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024-07-20

阅读课文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精选14篇)

篇1:阅读课文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阅读课文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双牌县五里牌镇中心小学 马翠凤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 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找骆驼》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商人是怎样找到骆驼的。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槐乡的孩子》《听听,秋雨的声音》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 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小摄影师》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培养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 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教《科里亚的木匣》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科里亚”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在学习这一片段时,让学边读边思考:科里亚找不到木匣时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不权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任何的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的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篇2:阅读课文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深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初探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就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课堂的实效。所以,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自学、兴趣、信心、方法、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文学家高尔基深有感触地说:“自学是世界上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可见,自学能力是学生诸方面能力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最主要是教师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所需要的智力品质。就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一、激发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使人的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实践证明:浓郁的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级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己去读、去写,在不间断的读写中锻炼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阅读教学要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良好的读书激情,引发学生的读书欲。如教学《惊弓之

鸟》这一课时,先讲一个故事,在古时候,有个有名的射手叫更羸,有一天,他和魏王去郊外打猎,但他不用箭就能使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由此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再问:“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箭就能使大雁掉下来呢?更羸又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大雁受过箭伤呢?”这些都是主要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很快便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最明显的差异不是智力,而在于是否具有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的良好性格和品质。”但是,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之中,产生主动求知,自觉探索,充分调动自己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逐步培养和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真正学好语文。我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对科学家自学成才典型实例介绍,树立学生自学信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为此,给学生介绍了曾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身处困境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他们都凭着超人的意志去研究,成为科学家。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学信心。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从而养成学生独立钻研、刻苦努力,自觉地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种方法:(1)培养学生自觉地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预习是自学的重要方法。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陌生的字或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及自己以为可疑的都要查找工具书,从而彻底的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人人备有字典、词典,养成自觉地、熟练地翻检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查字典的方法。这也是自学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2)培养学生抓中心词语、讲解分析句子的能力。句子是文章的骨架,中心词是句子的眼睛。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应侧重于词语辨析和比较,可运用换词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精当。如在教学《雷雨》中,“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如果把“垂”字换成“掉”字,就没有那么生动形象了。(3)培养学生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把常用的文体的基本结构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掌握运用。在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中,学习燕子妈妈三次叫小燕子去观察菜园里有什么东西,各有什么区别?(4)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异,引导学生自问自答。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完成这些问题后,可让学生的思维倒过来问,使之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培养自学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使种种的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时决不能只满足于学法的传授,还应重视自学习惯的培养。以下几点是我地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一些做法:(1)是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2)是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3)是培养预习的习惯。(4)是培养学生勤于独立做读书笔记的习惯。(5)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语文知识深深印进学生的脑海里。

总之,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人才的一条途径。学生会自学,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2、《布鲁纳名言摘录》

3、《陶行知名言摘录》

篇3:小议学生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阅读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了,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悦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我采用以下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 以疑激趣。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边读边想,特别要关注“想”,学会设疑、释疑。如教《一分试验田》一文,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主要问题,让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饱满,很快弄清楚课文的整体思路与脉络。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中心词、关键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 以境激趣。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可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如对《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我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播放配乐朗读,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深入其境,从而激活学习的积极性。

3. 以读激趣。

教师应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学习课文,并在课外主动阅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确定适合的自学的时间

教学的绝妙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当堂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就是一种。如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等基本问题,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补充知识,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老师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应留给他们自己解决。

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外分层确定自学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尝试,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给他们明确自学方向。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相似的,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自学其它部分,举一反三。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我先精讲了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自学第二段、第三段,适当加以点拨。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等,并把方法扩展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定期不定期进行方法交流,修正不正确的阅读自学方法。

四、养成阅读自学的习惯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使之持之以恒。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们从一年级就要抓起,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边圈边写,勤做笔记。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及邱少云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习“我”的内心这一片段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闻到什么?看见什么?“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我”当时的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从“我”的这一系列的内心活动中了解到邱少云的处境的危险。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在这生死关头,只有21岁的邱少云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能这样呢?让学生各抒已见,从邱少云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活动———他当时想的只是战友,战斗的全局,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宁可牺牲自己。通过教学,邱少云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了下了根,学生不仅受到了教育,受到了感染,而且掌握了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

篇4:阅读课文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自学能力 阅读课文 习惯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133-01

埃得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陶行知先生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这些观点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教”的真谛,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自学能力非常重要,而在这其中对历史课文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课文的习惯

1.培养学生课前阅读课文的习惯

课前阅读课文的习惯,实际上也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是否形成上课之前预习课文的习惯,体现着一个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要布置一个预习作业,预习作业要对重点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新旧知识的交接点上做文章,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的预习。一般情况而言,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要指导学生在预习中避免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极端,自以为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

2.课上设置悬念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悬念可以设计在一节课的开场白中,以便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思维,引导学生认真仔细阅读课文。上课之前教师应对课文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契领、带有一定的思辩性的思考题。上课后迅速简要地投影在屏幕上或写在黑板旁边,让学生带着悬念阅读,心里装着问题去阅读。

3.教学中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在学生阅读课文并对问题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以便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引起强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归纳出答案。对一般比较重要的,本节课文内容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指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在下一节课上讨论、讲解。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1.分析和理清知识层次和结构

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大多以事为主,自成单元,前后史事,环环相扣。历史时间层次划分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用背景、过程、结局三分法安排层次,如《五四运动》。②按问题性质分类安排层次,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③按教材确定的主题安排层次,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侵略》。④按时间顺序安排层次,如《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2.提炼和概括要点

学习历史必须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可以理清线索为背景、经过、结果。对于经过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次战役。

3.抓关键重点词句

如教材中的“文景之治”、“天京变乱”、“光武中兴”、“开元盛世”等其中“治”、“乱”、“兴”、“盛”都是关键的词。看见“治”、“兴”、“盛”能联想到太平盛世的内容,看到“乱”能联想到它的严重性。仔细领会,有利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4.注意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抓住其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如《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一节中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思想路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等为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为论,这样梳理教材中相关史实,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史论结合的读书能力。

5.圈点批划

就是作记号和写批注。即阅读课文时需用红笔或彩笔在课本上勾画各种符号。写批注即阅读时或听课过程中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对课文内容进行精确提炼、概括、写批语。如学生在读到美国独立战争经过时,可在课本上相应空白处写6条批注:①莱克星顿枪声(开始);②大陆会议召开(建军);③(独立宣言)的发表(建国);④萨拉托加战役(转折);⑤约克镇投降(胜利);⑥英美签定和约(结束)。这6条正是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提纲及6件大事。学会在课本上作符号写批注,既可以使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突出要点,把书由“厚”读“薄”,还有利于今后复习。

篇5:阅读课文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课题的提出

1、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的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使课堂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让学生能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品读、领悟、积累、探索、创造,自主地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2、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打破过去阅读教学中的诠释化倾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阅读过程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创造过程,要打破过去单纯接受式的静态阅读模式,倡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倡导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增进学生阅读的多样化效果和延伸性效果。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具有丰富的素养,因此,我们在新课标下更需要加快步伐,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再上一个台阶,让学生更自主地阅读、体验、揣摩、欣赏、积累,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情操和艺术修养,让学生产生浓厚的语文阅读兴趣,积极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二、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有“教是为了不教”之说,这些以人为本、相机引导的理论是开展本次研究的核心理论。它启迪我们,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围绕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和配套系列化教材,探索出一套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强化个性体验、珍视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途径,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朱作仁教授曾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新课程理念核心内容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实践,并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淀民族文化底蕴。

三、研究目标

从儿童语言发展的活动规律出发,探索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途径;开拓阅读领域,探索自能阅读的方法,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难点是在“有效”上做文章,创设省时高效、和谐、愉悦、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内容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探索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以培养语感为中心,注重积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探索阅读方法。探索针对语言材料及本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积累指导的方法。着眼点是学生能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并用此方法去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4、探索本年级段儿童的特点与其所喜好的读物,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开拓阅读领域。

5、探索让学生在阅读实际中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进而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对象

高二年级年级的学生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以探索新的教育行动方式,实现师生双向协调的一致性,确保行动结果的绩效。

2、个案法:对个别学生(优等生、潜能生),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3.调查比较法:及时发现并收集实验全程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比较和分析。4.系统培训法:对教师分期、分内容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5.经验总结法:把实验过程中经验加以分析、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6.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

七、研究的程序

本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12年9月—2011年9月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0年10月

1、组建成立课题组

2、上报《课题申请表》

3、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7月

1、及时收集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2、利用测验法及时了解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以及能力水平,对全体学生在自学能力方面作出一个阶段性的评估。

3、及时总结研究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研究反思,及时调整研究行动。

4、继续积极、深入地开展行动研究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2年月——2011年9月

1、举行一个课题研究成果分享会,利用讲座、主题发言、座谈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

2、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3、汇编课题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设计以及其他课题研究成果。

八、研究成果形式

1、论文(基于课题研究的各类论文)

2、来源于学生的多样化的延伸性的阅读成果(活动记录、原始资料、各类作品等)

3、课题结题报告。

漫谈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高二年级语文教研组

张星宇: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同时还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篇6:阅读课文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小学英语课文教学是每个单元的重点,它是语言运用训练的重要部分,所以教师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阶段 阅读能力 培养

小学英语课程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之一,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

一、注重学生词汇积累,创建阅读基础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如果没有词汇,听、说、读、写任何方面都谈不上。掌握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更是进行阅读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词汇的学习和积累。单一的读读写写的学习方法激发不了学生认读识记单词的欲望,只有增加词汇学习和识记的趣味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愿意并乐意去积累词汇。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我将儿歌、游戏等多种形式带进课堂,在学习的同时完成词汇的积累。例如在教身体部位的单词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级特征将学校自主编写的儿歌呈现给学生:

head 脑袋圆又圆,头发hair长上边,face脸蛋象圆盘,鼻子nose象小山。学生立刻就被吸引住,很快就记住了这首儿歌,当然也积累好了这几个单词。另外在单词认读方面,除了老师带读,学生领读,认读卡片、图片等常见方式外,我还经常的开展一些词汇积累方面的活动,如听写比赛,认读单词比赛,看谁认识的单词多;单词接龙;课外阅读,收集单词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词汇量较以前大幅提高,学生也逐渐体会到了阅读的成功感和快乐感。又如在教Clothes一课时,正值夏天,除了学习教材上出现的单词外,我又布置学生回家搜集有关夏装的名称,学生们十分感兴趣,从服装的标签上,从电子词典,从字典,从课外读物上,搜集到了不少,成交显著。如:休闲鞋sneakers,凉鞋sandals,短裤shorts,迷你裙mini-skirt,T恤T-shirt等词,学生对他们自己搜集到的内容,十分珍惜,学习起来自然很有兴趣,容易接受。

二、精心设计阅读教学,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英语学习入门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比较乏味枯燥的,教师应积极探索,精心设计,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的英语课文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儿歌式”英语课文教学

课文很长,句子又难上口,如果只是采用枯燥的读单词,读句子,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会感觉很厌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把课文中难上口的句子在诗歌中呈现出来,学生会更有兴趣接受。在诗歌教学中,先把英文用五颜六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出来,有些单词还可用彩色的单词图片代替,再配以有意义的动作或按节奏击掌唱歌或读小诗,读小诗时还要巧妙的运用升级调来进行朗读,学生就会被深深的吸引。等到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和小诗后,难上口的句子自然而然的就已经上口了,这时再进行课文教学就轻松得多了。如我们在PEP Book 5 《Unit 4 What can you do ?》这一课,可以把小诗:

Dog, dog ,what can you do ? I can run after you.Panda , Panda , what can you do ?.I can eat so much bamboo.Mouse , mouse, what can you do ? I can hide in the shoe.Mike, Mike ,what can you do ? I can draw animals in the zoo.改编成:

Dog↓, dog ↓, what can you do ? ↑ I can run after you.↑

Panda↓ , panda ↓,what can you do ? ↓ I can eat so much bamboo.↓

Mouse ↓, mouse ↓, what can you do ? ↑ I can hide in the shoe.↑ Mike↓ ,Mike↓ ,what can you do ? ↑

I can draw animals in the zoo.↑

这样就把课文中的几个难读的句子“What can you do ? I can eat so much bamboo.I can hide in the shoe.I can draw animals in the zoo.”变得琅琅上口了。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升降调的变化,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再把课本上的歌曲《I Can Help 》教学生唱,可以使学生的课文学习变得更轻松。

2、“提问式”英语课文教学

“提问式”英语课文教学是通过提问引出话题激活学生的现有知识或组织学生预测,然后通过提问给学生布置要回答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听课文或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的答案。带着问题去听或阅读课文,学生有了一定的压力,会集中精神,专心致志的对待课文,从而更有效的掌握课文。通过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在6B《Unit5 The seasons 》这一课,课文是围绕不同的季节和天气用Su Yang 和 Ben 的 对话来展开的,同时用New York 和 Nanjing的天气来比较,再通过提问,如:1,Su Yang :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in summer ?Ben: It is usually very hot, as hot as in Nanjing.2,Su Yang :Which season in New York do you like best ?Ben: I like winter best.3,Su Yang : Why ? Ben: Because I can make snowmen with my friends.It is great fun.用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课文教学,先听课文录音,然后回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呈现课文的重难点,解决重难点。等问题解决了,同时也结束了课文的新授,同学们不知不觉掌握了课文。

3、“情境式”英语课文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3 如何为课文创设情境,我们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电教媒体,改变教学环境等方法创设情境,如我们在6A《Unit2 Birthday》这一课,我们把教室布置成像开生日派队一样的场所,准备好一些小的生日礼物,把学生带入一个生日派队中去,然后进行课文教学,将课文内容一一呈现出来,学生会很自然的理解其中的意思,他们会感觉到并不像是在上课,而是在为我们班上的一位学生开生日会,他们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其实在参与的过程中已经学习了课文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很好的运用了课文中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篇7:阅读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材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每篇必读课文都编了富有诱导性和启发性预习提示。这些提示,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去读懂课文。那么,如何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及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自学能力的需要,是每位老师都要认真探索的课题。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较多的自学时间,使学生的自学实践贯穿于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讲解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适应培养自学能力的需要。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自学实践,循序渐进地形成的。

改进课堂教学,应让学生有较充分的自学时间,把自学活动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恰当地处理好课前预习、课堂自学、课外作业这几者的关系,不要以课前预习,课外作业取代课堂自学。加强自学指导,面向大多数学生,把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根据自学要求不同,可分为探索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探索自学是初步理解阶段,从未知开始探求,就课文内容、段落层次、句子结构等,初步领略文章。深究性自学是深入理解阶段,抓住重点进行剖析、推敲、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但要懂得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吸收性自学是消化阶段,学生联系自己读写阶段的实际进一步吸收,学以致用。如《美丽的西沙群岛》,学生的自学活动除生字外,都在课堂中进行。开始是自学探索阶段,要求理清文章的思路,动笔写出文章主要内容,认真思考课文后的问题,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然后突出课文的重点词句、段落,转入自学深究阶段。着重思考讨论:文章的题目、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关系;文章写得具体、真实,从那些词句反映出来;本文与学过的写事文章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尤其反复朗读,再讲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这个基础上转入自学吸收阶段,让学生谈谈本文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并让学生围绕文章如何写得具体、真实、谈自己学习所得,准备从中吸取些什么。最后让学生与自己的习作《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相比较,找出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这样安排的特点是把自学实践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二、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自学“学得其法”

小学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强调学生的自学,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还要备“学”。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不只是停留在传授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教给学生发现掌握知识的方法,这就更需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开拓思路。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每篇课文都要根据教学目标训练重点以及文章思路,设计几道思考题,使学生一开始自学就能抓住要点,思路清晰,目标集中。以后随着自学逐步深入,要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

2.教会方法。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在读书方法上给予指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掌握规律,举一反三。首先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词句,怎样读懂中心等。如教《爬天都峰》一课就引导学生理解“天都峰”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爬”是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教会学生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带着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自学。如谁在怎样的天都峰爬?爬时发生了什么事?此外,还要教给学生读各类文章的方法,如怎样读诗歌,怎样读科学知识文章等。学生学习写英雄人物的文章时,要懂得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人物的高尚品质,往往反映在人物的语言中。要熟读精思这些表现中心的句子。经过训练,很多学生自学《爬天都峰》就能找出“老爷爷”先后说的话作为重点,通过分析句子的含义和说话的语气去理解中心。

3.点拨提高。小学生自学限于知识基础,会有许多粗疏地方,因此,老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所在,要给予启迪;对课文的内容、语言的精妙处,要加以指点;对学生理解不足的地方,要适当补充。如《孔子拜师》一课,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老聃先生的外貌,有的学生不注意这些描写,也不懂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自学时很容易忽略。教师应给予点拨,提示:文章描写了老聃先生的外貌就好像给他画了一张像,谁能说这张像是什么样子?从这张像你觉得老聃先生是怎样的人?经过启发,学生透过外貌的描写,了解他是一位身体健康、很有学问的老人,从而体会到外貌描写的作用。此外,一些文章的时代背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词句及科学知识,都要老师作必要的讲解。课文的意境、人物的形象、画面的美感 2

篇8: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 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 开阔眼界, 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 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 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 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必须想方设法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 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 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错误问题, 阅读相关的课外书, 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 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 理解课文, 提出问题, 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 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 积极动脑思考, 在课堂上, 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扶一扶, 让其通过自学解决.权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从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 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 及时加以肯定、表扬, 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 牢固地树立起成功信心。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 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手执钥匙, 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 读懂各类文章。

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 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 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 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 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 去自学, 读短文, 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定期交流学习经验, 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 通过长期反复实践, 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培养自觉的习惯

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 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 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 勤动笔的习惯, 把培养学生自觉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 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 并进行严格训练, 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 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如为了培养认真读书, 认真思考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勤查工具书, 边读边圈圈点点, 写写划划, 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 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 边读边想。

任何的习惯的形成, 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 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 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 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 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 使同学们学有榜样, 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觉习惯的形成。

篇9: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会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强调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和释疑。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然后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进行讨论,最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只有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九寨沟》《颐和园》《秦兵马俑》等文章,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等,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生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学《搭石》一文,就可以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可以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或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通过反复的诵读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总之,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要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在读写人的文章时,归纳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他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出同类的例子。这样,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篇10: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近年来,笔者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六步自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自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明确目标

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学习重点、难点”的要求,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实行“定向”,让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在教学中与教师达到“共鸣”。

2、提示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在指导学法中一般是要求学生按“四自”法进行自学。

①“自读”即阅读教材内容,对重点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进行圈点批画,明确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找出注意点;

②“自参”即参阅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物理规律和定理等解决基本问题;

③“自思”即思考学习重点和教材后边的问题、小实验、练习题,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④“自写”即学生按“释疑”、“质疑”等自学要求写出自学笔记,积累自学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或某个问题)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强烈地求知欲。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出示用幻灯机将问题打在屏幕上):

(1)物体为什么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

(2)“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停下来。”亚里斯多德怎样分析这个现象?用正确的观点又怎样理解?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包含着几层含义?

(4)牛顿第一定律比伽利略的结论进了一步在何处?

(5)你能说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区别与联系吗?

(6)你能举出几个运用惯性的概念分析应用惯性的实例吗?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顿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4、学生独立阅读

学生独立阅读是自学的核心环节,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在上述问题情景的激发下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有效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情不自禁的去阅读教材,并把自我探究知识视为一种自我提高和取得发展的需要,从而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做单独辅导,实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后面启发点拨的重点对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组织讨论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因此,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组,在认真阅读教材之后,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

6、启发点播与归纳

篇11: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而教师则应当退居“二线”,但好学生的好参谋,教师的不仅要组织引导好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首先说明本节的大致方向,然后同学们就利用老师提供的素材自己按照要求去实践,教师则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指导,这样水平高的学生提出高难度的问题,而水平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问题,避免了过去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两节课后学生做的差不多了,我就演示一下我的做法,让大家评论一下,看看与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点评一下大家前两节的作品,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展示给大家,认真做的同学很开心,不认真的同学也受到了教育。

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机器内部联成局域网,并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要充分利用,集中讲精讲一般性的问题。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的时侯应有所侧重,喜欢绘图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绘图制作方面的任务,对有黑板报制作特长的同学我们积极推荐其参加省市各级小报制作比赛,喜欢网络的同学则为班级网页制作出力。

篇1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

首先,大力宣传倡导自学向学生讲解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自学产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出时间安排自学环节,让他们自学的愿望。

其次,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与教师讲受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的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

篇13:注重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 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 开阔眼界, 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 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 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 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 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 以疑激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 教师要因势利导, 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 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 尤其在“想”字下工夫, 学会设疑、释疑。

2. 以境引趣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 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 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 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 并播放配乐课文录音, 视听结合。这样, 能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以读生趣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以读激情,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再见了, 亲人》一文, 我采用了“以读激情, 语音传情, 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 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 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 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 进行品词品句, 理解课文内容, 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要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 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经常要求学生查字典, 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 阅读相关的课外书, 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 提出问题, 自觉地看书, 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 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扶一扶, 让其通过自学去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 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 应及时加以肯定、表扬, 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 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1. 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 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 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 读懂各类文章。

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 我设计了多种练习, 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 通过外貌看特点, 理解语言知特点, 分析动作抓特点, 体会心理明特点, 对比之中想特点, 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 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 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 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 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 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 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同时, 我还在班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定期交流学习经验, 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 通过长期反复实践, 使他们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2. 要培养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 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 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 勤动笔的习惯。因此, 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 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 并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 贯穿于平时的听、说、读、写训练之中, 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 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篇14: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的一种倾向。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学习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更佳。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强调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想”字上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在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时,充分利用挂图及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方法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教师适时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反复实践,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而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要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即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我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他各段。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学会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尤其是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这是形成学生过硬自学能力的必要前提。而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因此,我坚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反复练习,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向其他同学介绍他(她)的经验做法,促进全班同学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杜热乡第二牧业寄宿制学校)

快乐识字,妙趣横生/宋美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六年要达到:“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信息社会,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要想大量阅读,必须做到大量识字。多年来,识字教学历来被认为费时低效、枯燥乏味,学生也厌学。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高自我识字的能力,增强识字的效果,一直都困扰着我们。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了一种趣味教学法。以趣导学,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打开学生的视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在自信的心态下学习汉字。

一、激发兴趣,乐于识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教师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段的学生天真活泼,想象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生字宝贝”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课堂内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熟带生、偏旁带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分解部件、编歌谣、顺口溜、猜谜语、小组合作、游戏识字等,采用多种方法记住字的音、形、义。例如教学“尖”字时,我用猜字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上小下大”。让学生自己根据字形编谜面,让大家猜。我们把猜谜引进识字课堂,学生不仅生字学得津津有味,还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又锻炼了他们说话的能力,发挥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留心生活,巩固识字

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汉字,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教育小学生识字应注重反复识记,让所学的字经常重现于学生眼前,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识字的数量就会与日俱增。只有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处处把字识。

例如,上街去买东西,一路上店铺鳞次栉比,商店里、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店铺的招牌、商品的名称、商品的说明书等,认出自己学过的字,加以巩固,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起去的同伴或亲人,也可以记下字形,回家问家长或老师,最好是查字典解决。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处处留神,让识字与生活同步。

三、教给方法,轻松识字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湖”和“蝴蝶、蜻蜒”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虫”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虫”字旁表示与“虫”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虫”字旁的汉字了。

运用这种形式识字,能把认识事物和认字联系起来,利于记住字形、理解字义,也易于区分形近字字形的细微差别,既学会了新字,又巩固了旧字。形声字的特点被学生一点一点地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和生活实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索的乐土。

上一篇:个人转让股权转让相关政策下一篇: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