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2024-08-05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精选9篇)

篇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认为教

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招牌或幌子的看法是可取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对: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输送知识信息,听、说、读、写训练,课外阅读,课外其它活动等都是教育的途径,只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途径畅通,那些闪光的思想、闪光的精神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一、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闪现思想的火花

学科教学体现德育,课堂是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在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力求课上得立体化,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

其中寓含的深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非强加于学科,游离于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洞悉所教学科的性质,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实教学大纲。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手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把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

2、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词句、关键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荔枝蜜》中有这样一句话: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教学时我抓住颤字要学生推敲: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流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经过思索、推敲,学生懂得了:颤是抖动、振动,因外因而产生的抖动。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整月采花酿蜜,不辞劳苦。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这一节课通过对关键词的重锤敲打,使小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情操闪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打动学生的心。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时如采用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感受。

二、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学科教学有两个阵地,一课内,二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学科德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

课外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课外的学习,我经常用这两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用书来引导、教育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进行交谈。可想而知,书的作用多么巨大!所以我经常推荐好作品,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爱读书,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用书籍来引导学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强。

2、组织健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报刊杂志中获得知识,一方面从生活中吸取知识养料。所以我在教语文时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郊游、野炊、元旦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参观、访问、游览、佳作欣赏、配乐朗诵等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兴味盎然地参加种种活动的同时,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润,久而久之,身心获得了健康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思想、文字双锤炼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显示学生的语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

德育渗透,与阅读教学中的教育一样,至为重要。

1、引导学生多练笔,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并把它称作道德长跑,就是发挥了写作的功能,把教书和育人巧妙地结合起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写作,就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2、透过习作窥探学生心灵,发挥讲评的育人作用

学生习作是学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学生自己生活和周围情况的部分写照。言为心声,透过习作窥见学生的心灵,摸到他们思想深处的脉搏。教师要善于察微见幽,把习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思想、活情况,及时地加以分析,进行引导,在带领学生推敲如

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

教育界前辈叶圣陶曾这样告诫后辈: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应时刻铭记在心。育人之妙,存乎一心,一个语文教师当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的时候,课堂上就会闪炼智慧的火花,产生能量,推动学生思想感情升华,就会延伸到课外,创造出一个个具有独特性的、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情境。

篇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摘 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它对培养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本文分析了中职生德育教育现状,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家庭、学校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许多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中职生除了学习成绩较差外,还存在行为习惯差、道德水平偏低的特点,这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育人先育心”,教好这些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他们。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中职生德育教育现状

新形势下,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表现为:(1)学校教育不健全。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现行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将道德教育贯穿到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致使对中职生的道德教育“孤军奋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2)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有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导致孩子滋生任性、骄横的心理和性格: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导致孩子要么性格孤僻、不易与人沟通,要么走上极端。(3)社会教育薄弱。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形式的多样化,一方面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手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有些传媒和出版商由于利益的驱使,向青少年传播和兜售充斥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也有的商家通过网络向青少年传播不良的信息,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还是德育教育的载体。古人讲究“文以载道”,并要求“文道统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教育修养和审美情趣”,并最终落实在“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上面。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谨遵“文以载道”的理念,与德育渗透的出发和立足点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德育渗透的方式与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容易接受,乐意接受,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从教材出发,寻找德育渗透的钥匙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利用单元导语都进行了德育方面的指引。例如职业模块第一单元安排的是自知与自强的话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度愈高,上进心愈强,自知之明正是君子进取的不竭动力;有才德的人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自强不息,顺境时勿忘自知,逆境时更须自强。如果我们从教材出发,贴切的选取德育渗透的角度,相信一定会真正的感召学生,切实发挥德育渗透的作用。

2、运用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受到教育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欣赏戏剧,要了解戏剧冲突,把握戏剧的情节和语言,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雷雨》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提前分组准备,组织排练,上课时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基本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分析时代背景理解人物性格产生的原因,进而理解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中职生谈恋爱在学校是明令禁止的,作为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疏导,而不能谈之色变。在学习《致橡树》时,针对社会上“学的好不如嫁的好”的言论让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不能依靠别人,要有独立的经济基础”。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提问:怎样才能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学生回答,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通过讨论,既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又树立了正确的恋爱观,杜绝因盲目恋爱而荒废了学业。

4、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除了要为学生走上职场做好必要的语文能力准备外,还有必要在思想、意识等方面培养他们,使其能尽快适应职业生涯。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教育他们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通过学习《那一年,面包飘香》,引导学生明白:即使人生多坎坷,但成才的道路是宽广的,只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自暴自弃,踏实上进,学得一门技术,立志创业,一定能获得社会和人们的赞誉。

总之,中职语文教师除“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传道”。只有先把学生教育“成人”,才有可能让其“成才”。组织课堂教学和管理学生是件颇伤脑筋的事情,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在完成《大纲》要求的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完成好德育目标的任务,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篇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1 营造美的氛围, 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 营造美的氛围, 展示美的境界, 用美来熏陶学生, 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 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 创设感人的情境, 让学生诵读文章, 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 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 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 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 《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 《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 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 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 对真理的追求, 才可能有美的创造。我在教《小桔灯》时, 冰心作品《小桔灯》中的小姑娘形象至今还深深印在大家的脑海中, “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 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在这一课教学中, 我让同学们写了一篇文章《我和小姑娘比童年》, 作文交上来了, 我一篇篇地读着:“和小姑娘相比, 我是多么幸福啊!不必说整天面包、牛奶、巧克力, 也不必说生日大蛋糕, 单是过年的一个个大红包, 就够小姑娘一家一年的开销了……”、“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和小姑娘相比, 我的自理能力实在太差了, 也从来不会照顾别人……”、“和小姑娘相比, 我感到很惭愧, 平时稍有不顺心, 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 太不体谅他们了……”同学们的这些肺腑之言, 更让我感到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责任重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不仅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 还要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现在的学生, 大多是独生子女, 有些家长过分溺爱, 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 缺乏爱心、同情心, 缺少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所以,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我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 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 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 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 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 如果要学会爱别人, 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 我们要自立自强, 在天空中展翅高飞。”

2 发挥德育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 如玉璞。性与情, 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 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 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 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 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 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 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 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 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 德为先。”的道理, 不顾此失彼, 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 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 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 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材, 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 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 《谁是最可爱的人》、《社戏》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最为关键的是, 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3 丰富课堂形式, 享受语文学习多样性的乐趣

利用语文课的特点, 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如语文综合性活动, 排练课本剧, 辩论赛, 演讲课, 都应该让学生尝试。但是, 课堂活动要避免流于形式, 如表面热热闹闹, 而实质上一堂课下来, 学生没什么收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作好充分准备, 能对学生作具体细致的辅导, 并能亲自做些示范, 当然教师只导不做, 具体操作都由学生去做。比如, 上《石壕吏》一课, 我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一个情景剧, 并出演。官吏的残暴, 百姓的疾苦,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有的学生演着演着竟哭了, 因为他完全把自己带入了那情景当中。开展语文课堂活动, 主要为了让学生享受整个过程, 掌握相关知识, 提高能力。这样的活动点缀于正常的语文教学中, 就好象是有营养的点心, 让学生快乐健康。我还曾让七年级全班同学共写一篇作文, 题目为“我在月球上的一天”因为每个同学只能说一句话, 所以孩子们积极性很高, 都希望自己的那句话是最精彩的, 一堂有趣的作文接龙课就在快乐中完成了。在上《社戏》一文时, 学生不明白去看戏的路上, 为什么“我”的耳边总是听到歌声, 又好像总是看到戏台。我就和学生说“在我们平常生活中, 如果我们在等一个很急的电话时, 就会不断的去看电话, 因为太想接到电话, 总是像听到电话在响。”当时文中迅哥儿的心情就是这样的。

总之,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 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务还很艰巨, 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 以上是本人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探索, 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投身其中!

参考文献

篇4: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从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巧用作者及背景介绍来渗透。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很多文章都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章都是他们在历练人生、奋斗挣扎后进发出的思想火花。因此,教师可通过“作者和背景介绍”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其中。如我们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时,仅仅告诉学生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要记住他的代表作等等,学生只会对着他晦涩难懂的语句皱眉头。当我们将动荡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介绍给学生,并讲述鲁迅如何三易其志以寻求救国之路,学生了解鲁迅犀利的文字背后蕴含的爱国之心,这就激起了他们的敬仰,也激发了爱国的热情。

(二)利用文中的“道”来渗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文以载道”的课文占了绝大部分,我们应当挖掘课文中的那些“道”来渗透德育。如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学生们对黑尔的成功产生了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老黑尔的成功改变命运,得助于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二是认为他的成功是他本身素质即认真、执着起决定的作用。我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抓住“偶然与必然”这一对反义词来分析:偶然只是一种机遇,老黑尔本身具有的良好素质,即使没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凭着做人认真执着,凭着对目标的追求,“好运”会再次与他结缘,这是必然的。学生在争鸣中悟到:改变命运的实质是一个人的素质。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三)利用哲理名句来渗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还含有一些意味隽永的名言警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加以重点讲解。如我在讲《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故乡》时,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勇于开拓进取。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古人云“言为心声”,学生在作文中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感知及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教师可通过作文的命题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起导向作用。平时作文训练,可以通过恰当的题目带来德育渗透。如以“慎独”为话题作文,作文材料告诉学生:“慎独”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通过这次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修养问题,确立积极健康的写作思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在评价学生习作时要关注思想内容,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常常会无所顾忌的把不满和无奈通过作文交给老师,这时,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就不仅是作文,而是现实的人生。因此,教师在作文批改时,不能只盯在语言形式方面,更要关注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主题是否有积极意义。选材是否实事求是,认识是否正确,然后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

三、利用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例如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而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开展“阅读好书”活动,我将《中学生必读书目》列出供同学们选择,再让每个学生推荐一本好书来充实课外阅读书目。通过活动,坚决抵制了不健康书刊对学生的侵蚀。

除了传统的语文活动,教师还可以灵活展开应时的德育活动。如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学生刚刚学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文中洋溢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大家读了都很感动。而该周周日正好是母亲节,我组织学生开展“母亲节感恩活动”,让他们将对母亲的爱转化成切实的行动。在这次活动中,孝敬父母的种子悄悄洒人他们的心田。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决定了它的德育任务。语文教师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得到道德与美的陶冶,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让语文教学化作润物的春雨,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努力让每个孩子在吸收知识的同时,成为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篇5: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摘要】本文从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出发,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对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全面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人格就是人的品格,人的尊严,人的立身之本。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阶段,在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数学人物的讲述,尤其是对他们人格及其人格力量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并循序渐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为塑造学生坚持真理的崇高品格。我讲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欧几里德在临死时还在高呼:“不能征服我,让我解完这道几何题”。其热爱科学的牺牲精神无不令我们广大学生感到震撼,并激发他们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热情。

CEO是一个对学生极具诱惑力的词,这些人身上闪耀的人格魅力比他们所拥有的外显的财富和地位更具有吸引力,他们所拥有的高情商比他们的智商更具魅力。学生们并不是不要道德,他们拒绝的是姿态老高、面目可憎的道德说教。

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学生希望他们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是长辈、朋友;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及不断进行的创新精神。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一)、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在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产生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称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得出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在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并不成熟,理解问题更不会太深奥。因此,政治思想教育对待他们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老师适当加上一些有关系的社会问题及祖国知识等,以此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举一个例子:在学生学习有理数概念时,涉及到学习正负数的知识。这时,老师可以利用体温计等身边的一些东西举例说明正数与负数。最好的是向学生们讲一些有关中国重要的地理知识。比如说,“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被称为‘地球之巅’由于山顶经年积雪,气温很低。人们把它同南北两极并列,称它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就是一个正数。泰山主峰玉皇顶周围以及老平台、黄石崖和黄崖山一带,海拔高度在1000米至1545米。此处峰高谷深,地形陡峭,侵蚀切割深度500米至800米 ”。这样,学生不仅灵活掌握正、负数据的概念,还学会了一个重要的地理知识,受到了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同时,还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不学好数学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二)、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的应用不仅形成了一大批新的应用数学学科,而且与计算机的应用相结合形成了数学技术。数学一方面仍发挥基础和应用基础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技术。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展示了数学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代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等均与数学关联紧密,同时无不受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数学教育中要注意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向各个领域推延而自然派生的德育意义。我在讲授初二上学期有关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时,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别林斯基说:“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可以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总之,结合数学科本身的严谨性特点;结合数学的形式、内涵进行美育教育,能够达到:

1、使学生通过数学养成严谨、朴实的学风:“数学使人周密”(培根语)数学在训练人的思维、思想方法以及熏陶人的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数学能使人严惩缜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推理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态度,反对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作风。

2、使学生通过数学养成理智、自律的习惯:数学中的真理是数学逻辑上的合理性,解决数学问题一定要*着一套“定理规则”,而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这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是“以规矩而成方圆”的习惯。

3、使学生通过数学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数学中的结论不是模棱两可的,数学语言也是周密严谨的,是就是,非就非,这种客观公正的性能使学生追求诚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而唾弃社会上的弄虚作假、浮夸等不良之风。

4、使学生通过数学养成宽容、大度的品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韩愈语)。有的教师在碰到学生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或指出自己在教学中的错误时,总认为是触犯了尊严的师道,然后对这些学生“严惩不贷”其实老师也不是圣人,在教学中出错也是在所难免,对学生的质疑我们不仅要宽容、大度,更要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培养宽容、大度的良好品质。

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及创造能力。

三、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四、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参考文献:

[1] 道德学习的三种途径 徐丹《中国德育》2006年

[2] 追求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李万军《中国德育》2006年 [3] 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课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实践经验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彰武三中

篇6: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前言

初中物理课程作为初中阶段学生的必修基础自然科学课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仅能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科学探索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集体主义观与爱国情怀,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人文德育教育环境的背景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自身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从另一角度上说,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实际教学过程中,于学生科学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显示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则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分别列举了教师合理转变德育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紧扣教材进行德育教学渗透、在物理实验中端正求学态度以及发挥师生间的榜样力量等多方面的德育教学措施,旨在为后续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一、教师合理转变德育教学观念

在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认为物理知识的教学仅仅是将物理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进行清洗讲解,帮助学生从物质形态认识方面物理世界。然而,事实上物理知识中不但蕴含着对真实生活现象的科学解释,更是涵括了丰富的物理人文历史,教师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善将物理学有就的发展历史与物理学本身所特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充分纳入教学范畴,从而为学生的精神思想教育工作天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新课程标准的持续改革深入,也预示着初中阶段学生的物理教学目标有所转变,相应的,要想为学生更好的实现新课程学习目标,并且为学生营造一个德育人文物理课堂,那么教师就应积极地转变对于物理课程德育渗透教学过于忽视的观念。从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角度上说,教师在发挥自身学习引导者的主体作用时,应善于为学生总结物理知识德育经验,将德育充分渗透至物理知识教学的全过程,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积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主要是指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并为祖国所收获的成就与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对于富含中国特色的文化基础抱有坚定拥护的决心,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仅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意义,更是为学生开启了了解我国有就文明历史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具体的物理教学工作中可以积极为学生讲解物理学史,加深学生对于伟大中华民族在物理学发展领域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一事实的进一步了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进行“力的概念”、“杠杆问题”等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则可以为学生介绍公元前400年墨翟在《墨经》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历史记载;而在公元前6世纪的《考工记》中更是对于滚动摩擦、浮力、斜面运动、惯性等现象有所明确记录,正是由于前人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思考精神,才得以成就了当前正处于不断进步、发展状态的物理学科。此外,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更多的立足于当下,使得学生能够在十分自然的物理授课环境中接受爱国主义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针对当前我国的能源使用现状使学生时时刻刻铭记我国的能源危机,帮助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优良道德品格的建立。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投身于新能源的开发探究中,从而赋予学生强烈的使命感。

三、紧扣教材进行德育教学渗透

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发展历史无疑不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最为灿烂辉煌的篇章,而在当前的历史时代潮流发展中,我国的科技领域不断进步创新,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由此可见,教师则可以在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紧扣教材为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最早记录了磁偏角的现象,而在磁场环境了利用方面,指南针则是我国优秀的历史发明之一,教师在具体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事实上仅仅需要花费一点课堂时间,就能够拓宽学生的物理视野,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物理自豪感。再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内容时,则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我国在能源创新发展方面所收获的成就,比如太阳能的充分研发与利用、神州宇宙飞船升空对于新能源的利用等。然而,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放任学生满足于基本现状,督促学生不断进取,并正式我国当前物理学领域与西方欧洲国家之间的差距。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在物理实验中端正求学态度

作为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试验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道德教育于端正学生的物理学习态度、锻炼其不畏艰辛的坚强意志方面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同时,作为检验事物物理性意义的唯一标准,教师则更应该善于把握学生的试验过程,从而在验证物理性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物理试验精神。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着许多探究性试验内容,如哪些因素能够影响物体所承受的浮力大小?液体的压强与那些条件之间存在相应的相关性关系?对于这些课题的研究,教师则能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试验假设,将能够影响物理试验现象以及具体物理变化规律的因素进行一一罗列,并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设计科学合理的试验流程,最后再以具体的试验操作进行假设验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的具体试验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于试验现象的认真观察与分析,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清晰的物理现象发现物理过滤的奥妙,体验物理学习过程的魅力。由此可见,试验教学过程不仅需要学生能够具备已下定的科学探索刻苦精神,更需要学生坚定不移的探究信念。总而言之,将德育渗透至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不仅能够端正学生的物理学习态度,还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起坚定的科学求知信念。

五、善于发挥师生间榜样的力量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则是学生分分效仿的对象,由此可见,只有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才能拥有一个正面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具有优良道德情操的人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对于初中物理学科而言,教师则应该时刻充满教学激情,并且能够不断地充实自身所拥有的物理知识与科学真理的实践探究精神,并对学生做到言传身教,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其次,教师还应善于将在学生之间榜样的力量进行充分发挥,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在与学生的学习交流、日常交流过程中应善于发掘学生真善美的一面,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从而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氛围。此外,教师看海可以鼓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巩固,帮助学生在团结、合作的学习模式中不断取得进步,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班集体核心凝聚力的提升,对于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发展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结束语

篇7: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摘 要 在中学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实践学习中,同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深化教学理念,学生与学生之间深化学习、合作学习。

关键词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O5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147-01

在数学的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因素是现在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这个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一些教学上的新的压力,但是与之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以后必然也会对其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普遍处于青少年时期,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其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说在初中阶段对一个人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可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可以对这个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那么,在学校中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合到课堂中,使学生既学习到知识又接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数学是初中教学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将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合到数学课堂教育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今后走向社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尽管很多学校高度重视德育教育,但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性不高,与人们的期望目标相差甚远。究其根本,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这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不无关系。有些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自身岗位职责的本质认识不清,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灌输,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部分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不完善,一味地强调考试成绩,缺少综合素养与能力考查。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趣味性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现代认知学认为,情趣属于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源,只有内在积极有益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美。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思索并迎合学生的心态,不要让沉闷的逻辑思维使自己的课堂变得了无生趣,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化课程活动,让学生在玩的时候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用欢声笑语把沉闷的气氛一扫而光,进一步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更是对孩子智力和情商的一种培养,使得自主探索变成自身的一种需要,不断促进孩子的进取精神,让成功信念根植于他们的心田,从中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从而为德育元素的渗透与融入大开方便之门。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事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而幽默有趣、生动活泼的教?W氛围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做人,想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授课能力。德育的培养既包含了说理和实践训练,又包含情感陶冶、思想提升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师自身形象、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发挥出较高的人格魅力,才能从一言一行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教师上课之前还应准备充分,与文学教师多交流,提高说话能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掘数学中的德育素材

结合数学课程安排进行德育渗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想要渗透德育,首先就要充分了解数学这门课程,教师应认真钻研数学教材和数学历史。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根本,虽然数学教材不像语文那样生动活泼,只有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枯燥乏味,但是数学教材具有科学运用的概念、变化无穷的关系,新教材中也穿插了更多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接受能力。从教材和数学史中发掘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深入了解、分析教材,进行课堂知识的外延,利用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加强德育的渗透。

(四)能力性渗透

现在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习惯性地退缩,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恒心,我们要知道在任何事情上轻言放弃是难以取得成功的。现在有的初中生因为自身的毅力不够强,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一点小小的难题就放弃了,而不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难懂的概念,难记的数学公式并不进行深度的挖掘,而只是进行片面的记忆,在解题过程中也只进行机械化的套用,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身心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将德育教育贯彻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在对学生的数学进行教育的时候,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注意,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树立学生的信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教育充分融合在一起。

(五)集体性渗透

在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比较叛逆,也缺少一些集体观念,初中生建立良好的集体观念能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到集体的概念,并且将其在心中牢记,而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遵守一个班级规则,使整个班级都维持着和谐的状态,如果学生不遵守班级规则,那么就会使教师的工作出现问题,人们就难以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样就需要教师数学课堂中渗透集体的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四、结束语

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责无旁贷,更应该在教学中根据所授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渗透德育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8: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尚且重视教学中的传道,那今天的教师就更应该重视德育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语文是融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于一体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既然是渗透,那就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以小见大

课改版中学语文教材选取了一些时代性较强的文章,有的蕴藏着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表达了无私忘我献身科学的高尚情操,有的表达了坚定的信念……因此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契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如我在讲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这篇文章时,就启发引导学生:法国教授为什么要向中国留学生“我”脱帽致敬?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然后由我一一引导,通过“我”与教授四个回合的问答,特别是在回答有几个中国的问题上,“我”的态度非常鲜明,充分体现了中国留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不能放松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更不应忽视。例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历经十年艰辛,付出貌美青春,最后得知丢失的项链是赝品时,她会是一种怎样的反应?然后根据她的行为去分析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进而让学生逐渐明白,爱美是人的天性,本无可厚非,但爱慕虚荣则是人的致命弱点,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结合大语文观,将精美的时文引入课堂

语文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老师需要多渠道多角度地为学生搜集一些美文,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些材料的来源可以是报纸杂志,也可以是电视网络等。有一次,我在《读者》(2006年第4期)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关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了9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天功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疑,我是很难把定比定律深入研究下去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读完这段文字,我眼前闪现出了班上几名特爱妒嫉别人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都不错,但都视对方为敌人,只要别人的成绩超过自己,就妒火中烧。在一次语文课上,我利用口语训练的时间,专门给学生读了这个故事,然后启发大家思考,说说自己的感悟。我有意让忌妒心很强的王刚同学回答,他很聪明,一语中的:“因为普便斯特胸怀宽广,不计较对手的反对,视对手为朋友。”我补充道:“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宽容。相信王刚同学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宽容的人,也能和自己的对手交朋友。”这时我发现王刚的脸红了,全班同学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从此他变得心胸开阔了。

三、作文过程,加强渗透

作文教学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整个过程都与德育密不可分。学习《中国的牛》一课后,我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篇散文,学生习作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爱国深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后,我要求学生写《吵不散的朋友》的习作,许多同学都写得不错,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间真挚的情谊,感情真挚。特别是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写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比如,在学生开学军训以后,我布置的第一篇作文就是围绕军训生活来写,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中心明确,能够运用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我在批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发现许多同学都写得不错。他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军训生活的辛苦,与教官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等等。有的同学的主题比较深刻,通过记叙军训中发生的事件,体现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展现了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必须“活水”常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课堂氛围,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图。这样,语文教师不仅不辱使命,相信在他们不断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下,学生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祖国的栋梁。

摘要:语文是融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于一体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文章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等问题作了探讨。

篇9: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化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19-001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化学教师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就我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从课本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观点教育。在化学中进行原子分子论教学和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教学时,教师可指出,从客观方面看,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有着气象万千的无化天体,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太阳系只是银河系家庭中的一员,银河系以外还是河外星系,这些星系构成为总星系,这些都是宇宙空间中客观存在着的事物,而且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从微观讲,我们周围的各种实物都是由分子构成,比分子更小的微粒是原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等等,这些构成微观世界的各种成分,尽管微乎其微,也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些基本粒子,没有一个是不运动的。

1.2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树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在进行平衡、电离平衡等教学时,指出这些平衡都是动态平衡,从表面看,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在可逆反应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种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在弱电解质电离过程中,自由离子浓度不再变化,好像各种变化都停止了,实际上这些变化的两种相反过程都从未停止过,只是溶解和结晶的速度,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度,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罢了,在这一定条件下保持平衡,若条件改变,平衡破坏,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这说明任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1.3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任何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且矛盾的双方又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4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教育。例如,人们在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化的变化而递变的规律后,可指导科学工作者去预测周期表中未填满的第七周期中未发现的元素的性质,对发现新元素起指导作用。

2.环境保护教育

2.1结合教材知识,进行环保教育。目前化学教材已经大量编入了大量的环保教育的内容,如《一氧化碳》、《硝酸 硝酸盐》、《煤和煤的综合利用》等章节中均涉及到了污染的产生,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知识。在这些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再结合鲜活的事例,加大对环境保护有关知识的讲解力度,这不仅能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污染物的产生性质及危害,学习预防或减少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及人体的毒害的方法,还能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2.2.1用最少的药品获最佳效果,减少废气物,提高环保意识。化学实验虽然在化学中举足轻重,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等都可能产生,这时,教师应该现身“说法”,进行环保教育。作为教师,应该严格按要求进行演示实验,尽量减少废气废水的产生,对于个别可能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实验,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可以改进有关实验条件实验方法操作顺序等,以减少对教学环境的污染。

2.2.2正确处理废弃物,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以减少废弃物,对污染物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

三、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量力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适度性原则

防止形式主义,将化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化学课的教学本质。

3.系统性原则

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持之以恒长期地进行熏陶、渗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4.情感性原则

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

5.重点性原则

突出一个主要的观点进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

6.策略性原则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策略,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上一篇:多姿多彩的深圳作文下一篇:2010年十都村发展党员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