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阅读原文及答案

2024-08-20

《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阅读原文及答案(精选10篇)

篇1:《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阅读原文及答案

明史列传第九十五邓继曾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邓继曾,字士鲁,资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行人。世宗即位之四月,以久雨,疏言:“明诏虽颁,而废阁大半。大狱已定,而迟留尚多。拟旨间出于中人,奸谀渐幸于左右。礼有所不遵,孝有所偏重。纳谏如流,施行则寡。是陛下修己亲贤之诚,渐不如始,故天降霪雨以示警戒。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则一念转移,可以销天灾,答天戒矣。”未几,擢兵科给事中。疏陈杜渐保终四事:一、定君心之主宰,以杜蛊惑之渐;二、均两宫之孝养,以杜嫌隙之渐;三、一政令,以杜欺蔽之渐;四、清传奉,以杜假托之渐。寻言兴府从驾官不宜滥授。帝纳之。

嘉靖改元,帝欲尊所生为帝后。会掖庭火,廷臣多言咎在“大礼”。继曾亦言:“去年五月日精门灾,今月二日长安榜廊灾,及今郊祀日,内廷小房又灾。天有五行,火实主礼。人有五事,火实主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不兴。今岁未期而灾者三,废礼失言之郊也。”提督三千营广宁伯刘佶久病,继曾论罢之。宣大、关陕、广西数有警,中原盗窃发。继曾陈战守方略及储将练兵足食之计,多议行。

三年,帝渐疏大臣,政率内决。继曾抗章曰:“比来中旨,大戾王言。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夫祖宗以来,凡有批答,必付内阁拟进者,非止虑独见之或偏,亦防矫伪者之假托也。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陛下不与大臣共政,而倚信群小,臣恐大器之不安也。”疏入,帝震怒,下诏狱掠治,谪金坛县丞。给事中张逵、韩楷、郑一鹏,御史林有孚、马明衡、季本皆论救,不报。累迁至徽州知府,卒。

帝初践阼,言路大开。进言者或过于切直,帝亦优容之。自刘最及继曾得罪后,厌薄言官,废黜相继,纳谏之风微矣。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B.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C.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D. 事不考/经文不会/理悦邪/说之谄媚/则赐敕褒俞/恶师保之抗言则渐将放黜/臣目睹出涕/口诵吞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人。代指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吏或者外交官,在此指的是前者

B.两宫。在明时,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

C.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言官。由监官和谏官组成,合称为言官。前者是君主监察各级官员的耳目,后者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之改正的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继曾拥有大智。新官上任时,邓继曾有条理的直陈防微杜渐保终四事,有效的通过法律的形势防止官员腐化

B.邓继曾直言敢谏。在面对法度失衡,小人当权的局面时,邓继曾上疏劝谏皇上,并且用天劫的诏示来规劝皇上

C.邓继曾眼光独到。面对宫中旁舍失火,邓继曾没有同大多廷官一样将责任归咎于“大礼”头上,而是说这是废礼失言的.效验

D.世宗皇昏庸无道。虽然他多次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但大多并未真正推之施行,到最后甚至不亲近大臣,实行专裁,致使小人专政,国事衰微

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伏愿出令必信,断狱不留,事惟咨于辅臣,宠勿启于近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

(2)正德之世,盖极弊矣,尚未有如今日之可骇可叹者。左右群小,目不知书,身未经事,乘隙招权,弄笔取宠,故言出无稽,一至于此。

参考答案:

4.C(事情不经由实证,文章不切合要领,皇上喜欢奸邪之人的恭维而赏赐褒奖于他,厌恶辅佐大臣反对的言论而逐渐将他们流放罢黜。我看到这些事就会流泪,口头上虽然顺从旨意,内心却忍气吞声)

5.C(皇上即位之时并不一定要更改年号,如武则天刚上位时也没有更正年号,而是过了段时间后才改年号)

6.C(这个例子并不能证明邓继曾眼光独到,而更多的应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7.(1)恳切希望皇上下达的旨令能言出必行,不留下停滞不决的案件,国事只向辅臣咨询,对大臣的宠幸不先从亲信开始,割舍情爱用来安定立法,考究古法用来推崇孝道。(三个关键词“伏愿”、“近习”、“稽古”各1分,句意顺畅2分)

(2)在皇上身边的小人,没有读过多少书,没有亲身经历过多少事,他们趁机便想一揽朝廷大权,写文章赞美皇上,以求得宠爱,所以他们说的都是无稽之谈,唉,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三个关键词“群小”、“乘隙、“一于至此”各1分,句意顺畅2分)

篇2:《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阅读原文及答案

何卿,成都卫人。少有志操,习武事。正德中,嗣世职为指挥佥事。以能,擢筠连守备。从巡抚盛应期击斩叛贼谢文礼、文义。世宗立,论功,进署①都指挥佥事,充左参将,协守松潘。

嘉靖初,芒部土舍②陇政、土妇支禄等叛。卿讨之,斩首二百余级,降其众数百人。政奔乌撒,卿檄土官安宁擒以献。宁佯诺,而匿政不出。巡抚汤沐言状,帝夺卿冠带。川、贵兵合讨,贼始灭,还冠带如初。五年春擢卿副总兵,仍镇松潘。未几,政遗党沙保复叛。卿偕参将魏武、参议姚汝皋等并进,斩保等贼首七人,余尽殄。录功,武最,卿次之。黑虎五砦番反,乌都、鹁鸽诸番亦继叛。卿皆破平之,就进都督佥事。威茂番十余砦连兵劫军粮,且攻茂州及长宁诸堡。卿与副使朱纨以计残其众,战屡捷,遂攻深沟,焚其碉砦。诸番窘,请赎罪,歃血断指耳,誓不复叛。卿乃与刻木为约,分处其曹,画疆守,松潘路复通。进署都督同知,镇守如故。久之,以疾致仕。

二十三年,塞上多警。召卿,以疾辞。帝怒,夺其都督,命以都指挥使诣部听调。未几,寇逼畿辅,命营卢沟桥。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时兵事棘,翁万达复荐卿,还其都督佥事,都东官厅军马。已而崇礼具言爵贪污,“卿镇松潘十七年,为蜀保障,军民颂德,且贫,安所得贿?”帝意乃解。进署都督同知。先后莅镇二十四年,军民戴之若慈母。再以疾归。

三十三年,倭寇海上。诏卿与沈希仪各率家众赴苏、松军门。明年充副总兵,总理浙江及苏、松海防。卿,蜀中名将,不谙海道,年已老,兵与将不习,竟不能有所为。为巡按御史周如斗劾罢,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注】①〔署〕委任。 ②〔舍〕宋元称官僚富家子弟为舍,明人沿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德中,嗣世职为指挥佥事嗣:继承。

B.论功,进署都指挥佥事 论:评定。

C.宁佯诺,而匿政不出 佯:假装。

D.久之,以疾致仕 致仕:得官。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B.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C.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D.松潘副总兵李爵为巡抚丘养浩劾罢/诏以卿代给事中/许天伦言卿贿养浩/劾爵/自为地/帝怒/夺卿及养浩官/令巡按冉崇礼核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卿少有节操,凭借才能升职。他年少时就有志气和节操,喜欢习练打仗之事,跟从上级击杀叛贼,凭借才能与功劳不断升职,协助守卫松潘。

B.何卿平叛有功,保卫疆域安定。守卫松潘期间,他多次平定众部落的叛乱,最终使众部落俯首臣服,同时采取措施安置他们,保证松潘的稳定。

C.何卿忍辱复出,再得皇帝信任。嘉靖二十三年,边塞告急,何卿复出,被皇帝及同僚误解,经冉崇礼核实,才消除误解,官复原职,军民拥戴。

D.何卿年老御寇,无功被劾罢免。他晚年带领家属奔赴苏、松军门抵御倭寇,因不熟悉海上军务,加之年事已高,最终无所作为,被弹劾而罢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乃与刻木为约,分处其曹,画疆守,松潘路复通。(5分)

(2)卿镇松潘十七年,为蜀保障,军民颂德,且贫,安所得贿?(5分)

参考答案:

4.D (致仕:退休。)

5.C (“为巡抚丘养浩劾罢”中的“为”表被动,而不是动词“担任”之意,故第一处断句应在“劾罢”后;按文意,“劾爵”的实施主体应为“养浩”,故第三处断句应在“劾爵”后。)

6.D (“带领家属”表述错误,应为“率领家中兵众”。)

7. (1) 何卿于是和他们刻木缔约,分别安置他们的属官,画定疆界守卫,松潘路又畅通了。(“约”“曹”“画”各1分,大意2分。

(2)何卿镇守松潘,成为蜀地的保障,军民歌功颂德,并且贫穷,哪里得钱行贿?(“镇”“为”“安”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何卿,成都卫人。年少时就有志气和节操,习练打仗之事。正德年间,继承世职为指挥佥事。因为有才能,被提拔为筠连守备。跟从巡抚盛应期攻击斩杀叛贼谢文礼、谢文义。世宗继位,评定功劳,升任都指挥佥事,充任左参将,协助守卫松潘。

嘉靖初年,芒部土司的儿子陇政、土司妻支禄等发动叛乱。何卿讨伐他们,斩首200余级,招降其兵士数百人。陇政逃奔乌撒,何卿传檄文告诉土官安宁捉拿献上(陇政)。安宁假装答应,却藏匿陇政不交出。巡抚汤沐上报有关情况,皇帝削夺何卿官职。四川、贵州军队合力讨伐,才剿灭叛贼,何卿又官复原职。嘉靖五年春天,提拔何卿任副总兵,仍镇守松潘。不久,陇政遗党沙保再次叛乱。何卿偕同参将魏武、参议姚汝皋等一起进攻,斩杀沙保等叛贼头目7人,其余也全部消灭。记功,魏武功劳最大,何卿次之。黑虎5寨番人反叛,乌都、鹁鸽诸番也相继反叛。何卿全都攻破平定,就提升为都督佥事。威茂番十多个寨子合兵抢劫军粮,并且攻打茂州及长宁各堡。何卿与副使朱纨用计谋杀死了一些叛军,屡战屡胜,于是攻打深沟,焚烧他们的碉堡。诸番困窘,请求赎罪,断手指割耳朵,歃血为盟,发誓不再反叛。何卿于是和他们刻木缔约,分别安置他们的属官,画定疆界守卫,松潘路又畅通了。升任都督同知,仍旧镇守松潘。很久以后,因病退休。

二十三年,边塞警报不断。朝廷召何卿,他以病推辞。皇帝很生气,夺了他的都督头衔,命令他以都指挥使的身份到部里听候调用。不久,敌寇逼近京郊地区,朝廷命令何卿在卢沟桥驻扎守备。松潘副总兵李爵被巡抚丘养浩弹劾罢免,朝廷下诏用何卿代理。给事中许天伦说何卿贿赂丘养浩弹劾李爵,为自己留下提升的空间。皇帝发怒,削夺何卿和丘养浩的官职,让巡按冉崇礼核实。当时战事很棘手,翁万达又推荐何卿,于是何卿仍然担任都督佥事,统领东官厅军马。不久冉崇礼详细报告李爵贪污,“何卿镇守松潘17年,成为蜀地的保障,军民歌功颂德,并且贫穷,哪里得钱行贿?”皇帝的怒气才消解。升任都督同知。先后在松潘镇守24年,军民拥戴他如同慈母。再次因病归养。

篇3:《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阅读原文及答案

吴少诚,幽州潞县人。父为魏博节度都虞候。少诚以父勋授一子官,释褐王府户曹。后至荆南,节度使庾准奇人,留为衙门将。准入觐从至襄汉见梁崇义不遵宪度知有异志少诚密计有成擒之略将自陈于阙下。属李希烈初授节制,锐意立功,见少诚计虑,乃以少诚所见录奏,有诏慰饬,不次封通义郡王。未几,崇义违命,希烈受制专征,以少诚为前锋。崇义平,赐实封五千户。后希烈叛,少诚颇为其用。希烈死,少诚等初推陈仙奇统戎事,朝廷已命仙奇,寻为少诚所杀,众推少诚知留务。朝廷遂授以申光蔡等州节度观察兵马留后①,寻正授节度。

少诚善为治,勤俭无私,日事完聚,不奉朝廷。贞元三年,判官郑常及大将杨冀谋逐少诚以听命于朝,试校书郎刘涉假为手诏数十,潜致于大将,欲因少诚之出,闭城门以拒之。属少诚将出饯中使,常、冀等遂谋举事,临发,为人所告,常、冀先遇害。其将李嘉节等各持假诏请罪,少诚悉宥之。其大将宋炅、曹齐奔归京师。

十五年,陈许节度曲环卒,少诚擅出兵攻掠临颍县,节度留后上官况遣兵赴救,临颖镇使韦清与少诚通,救兵三千余人,悉擒缚而去。九月,遂围许州。寻下诏削夺少诚官爵,分遣十六道兵马进讨。十二月,官军败衄于小溵河。明年七月,韩全义顿军于五楼行营,为贼所乘,大溃。全义与都监军使贾秀英、贾国良等夜遁,遂城守溵水。汴宋、徐泗、淄青兵马直趣陈州,列营四面。少诚兵逼溵水五六里下营。韩全义诸军又退保陈州。少诚寻引兵退归蔡州。顺宗即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和初,迁检校司空,依前平章事。元和四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废朝三日,赠司徒。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五》,有删节)

注:①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王府户曹释褐:出任 B.众推少诚知留务 知:主管

C.潜致于大将潜:潜藏 D.少诚寻引兵退归蔡州 引:率领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准入觐 / 从至襄汉 / 见梁崇义不遵宪度 / 知有异志 / 少诚密计有 / 成擒之略 / 将自陈于阙下

B.准入觐 / 从至襄汉 / 见梁崇义不遵宪度知 / 有异志 / 少诚密计有成擒之略 / 将自陈于阙下

C.准入觐从 / 至襄汉 / 见梁崇义不遵宪度 / 知有异志 / 少诚密计有成擒之略 / 将自陈于阙下

D.准入觐 / 从至襄汉 / 见梁崇义不遵宪度 / 知有异志 / 少诚密计有成擒之略 / 将自陈于阙下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少诚,幽州潞县人。他因为父亲曾担任魏博节度都虞候期间立有战功,出任了王府户曹。

B.李希烈死后,吴少诚等人最初推举陈仙奇统管军务。而陈仙奇被朝廷任命以后,不久就被吴少诚杀害。

C.郑常、杨冀等人谋划着趁吴少诚出城为宦官使者饯行时实施赶走吴少诚的行动,但因为走漏风声,最终失败。

D.临颍镇节度使韦清与吴少诚相互勾结,从而让上官况派去的三千多救兵全部被生擒捆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少诚善为治,勤俭无私,日事完聚,不奉朝廷。(5分)

(2) 明年七月,韩全义顿军于五楼行营,为贼所乘,大溃。(5分)

参考答案

4、C(潜:暗中)

5、D

6、A(文中只说他是因为父亲立下战功而被授予的官职,并没有明确他父亲是在担任魏博节度都虞候期间立下的战功。)

7、(1)吴少诚擅长治理军政事务,勤俭无私,终日只是修葺城郭积聚粮食,不听从朝廷命令。(“为治”1分“ 完聚”2分“ 奉”1分,句意1分)

(2)第二年七月,韩全义在五楼行营驻军,被叛军偷袭,大败。(“明年”1分,“顿军于五楼行营”及“为贼所乘”句式2分,“乘”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吴少诚,幽州潞县人。他的父亲担任魏博节度都虞候。吴少诚因父亲立有战功可以授任儿子一个官职,出任王府户曹。后来来到荆南,节度使庾准很赏识他,留下任衙门将。庾准进京朝见,他跟随到襄汉,见梁崇义不遵守纲纪,知道他有异心,吴少诚秘密谋划捉拿他的`计策,准备亲自上奏朝廷。恰逢李希烈刚被授任节度使,一心想着立功,见到吴少诚的计策,就将吴少诚的见识记述下来上奏了皇上,皇上下诏书予以慰劳,破格封他为通义郡王。没多久,梁崇义违抗命令,李希烈受命专门征讨梁崇义,让吴少诚为先锋。梁崇义被平定以后,(朝廷)给吴少诚赐实封五千户。后来李希烈反叛,吴少诚特别受到重用。李希烈死后,吴少诚等人起初推举陈仙奇统管军务。朝廷任命陈仙奇以后,不久又被吴少诚杀害,众人推举吴少诚主管留后事务。朝廷于是又授任他为申光蔡等州节度观察兵马留后,不久正式授任他为节度使。

吴少诚擅长治理军政事务,勤俭无私,终日只是修葺城郭积聚粮食,不听从朝廷命令。贞元三年,判官郑常以及大将杨冀密谋赶走吴少诚来听命朝廷,试校书郎刘涉伪造数十份手诏,暗中发给大将,打算借吴少诚外出的机会,关闭城门来抵抗他。当吴少诚准备出城为宦官使者饯行时,郑常、杨冀等人谋划着准备行动,临近起事,被人告发,郑常、杨冀首先遇害。手下将领李嘉节等人各带假诏书请求处罚,吴少诚全部宽免了他们。他们的手下大将宋炅、曹齐逃回京城。

篇4:《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阅读原文及答案

以内的地区。③蟥:huang,人名;④偫:zhi,积储;储备。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B.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C.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D,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部是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管理兵工建设及外交礼仪之事,六部之一,长官为工

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B.皇太子是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人,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朝廷的东宫,而诸

侯王或藩王的继承人称为世子。

C.锦衣卫,明朝务机构。皇帝为加强统治,特授刑狱、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

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D.圣旨是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也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其材料考究,图案富丽,

两端有银色飞龙作为防伪标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本为官以后,敢作敢为,他曾任工部左侍郎,后因犯错免官,但仍让他为官吏办

事。不久官复原职又因事被弹劾。改任后,他善于揪出坏人,太子在他疾病发作时

还赏赐给他钱物。

B.张本敢于谏言,不畏权贵。被仁宗召见时,谈论时政得失,请求严整武备。皇上采纳了建议,并把他留在了兵部。蔡信要求征取军匠家属隶属于锦衣卫,遭到他的拒绝。

C.张本效忠朝廷,细心多谋。在征讨汉庶人时,负责处理军饷,后受命安抚汉庶人部众,并登记其余党。晋王济熿因行为不法被削夺封爵,张本建议将他的护卫军派到边镇。

D.张本廉洁刚介,为人严厉。他登记朱高煦党羽时,胁从者大多未能免罪。成祖宴请近臣,其他人的桌子上都摆有一件银器,并赐给各人,只有张本因自称“穷张”只得到一个陶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还以军政久敝、奸人用贷脱籍,而援平民实伍,言于帝,择廷臣三出厘正之。(5分)

(2)帝以军士艰,不听减。余下廷议,本等持不可,乃止。 (5分)

参考答案

4.D(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句中的“皇太子监国”“刑部右侍郎”“太子”等专有名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正确断句应为“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5.A(A项“管理兵工建设及外交礼仪之事”一句有误,意为“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

6.C(C项“张本建议将他的护卫军派到边镇”理解分析有误,据“本奉圣旨散其护卫军于边镇”可知, 张本奉命将他的护卫军分派到各个边镇。)

7.(1)回来后,他把军队政务长久衰落、奸邪之人通过纳贿架空户籍,拉来平民充实军伍的情况报告了皇上,皇上挑选廷臣多次出面,改正这些问题。(译出大意给2分;“敝”“脱籍”“厘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皇上认为军士生活艰难,不让减,其他的交大臣们在廷上讨论。张本等人反对,此事才作罢。(译出大意给2分;“以”“听”“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张本,字致中,东阿人。永乐四年(1406),他被征召为工部左侍郎。后来因犯有过失被免官,但仍让他为官吏办事。第二年五月给他复官。不久他因在奏章中署官衔时误左为右,被给事中弹劾。皇上命改任他为本部右侍郎。而宽恕了他的罪过。七年(1409),皇太子监国,上奏任他为刑部右侍郎。他善于揪出坏人,奉命总督北河运输时,亲自巡视,订立制度,使舟行无阻。正值他疾病发作,太子赐给他狐裘冠帽和钞币,派医生驰往为他看病。十九年(1421),皇太子将北征,命张本和王彰分别前往南北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监督有关官员造车挽运。第二年即命张本总督北征粮饷。

仁宗即位后,他被任为南京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务。他被召见时,谈论时政得失,并请求严整武备。皇上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把他留在了兵部。

宣德初年,工部侍郎蔡信请求征取军匠家属隶属于锦衣卫。张本说:“军匠二万六千人,分属于二百四十五个卫所,作为军匠的人暂且每家役使一丁。如果全部把他们征来,每家按三四丁计算,为数将近十万。这样则不但军伍缺少,而且人情惊骇,不可。”皇上称赞张本的意见。

征讨汉庶人时,张本随从,处理军饷。汉庶人就擒后,张本受命安抚他的部众,并登记其余党。回来后,他将军队政务长久衰落、奸邪之人通过纳贿得以架空户籍,而把平民拉来充实军伍的情况报告了皇上,皇上挑选廷臣多次出面,改正这些问题。当时马匹大量繁衍,畿内军民被畜牧所困,张本请求安排到山东、河南、大名等府分别牧养。山东、河南养马自此而始。晋王济熿因行为不法被削夺封爵,张本奉命将他的护卫军分派到各个边镇。

宣德四年(1429),张本兼任太子宾客。户部因官田租税减少,开支用度不能补给,请削减外官的俸禄和生员军士的月给。皇上认为军士生活艰难,不让减,其他的交大臣们在廷上讨论。张本等人反对,此事才作罢。阳武侯薛禄修筑独石等戍城池成功,张本前往谋划守御事宜。回来后他作了汇报,很合皇上旨意,命他兼掌户部事务。张本担心边防储粮不足,而各边地连年丰收,便请拿出丝麻布帛输运到边疆以换取粮食,多的三、四十万石,少的也有十万石,边粮储备顿时充实起来。

宣德六年,张本病逝。赐给丧资三万缗,葬祭很丰厚。

篇5:《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阅读原文及答案

马孟祯,字泰符,桐城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分宜知县。将内召,以征赋不及四分,为户部尚书赵世卿所劾,诏镌二秩①。甫三日,而民逋悉完,邹元标、万国钦辈亟称之。续授御史。文选郎王永光、仪制郎张嗣诚、都给事中姚文蔚、陈治则,以附政府②擢京卿,南京右都御史沈子木年几八十未谢政,孟祯并疏论之。

大学士李廷机被劾奏辨,言入仕以来,初无大谬。孟祯驳之曰:“廷机在礼部昵邪妄司官彭遵古,而聂云翰建言忤时(时,人名),则抑之至死。秉政未几,姜士昌、宋焘、郑振先皆得罪。姚文蔚等滥授京堂③,陈用宾等屡拟宽旨。犹不谓之谬哉?”王锡爵辞召,密疏痛诋言者。孟祯及南京给事中段然并上疏极论。寻陈佥商④之害,发工部郎陈民志、范钫黩货罪。又陈通壅蔽、录直臣、决用舍、恤民穷、急边饷五事。请召用邹元标,放廷机还田里。皆不报。

三十九年夏,怡神殿灾。孟祯言:“二十年来,郊庙、朝讲、召对、面议俱废,通下情者惟章奏。而疏入旨出悉由内侍,其彻御览与果出圣意否,不得而知,此朝政可虑也。臣子分流别户,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畿辅、山东、山西、河南,比岁旱饥。民间卖女鬻儿,食妻啖子,铤而走险,急何能择。一呼四应,则小盗合群,将为豪杰之藉,此民情可虑也。”帝亦不省。

吏部侍郎萧云举佐京察,有所庇,孟祯首疏攻之。论者日众、云举引击。山海参将李获阳忤税监,下狱死,孟祯为讼冤,因请贷卞孔时等在狱者,且言:“楚宗一狱,死者已多,今被锢高墙者,谁非高皇帝子孙,乃令至是。”皆弗听。四十二年冬,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知县赵运昌,以言论忤时,抑不得与。孟祯不平,具疏论之。是时三党势张,忌孟祯谠直,出为广东副使。移疾不赴。天启初,起南京光禄少卿,召改太仆。以忧归。魏忠贤得志,为御史王业浩所论,遂削籍。崇祯初,复官。

孟祯少贫。既通显,家无赢资。惟衔赵世卿抑己,既入台即疏劾世卿,人以为隘。

[注]①镌二秩:指降二等职。②政府:指宰相府。③京堂:明清时称各衙门长官为京堂。④佥商: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八》)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工部郎陈民忠、范钫黩货罪 发:揭发

B.皆不报 报:答复

C.因请贷卞孔时 贷:宽恕

D.以忧归 忧:忧虑

10.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附政府擢京卿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则抑之至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孟帧为讼冤 既自以心为形役

D.乃令至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1.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马孟祯“谠直”的一项是( )

①以征赋不及四分,为户部尚书赵世卿所劾

②请召用邹元标,放廷机还田里

③吏部侍郎萧云举佐京察,有所庇,孟祯首疏攻之

④谁非高皇帝子孙,乃令至是

⑤为御史王业浩所论,遂削籍

⑥既通显,家无赢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甫三日,而民逋悉完,邹元标、万国钦辈亟称之。

(2)而疏入旨出悉由内侍,其彻御览与果出圣意否,不得而知。

(3)惟衔赵世卿抑己,既入台即疏劾世卿,人以为隘。

参考答案:

9. D(丁忧,父母去世)

10. A(A、连词,因为;B、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C、介词,替/介词,被;D、副词,竟然/副词,是)

11. B

12.(1)刚过三天,老百姓拖欠的赋税全都缴纳了,邹元标、万国钦等人屡次称赞他。(给分点:甫、逋、亟各1分,大意1分。)

(2)可是奏章的传入与旨意的传出都经由内侍,这些奏章全部给皇上看了没有以及旨意是否果真出自皇上,都不得而知(疏入旨出、彻、果各1分,大意1分)

(3)只是记恨赵世卿曾经压制过自己,等到进入台阁后就立即上奏弹劾赵世卿,人们都认为他心胸狭隘。(衔,疏,隘各1分,大意1分)

附参考译文:

马孟祯,字泰符,安徽桐城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被授为分宜知县。正将被召回朝中的时候,因为上交的赋税还不到总额的十分之四,被户部尚书赵世卿弹劾,朝廷下诏削职二等。刚过三天,老百姓拖欠的赋税就全都缴纳了,邹元标、万国钦等人屡次称赞他。接着被授予御史之职。文选郎王永光、仪制郎张嗣诚、都给事中姚文蔚、陈治则等人,因为攀附宰相而被提拔为京官,南京右都御史沈子木年近八十还在继续为官,孟祯一并在奏章中论述这些事情。

大学士李廷机被弹劾后上奏辩解,说自己从当官以来,一直没有什么大过错。孟祯反驳说:“李廷机在礼部的时候亲近邪恶不法的司官彭遵古,而聂云翰因为献言违背了申时行,廷机就将他一直打压直至死去。掌握朝政没多久,姜士昌、宋焘、郑振先皆先后获罪。姚文蔚等人随意授予京官职位,陈用宾等人多次拟写改变皇上意思的圣旨,难道不能说是他的过错吗?”王锡爵辞去朝廷的征召,暗中上疏痛骂言官。孟祯以及南京给事中段然一起上疏极力争论。不久又陈述佥商的危害,检举工部侍郎陈民志、范钫贪污纳贿的罪行。又向朝廷陈述广开言路、录用正直的臣子、决定人才的取舍、体恤百穷的穷苦、急筹边境粮饷等五件大事。请求下召任用邹元标,将李廷机削为平民。都没有得到回应。

三十九年夏天,怡神殿发生火灾。孟祯说:“二十年来,郊庙、朝讲、召对、面议等方式都废止了,了解下面情况的途径只剩下奏章了。可是奏章的传入与旨意的`传出都经由内侍,这些奏章全部给皇上看了没有以及旨意是否果真出自皇上,都不得而知,这种朝政值得忧虑啊。臣子们都分门别派,崇信一种学说排斥另一种学说,对外物的爱憎都全由自己的好恶,随口乱说妄作评论,各种流言蜚语涌入宫庭,这种士子习气值得忧虑啊。畿辅、山东、山西、河南,连年旱灾饥荒,民间老百姓卖儿卖女,甚至吃妻儿的肉,铤而走险,急迫之下还有什么可选择。一个人发个号召往往四下响应,于是小强盗聚合成群,最后就成了豪杰之流,这是民情方面值得忧虑的啊。”皇帝对此也不警醒。

吏部侍郎萧云举辅佐考察京官,对一些官员进行包庇,孟祯第一个上疏攻击他。谈论此事的人越来越多,萧云举只好辞职离开。山海参将李获阳因为冒犯了税监,被关进狱中而死,孟祯替他上诉申冤,趁机请求宽恕卞孔时等在狱中的人,并且说:“楚宗这一案件,死的人已经很多,现在被禁锢在高墙之内的人,谁不是高皇帝的子孙后代呢,竟然让他们到了这种程度。”皇帝都不听。四十二年冬天,考核选拔官员,中书舍人张光房、知县赵运昌因为言论忤逆申时行,被压制,没有能够得到认可。孟祯为之感到不平,全部写进奏章进行评论。当时三党的势力非常强大,害怕孟祯的正直,于是将他外放为广东副使。孟祯上书称病没去赴任。天启初年,起用为南京光禄少卿,接着改为太仆之职。因为丁忧而解官回家。魏忠贤上台后,被御史王业浩弹劾,于是削去官籍。崇祯初年,重新起用为官。

篇6:《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阅读原文及答案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帝称善。除浙东提点刑狱。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以为然。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累迁吏部尚书,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当是时,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裹甲纵火为内应。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遂散去。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就能称霸中原;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催促,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2) 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参考答案

4.(3分)D

5.(3分)C

6.(3分)A(“就能称霸中原”理解有误)

7.(10分)(1)适逢荒年,(程大昌)拿出十多万钱,代交吉州、赣州、临江、南安等地折合为丝织品的夏税。(大意2分, “歉” “输”“折帛”各1分)

(2)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大意2分,“谳狱”“拟”“贷”各1分)

参考译文:

篇7:《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阅读原文及答案

洪熙元年,进侍讲。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尝不从。进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经筵官。久之,进.翰林院学士。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

初,廷议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至是荣、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故事请。帝以杨溥老,宜优闲,令循等预议。明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土木之变,人心汹惧。循居中,所言多采纳。进户部尚书,兼职如故。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帝皆从其计。

景.泰.二年,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为前后巡按御史所不直,循辄讦奏。给事中林聪等极论循罪。帝是聪言,而置循不问。循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隳焉。

二年十二月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加兼太子太傅。寻以太子令旨赐百官银帛。逾月,帝复赐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帝亦不罪。

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戍铁岭卫。

循在宣德时,御史张楷献诗忤旨。循曰“彼亦忠爱也”,遂得释。御史陈祚上疏,触帝怒,循婉为解,得不死。景帝朝,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因事进言,多足采者。

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天位陛下所 固有 当 天 与人 归 之 时群臣备 法 驾 大乐 恭 诣 南内 奏 请 临朝 非 特 宫禁 不 惊 抑亦 可 示 天下万世。而亨等侥幸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诏释为民,一年卒。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明史?陈循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B.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C.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D.天位陛下/所固有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B.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后都只有一个年号,如“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景帝)的年号。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进”是升官,“谪、迁谪、左迁”是降官,“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一些朝臣拥立景帝即位。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升户部尚书,至少保兼文渊阁学士、太子太傅、华盖殿大学士,就是因违纪有罪,受人弹劾,也未受追究。

B.景帝时,他上书《勤政要典》,编辑古代帝王的事迹,建议皇上学习古代帝王治理朝政。他体察民情,好为民排忧解难,当时黄河南岸长江北岸大雪,麦苗冻死,他请求拨库银、买麦种给农民。向朝廷进言,多为皇帝采纳。

C.陈循为官比较清正,乐于助人,宣宗时,御史张楷向皇帝献诗本为邀宠,谁知反惹恼皇帝,多亏陈循为他说话才得免罪。御史陈祚上奏疏,触怒了皇帝,陈循婉言为他解脱,使他没有被处死。

D.明英宗再次登位,石亨等诬陷大臣于谦谋逆,以致于谦、王文等以谋逆罪被杀,陈循受到牵连,被刑杖一百,充军铁岭卫。后来石亨等人的阴谋败露,陈循在贬谪地申述,于谦终于昭雪,他才被释放,恢复官爵。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5分)

(2)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5分)

参考答案

4.B

5.B(一些皇帝的年号不止一个,明朝之前的皇帝许多有几个年号,明朝以后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6.D(陈循被释放成为平民是在于谦昭雪之前的事)

7.(1)也先侵犯京城,请求朝廷下令各边关的精良骑兵进京护卫,用快马传递檄文给敌人来(故意)迷惑敌人。(“犯”“敕”“驰檄”各1分,大意2分)

(2)陈循的儿子陈英和王文的儿子王伦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被除名,(因为)一齐拉拢(勾结)考官刘俨、黄谏(违法乱纪),被给事中张宁等人弹劾。(“黜”“构”“为……所”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官翰林修撰。他很熟悉朝廷的典章旧例。皇帝驾临北京,命令他拿出国家书库的书籍到皇帝临时驻地,于是留用侍臣。

洪熙元年,晋升为侍讲。宣德初年,接受命令值班南宫,白天担任顾问。皇帝赐给他住宅在玉河桥西,巡游的时候没有不跟从的。晋升为侍讲学士。正统元年,兼任御前讲席。过了很久,晋升为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进入文渊阁,主管机要事务。

当初,朝廷商议天下官吏百姓进言上奏章,都是三杨主持。到这时杨荣、杨士奇已死,陈循和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引旧例请示。皇帝认为杨溥年老,应该优闲地生活,命令陈循等人参加商议。第二年,晋升为户部右侍郎,兼任学士。土木事变,人人心里都震荡恐惧。陈循处在其中,所进言的事大多被采纳。提升为户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兼职。也先侵犯京城,请求朝廷下令各边关的精良骑兵进京护卫,用快马传递檄文给敌人来(故意)迷惑敌人。皇帝全都听从了他的计策。

景泰二年,因为埋葬妻子和乡里人争夺墓地,前后任巡按御史认为他无理,陈循就斥责上奏他人的过错。给事中林聪等人竭力弹劾陈循的罪状。皇帝认为林聪的话正确,却把陈循放在一边不追究。陈循本来靠才学名望显耀,至此清白的名誉被毁坏了。

景泰二年十二月,晋升为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皇帝想改立太子,心里畏惧各位内阁大臣,事先赐予陈循和高谷白银一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五十两。等到皇帝下诏书讨论的时候,陈循等人就不敢劝谏,加官兼任太子太傅。不久以太子令旨赐给百官银两和绢帛。过了一个月,皇帝又赐给陈循等六个人黄金五十两,提拔为华盖殿大学士,仍像以前那样在文渊阁兼职。陈循的儿子陈英和王文的儿子王伦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被除名,一齐拉拢考官刘俨、黄谏,被给事中张宁等人所弹劾。皇帝也不追究他们的罪过。

英宗第二次登上皇位,于谦、王文被处死,处陈循杖刑一百,戍守铁嵌卫。

陈循在宣德时期,御史张楷献诗触怒了皇上。陈循说:“他也是忠心爱国。”于是张楷得到释放。御史陈祚上疏,触怒了皇帝,陈循婉言为他解脱,使他没有被处死。景帝时,他曾经编辑古代帝王的事迹,命名为《勤政要典》,进献上去。黄河南岸和长江北岸下大雪,麦苗被冻死,他请求用国库的钱买麦种供给贫民。他根据具体事情进言,有很多加以采用。

篇8:《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阅读原文及答案

王汝调,字古师,隆庆五年进士。除元城知县,累迁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郊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侍郎赵焕,谓为小人。乞速罢谴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天下惟公足以服人。今言者不论是非,被言者不论邪正,模棱两可,曲事调停,而曰务存大体。是惩议论之纷纭,而反致政体之决裂也。乞特敕吏部,自后迁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闻汝训言引己且刺之,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政体之大者。”乃调汝训南京。未几,其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寻进太仆卿,调光禄。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有奇。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

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署部事。初,矿税兴,以助大工为名。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汝训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在部岁余,力清夙弊。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数万。卒,赠工部尚书,谥号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B.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C.且科道以占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D.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寒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C.豪 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表示蔺相如位列廉顿之上;“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汝训正直果敢。他直言列举陈与郊的罪行,提出科道应当坚持,然而当权者是陈与郊好友的缘故,王汝训被调往南京。

B.王汝训为公节俭。他做少卿时,请求朝廷将内府的冗食全部减去;在工部理事时,坚决不予宦官经费,从而节省费用数万。

C.王汝训嫉恶如仇。董份、范应期行为不轨,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操之过急,导致范应期自杀身亡,王汝训被革去职务。

D.王汝训勇于担当。修建大殿需要很多经费,在工部为官的他多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并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琉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5分)

(2)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5分)

参考答案

4.A

5.D【解析】错点有二:谥号应是由朝廷授予的,“有功绩的平民”也不在授予之列。

6.C【解析】“操之过急”的应是彭应参。

7(1)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罪行,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狼籍、发、荒徼各1分语,意通顺2分)

(2)祭祀祖庙,皇上不想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没有怪罪他。(亲、以、“不之罪”宾语前置各1分,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王汝训,字古师,山东聊城人。隆庆五年中进士,授职元城知县,逐渐升到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是大学士王锡爵的门生,又依附申时行,很专横。王汝训上疏列出他的罪行,说:“陈与郊今天推荐巡抚,明天推荐监司。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老底,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吏部尚书杨巍也曾对侍郎赵焕说他是个小人,陈与郊请求皇上立即将杨巍罢官。科道本是议论国事的.,不吭声的人被提拔,直言进谏的人被贬退。有时直言冒犯皇上,还蒙皇上宽容。但稍稍涉及到当道的人,立即遭到贬斥。言官不难犯颜直谏,难在借刀杀人,这是为什么呢?天下唯有公正才能让人信服。现在言官不论说的对还是不对,被议论的人不论是正是邪,都模棱两 可,从中调停。乞求皇上特令吏部,以后升迁,转入科道,不要厌恶异己喜欢同类,不要好阿谀之人而憎恶正直的大臣。”这时,杨巍因为执政的缘故,与陈与郊培养感情。听到王汝训言词中引用了他的话讽刺陈与郊,很生气,说:“我没有诋毁过陈汝郊。王汝训以光禄侍臣身份攻击言官,正是严重分裂政体的人。”于是将王汝训调往南京。没有多久,陈与郊因儿子杀人犯了死罪,郁郁而终。

王汝训入朝廷为太常少卿。孟秋时节,祭祀祖庙,皇上不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不怪罪他。不久,他升为太仆卿,调为光禄。王汝训先前为少卿时,寺中每年花费二十万,到这时滥增四万多。王汝训依据《会典》,请求将内府的食用全部减去,皇上不许。

万历二十二年,他改任左佥都御史。王汝训生性耿直、廉洁,嫉恶如仇。巡抚御史南昌彭应参平素也以正直、严厉著称,两人互相支持全力锄除豪门。乌程原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居家行为多有不轨,王汝训正准备将他绳之以法。刚好彭应参到了,与范应期有仇 的人家千余人遮蔽道路、呈上牒子。彭应参操之过急,命令乌程知县张应望抓住他,范应期自杀身亡,他的妻子吴氏到官府喊冤。皇上命令逮捕彭应参,在狱中审问,革去王汝训的职务,

篇9:《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阅读原文及答案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B.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C.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D.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朔望,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晦、既望。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既望指望前一天。

B.理即署理,指本任官员出缺或离任时,由其它官员暂时代理该职务。奉旨署理的官员办事权力与本任无异。

C.乞留,百姓向朝廷请求挽留官员。官员可因百姓乞留而被朝廷提升官级,但仍留任原职。

D.振贷,即赈贷,指官府借贷钱物给百姓。是古代传统的救荒方式之一,西汉时赈贷的开始较为广泛的实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信圭任清河知县时,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李信圭设立了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定期警戒;又将百姓的品行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B.李信圭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人口稀少,每天又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尽死,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了农业发展。

C.宣德八年,李信圭再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从仪真到通州一带的百姓的全部杂徭,皇上听从了他的请求。其他郡县也因此蒙受恩泽。

D. 李信圭在清河任上二十二年,被尚书金濂举荐提拔担任处州知府,不久就死于处州知府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

(2)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

参考答案

10.A

11.A 既望指望后一天。

12.B “尽”非死亡。

13.(1)有时(行船)遇到快风,(役夫)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带的衣服粮食,让他们受饥寒。(或:有时,补充主语:役夫,赍:带,俾:使、让,馁:饥饿)

(2)百姓有数百顷湖田,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代替缴纳税租六十年。信圭上奏此事,皇帝诏令还田于民。(为所:表被动,夺:夺取、侵夺;代:代替,输:缴纳,奏:上奏;)

参考译文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年间,因贤良而被单荐,授官清河知县。该县很贫瘠而地处交通要冲,官船每天来往不断,(征用的)役夫动辄以千来计算。前任县令请示上级得到沐阳县五百人相助,然而这些人离家远,衣食艰难。李信圭请求免去他们前来相助的差役,而让沐阳县代替清河县缴纳额外赋税的三分之二,两县都觉得方便。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抢劫),李信圭设立教育警戒的.条文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将百姓的勤劳、善良或怠惰、恶行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宣德三年,信圭上疏说:“本县地广人稀,地处交通要道,使节络绎不绝,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丁壮已尽,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荒废了农桑。前年兵部有命令,紧急公事每只船派五个役夫,公事宽缓便不派人。现在这道命令没有执行,征调的役夫不加限制,有时一只船竟至于征用役夫四五十人。凶横威风相逼,谁敢提出质疑。有时(行船)遇到快风,(役夫)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所带的衣粮,使他们遭受饥寒。信圭请求重新申明先前的命令,哀怜这些劳苦的人民。”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八年春,信圭又上言说:“从江、淮到京城,沿河的郡县都命令军民拖挽船只,如果没有卫军可抽,那么役夫全都由各州县有关部门从百姓中抽调,州县每年都需要征调二三千人,昼夜等待。上级官员又不区分各种差役,一并摊派。致使田土荒芜,百姓没有蓄积的财物。稍微遇上歉收之年,便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确实令人怜悯哀伤。请从仪真到通州,全部免去他们的杂役,使他们得以尽力从事农田耕作,同时兼任役夫。”皇上也听从了他的请求。从这以后,其他郡县也蒙受他的好处。

篇10:《明史 列传 第九十五》阅读原文及答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招纳无赖,罔利贼民 贼:以为贼

B. 属梦阳属草 属:同“嘱”,嘱咐

C. 且敕诸生毋谒上官 敕:命令

D.诏遣大理卿燕忠往鞫 鞫:审理,审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击以马棰,堕二齿 而予杖以泄金夫人愤

B. 尚书韩文与其僚语及而泣 既而瑾摭他事下梦阳狱

C. 康海为说瑾,乃免 诸生万余为讼冤

D.总督陈金恶之顷之卒

7.时人评李梦阳,言其“为人强直”。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梦阳“为人强直”的一组是(3分)

①应诏上书,极论得失。

②请毋重罪,而予杖以泄金夫人愤。

③梦阳途遇寿宁侯,詈之,击以马棰。

④康海为说瑾,乃免。

⑤梦阳又不往揖,且敕诸生毋谒上官,即谒,长揖毋跪。

⑥治园池,招宾客,日纵侠少射猎繁台、晋丘间。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弘治十八年,李梦阳因弹劾张鹤龄,被囚在锦衣狱。不久被赦免放出,剥夺俸禄。有一天,在路上遇到张鹤龄,李梦阳用马鞭打落张两颗牙齿。

B. 武宗即位后,刘瑾等八虎当权,干扰朝政。尚书韩文让梦阳执笔草拟奏疏弹劾宦官,事败,李梦阳被刘瑾关在狱中,依靠康海说情才被释放。

C. 宁王朱宸濠谋反被杀,李梦阳因为与他结党谋反,被御史周宣弹劾,关进监狱。大学士杨廷和、尚书林俊极力解救,李梦阳才免于牢狱之苦,但被革职。

D. 纵观李梦阳的宦海生涯,他指斥国戚、弹劾阉竖、顶抗总督,拒揖御史,鞭打淮王府校,为此几番下狱,可谓清节不渝、胆气过人。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若辈欲以杖毙梦阳耳,吾宁杀直臣快左右心乎!(3分)

②比言官劾群阉,阁臣持其章甚力,公诚率诸大臣伏阙争,阁臣必应之。(4分)

上一篇:shenq0申请下一篇:英语作文:自我介绍 Introduction my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