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印刷厂年工作总结

2024-07-06

报社印刷厂年工作总结(精选3篇)

篇1:报社印刷厂年工作总结

近几年,随着报社对报社印刷厂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报社印刷厂的设备引进步伐

加快,高速彩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越来越多,如宽幅高速彩色报纸印刷机、计算机直接制版设备等。报社印刷厂引进一流的设备,就要有一流的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设备管理不好,利用率就会大大下降,也很难保证报纸印刷的质量,更谈不上完成报纸印刷时效。如何做好报社印刷厂的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呢?结合报社印刷厂的实际,谈谈我的一些办法,与同行共勉。

一、报社印刷厂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报社印刷设备种类多,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高,价格昂贵。大部分印报机是引进国外最先进的设备,控制系统已发展到PLC自动控制、电脑控制,人机对话等,机器的运行速度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印报设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综合了机械、电子、光学、液压、气动、制冷、微电脑以及化工、轻工等多学科技术,虽然设备操作越来越方便,但设备的维修难度也越来越大,维修成本也越来越高。

1.设备维护管理的经济意义

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在当今印刷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设备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的目的就是使设备处于最佳状态,使设备的维修和管理费用最经济。

通过对设备的维护管理,调动全体与设备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使用人员及维修人员能排除一般故障,减少设备的人工成本及维修材料费(主要是备件)、外来维修费、停工损失等,特别是对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设备的潜力,力求设备的寿命周期成本最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2.设备维护管理的社会意义

对于报社印刷厂来说,报纸的印刷发行是采、编和广告信息的最终产品,体现信息时效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报业竞争对出版时效的要求,决定了报社印刷厂必须以时效为先的行业特点,而报纸是通过印刷设备印刷出来的,设备时刻处于完好状态是实现出版时效的命脉。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或者维修力量跟不上,使出报时间晚点或者设备不能运转,无法出报,其社会影响可想而知。因此,从实现印刷时效的目标来看,重要的是通过设备维护管理,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地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故障。

二、报社印刷厂设备管理与维护办法

1.设备管理和维护的思路

⑴加强设备操作维护保养

要实施积极的管理和维修,首先机器操作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地、实实在在地做好日常保养工作,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严格地做好机器零部件润滑工作。以往绝大部分故障所反映出来的,就是机器润滑不良的缘故。第二,维修人员不能坐等机器出了故障再去修理,要经常巡视、检查,及早发现故障隐患,采取措施。第三,要及时修理。发现故障隐患及早报告,机器零件磨损要及时更换,不要等隐患变成故障,致使停机停产,造成严重后果。

作为印刷企业生产和发展基础的印刷设备,保养工作做得好,可以减少设备的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反之,高故障率会导致维修成本和使用成本增加,设备使用寿命短,投资价值降低。因此,要增强领导和员工的保养意识,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关的标准加以规范和引导。比如说,可依照“ISO 9001质量认证标准”来管理、维护设备,在保养方面重点强调八项原则中“全员参与”、“领导作用”、“过程控制”等理念,把设备保养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⑵扎实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先进的印刷设备,综合了多学科知识,要求操作与维修人员经常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做好技术培训工作,对提高操作与维修人员技术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①做好经常性的技术培训。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操作与维修人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者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学习机械、电、气、电脑等基础知识;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专业维修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维修与保养的专业培训,并经常性地送维修人员参加机器制造厂组织的技术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维修能力;③在设备引进安装过程中,操作与维修人员要配合厂家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多做多问,更快、更好地掌握设备的性能,为以后的设备维修保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设备的管理办法

⑴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制度

印刷企业必须建立和执行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如设备各工作岗位的使命、工作程序、职责、工作关系,设备保养责任制度及考核办法,设备故障、事故的分类及处理规定等,做到责任到人,职责清晰,奖罚分明,杜绝不应发生的事故,使机器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针对设备保养环节要求每道工序或机台都有记录表格,随时记录设备的运行和保养维修情况,既给操作者规定了每天必须进行的保养项目,又留下了日常保养、故障发生和维修等记录。

设备维护管理的有效手段是确保能正确操作使用和维护设备,力争把设备的日常使用和保养纳入有计划、有规程、有指标、有职责、有记录、有考核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中,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创造基本条件。

设备维护程序文件的编制与下发只是设备维护工作的开端,而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一定的措施加以控制。如制定严格有效的奖惩制度,把设备维修成本同职工的收入挂钩,促使职工主动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同时各级主管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最终促使员工在生产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⑵掌握设备的磨损规律和故障规律

设备的磨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磨损阶段、正常磨损阶段和剧烈磨损阶段。在初期磨损阶段爱护使用,在正常磨损阶段精心维护使用,在剧烈磨损阶段前及时修理。

设备的故障变化规律大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故障期、偶发故障期和磨损老化故障期。在初期故障期,精心安装,认真调试,强化试运转,严格验收;在偶发故障期,加强维护保养;在进入磨损老化故障期,及时进行预防维修和改善维修。

⑶有效控制和提前排除设备故障,将事后维修转变为预防维修

报社印刷厂设备维护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在生产过程中要避免出现突发性的设备故障。如何控制设备故障的发生,也就是抓住了印刷设备管理的要害。可以说,再先进的设备、再完善的设备管理,也不能保证设备永远不出故障,其关键问题是力争做到有效控制故障和提前排除故障。

①掌握故障点

设备出故障一般都是由于某部位的零件磨损或功能失效所致,这些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常称为故障点。对故障点的判断和掌握是有效控制设备故障的前提条件。每类设备都存在由于设计和工艺原因所形成的共性薄弱环节,厂家在操作技术手册中特别警示的要点或提示必备零配件的部位,一般都暗示设备共性的问题;每部设备又由于其自身原因或操作条件的不同,在使用中会暴露出个性的问题;随着设备使用期的延长,设备问题还会不断地增加和变化。面对各类设备问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对设备技术性能的研究,对每一次故障的分析,不断积累和总结规律,正确判断出设备的故障点,制定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②有针对性地常备零部件

排除故障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及时更换零部件。在故障点被确认后,常备零部件的工作就会更有针对性。属设备制造厂的专用部件,必须根据其供货周期提早向厂家订购;属可替代的常用标准部件,可选择更便捷的供应或加工渠道;因设备自身或质量问题引发的故障点,可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采取技术改造措施。与此同时,把加强对故障点的重点监控列为日常例行的工作项目,做到掌握重点,有备无患。

③创新管理方式

过去,维修队伍基本上是一支抢修队。平时工作量不饱满,一遇设备出故障便紧急动员,突击抢修,连续作战。这种忙闲不均的工作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有效控制故障,提前排除故障的要求。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必须变被动抢修为主动控制的管理的方式,做法是:a.信息采集

设备在运行中,每一个部位、每一个控制点、传动点都会发出如振动、声音、温度、电信号、动平衡等相应的信息。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信息有一个合理量化指标范围。超出正常量化值范围的信息,往往表明工作过程异常,预示可能出现故障。根据这一思路,可在设备的重要部位设置测试点,测定其在正常状态下的数据。维修人员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就是随机对各测试点做跟踪测试记录。

b.故障诊断

设备异常信息如不断延续,说明该部位零件有可能开始磨损或变化,其继续累积的结果会导致最终发生故障。因此,将出现异常情况的测试点列入重点监控目标,由维修人员做进一步的观察、测试和分析。其过程类似于医生对病情的诊断,目的是要在设备故障发生前及时分析判断出故障点。

c.计划维修

通过定点采集、故障诊断的工作,一般故障点可以在故障发生前被提前发现,这就为计划维修创造了条件,并做到把排除故障的工作安排在非生产时段来进行。属消耗性的易损部件可根据其使用期限安排提前更换,暂不会影响

篇2:报社印刷厂年工作总结

商业战略地位提升

——扩大内需站上历史新起点

流通业被赋予先导性产业地位

2012年11月8日,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强调, 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在此之前的8月3日,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首次明确了流通产业“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随后,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 这是流通业第一个国家级规划。其中也重申了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作用, 并强调突出扩大消费的战略地位。

消费拉动力度加大

——消费成拉动经济第一引擎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五成

2012年,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 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取得新成效, 国内市场繁荣稳定。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2年1月至11月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833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14.2%, 增幅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2%, 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

在2012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上,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透露, 预计201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21万亿元, 增长14%左右。

与此同时, 消费开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为强劲的驱动力。2012年前三个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近十年来首次超过了同期投资50.5%的贡献率。

政策扶持流通产业

——提高流通效率渐成共识

降低流通费用政策贯穿全年

1月1日, 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的政策正式实施, 10月1日起, 部分鲜活肉蛋产品也开始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

1月1日, 上海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从8月1日起到2012年年底, “营改增”试点范围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等10个省市, 而且2013年还将继续扩大试点地区, 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

8月2日, 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批转交通运输部等部门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的通知》。

继《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一系列财政、税收、金融以及减费等政策扶持后, 12月26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研究确定了降低流通费用10项政策措施。

12月28日, 商务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商贸流通领域银行卡刷卡手续费调整落实工作的通知》。《通知》透露, 国务院已经批复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调整方案, 将于2013年2月25日起全面执行。

网购井喷趋向规范

——网购交易规模屡创新高

行业显现整合规范趋势

2012年11月11日,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天猫与淘宝日交易额达到191亿元, 截至11月30日, 二者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

有关数据显示, 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7807.7亿元, 超过2011年7665.8亿元的全年交易额, 占中国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2%, 瑞咨询预计该占比全年将达5.5%。

网购的迅猛发展甚至引发了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围绕“电商能否取代传统商业”的1亿元豪赌。

随着网购的迅猛发展, 行业也加快了整合步伐。9月25日, 苏宁电器宣布以6600万美元或等值人民币价格全资收购母婴B2C平台红孩子公司;10月26日, 沃尔玛宣布已完成对1号店增加投资, 其持股比例增至51%;12月3日, 国美集团宣布, 整合旗下国美电器网上商城和库巴网两大电商平台。

与此同时, 网购行业在诚信、盈利模式、促销手段等方面的粗放发展也逐渐向更规范、更科学的方向转变。

整顿收费回归自营

——零售业整顿违规收费动真格

回归自营迫在眉睫

2012年初至9月, 商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国务院纠风办, 联合开展了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纳入清理整顿范围的76家大型零售企业, 44家企业存在收取使用促销服务费不规范问题, 55家企业存在违规收费问题, 共涉及金额3.12亿元。

违规收费背后凸显了目前“二房东”经营模式对零售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羁绊。值得欣慰的是, 去年国内不少全国性的大型零售企业例如上海百联、王府井、苏宁电器等开始了回归自营的积极探索。

与此同时, 一些区域性连锁零售企业例如山东德州百货集团、安徽安德利百货公司等在自营方面的成功探索, 则增强了业界对向自营转型的信心。

混合制模式引领创新

——传统百货菱靡亟待模式创新

大商模式创新销售突破千亿元

2012年, 受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电商等新兴业态影响, 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增速出现放缓, 同时传统百货企业的表现也差强人意。

在武汉, 因经营困难退出百货行业的企业约占老百货商场总数的八成;在上海, 12家以号码相称的传统国有百货企业只剩下3家:在北京, 65家重点百货企业中上半年有31%出现了负增长。

种种迹象表明, 功能单一传统百货遇到了发展困境, 甚至正在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满足消费者吃玩逛一站式的多商号、多业态的混合制发展模式。

2012年, 以百货为主力业态的大商集团凭借独特的发展模式, 全年销售收入突破1310亿元, 同比增长19%, 远高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同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 继续高居中国百货商业之首。

餐饮利薄成本畸高

——餐饮业增速创新低

成本大幅上涨是关键因素

2012年上半年, 我国餐饮业增速为13.2%, 比去年同期回落了3个百分点, 成为除2003年因“非典”因素外新世纪以来的最低值。湖南省餐饮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 75%中小餐饮企业处在盈利边缘, 三成濒临倒闭;厦门不少餐饮企业利润率只有三年前的1/3。

中国烹饪协会认为, 原材料、房租、员工工资和水电气费的大幅上涨是导致餐饮企业营业成本急剧增加的直接原因, 致使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48.17%。而“四高一低” (房租价格高、人工费用高、能源价格高、原材料成本高、利润越来越低) 成为企业不可逆转的负担。

房租猛涨潜藏泡沫

——商业地产泡沫隐现

结构性不足致房租持续猛涨

据21世纪不动产及多家数据机构调查, 2012年上海将有22个商业综合体项目入市;北京预计有17个零售商业地产项目入市。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预计, 2012年和2013年, 中国购物中心年新增商业建筑面积将分别超过3500万平方米和4400万平方米。

当各地商业地产投资火热的同时, 由于结构性不足, 使得猛涨的房租正成为也将持续成为广大商业企业的沉重负担。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 2012年前三季度, 连锁百强的销售平均增速不足10%, 创十年新低, 三年来首次低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幅。从企业运营层面看, 人力和租金成本不断上涨让零售企业的发展遇到瓶颈。

食品安全忧中有喜

——食品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开始总体向好

201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麦当劳一些食品在制作和售卖过程中出现违规, 晚间吉士蛋汉堡当早餐卖、员工经常随意更改甜品派纸质包装标注时间;已污染牛肉饼重新使用等。随后, “塑化剂”、“毒胶囊”、“毒茶”、“速成鸡”等事件再次触动了消费者敏感的神经。

不过,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总局披露的数据, 2012年1到11月, 工商机关共在流通环节抽检食品41.44万组, 综合合格率93.06%。而五年前的2007年, 流通环节食品抽检合格率仅为80.19%。

国家工商行政总局表示, 今后对流通环节各类食品违法经营行为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

两岸共建流通大市场

——紧抓服务业新契机

海峡两岸共建流通大市场

篇3:报社印刷厂年工作总结

曾经的辉煌

据杨旭升介绍,廊坊日报社印刷厂创建于1964年,隶属于廊坊日报社,在当地小有名气,也是实力较强的印刷企业之一,拥有职工120余人,目前以报纸印刷业务为主,书刊印刷业务为辅。但是从建厂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这段日子里,廊坊日报社印刷厂的书刊印刷业务可以说是相当火爆,“那20多年里,我们基本以书刊印刷业务为主,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主要承印《毛泽东选集》,那时书刊印刷市场非常火,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由于人工和原辅材料成本都还比较低,而工价和现在的水平基本相当,所以书刊印刷的利润比较可观,报社也基本依靠书刊印刷获得的利润来维持。”杨旭升这样告诉我们。

伴随廊坊地区书刊印刷市场的日益火爆,一个特殊的群体——职业经纪人(俗称印刷“掮客”)在廊坊地区逐渐兴起,这些人没有工厂,没有设备,他们活跃于京津等地区的印刷市场,主要负责承揽印刷活件,再将这些活件拿到熟悉的、具备一定条件的印刷企业印刷,从中赚取差价。廊坊地区不少印刷企业,尤其是民营印刷企业的生存都直接依赖于这些职业经纪人。但是,和这些印刷企业不同,廊坊日报社印刷厂并没有依靠这些职业经纪人来获取业务,而是专门设有业务科,只做直接客户。在杨旭升看来,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书刊印刷业务手续不全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降低结账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更加稳固的客户关系,客户的忠诚度更高。“作为国企,我们的设备和职工队伍都很稳定,因而能够更好地保证印刷活件的高质量和时效性,同时我们有良好的信誉,不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正是凭借这些优势,廊坊日报社印刷厂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开明出版社、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正是这些直接客户稳定的业务,才使廊坊日报社印刷厂的书刊印刷业务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还能稳步发展。

困境中的选择

转眼间到了2000年,一方面,日益上涨的人工和原辅材料成本使得书刊印刷市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另一方面,管理和经营体制方面的种种陋习也使得这家国营老厂陷入了困境。

怎么办?杨旭升开出的第一剂药方便是“国有企业民营化管理”,即打破国有企业档案工资的发放模式,不再将工资水平和工龄长短挂钩,全厂以胶印车间的日定额为基数,以月平均工资600元为基准,胶印车间完成得越多,平均工资越高,反之则越低,具体到个人,则采取计件的方式,多干多得。“当时大家的意见很大,我向全厂职工承诺,4个月后,老职工的工资不会低于目前的标准,年轻职工的工资会翻一番。”即便现在回忆起这些,杨旭升依然眉头紧皱。这剂良药的效果立竿见影,3个月后,1个机台的月工作量由之前的2万多印增至5万多印,效率大大提升,到第4个月时,杨旭升顺利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月人均工资达到1000元。

但杨旭升并未就此止步,2003年,廊坊日报社印刷厂又开始了股份合作制的探索。“我们是报社下属的国有印刷企业,在当时书刊印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们只有几台黑白印刷设备,而且不具备引进先进印刷设备的能力,所以我们开始考虑和一些民营印刷企业合作,扩大实力,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杨旭升这样解释道。为此,廊坊日报社印刷厂专门在厂区南侧建起了新的厂房,将这些厂房租给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印刷企业,“现在与我们合作的这家民营印刷企业拥有2台对开海德堡、4台四开海德堡、4台八开海德堡,这样一来,我们就具备了彩色和黑白印刷的能力,也能承接到更多的业务了。我们可以将承揽来的业务分给这家民营印刷企业做,抽取部分利润,同时还可以收取厂房租赁费用。”杨旭升的这把算盘打得确实不错。

可即便如此,成本的上升和工价的原地徘徊还是让廊坊日报社印刷厂的书刊印刷业务举步维艰,“现在书刊印刷的工价还维持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人工和原辅材料成本却逐年上升,尤其是2008年工资全面上调,2011年国家提高了公积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水平之后,作为国企,我们的日子就更是雪上加霜了,现在,我们的书刊印刷基本是印得越多、赔得越多,之所以还在坚持,也就是为了让做书刊印刷的50多名职工能有活干、不下岗。”说到这里,杨旭升一脸无奈。

面对困境,还要继续坚持吗?几经思索,杨旭升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目前的经营环境,对于做书刊印刷的国有印刷企业来说已经很难生存了,与其苦苦维持,不如重新开辟一条新路,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杨旭升口中的“新路”,就是纸品深加工。“我们一直做印刷,和造纸厂建立了不错的关系,而我们所隶属的报社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宣传和推广的平台,所以我们计划采用OEM贴标的经营模式,也就是由造纸厂负责生活用纸的生产、包装,我们负责注册商标、定价、营销推广,在廊坊地区打造一个生活用纸的品牌。而从2013年1月1日起,我们的书刊印刷就完全不存在了。”说到这儿,杨旭升的表情很复杂,有兴奋,似乎又有着一丝失落。

虽然即将退出书刊印刷领域,但杨旭升依然认为,对不少民营印刷企业来说,背靠着北京这样一个政治文化中心,书刊印刷在一段时间内还是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同时,他还为继续征战书刊印刷市场的印刷企业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一,要拼硬件设备投入,设备越先进,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就越高,人工成本就会显著降低,而目前人工成本在印刷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二,要做配套生产,不但要实现“印装一条龙”,而且最好为客户提供一些后端的配套服务,比如印刷品的存储、配送等,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其三,要重精益管理,在低工价的环境下,只有做到精益管理,从各个环节降低成本,印刷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其四,要讲诚信,只有保证印刷质量和时效性,按规矩办事,才能建立长久、稳固的关系。

上一篇:社区书记竞选演讲稿下一篇:在阳光里打盹阅读理解及答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