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欲望与理性

2024-07-15

作文欲望与理性(精选12篇)

篇1:作文欲望与理性

欲望与理性

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但不是每个人的欲望都会得以实现的。有的人,不顾一切,为了自己的贪婪,也就是所说的欲望,控制不了自己应有的理性思维,最终走上了不该走的路。

这一切都是由于人本身的自控力不足,而导致自己失去理性所付出的代价。

有位年近六旬的法官,一身清廉,在他当法官近三十余年的日子里,没有收过任何贿赂,公正办案,被当地人称为在世的“包青天”。然而,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戏剧性的发生变化。他的欲望,他着周边的和他一样年纪的人们已腰缠万贯时,他的理性思维动摇了,他被自己的欲望所折服了,在近一年时,他尽接爱了上百万的贪款,而后被法院指控受贿。同样的地方,在他审判近三十多年的地方,如今的法官却不是他,他却成为了――被告人。

在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时,人们往往在思考着这样一个简单而又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他会这样呢?一切的一切在思索中也无不法挽回。三十年的清廉,还不到一年就给完全摧毁了。它又何尝不给人深思,何尝不给同样身在官场的人们敲以警钟呢?只有好好控制自己的欲望,自己应有的就可以接受,不是自己的,你再怎么痴心妄想,它仍旧不是你的,这也许应正了那句老话吧。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同样的是一个人,那就是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的主持人王志文,在它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让人敬佩的话。他说:“对,是有人曾经想用金钱贿赂我,但我没有接受。”多么让人深思的话语啊,有时候,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在你不经易的一个念头中,要么,你已经跌入了万丈深渊,要么,你就爬上山的最高峰。你的那一个小小的念头,可以把它看作是你自己的理性,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你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奋斗之后可以得到的欲望,可是贪婪的愿望,但你必须知道,这会让你会出惨痛的代价。

欲望和理性往往就是这么简单地控制着你的思维,你的大脑,所以当我们遇到事,请用正确的理性思维来判断这事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做,在用正确的欲望去支配你的大脑,毕竟,在沙漠的骆驼永远不可能像雄鹰一样在天空上翱翔。

篇2:作文欲望与理性

小天莺听见一个老人在叫卖“一根羽毛换取两个虫子”。就忍痛拔下一根羽毛换了两个虫子,美餐一顿。第二天,妈妈带着小天莺飞翔于天空,妈妈说:“等你羽毛丰满了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得到你所需要的一切。”小天莺虽点头,但心中仍惦记着虫的美味。第三天它一狠心拔下三根羽毛换了六个虫子,吃得非常高兴。以后,它成了老人的常客,不久,小天莺发现自己飞翔的本领远不如从前,但出于吃虫的欲望,它继续拔毛换虫。直到有一天它再也飞不起来了……小天莺羽毛没了,老人也不见了。最后它悲惨地含恨而逝。

许多事物只能满足人的一时欲望,但有的人为它付出的代价却太惨重。有理性的人需要认真掂量啊!请以“欲望与理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篇3:作文欲望与理性

小说选材与写作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它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始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氛围。有三张神秘的必胜之牌, 条件是一次只能用一张, 一晚只能下一次注。凭着这个秘密, 老伯爵夫人年轻时得以赚回了巨额赌债, 后来又帮助了自己的情人, 可是最后却因之而死。然而, 死后伯爵夫人又凭着这个秘密复了仇, 她的亡魂告诉了仇人秘密, 却在冥冥命运的帮助下让他在关键一局抽错了牌!这种离奇、想象都是浪漫主义的常见特征。包括笼罩在每一个人物身上的不可捉摸的命运本身也是浪漫主义式的。作者也利用了一组数字的对应关系来加强了神秘气氛。必赢的牌是三张, 赫尔曼完成冒险需要三次, 因而必须连赌三晚, 而托姆斯基说格尔曼的良心上起码有“三件罪恶”。于是, 那三张必赢之牌成了赫尔曼三宗罪恶的可怕预言, 为了欲望, 他抛弃了爱 (丽莎白) , 并以暴力伤害了他人, 又抛弃了克制的美德, 把人生交给了赌局。

小说的主人公也具有浪漫主义小说主人公的显著特点。无论是高度克己的赫尔曼, 还是冒险狂赌的赫尔曼, 都以自我为绝对中心, 把自己视为最高价值, 为此甘愿强烈压抑自己, 或者孤注一掷。而这样的主人公却总是处于一种对立的环境之中, 被其压抑乃至毁灭。小说的主人公赫尔曼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个俄国化了的德国人。这一身份让这个角色立即拥有了集矛盾、冲突和戏剧于一身的无限可能。作为一个德国人, 赫尔曼骨子里拥有着德国式的冷静与理性。这在小说开头便以点明:“他心里很想参加赌博, 却从来不摸纸牌, 因为他算计过, 他的财产不允许他 (就如他所说的那样) 为了获得分外的钱财而拿必需的那点钱去作牺牲。”这一特性甚至到情节最为紧张的结尾处也没有改变。第二轮赌博, 赫尔曼翻开七点, 赢得九万四千后, 他依旧“冷静地收下钱, 当即就走了。”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亢奋与狂喜。同时, 德国人善于缜密规划和利用的智慧也在赫尔曼身上显露无疑。为了得到老伯爵夫人的那三张牌, 他不惜冷酷地利用其养女伊凡诺夫娜的感情, 从而获得接近老伯爵夫人的机会。而为了让伯爵夫人吐露秘密, 他软硬兼施的手段也异常老练, 甚至在发现伯爵夫人死亡后, 他竟也没有慌乱, 而是向伊凡诺夫娜冷静地讲述事情经过, 然后顺利地通过暗梯走出伯爵夫人家。

赫尔曼身上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德国式特质:野心。然而。他对那三张牌的强烈的占有欲和使用欲最终未能被他同样源自德国的冷静和理性所控制, 而是被他俄国化了的性格所挟持。如伏特加般的烈性、直率与冲动, 使他像着魔一样追随着那三张牌, 更使他一旦到手, 便迫不及待地打破了他长久以来恪守的禁赌原则, 走进了将要进行其命运审判的赌场。

德国式的野心与俄国式的冲动瞬间碰撞出明亮而刺眼的火花。原本具有种种矛盾和冲突的两国性格在这一点上一拍即合, 共同产生了最具戏剧性的结果赫尔曼早已在心底凝炼的欲望与贪婪被彻底地激发他下了巨大的赌注, 觊觎着加倍巨大的财富。

于是, 黑桃皇后终于登场了。在这部足有7个章节的小说中的前五章, 普希金一直像捉迷藏一样对黑桃皇后只字不提, 甚至刻意地数次强调3点、7点和爱司的重要性。直到第六章最后, 第三轮决斗般的赌局, 赫尔曼在只要出爱司就会赢得情况下, 鬼使神差地出了黑桃皇后。

黑桃皇后的出现, 是整部小说的高潮之处、点睛之笔, 它改变了赫尔曼的命运, 改变了故事的走势;它使前一秒还充溢于赫尔曼全身的希望与自信的光环在后一秒土崩瓦解为欲望和贪婪凝炼成的巨大黑洞。据说, 黑桃皇后是希腊智慧和战争女神帕拉斯·阿西娜的化身, 是方块、红桃、梅花、黑桃4位皇后中惟一手持武器的皇后。小说中, 正是她, 在赫尔曼的欲望和贪婪达到最高峰的时候陡然出现, 用手中的武器将赫尔曼狠狠刺中, 使他一败涂地, 变成了一位终日念叨着4张牌名字的精神病人。

值得注意的是, 普希金在小说第六章的结尾处给了读者某种暗示。赫尔曼看到眯起眼冷笑的黑桃皇后, 恐惧地叫出了“老太婆!”三个字。看来, 黑桃皇后不仅仅是一张牌。它是那张卜书中表示“暗中捣蛋”、终结赫尔曼命运的扑克牌;她也是知晓那同点金石等价的三张牌, 却将秘密埋藏在心底60年, 并在死后透露给赫尔曼的老伯爵夫人;她还是为了获取想要的信息动用智慧, 为了得到想要的财富和土地发动战争的女神帕拉斯·阿西娜。其实, 黑桃皇后是那股在心底涌动、凝炼已久, 不加克制便会喷流而出的欲望与贪婪;其实, 每个人心底都埋藏着一个随时可能引爆毁灭的黑桃皇后。

关于小说《黑桃皇后》,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段贴切而精彩的评论:“在普希金面前, 我们全都是一些侏儒, 我们中间已经没有他那样的天才了!他的幻想多么有力、多么美!前不久, 我读了他的《黑桃皇后》, 这才叫幻想呀……追踪赫尔曼的一切行为、一切痛苦和一切希望, 临了, 陡然间让他一败涂地。”以赌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 但真正能够抓住人心, 带给人巨大感触与震撼, 被无数次改编为电影、歌剧、芭蕾舞剧, 成为无可置疑的经典的, 仅《黑桃皇后》一部。普希金用他特有的干净、精炼、潇洒流畅却又明察秋毫的笔触, 向读者展示了围绕赌徒赫尔曼和三张制胜牌的一个神秘而戏剧的故事。

普希金这位俄国文学之父早期是浪漫主义者, 而后期则完成了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并创作了代表作品,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有机融合的精品, 它不仅是普希金个人创作发展的鲜明体现, 也是19世纪两股文学主流交汇的杰作之一。实际上, 19世纪中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终结, 并非宣告浪漫主义美学理想、方法的死亡, 它与现实主义文学汇合, 共同形成了19世纪文学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综合的文学也正是许多早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所明确追求的。如果说《黑桃皇后》是普希金雕琢打磨出的一颗钻石, 那么其中对主人公赫尔曼性格的成功塑造和结尾处黑桃皇后的出场, 无疑是两个最耀眼的切面。这耀眼的光芒所折射出的是普希金天才的文笔与构思, 令人不得不心悦诚服拍案叫绝

摘要:《黑桃皇后》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之一。全书通过对彼得堡上流社会赌徒生活的描写, 刻画了主人公赫尔曼的坚强性格和贪婪野心, 预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临近。

关键词:普希金,赫尔曼,欲望,贪婪,现实主义

参考文献

[1]凡保轩.人生的迷局——从「黑桃皇后」看浪漫主义小说.小说选刊, 2009, (07) .

篇4:理性与欲望

TG:我在格林堡长大。那地方生活不易,现在还是那样。总是能看到年轻人因为愚蠢丢掉性命,每天都有人被抓,被送到州区的监狱,总是有人死去。这样的经历会给人造成心理创伤,你得想办法让自己不要走上那样的路。很幸运,我从那里走出来了。

SLAM:最开始打篮球时,你几岁?

TG:差不多5岁。我见过“魔鬼”ED.史密斯①,他跟我住在一个街区,他是街球传奇。我一直看他打球,因为他打球,所以我才想打球。

SLAM:那时候你会去什么地方打球?

TG:就是在室外。大部分时候我会去马西贫民住宅区找我的堂兄弟,他们住在那。但我总被赶出场地,我几乎每天都会打架,因为其他人会抢走我的篮球。我得在场外等到晚上10点,才能拿回自己的球。那几年我不得不忍受别人的欺负,直到我年龄够大,能占据球场后,那一切才结束。

SLAM:你的篮球技术是跟家人学的吗?

TG:我父亲打球的足迹遍布整个布鲁克林,我总是跟着他去不同的贫民窟,看其他孩子生活的环境。有时候这挺有意思的,但有时候很糟糕,因为比赛后可能会发生枪战或斗殴。不过,能走遍全纽约不同的贫民窟也很让人开心,布鲁克林,布朗克斯,皇后区什么的。你能看到每个人过着不同的生活,打球的方式也不一样。

SLAM:有没有哪个人是你一直想去对抗的?

TG:有一年我参加了一个叫“王国”的联赛,我和一个自称Franchise②的人是对手。有机会跟他单挑,我特兴奋,因为他是街球传奇。我在他面前投进了一个球,我当时真的感觉天空才是我的极限!我能行!他在我眼里就像上帝一样,因为,有NBA球员来我们这打球时,他总能赢。那是我篮球生涯的闪光点,能防守他,我就很高兴了。他不是NBA球员,只是个有名的人而已。

SLAM:小时候你支持哪支球队?谁是你最喜欢的球员?

TG:从小我就是尼克斯球迷,不过后来妈妈把我送到了加州(吉布森中学的最后三年在加州度过的),我也成了湖人球迷。我最喜欢的球员是克里斯·柴尔斯和阿兰·休斯顿。柴尔斯太横了,他,阿兰·休斯顿和拉特里尔·斯普雷维尔的组合,谁都不怕,所以我喜欢他们。这挺有意思的,我和锡伯杜教练没事就会聊那些尼克斯球员,他也是亲历者,当时,他是尼克斯的助理教练。他告诉我,那些人有多坚韧,跟我说他们跟我们现在的球风很像。他们什么都不在乎,人们总是不看好他们。

SLAM:你多久回一次家乡?

TG:每年夏天回纽约时,我要么在马西,要么在格林堡。我经常回老房子,爸妈还留着那套房子,所以我们还会去那看看,以前的东西我们都留着呢。大部分时候,我住在曼哈顿,但有时候我会在马西的贫民区过夜,有时候会住在布鲁克林的老房子。人们挺惊讶我还住在那个地方,他们说,“他爱这个社区。”我还是以前那个人,什么都没变,而且,我永远不会变。 ——Adam Figman

篇5:用理性战胜欲望作文690

人,作为万物之灵,栖息于天地之间。哲人说过,思想是史上最美的花朵,而面对欲望和理性,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人常说,欲望是魔鬼。残暴的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之后为满足一己之欲大修宫殿,致使民不聊生,因为他的欲望,秦王朝至秦二世便彻底毁灭。灭秦者秦也,秦始皇因为自己的欲望,断送了自己的王朝,人人都知欲望是个魔鬼,可每当这个魔鬼来到之时却很少有人拒绝,魔鬼终究是魔鬼,接受魔鬼的人,终会灭亡.欲望不仅能残害自己,还会伤害他人。在现代社会,那些利欲熏心的承包商,为了一己私欲,拖欠农民工工资。难道他们不知道农民工生活艰苦吗?不知道农民工为了上学的孩子或是为了在家病重的父母,顶着烈日,流着血汗工作吗?而那些沉陷于欲望的承包商,却拿着钱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是财欲,不仅给他们套上了人性泯灭的外衣,还会影响多少人的生活啊。而他们最终也会因欲望受到良心的谴责。

欲望的魔鬼,残害了一个又一个心灵。但是,没有欲望真的能行吗?

没有千万年来飞天的欲望,“神舟”又怎能翱翔天宇;没有嫦娥奔月的幻想,月球又怎能真实地再现于我们眼前;没有重建家园的欲望,汶川又怎能展现出如此蒸蒸日上的气势;没有富民强国的欲望,中国又怎会如此迅速地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对美好生活的原始欲望,这个世界拿什么来发展?

没有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真的不行。但过分的欲望却又陷人于深渊之中。因此,我们需要理性这个天使,用天使去净化魔鬼,再用“魔鬼”强大的力量来推动人类进步。

篇6:理想与欲望作文

11月21日的下午,广西师大王城大礼堂人山人海、座无虚席。一场思想与智慧的碰撞拉开了序幕。这是最后一场沙龙压轴戏,为的是庆祝广西师大出版社的25岁生日。两位学者,著名节目主持人梁文道和画家陈丹青的到场让现场一度火爆。主题是《谈谈大学聊聊理想》。

梁文道先生开头场,负责讲“大学”部分。从中国式的教育制度讲起,再到国外的教育。他提到一个特别值得思考也是一个老话长谈的问题:中国式教育,即家长包办教育,政府官办教育,学校精英教育等。梁先生说,中国的孩子从小被灌输所谓的主流思想,被灌输父辈的官本位、“知识有用无用论”等思想,孩子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生活教给他们的只是条条框框的东西,全是别人说怎么样就怎么做,没有自己的话语。学生不敢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一旦说出来,心想,“哦,爸妈可能不同意,学校社会可能不会接受吧,他们不理解也不会答应,那还是算了吧。”爸妈不懂,跟他们讲简直是“对牛弹琴”、“鸡对鸭讲”。其实他们还是懂一点的,因为我们触动了他们的底线。闹僵的结果只有发飙式的“反抗”了,不是出走就是关起门来自我封闭。一个发自内心的想法刚刚萌芽,原本可以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可是由于社会、家庭的束缚和阻碍,它还未成长,就被死死地扼杀在摇篮里。这或许就是中国教育带来的悲哀吧。

再谈国外教育,梁先生从王城校区说起,他说很少看过这么有富有历史底蕴又不乏美感的校区,当然也很少看到哪个校区要收费、门票还不低的。这是一个切入点。国外的教育很讲究开放性,我们的大学,一方面是“学”,即可看作一个综合的实验。所以在实验过程过,出现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因素不仅不应该以打击异类的心态看待,而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理解并加以引导。另一方面是“教”,大学是培养人才,就是出成果了。因此大学的目的就不仅仅是盈利或闭门造车了,而应该是带着“普世”的精神,让大学变成一个真正为全国、全人类、全世界服务的教育基地。

从梁先生话中,我读到了中国教育制度“官本位、重功用”的根深蒂固,也读出了中国的特有教育。

提到“理想”,让我感到震惊的是画家陈丹青先生。他提到自己当年插队下乡的地方竟然是我们老家宁都。他说,老百姓对这些下乡的青年还是一知半解,以为“知识分子的下乡就是和老百姓抢饭碗”。知青的处境可见一斑。我们的祖辈父辈那时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可如今,有些老区的人民依然没摆脱温饱。

陈先生在文革下乡时期可以说没有理想,只有一些欲望。他承认,自己小时候的理想是当画家。一个从乡下一直跟随他到美国纽约,就连做梦都想起的最大“理想”竟然是希望调到当年插队的隔壁乡镇-——对坊乡!原因是这个乡“靠马路,人多”。这个真实而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理想与其说是理想,不如说是欲望。以致现在的他都分不清什么是理想和欲望。

其实他对理想是模糊的,但是对理想的追求却十分清晰。而这种理想在他看来不是从小就能实现的,欲望和理想的分界岭是大学,78年恢复高考让他重获希望。读大学后才知道,原来自己当时的理想只不过是一些欲望的`叠加,最后才演变成所谓的“理想”。但是这个理想后来又慢慢变成了欲望,此时的欲望已经不是理想了。因为理想实现了,可接着欲望又来了。当欲望变成理想后,欲望又开始了。有些时候,我们不也一直徘徊在欲望和理想中吗?从他的讲述中,我读出了那个为理想坚持不渝的人格魅力,还有他内心的伤痛。

对于大学,众说纷纭。诚如我们读《丑陋的中国人》一样,“我们的文化出问题了”。就像孙观汉先生《环境与地气》里讲的一样,用种田人的言语来说,问题不在“种子”,而在“地气”,地气就是环境,包括人性的习俗。一谈中国大学,说好是“牛”,说差的一个字“烂”。大学不是说说就会变成大学,但是不说就永远只是中学或小学水平。我们的学生缺少的是和父母的沟通,我们的大学就像一个人,外表很彪悍,但是心灵却很脆弱。相比之下,国外的大学却是不管外表平凡或高贵,内心要强大。因此,我们的大学需要的不是“上传下达”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是和家长、政府、社会沟通后的抉择。我们的悲观或是乐观,亦是达观;我们的大学感性或是理性,皆是人性。

对于理想,没有绝对定义。在农民眼里,种粮丰收是他们的理想,在知识分子眼里,传道授业是他们的理想。可是我们很多时候理想偏离了轨道或者不在轨道上,也只是把理想当欲望,而且也能想出很多追求欲望的方法,当然,我们也有很多实实在在的理想,也能说出许多实现理想的途径,但是能真正去做并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

我的大学曾经就是我的理想,现在我的理想实现了,可我的欲望也来了。我的理想慢慢地疏远了我。在理想的国度里,我偶尔也会迷失方向。

篇7:欲望与快乐高一作文素材

漫漫人生路,沧桑几许,幸福几何,坐看云起,超然物外者更是少之又少,人总会于不知不觉中背离自己所坚守的东西,去追求欲,我明白这就叫作本性。佛家有两首诗,一首《谒神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首《谒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们常认为后一首诗是顿悟,内心没有欲念,人又何从去惹尘埃,而认为前一首是渐修,内心的洁净要靠勤拂拭。

人生在世,穿行于世事混沌之中,如行走黄沙,又怎能断定无欲,人际关系商业化的今天,许多人被欲望占据了一切,茫然失意中沉沦于利益的世界,他们的神经整日被担忧所控制,于繁忙的都市中,机械地游走。有如在冷淡中浸泡,很难找回热情,因此《谒神季》更形象的说明了当下的生活。

梭罗曾在他的着作《瓦尔登湖》中说道:“多余的金钱只能购买多余的物质,真正的生活不需要金钱!”且不论此话是否过于偏激,但是梭罗似乎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他用极少数的物质在瓦尔登湖畔维持着自己的生活,并喂饱了那原本贫瘠的心灵,我想人只所以惶恐,急匆匆地生活在世上,是将追求剩余的物质作为了人生的目标,悲苦便生于欲望本身。

王昌龄说:“一片冰心在玉壶。”我们很难达到心弱怀冰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勤加控制,勤加拂拭,让自己的心灵做到不为欲望所动。

篇8:奥运营销:欲望与理性

经过多次扩建的首都机场,周转量达到了6000万人次,几乎相当于整个法国的人口,机场内的手推车、墙面液晶电视以及通往机场的高速路上,到处都是广告,洋溢着强烈的商业欲望,花了大价钱的企业家们希望用另一张面孔迎接奥运会从世界各地带来的商机。

这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所有的人都为之陶醉。尤伯罗斯打开了欲望的魔盒子,众多企业争抢奥运权益仿佛是在争抢一只能生金蛋的母鸡。企业家们希望把自己的资金投放到奥运会充满魅力的魔盒里,一觉醒来便可获得成倍收益。在他们看来,赌注下得越大,回报理所当然应该更多。

“在任何场合,企业的资源都不足以利用它所面对的所有机会,或回避它所受到的所有威胁。因此,战略基本上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成功的战略必须将主要的资源用于利用最有决定性的机会。”就像威廉·科恩所说的那样,当营销进入“整合”时代,公益营销、体育营销、事件营销等都将成为可供企业选择的营销工具,关键在于用哪一种工具解决哪一种问题最有效。

至于奥运营销,更像是一个体积庞大的工具箱,企业能否从中找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工具并予以有效组合,以自身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奥运商机,回避风险,最终帮助自己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并不像在跑马场进行赌博那样简单。摆有企业面前极为现实的问题是:是通过线上战略(above the line)以建立国际品牌战略为导向,并为此选择更为广泛的媒体推广和公益性质更强的奥运事件营销,还是侧重于线下战略,以奥运会为契机,找准时效节点,加大推广力度,追求产品促销的效果?或者是二者兼顾,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因为说到底,奥运营销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赞助、事件营销等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任何短视的做法,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企业品牌创意能力的匮乏和执行能力的低下,都将导致企业的奥运营销行为成为得不偿失的烧钱运动。

无论是北京,还是雅典、巴塞罗纳,其商业逻辑都是一样的:如果企业的投入没有回报,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价值。奥运会的五环标志放射着迷人的光芒,在令人心醉神迷的同时,也被赋予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期待。面对奥运营销,企业家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自己是否足够理性?是为了强化自己在国内的市场地位,还是“项公舞剑”意在国际化?是为了短期收益,还是为了基业长青着眼于未来?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人们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急剧变化之中。因此,梦想着借助奥运营销让世界接纳自己的企业,首先必须了解变化着的世界。为了赢得国际商业社会的尊敬,所有企业必须遵从人文价值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奥运会不仅仅是北京的奥运会,它更是全世界的奥运会。当奥运精神深入北京城的血脉之中时,北京也在把一颗明珠嵌入国际社会的价值体系,爆发出东方文明巨大的能量。

篇9:欲望与方向600字作文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短篇故事:

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再往前跑有人告诉他,你到了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钱,更多的享受。可是,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故事发人深省,正如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里告诉我们的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那些因贪图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东西丢弃的.人,是愚蠢的。

欲望是人前进的动力。人,活着,当然要努力奋斗往前走,但也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往回跑。不然,欲望发展至贪婪成性,就会在欲望中沉沦,迷失方向,走向绝处。

往回跑不是捞一把就走,是一种智慧和境界。善良的人性,正直的品格,决定一个人的道德高低与价值取向。时代华纳公司老板泰德?特纳就做过决定,以每年捐一亿美元的速度,分捐资10亿美元给联合国用于慈善事业。

篇10:关于欲望与理想800字作文

东方是这样,其实西方人也是用理想来支撑人生的,《炼金术士》在西方一版再版,它启示人们实现梦想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美国、法国等国家都把这样一本宣传梦想的力量的书放到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中,西方评论家把这本书誉为影响心灵的经典。

我们当然承认理想的力量。问题是,我是普通人,拯救苍生的远大理想离我太远,我还需要坚守那渺远的理想么?

其实,常识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伟大的事业都是从点滴小事做起的,那个理想,在事业成功过程中,能起到一种精神动力的作用,让我们在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不随便放弃。

中国文化传统上把世人的人生态度分为“入世”和“出世”两种,哲学家、国学大师梁漱溟把这种传统的两分法细化为“逐求、厌离、郑重”三种,这样来区分人生态度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决“欲望”和“理想”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首先有要有逐求的愿望,才会把人的才智发挥到极致,努力去挑战外部世界。我们起码应该肯定“逐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人们在这个层次的追求中碰到矛盾的时候,会有痛苦,会产生一种进退的煎熬,于是有人就会觉得人生太苦,一部分人就选择归隐,或干脆遁入空门,这种人生态度曾在古代的乱世大行其道。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总是有这样一部分人,不怕苦心志,不怕饿体肤,不怕空乏其身,艰难困苦,勇往向前,这就是梁漱溟所说的“郑重”的人生态度。“逐求”的态度是对人和世界的关系而言的,“郑重”的态度是对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而言的。

我们突然明白了,人活下去的动力来自于追求。当我们要解决温饱等基本生活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得要有欲望。

适当的欲望不是罪过,当我们想拥有前进的物质基础的时候,就有了动力;当我们想让我们的亲人生活得好一点的时候,就有了奋斗的方向。

只是,我们的人生不只是温饱那么简单就可以满足,当我们解决了温饱,我们也住上了三室两厅,我们也开上了“本田”、“奥迪”之后,我们该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不是“欲望”所能解决的问题,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这个时候必须要有理想来支撑我们的人生。马斯洛心理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满足了浅层次的生活需求后,必须要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来引领人生,其中理想就是高层次的需求。于是,我们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老而弥坚,周游列国,那是因为西周初年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成了他的理想;我们也明白了,司马迁为什么他的那些真朋友假朋友都觉得他该为尊严而死的时候他能选择那么艰难地活着;我们也明白了,马云完全不必为温饱担心的时候,他为什么还要殚精竭虑地往前走,去开辟一个又一个的新领域?是社会担当情怀让他们成了这个社会的精英。

篇11:高中议论文作文:理想与欲望

他写,儿时家在乡村,学校破落,那时的理想是当个科学家,像课本中那些人一样。努力学习,为了理想。

初中时在山外镇上,理想依然不变,依然努力学习。

高中时去了县城,第一次看见繁华城市,科学家的理想淡去,只想考个好大学,以后留在城里。

大学时去了一个更大的城市,基本不再想理想的问题,谈了好几次恋爱,然后想着毕业后的去留,只想找一个好的工作。

走上社会,奔波了两年,不停地跳槽,总觉得不满意。离自己预期的生活还远。

终于买了房子,然后考上公务员,然后谈恋爱,找到了一个颇有权势的女友,结婚。然后,凭能力,凭门路,慢慢地向上提升。

再后来,该有的全有了,理想,梦想,更是在生命中淡得无踪。有时想起,很茫然,似乎又很麻木。

他和我说:“前些天,我翻看以前的东西,看到小学时写的作文,看到自己的理想,忽然就有些郁闷,觉得这一生身不由己!”

心里忽然一阵悸动,想想自己的经历,想想最初的梦想,不说背道而驰,也是相去甚远。那么,到底是什么,在牵着我们向着未知方向走?

想起一个前辈,他是我们市里画界泰斗。我们了解他一生的际遇。

少年时爱画,家穷,就在沙地上画。

青年时常常因为练画而耽误许多事,甚至错过一些不错的际遇,虽然许多艰难,依然不放弃。

中年时赶上十年**,被牵连其中,他被下放到乡村,每天都放鸭子,他就日日观察鸭子,在心里不停地揣摩。

后来平反,他重返画坛,人们惊讶地发现,他的画技不退反进。而当初那些和他一起被下放劳改的艺术家,多已放弃了梦想。

忽然明白,我们身不由己地,到底是被什么牵着向前走。我们被欲望牵着向前,脚步停不下来。而更多的时候,欲望常常披着梦想的外衣,让我们难以分辨,随之辗转,最终难觅归路。

就如我那个大哥,他看似一生都在追求着,其实,只是在追着一种欲望的心境在奔忙。所以才会有感慨,才会感觉丢失了自己。

而那位前辈,却是让梦想牵着自己的心,所以才会一种行来,走至春暖花开。同样是被牵着走,梦想和欲望,却是不同的种种。也许,境遇会有相似,但心境却是迥然。

篇12:作文欲望与理性

关键词:强奸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证据;调研报告

1.问题的提出

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检察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共接办涉嫌强奸罪案件16起,本文以此类案件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检察机关对上述案件的案件审查报告等相关材料,总结该地区这一年度内强奸罪案件呈现的基本特征、行为特点与证据特点,力求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强奸罪案件多发的深层原因和预防方式。

2.案件基本特点

A.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基本情况

a.年龄层次

6起案件22名犯罪嫌疑人(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的案件有3起)平均年龄为24.8岁。其中,未成年人5名(15~17岁),占总数的22.7%,18~40岁的14人,占总数的63.6%,40岁以上3人(42~46岁),占总数的13.6%。由此可见,中青年阶层,尤其是24岁左右的青年,仍是此类犯罪的主要年龄阶段。这一阶段正是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和不断成熟期,欲望的增长又没有合理途径宣泄和排解,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令其迷失,理性渐渐湮没在急需发泄的欲望之中。

16起案件共涉及被害人18人,平均年龄21.8岁。其中,未成年人7人,占总数的38.9%,包括未满14周岁幼女2人;18~30岁9人,占总数的50%;30~40岁2人,占总数的11.1%。由于年轻女性处于生理的黄金阶段,更有魅力,并且年轻女性生活交际广泛,夜生活等相应更加丰富,因此这一年龄段的被害者更多。另外,由于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不小,被害人平均年龄偏低,因其阅历浅,思想单纯,更容易成为犯罪嫌疑人的目标。

b.教育背景和职业分布

身份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具有的特定资格和人身状况,不仅包括临时取得的资格,也包括长期或终身取得的资格,当今社会,人的职业角色是识别一个人身份的最显著标志。[2]从身份认定分析可以看出某个群体在此类案件中的分布比例,乃至发现一定的犯罪成因。

22名犯罪嫌疑人中,小学文化6人,初中文化9人,中专文化2人,高中文化3人,大专文化2人。其中,仅受过义务制教育的15人,占总数的68.2%,大学文化程度占比例不足10%,样本中未见本科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犯罪嫌疑人。随着义务制教育的推行,文盲半文盲已经较为少见了,但犯罪嫌疑人受教育程度总体依然偏低。从职业划分学生2人,无业9人,农民7人(多来自郊区、外县或外省),司机、服务人员等职业4人,由此可见,无较固定居所和工作的人数为16人,占总数的72.7%。

反观被害人一方,18名被害人受教育程度多数集中在初中文化,职业类型分散较广,多见于学生、服务行业工作人员(茶秀、足浴等商业场所),此类人群外形多青春靓丽,性格活泼易于结交,未见其他明显特征。

c.心理特点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大致有误解[3]、试探、临时起意、侥幸、私下解决、预谋等几种情况,在样本案件中,试探、侥幸心理尤为凸现,犯罪嫌疑人通常哄骗或借助酒精的作用,向被害人提出性要求,遭到拒绝或者反抗不明显的时候,会利用适当的身体优势逼迫被害人就范。

16起案件中,25%的被害人在受到伤害后没有选择立即报警,甚至有2名被害人在之后又因犯罪嫌疑人哄骗再次遭到伤害。在这些案件中,被害人多数处于一种无知、轻信的状态,因与对方相识而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往往会因为被害人一时疏忽就“引狼入室”了。[4]

B.嫌疑人与被害人关系:熟人作案的比例比较高

16起强奸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曾经存在男女朋友或通奸关系的有4起,双方存在同学、同事、老乡关系的4起,因工作、朋友介绍、娱乐活动等原因案发前以相识的4起,上述三种情况占案件总数的75%。陌生人临时起意的仅有2起。[5]此外,还有因纠纷等偶发因素实施报复行为的1起,经预谋抢劫过程中实施强奸犯罪行为的1起。

由此可见,陌生人作案并不多见,反而熟人作案的比例比较高。深究原因,新城区是西安市的老城区之一,人口密度大,临时起意的强奸缺乏适合的作案环境。而选择熟识的人作为目标,首先容易取得对方信任,以便造成一定的机会,再者对被害人心理会造成微妙影响,被害人往往因害怕有损名声而可能倾向于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C.作案手段:从手段上看,对被害人多以哄骗以及身体压制、言语威胁等轻微暴力手段和其他非暴力手段为主,严重暴力手段并不常见

由于级别管辖的限制,由基层检察院经手的强奸案件,犯罪嫌疑人大多没有采用严重暴力手段,不存在重伤或死亡的严重后果。经统计,持凶器胁迫或殴打被害人的强奸案件有4起,占案件总数的25%,利用身体优势压制被害人并以言语哄骗或威胁的有11起,占起诉案件总数的68.8%。[6]这些案件由于暴力手段较轻,除挣扎或拉扯过程中造成的瘀伤外,被害人身体未检出其他明显伤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件中利用醉酒作为实施强奸辅助手段的有5起,占案件总数的31.3%。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本身是同事关系或经朋友介绍认识,在舞厅、KTV、餐馆等地方被劝酒、灌酒,有的被害人甚至自己主动饮酒,而导致头脑不清醒,被犯罪嫌疑人带至酒店或隐蔽地点实施强奸。

3.对证据情况的统计分析

A.犯罪嫌疑人的否认与辩解

經过统计,16起强奸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从始至终自愿认罪,前后供述基本一致的6件,占全部案件的37.5%,主动承认犯罪行为的比例较低。始终不承认自己有犯罪行为的2人[7],其他案件犯罪嫌疑人前后供述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供述初期不承认,或者最后又翻供。这里并不排除犯罪嫌疑人因突然、激动或者酒精刺激记忆不清。

笔者在归纳强奸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辩解理由时发现:“恋爱关系”、“半推半就”、“你情我愿”是这几个辩解理由最为常见。两人过往有恋爱关系、被害人不激烈反抗、酒精催化作用等问题都会使犯罪嫌疑人认识错误,觉得自己并没有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强奸行为。

另外,除早有预谋的犯罪,犯罪嫌疑人在事后往往心理上充满恐惧感,害怕被公安机关发现,此时会选择逃跑或者在供述中讲问题引入其他轨迹。

B.强奸罪的证据类型

强奸案件的证据类型比较固定,主要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现场勘验、检查笔录、生物物证鉴定(DNA)。其中只有相关书证、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是所有案件都能够取得的证据。

有8起即50%的案件出具了生物物证鉴定书,证明被害人阴道、内裤处提取的精斑或胎儿与犯罪嫌疑人的基因一致。4起即25%的案件有伤情鉴定结论书,证实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受伤情况。所有案件都提供有“医院诊断病历”,证实被害人处女膜破损情况以及初步的伤情检验。

在强奸犯罪中,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接触时间相对较长,在此过程中,被害人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数、形体、面貌、口音、年龄、衣着、身体上的标记,甚至身体上的特殊气味都会有所认识。因此,被害人陈述是强奸案件中的一个重要证据,被害人陈述往往较为具体、详细、全面。但如果被害人遭受暴力殴打或侮辱等行为的强烈刺激,可能会导致记忆的偏差。

案发现场往往留有双方的对抗痕迹、精斑、毛发、指纹、脚印等犯罪证据,及时、认真、细致的现场勘查能为证实犯罪、寻找犯罪嫌疑人提供可靠的依据。但由于某些被害人报案不及时或其他原因,经营者有时在侦查人员赶到之前就已经将现场打扫干净,破坏了证据的主要来源,对破案造成一定的困难。

C.缺失的证人

几乎所有的强奸案件都有证人证言,但多为事后听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提及的事件概况、酒店或招待所工作人员对于当事双方来去时的情形描述,而真正有目击证人证实其目睹强奸行为经过的案件为0起。案件审查起诉中可以依托的证据主要还是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抓获经过、现场勘查记录、物证痕迹检验以及生物鉴定结论等。

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性行为本身的私密性,强奸案件一般有其特殊的时空范围,犯罪嫌疑人多会选取容易掩盖犯罪行为的夜晚、隐蔽性较好的家中、酒店或者招待所等地点实施犯罪行为,以至于案发过程往往是“一对一的战争”,没有其他人能够对案发当时的情况作出客观说明,致使事发经过和当事者双方的主观心态难以认定。

D.犯罪嫌疑人供述VS被害人陈述

通过对16起案件审查报告的研读,笔者发现相当数量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被害人陈述之前存在矛盾和疑点,包括带至案发现场的方式、暴力强制的方式、反抗程度等方面。被害人有时会存在夸张性的描述记不清,也有一些人对细节问题的描述前后矛盾,最后归结于“当时脑子一片空白,记不清楚了。”[8]因此在案件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事件的起因和犯罪过程,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被害人的陈述会产生质的不同,往往各执一词,难以认定事实的情况究竟如何。

强奸犯罪多发生在夜间,加之案发现场封闭偏僻的特殊性,制约了被害人的感知能力,会影响被害人的感知、识别能力,致使被害人陈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被害人也可能因为案发时精神紧张、惊恐甚至昏厥,产生记忆混乱、中断或错觉;也有的被害人出于强烈憎恶,会在陈述中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夸大其词。[9]而犯罪嫌疑人为了替自己开脱罪责,有时会将问题推向被害人,或者隐瞒篡改一些细节。这些都为案件的调查取证带来一定的障碍。

4.强奸案件多发原因

从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反映出,文化教育仍旧比较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漠视女性的权益。犯罪者多缺乏必要的文化修养,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顾及行为后果。其对法律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对自己的行为最终会导致怎样的社会危害,将会受到什么处罚一无所知。犯罪者在自身欲望累积时,不能寻求更适合的方式发泄,而是不顾后果的急于宣泄情绪,理性的缺失使其堕入罪恶的牢笼。

经济建设的光环下,要看到精神文化生活的缺乏。在温饱已基本解决的今天,生存压力已经不是威胁人们的首要问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健康的精神文化消遣的需要日渐凸显。犯罪嫌疑人多为社会闲散人员,不再上学也不工作,经常纠结在一起打架惹事,终日流连于黑网吧、迪厅之类的不良场所,还有个别被害人也是因为与犯罪嫌疑人在娱乐场所吃饭喝酒,只顾一时兴起通宵疯闹,随之放松警惕,才被对方带到酒店导致一辈子的伤痛。[10]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情况,反映出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目前,我国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领域,大家往往羞于谈论性问题,“谈性色变”的状态使很多人无法面对正常生理需求。尤其是未成年人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但是由于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通,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使得他们在性知识上表现为愚昧无知,往往会导致性犯罪或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家庭保护和沟通不足。父母可能工作较忙,无暇照顾家庭,一些孩子被寄养在亲戚邻居家,有的孩子甚至独守门户。由于缺少与亲人的沟通和交流,成长环境缺乏亲情和关爱,行为矫正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从而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最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某些青少年则缺乏对世事的认识,缺失自我保护能力,客观上给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

“熟人强奸案件”多发缘于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性别文化影响。在案件的审查期间,反映出一些男性的性行为逻辑——只要不明显反抗,那就是愿意,我就可以继续。由于社会性别文化对女性的消极影响,有些女性在被侵害后因为怕惹事、怕没脸见人等原因,不敢报案,甚至受制于犯罪嫌疑人,又反过来强化了男性惯有的强势思维。

5.警钟长鸣

A.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预防性犯罪必须: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减少暴力犯罪的发生。加强良好的理想、道德教育,培养健全型人格,提高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指导人们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处理较为复杂的家庭、社会关系。不断完善各项精神文明设施建设,比如增设图书馆、培训中心,不断丰富群众精神娱乐方式,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倡导文明规范行为,有效降低犯罪率。

B.大力加强性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政府应该联合妇联、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社区、妇女儿童保护民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活动,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的能力。指导女性掌握基本自救技能,学习应对措施、自救渠道,鼓励女性勇于揭露犯罪。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需要社会各阶层共同付出努力。

C.加强监管,防微杜浙

公安机关应加强对网络、音像制品、娱乐场所、旅社等的监管,对传播淫秽物品,色情视频,黄色信息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同时对卖淫嫖娼的现象要坚决打击取缔。净化大众传播媒体,杜绝色情渲染。娱乐场所、酒店旅社也应遵守相应法律法规,严格实行登记制度,杜绝未成年人进入。

D.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

加大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投入,组织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在学校开设关于性知识、性教育的课程,消除性知识教育在未成年人中的“真空”,同时开设一些关于安全意识的课程,教育孩子必要的保护意识和社会常识。家庭教育也应与学校教育联合起来,关爱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和心理变化,为孩子构筑坚固的堡垒。

E.各司法、执法机关要加大对强奸犯罪的打击力度

只有将侦查、逮捕、提起公诉、审判各环节工作有机起来,对此类严重刑事犯罪行为提高重视,着力突破证据种类单一、取证艰难等棘手问题,不断融合借鉴新的学术理论支持,大力惩治强奸犯罪,才能形成刑法震慑力和指引性作用,确保社会安宁,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苏力泽.性与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莫洪宪主编.刑事被害救濟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西新检刑诉审[2011]278号

[4]西新检刑诉审[2011]385号

[5]西新检刑诉审[2011]176号

[6]案件来源:西新检刑诉审[2011]66号

[7]西新检刑诉审[2011]385号

[8]西新检刑诉审[2011]279号

[9]陈为钢,张少林著.刑事证明方法与技巧.人民检察出版社.2008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我喜欢的小鸽子下一篇:最新劳动争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