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教案

2024-04-07

《宋词》教案(精选6篇)

篇1:《宋词》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能通过对冯延巳、李璟、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能用浅近的文言文拟写一两则词话。

(第一课时)

一、词的简介

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词与诗不同,它必须是配乐吟唱的。唐五代词与汉魏乐府所不同的是:汉魏乐府一般先有歌词,后配乐;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填词。

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隋唐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词人从事填词,词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晚唐五代衰乱,一般文化学术日渐萎弱,但适合女乐声伎的词,在部分地区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却获得了繁衍的机运。到了五代十国,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了两个词的中心。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

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下列几首词。

(一)诵读《菩萨蛮》,依次解释划线的词句;揣摩词意。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①重叠金明灭②,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晨阳闪闪或明或灭,鬓云③欲度④香腮雪⑤

鬓边发丝飘过雪白的香腮。

懒起画蛾眉⑥。

懒懒地起来画一画细长弯曲的美眉,弄妆⑦梳洗迟。

迟迟地修饰仪容,梳洗打扮。

照花前后镜,对前镜、后镜照一照新插的花朵,花面⑧交相映。

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新帖⑨绣罗襦⑩,穿上的刚熨平(或“贴绣”)的绫罗短袄上,双双金鹧鸪⑾。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品读与探讨]、诵读这首词,试圈出各词句的韵脚,想一想,词作是如何构成听觉之美的?

明确:这首词的韵脚前后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2、试找出全词中的物象,想一想:作品又是如何营造视觉之美的?

明确:词篇中的“小山”、“鬓云”、“香腮”、“蛾眉”、“画”、“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精艳绝人,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你从作品美妙的声音和美好的形象中体会到了抒情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深藏不露,但可以从“懒”、“迟”的动作中窥探出,又可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发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此词正是通过描写一个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现了她慵散无聊的心绪,自矜自怜的情怀。

[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2、完成《学习与评价》第1、2两题;完成作业纸上1-7题。

3、预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体会《菩萨蛮》词两仄两平的韵律特点。

(第二课时)

(二)诵读韦庄《菩萨蛮》词。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①好,游人只合②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③人似月,皓腕凝霜雪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⑤断肠。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910)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881)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第二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12年后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天佑四年(907)作为西蜀王建掌书记的韦庄劝王建称帝建西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清。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后人又称“韦浣花”。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与温庭筠齐名。

[学习与探讨]、反复诵读这首词;逐条解释划线的语句。

2、请画出全篇直抒胸臆的词句。

3、词中“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样写,既强调了“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太值得游子留恋”之意,更突出了“游子思故乡”的主题。

4、《菩萨蛮》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明确]作者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物人情,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归之情。“春水”二句写江南美景,点染勾勒,历历如画;“垆边”二句写江南美人,比拟描状,栩栩如生。加之“人人尽说江南好”的赞赏与劝慰之辞,直令词人产生“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终老还乡之意。然而这一切的美景皆从“游人”眼中写来,最终仍然难以消弭根深蒂固的“还乡”之意。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景后,词的结尾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词人以乐景写哀情,更觉沉郁深挚。

5、比较温庭筠词与韦庄词各自的特色。(略)

[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

(第三课时)

背诵两首《菩萨蛮》词。讲解已批阅的作业,强调要点。略。

(三)诵读冯延巳《鹊踏枝》词,解释划线的词句。

鹊踏枝①

冯延巳

谁道闲情②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③,敢辞④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⑤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⑥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⑦人归后。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烈祖李昪时为李璟帅府掌书记。中主李璟保大初,拜谏议大夫、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官至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

冯延巳是五代词人中词作流传下来最多的人。其词多写离情别恨,感情委婉深沉,语言清新,使婉约词有进一步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世词都有一定影响。刘熙载《艺概》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王国维称“冯正中词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廡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简介“闲愁词”]

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写的是春日怀人,词的核心字眼是“闲情”二字。对此二字,可作多种联想。“闲情”既可以指爱情的苦闷,也可以指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词人以“闲情”为核心,采用层进手法,写出了闲愁的连续性。“闲愁词”是唐宋词的一个重大门类,有着独特的类型特征、美学价值。闲愁词的基本内涵——忧生之嗟与无涯的企羡——都是对人生最根本问题反思的产物。忧生之嗟源于对死亡问题的观照。经历了人类进化史上对死亡的本能的恐惧、长生的幻想、及时行乐的自我排遣等阶段之后,词人们达到了感性与知性的统一,形成了悲凉而旷达、自尊而又自伤的心态和观照方式。无涯的企羡起于对生存意义的观照。词人们感到了人生的缺憾欲求安身立命之处而未得,因而在沉静幽邃的词境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挣扎与渺茫的希冀。这种心态与主题自然带有时代的印记,然而时代的气候氛围只是外因。通古今而观之,由于这种主题触及到了人性心理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深层意识,对于千百年后的读者,仍可以激起感发与共鸣,因而具有较为长久的生命力。

[问题探究]、你是如何理解《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闲情”一词的内涵的?

[明确]这首词写的是春日怀人,词的核心是“闲情”二字,对此,我们可作多种联想。“闲情”既可以指爱情的苦闷,也可以指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等。

2、词的最后两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意境?

[明确]这首词的结句最为人赞赏,有画意,又有雕塑造型之美。月上柳梢头,人归黄昏后,可抒情主人公仍独立小桥,一任晚风吹拂,似在翘首等待,又仿佛在俯首沉思,韵味无穷。

3、想一想,词人是如何高明地写出闲愁的连续性的。

[明确]这首词妙在写出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日日,闲愁都挥之不去。天天在花前饮酒,应该是非常快乐逍遥,可每饮必醉,连美酒都无法消解,足见闲愁的沉重。镜子里朱颜消瘦,面容憔悴,也是闲愁所致,进一步写出闲愁的沉重。过片宕开,将画面移向河畔草地、堤上杨柳,境界为之开阔,思绪也随之转移。但轻松的情绪稍纵即逝,“新愁”又袭上心头。上片说“日日”,下片说“年年”,各有侧重:“日日”强调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则强调了愁苦的持久性。

[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

2、完成作业纸11-13题;完成《解读》1-6题。

(第四课时)

先强调前三首词各自的写作特色;背诵;然后导入新课。

(四)诵读李璟词《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诵读几遍;解释划线的词句及加点的词语。

2、找出《浣溪沙》词押韵的平仄规律。

[作者简介]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李昪长子,史称南唐中主。璟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诗和四首词。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品读与探讨]、这首词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词中塑造了思念远人的思妇形象,抒发了孤单寂寞之情。

2、为什么历来人们都称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

[明确]因为这两句词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寄托深远:“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后句“玉笙吹彻”为实,“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3、请说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明确]词眼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恨”;但南京大学傅庚生先生却别有会心地以“残”字为词眼。他说:“意以为全词固脉注于一‘残’字耳。‘菡萏香销翠叶残’是荷残也,‘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秋残也,‘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是人在残年对残景,诚然其不堪看也。王氏(王国维)之所云有美人迟暮之感者盖如此。‘细雨梦回鸡塞远’是梦残也,‘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曲残也,人在残年感已多,‘多少泪珠无限恨’,矧(况且)更‘倚阑干’对此残景乎?全阕脉络贯通,若拆散便不可得其解;而意相联属,似亦并不宜摘句以欣赏之耳。”

4、简介李煜词《乌夜啼》的大致词意,初步整体理解词意。

[又:讲析已经批阅的作业,强调“花间词派”两大代表作家不同的词风。]

[布置作业]、背诵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体会该词上片直抒胸臆,下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词中“闲愁”的连续性。

篇2:《宋词》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言词者必言宋词,宋词成于北宋,精于南宋,到了南宋,宋词的风格就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了。

二、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学生简介李清照

2、教师补充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⑵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4、你认为这首词是她早年还是晚年的作品?

5、那么你认为那个卷帘人是谁呢?

6、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李清照当时是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去问丫鬟的?她为什么要这样问?而丫鬟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回答主人的?

明确:李清照的问表现出她对昨夜雨后花儿的关心,担心经过风雨的摧残花儿是否还依旧,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经心,这令李清照很失望,所以她纠正她的丫鬟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那么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

明确: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8、《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早期的以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9、技巧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⑴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象生动。

⑵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

⑶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

⑷反复。“知否,知否”。

⑸隐喻。“海棠花”应是(变成了)绿肥红瘦。或者以红比喻女人,绿比喻男人也很贴切,从古代的男女地位看:男尊女卑。这个思想性更强。

三、鉴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学生整体背诵。

2、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本词作于什么季节?如何突出节令特征?

明确:写于重阳节,初秋天气,白昼还很长,夜里天气已变凉,西风吹卷着窗帘,菊花怒放。作者正是抓住气温变化大、西风吹来、菊花盛开等现象突出秋天节令特点。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

明确:借长日、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5、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

明确: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

6、词人还运用了哪些人物行动来渲染心情?

明确:独坐、孤眠、自斟。

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小结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四、鉴赏《满江红?怒发冲冠》

1、学生整体背诵。

2、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作者:岳飞(1103~1142 南宋抗金名将 ,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习武,喜读兵书、《左传》。北宋末年,曾从军抗辽。靖康元年(1126),复投军于赵构大元帅府抗金,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后隶属副元帅宗泽,在黄河南北屡败金军。二年,北宋亡,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岳飞上书反对宋室南迁,力请高宗赵构北渡亲征,恢复中原,被革职。

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宋高宗绍兴初年。当时由于广大军民奋起自卫反击,金兵连连受挫,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南宋方面的变化,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可能性正在出现。词中所表达的那种对敌人的无比愤怒和仇恨,对还我山河振兴宋朝充满信心的壮志豪情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中表达了抗金救国的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念,体现了大无畏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上片:抒写作者渴望卫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

下片:申述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

4、名句鉴赏

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⑵“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⑷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⑸“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5、《满江红?怒发冲冠》小结

这首词情辞慷慨,悲壮激昂,既是战斗的誓言,又像是进军的号角,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英雄性格和雪耻复仇的坚定的信念,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五、作业布置 背熟这三首词。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古代词人的创作是自然、真挚的情感的流露,因此,题材往往来自于生活的周围。自然界的万物便是他们的题材库。尤其是能寄托他们的思想性格的自然景物,更是他们常用来言志的题材。

二、鉴赏《卜算子?咏梅》

1、学生一齐背《卜算子?咏梅》。

2、学生介绍陆游,教师补充

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最着名的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爱国思想是他诗中的主旋律。他也是重要的词人。其词的风格为俊爽流利、沉郁雄放。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注】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旁边,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你无意苦苦争夺在春天里争妍斗艳,你任凭百紫千红去妒忌恨怨。即使凋谢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尘埃,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

上片写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境况。下片通过梅花来写自己的高尚节操。

4、你认为词篇中哪些是关键的词语?

明确:寂寞、愁、风和雨、妒、辗作尘、香如故。

5、概括词中所表现出的梅的品质。

⑴生长处所→“驿外断桥边”(无人护特,更无人欣赏)

点明梅花所在的地点。“驿外”、“断桥”烘托环境的荒凉,与梅花的冰姿玉质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环境可以使读者联想到作者一生被投闲置散和无所用世。接句“寂寞开无主”,说明梅花被弃置在荒凉冷漠的环境里,既,所以免不了要产生“无主”的寂寞。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诗人被弃置林下而无所作为。“已是黄昏独自愁”,象征诗人已进入暮年,他的抗金复国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更着风和雨”,象征着诗人由于爱国获罪并屡遭迫害。

⑵生长环境→“无意苦争春”,说明诗人并非有意与投降派争官夺宠,而是因为自己怀有崇高的品质与远大的抱负,所以“一任群芳妒”,即不怕投降派的妒恨与打击。

以上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如“寂寞”、“愁”。“无意”、“苦争”等等,这些抽象的感情活动,都不是无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而是在梅花身上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意志。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句,又具有“拟物”的特征。诗人用梅花的特性来比喻个人品格的高尚、节操的坚贞和爱国之心的至死不变。

6、《卜算子?咏梅》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三、鉴赏《扬州慢?淮左名都》

1、学生背诵。

2、简介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文学家,精通音乐。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因屡试不第,一生未仕,乃往来鄂、赣、皖、苏、闽间,出入仕宦家,与诗人词客交游。死于杭州。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清新,饶有韵味,有《白人道人诗集》;词为婉约派,清妙秀远,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歌曲》。

3、简介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4、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⑴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⑵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⑶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景(色)、声

⑷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明确:空城(废池)

⑸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明确:“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5、找一找《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所用的典故,说说它的来历和作用。

四、鉴赏《鬲溪梅令》

1、学生齐读。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此词实为怀念合肥情侣之作。在这首词中,词人灵心独运,用想象营造出一如梦如幻、恍惚迷离的意境,极富朦胧之美。

五、作业布置

篇3:《宋词》教案

一、词调的来源

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 规定了一首词的行数、字数、平仄及韵脚。词牌的名称因为词的曲调众多而跟着相当多。现在已知的大多数词牌与词的内容其实没有太多联系, 只作为词谱的一种代号, 与内容有关系的往往是词题, 一般词人填词的时候需要另起一个标题或者在下面标注一行小字说明他要表达的志向或者观点。宋代已知的词牌有近千个之多, 而它们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教坊曲名或熟知音律的词人自制的词牌。

在众多宋词词牌中, 许多是从宋代舞蹈中演化而来的。在全部481首与宋代舞蹈有关的宋词中, 经统计, 直接用舞蹈作为词牌名的有《调笑》2首, 《花舞》1首, 《剑舞》1首, 《采莲舞》1首, 《太清舞》1首, 《舞迎春》1首, 《柘枝舞》1首, 《渔父舞》1首, 《番禺调笑》1首, 《鸾凤双舞》1首, 《句降黄龙舞》1首和《句南吕薄媚舞》1首, 总计13首。

此外, 还有形形色色的词调名称都与歌妓为代表的舞者群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 女性日常生活中与舞蹈有关的词牌

这一类词牌名主要有《柳腰轻》、《呈纤手》等。柳腰被用来比喻女子如柳条般纤细柔软的腰身, 是中国自古以来评价女性美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富于曲线美的身材具有柔婉温和的审美效应, 与中国传统男性社会中强调女性柔顺、服从的伦理要求有着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 历代诗词作品中对它的生动描述数不胜数 (1) 。早在战国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就将女子的腰比喻成一束白色生绢, 说道“腰如束素”, 充分反映楚国人对细腰的欣赏。这种以纤细为美的风尚在后代一直延续发展, 最终成为评价一个女子美貌与否的重要标准, 如“小腰微骨, 朱衣皓齿” (谢灵运《江妃赋》) , “肩若削成, 腰如约素” (曹植《洛神赋》) , “楚腰纤细掌中轻” (杜牧《遣怀》) , “皓齿歌, 细腰舞” (李贺《将进酒》) 。女子腰肢的美, 不仅要纤细, 在其基础上还要柔软, 因此文学作品中常用“柳”这一意象加以形容, 有些文人在作品中甚至直接称其为“柳腰”, 这一标准在审美情结崇尚瘦弱柔美的宋人眼里更突出。如“柳腰人舞” (黄裳《霜叶飞·冬日闲宴》) , “柳腰花态娇无力” (柳永《法曲献仙音》) , “柳腰如醉不胜扶” (向子諲《浣溪沙》) , “柳腰花貌天然好, 聪慧更温柔” (杨无咎《眼儿媚》) , “花脸柳腰” (张元干《兰陵王》) , “柳腰花面, 一醉霓裳曲” (赵长卿《念奴娇·上张南丰生日》) (2) 。这些词作是宋代这种审美眼光最有力的证明。《柳腰轻》这一词牌取自于柳永词“英英妙舞腰肢软”的意境, 而柳永创作的《柳腰轻》顺理成章地作为此词牌的正声:“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 绮堂筵会, 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 倚轻风、佩环微颤。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 急趋莲步, 进退奇容千变。算何止、倾国倾城, 暂回眸、万人肠断。” (3)

(二) 女性游艺活动中与舞蹈有关的词牌

与宋代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一样, 宋朝城市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是相当丰富的, 娱乐冶游扩展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在中国整个封建王朝时期, 宋朝女性的生存环境还是相对比较宽松的, 当时妇女还是能参与娱乐游艺活动的。宋代词牌中与妇女游艺活动相关的主要有《斗百草》、《抛球乐》、《扑蝴蝶》、《期夜月》、《翦牡丹》等。这里以《抛球乐》、《翦牡丹》的词牌为例稍作阐释。

《抛球乐》本是唐人古诗, 后入教坊谱曲供演唱, 遂成词调。《唐音癸笺》云:“《抛球乐》, 酒筵中抛球为令, 其所唱之词也。”《填词名解》卷一:“唐刘禹锡词‘五色绣团圆’, 本咏抛球之戏, 遂名《抛球乐》。” (4) 唐五代词中就有冯延巳、皇甫松、刘禹锡、徐铉等诗人先后作过《抛球乐》词, 词牌名称和内容完全一致, 写的就是抛绣球。唐代宴席中有抛球娱乐的习俗, 宋代队舞中有专门的抛球乐队, 想来应该就是用这一词调作为舞曲的。《宋书·乐志》就有记载, 宋代队舞分为“女弟子队”和“小儿队”两大类, 每类下面又分出十个独立的队舞, 其中女弟子队舞的第三支队舞即为抛球乐队。之一队舞共由十六人组成, 参与舞蹈的舞姬分别着四种颜色的绣罗宽衫, 腰系银带, 手执绣球。表演的时候, 领队的两人拿着“竹杆子”, 紧随其后的两人中的一人执花, 一人执笔, 十二人分两行而立, 中设描龙绘凤、并饰彩色纹缎的球门;球门上有一圆孔。舞者们一边舞蹈, 一边向前, 将手中绣球抛向球门和圆孔, 同时朗诵、歌唱 (5)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 抛球乐这一娱乐活动是热闹和技巧的展现。现存《全宋词》此词牌的词有三首, 分别是无名氏、李从周和柳永创作的。其中无名氏和柳永创作的《抛球乐》与这一游戏活动是有关联的。宋代队舞“女弟子队”中紧随“抛球乐队”之后的就是“佳人翦牡丹队”, 诸从舞艺人“衣红色砌衣, 戴金冠, 剪牡丹花” (6) 。该舞由十二人组成, 其中六个舞者手拿着花, 围成一个圆圈, 圆圈中央放置一个牡丹花模, 舞者们围绕花模进退旋转、翩翩起舞。分开的时候只见朵朵牡丹、含苞待放, 聚拢来又是一朵盛开的牡丹, 灿烂夺目, 衣服与牡丹的颜色还可以因舞蹈差异而随意变换, 这是一支相对而言优美抒情的舞蹈。《翦牡丹》这一词牌的音乐来源就是这一舞蹈, 但遗憾的是宋词中这一词牌的词作仅留存一首, 就是张先的《翦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但这首词的内容与这一舞蹈已经完全没有关联。

二、词人官馀生活元素之一, 倚声填词的素材

毋庸置疑, 词人是词的第一创作主体, 他们都以独特的创作个性、独特的艺术作品体现存在价值。同样, 每一位词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都在努力探索和尝试独特的创作手法。如学者讨论柳永词时所说的“屯田蹊径”或者“柳氏家法”, 就是从一个角度谈柳永词的创作手法。

前文提过, 宋代的歌妓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宋代的文人官员都有在家蓄养歌妓的习惯。与歌妓交往是宋代词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下, 与歌妓交往、歌舞活动成为宋词极其重要的题材来源。

虽然在一些场合, 词人们会发出“且免歌词, 休载妓, 莫携樽”的感慨, 但就整体而言, 他们与歌妓的交往还是相当普遍的, 尤其在唐宋两代。而且, 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词人方面的因素, 又有歌妓方面的原因。根据歌妓活动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官妓、家妓和私妓三种。词人根据社会地位和行为习惯, 与歌妓相处的背景也不尽相同, 如柳永大多是在秦楼楚馆与歌妓交往, 晏殊则主要在自己家中与家妓相处, 而苏轼基本是在官府聚会上和歌妓往来。

某种程度上, 与歌妓交往对当时词人来说, 既是一种生理上的需求, 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追求。以柳永为例, 对于一个像柳永这样在仕途上屡屡遭受挫折的词人而言, 情感生活变得尤为迫切, 几乎变成他生活的全部。他的情感生活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与歌儿舞女交往基础之上的。柳永将这样一种情感主动外化, 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作品中。据叶梦得《避暑录话》里记载:“ (柳永) 为举子时, 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 必求永为辞, 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罗烨《醉翁谈录》丙集二也提及:“耆卿居京华, 暇日遍游妓馆。所至, 妓者爱其有词名, 能移宫换羽, 一经品题, 声价十倍, 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

可见, 歌舞妓为柳永不断提供新声、新曲, 并且及时传唱他的新作, 慷慨地给予他酬劳。既在艺术上与其合作, 又在生活上给予其帮助, 词人与歌妓相处的时光对他来说是非常美好的。

当然还有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既有歌舞女, 又有歌舞男, 如苏轼创作的《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 就是让东州舞男边舞边唱的。

三、宋词勃发的助推剂

舞蹈是词这一文学体裁在宋代蓬勃发展的养料。既是宋词传播的渠道, 又是宋词中重要的题材来源。宋词在舞蹈推动下绽放出璀璨光芒。

宋词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 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两宋王朝用三百多年的历史共孕育了近1500位词人, 创作出了两万余首词作。这些词作有的纵横慷慨, 勃发出敲金戛玉的声响;有的香软冶艳, 散发着香馥醉人的浓香。许多名家、名篇千古传唱, 奇闻轶事脍炙人口, 至今仍然使人从中得到意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后人将宋词推崇为“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年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从《全宋词》中筛选出的与宋代舞蹈直接相关的481首词中共涉及167位具体词人。另外, 还有生卒日期无法考证的宋代乐舞词作者:曹違 (1首) 、徐口 (1首) 、无名氏 (18首) 、元明小说话本中依托宋人词 (1首) 。他们在宋词中对舞蹈的生动描写成为后世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见, 舞蹈是推动词人创作的兴奋剂。

注释

11 谢穑.宋代词牌来源的女性化意蕴.湖南社会科学, 2012 (5) .

22 唐圭璋.全宋词.2011年6月

33 宋·柳永.乐章集.

44 谢穑.宋代词牌来源的女性化意蕴.湖南社会科学, 2012 (5)

篇4:沉醉于唐诗宋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面对茫茫的宇宙,感慨万端却无法把内心的想法一吐为快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当你漫步江边,看春水盈盈,花木欣荣,怎么道出眼前的心声?朝起晨岚、晚来凉风等自然变化;春代秋序、沧海桑田等岁月更迭,无一不映射在你的心中,唐诗与宋词恰在这时给了我们许多的慰藉。

唐诗宋词给人以思考,给人以高远的志向。其力量在于情,在于真,在于让后人见识到那个时代的人物、风情与面目,千载而下,后人总是在神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这是一个只可仰望的高度,源于一种敬佩,一种无法超越的力量在延续着这种魅力。

根据上述材料,自選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唐诗宋词是一坛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吸日月江河之精华,采楚国的香花美草,借飘摇山河的荒芜。

在这里,老杜春夜咏哦,贾岛半夜叩门,易安一声长叹。

在这里,志南杖过桥东,志和泛舟垂钓,诚斋夏日赏荷。

在这里,放翁夜阑卧听,东坡赤壁怀古,太白对月吟唱。

……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浓浓春意。沉醉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外发现——高高的院墙中,生机盎然,诗人为一枝探出墙外的红杏所感染;沉醉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人生感悟——牛毛般的细雨落在大地上,好雨无言,草木全知:春,你就像一位清柔婉约的女子。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艳艳荷塘。沉醉于“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绿色意象——一池荷叶映绿了半边天空,而小荷之尖尖角上,蜻蜓独立;沉醉于“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高洁人格——一枝荷花异常纯洁,虽美丽却不妖艳。唐诗宋词中的荷,你是百花仙子啊。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瑟瑟秋风。沉醉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秋江客船——诗人路过苏州,对江心渔火,叹乡愁不眠;沉醉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淡然独处——看漫山遍野的枫叶,陶醉其中,人生况味如漫山遍野的枫叶,火热而宁静。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皑皑白雪。沉醉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热烈奔放——冬天的夜晚,就像刮了一阵春风,晶莹的雪花飘到树上,就像朵朵梨花绽放;沉醉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孤芳自赏——冬天,所有的花都枯萎了,只有梅花在寒风中顶着压力傲然怒放。

漫漫人生路,与唐诗宋词同行,我的生活便会绚丽多彩。唐诗宋词,是我生命的花雨,理想的清露。

拥有唐诗宋词,我的眼泪也会绽放花朵;拥有唐诗宋词,我的人生不会孤独。

热爱唐诗宋词吧!

【另辟蹊径】

本文用排比的结构展开,很有气势;唐诗宋词的列举,特显文采。

其实,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在“在这里……”之后,用一个“我”学习唐诗宋词的故事展开,把题目中的“我”落到实处,让文章有一个可以理解的场景,更能体现唐诗宋词的魅力。从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发掘出“唐诗宋词的激励作用”“唐诗宋词折射的时代精神”“唐诗宋词的高度”等立意角度。 (枣阳白水高中杜春香老师荐评)

篇5:长春版《宋词》教案

1.了解著名词人的生平,词的风格。

2.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当堂背诵课文。

3.把握词的文眼,感受词作者的情感,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

教学重点

词眼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词人面对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柳永,你能想到他的哪些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倦地寻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的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凤栖梧》。

二、复习宋词的常识。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

别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等。

形式:有词牌,有标题,一般都是两段(片),句子长短不一。

分类:按字数——小令、中调、长调。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

派别: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秦观等);豪放(苏轼、辛弃疾等)。

三、教师范读两首宋词,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宋词中蕴涵的情感。

四、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仕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伎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而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有一半属于慢词。在他之前,慢词只是个别人试作,还不怎么流行。由于他的提倡,使得慢词广为流行,形成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局面。长调的运用,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表现手法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擅长铺叙,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遗”(李之仪《姑溪词跋》)。《望海潮》和《雨霖铃》都是善用铺叙手法的范例。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五、题解。

《凤栖梧》为《蝶恋花》之别称。此词系怀人之作。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重点字词解释。

(1)危楼:高楼。

(2)黯黯:迷蒙不明。

(3)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4)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5)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6)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六、讲解。

1.词中哪些字、词(意象)或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刻骨的相思和哀愁的`感情?

“伫倚危楼”“草色”“残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品味意象。

草色残照——愁、离情别恨;

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古道。——《饮马长城窟行》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明月——思亲、思故、思乡;

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凭阑登高——凭吊怀古、思乡怀人;

松兰梅竹——坚贞高洁的品格;

杨柳——惜别;

杜鹃——沦落失意、哀怨凄悲;

猿啼——羁旅苦况。

3.作者为了抒发春愁之情,他描写了哪些景物?

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黄昏春望图。

4.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有何特点?

伫倚危楼——极目远眺。

5.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景”和“情”联系起来的呢?

春愁、凄美、伤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6.面对孤寂无奈,作者想用什么来排解心中相思的痛苦?结果如何?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结果:借酒消愁愁更愁(“强乐还无味”)。

7.“春愁”令人如此痛苦难熬,作者后悔了吗?词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这个问题?

不后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思考探究一:柳句源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句与原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同:都表达了相思之苦,写相思使人消瘦。

异:原句写恩爱夫妻间相思,柳句写情人间相思;原句只写想瘦了人,柳句则说想瘦了也不后悔。

思考探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的精神。结合现实,这两句还可以表达什么?

例:对理想、学业、事业等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

七、布置作业。

欣赏、品味、探究:以“我欣赏(喜欢)……因为……”为格式赏析。

如:我欣赏“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因为“伫倚”意象已为全词定下思念之调,加之写“春愁”从天边长过来,表达脱俗又显得韵味无穷,为全词埋下绵绵愁思之笔。

板书设计:

凤栖梧

柳 永

细风 草色 烟光 残照——黄昏春望图

春愁 凄美 伤感——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词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幅画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屏幕展示出猎图)

那么,是在哪里出猎?谁在出猎?(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

整首词给人的感觉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是什么?(豪放)

怎么豪放呢,从词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引导学生朗读词)

二、集体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

三、教师指导朗读,正音正字,教师示范背诵。

四、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五、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辽国和西夏军队。

六、分组讨论。

1.“密州出猎”为什么要用“出”,而不用“打”呢?

词特别讲究炼字,“打”是口头语,而“出”是书面语。因为打猎要走出城,所以用“出”,这也有道理。

2.这里写的是出猎的场面,场面有“点”和“面”。这里的“点”和“面”分别是什么?

作者出猎时的服装就是点,作者和他的同僚出猎时的浩大的场面是面。

3.为什么作者说“聊发少年狂”?

作者当时才38岁,并没有老,这样写是对他的豪情的衬托,另一方面是写出了他壮志未酬的感叹。

4.作者牵黄、擎苍、骑马、射虎等动作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

豪放、英武。

5.词里出现了哪些人名?作者借他们来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1)“孙郎”:“亲射虎,看孙郎”暗示自己富有雄才大略,像少年孙权那样。

(2)“冯唐”:“遣冯唐”和“射天狼”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的决心和爱国的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希望被重用的愿望。

6.“遣冯唐”和“射天狼”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射天狼?

“遣冯唐”就是作者希望冯唐一样的使者来赦免他的罪,使他能够像魏尚一样为国立功。

作者希望像魏尚那样,当时魏尚因为打仗时多报了杀敌的数字而获罪,后来冯唐持节云中赦免他的罪,朝廷重新重用他。作者当时做太守,希望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到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的更重要的地方去。

“射天狼”就是赶走外来侵犯的敌人,这里的“天狼”就是指来自西北的敌人。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7.全词应该怀着怎样的感情朗诵?为什么?在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

第一段用激昂、强壮的语调读,第二段用更强烈的、豪放的感情来朗诵。第二段抒发了作者要报效祖国的愿望,语气应该更坚定,同样是豪放的感情来朗诵,要比上一段更有气势。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篇6:唐诗宋词选读教案3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言词者必言宋词,宋词成于北宋,精于南宋,到了南宋,宋词的风格就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了。

二.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学生简介李清照

2.教师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⑵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4.你认为这首词是她早年还是晚年的作品?

5.那么你认为那个卷帘人是谁呢?

6.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李清照当时是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去问丫鬟的?她为什么要这样问?而丫鬟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回答主人的?

明确:李清照的问表现出她对昨夜雨后花儿的关心,担心经过风雨的摧残花儿是否还依旧,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经心,这令李清照很失望,所以她纠正她的丫鬟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那么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

明确: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8.《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早期的以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9.技巧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⑴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象生动。

⑵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

⑶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

⑷反复。“知否,知否”。

⑸隐喻。“海棠花”应是(变成了)绿肥红瘦。或者以红比喻女人,绿比喻男人也很贴切,从古代的男女地位看:男尊女卑。这个思想性更强。

三.鉴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学生整体背诵。

2.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本词作于什么季节?如何突出节令特征?

明确:写于重阳节,初秋天气,白昼还很长,夜里天气已变凉,西风吹卷着窗帘,菊花怒放。作者正是抓住气温变化大、西风吹来、菊花盛开等现象突出秋天节令特点。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

明确:借长日、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5.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

明确: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

6.词人还运用了哪些人物行动来渲染心情?

明确:独坐、孤眠、自斟。

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小结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四.鉴赏《满江红•怒发冲冠》

.学生整体背诵。

2.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作者:岳飞(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时习武,喜读兵书、《左传》。北宋末年,曾从军抗辽。靖康元年,复投军于赵构大元帅府抗金,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后隶属副元帅宗泽,在黄河南北屡败金军。二年,北宋亡,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帝位。岳飞上书反对宋室南迁,力请高宗赵构北渡亲征,恢复中原,被革职。

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宋高宗绍兴初年。当时由于广大军民奋起自卫反击,金兵连连受挫,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南宋方面的变化,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可能性正在出现。词中所表达的那种对敌人的无比愤怒和仇恨,对还我山河振兴宋朝充满信心的壮志豪情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中表达了抗金救国的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念,体现了大无畏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上片:抒写作者渴望卫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

下片:申述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

4.名句鉴赏

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⑵“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⑷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⑸“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5.《满江红•怒发冲冠》小结

这首词情辞慷慨,悲壮激昂,既是战斗的誓言,又像是进军的号角,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英雄性格和雪耻复仇的坚定的信念,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五.作业布置

背熟这三首词。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古代词人的创作是自然、真挚的情感的流露,因此,题材往往来自于生活的周围。自然界的万物便是他们的题材库。尤其是能寄托他们的思想性格的自然景物,更是他们常用来言志的题材。

二.鉴赏《卜算子•咏梅》

.学生一齐背《卜算子•咏梅》。

2.学生介绍陆游,教师补充

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最著名的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爱国思想是他诗中的主旋律。他也是重要的词人。其词的风格为俊爽流利、沉郁雄放。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注】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旁边,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你无意苦苦争夺在春天里争妍斗艳,你任凭百紫千红去妒忌恨怨。即使凋谢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尘埃,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

上片写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境况。下片通过梅花来写自己的高尚节操。

4.你认为词篇中哪些是关键的词语?

明确:寂寞、愁、风和雨、妒、辗作尘、香如故。

5.概括词中所表现出的梅的品质。

⑴生长处所→“驿外断桥边”(无人护特,更无人欣赏)

点明梅花所在的地点。“驿外”、“断桥”烘托环境的荒凉,与梅花的冰姿玉质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环境可以使读者联想到作者一生被投闲置散和无所用世。接句“寂寞开无主”,说明梅花被弃置在荒凉冷漠的环境里,既,所以免不了要产生“无主”的寂寞。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诗人被弃置林下而无所作为。“已是黄昏独自愁”,象征诗人已进入暮年,他的抗金复国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更着风和雨”,象征着诗人由于爱国获罪并屡遭迫害。

⑵生长环境→“无意苦争春”,说明诗人并非有意与投降派争官夺宠,而是因为自己怀有崇高的品质与远大的抱负,所以“一任群芳妒”,即不怕投降派的妒恨与打击。

以上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如“寂寞”、“愁”。“无意”、“苦争”等等,这些抽象的感情活动,都不是无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而是在梅花身上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意志。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句,又具有“拟物”的特征。诗人用梅花的特性来比喻个人品格的高尚、节操的坚贞和爱国之心的至死不变。

6.《卜算子•咏梅》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三.鉴赏《扬州慢•淮左名都》

.学生背诵。

2.简介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文学家,精通音乐。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因屡试不第,一生未仕,乃往来鄂、赣、皖、苏、闽间,出入仕宦家,与诗人词客交游。死于杭州。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清新,饶有韵味,有《白人道人诗集》;词为婉约派,清妙秀远,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歌曲》。

3.简介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4.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⑴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⑵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⑶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景(色)、声

⑷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明确:空城(废池)

⑸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明确:“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5.找一找《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所用的典故,说说它的来历和作用。

四.鉴赏《鬲溪梅令》

.学生齐读。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此词实为怀念合肥情侣之作。在这首词中,词人灵心独运,用想象营造出一如梦如幻、恍惚迷离的意境,极富朦胧之美。

五.作业布置

背诵这三首词

(第五课时)

(五)学习李煜词二首《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自读要求]、自读两遍;对照文本注释理解词意。

2、熟读成诵

3、自读提示:

这首词是伤别之作,全篇从惜花写起,惜花惜人,语带双关。上片中“无奈”句,由惊叹转为怨恨,其中“无奈”二字,满蕴无力护花、无计回天之意,一片珍惜怜爱之情,跃然纸上。下片“自是”句重落,以水之必然长东,喻人之必然长恨,语最深刻,其中“自是”二字,尤能揭出人生苦闷之意蕴。词人就是这样将个人的人生体验,上升到了人类的生命共感。

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布局别致;夹叙夹议,情景交融。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诵读要求]、自读;齐读。

2、根据文本解释划线的词句和加点的词语,逐句理解词意。

3、思考“品读与探讨”3:关于下片首句“莫”字的读音以及其理由。

[明确]两种理解都通,但似乎理解为“暮凭阑”更好。理由如下:第一,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明写到黄昏,作“暮”字比较自然,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江山”在望,别易会难,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却又说“无限江山”,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莫”两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

不如连用“自”、“暮”两个去声字,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第三,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样理解,似乎更顺理成章,更深刻,更显得悲怨凄凉,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4、强调李璟和李煜词的共同特点:他们父子都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词的艺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苏轼《荷花媚》)的艺术特点。

上一篇:中电联职业技能竞赛下一篇:2018年度暑期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