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职业教育培训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审批表

2024-07-01

湖南省职业教育培训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审批表(通用7篇)

篇1:湖南省职业教育培训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审批表

附件3:

湖南省职业教育培训优秀教师或 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审批表

注:

1、“呈报单位意见”应注明是推荐“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

2、此表一式二份,一份存档,一份存审批机关。

篇2:湖南省职业教育培训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审批表

姓名

***

性别

出生年月

19*&*年**月

单位

**市**中学

职务

******

主要工作业绩

1、带头重党性讲品行,重原则讲风格,重自律讲廉洁,重奉献讲垂范,重制度讲和谐,是一名“身体力行、雷厉风行、修身洁行”的干部。

2、先后对全体干部教工培训15次,有力地提升了教师工作水平和自身素质。为历届七年级、八年级共计53个班级、3800余名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系列讲为座,有效提升了学生素质。共为学生家长举办家庭教育讲座11场,并聘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金XX、国家关工委专家王XX等来我做专场讲座,加强了家长学校建设,我校先后获得省“家长示范性学校”、省“优秀家长学校”、沧州市“示范性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

3、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等党员队伍建设活动,严格党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培养新党员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名。

乡校

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教育局

意见

盖章

篇3:湖南省职业教育培训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审批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传统文化,教师成长

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地、深入持久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认为,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自然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为此, 中等职业学校要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 以此来影响教师的成长, 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

1.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是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大纲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 结合各地特点, 可以制定相关的特色文化约定。比如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就对教师提出了十二项内容:热爱职教, 勤奋工作;改革创新, 民主和谐;团结协作, 诚实守信;尊敬家长, 热爱学生;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心境愉悦, 强身健体。通过对这些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挖掘, 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从而影响着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2. 充分发挥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1) 中等职业学校要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 (包括辅导课、阅读指导课等) 。班主任、课任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渗透, 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挖掘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

(2) 利用各科教学。通过知识传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3) 通过各项活动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通过主题班队会、故事会、讲演会、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专题性教育, 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进行渗透教育。总的来讲, 要注意文化行为的引导, 坚持明理, 激情导行, 使受教育者在较高的层次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使其形成比较牢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

3. 努力优化教育环境

(1) 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环境。通过提高教师素质, 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影响, 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宣传工具, 大力宣扬优秀传统文化, 形成优良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环境。

(2)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主要通过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与家风影响来实现。因此, 应通过开办家长会等形式, 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 像流传至今的“岳母刺字”“孟母断织”等。好的家教会使子女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属于中华民族的子孙, 从而刻上民族的烙印, 从小就接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陶冶, 长大后, 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

(3) 优化社会环境。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有区域性的, 若没有学校所在区域的家庭、邻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共同努力, 是不能形成很好的风尚和传统的。只有社会共建, 创设良好环境, 才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4. 切实加强养成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民族精神的培养, 要在“化”字上下工夫。我们不仅要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观念的培养, 更要使广大教师深刻理解并把这些知识、观点化为自己的意志, 进而体现到自己的言行和对这种言行的渴望和追求之中。简要地讲, 就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教师行为规范上, 并针对性地围绕“行为规范训练要求”严格抓好养成教育, 使这一要求逐渐变成绝大多数教师的行为习惯。

5. 重视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展览室、阅览室、活动室等场地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并办好各类园地、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等,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

(2) 引导广大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来实践民族传统文化。比如在清明节祭扫先辈, 帮助孤寡老人, 观看革命影片, 歌唱中华优秀歌曲等。

6. 改革渠道方法, 追求合力效应

新时期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作用, 以故事引趣, 以名言励志, 提高思想品德课效率。在教学中突出“四性”, 即“比学当关, 加强竞争性;照顾后进生, 注意全面性;边学边做, 突出实效性;以典型引路, 显示寻向性。”只有对这些渠道方法加以有效组织和运用, 才能产生合力效应, 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篇4:湖南省职业教育培训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审批表

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教育宣传工作,发挥优秀教育报刊在教育宣传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创新宣传机制和手段,提高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实效,积极营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促进我省现代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优秀教育报刊在教育宣传工作中的重要性

教育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发挥着正确思想舆论导向和教书育人释放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做好教育宣传工作,是加快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舆论保证,对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师生精神需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做好教育宣传工作,离不开优秀教育报刊这一载体。由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两刊一报,是我省教育系统宣传工作的主流媒体和权威媒体。目前,两刊一报已形成品种齐全、覆盖各级教育的初步格局。

(一)《云南教育》

《云南教育》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我省教育系统宣传工作的重要媒体,是做好我省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云南教育》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面向全省教育系统,着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有关政策部署,指导教育改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获取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源头活水”。《云南教育》先后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云南省优秀期刊”“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云南省A级期刊”等多项荣誉。

(二)《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是云南省教育廳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出版的综合性教育教学期刊。自创刊以来,坚持服务教育科研、服务基层教学的指导思想,着力研究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反映教改成果,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连续多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期刊,并荣获改革创新奖、优秀栏目奖、优秀装帧奖等多项荣誉,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刊物、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刊物。

(三)《学生新报》

《学生新报》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一份质量优秀、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学生读物。《学生新报》自创办以来,一直以“向全省各族学生提供丰富营养的精神产品”为己任,在广大中小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学生新报》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次评为全国优秀学生报纸并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被中国少儿报刊协会3次评为全国优秀少儿报刊,是云南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生推荐的优秀读物。

二、加大优秀教育报刊宣传发行力度,积极构建宣传平台

教育报刊是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做好教育报刊宣传发行工作,是做好教育宣传工作的基础。通过优秀教育报刊的引领,不仅可为教育政策解读提供窗口、为推进全省教育科研工作搭建平台,而且可为交流宝贵经验开辟渠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报刊这一宣传阵地,积极组稿、投稿,努力扩大优秀教育报刊的覆盖率,增强优秀教育报刊引导舆论、交流信息、树立新风、培养新人、维护稳定等功能。

为扩大优秀教育报刊在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覆盖面和增强宣传效果,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公用经费订阅教育报刊。

(一)做好《云南教育》宣传发行工作,增强宣传效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效指导当地云南教育报刊社通联站、通联组和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云南教育》的宣传发行工作,要把宣传发行《云南教育》作为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扩大教育杂志的覆盖面,努力增强宣传效果,为我省现代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对《云南教育》特殊功能的认识,广泛宣传利用教育报刊推进教育工作的事例。在制定年度工作规划、教师进修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利用教育报刊的特殊作用,充分发挥教育报刊的教育功效;要注意发挥当地教育通联站、通联组和行政综合部门的教育信息整合职能,向《云南教育》提供先进典型事例和报道线索,增强宣传效果。

(二)订好、用好《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畅通宣传渠道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效指导当地教科所、教研室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的宣传发行工作,要把宣传发行《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作为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扩大教育杂志的覆盖面,增强宣传效果,畅通服务基层学校师生的渠道。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利用好《课程教材教学研究》这一平台,广泛交流,相互学习,同时,通过刊物获取有益的教育信息,结合各地各校教育教学实际,指导好本地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三)做好《学生新报》的推荐和使用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效指导当地云南教育报刊社通联站、通联组和学校,积极稳妥地做好《学生新报》的推荐和使用工作,切实把推荐订阅工作落到实处,集中力量抓一批发行工作中的学校典型,及时总结宣传,着力解决订阅工作中存在的空白点。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报刊了解和反映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新需求、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和推荐各地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品牌活动等方面的典型和经验,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创建和谐校园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师生有更多展示才华的空间和舞台,为推动平安、文明、绿色、和谐校园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认真做好优秀教育报刊的征订推广工作,扩大宣传覆盖面

(一)请各地、各学校积极宣传和动员广大教师自愿订阅《云南教育·视界》《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云南教育·中学教师》《云南教育·幼儿教育》《云南教育·学前教育研究》。

《云南教育·视界》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大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主要内容为党和国家及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政方针、政策和措施,各地教育事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和经验,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修养、心理健康等,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学习、了解、掌握教育方针、政策的工作业务指导刊物。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主要读者对象为教学一线的广大小学教师,主要内容为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等,直接为实施课堂教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理论修养和教育素质等服务。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大中学教师,主要内容为语文、数学、英语等重要学科的精选文摘,直接为中学教师参与课改、实施课堂教学,准备中考、高考,提高理论修养和教育素质等服务。

《云南教育·幼儿教育》以全方位服务幼儿家长和幼儿为理念,以共同体验、科学育儿、科学家教、快乐成长为宗旨,让宝宝在快乐中学习、生活、成长,强调现代幼儿教育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主要读者对象:0~7岁的幼儿,幼儿家长以及幼教工作者。

《云南教育·学前教育研究》致力于学前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刊物传播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成果,交流幼儿园(所、机构)的教育教学经验,提供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参考,突出可读性、实用性、权威性。

(二)请各地、各学校向中小学生做好自愿订阅优秀少儿报刊《学生新报》的推广工作。

《学生新报·小学生》自改版以来,实现新开本、全彩色、精包装,在保留传统优秀栏目的基礎上,增设少儿喜爱的新颖、时尚的栏目,同时新增专为一、二年级量身打造的全拼音注音低段版,适合三、四年级学生阅读的中段版,适合五、六年级学生阅读的高段版,实现小学阶段全覆盖。

《学生新报·中学生》分为《学生新报·初中生》《学生新报·高中生》。20余年来,《学生新报·中学生》拥有数百名来自全国各省市教学一线的特、高级教师组成的特约编辑及撰稿人,指导中学生科学学习、高效学习,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

(三)请各地、各学校认真做好《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的宣传、征订工作,服务教育教学改革。

篇5:湖南省职业教育培训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审批表

党的十七大以来, 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战略重点的地位一步确立, 山东省委省政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把加快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建设、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推进山东经济政治文化强省战略建设。当前, 山东省委省政府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省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在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培训体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比较而言, 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在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 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目前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轻视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1) 有些地方的领导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重视程度不够, 关心支持不够, 没有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 政策性支持、资金投入不足, 致使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薄弱, 办学条件较差。 (2) 社会对接受职业再教育、参与一线劳动缺乏必要的尊重和认可。社会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 依然奉行着“上高中、考大学、分配工作、跳出农门、一劳永逸”的这种思维方式。 (3) 家庭导向偏颇。现在适合中职教育年龄段的学生, 其父母普遍具有较强的“补课”思想意识, 由于受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他们大多数在接受中职教育后立即走上工作岗位, 没有继续深造, 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圆大学梦。再者, 由于现在经济的发展, 大多数父母不再希望子女进入中职学校, 他们有能力、有条件支持自己的子女接受更高的教育, 同时, 中职在校学生的父母希望中职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效衔接, 愿望强烈, 但在校中职学生学习生涯结束后, 在继续深造上缺乏必要的、规范的教育和引导, 使他们比较盲目, 无明确目标和方向。 (4) 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是以工人身份就业, 待遇处于底层, 在校学生在无形中会产生自卑感和压力感。

这些都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

(二) 完善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对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各地区对职业教育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定了相应发展规划和措施。但职业教育投入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导致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特别是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缺乏、落后, 许多学校缺少必需的实验实训环节, 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加之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仍不健全, 制约了大量贫困生特别是农村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 极大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 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缺乏, 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按照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要求:“到‘十一五’末, 省级重点以上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总数60%以上, 其他职业院校达到30%以上”。但目前, 无论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与这一要求差距较大。同时, 高职院校2/3左右的教师没有生产实践经历, 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 难以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及生产实践指导工作。

(四) 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 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层次不到位,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主要表现为:地区和城乡之间不平衡问题突出, 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基础十分薄落, 发展较慢。区域经济管理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参与度不高,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和调控较弱, 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信息渠道的沟通不畅;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水平不高, “订单”培养的规模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据, 偏重自我发展, 规模发展, 缺乏对教育支持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贡献评估, 发展规划未能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框架中进行定位, 忽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

作为经济强省, 山东省各地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职业院校要理顺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文化强省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

(一) 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力度。

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 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抓经济必须抓职教, 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观念。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优秀技能人才。目前, 劳动力素质较低、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特别是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已成为山东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 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推动山东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 多措施、多途径做好当前职业的宣传报道工作。

为切实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要利用所属网站、招生简章、宣传手册、张帖画等方式、途径, 与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一起, 认真组织、大力宣传有关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政策、重要举措和经验做法, 及时报道一批职业学校的典型,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典型, 以及成长成才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典型的事迹。进一步宣传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职业教育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的意义, 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招生与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让职业教育的招生、资助和免费等政策, 以及基础能力建设进展情况与重要举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建设。

(三) 落实经费投入政策,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

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逐步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 重点支持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和贫困生救助;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能力,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 改革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 增强办学活力, 提高培养质量。

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与一线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实行“一年打基础, 一年学技能, 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办学模式, 采取“订单式培养”, 探索学分制、市内院校学分互认、弹性学习制度,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中等职业教育特点, 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二是实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三位一体, 职业学校根据行业、企业需要加强专业建设, 为行业、企业培养一线人才, 企业行业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是安排专项经费加强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 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保证所有教师按规定完成岗位提高培训学习任务。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要求限期达标;对参加研究生学历教育的教师给予鼓励和经费支持。三是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灵活有效的教师招聘制度, 对学校紧缺专业教师, 学校可以从企业招聘优秀技术拔尖人才到学校作兼职教师, 形成合理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对聘任的兼职教师市财政给予经费补助。

(六) 加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 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 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 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6:湖南省职业教育培训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审批表

一、中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

中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即将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施加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影响, 促使他们树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 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的活动。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1) 重智育, 轻德育。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理论课, 但目前中职教育课堂上, 老师只一味强调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很少提及职业道德。学生的心里都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点, 认为只要专业课学好了, 明白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学会会计科目的运用和账户设置, 正确运用复式记账和会计分录, 准确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 掌握账簿设置和账簿登记的基本方法, 熟悉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和财产清查方法, 熟练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熟知各种会计档案的保管年限等, 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会计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中等层次的会计人才, 现代社会对会计人才不仅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如此长久下来,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会计职业道德严重失衡。

(2)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无法深入学生生活。目前, 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主要是政治教师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法律课教育和班主任班会时间的教育。但是据笔者本人的调查, 我国会计中职教育体系中的思想政治课和法律课教材陈旧、内容繁多而且不丰富, 导致学生很难将思想政治课及法律课和会计工作结合起来, 讲课流于形式, 讲授知识形式单一、观念陈旧、方法落后学生没有兴趣, 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教育无法深入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另一方面, 负责学生工作的班主任老师虽然对学生的情况掌握比较透彻, 但是学生人数多, 再加上班主任有可能担任其他课程, 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 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特别辅导, 很多情况下只能是在班会课上对班内同学的思想进行整体教育。如此以来, 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意识作为引导, 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不能遵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 经不起金钱和名利的诱惑, 导致不道德会计行为的发生。

三、现阶段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1) 教师严于律己、做好表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 教书与育人同样重要。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 “正人首先正己”。会计专业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职业道德;其次, 身教重于言教, 在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 教师自己要率先垂范, 严于律己, 做好学生的表率。

(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发展。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是在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下的平等的交往。班级学习生活中,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做学生行为规范活动中的知心朋友、行为规范执行中的引导者、点拨者, 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 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关爱, 同时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建议, 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投入知识的汲取上,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培养。

(3) 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 同时也是各种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职业道德的培养过程。每位会计专业教师须根据学科的特点, 努力寻求和挖掘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素材, 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为以后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奠定基础。让学生认识到会计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培养学生忠于会计岗位, 热爱会计事业的良好思想;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先进事迹讲给学生, 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激发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会计法律法规, 学会用法律手段处理会计事务。在课堂上模拟经济案例演小品、辩论等形式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参与进来, 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放映一些相关的影片, 然后让其谈谈观后感, 也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还可以将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比如我在教学中就引入了真实的案例:贵州省某单位会计许某, 在其担任会计兼出纳的10年中, 采取各种手段贪污公款7 272万元, 媒体报道时冠以“惊天大案”;在2001年的证券市场上, 银广夏、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曝光, 美国爆发的“安然事件”, 以及近年来的世界通信公司、施乐公司的会计造假案。

(4) 引导学生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面对90后的学生, 他们已不是顺从的一代, 靠传统的打或者惩罚方式的“高压”教育方式已经难以生效。首先, 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从而增强养成会计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其次, 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比如邀请会计行业的优秀工作者或者是本校会计专业毕业的优秀学生来校作报告, 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进行自我约束, 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自觉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 会计职业道德是市场经济下会计人员从业的基本游戏规则。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 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长远的工作, 需要学校、社会和个人的不懈努力。目前虽然存在问题较多, 但我相信, 只要立足优秀会计人才培养, 强化中职职业道德教育, 大家共同努力, 一定会使会计人员真正做到“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还会计工作一片蓝天。

篇7:湖南省职业教育培训优秀教师或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审批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目前, 职业院校普遍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有的在客观上没有为职业学生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环境和氛围, 有的没有找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抓手”, 缺乏系统, 没有章法, 只是停留在个别文献的学习上。在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 如何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职教学生的人文和综合素质, 传承国学精粹, 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职业院校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复杂的各种文化和严峻的就业状况,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教学中没有地位, 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传统文化课可有可无, 很少纳入到教学计划, 至多作为选修课给感兴趣的或者为修学分的同学开设, 课程设置少, 结构单一, 学时也不足, 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缺乏顶层设计, 没有教育师资力量。此外, 职业院校领导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 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多是在德育和就业指导等课程设置上有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 其内容也局限在儒家思想的只言片语。职业院校因没有传统文化的教研教改, 导致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枯燥, 缺少兴趣性, 学习没有效果;教学方法单一, 缺少时代性, 学生不宜接受。大多职业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上资金投入少, 政策不倾斜, 资源分配少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根本无法展开。

(二) 师资素质不高, 讲授形式单一

师资力量的匮乏,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的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目前, 职业院校只是把传统文化课作为选修课, 大都是一些中青年老师讲授, 由于缺乏知识的沉淀和人文修养的提升, 他们在教课时力不从心, 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多是从课堂教学出发, 按照课本教材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至多举办几个讲座或者报告会教条式的宣讲传统文化。学生刚开始也许抱着极大兴趣, 但在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轰炸之下, 时间一长就易感乏味, 甚至抵触。无法将传统文化本身蕴含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

二、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 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 着力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 培育理想人格, 提升政治素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拓宽课程覆盖面。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

(二) 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职业教育应该在“创造伟大”的耕耘中展示其独具魅力的特色。灿若繁星的传统文化遗产就是祖先为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家园”的精华所在, 是华夏民族的血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坚守、传承、弘扬中华精神家园, 培养一代又一代继承和传播人, 是中国现代职教责无旁贷的神圣天职!传统文化教育是抢救性的刻不容缓的教育, 是独具其教育规律的自成体系承前启后的教育, 是走向世界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 职业院校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战场。

三、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营造浓厚国学氛围

职业院校要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院校文化品位, 把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到育人育德的高度,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不断推进创新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必修课教学计划。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结合学科专业特点, 增设内容丰富, 结构灵活的选修课作为有益补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学术报告等, 将传统文化通俗的、生动的展现给大学生, 使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刻、科学地了解。同时, 通过校园网、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台、团活动等有效载体, 大力宣传经典国学相关知识, 努力营造浓厚的“读经典、研国学”氛围, 确保国学经典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职业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作为国学教师, 其教学水平、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受教育程度和对国学的理解及学习兴趣。成立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室, 组织年富力强、责任心强和有一定传统文化教育基础的教师专任或兼任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定期组织教师研习《论语》、《孟子》等四大名著, 打通文史哲, 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深厚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自身要及时“充电”, 职业院校还应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让教师们不断学习新的文化理论知识, 学会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

(三) 合理安排国学课堂, 传承传统文化精华

研发传统文化通识教材, 根据传统文化内容难易程度, 对学生分层次开社课程:一年级学习《论语》、《孟子》等, 二年级学习《大学》、《中庸》、《道德经》, 三年级学习《老子》、《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篇章, 还可选择诵读古诗词和经典文言文。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集体诵读、小组比赛、个人风采展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制定“儒学养正、冰雪相佑、道法自然、文化侵润”的课程结构, 各阶段教学内容和深度循序渐进、系统科学。同事拓展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阅读素材, 课后思考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原则,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人类哲学经典的精髓和本质, 义跨越古今、涵盖中外的广泛涉猎和独立思考, 来代替被动接受知识和机械诵读, 借鉴科举考试的方式探讨制定以诗词歌赋为考试形式的考核方法。

(四) 丰富传统文化活动, 培育良好行为习惯

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除课堂内学习外, 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蕴涵传统文化精华的各种学生社团组织, 如:书法、剪纸、舞蹈、抖空竹等协会或国学读书会。聘请专业教师开展各种讲座、培训和指导, 让学生探知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体味、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目的。通过参观、旅游、走访、观看影视作品等形式从直观上, 通过视觉冲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发自肺腑的热爱和自豪。国学读书会可以开展“经典诵读, 爱国情深”主题系列体验教育活动, 以中华传统文化和审美教育为内容, 开展“爱我中华, 爱我职校”国学读书活动周。期间, 举办国学知识演讲、作文比赛、知识竞赛等, 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感悟人生, 激发爱国热情。开展“文字医院”活动, 引导规范书写推广普通话, 积极倡导用标准语言。

(五) 通过互联网微文化, 创新文化教育途径

通过“微文化”在校园广泛“微播”, 形成独具特色传统文化育人新常态。确立“从小处着眼, 细微着手, 大处育人”的文化育人目标, 让“微文化”改变师生的工作、学习、交流、生活的方式, 促进师生成长与发展。进一步强化“微播”宣传, 提高师生思想觉悟。实现教师网络教研“由群博到微博”, 传统文化知识由“授课传达变飞信传授”等多角度的“微播”转变。“微文化”以短、平、快的特点, 满足师生信息交流和精神文化需求。微课程以五分钟的“微特色”, 开展传统文化微课程的培训和学习, 触动心灵, 真正领略微课程“微而精, 小而奇”的绝妙之处。用视频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短小精悍又图文并茂, 伴着优美的音乐, 让原本枯燥的传统文化学习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深入推进传统文化微课程的研究, 在不断的思考、研究、实践、总结、推广中加速高效课堂的建设步伐。

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职业院校只有充分重视传统文化, 不断探寻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 结合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学生现状, 才能真正找到出一条可持续、有效果的职业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

摘要:十八大以来, 职业教育工作呈现出新常态,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把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概括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指示, 面对职业院校生源复杂、文化较差、素质不齐、培养过程职业性不强、普遍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 尤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的状况, 职业院校应深入分析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 面对职业教育新常态的需求, 重视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抓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在营造浓厚国学氛围、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安排国学课堂、丰富传统文化活动、通过互联网微文化等方面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新常态,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EB/OL]. (2012-01-01) [2013-06-06].

[2]吴庆军, 翟翠娟.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等职业教育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 2013 (5) :113-116.

[3]陶林.高职院校要适应发展新常态.价值工程, 2012-12-24 (11) .

上一篇:关于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的思考下一篇:药品质量管理规范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