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精选文档

2024-08-26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精选文档(精选7篇)

篇1:《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精选文档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提高文言课文的阅读能力 通过揣摩 ﹑品读,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品味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富裕,要 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品味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

3重点难点

赏析山水之美,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答谢中书书》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走进作者

同学们,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风景,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

朗,地的辽阔,山的挺拔,水的清澈……无不让你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学习《答谢中书书》,一起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

走进作者陶弘景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 写给谢中书 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 初读课文,理清字词句的意思

1解释加点的字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下列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 精读,分析写景层次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只有一段,但作者精心布局。全文按总-分-总的形式分三个层次,同学们讨论一下该如何划分? 作者具体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写了哪些景物?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四 研读赏析 欣赏图片朗读课文,品味山水之美 短文中的山水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体会感情

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写文中描绘的景色﹙可以任先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

篇2:《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精选文档

教学目标 :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教学难点 :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

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教学课时:1~2课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 略

板书设计 :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又因作诗讽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宋哲宗朝,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宛转,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并称。诗的风格,雄浑自如;词的创作,题材广泛,境界阔大,一扫唐末五代以来词的绮艳柔靡风尚,成为豪放派的先驱。另外,他还工书善画,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又善绘画,喜画竹和枯木怪石‘著作汇为《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此时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分析:这是第一层,叙写中庭步月。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或许在睡梦中可以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月色人户”一句,作者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而诗人也是如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但“欣然起行”四字已见诗人的兴奋和喜悦,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种心情,两种节奏。但一人独步,未免寂寞,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了低沉的喟叹,文章也因此显得跌宕多姿。这句话也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写出作者在贬居时的抑郁寡欢,即使是多年来的老友,也不敢与他来往,暗写出内心的悲凉,这悲凉之情是笼罩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二是作者在寂寞中寻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也因此自然过渡到下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一句好像不假思索,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怀民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未寝”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只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同心之情了。“相与步于中庭”与“无与为乐者”对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变化,文情的跌宕表现了作者心情的舒展,宛如在清冷的琴弦上拨出了几个欢快的音符。“步于中庭”即漫步在庭院中;这种月光下的漫步,是多么富于诗意!它不同于宁静的凭栏眺月,也不同于狂放的饮酒赏月;而是静中有动,把恬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从容的步履。他们尽可以不发一言,但那和谐的步月节奏,已足以表达出相互默契的心声了。

分析:这是第二层,写月下庭中景物。

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读者这才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而整个意境中有动有静:“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分析:这是第三层,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

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看来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当时他虽有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是自宽自慰。从官场上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说明他能够发现自然美,吟咏自然美,同时也是在发现自己,吟咏自己。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谪居的境遇,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虽然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情绪还是无可奈何地流露出来了。

三、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总共只有八十四个字,但作者用极为简洁的文笔,把叙事、写景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文章充满着诗情画意。读此文,读者如同欣赏一件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文章的开始点明时间,时值深冬,夜色已深,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情趣。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月夜往承天寺找友人到庭中散步的事: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事情的前前后后描述得十分清楚。可以说,作者把抒情与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他当时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真实地表现出来了,给读者一种真挚的美。在文章的后面,作者写了美好的月景,又引出了作者叹惜无人赏月的情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暗示世间的人大都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逐名利,显露出作者厌世嫉俗、愤郁不平的感情。作者在抒情中描绘了月下庭中的景物,用“积水空明”,状写月光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姗姗可爱。这都是从实在的感觉中得来的。作者用巧妙的比喻把它们形象化了,就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给读者一种风景画的美。

四、关于张怀民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住所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况,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小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二)重点思考: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探究学习: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探究学习: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探究学习:

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探究学习: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三)点评练习:略 板书设计 :

夜游:第1~2句:夜游缘起 第3~4句:夜游所见 第5~7句:夜游所思 附录资料: 【篇目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物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2、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凡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重点词(1)相与:和„„一起,共同(2)中庭:院子中(3)空明:空旷澄澈(4)闲人:无事可做的人,这里指清闲的人。

(二)重点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人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会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

(三)译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篇3:《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精选文档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学习,预习,相互交流,当堂检测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目标性,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学什么(目标),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得怎么样(针对性训练、当堂检测)的过程,是先学后教,反思改进的过程。现以《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为例,谈谈预习、相互交流、当堂检测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一、“预习”是学生自主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

“预习”被人们称为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无数优秀者,无不是“预习”的受益者。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预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获得新知识的活动。预习有课下预习、课上预习两种。实践证明,预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课前老师精心编写目标明确的预习学案,告诉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明确指向。以小组为依托,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式, 自己学,和大家一起学。这样的学习,目标性强,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好;有利于学困生的成长。心理学认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容易沟通,易于接受,小老师往往会起大作用。

预习类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片段

(一)资料助读

1.书,即书信________________。

2.据提供资料勾画对作者的生平感兴趣的部分,并对作者做简短的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诵读山水,积累语感

1.读准字音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 。

2.读清句读 (dòu): ______________。

根据提示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 在此基础上, 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3.读懂大意: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还有哪些词或句子不理解,记在这里吧。

4.读出层次 。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

5.读出味道。

(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1.有人评价 《答谢中书书 》“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 又是怎样描写的? 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 如可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写景视角、层次结构、描写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佳句赏评用两层语言表述:景物描绘 +内容评赞

示例:高峰入云

巍峨的山峰耸立云端,“入” 字写出山峰永不止息的向上生长的状态。

总结写景方法。

2. 王国维说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3.你认为本文获得如此赞誉——“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的理由是什么?

4.我的疑问:

从教学设计来看,教师编制了预习学案,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学案把知识化成了一个个问题,给学生补充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资料。目标指向性很强,学习重点明确,有“方法指导”,“示例”, 告诉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提示学生利用一切资源,互帮互学,解决所有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仔细阅读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学出个性,学有所获。学案具有吸引力,具有激励性。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知道学什么,这是基础;学生能够自己读出疑问,那才是较高境界。如“还有哪些词或句子不理解,记在这里吧” “我的疑问”,在展示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夕日欲颓”、 “欲界之仙都”中的“欲”怎样理解?学生还提出来“本文无处不在地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不能理解他“只管怡情山水, 不顾国家安危、明哲保身的做法”,“临阵脱逃,哪来的得意”。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了不起,说明我们的学生有思想,具有挑战性。这是做中学,用中学, 悟中学的学习,是纯粹的自主学习模式。这个过程解决了怎样学的方法问题,价值观念的问题。

二、“相互交流”是有效学习的精髓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能激发学生在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有效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 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学生在相互交流展示过程中提出疑惑是最可贵的。“预习”需要小组内及组与组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课堂展示需要小组内及组与组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很好地展示小组预习合作成果。解决问题需要小组内、小组之间,畅所欲言,甚至是激烈争辩,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强,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夕日欲颓”、“欲界之仙都”中的“欲”怎样理解?经过片刻思考,有学生做了回答,“欲颓”的“欲”意为“将要”;“欲界”的“欲”意为“世俗的七情六欲”。这是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语言环境不同,语义也会不同。学生提出“本文无处不在地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不能理解,“他只管怡情山水,不顾国家安危、明哲保身的做法”,“临阵脱逃,哪来的得意”? 这引起了激烈争论。学生甲说:当时朝廷矛盾深厚, 皇帝昏庸,他不能施展才能,甚至还有被奸臣迫害致死的可能,躲在山里做“山中宰相”,也算为国家出力了。学生乙说:他不当官了,躲在山里研究中医药,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成《本草经集注》,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法,也算为人类健康做了贡献。学生丙说:皇帝好像和陶弘景有默契,要不怎能读懂他的诗和画,有事又怎能去山中问计?没有默契他又怎么可能陶醉于山水呢?学生丁说:他躲在大山,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欣赏着风景如画的山水,做着 “山中宰相”,当然得意自豪了。……

提问题的、发言的同学分属于不同小组,代表不同小组的思想,学生相互交流、争论的过程很精彩, 争论的结果是学生逐步养成一丝不苟、探究创新的学习精神,养成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好品质。学生能力越来越强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作为一种极具实效性的教学形式,被人们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宽松和宽容的学习环境,把小组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家卡甘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有同伴教学法、小组游戏竞赛、小组辅导个体和共学式等等。

著名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三、“当堂检测”是教学相长的最有效手段

“当堂检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掌握与运用规则,可能是人类最主要的智慧技能。要把规则牢固掌握、运用纯熟就必须反复练习。这一观点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如没有“当堂检测”和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是很难把新的知识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也很难使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完善、更充实。请看围绕目标进行的针对性的课堂检测:

(一)识记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断句读。

山川 / 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通文意。

(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悟美景,体情怀

1.悟美景。

找出总领全文的一句话。

2.体情怀。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_ 文中的动景是: ___________。

(4)读到__________,我想到山峰俊美,直插云霄,我真想和同学们到这里爬山,站在山顶上去感受“________________(杜甫诗)”的豪迈,那该多惬意啊。

此检测题,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在小组合作的平台上,在预习、相互交流、教师指导的有效活动中,有96%的学生达到了目标。

当堂检测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课堂是全体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尊重学生的差异,发现学生特长,激励学生潜质,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目标之一。认真落实当堂检测,及时接受反馈信息,归因分析,及时进行调整补充,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在“反馈——改进”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运用激励性评价,使反馈性与激励性相统一,有利于学生潜能的自我开发,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落实 “学——测———评———改”,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实现教学相长。

篇4:《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 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21世纪教育网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21世纪教育网

(四)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1、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 的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分总的结构。

2、老师边板书便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领——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时

写景— 青林、四时 美21世纪教育网

晓雾、猿鸟 晨昏

夕日、沉鳞

抒怀——仙都、未复

( 五)研读品析,领悟感情

1、老师提问:这短短的几句话到底蕴含着哪些美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要求):

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

“这里有 之美,你看 ”

例句: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 云,清流见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镜的溪流清澈见底。

2、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3、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许多角度描绘了头脑 中的课文画面,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见解也很独 特。刚才有同学说到“动静结合之美”,那么,哪些句子是写动景的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

4、让学生对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将原文中的加点词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蹄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跳跃

5、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高度凝练生动的特点,特别注意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6、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而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正是这样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退隐山林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学生明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以及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7、再次朗读全 文。

(六)欣赏画面,当堂成诵

1、欣赏图片,试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

篇5:《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 ”或曰“信札[zhá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被称为“山中宰相”。

补充简介: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微)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谈(赞叹); 欲:将要; 俱:都 ; 竞跃:争着跳跃;

交辉:交相辉映; 奇:指奇山异水。

四时(四季);歇(消散);

鳞(鱼)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生:借代。;

自(从); 未复(不再); 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⑵重点句子

A、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了。

C、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D、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E、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找个别学生口译文章。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带着想象再读课文。

五、探究学习

(1)刚才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

师:既然这个字概括了它的特点,那么这个字就是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师:而这个字所在的一句话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师:显然这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写四季的句子是哪些?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教师: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白云、水、石壁、树木、竹

教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写山的句子是——高峰入云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仰视)

教师: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突出了山之高,那么这里的水又是怎样的?文中写水的句子是——清流见底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俯视)

教师: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突出了水之净。

教师:好,那么老师考考你《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嗯很好,同学们,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教师:所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运用夸张,从形体上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 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教师:写石壁、树木、竹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平视)

教师: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如果单一会使人感到冷寂。但这里的景色,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多像两幅缀以碧玉翡翠的巨锦,绝美无比。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教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从色彩方面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教师:同学们,由此我们看出作者描绘景物不是杂乱无章的,作者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的顺序和来写山川四季景物的。

教师:那么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还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由早到晚)

教师:引用原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白雾缭绕,既而如带如丝,最后只见晨曦不见雾纱,这时随着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万物都恢复了勃勃生机,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啊。

教师: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夕阳夕下,飞鸟归林,猿猴也在树上休息了,一切都将归于寂静之时,多情的鱼儿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给晚景增添了生命的灵动。

教师:“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句描写(表达效果)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教师: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汇融合,给山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同学们如果你能在细细揣摩的话,你会发现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搭配结合。那么是什么巧妙的搭配结合?——动静

教师:(板书:动静结合之美)

教师:你看,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如此绝妙的动静搭配之中作者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又兼顾了晨昏,绘尽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真可谓是 山水奇文啊!由此我想到两句对联: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教师:难怪这篇美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的确是一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四字一句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教师:那么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感慨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教师:我记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优美的景语寄喻着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欢快,悠然自在之情。

教师:这在表达方式上叫什么?

生:描写、抒情

教师;短文除用描写、抒情外,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议论

教师:能指出议论句是哪句吗?

学生:最后一句。

教师:齐读

教师:那么这句议论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其言外之意吗?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师:好了,这篇短文,作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按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既描绘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种生命与自然相融的愉悦表达得淋漓流畅。

教师:主题——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么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呢?对吗?

师:齐读

师:齐背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教师:在课结束之时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勉。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四 仰视——高峰如云

答 季 俯视——清流见底

谢 写 之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中 景

书 景 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 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检测反馈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动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 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此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相衬等,使景物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

(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对偶、夸张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借代 )

(3)“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抒情。

篇6:《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精选文档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德育目标 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2.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教学难点 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2.《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所学的文章,找出所学过的描写月色的语句,并学着仿写,提高学生的比较、写作能力。【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入,设置感情基调。

列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名句,体会在文人笔下的“月之情,夜之意”

二、预习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简介作者,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三、正课 1.朗读

朗读课文后,把握节奏,师生互读,相互品评。然后学生找出写月的词句,并赏析,比较。2.赏析写景的妙句 重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结合本册的所学的课文,试找出写月的语句。◇《芦花荡》: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核舟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析:用水的清,夜的朗,反衬月的明)3.分析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深入了解 时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月色入户 叙事叙述

人物:“我”与张怀民欣然寻乐 缘由:月色入户 月色:空明月光如水 写景描写

水中:藻、荇→竹柏倒影天地一色 夜——--闲时贬谪的悲凉 欣然——闲游自我的抚慰

抒情心境:闲忙议论赏月的欣喜 步——--闲情排遣的达观 吾两——闲人远大的抱负

★让学生代入苏轼的角色,用自己的话或用日记的形式复述课文。4.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时间、缘由、地点、人物、写景、抒情)5.小结

突出苏轼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学习他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四、反馈

▲搜集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

(让学生在书签上写下喜欢的咏月诗句送给自己的好友)

▲仿写(如所学过的课文《春》最后的三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月亮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梳理着白花花的月光。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儿,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

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让学生闭眼用心去感受“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景致画面,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陶弘景的简介、“书”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俯瞰--------清流见底

写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抒情----------------欲界之仙都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的同学补充、评价;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象(归纳: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意境美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林沉醉山水愉悦之情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五、小结

突显课文“文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点,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篇7:《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精选文档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

4 (2) 夕月欲颓, 沉鳞竞跃 ()

4 4 (3) 实是欲界之仙都 ()

2.简述此文之大意。

3.选出诵读下面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B.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C.实是欲/界之仙都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练习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a

[唐]王维

近腊月b下, 景气c和畅, 故山殊可过d。足下方温经e, 猥f不敢相烦。辄便g往山中, 憩感配寺h, 与山僧饭讫i而去。北涉元灞j, 清月映郭k。夜登华子冈l, 辋水沦涟m, 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 明灭n林外。深巷寒犬, 吠声o如豹。村墟夜舂p, 复与疏钟相间q。此时独坐, 僮仆静默, 多思曩昔r, 携手赋诗s, 步仄径t, 临清流也。当待春中, 草木蔓发u, 春山可望, 轻鲦v出水, 白鸥矫翼w, 露湿青皋x, 麦陇朝y。斯之不远z, 倘能从我游乎ヒ?非子天机フ清妙者,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ヘ相邀?然是中ホ有深趣矣。无忽マ!

因驮黄ミ人往, 不一ム。山中人王维白。

【注释】

a裴迪:唐朝诗人, 关中 (现在陕西省) 人。早年和王维同住在终南山, 互相唱和。他的诗多描写自然风物, 颇有特色。

b腊月:农历十二月。

c景气:日光与气候。

d故山:称自己隐居的山。殊 (shO) 可过:很可以去看望一下。

e温经:温习经书。

f猥 (wDi) :卑贱。 (客套话) 。

g辄 (zhR) 便:常常就。

h憩 (qì) :休息。感配寺:寺庙名。

i饭讫 (qì) :吃完饭。

j涉:渡过。

上一篇:会计专业用求职信下一篇:小学作文:爷爷被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