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观影后感

2024-07-19

南京南京观影后感(精选7篇)

篇1:南京南京观影后感

沉淀历史,在希望中前行

――我看电影《南京南京》 看了《南京,南京》,心中有很深的震动,在冷静之余想,该怎样定位这样的影片呢,是以历史为背景讲述电影,还是以电影为依托讲述历史。在我看来,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这部影片更多的感受是关于小人物的英雄意识。

刘烨扮演的无名氏,戏份不多,镜头很少,甚至没有台词,但几个眼神完整的概括了他在这部影片中的全部:他看小豆子时的心酸和无奈;他第一个从手无寸铁的人群中站起来走向敌人的刺刀,那不是一般的面对,他的前面是万丈深渊,任人践踏,是生命的覆顶的灾难——死亡;他掩上小豆的眼睛,是无力反抗后唯一可以为孩子做的事;还有最后他的死不瞑目。他只是不知姓名的许许多多的受难群体中的一员,是历史的牺牲品。即使他坚毅刚烈,即使他有一腔沸腾的热血,即使他有心反抗,也终归无力。他只是小人物。

唐先生的出场似乎不那么光彩,一个跟随拉贝先生多年的秘书。他教周围人日语:朋友,我是良民,朋友,我是良民,我们是朋友。他在日本人面前唯唯诺诺,甚至在日本人的队伍经过的地方,虔诚的鞠躬行礼。这些无不让人鄙弃。可是,我还是觉得可以谅解。毕竟生命如此宝贵,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他的苟且也只是单纯的希望自己和家人可以成为这场灾难的幸存者。但最后等待他的依然是妻离子散,他看着自己亲生骨肉被日本人抛下楼,他看到日本人残忍的抢掠中国的妇女,他的小姨子在被逼疯后,被残忍的杀害了。在影片的最后,唐先生的苟且与软弱也终于卸下外套,他把唯一的生的机会让给了一个德国人。日本军官看他走进刑场说:活着多好!是啊!活着,多好!

我们只是小人物,我们挣扎了,努力了,甚至,出卖了尊严,依然逃不开死亡。他拒绝在执行死刑时带上面罩,他说:我媳妇又怀孕了。“我媳妇又怀孕了”这是希望的暗示,中国人是杀不完,不可泯灭的。中国还有的是希望!

姜老师,一个柔弱的却有着一腔大爱和凛然正气的女子。她是国际安全委员会的成员。如果不是对工作的热忱和那样厚重的一份责任感,或许她可以逃脱死亡,可以成为鉴证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可是她没有,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维护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她一次次看到生命被屠杀,被糟蹋,在抗争已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她的眼泪总是奔涌而出,同胞的生命是她唯一的牵挂。直到日本兵在一次屠杀中下令一个人只能带出一个家属,她冒死一次次走进刑场,在卡车上领走生的希望,同时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一次次威胁。最后她死在了日本人的枪口下。

而整部影片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贯穿了整个影片的一个日本军官的形象——角川。有人说:角川角色的定位是对战争的美化。可我还是觉得很真实。角川让我看到了叫“人性”的东西。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在别人的苦难面前,我怎么忍心转过身去?在别人的苦难面前尚且如此,难道面对活生生的同类就忍心下如此狠心的毒手吗?角川是侵略者中刻画最多的人物。他在慰安妇百合子面前的羞怯,他很认真的告诉百合子:我叫角川。而告诉另一个日本兵,他将来要娶百合子。他想对百合子负责,百合子只是个微不足道的慰安妇,她没有名字和身份,是战争的牺牲品。角川在她死后为她立墓,角川之妻。心灵的善恶其实从眼睛里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扇窗户。姜老师被抓后,在经过角川面前时说:杀了我!角川向她举起了枪,镜头急速移动,姜老师倒下了,带着尊严和不被损坏的纯洁。他还放了老陈和小豆,对他的下士说:活着比死更容易吗?在每天面对残酷的死亡和灭绝人性的屠杀,活着并不比死更容易。只是他们也是小人物,是战争的棋子,他也有家,想回家,他也有慈悲,却也必须把带血的刺刀伸向无辜的人类。角川自杀了,他把躯体交给荒草,以死亡完成生命的救赎!这也是一种无奈的结局吧!

这些都是战争中的小人物,他们无力抵抗,只能做无意义的抗争,在死亡已经定格的时候依然不放弃生的希望,这是生命的悲歌与赞歌,是生命的惶惑,是与禽兽的对抗,是与人类智慧不能理解的灭绝人性的抗争。不是美化,不是颂扬,或者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很愿意相信角川眼里的悲哀与泪水,愿意相信战争是几个禽兽不如的人领导的一群无力抵抗,也为家庭拼搏的小人物的野心发泄,历史是不是在那一刻疯狂了?

想起王小波形容我国的文革“那段时期,我们天天过愚人节!”历史也曾陷入迷茫:侵略、争夺、屠杀,这是历史的罪过!历史不容遗忘,但是回忆却带着深深的创痛,巨大得压顶的悲哀。作为小人物,那时那地,有施害者随波逐流,也有受害者奋力反抗。

最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章《你可以回家了》,二战结束,一个日本兵在返回日本时对一个老农说:“你们,胜利啦!我们,失败啦!”出乎他的意料,老农点着烟袋锅,平静的说:“你们可以回家了啊!”那个日本兵回忆说:“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是个人!” 《南京南京》的结尾很温情,充满希望。小豆子和老陈笑着走在逃开死亡的路上,走向生的希望!

所有的浮沉过去后,历史终归成了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始终向着希望的方向不断前行!

刘欢

联系电话:13898790564

兴城市人民检察院

篇2:南京南京观影后感

这部电影无论是从艺术角度上还是从其承载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上,无疑都是优秀而厚重的。黑白胶片的处理、史诗般的战争场景、穿透耳膜的枪炮和哭喊声,再现了那场惨烈痛苦的悲剧,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不论你是身居海外,还是出生在战后的和平年代,都会因这部电影产生极其复杂难言的感觉:激愤、苦涩、羞耻、哀伤……千百种不同的情绪涌上心头,汇聚在眼眶里、哽咽在喉头上。南京大屠杀太沉重了,沉重到这是全中国人心中永远不能愈合的.伤疤,沉重到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灵魂上,就像所有内心的伤口一样,害怕去触碰,又不能够忘怀。

电影中有一个人物给让我感触很深。刘烨饰演的革命军官陆剑雄,在南京已经失陷、部队所剩士兵不足十人的情况下一边让手下的士兵逃命,一边与日军上百人的部队展开了最后的巷战。直至被俘,他毫无惧色;最后被杀,他也挺直了脊梁,站到了成千上万同样被俘的百姓前面。记得有一个军人说过,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守护我们的百姓,那我们是没有资格求生的。也记得莫斯科保卫战中俄军之所以能够获胜,是因为在所有士兵中流传着一句话: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因为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就是我们的父母和妻儿。

也许有人认为军人早已不惧死亡,甚至失去了求生的欲望。但其实他们对生的渴望比一般百姓更为强烈。但他们的生却不是简单的自己生命的存活。记得《战长沙》中军官顾清明这样说过,我们走上战场不是为了赴死,而是为了求生。我们不求自己的生,而要求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生。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对生有无限渴望却能英勇赴死的战士,我们的国家在八年抗战后获得了重生,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篇3:南京志向&南京印象

南京志向:打造国际人文之都

南京是江苏省的省、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始发地。

金秋时节, 美丽的南京迎来了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和第三届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这次盛会是建国以来在南京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

世界城市论坛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南京, 并了解了南京, 也是南京走向世界的一个平台。它不仅展示了南京的文化, 还把其他国家的文化带进了南京。南京在今后的发展中, 不仅要保留自身的文化, 还要融入世界的文化元素, 将南京打造成一个国际人文之都。

这次论坛还是一个合作的平台, 有利于加强南京与其他国家城市的合作, 尤其是青年人之间的合作。

南京市长蒋宏坤

南京目标:优化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也是南京新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 南京在优化人居环境方面不断探索, 坚持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重点实施“一城三区”战略,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以解决城市扩张中的环保问题。

坚持彰显城市特色魅力, 在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 建设向新区集中, 高校建设向大学城集中的同时, 疏散老城人口。坚持大力优化产业结构, 一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 一边发展循环经济, 以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统筹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 持续加大对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与郊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让全市人民共享人居环境创建带来的成果。

南京将借好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的东风, 更多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地提升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 进一步更新理念、创新实践, 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 大力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居住环境, 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与环境互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社会与生态共同进步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南京副市长陆冰

南京方法:城建运用“加减法”

近几年来, 除了秦淮河综合整治, 南京还致力于沿江综合环境整治、中山陵环境整治、历史街区整治和保护等各方面工作。

南京自2001年起便启动了老城保护工程, 政府的规划、文化等部门和相关专家一起, 对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调查, 制定了相关保护规定, 并经人大批准后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与此同时, 南京2001年也启动了新城建设, 5年多的时间, 政府投入200多个亿的资金, 成功拉动社会700多个亿资金的投入。而为了改善老城区面貌, 南京启动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要保护城市的历史遗产, 又要满足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建设就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加减法”。南京对具有丰富历史遗存的老城区的城建上要“减压”, 即只是就地调整, 不搞大拆大建, 以免再增加老城负担, 使老城区内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而在河西等新城建设上则要充分用好“加法”, 即加快建设新城来适应城市化进程。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

南京速度:两年大变样

两年前, 当人们带我到这个地方的时候, 这里还是一片农田, 而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非常好的会议设施和精彩的展览。你们的建设速度太快了, 而且质量这么高,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做得非常好。

在飞快的城市化进程中, 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结合在一起, 把城乡共同平衡发展起来, 南京对秦淮河和河边人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改善, 同时又保护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体现了南京正把很多美好的想法付诸行动。

篇4:跳出南京发展南京

吴先满现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同时他还是南京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1月27日,吴先满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他认为,南京是苏浙皖赣交汇区域的中心城市,是具有古都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是它最本质的定位。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来后,南京成为了“两带一路”的交汇点,南京既向东开放又向西开放,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吴先满。

中国新闻周刊:近些年,南京的经济落后于苏州、无锡两地,对此你怎么看?

吴先满:南京经济发展模式与苏州、无锡经济发展是不一样的。从历史上讲,苏州、无锡两地乡镇企业发展较早,民营经济相对比较发达,而南京则向来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南京乡镇企业发展比苏州、无锡较晚,尽管南京郊县也发展乡镇企业,但是相对苏州、无锡而言,规模和质量上还是比不上苏州、无锡。从这一点上比较,南京乡镇企业发展相对落后。

但是从城市经济以及CBD经济角度来看,南京的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从经济体系来讲,南京比苏州、无锡更完备,产业构成,重化工业制造、装备设备制造,这些方面还是南京更强。此外,从创新经济、科技经济来讲,南京要比苏州和无锡强很多。南京有很多原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两院院士、科学家、工程师很密集,尽管利用率不是很高,转化得不够好、不充分,但是毕竟是集中在南京。南京科教资源深厚,潜力大,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从外向型经济方面来讲,,苏州无锡属于较早发展外向型经济,外向化程度高,南京在进出口、利用外资等方面这些年来也不断增长发展,但经济的外向化程度没有苏州、无锡那么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无锡外向型经济比南京走得快。

这些年来,南京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也在追赶。发展外向型经济,南京在总量上不和苏州无锡比数量,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情况下,南京可能要着力发展新业态的开放型经济,追求比较高的开放型经济层次,比如人才的国际交流、教育的传播与服务、服务贸易进出口、科技进出口、海外投资和国际金融等等。在这些方面,南京要比无锡苏州后劲更足一些。

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的不同,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苏州无锡受到的冲击要比南京大一些,从中显示出南京内生的经济、经济的自主性比苏州、无锡要强。

从总体上讲,在江苏的城市经济当中,甚至在长三角地区,南京的产业体系还是比较完备、现代化,创新能力较强。在江苏来讲,南京的经济发展、城市的综合实力还是居于首位。

中国新闻周刊:近些年,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南京做了哪些努力和尝试?

吴先满:近10年,南京也在努力往前追赶。第一,软件产业的制造和发展,IT产业发展,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也是有效果的。南京有著名的软件城,有这方面资源;第二,南京在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方面应该说也是在持续努力的。从前几年开始,南京服务业就已经超过工业制造业,这在全国省会城市当中是走前列的。南京服务业的发展仅次于上海、北京。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更符合南京?

吴先满:如果让我来定位的话,我认为她是苏浙皖赣交汇区域的中心城市,具有古都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是它最本质的定位。

中国新闻周刊:现任市长缪瑞林曾说,“不能就南京论南京,要跳出南京发展南京,协同发展就需要从更大的区域来审视南京,要把南京放在全国的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意味着什么?

吴先满:从现代化角度来看,文明的结合体大都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中心。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尽管经济增长在换挡减速,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在不断扩大,这些是要靠中心城市来支撑的。像南京这样具有特色的城市,十朝古都,相当一段时期,是集大成的一个地区。南京不同于一般的省会城市,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南京的发展和进步,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比如外国人士来旅游,在逛完上海北京城市外,一般都会到南京看看,感受南京的古都文化。

我认为南京在全国城市当中至少居于前五的地位。如果南京的发展,就南京论南京,显然是把南京的手脚束缚住了,南京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在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后,南京又成为“两带一路”的交汇点,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与南京都有关系,南京既向东开放又向西开放。南京发展要跳出南京发展本身,我认为缪市长说的是对的。

中国新闻周刊:在给缪瑞林市长的信中,你对南京的经济发展有何建议?

吴先满:就南京而言,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挖掘潜力。

一是巩固、延伸、扩展、深化南京青奥会的成果,包括物质的和精神文化的多方面的成果。

南京河西新区的规划沙盘。图/IC

二是抓住用好七大国家战略(即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密集叠加实施的重大战略机遇,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打造南京作为长江经济带上向西和向东双重意义上的重要门户城市,充分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中心城市功能作用,主动积极寻求与上海、武汉、成都、重庆四大中心城市的战略联盟,合作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既为全局作贡献,也为自身经济增长与发展增强动力。

三是探索南京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策略与路径。着重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生态化经济,发展与镇江、扬州等的同城化的都市圈经济。与此同时,甚至还可以设想筹划江苏与安徽互动合作,联手打造宁(南京)合(肥)都市经济圈,促进苏浙沪皖长三角地区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应着力发展南京作为苏皖浙赣交汇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

篇5: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首先,其中大部分的对话是日语的,再加上我看得是枪版(原谅我看盗版片子,实在是这里的电影院不上映),听起来相当的累人。拉贝还要讲德语,另外两个外国救助者要讲英文,群众们还要讲上海话苏北话和不标准的普通话,我的脑子无时无刻都不停在转换这些语言。

其次,陆川同志对大屠杀的理解由电影的表达方式来看是:日本人很无奈,中国人很懦弱,所以造成了南京大屠杀。一开场,偌大一个教堂里,站了满满的中国人,几个日本兵进去,连他们自己都害怕了,要偷偷溜走去叫后援。中国人做了什么?中国人举起了双手,老百姓的,军人的,连枪都举起来了!难道我们的军人就那么没用?那么怕死?这么多人都制服不了几个日本鬼子?

接着刘烨出场,带着一个儿童在那里打仗,我只能说,中国男人都死光了,连小孩都能应对这样的场景。再后来,被拉去屠杀的时候,开头大家都害怕了,死活赖着不走,这是抗议么?这是怕死的表现!后来刘烨带头走,小豆倒是义无反顾得跟上,开头都那么怕死的人,却在枪决关头喊出中国万岁,有这么刻画人物的么?日本人冲进难民营枪杀受伤的中国兵时,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包着头的伤病拿着手枪对准自己下颚就是一枪。我只想说我日,你有枪,又不怕死,为什么不朝敌人开,死也拉几个垫背的?然后拍难民营的时候大家麻将照打,戏照唱。简直无忧无虑阿,这是真实的难民营么?

接着说说里面几个关键人物,唐先生,不说了,为了小家牺牲大家,不懂他为什么被日本人害过了还会接着相信日本人。真以为会说日文:我是良民,日本兵就饶你性命了。拉贝,他是唯一让我感动的人,一次号召大家出100位女人,1次临走前的跪别,都让我感触颇深。一个外国人都可以这样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为什么中国人民就不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呢?角川,一个在教会上过学的日本小队长,会说蹩脚的英语,会跟打死的人讲:我不是故意的。。。我觉得编剧很白痴,能当上队长,难道会是第一次杀人么?他的那个好朋友,前一分钟跟唐先生称兄道弟,后一分钟就把他送上刑场,行刑的时候还不忍看,可能么?现实么?还有剧中为日本人跑腿的都是中国人,日本兵抢中国人的鸡鸭等也是因为‘这下我们可以吃饱一点了’,真是很傻很天真。

不过陆川的电影着实反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就是女人撑起大半边天。在要求牺牲100个女人时,小江轻描淡写得带头出来,于是她们拯救了整个难民营;在最后抓中国兵时,女性又去解救她们的同胞,姜老师一次又一次得带人出来,直至最后被发现。我觉得陆川简直想说,中国的女人们简直就是救世主,中国的男人们就只会扯着嗓子喊:姜老师,救我,救我。

最后陆川还要用大量的时间来描述日本的葬礼仪式以及角川的自杀,我只是觉得他在说:看,南京大屠杀也不能全怪日本人,我们也是很无奈的,我们也牺牲了很多人。

篇6:《南京南京》观后感

身为六朝古都的南京,自古以来一直有着它的特别之处,这里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农业经济发达,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座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历史上不少朝代建都于此,也使南京城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这里也是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之处,最早进入近代文明的地方。近代也有不少中外人士选择定居在此,因为这里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南京在近代史上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也成为了南京苦难史的开始,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南京便历遭灾难。这种灾难在1937年12月的时候达到顶峰,侵华日军攻破南京总统府,占领南京城,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正悄悄向南京城袭来。1937年12月13日开始,南京开始遭遇到空前的大灾难,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展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这次南京大屠杀,远过于当年的旅顺大屠杀,日军攻占南京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毫无人性的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南京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南京军民进行了疯狂的屠杀,仅仅六周之内,南京城俨然成为人间炼狱,场面惨不忍睹。影片《南京,南京》正是对这一惨烈的灾难的真实再现,为的是让我们牢记历史,不要忘记这段不为人知的过去,日军在南京烧杀抢夺、奸淫掳掠,采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害我中国同胞,活埋、砍头、枪击等等手段无一不残忍,日本人在南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而他们到现在都不肯低头认错,不肯悔改,一次又一次挑衅我中国人民的忍耐性,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绝不能忘记;或许我们不知道的是,影片中裸体女尸的扮演者皆为南京大学的学生,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为的是让国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也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永世不变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

这部电影让我很震惊,当年的大屠杀居然这么的惨无人道,场景又是何其的惨绝人寰。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更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同时富有,才能够自尊自信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此外,在这场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的南京也得到了很多国际友人的帮助,才得以使南京的部分同胞幸免于难,成为当年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能够向后人传达当年真实的情景,这让我们看到,人也有真善美的一面,当年很多英美的国际友人对南京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也让我们明白了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道理,也充分说明了法西斯必然会失败。

篇7:《南京!南京!》观后感

提起南京,我能想到的字不多。这座城市对于我是模糊的,甚至匆匆路过。还未能完全体会它的历史,它的伤痛。而在战争的电影当中,看到南京这个城市却是最多的。侵略,南京大屠杀,死亡三十万人,七三一部队,生化试验,慰安妇,自杀,靖国神社。这些都跟我们中国有关,跟南京有关。知道这段历史的人,看了电影之后都会悲恸。跟朋友说,作为一名中国人,南京的这一段历史我们有责任并且无可替代的记住,并有责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了解这段历史。它代表中国的历史,更是一种屈辱的象征。是的,其实最重要的是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万千同胞在1938年感受到的极度痛苦、恐荒和绝望,比黑白电影里呈现的景象带给我们的感观还要更加真实残酷。

《南京!南京!》确实不同于以往的战争电影,很少的对白、冷峻的画面、对真实屠杀场面的意象还原、突然抽离的背景声音、人物表情与心理的细腻刻画,无一不让我们观众不是把注意力仅仅放在血腥的杀戮中,更是在对战争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上。也许我们已经不需要再看到那触目惊心的血流满地,那尘烟滚滚的南京城。日本人的侵略,这座城已经失去了它当初的纯洁,颜色,文明。到处血腥,到处是被日本人淹埋的中国人,到处是被射杀的中国人,到处是被炸烂的国城。我们在黑白的光影世界里仿佛走进那段历史。我们悲恸的拳头在一个个镜头前握紧。中国,不会再如此受辱。

我很庆幸自己活在和平年代。尽管这世界有些虚伪浮躁,且冷暴力不断,但总比活在战争年代来得幸福、幸运,起码有生存的保障。但在战争中,活着比死还要艰难。战争使许多人的人性变得残忍,变得以杀戮为乐、以侵略为光荣。或许真的有象电影中角川这样良心尚未泯灭的日本军人,但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是我亡,对求生的欲望足以让一个原本善良的人拿起武器杀向无辜的人,对财富和权力的贪婪,足以让人性变得残忍血腥。

日本侵华战争让大多数人按照少数统治阶级的意志去送死,这值得吗?千万日本年轻人受军国主义鼓吹上战场不是变得彻底丧心病狂,就是心灵崩溃,这应该吗?我们苦难的同胞变成待宰的羊羔,南京也变成了人间地狱,这不残忍吗?

战争自古就不断,我甚至也不能否定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到来,而且科技时代的战争能变得多可怕难以想象。不过好在武器的强大应该能使人们死的舒服些,但若人们都能多多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带来的伤害,和平也必将更加持久,我想这也是影片传达的一个精神。

枪击、火烧、活埋、刺杀、强奸、砍头、难民营、慰安所...影片展示给我们看的一幅幅画面着实让人看得沉重的喘不过气来,看的人便如此,曾经亲身经历这一切的同胞们又是怎样的心情呢!透过影片的景象,我能想象他们曾有的极度害怕与恐惧,以及与亲人朋友的生死离别的痛苦与绝望。南京城里,有仓皇出逃的士兵,也有顽强抵抗的战士,有麻木的日本慰安妇,也有舍身救众的中国妓女,有觉悟奔溃的日本军官,也有建起安全区的国际友人,而对于这些曾经无惧死亡的民族英雄和无私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我们都应致上崇高的敬意

陆川导演在《南京!南京!》中,不少镜头是从一个良心未泯的日本军人角川的角度出发,这不同于以往战争电影中日本鬼子的模式化表演。陆川说一个电影如果只在讨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问题的话就相当片面了。我也明白战争不是纯粹就是说谁的错,日本有反战人士,中国也有汉奸之流。但我还是想从70年后的中日两国的角度说说。

在对待“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上说,中国每年都会开展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用教科书、用记录片等教育我们勿忘国耻。但历史毕竟久远,没有切肤之痛的青少年只道:不要盲目去仇恨所有日本人,和平年代更应追求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日友好。道理固然没错,但少数青少年却过头了,极度崇拜日本文化,羡慕日本生活,“哈日族”日渐衍生繁荣,对日本人的谄媚到了无耻的地步,让人好生痛心。喜欢日本文化不是不可以,我本人就非常喜欢日本的动漫,但不要认为日本的一切都是好的,否则这就是日本精神文化侵略的胜利了。

而且日方似乎始终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修改教科书对当代人隐瞒事实。甚至不少退伍军人依旧以曾参与屠杀为荣。中方受害者的申述屡屡在日本败诉,参拜靖国神社时有发生。套用一句网友的话“是哪个该死的家伙,决定不让日本人赔一分钱的”,于情于理日本都该对中国受害者进行赔偿!

日本对战争反思的电影、电视少之又少,印象有的就如《萤火虫之墓》之流,那也是对日本普通百姓照成伤害的无声痛诉,并未对日本侵略过的国家人民有所忏悔之意。也许每个国家都会“护短”,但希望不要阻止每个人了解事实的权利。日本青少年也应了解所谓战争的本质,日本右翼思想依然存在,毫无悔改之意,让人实在气愤。也许以上言论都是老生常谈,是上至专家学者,下至黎民百姓都常探讨的一个问题:究竟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段历史?好在依然有清醒的中国人和日本人,让反战精神得以延传,让和平成为主流追求,让人们过去曾经麻木的眼、恐惧的脸成为不再有的历史。

《南京!南京!》从纯电影的角度来说并非十全十美,全黑白的拍摄也不新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辛德勒的名单》等早已用过。但我不应该用电影的角度来衡量影片的意义,因为这是一段何其惨重的历史。电影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思考战争的意义,要好好活着,好好珍惜。

南京!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感叹这段历史!

请记住,南京!

上一篇:师德师风红线责任追究书下一篇:大雁和鸭子现代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