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粤西三市旅游

2024-07-27

浅谈粤西三市旅游(精选3篇)

篇1:浅谈粤西三市旅游

20XX-20XX年第一学期《粤西旅游 创新与实践》考查科目卷

专 业:XXXXX班 级:XXXXXX任课老师:XXXXX

姓 名:XXX学 号:09124030123成绩:

浅谈粤西三市旅游

摘要:

结合现在粤西地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粤西地区旅游资源的可能性,构想整合粤西旅游资源是实现粤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最后探索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粤西地区,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

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地处粤西,土地总面积3.17×104 km2,占广东省的17.8%,人口1700多万。三市地域相邻,水文相通,气候相似,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和水平相当,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从旅游发展这个角度看,发展历程也基本一致,有许多共同之处。特别是在旅游资源方面,一些资源在省内甚至国内有明显的优势,发展旅游业的资源条件十分突出。下面,就粤西三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谈谈我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很好。

粤西三市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东邻珠江三角洲,背靠大西南、南部与海南省相邻,濒临南海,地域辽阔,地形较为复杂,加上长夏无冬的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孕育了丰富、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是三市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

(一)滨海旅游资源十分突出。

粤西三市的滨海旅游资源不但数量多,而且品位非常高,是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湛江的东海岛、南三岛、特呈岛、硇洲岛、吉兆湾、茂名的放鸡岛、中国第一滩、阳江的海陵岛、沙扒湾海滩等滨海资源在省内甚至国内都属一流。这里的沙滩沙质洁白细腻、光滑细致、手感好,适宜发展沙疗(浴)、日光浴、沙雕、沙滩排球、沙滩摩托等游乐项目;沙滩宽度大,从30—200米不等,坡度平缓,往外走200米水也淹不过人头;海水四季温度高,水下无礁、无暗流、无鲨鱼,是开展海水浴、帆板和冲浪 1

等水上运动的好地方。热带亚热带的阳光、海水、沙滩对游客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如今这些地方都被开发成了滨海度假旅游区,成为各地游客到粤西旅游的首选,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也是粤西旅游的特色和形象标志。

(二)其他资源颇具特色。

粤西三市除了滨海类旅游资源外,其他一些旅游资源在省内也很有特色。一是地质活动遗址。这里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湖光岩;有中国面积最大的火山岛—硇洲岛;中国大陆最优美、面积最大的徐闻珊瑚礁景观;阳江的石灰岩峰林溶洞,可以和桂林山水媲美,这些资源在省内具有独占性,开发价值较高。二是生态观光类资源。位于茂名的广东第二高峰、粤西第一峰—大雾岭,被称为“动植物王国”,是山地观光、避暑疗养的胜地;天马山则以“大自然、真山水、纯生态”为特色,被评为“广东最美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村)”;根子号称“中国荔枝第一镇”,荔枝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湛江的高桥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生长最佳的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南亚热带植物园,是全国较大的热带作物研究基地,省级风景名胜区;金鹿园则是广东省内规模较大的鹿养殖基地。这些资源在省内有一定的独特性,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三是温泉类资源。粤西三市处于地质断裂带上,温泉资源十分丰富。如阳江的咸水矿温泉、阳江温泉、茂名的西江温泉、新时代温泉、热水温泉等,不但出水量大,而且水质好,这些温泉都被开发成了温泉疗养保健的旅游区。四是文化古迹类资源。粤西三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代被流放的官员、文人墨客的必经之地,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区内的雷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高州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申报国家级)。区内古城遗址、宗教建筑、摩崖石刻、楼阁古塔、军事遗址、雕塑等随处可见,是发展旅游业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如阳江的 “南海一号” 宋代沉船文物的打捞出水和博物馆的兴建成为近期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必将成为一个旅游和文化活动的兴奋点;茂名的冼太庙、古书院文化古迹,在省内有很大影响。现在,这些文化古迹大部分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大大提升了粤西旅游的文化品位,游客在粤西旅游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三)旅游商品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粤西三市有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和工艺品,可以开发成旅游商品供游客选择。除了三市共同的海鲜和海产干品外,各市都有自己特色的旅游商品资源。如湛

江的十大特色旅游商品(石狗文化工艺品笔筒、龙湾龙狮造型工艺品、廉江红橙和红杨桃、湛江海珍—即食天然海鳗、七味鱼翅、廉江茗皇茶、吴川三宝—蟛蜞汁、黄坡蒜头、海蜇、荣辉珍珠体工艺品、钱大姐海味系列、“驯鹿”牌鹿酒、炭之家保健炭制品系列);茂名的各种雕刻工艺品(玉雕、角雕、缅茄雕等)、土特产品(橘红、山楂、红心鸭蛋、荔枝、桂园肉);阳江的“阳江三宝”(小刀、豆豉、漆器)、黄鬃鹅、风筝、春砂仁、益智等,这些富有粤西特色的土特产品和工艺品大大部分都开发成了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既可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要,又可以增加地方旅游收入,潜力很大。

(四)地方风俗民情文化内涵丰富。

粤西偏居岭南,历史上是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交相辉映之地,风俗民情除了保留有岭南地方文化特色外,还有不少粤西特有的地方特色。除了三市共有的“海边渔家风情”外,象湛江的人龙舞、飘色和泥塑、醒狮、红土文化,茂名的“年例”、木偶戏、跳花棚舞和冼太文化、石油荔枝文化,阳江的风筝节等都很有地方特色,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会到粤西特色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丰富了游览内容,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文化大餐。

二、粤西地区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粤西三市在空间上相互临近,市域之间有铁路、公路、水运等组成的交通网络紧密相连,内外联系非常便捷,而且三市拥有相对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与地域文化景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都需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的腾飞,粤西三市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具备良好的基础。

(一)目前粤西地区已形成了有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粤海铁路,207国道,南北贯通,是海南联系大陆和大西南地区的出海的重要通道;三茂铁路,325国道,广湛高速东西纵横,联结珠三角与广西等地;洛湛线将进一步加强粤西地区与华中,华北等地的联系,湛江港,海安港,水东港等沿海港口已经实现了海陆联运,湛江机场建成并发挥着重大推动作用,故粤西地区已经具备旅游业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全球化外部形势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日益加深,国际市场一体化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跨国大规模流动日益频繁,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应地出现了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全球化浪潮,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全球化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旅游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旅游的大幅增长,另一个是住宿接待部门,游览场所经营部门,旅游业务组织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和目的地旅游组织部门的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涉外活动增多,为了应对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旅游业的激烈竞争状况,各地旅游业要在政府职能,企业机构、管理规范等方面与国际市场全方位接轨,因而粤西地区的3市之间需要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业的经营与监督等多方面的区域旅游竞争力。

三、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发定位、资金制约和认识水平不足,粤西三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低。

粤西三市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已开发成熟的旅游景区不多,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程度比较低,在三市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总体的开发思路,三市都以滨海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开发的重点,基本上都以滨海的“阳光、海水、沙滩”来吸引游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开发,同质竞争,效益低下。目前,三市仅有湛江湖光岩、阳江大角湾滨海旅游区等两个AAAA级旅游区,AAA级景区也就10个左右。除了两个AAAA级旅游区的接待条件和形象稍好外,其他景区特色不够鲜明,对游客难以产生吸引力。

(二)景区配套设施不齐。

粤西三市已开发的景区配套设施普遍不够完善。除了滨海旅游区的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和游览条件较好外,其他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和游乐设施还满足不了广大游客的需求,一方面难以把游客吸引过来,另一方面游客即使来了,停留时间也很短,消费水平低,对增加旅游收入起不到什么作用。据2005年的统计,粤西三市接待过夜旅游者523.24万人次,占全省的4.52%,旅游收入占全省的5.35%,甚至还不及粤北山区,在省内的比重明显偏小。

(三)旅游形象不鲜明。

粤西三市旅游业起步较晚,尽管拥有众多优质的旅游资源,但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还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筹安排,各旅游景区的经营也是各自为政,缺乏知名度高的旅游品牌,区域旅游形象难以被游客感知,地方旅游特色还没有形成,旅游整体形象有待定位和塑造。

(四)旅游管理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一是缺乏管理力度。地市级旅游管理机构虽已基本健全,但县级旅游管理机构的定位混乱,缺乏管理权威,行业的监督与管理力度弱。二是人员不足,专业管理人才少,旅游管理质量不容乐观。

(五)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一是开发过程中的破坏。由于缺乏规划和开发商的急功近利行为,导致部分优质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三市的个别滨海旅游区的开发就存在这种情况。这种破坏具有隐蔽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破坏力更大,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二是沿海一带由于工业、农业、海水养殖、海洋船舶、港口、市政排污、河流排污以及生活污水等对海水和沙滩造成污染,使滨海旅游区的游览价值大打折扣。三是人为破坏。由于人类的活动,如山区的采矿、采石等生产活动和乱砍滥伐等行为,对山区的旅游资源也造成一定破坏,长久下去,势必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四、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的建议。

旅游资源整合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为了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根据功能互补、效益最大的原则组合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的过程。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旅游合作符合当前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可以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粤西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经济实力仍然不强,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要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改变粤西地区相对贫困的面貌,需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粤西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争胜,周永章.粤西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中国知网.2004

2.庄伟光,杨荷卿,邹开敏.广东文化旅游资源的分析及开发策略.亚太经济时报.2010

3.茂名.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9793.htm

4.湛江.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68.htm

5.阳江.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4611.htm

篇2:浅谈粤西三市旅游

一、作业内容

发挥自己才华,选择2个景点,编写为你自己作为导游要讲的导游词。

二、作业范围

(根据网上粤西茂名,湛江,阳江各市与广东图中粤西的主要精品景点概况)。

1、茂名:天马山旅游区,放鸡岛,第一滩度假区,三高农业、年例,荔枝、龙眼、香蕉、芒果等特色农业。根子荔枝生态旅游区。罗飞鱼。冼太庙,大田顶--粤西最高峰,西江温泉度假村,高州长坡水库、大雾岭、大仁山、开渔节等。特色饮食。民族与风俗。

2、湛江:湖光岩,硇洲岛,吴川吉兆湾东海滩,东海岛龙海天,吉兆湾、东海岛、观海长廊、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硇洲岛等。旅游特色菜。特色饮食。民族与风俗。

3、阳江:“中国温泉之乡”,石林,春湾凌霄岩,阳春-“小桂林”,风筝节、刀剪之乡,开渔节等。旅游特色菜。特色饮食。民族与风俗。

三、格式及其内容要求(2个景点,字数大于1000字)

1、题目,问候语如:各位团友,(或者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

2、介绍自己:

3、介绍行程;安排等;

4、注意事项;

5、讲解主要景点:

5.1如----我今天带大家去的是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或者被评为2008年中国最美的海岛)---海陵岛。后面写其位置,距区域中学城市的距离等;

5.2景区特色的精彩总结(几个字,或几句话);

5.3景区结构,大小,构成价值特色等;

5.4景区气候环境对游客适宜性(如健康、体育、美感等)等特色;

5.5发展历史,传说等;

5.6有那些名人到此,题词,评价;

5.7在国际、国家、省级旅游业发展中的影响(文化遗产,景区类型如几A)或本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

5.8总结回顾概括。

篇3:浅谈粤西三市旅游

1 山区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

山区以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貌类型、丰富的植被种群、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方风情,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山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山区旅游资源属性、生态环境特征及生态过程的了解,开发和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资源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山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就是以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结合区域特征和自然优势而开发的一类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地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背景和社区人文基础,大多是未受人为活动干扰或受人为干扰较少的自然地区。生态旅游活动的游客行为一般也有特殊的动机或目的,具有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和强调环境保护的思想,并对当地社区自然保护负责任[1]。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生态旅游开发,尤其符合山区发展旅游业的现实要求。

山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根据旅游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式[2],可考虑设计以下4种模式:①山区农村生态旅游模式。以山区农村景观和山民生产生活习俗为旅游吸引物,让游客感受山村农民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的旅游活动。②“三高”农业生态旅游模式。把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使游客感受到现代农业的魅力、体会到“三高”农业的神奇,培养对社会、国家、生活的美好情感。这是“三高”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所在。③山地自然生态旅游模式。这类山区生态旅游的自然含量最高,主要是以体会和感受山区原生自然景观、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和敬仰、培养自然保护思想的一类生态旅游,属于原生型地域生态旅游。④山区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以了解山区文化与历史知识,学习、研究、考察、欣赏特定的山区文化景观,使旅游者获得文化熏陶和美的享受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

2 粤西北山区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2.1 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粤西北山区是指广东省西北部与湖南、江西、广西4省(区)接壤的地区,主要由韶关、清远、肇庆3市组成,是广东省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本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类型齐全,而且品位较高、地方特色明显。粤西北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独特,如肇庆七星岩的喀斯特地貌、韶关丹霞山的丹霞地貌等在全国都久负盛名;著名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更是首屈一指,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北回归线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更是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位于韶关曲江的南华寺始建于唐代,为岭南名刹之一,有中国佛教禅宗“南宗祖庭”之称,是岭南佛教文化活动中心。该地区还拥有广东独一无二的人文旅游资源——民族风情,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都分布在该地区。其中乳源的必背瑶寨被认为是瑶族发祥地,世界各地瑶族后裔纷纷去寻根问祖;连南瑶族保留了古朴多彩、独特奇异的民族风情,也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资源。

2.2 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开发生态旅游得天独厚

广东省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大都集中分布在粤西北山区,该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多且保存较完好,已先后建立了5处森林公园,面积达130550k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73%;已建有自然保护区26个,面积达420084.8km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4处(包括鼎湖山、车八岭、南岭、丹霞山)、省级保护区有5处、市县级保护区有17处。区内自然保护区大都地貌奇特,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多,植被保存良好,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深入其中,远离都市的烦躁,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拥抱自然,在欣赏自然的同时又增强人们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天然的生态旅游地。

2.3 毗邻港澳,客源与区位优势突出

粤西北山区临近全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地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港澳地区,区位优势突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稳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强。为了缓解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回归自然,粤西北山区的生态旅游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同时,粤港澳3三地政府着力打造的“粤港澳游大三角”巨大市场的推出,为粤西北山区提供了一个巨大而稳定的客源市场。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粤西北山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粤西北山区地处湘、赣、粤、桂4省交界区,已有105、106、107、321国道等交通干线通过;京珠高速的开通,更是缩短了广州到韶关的车程,把粤北地区纳入了广州3h交通圈范围;正在建设的广(州)贺(州)、汕(头)昆(明)、太(原)澳(门)3条高速公路又在怀集县交汇,使怀集到广州只需1h车程,怀集到桂林只需2h车程,形成了与珠三角核心区对接的快速通道,使粤西北山区的交通干线更加四通八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粤西北与珠三角、广佛都市圈在空间上已经形成了“90—120min经济圈”,区位和交通优势逐渐凸显。

3 粤西北山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旅游开发与经济基础

粤西北山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风光旖旎,旅游资源条件既完备又充足。区域内七星岩、鼎湖山、丹霞山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国内外的旅游热点,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的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南华寺、珠玑古巷等省市文物单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清新温泉度假区、清远漂流旅游度假区、连南瑶族民间艺术等旅游资源正逐步得到开发。粤西北旅游区的规模和影响力正逐步扩大,该区域的旅游集观光、娱乐、休闲、疗养、考古和宗教与一体,深受游客欢迎。另一方面,粤西北山区又是广东省次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韶关、清远、肇庆3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广东省各地级市中位列榜尾,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地方政府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旅游基础建设和宣传促销,一些有发展前景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开发和宣传,些高品位的旅游景点目前尚“藏在深闺无人知”。

3.2 旅游产品及旅游市场

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保健旅游,正好满足了现代都市人的自然心理和生理需求。在这种形势下,广东省各地市紧紧把握生态旅游发展的机遇,引导人们选择生态保健旅游,使生态旅游成为广东省内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西北山区的“鼎湖品氧、清远滑草、粤北攀山”等旅游品牌,已成为“珠三角”地区居民省内游的首选。这些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效地带动了次发达地区旅游资源的招商引资,促进了山区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使旅游的扶贫优势得以体现。据统计,韶关市的丹霞山、清远市的清新温矿泉、肇庆市的盘龙峡等生态旅游产品,已成为各地的旅游主打品牌产品。

由于生态旅游能满足现代都市人追求自然的需求,近几年已成为旅游业界追捧的一种旅游方式,各大旅行社都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了不同线路的生态旅游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3]。粤西北山区作为广东的“后花园”,更是各大旅行社抢滩发展生态旅游的好地方。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少旅游景点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大力开发各种度假娱乐设施、商业广告牌,同时建设中又缺乏考虑与环境相配套,以至歪曲甚至破坏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原义和目标。

3.3 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

旅游开发必然会引起大量外来游客的涌入。外来游客的进入,打乱了山区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原有的生活环境被改变,居民或多或少显得无所适从,他们或简单地模仿外地人的行为方式,或采取完全的抵触态度,一些社会问题由此出现,更有可能引起社会道德的滑坡。加之一些开发商在处理当地居民利益分配等问题上的不当,更加引起当地居民对游客的仇视和敌对情绪,容易造成当地社会与经济的不稳定。此外,开发商利用山区的民族文化或风俗去满足和取悦游客的同时,一些旅游项目被庸俗化和商品化,改变了山区民族文化的真实面貌,使原有民俗的内涵和存在价值正在逐渐地改变或消失。

3.4 旅游开发引起局部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山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坚持系统性和保护性的原则,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但近几年来,粤西北山区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着“一窝蜂”的粗放经营现象,致使区域内部分旅游项目和资源环境的配置不协调。开发管理主体重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重经济效益、轻长远利益,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据统计,区内目前44%的自然保护区中存在垃圾污染公害问题,12%存在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旅游人数增加而使保护对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已出现资源退化现象。

3.5 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形式需挖掘和提升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类型,但是目前几乎任何一种与自然资源有关的旅游活动都被贴上了生态旅游的标签,而真正将生态旅游的核心回归到自然环境保护、谋利于当地居民的却很少。在旅游者当中,很少人有真正的生态意识。他们缺乏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缺乏对生态旅游以及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把生态旅游等同于传统的大众旅游[4]。游客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停留在走向自然、追求自然美的层次,忽视了对生态美、自然美的环境价值和文化保护的认识。

粤西北山区目前尚处于欠发达地区,居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也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技能,更不用说对游客进行生态与环境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在粤西北山区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尚需时日,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形式需挖掘和提升。

4 粤西北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正确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并用以指导现实中的旅游开发与管理。目前,从本区旅游发展的实际来看,主要还是沿用大众旅游的发展思路,即以追求外延扩大和经济效益为指导思想。由于粤西北山区生态旅游有着其资源的生态脆弱性特点,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旅游者在享受自然生态美的同时还要懂得对自然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旅游活动达到使游客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其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促使其旅游行为向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4.2 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整合与优化生态旅游资源

山区开发制约因素很多,单纯发展一个产业,做得再好也只能获得一个方面的效益,而且经济风险也比较大[5]。所以我们要尽量立足山区实际,从“山”字出发思考问题,从“山”字出发解决问题。以产业协同原则为指导,把农业、林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特色。所以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既要强化特色旅游资源,尽要突出资源特色,又要与周边其它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一个地方旅游的特色品牌。

4.3 引入公司开发与经营,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绿色消费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生态旅游。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更要充分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利用其客源优势,在进行市场环境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以满足市场需求。要充分利用特殊事件、新闻媒体等对当地旅游进行宣传。如近几年中国攀岩锦标赛曾两度在怀集县举行,旅游开发者和政府应充分利用此契机,通过新闻媒介、摄影家、记者对赛事进行报导,并以新闻、照片、游记撰稿等形式广泛地向国内外宣传旅游环境和风土民情,提升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此观光旅游。同时,怀集县成功地引进了广东、南湖的国际旅行社参与全县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南湖国际旅行社雄厚的资金,加上公司的良好管理和对景区的宣传造势,使怀集县近几年的旅游业一片红火。

5 结语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既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又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粤西北山区以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貌类型、丰富的植被种群形成了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加之该地区紧靠珠江三角洲大中城市,生态旅游市场广阔。只要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理性、有序、科学的开发,粤西北山区的生态旅游必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章加恩,旅游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0-158.

[2]陈义彬,梁锦梅,俞万源.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梅州阴那山旅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5,25(4)∶508-512.

[3]章加恩.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1-15.

[4]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106-112.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师教学计划精选集合下一篇:幼儿园中班健康主题教学活动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