音乐课堂活起来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本质就是交往互动,没有师生互动,教学就等于没有发生,即使发生也是形势而没有实际意义。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才能实现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开展师生互动的活动,在教《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我跟学生一起打拍子,进行节奏训练,我演唱歌词,学生打拍子为我伴奏,我们一起感受音乐,共同分析歌曲,共同讨论,使同学们在互动中加深对歌曲的认识与理解。又如在进行乐器的训练中,我吹竖笛,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我伴奏,通过这种互动的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感情体验与观察丰富的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在音乐教学中对每个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对于一首歌如何去演唱等,都要通过师生有效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使之更深刻、更明确、更形象、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的互动活动让整个音乐课堂活起来啦!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音乐课不是只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歌曲表演、视唱练耳等音乐活动,而是采用适宜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诸如演唱、演奏及体态律动的音乐活动和游戏,营造民主、轻松、活泼、互动等课堂气氛,让学生享受快乐的音乐课。通过全新音乐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欣赏到祖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从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学生在音乐的交流与合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尊重他人,具有高尚品德,有健康人文观,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索和研究,借鉴一些成功经验,构建现代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使音乐课堂教学迈上科学化、民族化的新天地。

上一篇:中央中秋晚会开场白下一篇:感谢那次相遇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