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2024-07-07

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共14篇)

篇1: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第一周1.目标:能够按顺序熟读1-20的数及各数的位置关系

内容:20以内的读数

2.目标:认识数字“0”,初步感知“0”的概念。

内容:“0”的概念及内容

第二周1.能熟练进行20以内的正逆读数,初步感知自然序数

内容:20以内的正逆读数。(往年孩子非常难掌握)。2.目标:正确理解10以内的正逆排序

内容:10以内的正逆排序

3.目标:通过利用几何泡面的拼组操作,知道痛一个大图形可以有多种拼法。

内容:多方法拼图

第三周1.目标:了解物体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指出空间对应的位置

内容:空间对应与计数

2.目标:通过操作了解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区域间的对应辨识

内容:区域辨识与数的合成

第四周1.目标:通过操作感知平面和立体图形的拼组与认识

内容:立体图形排序与计数

2.目标:通过规律性的排序来培养幼儿逻辑推理判断的能力

内容:规则排序

3.目标:巩固幼儿对空间位置对应的关系认识以及对应数量合成内容:排序与空间对应合成

第五周1.目标:进一步巩固形色辨识与分类计数

内容:形色分类计数

2.目标:培养幼儿积极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的思维习惯

内容:等分几何图形

第六周1.目标:通过图表指示操作,进一步理解形色合成的概念

内容:形色合成

2.目标:能通过手势来表示并说出上下左右的空间位置

内容:空间与分类计数

3.目标:培养幼儿用发散性思维考虑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内容:多方法组合

第七周1.目标:通过实例感受时间的概念及初步认识

内容:时间概念与顺序

2.目标:知道怎样认读时钟与电子时间,了解长、短针的含义

内容:认识时间

第八周1.目标:怎样群人整点和半点时间以及时间的记录方式

内容:时间判定与记录

2.目标:认识日历,并能看懂整点日历的用处

内容:认识日历

3.目标:巩固形色合成的概念与图形组合内容:形色合成与时间顺序 第九周1.目标:认识“<”和“>”符号,并能用来表示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关系

内容:认识“<”和“>”

2.目标:巩固认识“是”与“不是”的概念与判断,并进行数的合成内容:数的合成与比较

第十周1.目标:通过操作学习10以内的数的分解

内容:10以内数的分解 2.目标:学习20以内数的合成内容:20以内数的合成

第十一周1.目标:通过路径卡的多种连接方法,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内容:多方法连接拼图

2.目标:能独立进行10以内的计数型加法运算

内容:代数型加法

第十二周1.目标:通过点数的方法学习计数型加法运算

内容:计数型加法

2.目标:了解连加的概念及对函数概念的初步感受

内容:函数型加法

第十三周1.目标:通过测量来学习加法的应用

内容:加法应用

2.目标:巩固幼儿进行统计和加法应用的知识和能力

内容:加法应用于数量比较

第十四周1.目标:通过操作了解减法的意义以及学习减法运算的应用

内容:失去型减法

2.目标:知道用多的东西减去少的并能对运算结果进行正确的表达

内容:对应比较型减法

第十五周1.目标:通过消元的方法进行减法运算,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内容:消元型减法练习

2.目标:了解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箭头来表示数字

内容:函数型加减练习

第十六周1.目标:通过操作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习惯,尝试找到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内容:多方法组合

2.目标:能够根据算式结合图示表达出算式的含义

内容:加减法的含义

第十七周1.目标:进一步让幼儿理解加减的意义

内容:加减的意义

2.目标:培养幼儿动脑开阔思路完善理解加减的意义

内容:加减运算

第十八周1.目标:了解加减混算的意义,并能对算式 进行简单的表达

内容:加减混算

2.目标:巩固加深幼儿多加减意义的理解以及加强幼儿对加减运算的能力

内容:加减意义与运

篇2: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认识立方体、圆柱体、球体,建立左右的空间关系概念,学习

10以内的加法。

2、进行1—20的顺唱练习与数字的排列顺序,学习代数合计的练

习,练习比较型的减法概念。

3、会使用工具测量长度,认识人民币,并说出各种钱币的名称,做数量化的轻重比较。

4、学习方位移动的结果推论与表达,观察路径与目的地的变化,练习点阵式的空间对应。

九月份:

《像什么》《积木城堡》《挥挥手》《数积木》《积木迷宫》《洞洞积木》 《数字积木》

十月份:

《圆圆的月亮》《吃月饼》《数数看》《音乐会》《秋天的落叶》 十一月份:

《长长的蔬菜》《新鲜屋》《钱币比比看》《好吃的苹果》《自动水果机》 《白萝卜》《买菜清单》

十二月份:

篇3: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但是大班额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新要求的具体实施。近几年来, 舒城县实验小学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迅速提高, 生源骤增, 每班人数均超过50人, 最多的已达80多人,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无暇顾及全体学生, 这种大班额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落实和发展, 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此, 我们深刻地反省和思考, 如何克服大班额的制约, 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从而有利于新课程的推进与发展, 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大胆、积极地实施了在大班额情况下小学数学分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分组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合作能力在现代人基本素质中地位的凸现, 分组合作学习已在世界各国的班级授课制中广泛采用。利用分组教学促使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全面发展, 正是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分组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

1. 分组教学的实施依据和做法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们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 依据个性差异将学生分为学优生 (A) 、中等生 (B) 、学困生 (C) 。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信心, 这种分类的结果只有教师自己清楚, 不对学生贴标签。分类是前提, 重点是结合分类的结果进行分组。在教学前, 我们通常安排六名学生为一组, 其中包括两名A类学生、两名B类学生、两名C类学生。小组分工时, 我们通常让各小组先选出小组长, 然后由小组长安排任务。安排任务时, 建议安排A类学生在组内发表意见, B类学生动手记录, 最后由C类学生作小组汇报。这样分工的原因是A类学生课堂领悟能力强, 发表意见来得快, 从而启发和带动B类、C类学生;B类学生在听取意见的同时动手记录, 能加深印象, 得到提升;C类学生必须认真听懂意见、看懂记录才可以汇报清楚, 整个过程有了两次锻炼, 汇报时代表的是整个小组, 从汇报学生自身角度来看, 也将格外予以重视。

2. 适合分组教学的学科内容

分组教学、合作学习强调的是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 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 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 使学生有话讲, 有一定的争论性,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探索、总结, 我们认为适合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教材重点、难点

在每节数学课的教学中, 总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值得交流讨论的, 如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就非常重要, 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正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等, 都是重点所在, 具有十分重要的讨论价值。

(2) 动手操作内容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有些知识需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加强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维、动口讨论, 将能进一步体现组员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效率。如在教学“乘法交换率和结合律”时, 为防止抽象的定律公式让学生无法理解, 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活动环节:第一步,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拼搭任意长方体, 然后数出拼搭的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第二步, 出示教师事先搭好的长方体, 让学生数出老师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第三步, 归纳出学生数的方法, 其中有先数一层多少个, 再乘上几层, 算式4×2×3=24, 有先数一排多少个, 再乘上几排, 算式4×3×2=24, 也有先数一行多少个, 再乘上几行, 算式3×2×4=24。当三个算式写在一起时, 他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感受到数学的美。“为什么算法不一样, 而结果却是相同的呢?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吗?”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乘法交换率和结合律。

(3) 探索方法的内容

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会因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处进行讨论, 他们就能够在讨论中相互之间得到启发, 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进一步寻找出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节中, 为使学生做到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 可以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如何进行有序计数, 这样可使他们寻找出比较好的计数方法。

(4) 开放性的拓展内容

判断正误、加深理解的训练。数学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识, 必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掌握, 而不是靠读上数遍去“死记硬背”, 因此, 可进行一些判断训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说明判断的理由, 使学生在澄清认识上的模糊之处后,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达到逐步掌握知识的目的。如在学习“认识米”的内容时我们出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小明身高134米。小组讨论后, 全体学生都积极举起小手, 说这是错的。他们的理由是:A.我刚刚与米尺比过高矮, 1米相当于我从脚底到脖子的长, 所以小明不可能高134米。B.教室高约4米, 小明不可能比教室还高。C.世界上最高的人叫姚德芬, 只有2.34米, 小明不可能比她还高。

缕清思路、加强思辨的训练。数学知识中有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 可以将它们编在一起,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对其进行比较辨析, 以形成正确清晰的认识。如“含有因数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 “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 两者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四、分组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

1. 树立评价理念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 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在大班额教学情况下, 我们的评价一定要树立上述理念, 以理念为指导, 确立正确的评价方向, 方可达到预期的评价目标。具体到课堂中主要包括: (1) 评价目标的多元化。也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式、多层面评价。 (2) 评价内容的多维度。有对基本数学素养提高的评价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 有对基本数学内容获得的评价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念、实践与综合) 。 (3)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中, 我们多采用表现性评价、整体性评价、测试性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2. 坚持评价原则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评价方式上的变革, 既然是分组教学, 在评价时就不应再以个别学生为基本评价单位, 而应主要以小组为基本评价单位。具体在评价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小组整体性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心的培养, 评价语言应点面结合, 以面携点。 (2) 组间评价应以促进交流与竞争为主要目的, 不可以到处“和稀泥”、各方“均照顾”, 要在班级小组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给予个别小组一定的舆论压力, 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该小组的内在动力, 促使其迅速完善和提高, 大大提高分组教学的实效。

开放性原则。分组教学的课堂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作出的简单评价, 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参与评价的人员要开放, 摒弃教师的一言堂, 制约组长的话语霸权, 采取小组自评、别组他评等形式, 形成人人参与评价的互动局面。当小组成员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时, 可允许自由请教某个小组, 而后仍由其进行汇报、交流、发言, 这样有利于小组与小组间互助关系的建立, 以更好地形成全班这个大组。时间上也要开放, 评价时间可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以利于小组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完善, 在评价时避免给学生一种咄咄逼人的催促之势, 因为有些合作学习的内容并非一时之功可以达到, 各小组之间本身有一定的差距存在, 需要适当的延迟评价。

具体化原则。将语言评价落实到相应的评价框架之内, 加以适度量化体现, 借以刺激组间的竞争。比如采用评比栏贴星等评价方式, 就是即时性评价的顺延, 更为日后总体评价积累令人信服的材料。

3. 锁定评价角度

知识性评价。由于注重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 所以, 教学时我们以课堂教学目标为标准, 考查学生对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一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另一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思考性评价。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数学思考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动能。所以, 在大班教学中, 我们也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的评价。具体做法包括: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言,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找出别人的漏洞;在小组汇报时, 一定要尽量表述清楚、严谨,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的见解进行对照、辨析, 以寻找最佳思路。

篇4: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关键词】初中数学 大班额 有效讨论 提高能力

课堂讨论是否有效在西方发达的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均有研究,但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发达、国力雄厚的原因,主要以小班化教学为主,大班额并不多见。

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研究大班额环境下的课堂讨论学习是否有效这一类的论文,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唯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的大班额课堂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学改革最为成功,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的模式处处充满着课堂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杜郎口中学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农村中学中目前还未出现第二例。

在我校大班额问题很严重,平均班额为60人以上,最大班级人数在72人以上。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针对大班额问题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尝试了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小组合作讨论这种教学模式最广泛,最有效。

大班额课堂讨论能有效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据调查统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段特点总是对各种讨论兴趣盎然,究其原因有其二:一是学生好动,乐于交往,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讨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二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笔者认为大班额课堂讨论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大班额课堂讨论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大班额课堂讨论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惟我独尊。因此在教学讨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提前明确要求各小组的责任分工,每个学生同其他成合要和谐、密切配合,不但要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又要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协同完成任务。这样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理解,面对同一个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达到共同提高。

大班额课堂讨论学习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讨论,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合作,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那么如何在大班额课堂上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首先,教师需对所教学内容领先于学生做好提前备课探究,并理清思路。再从所教学内容中有效精选那些有较大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有效课堂讨论。当然,这些教学内容虽已经通过选择,但单纯依靠我们教师的讲授,学生还是难以很好掌握。实践证明:只有在有效讨论中,不断激发思维、形成鲜明比较,才能出成果,出新意。

其次,教师要有预见性,对将要进行课堂讨论的问题要做好学情预测。应事先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可能提出的不同观点,通过分析并预设相应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的点评与调控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在课堂讨论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让每位参与者都能明确问题指向,规范讨论程序,须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当然,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适时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明确教师在讨论过程只是活动的引领者、参与者和调控者。

第四,在小组发言前,学生应先在小组内发言、交流。要求活动参与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都能表达完整自己意见,通过这种交流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意识——如果能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开展交流,长期坚持下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做才可以保证课堂的讨论是有效的。

第五,要很好地实施小组讨论学习,要注意很多问题,一是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讨论的内容是否真正具有分工、合作的价值,因此学生的讨论学习就成为教师讲授的点缀,而没有实质意义,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不可能使学生有真正的独立思题和相互合作,这堂课就不是有效课堂。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组讨论的形式虽然很好,但是也有一个缺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有学生“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但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中,需要个人与他人团结合作,并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讨论是目前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体现着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先进教学理念的基本思想,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课堂讨论是否有效,还需要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周飞.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09(25).

[2] 苏国荣.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实施讨论教学[J]. 福建教育,2010.04(05).

[3] 李彩霞. 浅谈如何在大额班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数学教学通讯,2015.01(20).

篇5: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初步体验面积的守恒。

2、在操作过程中能积极尝试,主动学习。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长方形、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手指游戏《看看谁的小手反应快》

二、进入课题今天老师要小朋友来比一比,看看哪一个的面积大呢?

三、过程

1、提出疑问师: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两张纸,你们认为它们是一样大的吗?为什么?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来验证哪一张大哪一张小吗?

师:那如果老师给小朋友一些小长方形,你们能利用这些小长方形比较出大和小吗?

2、利用小长方形,形成初步的面积守恒概念

1)师:谁来用小长方形试一下?这张纸你用几个小长方形铺满的?然后在试一下另外一张纸,需要多少个小长方形呢?

2)小结:如果两张纸都用了相同的数量的小长方形,说明它们是一样大的。

3、幼儿操作,巩固概念。

1)请两位位小朋友拿5块小长方形,拼出一个图案,老师把图案出示在黑板上。

2)师:请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看这两位小朋友拼出来的图案,他们都是用了几块小长方形呢?(5块)那说明它们的面积是一样大的吗?(一样)

四、游戏《数格子》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画好的格子,格子上面画有不同形状的图案,请幼儿来观察,看看哪一个图案占用的面积最大。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延伸请幼儿完成生活数学P16-17页的内容。

七、活动结束

八、活动评价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篇6: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在猜测中,学习推理、提问的方法。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立体图形的盒子(正方体、长方体[有两个正方形]、长方体[全部是长方形]三棱柱),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礼物若干,垫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几何图形找朋友》

1、复习几何图形名称

2、游戏《几何图形找朋友》

玩法:一个立体图形找一个平面图形做朋友,它们之间要有关系。找到朋友放在垫子上回到座位上。

●第一次游戏

----提问:谁和谁是好朋友,它们有什么关系?

●第二次游戏

---提问:一个立体图形只能有一个平面图形做朋友吗?

小结:这些几何图形中,有的立体图形可以找到一个平面图形做朋友,有的立体图形可以找到两个平面图形做朋友。

二、游戏《猜礼物》

玩法:礼物藏在几个盒子中的某一个里,不能走上来看,不能用手触摸。但是你可以问我问题,我只能回答你“是或者不是”。猜对了礼物就归你。

规则:

1、不能上来看,也不能摸盒子,只能问问题。

2、我只能回答你“是或者不是”

●第一、二次游戏:教师藏礼物

----提问:可以怎么问呢?(引导幼儿问:礼物是藏在XXX的盒子里吗?)

●第三、四次游戏

师:这次请一个小朋友来藏,谁愿意来猜?

-----提问:哪一个肯定不是的?

小结:立体图形的罐子上面有平面图形,只要问问上面有什么平面图形,就能够猜到礼物藏在那个罐子里。

●延伸:今天我们试着在三(四)个罐子中间猜糖果藏在哪?我还有一些礼物,如果藏在更多的罐子里,你能够用今天的方法猜出它藏在哪里吗?

教师通过“猜礼物”这样一个游戏设计,主要将目标定位在图形的认知上。我们知道大班幼儿对于大多数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基本上都是能够认知和说出图形名称的,是不是儿童能够叫得出这个几何图形的名称就表明儿童对这个图形的特征就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呢?老师们,让我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一起来探讨吧!

抛问:

1、你认为教师要帮助儿童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关系,加强认知重点应关注什么?

2、如果第二环节,不用“猜礼物”的提问方式表征图形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采用怎样的活动形式进一步体验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确有许多的知识、技能需要教师以直接的方式予以支持。比如,那些幼儿无法凭借现有的条件通过探索获得的经验,教师要直接给予一些替代性的经验,当出现一些新型复合材料的时候,需要给幼儿演示其基本的用法,当幼儿出现无法克服的客观困难的时候,及时的予以解除。图形变变是幼儿喜欢的数学活动,我没有给任何提示,首先让孩子们自己尝试,中间稍微介入一下,最后放手让孩子们变,孩子们的探索有了别样的成功体验。

篇7: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活动目标】

1、感受概率,正确认识生活中很难抽到大奖的现实。

2、学习推理,会对事件的可能性做出相应判断,并能说明理由。

3、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想法制作转盘,并用清晰简练的语言说明设计意图。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摸球抽奖工具(1个摸袋、8个橙色乒乓球、1个白色乒乓球)、转盘抽奖工具各1套,依据2个游戏设计的统计纸和与统计纸相配对的色笔各一套,2种糖果奖品,已裁好的圆形卡纸人手1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好奇。

教师鼓励孩子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你们玩过抽奖游戏吗,是怎么玩的?老师昨天也玩了3次,为什么总是拿不到奖呢?

教师承接孩子的回答,适时拿出魔术袋,引出活动内容:今天我们也来玩两个抽奖游戏,找找为什么总拿不到一等奖,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二、游戏进入学习。

游戏一:转转盘

教师出示转盘:这是转盘,观察一下,上面有几种颜色?想一想,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在哪里?(如果幼儿只说停在某一种颜色上,继续追问:能肯定吗?那应该怎么说?教师再次引导孩子用“可能”推断游戏结果,如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着红色。可能会指着黄色,还可能会指着蓝色。)

教师:是不是真的会出现这些情况?请A组8个小朋友轮流拨动转盘试试看。每个人只转1次,注意观察每一次转动停止后,指针指在哪里?(教师在统计表上帮助记录。)

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统计表并讨论: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曾经指过哪里?指着哪里的机会最多,为什么?

游戏二:摸球

教师出示摸袋: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摸球。魔术袋里有许多乒乓球,摸出白球有奖,摸出黄球没奖。待会儿B组8个小朋友一个一个依次上来摸球,摸球后请在色球下面的竖线上画上相应颜色的圆圈。(幼儿依次玩摸球游戏,并记录游戏结果。)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统计表:让我们看看有多少人的梦想能成真。教师用油笔把统计结果写在横线上,如果有孩子梦想成真,则请获奖孩子原地起立接受大家的祝贺。

教师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这么多人摸出黄球,却这么少的人摸到白球?(引导孩子用“可能”一词对摸奖结果作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把魔术袋中的乒乓球倒进透明的容器中,幼儿通过观察验证自己之前的猜测。

三、制作并检验。

教师:幼儿园呢打算在游园活动当天设置一个转转盘拿礼物的抽奖活动。游戏设3个奖项:一等奖1个文具盒,二等奖1支铅笔,三等奖1粒糖。你们最希望在活动中拿到什么奖?

教师承接上面的谈话继续引导幼儿思考,为下面的制作活动做铺垫:这个转盘应该怎么设计,转盘里应该设置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哪些奖项,应该怎样分配这些颜色的范围我们的愿望才能实现?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指导并分别了解孩子的意愿是否和设计、制作情况一致。

请幼儿介绍作品,并说说设计思路,其他小朋友判断作品效果与设计意愿是否相符。

四、总结揭开谜团。

教师:今天玩了两个抽奖游戏,你们自己也设计了抽奖工具,现在都知道为什么总是抽不到大奖的原因了吧?(引导幼儿总结,并指出这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设计的问题。)

【活动延伸】

把两套抽奖玩具和幼儿自制的转盘投放到区域中,让大家继续体验,重点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未能理解知识点的幼儿。

【教学反思】

本活动选材与设计的价值在于,它源于孩子身边的生活。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为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排解心理困扰。这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和孩子们的生活结合才有意义。

活动过程逻辑严谨,游戏性强,孩子们动手、动脑、动口机会多,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整个过程轻松、愉快、热烈。材料投放到区域后,抽奖和设计抽奖工具仍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操作项目。

篇8: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改变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 改变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在大班额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并不是什么情况下都要进行合作学习, 也不是让学生什么时候都要讨论, 什么时候都漫无边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只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 清楚哪些内容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对一些不必合作的内容应采用自主探究的形式解决, 并把合作学习的形式延伸到课外, 不仅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矛盾, 还促进了合作、探究习惯的养成及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 增加合作小组的组数, 细化合作学习的内容

如果班额过大, 教师可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 增加合作小组的组数。同时, 在小组活动时, 教师提出的要求要明确、详细, 问题尽量细化, 把合作学习的问题细化后分给更多的小组,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大班额问题, 而且还可以减轻各小组的学习任务。

(三) 优化课堂秩序, 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合作学习顺利完成的保证, 特别是在大班额下,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课堂秩序的好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课堂无规则, 合作学习根本无法正常进行。所以, 在大班额下的合作学习, 教师要为课堂建立合作常规, 通过规则, 让学生学会聆听他人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思考问题、学会遵守课堂秩序、学会尊重别人。有了良好秩序的保证, 大班额下的合作学习并不难完成。学生合作研究问题时, 如果教师能提出具体详尽的要求, 就能够指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完成研究任务, 避免“乱哄哄, 一窝蜂”的现象。

二、构建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与操作程序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有的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直截了当地把合作学习的任务告诉学生,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此以往, 还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相反, 有的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合作学习, 这样的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为学习动机是建立在的学习兴趣基础上, 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时, 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 大班额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 努力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以此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这种情境可以是生动、形象的动画, 富有童趣的故事, 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 或与旧知识有冲突的问题等等,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激发学习兴趣。

(二) 自主探索, 引导思考

合作学习是一种在学习小组中相互促进、互助协作、达成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必须要参与讨论, 必须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大班额下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必不可少, 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仔细研究教材, 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不断地观察、操作、思考, 自己发现规律, 同时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在自主学习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难题, 并且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展开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有这样的合作学习, 才有可能收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 合作交流, 深化理解

合作学习是学习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目标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 在大班额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应当把需要进行合作学习的数学任务分配给学习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交流, 共同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构建数学知识, 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四) 练习反馈, 调整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练习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大班额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同样, 在大班额下实施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要注意到练习内容要根据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出梯度, 同时要注意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 设计一些同等难度的平行、变式练习以及各种不同层次的练习, 以此来检验合作学习的效果。练习反馈时, 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形式, 对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也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练习反馈,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掌握的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 促进评价, 共同成长

教学评价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的点评、总结和反思。在大班额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师生要及时地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并有激励性, 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信心, 还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具有代表性。因此, 在大班额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励者, 教学情境的创设者, 合作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 更是合作效果的评价者。只有这样的教师身份, 才能保证合作学习顺利完成。

篇9: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关键词】数学课堂;大班额教学;同步分层学习方式;有效性

近些年来,许多小学都采用了小班制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让每名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表现的机会,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取得更多的自信,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这种尝试几乎让每个学校都拍手称快,得到家长与学生的一致认可,也确实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些便利。然而小学能达到每个班都是小班吗?小班制教学能真正惠利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吗?事实却并非如此。以我现在所教的一个班为例:一年级的时候,全班人数已达到了57人之多,而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超过45人的班就属于大班,甚至超大班了。产生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因为学校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它受到了种种条件的限制。学校刚开始规划的时候,只是一个大型小区的配套设施,容纳的学生量只有这个小区的规模。然而,随着附近的地段不断开发,住户不断增加,许多适龄儿童源源不断进入学校,而学校又没有条件扩班,只好一个班塞进这么多名学生。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群体,作为一线老师,在数学课堂上该何去何从?是想办法积极应对,还是坐以待毙,静观其变呢?

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课堂内容能完整地实施,我只能按以前的老套路方式教学,采用“满堂灌”或“一个人说了算”的单边活动进行教学,尽快完成教学内容,中途还要不断组织教学。经过一段时间,我很快就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变得很差,课堂上只有部分学生积极配合老师,举手发言,参与探讨,而有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进来,他们“坐享其成”,老师也根本无法关注到他们,全班作业质量不理想,订正人数较多,老师疲惫不堪,学生们也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整个班级成了优等生难找,中等生还是中等生,后进生得不到进步的态势,这样持续下去,无疑给自己今后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阻力。还有办法改变当前状况吗?出于一名老师的责任,我下决心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既能让每一名学生得到发展,老师也能事半功倍。于是我尝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同步分层”的学习方式,以此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

一、“同步分层”学习方式的意义。

同步分层是要求全体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课堂内容、学习进度、活动参与中实现基本教学环节的同步推进,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步接受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后,在各小组内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研讨,老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同步指导后,由小组长根据目标达成度对本组组员进行个别指导,并做好记录,以期掌握与高层次学生同等的基础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一个老师面对全班学生的管理状况,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被重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育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力能力欠缺,而是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就是要给予学生必须学习的时间、个别指导和学习机会等。“同步分层”学习就是要在同步学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本应由老师“包干”所有学生的学习,现在利用学生中层次较高的学生代替老师完成对低层次学生的指导与评价,一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和情感,二来有助于低层次学生改变失败者心态,形成自信心,激发他们的集体责任感与荣誉感,从而不懈努力学习。同时解放了老师的精力,可以专心针对个别层次较低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

我相信,随着实验的一步一步进行,学生的发展情况与之前一定会有所区别,每一名学生无论是在活动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一定会有所提高。

二、“同步分层”学习方式的实验。

基于以上想法,在这个大班中,我开始了自己的实验研究。

(一)分析学生情况,做好分层分组。

学情分析是实施同步分层学习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性格特点,平时表现与测试成绩才能确定其分组状况,更好地达到同步分层学习目标。首先,哪些学生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乐于合作还是有所抵触,教师要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其次是针对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可通过测验、抽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再次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风格,了解尖子生与学习困难学生,这样在分组时尽量综合搭配。根据班级人数与学生情况,我把每4人分成一组,共14组。(其中一组有5人)每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低、中、高。基本由一个高层次学生搭配2个中层和1个低层次学生。这样就形成了教师总体把握,学生分层管理,互相帮助,自我提高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高层学生管好和带动其他各层学生,而低层学生就处在老师和高层学生两级管理之下,对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他们也多了一条学习的途径。高层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更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去管好和带动低层学生,并为小组取得更佳成绩打下基础,也为全班学生成绩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制定规划。

分好小组后,我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座位可按前后左右的形式,便于课堂讨论和平时监督检查。高层次学生的管理内容有:

1.新课预习。

高层学生检查低层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解答并探讨有关问题,力求上新课前得出共识。

2.注意上课答题情况。

低层学生上课答不出或不完整时,高层学生及时举手帮助解答,并一一记录,课后帮他们及时消化。

3.监督完成作业。

主要是当堂练习与家庭作业,老师会首先检查高层学生作业情况,然后由他们去检查组内其它成员的作业,帮助讲解,也可互相督促。家庭作业会有高层学生提醒组内学生及时订正交老师检查过关,还可以讲解不会的习题。

4.每周填写记录单并上交。

我设计了一个记录单,由组长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包括注意要求,想以此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有了实际的努力目标。

注意要求:

1.记录单由学习小组长负责记录。

2.每周内每人发言至少3次。

3.当堂练习、课堂本、家庭作业要打“√”表示完成。

4.一周后全部合格每人换一面红旗,并上交记录单。

5.各小组进行评比。

评比结果在班级开辟的专栏上定期公布。以此展开各组间的竞赛,对有进步的小组给予表扬,并适当加分,可请他们在全班介绍经验,以这种激励方式推动学习竞争气氛,以此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提供课堂学习机会,推进实验过程。

明确提出要求后,我又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中努力创造一些可讨论,可实施这种学习方式的课例,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感受到学习的和谐、有趣,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延伸。例如:四年级中的一节《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课例中,我特意将“做一做”中的练习题,进行分层指导,老师先批改高层次学生,再由高层学生批改本组其他学生作业,还展示了一本高层学生和中、低层次学生作业。

学生通过互相学习,迅速掌握了这种学习方式,也很快融入进来,老师也能放手对极个别低层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了。

在后来的课堂学习中,老师的尝试由刚开始的一点点到逐步放手,当然这种尝试还是只限于课内的当堂练习,比如做一做和书上完成的一些即时练习。而课堂本和家庭作业还是由老师来批阅,只是高层学生督促错误学生进行订正及时上交,并且对不懂的学生进行讲解,如果无法讲解,可申请由老师来对他们一起讲解、指导。

三、实验初步结果的有效性。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验,我的课堂教学中,已初步形成这种学习方式,课堂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老师教学任务完成得更轻松,能抽出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指导了。例如学生填写的记录单,就记录了他们的学习过程:

我还将本班学生的自身发展进行了一个对比。无论是低层还是高层学生,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远比没有实施同步分层时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上气氛很活跃,班上学生整体数学成绩有所提高,

与其它班级相比,(全年级6个班)我们在同年级中已经由倒数第1名取得顺数第2名的好成绩。不仅在学业上,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了自觉学习、主动参与的习惯,高层学生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中低层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得到提高。他们有了乐于助人,相互合作的学习精神,每个学生的人格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下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虽然这种实验研究确实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也取得了一点成果,但我觉得还是存在着不足的。因为实施的时间较短,实施范围较小,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而这个学习方式是否对学生学习占了主导作用,它的科学性、严谨性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是否值得推广还要看接下来的研究。

我想接下来的研究中能否考虑在这14个小组中成立一个中心小组,在组与组之间开展更深入的探究,形成更为科学的阶梯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互助也不仅仅限于组内,而要让组与组之间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最终我想实现由学生“主动发展”上升到“生命自觉”,要让追求“生命自觉”成为教育的姿态和生命的状态,让每一名学生知道做尽可能优秀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陈自卫 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9

篇10: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活动目标:

1.在逛超市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并初步感知钱币的换算关系。

3.能将自己的活动过程清楚正确地填写在表格中,初步感知用表格的好处。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

①银行,分有四个窗口,分别巾上1元、2元、5元、10元标志。

②超市:商品上分别贴上以1—9不同价格的标签。

2.钱币:1元、2元、5元、10元若干。

3.铅笔、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取款

1.师:今天我们一起去逛超市,那买东西时需要什么?(钱)那去哪儿拿钱呢?(银行)

2.(引导幼儿观察银行取款处)师:银行开设了四个窗口,你发现窗口上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个窗口只能拿1元或2元、5元、10元)

3.认识纪录单,并学习填写。

师:你去银行拿钱先要填单子,你要拿多少钱,就填在单子上,在这张单子上,我们填在哪儿?(在工标记处)

师:否则这么多人取钱会把钱取光的,那后边的人就没有钱取了,所以银行有规定,每人最多只能拿10元钱。你想拿多少钱呢?

4.请幼儿示范填单子。

(1)请一幼儿把想取的钱数填在单子上,例:取9元钱。

(2)师:怎样才能取到9元钱呢?该怎样拿?请一幼儿示范,师生共同检查。例:分别取了5元、2元、2元。

(3)学习记录取的钱币面额。

师:他是怎么取的呢?谁来帮他记下来?(请一幼儿示范记在启示单上)。

5.引导幼儿相互检查。

师:取好钱后可请朋友帮你看看取得钱和你想取的钱是否一样。

6.幼儿取钱,教师注意帮助幼儿检查。

(二)逛超市

师:拿了钱我们可以去逛超市了。

1.交待购物要求。师:这么多东西,每样东西多少钱呢?我们可以看什么?(标签)

今天我们每人只能买一样东西。出门时,请在自动交款处按商品价格交款、找钱。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并交款付钱。

3.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

(三)记帐

1.师:今天我们都做了小主人,去超市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你们记得今天你拿了多少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还剩下多少钱吗?(请个别幼儿说说)可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那怎么办呢?(记下来)

2.引导幼儿学习在记录单上记录。

师:那我们记在哪儿呢?(记录单上)。买多少钱的东西可记在哪一格?(“超市”格下)还剩多少钱记在哪儿?(“钱”下)边上的“?”表示你是怎么算的?把方法写下来,谁会记?(请一幼儿示范记录,全班检查)

3.幼儿当自己今日购物的账记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看记录单相互介绍自己购物情况,请个别幼儿在集中介绍。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会用加减运算本领取钱、购物,还会用记录单记录记下自己购物的情况,真能干,那你觉得用记录单记录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方便、不易忘、清楚)

今后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的更好的表格来帮助你,你也可以把你的好的方法介绍给爸爸妈妈或小朋友。

教学反思:

活动过程中孩子有了足够的自由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购买,积极性特别高,同伴间也有了足够的交流,孩子将这次活动的经验同以往相比,归纳总结出如何又好又快的购物,对以后的的良好购物习惯铺好路。

篇11: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设计意图】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见时间是多么的宝贵。但时间对孩子来说却非常抽象,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平时,与家长交流,听到家长报怨最多的是孩子做事拖拉,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另外,大班的孩子面临入小学,小学与幼儿园的作息差别很大,小学必须严格遵守时间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所以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要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因而设计教学活动《我会看时钟》,以此为契机,生成有关时间的主题活动,引起幼儿对时间的关注。

在幼儿学会看时钟的活动之后,继续让幼儿了解现代的计时工具有哪些,如手机、电脑、电视、收音机等,引导幼儿收集有关从古至今计时工具的发展,即丰富了幼儿有关计时工具的知识,又培养了幼儿收集信息的能力,支持鼓励收集信息的幼儿交流收集的信息,学会与人分享;其它幼儿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同时增强收集信息的兴趣。从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幼儿对时间的认识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平时要从幼儿的生活入手进行渗透。如把早起床、早餐、入园、做操、活动等时间较固定的环节,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画出钟表的时间,并用图画表示相应的活动内容)表示各生活环节的时间和活动内容,并配以简单的文字(或指导幼儿简单画出相应的活动内容),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引领幼儿感知单位时间的长短,如,1分钟有多长,在1分钟内我们可以做什么?在家里,起床用多长时间等,潜意识让幼儿知道动作的快慢与节约时间的关系,初步学会打理时间,把握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在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开始及结束,引导幼儿看时钟,了解每项活动所用的时间,让幼儿充分感知时间,避免做事拖拉的不良习惯。

家长工作:建议家长在家及时提醒督促幼儿遵守作息时间,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和游戏,培养幼儿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2、学会看整点。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实物时钟3个。

2、每人一个自制小时钟,胸卡数字1-12。

【活动进程】

一、猜时钟谜语,激发幼儿关注时钟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猜猜它是谁?仔细听: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提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钟表?那里为什么要有钟表?

[设计意图:将好听的谜语,作为活动的开始,激发了幼儿关注时钟的兴趣;问题:“你在哪里见过时钟?”直接指向幼儿的相关经验,引导幼儿知道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二、认识时钟,学认整点。

1、感知钟面。

引导幼儿回忆: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吗?(请幼儿交流。)时钟上到底有什么呢?小数字是怎样排队的?指针是怎样跑的?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每组一个时钟,请幼儿与同伴观察交流,老师每组认真倾听,了解幼儿的观察能力。)师引导幼儿重点了解:

(1)有1-12个数字,知道数字的排列规律,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如12与6在一条直线上等;引导幼儿扮演时钟12个数字,模仿小时钟站好,体验时钟数字的排列规律。

(2)有两根指针,黑色长针是分针、黑色短针是分针。了解时针与分针的关系,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知道指针是顺时运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回忆钟面、观察钟面、讨论钟面及我做小数字等活动,帮助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孩子们在参加小组讨论、探索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自主探究,学认整点。

依次出现表示1点、2点、3点的钟面问:“这是几点?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知道表示整点时,分针指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整。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操作练习,如,教师拨出时间,幼儿快速说出时间;教师说出时间,幼儿快速拨出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提供可操作的时钟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整点提供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改编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老师与幼儿商讨游戏玩法,鼓励幼儿自主游戏。

规则:老狼说时间,幼儿扮小时钟正确表示。

[设计意图:孩子自主游戏时,需要思考:角色的分配--多少人扮演数字,几个人扮演指针;游戏的组织--数字怎样站,指针怎样站;游戏的玩法--时针与分针怎样运转才能正确表示时间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孩子们需要讨论、尝试、商量、协调才能将问题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组织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对时钟的认识更加深刻,孩子的探索能力、与同伴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体验到独立解决问题及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教学反思:

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情绪非常好,积极参与活动,尤其是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让孩子们14人一组,自己想办法站成时钟的样子,孩子们非常喜欢,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与管理能力,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

篇12: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套盒材料:

废纸盒一只,泡沫纸和橡皮筋若干,彩色纸,安全型大头针,数字卡,记号笔。

制作方法:

l、用彩色纸包装纸盒。

2、用泡沫纸剪成若干个圆形,用记号笔在上面写上数字。

3、用安全型大头针将这些圆形泡沫纸固定在纸盒上。

4、在纸盒的左下角贴上一张数字卡(如图一)。

5、另准备饮料瓶瓶盖,并用记号笔写上数字和算术符号,供幼儿列式用。

玩法:

1、用橡皮筋套住2至3枚大头针,使圆形上的数字相加等于左下角的数字,数字卡可根据需要变换。

2、根据围套住的几个数字、数字卡上的数字列算式。

丰收的果树材料:

各色泡沫纸,彩色回形针,数字卡片,房子形状的记录纸。

制作方法:

1、用绿色和棕色泡沫纸制作若干棵小树,再用其他色纸剪出不同的水果,分别贴在小树上。

2、用打孔机在小树两边下方和数字卡片上下打小孔。

玩法:

1、幼儿根据水果树上的水果数量,按照数的组成规律找出相应卡片,用回形针串挂在果树两边,直到所有的分解方法挂完为止(如图2)。

2、将所有分解方法记录在小房子里(如图3)。

占棋盘废纸盒一只(如衬衫盒),小瓶子(如口服液空瓶)和彩色纸若干,骰子一个。

制作方法:

l、在纸盒内贴一张卡纸做底板,再将彩色纸剪成的小圆形整齐地贴在底板上做棋盘。

2、将小瓶子装饰成小兵,分红蓝两色。

玩法:

两人一组,各拿一种颜色的“小兵”。游戏开始,两人轮流投骰子,将所得点子相加或相减(投骰子前两人约定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如:3+3=6或6-3=3。谁先报出得数即可将一“小兵”放入棋盘中,以小兵占得的空格多为胜(如图4)。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篇13: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意识

大量调查数据显示,由于以前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导致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体性意识,形成一种“你说我听”或者是“你提问我回答”的固定课堂模式,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课堂学习,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沟通,都是自己学自己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时就会出现学生之间被动交流,按照教师课前设计,墨守成规地进行合作学习,导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缺少思想上更深层次的沟通,最终就会出现合作学习只是表象,不具备一定的有效性。

(二)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于缺少必要的沟通,导致小组间成员分工混乱。由于小组讨论时常会出现不是特别友好的讨论,学生之间没有互相倾听,不会分享的情况。通常是教师让学生讨论,课堂上就开始激烈的讨论,而实际上学生之间的讨论可能都没有听明白,在讨论结束以后,小组就要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由于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合作倾向,回答的答案依然只是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致使合作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三)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次数,也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参与问题上出现很大的不平衡现象,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参与度较高,一般都起到主导作用,成绩中下的学生一般都会忽视自身的主体地位,在某些情况下剥夺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权利。时间一长,这部分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处在角落位置,成为旁观者,这就不能实现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二、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科学小组模式,增强合作意识

大量实践数据显示,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方面,不光是要教师增强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意识教育,还要建立以科学为依据的小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小组合作的人数要保持五到六个人,人数过多会阻碍学生展示和交流;其次,小组成员学习能力水平要分布均匀,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这样对学生间的沟通和互补有帮助;最后,小组成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进行定期调整,根据活动主题不同,进行自由或者是重新组合。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还尽可能地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二)构建和谐的合作学习环境,提升合作技能

学生只有真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实践、体会,才能学会合作学习。所以,教师就要构建科学、和谐的合作学习环境,并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首先,必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因为倾听是合作的基石,小组讨论也要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而教师就要通过适时的评价来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能够全神贯注的倾听能力。其次, 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因为良好的语言表达是顺利开展合作的基础。最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因为良好的协作能力是合作的核心保障。所以,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让其进行互补,通过启发,建立学生信息,通过良好的协作配合,共同学习进步。

(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培养主动性

合作学习的高效率离不开良好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评价方式有很多,例如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点评、学习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在适当、适时的情况下进行评价,不仅可以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互补,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深入探索,并且对其还要进行完善、优化。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适当地进行评价,确保在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开展。

摘要:现阶段,大班额环境下小学数学实施“有效合作学习”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出现了“低效率”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无效”的现象,这是目前数学教师要面临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导致无效或者是低效率课堂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的意识,不知道怎样进行合作学习。所以,如何建立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水平,构建大班额环境下的有效课堂,是探讨的问题。通过对小学数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构建有效合作学习的措施。

篇14:大班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针对此情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如下尝试:

一、 实施分层教学尝试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教学的难点在如何面对由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组成的群体。九年义务教育规定:小学毕业生免试升入初中,初中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借口将学生分成快慢班。这样,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在同一班级内学习的学生差异更加悬殊,采取一贯实施的同步教学策略越来越不奏效了。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打击了中、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中间、带两头,两难兼顾;低起点、小坡度压抑了好学生的发展。无论哪一种做法,只能做到面向一部分学生,违反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因此,分层式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尝试。

首先,要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掌握隐性分层、不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并根据课改标准的一般要求和各层面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让全体学生能站起来摘到“桃子”或跳起来摸到“桃子”,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时分层设计问题,施行分层练习、分层指导。设置基础知识问题让较差的学生完成,对逻辑推理较强、综合型的题目让较好的学生完成。

例如《整式的加减》这一节中,求多项式3x2-6x+5与多项式4x2+7x-6的和,讲完此例后可进行迁移,延伸。变式一:一个多项式与3x2-6x+5的和是4x2+7x-6,求这个多项式;变式二:已知:A=3x2-6x+5,B=4x2+7x-6,求3B-2A。

把问题逐渐引向深入,使较差的学生只要会模仿例题,中等学生能完成变式一,好学生能完成变式二,这就充分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理解、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再次,课堂作业布置上打破“大一统”的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做到合理安排、难易结合,保证好的“吃饱”、差的“吃够”,充分发挥课堂作业的作用。

除此之外,好的同学还可选择一些起点高,综合度大的题型进行练习。只有高起点的作业,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尖子学生;对于中下学生,要注意作业精选,题量适中,难度适当,做到作业不多、题型全面、注重基础,保证所学知识的落实。

二、实施目标测试尝试

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手段,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素质优劣的标准,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因此,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差生更是倍受压力。但是,没有测试,没有目标评价,教师与学生都无法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还影响了学生的上进心。测试的首要目的是监控学生的学习,及时检查学生的进步状况,掌握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时常进行小测验可以促进教学,有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

测试可分成三种类型:小测、章节测、单元测。小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一般十分钟内可以完成,分成A组、B组。其中,A组题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B组题。

章节测和单元测包含A、B两组试题。A组为必答题,B组为提高题。同时,在评价方面,灵活采取等级制和百分制,模糊分数,淡化分数,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通过实验,原来在标准划一的考试中只能考二三十分的同学都能取得60分以上的成绩,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更加投入、用功,形成了良性循环。

自己所带班级,入学后第一次统考,全班的及格率为34.7%,到初二下学期末统考,及格率提高到70%,这虽然不是最好的成绩,但产生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在2003年、2006年的初中毕业会考中,自己所教班级的数学单科及格率分别高出全县11.09%和20.2%,均居全县第一。

三、实施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尝试

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和考试的结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收效较好。集体辅导,对中上的学生是比较有效的;个别辅导,对学习习惯较差、成绩低下的学生,是非常奏效的。尤其是对后一种学生来讲,他们普遍存在逆反心理,恐惧教师的批评,这就更需要对他们多加关怀、鼓励、耐心辅导,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具体辅导时我总是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常说“这道题是这样做的……”,而不说“你这道题做错了”。这样,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他们更乐意接受正确的信息,并加以消化,学习成绩逐渐上升,学习的自觉性渐渐形成了。

上一篇:危险化学品搬运、装卸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送你一束转基因花》说明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