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计划

2024-07-18

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计划(精选6篇)

篇1: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计划

彭水县第四小学 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计划

根据《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通知》(彭水教基„2015‟19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全校学生态文明教育,切实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全校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决定全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精神为指导,以全校学生为对象,以倡导环保行为、普及低碳理念为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广大师生成为绿色社会的播种者、建设者,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实践者,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监督者。

二、工作目标

通过在全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生态知识,倡导绿色生活,引导全校师生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参与到“建设美丽学校、实施生态教育“的行动中,让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为建设和谐幸福家园做出积极贡献。

三、具体措施

(一)成立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领导。组长:王云信(校长)

副组长: 张静(副校长)、沈元程(副校长)曾宪娟(副校长)、聂强(副校长)组员:何林糠、何光宏、何全胜、何志强、尹 川

王雄飞、王光芳、吴相维及各班主任

(二)课内渗透,课外实践,进行环境知识教育。

1、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学大纲为纲,以现行课本为本,适时、适量、适度渗透环境教育。

2、加强环境教育管理,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师的教学计划,1-6年级平均每学期不少于6课时安排生态文明教材读本教学内容。

3、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

(1)举办预防传染病及环保知识国旗下讲话(4月15日和6月3日)

(2)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的环境教育如清明节扫墓、五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等;

(3)开展社会调查;

(4)组织“环保小卫士”或“护绿小义工”等环保实践活动活动;

(5)撰写环境小论文;

(6)举办环保手抄报竞赛、环境书法和美术竞赛等;(7)实行节纸、节电、节水、垃圾减量及回收利用等活动

4、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

围绕全县“建设美丽学校、实施生态教育”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四个一”主题活动。一是开好一堂主题班队会。结合“3.12中国植树节”、“4.22世界地球日”、“6.5环境日”等环保宣传日活动,以“绿色、生态、文明”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上好一堂生态环保课,传授生态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和科普宣传。

二是每学期举办一次征文、绘画或演讲竞赛。以”建设美丽学校、实施生态教育“为主题,分学段让学生通过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谈谈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参与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三是开辟一个生态文明教育宣传专栏,以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和推介班级活动成果为主要内容,每月更新一次。

四是印发一份致家长的倡议书。以“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向家长发一份倡议书,动员学生家长人人参与和谐幸福家园建设。

5、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提高环境教育效果。

1、教师注意保持衣装整洁、保持办公桌整齐、不吸烟、不随地吐痰等。

2、教师主动拒绝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

3、教师带头不浪费纸张粉笔等。

彭水县第四小学德育处

2015年3月19日

篇2: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计划

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放在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是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保护环境,教育为本。

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威胁,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对引导人们科学地走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材分析:

教材将生态文明分为广、狭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个新的文明发展阶段;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是通过人和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而达成目标的途径则是人和环境的和谐相处,即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化。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牢记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表述,以便在生活中做到灵活运用。能力目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对生态文明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分析,拓展思维,提高分析和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节能环保意识、绿色消费观念、使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

三、学生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从事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畅谈、设想、讨论、汇报等活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合作和交流,充分展示学生主性、合作性,知识的积累性及学生们“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有条理地表达)”的过程,分析、讨论、畅想的基础上发表自身观点,学会说理。体现学生情感、情操及良性价值观的发展,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自身对本地区的发展及生态情况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地方性知识的活动经验。对和谐的深刻理解为探讨“生态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目标:

(1)通地分析教材材料理解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生态文明?

(2)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从而畅谈自己心目中的生态文明的什么样的?自己心中的生态文明与他人的有什么异同?为什么?(3)通过讨论、分析与合作,让学生们将自身或小组观点进行汇报,培养其全作能力及表达、汇总能力。

六、教学重点: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生态文明城市?各自心目中的生态文明城市是什么样的?怎样将自己心目的生态文明城市用语言表达出来。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了解生态文明知识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生态文明问题的方法,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概念及形态。

七、教学难点:

各自心目中的生态是什么?、文明是什么?生态文明是什么?自身的生态文明概念与他人的有什么异同?作样将合理的生态文明观点进行分类、汇总,将之条理化、理论化。

引导学生掌握以下重要时政: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了解典型事件:

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报纸及其它途径搜集有关节能减排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事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拓展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 小结:①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讲,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履行好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和调控,保护公共环境,防止污染,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②从公民个人角度讲,增强公民意识,增强主人意识,不浪费能源。必须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节能减排”上,要自觉树立义务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使节能减排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活质量。

八、课时安排:(15课时左右)

篇3: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计划

关键词:高校教育生态文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理论,作用,措施

前言

教育生态文明强调平衡、统一、融洽、和谐, 即追求教育内部、外部主客体间相互依赖的生态有机性, 互促互利的亲和性、生长性和建构性, 主客体互换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创新性, 其目的是要建立一种自然、文明、开放、创新的育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维系高校教育生态文明的重要生态链和基础, 其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性、文明性。

一、高校教育生态文明基本理论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大体上可以看作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 (社会) 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具体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校园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以及各种后勤服务人员和设施等。教育生态文明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重视和突出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和价值,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以教育传播先进文化知识, 教书育人为目的, 提高人类生态系统的整体素质和创造性, 从而促进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和谐统一。

高校教育生态文明应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把亲和、融洽的精神贯注在每一个因素和环节之中, 重视和突出高校教育的整体功能和价值。高校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 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为重点;教育内容方法应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的兴趣;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应具有艺术性、人文性和亲和性,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休息环境, 达到环境与人的高度协调, 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教师、管理者、后勤服务人员应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 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这一要求的提出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推动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是建立和实现教育生态和谐统一的基础和重要生态链。

在高校教育生态系统中, 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显著特征:注重教育的人文性;树立教育的生命性、未来性、社会性价值;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和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创造生态环境, 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解决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人生和人才的重大问题等。这能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对维持高等教育生态文明, 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功能和价值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实现高校教育生态文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措施

实现高校教育生态文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要结合工作实际和当代青年学生特点努力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一) 以生为本,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性。

当前构建内涵丰富文明生态的高校教育生态系统, 关键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 以及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着眼于“管理学生”, 缺乏管理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 以及自我教育功能发挥程度如何, 都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 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 结合青年学生的个体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要把亲和、融洽的精神贯注在日常育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创新。

要化被动为主动, 把对学生的控制、约束管理改为发展、引导和教育。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与合理要求, 而且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重视学生的合理化建议, 不要一味地被动控制、约束管理学生, 要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鼓励学生把个人成长、发展同学校、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树立主人翁意识, 激发学生关心学校、热爱学校, 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奋进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作为高等生态系统主体 (学生) 的引导者、教育者, 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 爱岗敬业, 乐观向上, 以自己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学生, 为学生做好表率。要积极采取措施, 创造条件, 提供培训进修、学历教育和政治上发展的机会, 使学生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老师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修养, 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日常工作中,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细微入手, 为学生营造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 关心学生的成长, 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的进步, 让学生感觉到时刻有人在关心爱护。以学生为本的同时, 也以思想政治工作者为本, 从而确保教育生态系统的真正和谐。

(二) 求真进取,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

要实现高等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强调和发挥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 不断拓宽内涵,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与社会和谐发展相适应。[2]

1.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 将生态文明理论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在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重要目标, 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中,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与和谐发展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但是, 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主要通过“两课”教学的主渠道, 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主旋律, 以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主要内容进行的显性教育,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具有时代的特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是对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2.注重生态文明理念教育, 促进高校教育生态文明构筑。

生态文明教育能否落到实处, 关键在于思想的转变和认识是否到位。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 要求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态发展观, 合理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文明教育的提出赋予思想政治工作以新的使命, 指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与自然的关系, 逐步形成善待自然的习惯。

(三) 因生而异,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构建文明和谐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是, 大学生由于受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忽视个体差异, 忽视个别教育的重要性, 工作简单化、一刀切, 不考虑生态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就易降低整体教育的效果。因此, 高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学生管理中, 应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 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轨迹, 细心洞察, 把学生个体的心理特殊性和群体的普遍性有机结合起来,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有机结合起来, 保持有效沟通, 采取多种方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3]

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 经济贫困生、成绩后进生、心理问题生、就业困难生等弱势群体是整个系统和谐的关键,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协调各因子和谐的基础, 应把弱势群体的和谐性摆在首要位置。近年来, 大学生尤其是经济贫困生、心理问题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 矛盾日益突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为学生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郑邦山.以人为本: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J].郑州: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8, (4) :28-30.

[2]张昌勇.教育生态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武汉: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2005, 27, (6) :37-39.

篇4: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高校生态教育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影响;生态教育

一、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一)人类文明发展的环境影响

生命不能自足而要依赖环境,生存与环境构成人类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基本矛盾,人类文明正是产生于这一矛盾。文明作为人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样式,自人类产生不断演替至今,大体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几个阶段,目前正进入生态文明。

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人类文明的发生期。这个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主要依靠人们的肢体器官和体力,生产资料一般是天然提供的自然生产资料,人们依靠劳动创造的生产资料极少。正如恩格斯所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由于人口少、人类活动范围小和能力上的相对弱小对环境的干扰基本上处于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范围。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时代。在这个阶段人们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加之耕作技术的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生产力水平亦随之提高,传统农业(耕作业和牧业)比原始渔猎的生产率高出大约10~100倍。人类开始了自觉和不自觉地征服大自然的活动,引起局部地区的水源、土地、森林、草地和野生生物等逐渐退化,成为使历史上一度辉煌的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中亚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文明消失。

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得到了飞跃性提升,使人类与自然对抗的能力大大提高,产生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人们越来越脱离自然、脱离环境,于是人们产生了一个错觉——即人类的作用在于征服自然,而这种错觉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越发强化,尤其是生活在发达国家城市里的人们高度工业化的结果使人类更视己为“与自然对抗的人”,而且其能力也似乎可以“战天斗地”,产生了人类主宰自然的信念。

(二)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工业文明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正从兴盛走向衰亡;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工业文明走向衰亡的基本表现;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工业文明的危机表明了它本身的局限与缺陷,而决不表明人类已经走上了绝路。对于现代人类来讲,不能把地球看成是仅供开发使用的商品,而要把它看成是一个与人类不可分离的共同体。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必须善待自然,为此必然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方式——生态文明。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和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文明,是自然权力受到充分尊重的文明。

二、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及对策

大学生是未来世界进步的中坚力量,其生态价值观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然而要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目标,必须探讨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重视生态伦理教育

在大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大学课程有公共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课程也有关于道德修养等通式教育课程,因此可以从实践层面上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首先,在公共基础课程如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中,不应再局限于人与人的关系,而应扩展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正确对待自然、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专题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较为全面系统的生态伦理教育,形成未来所必须的生态道德素养,且丰富了公共基础课教育的内容,也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

其次,学校还应结合不同的专业开展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生态伦理方面的课程,同时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适度挖掘与生态科学有关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根据教学内容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例如在生物专业的教学中可以以“自然—万物—人”这样一个生物进化的历程说明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在化学专业教学中可以化肥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的两重性阐明人类在为自己谋福址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制造危险;在物理专业的教学中可以核反应的利与弊引导学生树立科技伦理观;在环境专业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不仅使生态伦理教育在各学科的专业教育得到了深化,而且也利于生态伦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再次,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和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态伦理道德。因此,在实施生态伦理教育或环境伦理教育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多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将许多枯燥的原理、基本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在理性和感性上都有所升华,促进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的理解;要将野外考察与教学实验相结合,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氛围,使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观察,对现状的了解,及大自然中环境保护、绿色产品等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情感。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立有特色、有吸引力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站,制作生态文明教育主页,开发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高质量的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软件,以吸引更多学生、读者访问网站,使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范围不断开拓和深化。

总之,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中也要树立自然整体观、科学观,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并构建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强化高校生态文化建设

“解决环境问题的路线是文化的,仅仅依靠技术的改进远远不能奏效,必须确立新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政治社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就必须要注重生态文化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

首先,高等院校具有较强的生态学科科研力量,能组织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专家结合实际深入研究生态文化的有关问题,创新生态文化理论并把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成果反馈到社会,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全社会生态文化建设。高等院校师生对生态建设的内涵及作用的认识深刻,这是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基础。

其次,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要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和教师加强对生态文明相关问题的研究,或以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创新,使大学生不仅能直接分享生态文明最新的研究成果,也使他们切身感受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通过一系列生态文化建设和活动的开展将利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逐步形成。

再次,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在校园建设中应突出环保和持续发展的理念,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校园。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校园生态系统是生态结构与系统功能的统一,它首先体现了物种之间、生物与光、热、水、土等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树立爱树惜草的生态观念。

参考文献:

[1]白光润.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J].人文地理,2003,(2):75-78.

[2]阎伍玖.面向21世纪高等环境教育刍议[J].环境教育,2000,(1):12-13.

[3]薛建明.科技伦理视野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69-70.

[4]王文鹏.生态视角下高校文化建设探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4):26-27.

[5]黎德扬.生态文明是当代社会的历史走向——科技文化视野中的一种解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90-793.

[6]余谋昌.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08,(3):68-71.

[7]贾衛列.生态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J].环境保护,2008,(23):71-73.

篇5:生态文明教育(推荐)

(一)加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 大力开展对公众的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使公众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 生态文明道德观对公众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着力培养公众的生态文明道德观,主要应抓好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的教育。要教育公众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以远大的目光和全球意识辩证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要教育公众充分认识人类在地球这个自然体系中的定 位;要教育公众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的万事万物;要教育公众树立起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思想观念。只有使公众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三)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然性;引导公众强化全球意识和“地球家园意识”,不仅使他们学会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也使他们学会负责,具有“道德感”和“义务感”;引导公众通过参与环境建设实践,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产生质的飞跃,并完善其人格,为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公众树立环境 法律 意识,包括环境法制观念、环境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使他们从环境他律转到环境自律,最终养成环境自律精神。

篇6:教育生态文明论文

森林是区域生态系统之中具备有良好自动净化功能的组成部分,其地位相当重要,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

市景观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其他基础设施所不能够替代的作用。

同时森林生态系统在解决水、土壤、生物多样性问题等方面能够发挥出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森林生态系统保育是一项不能够被忽视的工作。

同时,作为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对生态建设、生态产业以及生态文化进行整合,并通过三要素的耦合来实现生态文明。

因此,需要将林业建设纳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这样才能够对林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

2育林、造林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中国各个地区地形复杂,所具有的生态系统也多种多样,物种相当丰富。

在林业建设中,首要任务应是对当前现存的天然林以及珍贵物种进行充分的保护。

对于造林工作的开展,应该要效法自然,做到因地制宜。

对造林所在区域的自然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以及历史背景等进行充分、综合的考虑,尤其需要对原有的地带性森林植被以及水

体进行保护,根据当地的的地势,对乡土植被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充分体现,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植物组合的多样性以及稳定性,适合栽种林木的就栽种林木,适合种草的则种草。

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功能分区、对具有不同主导功能的森林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例如在河湖渠等水网的沿岸需要对水岸林建设进

行强化,让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防洪固堤、净化水质、改善土壤等各项功能。

3合理调整林业政策

3.1从生态保护逐步转变为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

森林不仅仅可以保护改善气候与生态环境,还能够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具备重要的经济价值。

为此,可以利用森林资源来提供一定的经济来源。

首先,需要加速对森林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英文教师工作总结英语下一篇:描写水仙,写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