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结构

2024-07-28

论述类文本阅读结构(精选6篇)

篇1:论述类文本阅读结构

2014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一、考点解读

分析综合C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阅读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因为“文章的思路”是阅读的“纲”,“纲举”则“目张”,思路把握住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正基于此,高考的题目,也常常在“把握思路”这一点上设题。

二、学习目标

1、高考关于这一知识点命题的大致方向;

2、论述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大致规律、方法;

三、题型展示

1、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2010年江苏卷朱光潜的《谈静》)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2011年江苏卷鲁迅的《捧与挖》)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2012年江苏卷伍尔夫《笑的价值》)

四、命题方向

论述类文本贵在把所论问题一步一步说清楚,所以要重视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高考也特别重视对思路的考查,江苏卷2010至2012年连续三年考查它,凸显了这一考点的重要性。江苏卷命题角度有二:整体概括全文论述思路和局部分析某段的论述层次。

五、知识储备

论述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大致规律

论述文都是以议论为主,都是通过事实材料、引用材料和逻辑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某个道理,证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赞成成什么或反对批驳什么。

阅读论说文,首先要扣住文章的题目,题目或点明中心论点,或提出论述的问题,或点出议论的范围(话题)。

其次要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抓住作者反对批驳的错误观点,这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中心论点或出现在题目,或出现在文中开头(首段),或归纳于文尾(末段);分论点往往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

再次是论据,也就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包括引用材料)、正面论据和反面论据。论据在文章中主要起证明或反驳论点的作用,有时也会丰富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采和可读性等。

第四是论证,也就是结合论点或分论点对材料的分析,包括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效果。论证的思路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概述议论范围,或点明中心论点、交代写作目的;然后运用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等方法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和分析;最后或归纳论点、总结全文,或明确任务、提出做法。

论证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并列、层进、正反四种形式。一般来说,大多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或并列、或层进、或正反的结构模式。还要注意的一种是驳论文,一般会采取或先驳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错误,即驳错误论点、驳错误论据、驳错误论证(推理过程),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六、典题例析1、2012年江苏卷伍尔夫《笑的价值》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参考: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解析:本题通过分析论述层次来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前两句为第一层,是提出嘲 1

笑的前提: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引出本段的论题:妇女和儿童对人具有更强的观察力。第三句至第五句为第二层。剩下的句子是第三层。联系现实阐述孩子和妇女的笑让人惧怕。归纳层意时,要着眼于全段的中心,三个层次形成内在的逻辑关系。)

2、2011年江苏卷鲁迅的《捧与挖》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①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

②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③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解析:议论文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结构模式。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

七、方法归纳

(一)整体把握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八、牛刀小试

1、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2)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3)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4)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5)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6)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钒”的机会。

(7)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8)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元素“溴”失之交臂。(9)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10)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11)这句话应该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答案】这是一段议论文,第1~3句话为一层,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反面、正面对论点进行阐释;第4~9句话为一层,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论点进行论证;第10句、第11句是第三层,引钱学森的话论证论点。

2、请简要分析该段的论述层次。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选自钱钟书《读中国诗》)

答案 首先通过引用诗句提出本段论述的中心:中国诗富于暗示。接着通过比喻、引用解释“富于暗示”的内涵。最后具体阐述中国诗“富于暗示”的三种表现手法(方式):一是语言文字中包含无穷;二是诗意不了了之,任你猜想;三是结句用疑问句,以问为答。

解析 该题关键在于第三层次的分析,只要注意抓住“有时候”“有时”等层次标志词即可。该层第三小点用了比较的方法,论述较为详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本色与文采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

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曰当行。”

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

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烂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爱,崔老夫人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张生在长亭依依而别,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美人”。

本色派与文采派,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1)全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1)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引论提出元代杂剧创作先后出现的两种流派——本色派和文采派,中间本论部分分别分析这两派各自的特点,最后结论总结并深化观点:两派“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2)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参考:(2)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采用了对照式,将本色派的特点与文采派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突出了二者的关系和各自不同的特色。

九、巩固训练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崇尚简单

国 风

读刘大櫆《论文偶记》,上面写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洞观古今世事,大凡至善至美,皆简单。土地质朴无华,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能孕育生命。一部《周易》,玄而又玄,变幻无穷,离不开阴阳二卦。《老子》被誉为哲学的哲学,只有五千言。阿拉伯数字只有十个,能算尽人间的全部数量关系。电子计算机每秒处理上百亿兆的数据,原理只是数学上的二进制。所以,要求得真谛,就应向简处着眼。圣雄甘地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

简单是一种美德。当领导的人简单,就会减轻下属的负担,引领出好的作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种讲话、汇报、文件,上面一页纸,下面就会一本书,“文山会海”就是这样形成的。

生活简单的人,目标会更明确,志向也会更坚定。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司马光教育儿子:“奢则多欲,多欲则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俭则必简,简则必俭。

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物欲的奴隶。在私利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同情关爱,只有竞争算计、巧取豪夺。为什么新闻记者要说谎?企业要给奶粉中加三聚氰胺?金融家要诈骗?一切为了钱,人人都相信现实的幸福必须在这里面寻找。金钱崇拜,使得人类不计后果地向大自然无限索取。人们只知道砍伐森林,却忘了自己也要呼吸;只知道污染江河,却忘了自己也要喝水„„

我们是否可以让生活简单一点?

我的一位朋友,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作家,也是高级领导。多年来,他就只穿一双部队的胶鞋,从不穿袜子,冬天也只穿一件外套。下去检查工作,都是自带面包和方便面,在车上就餐。他有一个信念:物质上求简单,精神上求丰富。人一旦变成物欲的奴隶,就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简,犹药也,力行,可以洁身正性,清心明志。简亦为生活尽境,人生幸福莫过于崇尚简单并身体力行。

答案 首先,由刘大櫆的话引出关于“简单”的话题。其次,从“至善至美皆简单”“简单是美德”“生活简单的人目标会明确志向会坚定”三方面论证为何要崇尚简单。再次,论述了让生活简单一点是摆脱金钱崇拜带来的生存困境的有效途径。最后,总结全文,得出“崇尚简单”的结论。

2、请分析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与细节真实并行更值得重视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与上述的孔雀升高等故事同时也同样著名的,是画院用诗句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等做题目,要求画师既含蓄又准确地表达诗意。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标准。

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南宋时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艺术意境。

从马远、夏珪等南宋许多名家的山水小品如深堂琴趣、寒江独钓等来看,这一特色极为明显。它们大都是在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某种特定的浓郁的诗情画意。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迥异。它们在对有限对象的细节忠实描绘里,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情调诗意。比起北宋的意境,南宋山水画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更小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更精巧细致,抒情性更浓厚、鲜明。像被称为“马一角”的马远的山水小幅里,空间感非常突出,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令人看来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意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答案 ①举马远和夏珪的例子提出观点“诗意追求特色明显”。②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与北宋山水画对比剖析,进一步阐明这种特色。③得出南宋山水画已发展到第二种艺术意境的结论。

解析 只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总—分—总”不可。

十、总结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论述类文本阅读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及阅读文本的选择。

2.理解论述类文本的体裁特点及命题角度。

3.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复习重点】读懂文章,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方法,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技巧。【点击考纲】能阅读一般论述类作品。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阐释】

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就是按照一点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此考点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真题回放】

2010年江苏高考 朱光潜的《谈静》 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2011年江苏高考 鲁迅的《捧与挖》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2012年江苏高考 伍尔芙的《笑的价值》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 分)

【例题分析】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文化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 物污染着的大海。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但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演练】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①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②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星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种文化遗产,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③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更糟糕的是被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后,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都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④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⑤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札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⑥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

⑦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名人在世时住过的几间屋子,庙宇都是烧香叩头却不知灵验不灵验的地方,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⑧文化不精不深,怎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⑨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度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 利。

⑩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⑾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⑿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先完成第16题)

15、简要概括文中糟蹋历史文化的表现及其后果。(6分)

16、概括“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一文的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依据文本,概括作者关于历史文化建设方面的正确主张。(6分)

【考点训练】

篇3:论述类文本阅读结构

一、内容丰富, 知识性强

内容丰富、知识性强是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试卷中论述类文本材料最为显著的特点。其中, 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共3篇, 内容分别涉及生物学、天文学和环境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共14篇, 内容分别涉及文艺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美学和建筑美学。

可以看出, 2011年论述类阅读文本内容涉及领域广泛, 呈现出很强的多元化特点, 并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如全国大纲卷关于“意境”的阐释。该文对常用概念“意境”进行了细致、独到的辨析。作者在文中引入了与“意境”紧密相关的术语“意象”, 通过二者之间的对比, 清晰地指出“意境”的真实含义及其呈现宇宙本体和生命之道的关键作用。文章丰富的内容让我们对“意象”和“意境”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再如全国《课标》卷中对于《诗经》知识的梳理和深入解读。从“献诗陈志”到“赋诗言志”再到“以意逆志”, 文章对此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并以此来阐明《诗经》在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三个不同的价值定位。文章最后说:“直到五四运动以后, 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 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从字里行间的语气之中, 我们能读出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否定“赋诗言志”和“以意逆志”的做法, 只有“献诗陈志”才是《诗经》的本义。整篇文章知识性很强, 但同时也显得较为专业, 这无疑增加了文章理解的难度。

知识性过弱, 文本材料就难以形成阅读挑战;知识性过强, 则又会产生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 如何既保证知识性又保证文本的难易度, 应该是命题者需要努力探索的。

二、反思深入, 切中时事

切中时事、侧重反思似乎是历年论述类阅读文本的一个共同特点。论述类文本往往针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展开议论, 内容多与社会时事相关联, 且多侧重于人类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反思。

如在2010年高考论述类阅读中, 有多篇选文着重探讨未来社会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重庆卷《枝蔓状城市发展布局》一文针对目前中心城市的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和矛盾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湖南卷就“志愿者行动”这一社会热点, 从社会和个人发展角度谈作为社会一员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江苏卷朱光潜《谈静》一文则从心静的角度谈如何享受自然、领略人生趣味, 提倡在人的自我发展过程中, 应不断超越功用、欲念和外在的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 不断追求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从而达到人与社会、身与心相和谐的状态。

2011年论述类文本同样延承了切中时事、侧重反思的特点。在高达14篇的社会科学类选文中, 文艺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成为命题选材的热点, 而且在总计只有3篇的自然科学类选文中, 也往往夹杂着一定程度的社会人文思考, 因此其切中时事、侧重反思的特点不言而喻。

如浙江卷选文关于“改造自然”这一技术性思维的反思。文章从“日本这次大灾难”谈起, 针对人们惯常持有的“改造自然”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 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 而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与协调。人应该拥有“真理是整体的”这样的意识, 应该在技术思维外, 同时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认知思维, 并且要充分意识到不遵循自然规律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再如四川卷《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一文也针对现在二氧化碳浓度日益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江苏卷鲁迅先生的《捧与挖》虽有其特定的写作时代背景, 但文中所抨击的社会现象并不过时, 而且时下似乎更为严峻, 因此大有针砭时弊的意味。

内容丰富、反思深入的高考论述类阅读材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社会反思和自我省察。

三、逻辑严密, 条理清晰

论述类阅读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选文材料本身大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使得论述类文本材料自然成为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典范。

如湖南卷关于“新时代明星概念的泛化”一文, 作者从电影明星成本的昂贵谈到电视、网络明星门槛的降低, 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在当今电子文化大发展的时代里, 明星已成为流行趣味的代表, 继而成为工业文明、物质生产技术文明的集合点;然后进一步指出电视与网络使得影像电子文化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并深深地镶嵌在我们的记忆中, 并且与早期的电影文化有了本质区别。整个文章叙事论理的逻辑严密清晰。

再如安徽卷关于“想象空间”一文。作者在第一段先表明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二者之间的联系, 第二段再说明想象空间的两种类型——类现实空间和梦幻空间, 紧接着第三段阐明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区别:想象空间因超越现实空间而变得更加自由。文章思路可谓非常清晰, 其试题也大多是针对文章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命制的。

四、语言简洁, 意味十足

论述类阅读材料的选择除了注重文本内容逻辑上的严谨外, 还非常注重文本语言的简洁流畅与韵味。这可能与论述类阅读材料的选文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选文多偏向人文社科, 且多侧重于文艺学、哲学、美学等内容, 因此其语言表述风格便有了因内容需要而简洁流畅且富有意味的鲜明特点。

如全国《大纲》卷叶朗的《说意境》、全国《课标》卷金开诚的《诗经》、广东卷蒋孔阳的《美和美的东西》、湖北卷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山东卷何家英的《衡中西以相融》等, 这些阅读材料的语言都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但总体而言, 都呈现出简洁流畅、意味十足的特点。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 保证了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更为清晰明了且完美有力地呈现。

再如江苏卷鲁迅先生的《捧与挖》, 堪称论述类文本语言简洁、意味十足的典范, 其语言特点与文本内容及作者情感有密切的关系。但遗憾的是, 本文试题只是就文章的论述思路、例证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情感主旨等方面进行了考查, 却并未涉及文本语言特色的鉴赏与评析。如果能不拘于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三种现代文阅读考查功能的划分, 而是打通三者的界限, 根据文本的具体特点来进行命题设置, 也许能达到更好的测试效果。

篇4:论述类文本阅读

有些人认为午睡基本多余,完全可有可无,有些人甚至干脆认为午睡是偷懒者在消磨和浪费时间。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午睡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但究竟是否相关和相关到什么程度,各种说法一直比较模糊。

为了解午睡与健康的关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62名4岁至5岁的儿童进行了调查,这其中77%的儿童有午睡习惯,另外23%的儿童没有这个习惯。在调查中,研究人员考虑了影响儿童健康的其他因素,如家庭背景、身体素质及行为方式等。结果发现,没有午睡习惯的儿童更容易发生多动行为,焦躁和抑郁情绪程度也较高。日本科学家也发现,午睡在帮助我们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消除疲劳方面,要比喝咖啡更有效,午睡甚至可以避免早衰。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家发现,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缺少午睡,如同玩命。如日本、美国、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没有午睡习惯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猝死的一个高峰时段是在下午2~3点;而对于有午睡习惯的这类病人来说,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反而是低谷时段。通过综合分析,医学专家们认为,每天午睡30分钟可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减少30%,并将死亡的风险降低37%,因为研究证实,只要中午好好地睡上一觉,哪怕是打个盹,我们的血压就会像夜间睡眠那样出现一个低谷,而这恰恰能给心脑血管提供了一个“稍息”的机会。

最近,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对民航飞行员的午睡状况研究发现,如果驾驶员在飞行途中能够稍微小睡约30分钟,在此期间把飞机交由副驾驶操纵,那么他们睡醒后工作状态的良好程度和整体的警觉性可以提升约34%和54%,这对于保障飞机飞行的安全运行无疑好处巨大。美国太空署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每天午睡45分钟,工作效率将提高35%,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也会增加50%。

为什么午睡对于恢复人的脑力有如此好的效果呢?德国研究人员最近揭开了其中的秘密。他们发现,人类大脑在睡眠时要比清醒的时候更容易记住最新的记忆内容,因为在睡眠的最初几分钟,最新的记忆内容就开始由大脑存储新记忆信息的一块区域——海马区,向大脑的新皮层进行转移了;而大约只需40分钟的睡眠,很多新记忆就会全部存储到大脑中。大脑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小睡的这段时间,处理短期记忆,以便让大脑“腾出”新空间来接受新的信息——这就是人们午睡后大脑会变得比较清醒的深层原因。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还专门对午睡后人的清醒度变化做过实验,结果显示,午睡1小时,其下午的清醒度会达到人们早起清醒程度的90%。

那么,人们中午为什么会瞌睡呢?如果没有这场瞌睡不是更好吗?科学家指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一个非常玄妙的谜题。研究发现,有许多动物有打瞌睡的习惯,虽然没有统一出现中午瞌睡的现象,但中午瞌睡的动物还是有很多的。有趣的是,不但多数动物中午会瞌睡,个别植物竟然中午也要瞌睡。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引起植物“午睡”的主要原因是高温。研究还发现,如果在中午,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也会出现植物的“午睡”现象。

(节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1年第10期)

1. 下列关于午睡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表明,午睡在帮助我们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消除疲劳方面,要比喝咖啡更有效。

B. 医学专家们认为,每天午睡30分钟可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减少30%,并将死亡的风险降低到37%。

C. 大脑利用午睡这段时间,可以处理短期记忆,以便“腾出”新空间来接受新的信息,这就是人们午睡后大脑会变得比较清醒的重要原因。

D. 其实,不仅仅是人类,大多数动植物都有午睡的习惯。

2. 下列对于文章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如果一个儿童更容易发生多动行为,焦躁和抑郁情绪程度也较高,那么显而易见,他没有午睡的习惯。

B. 如果驾驶员在飞行途中能够稍微小睡约30分钟,那么他们睡醒后的工作状态可以提升约34%,整体的警觉性可以提升约54%。

C. 人类大脑的海马区只是大脑存储新记忆的地方,而最终的记忆,是需要向大脑的新皮层转移的。

D. 如果在中午,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植物也会“午睡”一会。

3. 下列关于本文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午睡,不同的人持不同的意见,但是最终人们都会认识到午睡的重要性的。

B. 只要心脑血管病患者能够坚持午睡,那么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就不会突然死亡。

C. 一个人午睡1小时,下午的清醒度会达到人们早起清醒程度的90%,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延长午睡的时间。

D.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中午为什么会瞌睡”这样的疑惑有可能被人们所探知。

4.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午睡能够带给人们的好处。(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好莱坞不敢把中国人拍成坏蛋

以前,美国银幕上的华人形象几乎不是流氓就是骗子;而今,好莱坞可不敢把中国人拍成坏人了。

2011年3月16日《洛杉矶时报》报道,尽管中国还没有发出批评之声,米高梅公司就主动采取措施,把电影《赤色黎明》中的坏人角色由中国人改为朝鲜人。这种变化,无疑显示出中国对全球娱乐业的影响力之大。

米高梅公司几年前决定重拍这部电影时,苏联已垮台,于是将入侵者由苏联人改为中国人。最近几周,米高梅向潜在买主放映该片,几位看过影片的人都表示,鉴于可能引起中国强烈抗议,他们不会冒险发行该片。于是,为了中国的票房,美国制片商眼下正通过数字化手段,剪掉该片中的中国国旗和军事标志,修改对白,将入侵者改为不影响美国钱袋子的朝鲜人。改动将耗资约100万美元,但比起动辄上亿的票房,这点投入可不算多。

3月17日的加拿大《环球邮报》评论认为,此事说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加拿大的Imax公司对此也心知肚明。总裁理查德·葛尔方说,该公司准备降低Imax屏幕的价格,吸引更多观众,同时增设Imax屏幕。“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Imax市场,我去年下半年去了中国5次,比去好莱坞的次数都多。”他说。

3月19日的《芝加哥论坛报》还看到中国电影院建设的热潮。过去4年,中国银幕数量翻番,达到6200块,按照规划,这个数字到2015年还会翻一番。去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15亿美元。该报认为,中国政府是电影制作、发行和电影院建设的主要投资方,电影是加强国家影响力的一种方式,是文化输出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

如果说中国的软实力比美国差,那么,电影方面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儿。美国有4万块银幕,2010年票房106亿美元。如果按人均计算,中国每22万人才拥有一块电影银幕,而美国每7500人就拥有一块。更大的差距在于,尽管每年进口数额不过20部,但中国的电影票房还是被好莱坞占去半壁江山,而美国鲜有中国大陆的影片上映。

为了应对这一劣势,中国选择国际合作。法国《论坛报》3月16日报道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猛。为了支持这一发展,政府鼓励跨国联合拍摄,并为大力发展数字化传输系统提供便利条件。好莱坞制片人已得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电影和娱乐业是战略性的。与外国人合拍是一种“双赢”,因为中国制片公司可以更轻而易举地使自己国际化,而对外国从业者来说,他们可以不受配额限制而在中国得到发展。

问题在于,无论是好莱坞还是中影集团,都面临盗版猖獗的困扰。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3月22日报道,由于没有合法销售或出租各类影片的渠道,中国的电影迷选择在互联网上非法下载电影或购买盗版DVD。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盗版行为已转移到网上。但是,非法制造DVD仍是一个巨大的行业:中国盗版DVD行业2010年的收入为60亿美元,是中国15亿元票房总收入的4倍。

在好莱坞的奥斯卡季,电影公司向投票人发放的DVD试看片,常常被盗版者复制。美国电影协会的成员已对各类网站、DVD销售商和未经许可的视频点播服务提起诉讼,并且赢得了诉讼,但惩罚不够严厉,不足以阻止其他盗版者。

索尼影像娱乐公司和哥伦比亚三星电影发行公司的大中华区副总裁周黎(音)说:“我们在中国能做的非常有限。这里有太多的工厂,却几乎没有执法措施。今天关闭工厂,明天它们就会重新开门。”

(《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25日)

1. 下列对文章的描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米高梅公司将入侵者由苏联人改为中国人,充分说明了对中国的不尊重,迟早是要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的。

B. 加拿大Imax公司总裁理查德·葛尔方说:“我去年下半年去了中国5次,比去好莱坞的次数都多。”说明好莱坞已不再是他们影片的重要市场了。

C. 电影是加强国家影响力和文化输出的一种方式,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因此,中国政府是非常重视电影发展事业的。

D. 中国政府鼓励跨国联合拍摄,因为中国制片公司可以更轻而易举地使自己国际化,从而成功登陆国际市场,获得国际大奖。

2. 下列关于盗版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好莱坞的奥斯卡季,电影公司向投票人发放的DVD试看片,常常被盗版者复制,说明了盗版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B. 面对日益猖獗的盗版行为,各国都坚决地反对和打击影迷从互联网上下载电影或购买盗版DVD的行为。

C. 在美国,对各类网站、DVD销售商和未经许可的视频点播服务,电影协会的成员已对其提起诉讼,并且赢得了诉讼。

D. 盗版活动在中国也很猖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几乎没有什么执法措施,因此屡禁不止,工厂屡关屡开。

3. 下列关于本文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米高梅公司主动采取措施,把电影《赤色黎明》中的坏人角色由中国人改为朝鲜人,说明了朝鲜人在世人的印象是不好的。

B. 过去4年,中国银幕数量达到6200块,到2015年还会翻一番,因此,再过4年,中国电影票房也会由现在的15亿美元翻番,达到30亿美元。

C. 好莱坞电影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但是中国大陆的电影却很少在美国上映,说明了中国人易于接受美国文化,而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不太熟悉。

D. 中国盗版DVD行业2010年的收入为60亿美元,是中国15亿元票房总收入的4倍,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

4.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我们应该如何打击日益猖獗的盗版行为。(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义网

语义网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界在描述下一阶段网络发展时所使用的术语。所谓“语义”就是文本的含义。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就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松的智能网络。通过语义网,可以构建一个基于网页内数据语义来进行连接的网络,从而使网络能按照用户的要求自动搜寻和检索网页,直至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语义网一开始就肩负着改造现有万维网的重任,它正在逐渐改变和影响我们现有的万维网。

RSS是目前最成功的以语义网支撑技术为基础的应用,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用户只要安装RSS阅读器,它就会自动收集和组织用户定制的新闻,按照用户希望的格式、地点和时间直接传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上。目前国内外大型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等都支持RSS应用,标记为“XML”或“RSS”的橙色图标就是该网站支持RSS应用的记号。

知识共享(CC)版权识别是语义网技术的另一个现实应用。非营利性组织“知识共享组织”旨在为创造性作品提供灵活的著作权许可协议。2006年3月,中国大陆版CC发布。基于语义网支撑技术RDF的CC搜索引擎,能自动识别和理解作品版权信息,为用户合法使用具有不同级别的知识产权网络作品提供了极大方便,例如在线图片存储网站巴巴变(bababian. com)就已经集成了CC中国大陆版许可协议,“巴巴变”的用户可以选择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提供的许可协议,授权他人使用自己拥有著作权的图片作品。

刚问世就被称为“Google杀手”的Powerset,则是巴尼·佩尔(BarneyPell)追逐的一个关于自然语言搜索引擎的梦想。38岁的佩尔认为,Google只能通过关键字来搜索,不能分辨“儿童看的书”、“儿童写的书”和“关于儿童的书”之间的区别,而自然语言引擎却能够分析“功能词”,理解哪怕是最小的关键词的意思。他相信Powerset搜索引擎很快就可以推向市场,成为语义网的催化剂。

除了上述语义网技术的成功应用外,目前有希望的语义网应用研究还集中在Web服务、基于代理的分布式计算以及基于语义的数字图书馆等方面。

语义网虽然是一种更加美好的网络,但实现起来却是一项复杂浩大的工程。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人尚且难以决断,更何况计算机呢?况且,决定技术发展方向的是用户体验,而不是理论。要真正实现实用的语义网,还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有些暂时还看不到解决的希望。语义网的研究开发基本上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成熟的语义网技术商业应用产品并不多见,各大软件生产商对其应用还处于观望期。但是,随着对语义网体系结构、支撑技术和实现方法的不断突破,基于语义网支撑技术的相关应用会日趋成熟,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一定能看懂并处理网页中的内容,伯纳斯·李所期盼的人们将更方便、快捷地使用万维网发布和获取信息的理想,也一定会成为现实。

(选自2011年8月《科技日报》)

1. 下列对“语义网”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语义网”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界在描述下一阶段网络发展时所使用的术语。

B. “语义网”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就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可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松的智能网络。

C. 通过“语义网”,可以构建一个基于网页内数据语义来进行连接的网络,从而使网络能按照用户的要求自动搜寻和检索网页,直至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D. 语义网一开始就肩负着改造现有万维网的重任,它正在逐渐改变和影响我们现有的万维网。

2. 下列对文章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RSS阅读器,可以实现自动收集和组织用户定制的新闻,按照用户要求直接传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上。

B. CC搜索引擎能为用户合法使用具有不同级别的知识产权网络作品提供了极大方便,是因为它能自动识别和理解作品版权信息。

C. 刚问世就被称为“Google杀手”的Powerset搜索引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语义网的催化剂。

D. 除了RSS、知识共享(CC)版权识别和Powerset外,目前有希望的语义网应用研究还集中在Web服务、基于代理的分布式计算以及基于语义的数字图书馆等方面。

3. 下列关于本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后语义网将使人与电脑交流得非常轻松,但真正应用于现实中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B. 各大软件生产商对语义网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观望期,说明这一技术的研究开发还处于低级阶段,还没有成熟的语义网技术商业应用产品。无钱可赚,各大软件生产商自然不敢轻易出手。

C. Powerset搜索引擎比Google搜索引擎更加便捷,可以理解哪怕最小的关键词语的意思。

D. 在不久的将来,语义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从搜索相关网页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

4. 通过阅读本文,能使普通用户享受到语义网技术所带来便捷的语义网支撑技术有哪些?

篇5: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很多同学问:我不知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我觉得答的很好了,为什么得不到满分? 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呢? 学生的困惑?

近几年江苏省关于此考点的命题多考查什么? 2010年江苏论述类《谈静》

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2009年江苏卷论述类《说“异”》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2008年江苏卷论述类《纯朴的嗜血者》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探求结论

本考点近几年在江苏高考中只在论述类文本中考查

所考重要句子的位置全在结尾处,是观点句

所考重要句子基本都属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结构较复杂的句子”技法1由位置而句子: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 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 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

过渡句——就要联系其上下的文字作分析。由语境而句子:句不离篇

真题回顾(2001年全国卷)门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请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修辞技法2 由修辞而句子:

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含意。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例2:2010江苏论述类《谈静》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指示代词主旨词拟人,自在平等 化抽象为具体

如何整合答案:

1、简化问题:小林一茶的俳句表现了“静趣”。

2、代入关键词义:小林一茶的俳句(),表现了在()的“静”中悟出()的“趣”了。

3、结合试题题明确:小林一茶的俳句用拟人化手法写出苍蝇自在情态,表现了他在心界空灵中,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泯灭功利性观点的“趣”。他由此在静中获得情趣就是作者阐述的静趣。技法3. 由关键词而句子: 压缩句子主干,把握关键词。

特别注意指示代词、程度副词等修饰限制性词语。例3:《说异》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6分)

出示学生答案,讨论病因。

因为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所以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忽视结构,照抄直搬

升格答案:

因为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所以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合并: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创新,具有积极意味。增加调整技法4:由结构而句子:

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

如果是复句,先辨析分句间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找准其第一层关系,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一个长考不衰的考点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答案升格】请学生小组讨论出示的答案并亮分 2009年山东 3 访谈

“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小组讨论,请给下面几种答案亮分,并说明理由。

1、我写作是因为21岁离开大陆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心里也一下子承受不了。表面幸福的人未必真的幸福,只有心安理得的人才是真的幸福。忽视关键词

作者在21岁时离开了大陆,失去了以前的旧交,失去了童年熟悉的故土,重新来过导致失去平衡,失去家乡,使心理没有保障。正是作者遭受了这些磨难,才磨练了自己,创作了如此多的作品。

忽视句子结构,只答一半

我写作的动力是我失去平衡,是因为内心世界很复杂,21岁离开故乡、朋友,离开了有美好记忆的地方,这成了我的心结,所以我把对中国的思念宣泄在写作中。内心幸福,就没有必要把情感倾注于其他地方,所以幸运女神不会关注他们。理解错误

正确答案

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家内心世界的冲突与体验,这正是作家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篇6:高考论述类文本、小说阅读

合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前提是科学的主体定位,明确评价主体自身所应有的时空象限。作为评价主体的人既是时代的,又是民族的,是时代主体和民族主体的统一。主体的时代性决定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立场,主体的民族性决定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立场。这二者既不可或缺,又不可分割。坚持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立场的统一,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任何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都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是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统一体。

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要评价主体具有多维的思维理性。评价主体的多维理性,包括理论的、价值的、伦理的、工具的等诸多方面,是多样性的统一。评价主体只有具备多样性统一的思维理性,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科学合理的评价。对评价主体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关于自然的,又有关于社会人文的、科学技术的等等。从时限性上看,中国文化有古代的传统,也有近代和现代的传统。从学术派别上看,先秦时期就产生了儒、墨、道、法、阴阳、名、兵、农等诸子百家,在发展中又有彼此的会通、融合和衍化,形成了新道家、新法家、新儒学及佛、道宗教文化,等等。从文化层面上看,又有哲学的、道德价值与人生追求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等不同层面。所以,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种视域或方面,结果都会失之偏颇。这就是说,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化和片面化。

由对中国传统文化评价主体、评价对象的复杂性所决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价值评价和意义发现也是一个无穷的过程。一般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具有积极和消极、正面和负面两种性质的价值和作用。问题的关键是对这些价值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就宏观方面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实的积极正面价值和作用,至少具有下列几方面:(1)具有历史文化动力的作用。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的、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它的“自强不息”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穿透力,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华民族来说,无疑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促使我们去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具有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它具有吸纳、融摄和嫁接包括西方近现代文化在内的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异质文化的性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原料和营养。(3)具有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的作用。文化交流的性质和形式多种多样,就中西方文化来说,历史上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进,尽管一度存在西重东轻的情况,但交流毕竟是双向的。我们在吸取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向西方宣介了中国文化,其中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和价值并不是以纯粹的面貌存在的,而是与消极乃至落后的内容交织着,因此,进行发现、发掘、研究和转化的工作,就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

(选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评价主体、评价对象”的理解符合文意的项是()A.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评价主体的人是民族的时代的统一主体。

B.评价主体应具备多样性统一的思维理性,这样就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科学合理的评价。C.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从多视域、多方面着眼,否则就会失之偏颇。

D.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评价和意义发现的无穷性是由评价主体、评价对象的复杂性所决定的。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与消极成分常常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B.先秦时期就产生的诸子百家经过彼此的会通、融合和衍化,形成了新的道家、法家、儒学、佛教文化等。C.在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性质和形式多种多样,不过一度存在着西重东轻的情况。D.中国传统文化具备着在发展过程中吸纳、融摄和嫁接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异质文化的性质。3.为本文拟一个标题,最贴切的一项是()A.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评价

B.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评价的前提和原则 C.双向辩证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D.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1.C(A曲解原文,“是民族的时代的统一主体”表述不当,原文为“是时代主体和民族主体的统一”。B“这样就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科学合理的评价”的说法以偏概全,原文中此条仅为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歪曲原文,“价值评价和意义发现的无穷性”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价值评价和意义发现也是一个无穷的过程”。)

2.B(偷换概念,鱼目混珠。原文中并无“新的”“佛教”一说。)

3.D(A项概括得范围过宽 B项概括范围过窄 C“双向辩证”的说法无中生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为“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需,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着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经典收藏,如保留到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遂派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拜见时仆人所持长方形匣盒,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收藏专家马未都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作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开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了。

传统纸质卡片,其材料多为高档木浆纸,而生产这种纸消耗的是木材资源。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传统的贺年卡在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合后,又在虚拟的社会里,创造了自己新的辉煌——电子贺卡(E-card)。电子贺卡以其快速便捷、节约环保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贺卡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4.下列关于传统贺卡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形式庄重,便于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所以汉朝以来,传统贺卡一直在民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B.贺卡先后有过“名帖”“谒”“名刺”“门状”“飞帖”“红单”等名字,至今日本仍把贺卡叫做“名刺”。C.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首倡,在质地精美的贺卡上书写姓名、祝语的形式在民间迅速普及。

D.电子贺卡具有快速便捷、节约环保、样式时尚的特点,现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贺卡。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贺卡出现初期,由于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所以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B.随着时代的推移,贺卡的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C.张世南的《游宦纪闻》记载了中国最早的邮政贺卡的使用情况。

D.为了追求效率和减少繁文缛节,进入商业社会后,贺卡逐渐变得程式化,少了一份酸腐。6.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贺卡由最初的本人亲送,发展到后来的派人呈送,虽郑重气氛稍减,但效率大为提高。

B.贺卡内容讲究的喜庆、吉祥,贺卡形式追求的精致华美,都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冀与憧憬。C.传统的纸质贺卡,因为消耗木材资源及传递效率的低下,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将被时代淘汰。D.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电子贺卡的使用将超过传统贺卡成为时尚。答案:

4.A(B项移花接木,日本所称“名刺”是指名片;C项张冠李戴,李世民没有首倡在贺卡上书写姓名的做法;D项答非所问,电子贺卡不是传统贺卡,而且它只在虚拟社会中使用,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贺卡。)5.B(A项时空错乱,所述内容为唐宋之后,并非贺卡出现初期;C项偷换概念,《游宦纪闻》中的有关记载是已见最早的,而非对最早使用的记载;D项强加因果,减少酸腐并非追求效率和减少繁文缛节所致。)6.C(虽然传统贺卡有诸多缺点,但是它也有独特的价值而将继续存在,文中并无信息表明它将被时代淘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20题。(22分)

父母的心思

张俊杰

最近公司业务繁忙,我经常被派到外地,很少能够在家休息。这天刚到家,妻子就对我说:“咱爸也不知道咋回事,最近越来越糊涂了!”我追问情况,说咋了?妻子说:“昨天他来了,送来半袋子新打下的玉米糁。我去厨房给他做饭,他在沙发上摆弄琪琪新买的遥控小汽车。结果他走后,琪琪的遥控小汽车就不见了,哪儿也找不到。”我听完一惊,感觉不可思议。

父亲一生坎坷,吃了不少苦,直到退休也没能转正,仍是我们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工资十分低廉。但他一手拿粉笔,一手拿锄头,硬是和母亲将我们姐弟五个养大成人。如今我们都成家了,父亲也老了,年近七十,腰弯背驼。但他仍坚持亲自种田,不想成为我们的拖累。在岁月的风雨剥蚀下,父亲像一棵衰老的树,只是每到春天还努力抽出几粒新芽,开出几朵瘦弱的小花。今年春节时我回老家,在饭桌上和二弟商议不让父亲种田了,让他把田交给二弟一块种,不想却遭到了拒绝。父亲说他还能扒拉动,谁都不拖累,晚两年等扒拉不动了再说。没想到刚过半年,父亲竟然老得这么快。

见我无语,妻子又说:“今年春天你在江苏那一阵子,咱爸也来过一次,送来了半袋子面粉。他走后,琪琪那件印着喜羊羊的夹克就不见了。第二天琪琪哭着闹着要穿,我把家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我一生气还打了琪琪一巴掌。结果晚上他打来电话说,琪琪的一件衣服过年时落在家里了,问我星期天有没有时间回去拿,没有时间他就送过来。我问是印着喜羊羊那件吗,他说是。”

“我当时就怀疑他是装东西时夹带进去的,那件夹克过年回家时琪琪根本没穿回去。”妻子顿了顿又说,“他那么大年龄了,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送,星期天我只好带着琪琪回了一趟老家,为此还耽误了琪琪上书法班。”看妻子有点生气,我笑着缓和气氛,说:“是吗?”

刚吃过晚饭,电话就响了,一看来电显示,正是父亲。父亲一听是我很激动,问我近一段的工作状况,问我啥时候回来的。最后父亲不好意思地说,昨天他回去时不小心将琪琪的遥控小汽车错装到兜里带回去了,我要有时间要我带着琪琪回去拿。电话里他话语连贯,思维清晰,全然听不出糊涂的迹象。

明天就是周末,我也半年没回老家了,我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子回老家看看。

一进家门,父亲很高兴,一边用手抚摸琪琪的头一边朝屋里喊:“他娘,孙子回来了!”很快母亲腋下夹着一根拐杖出来了。我惊问原因,母亲满不在乎地说:“还不是老毛病,脚腿疼。”说完就亲热地拉住琪琪,左看右看,问他考了多少分,问他想奶奶了没。而琪琪却一边敷衍,一边左右乱瞅见缝插针地询问他的遥控小汽车。我问母亲的情况。父亲说:“医生说是过度劳损落下的病根,老了都是这样,也没什么好办法。”

刚吃过饭,公司就打来电话,说是晚上要招待一个外地的客户,问我在哪。父母一听公司有事,急忙为我们准备东西,又是让二弟去地里刨鲜花生、红薯,又是打枣树上的红枣,很快我们的包就比来时大了许多。

告别父母,二弟推着车送我们。我细问二弟爹娘的身体,二弟说:“咱爹倒没啥,就是咱娘最近老是做梦,一做梦就梦见琪琪,想得慌,半夜半夜地睡不着。”

我听后心头一酸,泪水在眼眶里乱撞。扭头看妻子,她和我对了一下眼光,脸很快红了。

(选自2010.1.10《羊城晚报》)

16.文章第一段写了我的近况和妻子的疑问,请简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分)

18.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4分)

19.本文以“父母的心思”为题,有什么内涵和表达效果?最近热播的电视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你听得出来吗?”其情节与本文酷似,这些能引发你对现实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本文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下列对于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的语言通俗流畅,朴实含蓄,具有口语化的特点,与本文所表达的主题风格和谐。B.文意第二段末尾“没想到刚过半年,父亲竟然老得这么快”,指父亲由于年老已经扒拉不动农活了。C.拄捌的母亲“满不在乎”地说自己的脚腿是老毛病,是不愿儿子挂念自己,不愿影响儿子的工作和生活。D.文章结尾处“我”和妻子都流泪并脸红了,表现出“我们”对于亲情的感动。

E.文章结尾安排二弟推车送“我们”并回答我的问话的情节,是为了解开全文的谜底,使情节达到高潮。答案:

16.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介绍“我”由于工作忙很少回家的情况,为下文的故事展开(误会的产生)作铺垫。另外,妻子的描述和“我感觉不可思议”也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向下阅读。17.妻子向我诉说对父亲的疑惑,我回忆父亲的操劳及他上一次带走孩子衣服的情形,我们一家三口回老家探望父母,二弟的解释让我们顿时明白了“父母的心思”而倍感惭愧。18.父亲勤劳质朴,一生辛劳(作民办教师),晚年仍不肯休息,仍然下田劳作自食其力;父亲疼爱儿孙,又心思缜密,时刻为儿孙着想,不愿影响儿子工作,不愿儿子挂念他们;父母想念孙子,又不愿直接提出来,所以采用了“撒谎”这样的下策,但亲情感人至深。19.本文以“父母的心思”为题,含蓄地表达了年迈的父母希望孩子们常回家看看,表达了父母对儿孙的思念,充满真挚的亲情。同时“父母的心思”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由它构织起全文的情节,并最终表达亲情的可贵的主题。本文的构思方法与央视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你听得出来吗?”如出一辙,都是通过善意的谎言引发读者、观众的深入思考,让人们重视年迈的父母的亲情需要,让人们懂得应该经常带孩子回家探望、陪伴父母的做人的道理。与文中类似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就如我们学生一样,天天埋头学习,常常忽略了父母的牵挂和家庭的温暖,以后我们应该更加珍视亲情和关注父母的情感需要。

上一篇: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下一篇:三年级我家的小花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