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5 画风

2024-06-20

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5 画风(共10篇)

篇1: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5 画风

《画风》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5课《画风》。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教学难点:

读好人物对话,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点拨。

学法: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布置学生收集与风有关的资料,准备彩笔、画画纸。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则谜语,你们瞧!师读谜语。(课件出示)

2、学生猜,师小结。

小朋友们真聪明,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风的声音。(课件播放)风在生活中 时时陪伴着我们。

3、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课前,老师让小朋友们收集有关风的资料,你们有收获吗?(学生展示)学生汇报: 与风有关的歌曲——

(你是风儿,我是沙。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吹,阳光照,红领巾,胸前飘。)与风有关的诗句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晨风 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 孟浩然《春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与风有关的成语——

(一帆风顺

风调雨顺

别有风味

和风日丽

风雨无阻

风吹云散

雨打风吹

风平浪静

风雨交加

风风火火

风雨同舟)

4、小结:

风,听得见,也能感受得到,可以猜一猜、唱一唱,还能写一写,那么

它能画出来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今天咱们班还请来了三位可爱的新朋友,想认识一下他们吗?瞧!(课件出示有名字的人物图:宋涛、陈丹、赵小艺。)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

2、男、女同学读名字。

3、老师把他们的名字拆开,变成了单个的字,你们还认识吗?咱们来开小 火车,行吗?

4、让我们再一次轻轻地喊一下他们的名字。三个小朋友约在一起干什么呢?让我们默读课文,马上找到答案。

三、讨论交流,掌握语言。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以四人为一小组,自由读课文,找出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句子并划出来。(课件出示:找一找。)

2、交流自己画出的句子,相机指导朗读。

(1)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①谁能再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风来了? 指名读,师生共评,齐读。

②课件出示赵小艺画的画,让大家从画面中感受到风。③语言训练:风到底藏在哪里呢?你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课件出示)口头填空。

(2)质疑:赵小艺只画了飘动的旗子吗?

生答: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①课件出示赵小艺画的画,让大家从画面中感受到风。谁能再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风来了?

指名读,师生共评,齐读。

②语言训练:风到底藏在哪里呢?你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课件出示)口头填空。

(3)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

树。

①谁能再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风来了? 指名读,师生共评,齐读。

②课件出示陈丹画的画,让大家从画面中感受到风。

③语言训练:风到底藏在哪里呢?你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课件出示)口头填空。

(4)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①咱们看看这是谁的画?课件出示宋涛画的画,让大家从画面中感受到风。谁能找出课文中对应的句子。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风来了? ②指名读,师生共评,齐读。

③语言训练:风到底藏在哪里呢?你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课件出示)口头填空。

(第(2)(3)(4)句的教学方法同第一句,学生找到句子后,课件出示相应句子,指名朗读,读出风来了的感觉,注意加点的词要重读,然后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从画面上感受风,最后以“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3、再读感悟。

同学们,喜欢这三个画风的孩子吗?为什么?(课件出示正在画风的孩子)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看看风是不是藏在你的朗读里。想怎么读? 指名分角色读。

4、三个孩子正说着画着,发生了什么事?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画中的景物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是说他们画得好,跟真的一样,是对他们的赞美。)

四、拓展引伸,运用语言。

1、过度:宋涛、陈丹、赵小艺开动脑筋,画出了这么美的画,得到了大家的赞美,那你们能画风吗?想怎么画?(学生说一说)(飘起的窗帘、飞舞的树叶、塑料袋满天飞、奶奶家房顶烟囱里的烟、天上飞的风筝)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看哪组小朋友想的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当然可以先讨论,再作画。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3、(课件出示:展示台)(抽几位同学上台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用上“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完把画贴到黑板上)

五、课后拓展,总结延伸。

小朋友们,老师发现你们也和课文里那三个可爱的孩子一样爱动脑筋。那和

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他们画出来吗?(能!)让我们课后再去画一画,说一说。(出示课件)老师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竖起大拇指)这个一定属于你!

篇2: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5 画风

教学目标

1、会认“俱、拄”等5个生字。会写“俱、博”等14个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重点难点

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挂图,媒体资源:教学课件《检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的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一刻都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请你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自由说)就从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板书课题:检阅

二、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认读生字。

3、看视频听范读,完成整体感知及正音任务。

4、思考:课文写了队员们的什么事?观众们怎样夸他们?用笔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效果,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词,生字。再练习读课文。

3、汇报交流思考的问题。

a.小组间交流;课文写了什么事?观众们怎样夸他们? b.全班交流。相机理解“棘手”。“棘手”的事指什么事? 能读出这事是怎样“棘手”吗? 练读第2—6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讨论:为什么孩子们这样为难?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 小结: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呀!那么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故事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下节课我们来讨论这些孩子们棒在哪儿,好吗?

四、书写生字

1、进一步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的笔顺。“截”的笔顺。

4、抄写词语:

俱乐部 博士 鸦雀无声 截肢 队伍 沉默 局面 真棒 羡慕 主席台 观众 纠正 以上教学过程同时结合课件中的“学一学”部分辅助进行。

五、围绕重点,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投影出示两句话:

“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指名读这两句话。

2、讨论: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A 读书找找理由后,参与小组的讨论。B 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讨论。

说博莱克棒,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好,又那么精神。指导读出博莱克的“棒”。(课文第12段)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的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

指导读课文第7、8、9段,读出孩子们真心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1、总结:

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A 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B 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3、指名读小练笔,评价修改。

七、拓展延伸

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

这个小伙子(博莱克)

自尊、自强

真棒

这些小伙子(儿童队员)

篇3: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5 画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语文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看、读、演、评”等多种语文实践中, 实现心灵与文本的碰撞。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自主探究中展示收获, 激发创造潜能, 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 挖掘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自主赏析, 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 受到情感熏陶。

1. 抓住文章主线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教学中, 抓住“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一问题, 采用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充分进行读、思、议、说。

2.以读为本, 让学生读出情感, 读出情趣。通过有效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出文章的思想内容:葡萄美———葡萄沟美———葡萄沟的人更美。

3.抓住重点词、句进行阅读感悟, 理解文句所要表达的意思, 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4.以生为本, 培养学生学会读书。给学生搭建自由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说, 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会认11 个生字, 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3.感悟葡萄的特点和老乡的热情好客, 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悟“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揭示课题

孩子们, 看过《西游记》吗?在西游记中,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在火焰山这个地方遇到了熊熊的大火。幸亏孙悟空智取芭蕉扇灭了大火, 他们才得以继续到西天取经。你知道故事中的火焰山在哪里吗?

故事中的火焰山就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火焰山虽然到处热气腾腾, 酷热难耐, 但在山下的峡谷中, 却藏着一处凉爽宜人、物产丰富的旅游胜地, 那里就是“葡萄沟”。今天, 咱们就一块儿去葡萄沟玩玩。

(揭示课题, 齐读。)

二、借助地图, 学习生字

(一) 认识带生字的地名。

1.出示词语:新疆吐鲁番葡萄沟

这三个都是地名, 谁来教大家读读?

2.学生教读。

3.出示地图。

新疆是我国的一个自治区, 吐鲁番是一个市, 火焰山和葡萄沟是吐鲁番著名的旅游胜地。记住这四个地名, 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

(二) 认识带生字的民族。

(出示词语:维吾尔族)

在这里, 生活着这样一个民族———维吾尔族。

这个词不好读, 谁能把它读准确?

(抽读, 齐读。)

(三) 读通带生字的句子。

(出示带有六个生字的句子)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 那里生活着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

(全班齐读)

(四) 书写“沟”字。

1.出示“沟”, 师范写, 生书空。

2.交流识记方法, 书写。

三、初读课文, 巩固生字

(一) 自由读课文, 做到正确流利,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 检查朗读情况。

1.互相检查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同时提醒多音字的读法。

葡萄干 (gān) 钉 (dìng) 着

好 (hào) 客 水分 (fèn)

2. 出示生词, 抽生认读, 齐读。

3. 指导读第2 段中描写葡萄的长句子。

(三) 采用游戏、猜字谜的方式巩固识字。

(四) 抽生分段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 默读课文, 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二) 交流。

五、指导写字

(一) 写上下结构的生字。

(出示生字:吾、季、留、杏)

1.生认读、组词。

2.观察, 交流书写的重点与难点。

3. 师范写学生觉得最难写的字。

4.生书写。

(二) 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出示生字:坡、搭、摘、钉、够)

1.生认读、组词、辨析形近字。

2.观察、交流书写的重点与难点。

3.师范写“够”“摘”, 重点指导。

够:右边的“多”字中, 两个“夕”要上下排列, 提醒学生不能写成左右排列。

摘:再次强调右边的同字框里是“古”。

4.生书写。

(三) 展示评价, 修改写得不好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卡片, 开火车读。

出示词语, 指名读、齐读, 提示多音字。

葡萄沟维吾尔族秋季留下茂密甜蜜摘下五光十色热情好客钉着钉子

二、直奔重点, 感悟“好地方”

(一) 默读课文, 找出夸葡萄沟的句子, 用“__”把它画出来。

生默读课文, 师巡视。

(二) 生汇报。

板书: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齐读)

(三) 自由读课文, 想想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用“__”勾出相关语句, 并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自由读课文, 批注, 师巡视。)

(四) 全班交流。

预设:

1.第1 自然段。 (物产多而美)

师:为什么呢?是啊, 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 七、八月有———香梨、沙果、蜜桃, 到了九、十月份, 还有人们最喜爱吃的———葡萄。真是个瓜果飘香的好地方, 你们喜欢不喜欢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一读吧, 读出你喜欢的语气。

2.第2 自然段。 (葡萄美、老乡热情好客)

(1)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 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枝叶美)

师:叶子长得怎么样? (生:茂密。) 茂密是什么意思?

师: (出示“密”) “密”字还可以组什么词? (出示词语, 齐读。)

师: (出示“蜜”) 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讲:密, 形状像堂屋的山;蜜, 蜜蜂酿的蜜。) 可以组什么词?你用什么方法来区别它们?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字的结构, 写的时候该怎么安排?

(师范写, 生书空。再在书上写一写。)

师: (出示课件) 你看,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 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在凉棚下的感觉如何呀?

师: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抽生读) 凉快吗?谁能读得更凉快一些?一起来读读。

(2) “到了秋季,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 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五光十色, 美丽极了。” (葡萄美)

师:葡萄结得多。把句子读出来。

师: (出示句1:葡萄一大串地挂在绿叶下。句2: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 比一比, 有什么不同?

(师生对比读)

师:葡萄除了结得多, 还有什么特点? (生:颜色多、美。) 读出来。

师: (课件出示葡萄图片) 你看, 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葡萄, 这么多颜色的葡萄, 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师出示:五光十色。齐读。)

(师出示各色杜鹃花的图片。)

(师:到了春天, 杜鹃花一大片一大片地开在山坡上, 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暗红的、浅蓝的, 五颜六色, 美丽极了。)

师:杜鹃花的颜色很多, 我们用“五颜六色”来形容, 葡萄的颜色多, 课文为什么用“五光十色”来形容呢? (引导在“光”中发现)

师:葡萄结得又多又好, 太阳一照就发光发亮, 像一颗颗玛瑙珠子一样, 颜色多, 色彩鲜亮, 就叫———五光十色。生活中你见过五光十色的景象吗?谁愿意再读这个词?带着你的感受读。 (抽读, 自己练习读。)

师:谁愿意来读这句话?

(生评, 再读。)

师: (范读) 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读出来也就不一样,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自己练习读一下。 (齐读)

师: (出示“我会填”的内容) 你能填出来吗?

(生在书上填, 展示、齐读、试背。)

(3) “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 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 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 让你吃个够。” (人情美)

(生汇报, 师相机板书:老乡热情好客)

师: (出示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插图, 看看维吾尔族老乡和客人们在干什么。

师:如果你就是那里的老乡, 现在来了这么多客人, 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同桌先互相演一演, 一会儿再请同学上来表演。

(生表演)

师:真是热情好客的老乡, 孩子们, 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吧! (齐读)

3.第3 自然段。 (葡萄干色鲜味美)

(生汇报)

师:你知道葡萄干是怎么做的吗?赶快读读第3 段, 和同桌交流交流, 最好能用上“先…… 接着…… 然后…… 最后……”等词语。

(抽生汇报。出示课件)

师:葡萄干就这样制成了。看看它的颜色, 怎么样?吃过葡萄干吗?它的味道怎么样?把这句话概括出来说是:色鲜味甜。 (出示:色鲜味美) 读这个词, 吃着甜, 读得也甜。

师:吃着色鲜味甜的葡萄干, 我们不由得再次赞叹: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三、回归整体, 升华情感

(一) 孩子们,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了吗?赶紧和同桌说一说吧!

(二) 抽生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内容。

(三) 小结:学了这篇课文, 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是啊,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一起再读读这句话。

四、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我们的家乡什么最有名?搜集相关的资料,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教后所思】

反观整个教学设计, 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做法最让人印象深刻:

1.紧紧抓住“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一核心问题, 让学生默读课文, 找出文眼“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 好地方, 仅仅是一个整体的印象, 它囊括了美的多方面。教学中从整体入手层层剥茧, 再引领学生具体感受, 从文章字里行间寻找具体的好:好多好美的物产, 好吃好看的葡萄, 令人好奇的葡萄干制法, 好吃的葡萄干, 好客热情的维吾尔人。有了这样具体的感受, 再融合成一种体验:因为有这么多“好”, 所以这里才是好地方!而这些好, 恰是文章所体现的“美”!

3.采用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读、思、议、说。

(1) 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如“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一大串一大串”等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让学生结合图片, 充分进行想象, 体会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句“到了秋季,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 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五光十色, 美丽极了”和重点词“五光十色”, 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学生在朗朗书声中体悟葡萄沟葡萄的美、多, 同时, 在“自读感悟—互读互评—背”的环节中, 读的要求渐渐提升。

(2) 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力图将看图、说话、想象相结合, 让学生进行想象表演。在体会老乡的热情好客时, 引导学生想象对话, 对话内容有些是通过学习课文知道的, 有些则是个人生活经验的反映, 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第3 自然段的难点突破上, 通过读相关语句, 结合视频资料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再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力求使阅读、理解、听说训练到位。

(3) 最后在合作交流中, 议一议、说一说,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最后得出结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从而向往新疆, 向往葡萄沟, 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篇4:人教版二下《雷雨》教学设计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关于自然景象特点的语句。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上课前,播放歌曲《夏天大雷雨》,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一、 激趣导入

1.播放雷雨的视频录像

刚才我们听了一首欢快的歌曲,歌曲中唱的什么呀?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雷雨的录像。(播放雷雨的录像)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刚才我们看到了雷雨的画面。有位小朋友也看到了这场雷雨,并把他看到的、听到的都写了下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第18课——《雷雨》。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整体感知

请三位学生按1~3自然段、4~6自然段、7~8自然段的划分接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本文的写作顺序,理清课文脉络。(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识记生词

(1)自由读词语。

学生自己先读读词语。

(2)学生领读。

小老师领读词语。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行的词都是“越来越……”形式的词语。

谁还知道这种形式的词语?学生自由补充“越来越……”形式的词语。再来一起读读词语。

3. 识记生字

(1)同桌互读生字。

出示带有生字的雨滴形卡片,互相读一读。

(2)讨论识字方法。

小组内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3)偏旁识字。

屏幕上出现的字最后一排是带虫字旁的字。看最后一行,有什么发现吗?(最后一行都是带虫字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带虫字旁的字?

(4)从“虹”字的演变中,体会中国汉字的趣味性。

(课件出示“虹”字从小篆到楷体的演变过程)看彩虹的“虹”字为什么是虫字旁呢?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够呼风唤雨

的龙,经常悬挂在高高的天空,弓着身子,把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所以,古人就用了虫字做了偏旁。

三、课文细读

1.雨前: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看看雷雨来前自然界有哪些变化。

(2)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个别读,说感受。

说一说读了这一句,有什么感受。满天的乌云向我们压下来了,都快喘不上气了,怎么读?

这么炎热的夏天,一丝风也没有,感觉怎么样?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带着刚才的体会再来读一读。

(3)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还有哪些变化?

(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对比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

(出示句子:

“蜘蛛从网上滑下来。”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哪个好,为什么?

播放蜘蛛从网上垂到地面的视频,让学生仔细看小蜘蛛是怎样垂下来的,说说自己看到的。(顺势讲解,垂下来是这样直直地下来,而滑下来是这样斜斜地下来。)小蜘蛛真灵敏啊。作者用一个“垂”字把小蜘蛛写得活灵活现。用词是多么巧妙啊。齐读句子。

(5)(出示闪雷画面,播放雷声。)引导齐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就要下雨了,小蜘蛛也逃走了。

2.雨中:4~6自然段

(1)自由读第4~6自然段,讨论: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小组合作读第4~6自然段,读完后讨论。

(2)小组汇报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汇报这场雷雨的特点:大。(板书:大)

(3)为画面配音,练习4~6自然段的朗读。

播放画面,观看。试试为这段画面配上自己的朗读。

找三位同学来配音,大家一起评一评谁是优秀的小播音员。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第4自然段,男生读第5自然段,女生读第6自然段。)

3.雨后:7、8自然段

(1)请班里的同学推荐两位朗读小能手来读第7、8自然段。听一听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来评一评。

(2)采访学生们的感受,读出感情。

读读这一句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仿佛闻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是小蜘蛛,这时你的心情怎样?如果你就是小青蛙,这时你的心情怎样?(采访学生: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这种感受读读吧。

(3)教师引导,配乐美读。

在这炎热的夏日里,一场雷雨为我们送来了清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叫,孩子们在水上嬉闹,夏日里的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啊。让我们配上音乐一起美美地夸一夸这雨后的美景吧!

四、拓展实践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课下大家也可以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观察日记。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泉景中学小学部)

篇5:人教版二下《笋芽儿》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认读4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了解意思。会写39个生字,能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在语言环境中运用。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好词佳句。

三、体会春天的美好,体验投身到大自然的情趣,愿意观察,有所发现。这三个目标的设定,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学习目标:

1.认识“笋、唤”等14个生字。会写“笋芽、呼唤、世界”等9个字,本节课会写“笋芽”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读法,感悟春天的美好,感悟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

学习重点:体会重点词句的读法,感悟春天的美好,感悟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学习难点:感悟春天的美好,感悟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情境导入。

请孩子们闭上眼睛,跟随着老师的语言,一起感受春天的美好。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不知不觉,春天到了!小溪解冻了,溪水哗哗地流着,阳光明媚,桃红柳绿,百鸟争鸣,耳边传来清脆的鸟叫的声音,小朋友们在田野里放风筝。啊,春天好美啊!

这时候,有一种植物在土里也想出来凑凑热闹,看看这美好的春天。她是谁呢?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这是谁?顺势在黑板上板画笋芽儿。大家看,这又是什么?在黑板上板画竹子。一棵笋芽儿是怎样长成竹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笋芽儿》。

设计意图:由于这节课在冬天上,前面还有《找春天》《古诗两首》两课,学生在冬天学习这篇课文,并且没有前两课的铺垫,对春天的感受和理解应该是非常难的。这个环节的导入,目的在于用情境把学生先拉到春天这个季节。2.写字。

笋芽这两个字,我们不光要会认,还要会写。写字有一种方法,叫一看二写三对照。

一看。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一步,一看。大家看看,这两个字该怎样写才能写好。观察了字,我们来一起写一写。

二写,教师范写,学生和老师一起写。请同学们在书上写每个字写一遍。三对照,写完之后,同桌之间对照范字进行互评。请同学说说伙伴的字写得怎么样。

每个同学再把两个字各写一遍,第二遍写应该比第一遍更好。3.生字预习检测。

昨天我们已经进行了复习,下面老师检查一下生字情况。大屏幕出示带拼音生字词语,每个词语齐读两遍。去掉生字词语,再读两遍。然后出示单个生字,检测生字情况。

生字分组呈现: 唤

润 扭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个字。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分组识字)。

最后讲一个字“漆”的字理识字。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可以先让学生分享学习方法,一方面加深印象,另一方面给别人以启示。同时,分类出示生字,使学生能够明白识字可以进行归类,这样识字既快,对比记忆又能记得牢固。另外,识字环节,教师也应该给学生以指导,本课生字漆在字理方面有特点,所以进行字理识字的指导,开阔学生的识字视野,让他们了解新的识字方法。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整理理解。

生字认识了,现在他们又跑到课文中去了,再打开课文读一读。同时思考,笋芽儿是怎样生长的。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读完之后,让学生说说笋芽儿是怎样生长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笋芽儿的生长。

三、感情朗读,深入理解。

1.唤醒。

笋芽儿被叫醒了。她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看看四周仍然一片漆黑,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 ”

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读课文,学生表演。什么叫“撒娇”?你平时对谁撒娇?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然后通过女生读、小组读、自己读等方式读课文。

最后问学生,小笋芽儿,现在在漆黑的土里,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做什么? 2.生长。

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笋芽儿要努力生长,出来看看美好的春光呢?我们一起看第四段。

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笋芽儿怎样生长的?钻。让学生做动作。往哪里钻?先上钻。学生继续做动作。怎样向上钻?一个劲儿地向上钻。继续做动作。

小笋芽儿呀,在钻的过程中,你遇到困难了吗?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读课文。

当笋芽儿的头顶着硬硬的泥土时,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当笋芽儿的头碰到尖尖的石头时,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当笋芽儿的脚被土里的藤蔓勾住时,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是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笋芽儿都一个劲儿地向上钻。笋芽儿呀,你遇到了这么多困难,为什么还要一个劲儿地向上钻啊?(我要看到美好的春天)

3.破土。

最后,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我们再看看看笋芽儿是怎样钻出地面的。看视频,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笋芽儿生长的过程。

然后出示两个句子,进行对比朗读。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笋芽儿钻出了地面。

不要终于行不行。为什么?体会笋芽儿钻的时间长,遇到的困难多,体会笋芽儿生长的不容易,了不起。

4.喜悦。

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看到了什么呢?

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个别读等方式,进行有感情朗读。老师把这幅画面带到教室里来了,愿不愿意看一看?

出示春天图画,让学生先看,再配乐朗读。重点出示省略号,让学生思考省略了什么。除了课文中说的景色,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

所以,笋芽儿看看这儿,看看那儿,怎么也看不够。她高兴地说:“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

设计意图:

从课文中抓住一条主线,笋芽儿是怎样生长的。让学生找到写笋芽儿生长的几个段落。然后分别来感受笋芽儿的生长。引导学生理解笋芽儿在泥土中的感受,生长时遇到的困难,笋芽儿不怕困难,一个劲儿地向上钻的坚韧不拔,感受笋芽生长的精神,进而体会到笋芽儿是为了见到美好的春天。当她看到春天这样美好,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就不算什么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春光的向往,也在其中了。

四、以读代讲,提升感悟。

在笋芽儿生长的过程中,谁帮助了她呢? 出示句子。

女生齐读。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 “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男生齐读。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他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

老师读。妈妈见了,忙给笋芽儿穿上一件又一件衣服,还不停地唠叨: “千万别着凉。

什么是唠叨?唠叨什么?妈妈可真爱笋芽儿啊!

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她。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小笋芽儿不断地生长。笋芽儿一天可以生长30厘米以上,从笋芽儿长成10米多高的竹子,只需要两个月。

笋芽儿长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

笋芽儿的生长有谁的帮助,这个问题我不作为本课的重点,只通过不同的语气让学生体会到大家对自己的爱就可以了。同时随文体会理解唠叨的意思。

五、课堂小结,感情升华。

出示句子。笋芽儿脱下一件件衣服,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她站在山冈上,自豪地喊着:“我长大啦!”

什么是山冈?小山丘。在小山丘扎根生长更加困难,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什么是自豪?小笋芽儿为什么自豪?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她为自己的不断奋发向上而感到自豪。把这种自豪读出来吧。学生读句子,体会自豪的感受。笋芽儿这么棒,你能不能夸夸她?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孩子们,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一株小笋芽儿,在滨海这块地土地上,在实小这个校园里,扎根生长,不断地向上,终有一天也会看到属于自己的春光。能不能做到?

设计意图:

这个地方是对全篇的点睛和升华,抓住山冈这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到在山冈上生长这样的困难,此时,自豪的理解就顺理成章了。进而引导学生联系自我,激发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拓展训练。

老师布置两个作业。1.笋芽儿冲破重重困难,见到了美好的春光,一粒种子又是怎样生长,见到春天的呢?请自己读一读《一粒种子》。2.泥土中还有哪些植物,它们又是怎样生长的,自己创作一个童话故事吧。

设计意图:

篇6: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5 画风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师述:

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二、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一岁一()。野火(),春风()。篱落疏疏一径深,()。()。飞入无处寻()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宿——宝盖不宜太宽。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阅读在线:

篇7: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5 画风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课文中的9个生字。学会写“继续、骄傲、”两个词语。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不自在”、“一阵轻松”等词语想象小男孩的内心活动,能在便条上向老奶奶说明事情的经过并道歉。

3、知道老奶奶为什么说“我为你骄傲”,体会承担责任,宽容待人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品词析句,知道小男孩的优秀品质。知道老奶奶为什么说“我为你骄傲”? 教学难点:

通过“担心、害怕、不自在、一阵轻松”等词语想象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能借助文本指导学生思想行为。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整体感知

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来和生字交交朋友。指名读。

PPT:玻璃

兔子

打招呼

光滑

破碎

继续

担心

害怕

不自在 一阵轻松 读着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说得真好。我为你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而骄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为你骄傲》 板书课题。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句话是谁为谁说的吗? 板书:老奶奶

小男孩

你能把老奶奶和小男孩加进去说说吗?

那老奶奶为小男孩的什么而骄傲呢?让我们捧起书,细细品读3——5自然段。

二、细读文本,走进内心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男孩心情的句子,把画出的句子和同桌交流一下。

2、师:把你们找到的表现男孩心里变化的语句读一读。出示PPT:

3、师:我们先看第一个句子,谁来读读这段话。师: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让我们一起想象一下,那是一种怎样的担心害怕?

师引:那天晚上,当我坐在书桌前做作业,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 生:担心害怕

师:你害怕什么?带着你的感觉读。

我吃着饭,可怎么也吃不下去,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 你害怕什么?带着你的感觉读。

晚上,我躺在床上,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 你担心什么?请你也来读读。我们一起读读。

师:这就叫做——做贼心虚。我每天被这种担心缠绕着,被这种害怕困扰着,可我每天看到老奶奶,每天给老奶奶送报纸,那会是怎样一种滋味呀? PPT:

第一天,我给老奶奶送报纸,她和往常一样和我打招呼,我想说:“———”,但是—— 第二天,我路过老奶奶房前,她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可能想说:“———”,但是——

师:每次看到老奶奶想道歉又没法说出口,这种感觉真是“不自在”,你们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读。

PPT:这以后,我还是和往常一样„„ 指名读。

我们一起来试试。齐读。

师:这种内疚的心理和责任感,伴随着孩子整整三个星期,于是,他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向老奶奶道歉。请女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男孩子读第五自然段。(男女同学分段读课文)

读了这两段,你知道7美元是多少吗?大概40多元人民币。孩子们,你们每天攒一元钱,那也要攒四十多天呀,一个孩子,该送多少天报纸,攒多久呀!想象一下,北风呼啸,孩子在——送报纸;烈日炎炎,孩子顶着烈日还在——送报纸;每天做完作业,他还是挤出时间去——送报纸,就是这样,孩子才积攒了7美元呀。这7美元真是来之不易呀。那男孩为什么不向父母要?(外国男孩都很独立。可见这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孩子。)所以老奶奶才会说——(我为你骄傲)(板书

勇于承担责任)

小男孩下定决心,自己做错的事自己承担,他把积攒下来的钱给老奶奶修理窗户,孩子们,想一想,其实他还在修理什么呢?可见他是个——?(板书:知错就改)

是呀,小男孩经过三个星期积攒了7美元,今天他要改正自己的过失,那要多大的勇气呀,融入你的情,齐读。

PPT:我把钱„„ 指名读。

师:于是,就有了这张便条,师:你能把他补充完整吧!记得一定要真诚哦。出示便条:

(学生写话,老师巡视,指名读便条。)

师:从你们写的便条里,我感受到了小男孩的真诚和勇于承认错误的那份勇气!刚刚你们还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现在呢?刚才——,现在呢? 让我们带着这种轻松自在的感觉读句子。指导朗读:PPT:一直

奶奶收到了这张便条会是怎样一种表情和心情呢? 齐读6、7自然段。

老奶奶哪些举动令你感到意外?为什么? 老奶奶在便条上写着什么呢?(根据生成)PPT:我为你骄傲!

老奶奶的“我为你骄傲”也就是——“我为你自豪” 老奶奶为小男孩的什么感到骄傲呢?(补充板书)

PPT:试想,老奶奶早就知道是我打碎了他家的玻璃,每天见到我,为什么不直接批评我,指责我呢? 此时此刻,你觉得老奶奶是个怎样的人呢?板书:(心地善良、宽容、慈祥等)听了你们精彩的回答,老师知道你们已经走进了男孩的内心世界,我为你骄傲!

小男孩的诚实值得骄傲,老奶奶的宽容值得称赞。同学们,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又是怎么弥补的?

三、总结拓展,指导书写 指导写字:骄傲

师: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看你们的表现这么好,小华盛顿也赶来了,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快速默读。PPT:你们觉得小华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 送给大家几句格言。齐读。PPT:格言 孩子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诚实也是一种美德,让我们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宽容的人,让我们为自己骄傲,让别人也为我们骄傲。板书设计:

我为

老奶奶

小男孩

害怕——不自在——一阵轻松

宽容

善良

慈祥

诚实

勇于承担责任

篇8: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5 画风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健全,而且他们经历的事情较少,可能对事物的评判存在偏差,从而做出不正确的判断,或许会对自己或者他人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例如:一群孩子在河边玩耍,当一个孩子掉入湍急的河流时。如何正确处理呢?这时候了解小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习特点就非常必要了。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初级的价值观,还没有掌握一些简单处理问题的能力。就算小学高年级的判断有所提高,但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复杂情况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上的特点也有所不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包括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1)。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动机就其心理成分来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和认识兴起学习的自觉性是指学生对学习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

二、小学生认知的初级发展

(一)怎样教会小学生判断是非利弊

1. 从语文课堂中(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

在小学所有科目中,语文课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并且语文课堂所讲的内容与价值观的相关性也较高。小学生从语文课文中由浅入深再到浅的接受是非利弊,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来教小学生判断是非利弊。

2. 从班级活动中

班级可以称为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园,他们在自己的小家庭中收获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收获同学的真情和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方法。为了发挥班级的作用,我们可以开展关于小学生是非利弊方面的知识竞赛,邀请名人做知识讲座,观看视频等活动。

3. 从家庭活动中

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父母不仅仅是孩子在法律层面上的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还有爸爸妈妈是真心关心孩子的成长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多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行为是孩子作出判断的参照系。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

(二)怎样从语文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初级认知(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

1. 采用音乐和手画雷锋像导入(讲雷锋的小故事)

在导入新课时,放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上雷锋标志性的头像。因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形象记忆优于语词逻辑记忆。物体的具体形象和相应的词往往相互联系记忆。选择音乐和图像导入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雷锋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助人为乐,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再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学以致用。

2. 让学生读懂课文,解决生字词,让学生读深课文,多形式阅读

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对人物进行理解,需要从字里行间找到证据,来证明雷锋叔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一步,需要解决诗歌中的生字词,此时老师开始讲授生字词的意义、易错点、笔顺等知识点。第二步,通过第一步,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浅层的认识;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阅读,开展多形式阅读。

3. 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又能理解文章主题,可谓是一举三得。之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化文章主题。

(三)扩展内化

可以由老师列举关于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的例子,也可以让学生举例子。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既受到了关于好人好事的精神熏陶,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对雷锋叔叔价值观的认同。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文中体现的人生价值

雷锋并没有在沙场上浴血奋战的经历,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是说非得轰轰烈烈、壮烈牺牲,为救他人献出自己的生命才算是好事,如果我们能处处替别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关爱他人,把平时生活中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三、语文课堂是小学生价值观初级塑造的主阵地

小学生初级价值观的形成,还是需要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因为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都在学校,而且老师具有更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他们面对很多的小学生,教师与小学生的家长相比,他们有更多的经验,并且更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语文教师从课堂中向学生传播价值观,可以让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中少走弯路,更有利于他们的茁壮成长。

儿童入学后,学校及学习活动的要求,都在激发他们的品德朝着种种新的需求水平发展。这种新水平和他们原来的心理水平、品德结构产生了矛盾(2)。所以小学生的思考方式比较感性,在帮助别人时,他们想的只是比较浅层的东西,无法看透他们背后所隐藏的危险。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在语文课堂中应加入理性教育,进一步塑造比较正确的初级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助人为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先学会保护自己,学会量力而行。

摘要:语文课堂是向小学生传播正确价值观的主战场,但是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虽然有很多关于价值观的话题,但是有些老师往往侧重于价值观表面传播,却忘记了他们是否有能力这么做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价值观,正确塑造,语文课堂

注释

1朱德全.小学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122.

篇9: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5 画风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篇10: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5 画风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本文对话较多,适合分角色朗读。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有关课件。

观察有风时景物的变化。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注意指导以下生字的读音和字形:

旗:笔画较多,可分“方、?、其”三部分记字形。

擦:平舌音,不要读成chā。

男:是上下结构,田字头,力字底。

2?写字教学。

卫:笔顺是:卫。

丹:中间一横要长些,第三笔是点。

擦:右半部分中间笔顺是:。

斜:左边“余”字上边的捺变为点。

(三)词句教学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理解,要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洁白、斜斜的、显得”等词语。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这句话写三个小朋友由于风的吹来,对画中的景物产生想象,真切地感受到了风中景物动态的美。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

旗杆擦去吹斜显得男孩

(四)朗读指导

读好人物对话是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指导朗读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尤其要读出他们会画风时高兴的语气。可采取自己练读、指读、分角色读等方式。

(五)练习提示 第1题,“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的。”应在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第3题,要指导学生完成,指导时应重在开启学生的思路,同时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画出风中的不同景物。然后,把各自画的内容说一说,比一比谁画得好,谁说得好。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题引起兴趣。

看到课题后你有什么想法?通过发散思维引起学习兴趣。

(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读音。可采取同桌互查、老师用卡片检查的办法。

3?检查、指导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流利。4?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交流释疑,整体了解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读出李卫、丹丹、小艺在一起画画的高兴心情。

2?读2-8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重点理解李卫、丹丹在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会画风的经过。

3?要读出三个小朋友会画风后的高兴心情。

4?自读第9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讨论。重点理解最后两句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中三位同学的创新精神。

(五)识字、写字教学。读写词语。

(六)完成课后第三题。开展创新性画画比赛活动 15 画风

一、教材简说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我们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我们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任务轻。要求认识七个字,其中六个出现在课文人物姓名中,这些字很有可能在同学的姓名中也有。识字教学可作如下安排。

1.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办法识字:湿—显 4.写字指导。(1)正确书写。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点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个绞丝没有点。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有三点,不能少。“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2)美观书写。

观察结构特点: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比较借鉴:乌—鸟丹—舟涛—寿陈—冻

示范:“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二)朗读感悟

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三个小朋友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鼓励。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还是第一次遇到,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在朗读感悟过程中首先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弄清哪个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在此基础上再练习朗读。建议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1.贴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结合预习说说谁叫什么名字?(如果预习不充分,学生不能确定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可让学生马上读书找依据。)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引导认读姓名,认识其中的六个生字。

2.出示三幅画(一幅画有飘舞的旗子,一幅画有弯弯的小树,一幅画着斜斜的雨丝),看看每幅画分别是谁画的?默读课文找答案。3.在头像下一一对应贴图。

4.练读对话,开展争做文中小朋友的活动。自由组合练读、分角色练读,竞赛读,争当“宋涛、陈丹、赵小艺”。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示范、指导。

“谁能画风?”要读出问句的语气来。“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读。“我能!”“我也会画风了。”

“我还能画!”等句子要带着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

(三)积累运用

1.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写下来。完成课后习题“读读写写”。2.欣赏句子,仿说句子。

读句子:“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仿说句子: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显得。

3.抄写词语,再仿照样子写几个。洁白的纸弯弯的小树 斜斜的雨丝 洁白的()弯弯的()斜斜的()

(四)实践活动

小画展:动手画一画风,比比谁想得妙,画得好。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情景引入,巧设悬念

1.情景激趣。今天咱们一块儿去“旅行”。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你们要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们看到的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

2.学生拿出纸笔作画。请几位学生上黑板作画。

3.教师描述。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你们朝远处看,那儿有一座青山,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房前屋后种着果树,一条小溪从门前流过。赶快把这优美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4.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

5.教师继续描述: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6.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

7.小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容易画,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不能画呢? 《画风》教学反思

本课的题目就很有趣,足以能抓住儿童的心。我刚把课题板书就有孩子开始发问“风,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怎么能画出来呢?”这问题多漂亮的开始,于是我也借机抓住了孩子的探究欲望,说:“是谁让小草低下了头,是谁让小树向我们招手,又是谁让风筝飞上了蓝天……”“是风。”孩子们争着说。

这样的课前谈话已经为本课的教学铺了条好道。课文讲述了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互相鼓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本课在写作特色上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形式,词语丰富形象,易于积累。根据本课的特点,对话较多,生动有趣,分角色朗读是本课的特色,两课时完成了本课的全部教学任务,包括作业,学生的作业也完成较好。从整个来讲本人的教学还是比较务实,不繁、不减、不愁。回到家我认真反思了自己教学本课的亮点与不足。

一、由题眼入手,观察自然。没有课前谈话,就是板书课题《画风》这样就引导了学生自觉的观察自然界中风动的现象,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留心观察的兴趣。(如、我连续问了三个“是谁”把“什么”“怎么样”用这样一个环节,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再现比较丰富,这样自然而然的使我的教学有了很高的升华。)

二、课前设悬,提供给学生对风的感性表象。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文中有三个小朋友,自己喜欢谁就去认真读谁的语言或有关段落。这样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环节,效果不错,几乎每个学生都读得认真投入。如、一女生说喜欢6自然段,读得真好。这里引导听的孩子们,从读中听出了什么语气,一男孩子说:“很为难,画风根本做不到。”班长读了4自然段,除了读的好还谈了自己的感悟。她说:“这段是动作描写,从„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明赵小艺很聪明,在动脑筋。”这时一男孩儿争着说读了5自然段,说是宋涛受赵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怎样画风……)

三、阅读感悟、文笔生花。课文有借景抒情的写法与运用。比如、课文最后没有真正称赞每一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而是说“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这是在借“风”来“夸”三个小朋友的画,栩栩如生,即平常所说的“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或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那么,又如何进行抒情呢?

这里是我在本课中设立的重点,因为二年级下册已接近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本人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接轨。并对借景抒情的写法,作了简单的阐释。)借景抒情,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对象要有深刻而独特的感受。情和景要互相协调,这样才能情景相生,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例如、当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或是受到表扬,或是拿着写有100分的考卷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可以这样写:“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花儿向我微笑,小树向我招手……”)老实说,这个环节是我在教学中的亮点,孩子们说的好,写的好,素材丰富,而且有几个孩子借用其他景物。如、天上的白云……小鸟……天上的月亮……星星……太漂亮了。

四、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习所获和主观认识,畅所欲言,发表议论。鼓励学生对事物发表独立的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比如、课文最后一段,因为有以上“三”的知识面了,再引导学生理解该段就不难了,课文结尾以想象结束全文,给人无限遐想,这是对三个小朋友的夸奖。)

五、《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为激发、激活学生的灵性而服务。(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这环节吧,本人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弄清每个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要以有选择性的研究。孩子们非常认真,有说文中宋涛是个敢想,爱思考问题的男孩,有说陈丹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有说赵小艺也是好样的,爱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朗读就不容易了,孩子们能回答出“疑问、肯定、兴奋等语气,本人很满意了。)

当然,学完本课我也在想,如果在以学生的充分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能运用多媒体的多向交流功能,能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看、读、想、论等方式,逐步深入课文,或许会透明多了。但条件有限,上1000人以上的学校就一间多媒体教室。于是针对本课写作特色,我个人的教学意识,“三好、三抓”“用好书、用好教室场地、用好一支粉笔”“抓住学生的眼睛(兴趣)、抓住文题的眼睛、抓住文本的妙语(如3自然段陈丹的话)。

上一篇:孕期尿蛋白高怎么办下一篇:教师坚持立德树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