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撰写参考

2024-07-10

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撰写参考(精选9篇)

篇1: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撰写参考

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的撰写

一、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撰写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近看了几个研究报告,发现了一些致命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描述的过于简单,不能地反映研究过程所做的工作、形成的案例和数据,甚至没有对研究成果(方法、途径、策略、设计等)的形成过程描述。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的撰写应注意的事项

1、主要过程要讲清每个阶段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形成了哪些支持材料,形成的成果是什么。

2、主要过程要突出“主要”,简单明了,能说明问题即可,万万不可堆积关系不大的原始材料,如:问卷的完整卷等。

3、本部分的字数应适当的控制,不要冲谈其他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的撰写可参考下列格式,但不限于下列格式。

[参考格式]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2015年7月-2015年8月为准备阶段

本阶段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有: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的情况和数据有: 通过上述工作,形成本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是: 2、2015年9月-2016年4月为实施阶段(1)2015年9月-2015年10月为前期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是: 本阶段形成的典型案例有: 本阶段形成的测量数据和对比分析:

通过本阶段研究,初步完善的预期研究成果是:(2)2015年11月—2016年2月为中期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是: 本阶段形成的典型案例有: 本阶段形成的测量数据和对比分析: 通过本阶段研究,进一步完善的预期研究成果是:(3)2016年3月—2016年4月为后期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是: 本阶段形成的典型案例有: 本阶段形成的测量数据和对比分析:

通过本阶段研究,进一步完善的预期研究成果是: 3、2016年5月—2016年6月为结题阶段 本阶段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是: 最终形成的研究成果是:

篇2: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撰写参考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又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这个名称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所以我们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之前,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定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我们科学合理的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其具体如下:

首先,重要的也是根本的是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与归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书籍文章都属于认识,都是实践的产物,没有实践,就没有这些文献的存在。我们在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论文撰写前,不仅论文的选题要从实践以及各种文献中获得,而且论文的意义也需要有实践意义,使得论文的撰写得以落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正如:现在我跟随导师做课题,是关于股权众筹方面的,股权众筹是一个新的产物,国外兴起于2009年,而国内从2011年才有,随着股权众筹的兴起,研究股权众筹的人也越来越多,关于股权众筹方面的文献才得以增加,这都是人类实践过程中才得以形成的,而人们在对股权众筹的实践加以总结后,才能够更好不断完善股权众筹,促进其发展。

其次,要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普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而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万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和联系过程中,不能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将我们所描述的对象放在一个孤立的视角加以描写,而是应该搜索各方面的资料,使得自己的认识不断加深,而且论文中的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也是一种相互联系的过程。正如我在学习研究股权众筹过程中,要不断的关注股权众筹这方面的新闻,把握其最新动态与发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除了需要阅读股权众筹相关方面地文献外,更需要阅读与众筹有关的文献,比如:私募、风险投资、投融资等,只有将各方面的知识弄懂,你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的使用相关知识。

除了以上两点外,还有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我们注意,比如:要坚持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现行的各种文献资料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在以前可能行得通,但是对于现在的社会可能已经行不通了;还有就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及坚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观点,因为我们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的撰写对象,对这个对象展开论述,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以上是在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前需要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部分观点,接下来将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加以具体介绍和运用: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分别是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其中方法论涉及到哲学方面,与上文所述有所重复,所以不再赘述,接下来将重点对研究方式以及具体方法和技术加以说明。

研究方式是指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程序和操作方式,主要分为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以及实证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是从一组单位中收集各单位的可对比信息,并对其信息进行深入的运算;而定性分析方法无法对不同单位的特征做数量上的比较和统计分析,只是对观察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者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进行概括,这种方法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获得深层次的结论;实证研究方法是指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也就是说实证研究方法将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连结,既使用定量分析法,又使用定性分析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难以仅仅依靠定量分析方法或者定性分析方法,我们在撰写论文时往往需要翻阅各种文献,参考各种资料,总结归纳进行定性分析,同时还要收集各种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作为我们定性的证明,使得结论更具有说服性质,更具有科学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证研究,同时这种方法也是大家进行论文的撰写的最容易的办法。

具体方法和技术是指研究各个阶段所使用的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具体办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其中文献研究法是指我们要广泛的阅读相关文献,从中了解到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寻找到他人未深入研究或者未研究的部分,形成自己的论文选题,并形成文献综述的过程,文献研究法是大家在进行论文撰写前只用最广泛的方法,基本每篇论文都需要用到文献研究法,没有对前人的研究有所认识,又怎么会有自身的研究呢。

问卷调查法也是使用较多的方法,是对研究对象为群体或者对象较多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设计问卷,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调查,请所研究的对象进行问卷的填写,并进行数据归纳、总结、分析,是一种能够收集到一手资料的分析方法。除了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实地调研法也能够收集到一手资料,但是他们收集到一手资料的难易程度不同,需要结合研究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有的时候在一手资料难以收集时,就需要进行二手资料的收集,主要涉及一些营销数据的收集以及公司营业数据等,其中,股权众筹领域主要进行的就是二手数据的收集。

篇3: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撰写参考

东北地处祖国北疆,冬季比较长,结冰期长达4~5个月,具有得天独厚地开展冰雪活动的条件。滑冰课程既是东北地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东北地区普通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融知识、技能、身体、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一体,既能健身健心,又能提高“智商”,还能提高“情商”。

滑冰课程是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普通高校冬季体育教学的必修课。近年来,由于因受特定教学环境条件的制约,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间滑冰基础差距拉大、学校经费紧张、专业滑冰课教师匮乏、教学时数少等因素的影响,开设滑冰课的普通高校呈逐年减少趋势,仍在坚持开设滑冰课的普通高校的积极性不高,而且总体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很有必要对东北地区普通高校滑冰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找出滑冰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为普通高校滑冰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意见。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大学等16所开设滑冰课的本科高校为重点调研单位。

2.2 研究方法

用系统的观点,以东北地区高等教育为背景,以大学生滑冰课程为现实依据,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运用理论思维,从教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社会学、政治学和人文学等多视角对普通高校滑冰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际互联网( INTERNET)的部分著名控索引擎,利用中国期刊网( CAJ)、中国科技期刊网(VIP)等网络工具,查阅了1996年以来国内有关滑冰课程研究的论文200篇;阅读了大量有关冰雪运动方面的教材和专著。

2.2.2 访谈法

本课题组成员自2006年12月-2007年1月间实地考察了黑龙江省12所高校的滑冰课,走访了黑龙江省部分高校体育部的有关领导及部分体育教师,就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同有关人员进行座谈。到冰场实地考察了各校的滑冰课,走访了部分上滑冰课的大学生。咨询了黑龙江省冰雪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并于2007年1月10日~14日在沈阳农业大学,借2007年东北区农业院校体育教师排球赛之际,走访了东北区农业院校高校体育部的有关领导及部分体育教师,同时还实地考察了东北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滑冰场。

2.2.3 问卷调查法

制作、发放、回收《大学生滑冰课调查问卷》、《高校体育教师滑冰课调查问卷》,并对调查所获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分析、概括和总结。共发出问卷1 300份,回收问卷1 278份,回收率98%。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东北地区普通高校滑冰课现状

据调查,地处黑龙江省的本科高校有90%开设了滑冰课,地处吉林省的本科高校有60%开设了滑冰课,地处辽宁省的本科高校只有30%开设了滑冰课。

3.1.1 教学理念

被调查的16所高校均能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指导各自学校的滑冰课教学工作。

3.1.2 教学时数

在11中下旬开滑冰课的高校只有2所高校,其余高校均在11月末或12月初才能开出滑冰课。最多的教学时数为20学时,普遍为8~10学时,个别学校为6学时。

3.1.3 教学内容

在调查中发现,93.8%的高校以单一速度滑冰为教学内容,6.2%的高校增加了花样滑冰、冰球教学内容。56.3%的高校大一或大二有1~2周陆地模仿课,43.7%的高校大一、大二无陆地模仿课。

3.1.4 教学组织与教法

分层次跨院系重新组班、按原选项课教学班和自然行政班3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90%的高校采用原选项课教学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授课。“一勺烩”、分组和分层次教学方法并存。90 %的高校仍采用“一勺烩”式教法,10 %的高校采用分组或分层次教学方法。93.8%的高校滑冰课教学现场无人统一管理,教师各自为政;6.2%的高校滑冰课教学现场有人统一管理。100%的高校无滑冰场管理告示板。62.5%的高校为大一、大二学生都开设了滑冰课,有37.5%的高校为大一、大二绝大多数学生开设了滑冰课,其中不上滑冰课的学生均为健美操、游泳、健美、乒乓球或轮滑选项班学生。

3.1.5 教材

75%的高校学生用书是以各省编教材为主,25%的高校学生无教学用书。教师用书以体育院系教材为主。

3.1.6 教学评价

学生考试以技评为主,以达标为辅。43.7%的高校仍考400 m或500 m速度滑冰,并以达标为主,以技评为辅。56.3%的高校考50 m、100 m或200 m速度滑冰,但以技评为主,以达标为辅。

3.1.7 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中专业滑冰课教师比例极小,个别学校甚至没有专业滑冰课教师。各校开设滑冰课教师的冰上技能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学生冰上技能学习的需求。

3.1.8 场地器材

62.5%的高校只有1个周长333.33 m或400 m冰场,37.5%的高校有2个周长333.33 m或400 m冰场。43.7%的高校将冰场的浇灌与保养包给体育部教师或教辅人员,56.3%的高校将冰场的浇灌与保养包给其他外来人员。93.8%的高校学生用刀是自备制,其中以自购、自租为主。6.2%的高校学生用刀是学校负责制。滑冰课上教师、学生多种冰刀混用现象严重。其中男教师仍以速滑刀和冰球刀为主,女教师以花样刀和速滑刀为主;男生以冰球刀和速滑刀为主,女生以花样刀和速滑刀为主。

3.1.9 课程建设

调查中发现,只有1所高校的滑冰课被评为省级优质课和省级精品课,有1所高校的滑冰课被评为校级优质课和校级精品课。

3.2 东北地区普通高校滑冰课存在的问题

3.2.1 专职滑冰课教师匮乏

近年来,由于东北地区部分体育院系不开设冰上技能课或将冰上技能课作为选修课,加之大量南方院校体育研究生的大量引进,以及部分院校对滑冰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冰上运动技能和冰上教学能力缺失情况比较严重,这必将影响到东北地区普通高校滑冰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3.2.2 教学内容单一化

调查中发现,只有一所高校的滑冰课增加了冰球和花样滑冰两项教学内容,滑冰课教学内容(速度滑冰)单一化现象比较严重,不能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3.2.3 经费投入少、场地小

16所高校,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外,学生人数都在1万5千人以上,62.5%的高校只有1个周长333.33 m或400 m冰场,37.5%的高校有2个周长333.33 m或400 m冰场。冰场面积小与上课人数多的矛盾比较突出。

3.2.4 部分高校开设滑冰课的积极性不高

主要表现在教学时数少(能开出滑冰课的时间晚),加之学生1月上中旬进入考试周,1月中下旬放假,冰场利用率低耗资大,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因素都影响到部分高校开设滑冰课的积极性。

3.2.5 适合各层次学生的滑冰课教材极少

调查中发现,只有一所高校编写并出版了层次化滑冰课教材。

3.2.6 冰场长时间不更换冰面现象仍时有发生

调查中发现,75%的高校都能在教学期间每天坚持浇一次冰场,25%的高校不能保证每天坚持浇一次冰场,冰场长时间不更换冰面现象仍较严重。

3.2.7 部分高校对滑冰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滑冰课教学现场无人统一管理,部分高校上滑冰课学生、无滑冰课学生及周遍社区人员混在一起。这种“千人大会战”的教学场面,加之各高校冰场均无冰场管理告示板,这样做不仅到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也极易发生伤害事故。

3.2.8 “冰上自由活动课”现象时有发生

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的滑冰课已变成“教师点名加学生、教师自由活动”课。

3.3 东北地区普通高校滑冰课程建设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3.3.1 加强校本滑冰课程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每年对本校教师要有系统的培养提高计划,特别是在上冰期间由专业滑冰课教师指导,每周进行两次滑冰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集体进修课,并进行滑冰运动技能、教学技能的考核。在非冰期结合滑冰课教学特点,可进行长年轮滑进修,为滑冰课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3.3.2 突破传统体育教学周学时观念

在冰期可把滑冰课的教学时数增加为每周4学时,进而可以解决冬季冰期短、教学时数少的问题。

3.3.3 做好我国普通高校“速滑课分组、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工作[2]。

3.3.4 贯彻和执行“精示范精讲解精练习”教学原则

“精示范精讲解精练习”教学原则是针对滑冰课技术难度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间基础差距拉大和教学环境寒冷等实际情况提出的。

3.3.5 拓展滑冰课程设置的思路

改变滑冰课教学内容单一化局面,冰季可增加冰球、短道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和冰壶等冰上项目,在非冰季开设与滑冰技术极相似的轮滑、轮滑球等教学系列课程,此外还可设置具有一定难度和层次的冰上运动理论课和技术欣赏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3.3.6 将论普通高校滑冰课的情感教学艺术成果运用到滑冰课实际教育教学之中[1]。

3.3.7 增加投入、扩大冰场面积

学校领导应进一步提高对滑冰课程的认识,加大滑冰课程经费投入,重视冰上运动,确保冬季滑冰课教学与训练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冰场面积和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力争在大一、大二学生中都开设滑冰课,为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冰球或花样滑冰选修课。建议靠近自然江湖的高校可充分挖掘与利用该资源开设滑冰课,从而减轻或缓解学校的资金压力。

3.3.8 做好现有层次化滑冰课教材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工作[6]

3.3.9 建立起真正以技评为主,达标为辅的考核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教学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及要求[2]。

3.3.10 加大滑冰课程管理力度

实施限速、限员等安全教学制度。限制学生和教师滑跑速度。限制教学班级的人数(每班人数限定为25~35人比较合适),限制同时上课班级和人数(周长333.3 m 的场地不能有10个以上的班级同时上课,周长400 m的场地不能有13个以上的班级同时上课)。限制闲杂人员及当堂无滑冰课的学生上冰活动,并在冰场主要交通路口设置冰场管理告示板。

3.3.11 有条件开设滑冰课的普通高校必须抓住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契机,进一步强化与推进各自学校滑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1.影响东北地区普通高校滑冰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因素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冬季冰期缩短,冰场利用率低耗资大,学校和教师害怕学生受伤。

2.地处黑龙江省的高校滑冰课开课率要高于地处吉林省和辽宁省两地的高校,这与黑龙江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冰雪运动大环境较好有关。另外,本科院校的开课率和开课情况好于专科院校,这主要与本科院校办学需要、领导重视以及资金来源渠道广、投入多等有关。

3.多模式、多规格、多标准和多层次等个性化趋势将是东北地区普通高校冬季滑冰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4.建议基础条件好、开课情况好的高校力争将滑冰课打造成本校、本省乃至国家级精品课。

摘要:针对东北地区部分高校滑冰课程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调查,分析了当前高校滑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高校滑冰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滑冰课,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廖祥龙,等.论普通高校滑冰课的情感教学艺术[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34-136.

[2]廖祥龙,等.我国普通高校“速滑课分组、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冰雪运动.2004,(7):27-30.

[3]席兆平,唐荣斌.对我省高校3种冰上教学方法的实践对比分析[J].冰雪运动.2000,(1):54-55.

[4]赵权,刘宇晶.对冰上教学多种冰刀混用教学方式的利弊谈[J].冰雪运动.2006,(l):63-64.

[5]杨风华,王家君.利用冰球刀掌握滑冰技术的教学方法研究[J].冰雪运动.2006,(1):61-62.

[6]廖祥龙,等.普通高校体育实践课教材——现代速度滑冰[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

篇4: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撰写参考

摘要:以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富农1号(保绿型品种)和中单2号(非保绿型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衰老类型玉米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两个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衰老类型玉米棒三叶叶绿素含量、在其开花10天后逐渐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开花后开始降低;但衰老进程存在着显著差异,保绿型品种富农1号与早衰型品种中单2号相比,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较慢,叶片功能期持续时间长,有利于产量及品质的提高。

关键词:玉米;叶片衰老;生理指标;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99

玉米是优良的饲料、重要的工业原料和优质的粮食作物,近年来玉米生产发展较快,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作物。粮饲兼用玉米在籽粒完全成熟时叶片仍很繁茂,茎叶绿色成分保持较高水平;不仅籽粒产量高,而且保持活秆成熟,利于秸秆青贮,且营养价值丰富,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玉米干物质的95%来自光合积累,玉米的主要光合器官是叶片,产量形成与叶片的衰老关系密切,研究叶片衰老一直是玉米研究的关键点之一。学者普遍认为保持叶片绿色,延缓叶片衰老,延长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时间,可以加强玉米群体光合速率从而提高产量效果显著;花后叶片早衰叶面积缩小光合时间减少明显降低了籽粒产量[1]。1987年Willman首先把玉米品种分为保绿型和非保绿型,前者在籽粒生理成熟期间叶片不会明显失绿;后者为早衰品种,指抽丝后30天,叶片开始部分失绿,在籽粒生理成熟期,植株的绿色基本消失。研究表明,增产与保绿性密切相关;保绿植物带绿成熟,对病害、虫害和倒伏呈现强抗性;保绿作物秸秆含有较高营养成分,是反刍动物最佳饲料;保绿性对机械化收割和粮饲兼用作物作用更为重要[2]。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富农1号(保绿型品种)、中单2号(非保绿型品种)。

1.2试验方法

每个试验品种种植2行,行长7米,行距40厘米,株距25厘米,三次重复,田间管理同大田。花期选取田间生长一致、无病虫害植株6株,挂牌标记并取样,以后每隔10天取样一次。将所取样品做如下测定:

1.2.1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将玉米叶片剪成2毫米碎条并混匀,按每份500毫克称量、分装,用混合液浸提法测定叶绿素含量,按体积比配制提取液,乙醇∶丙酮为1∶1(乙醇、丙酮均为分析纯)。

1.2.2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用考马斯亮蓝G-250蛋白染色法测定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称取叶片0.3~0.5克,剪碎于冷冻过的研钵中,加提取液3毫升及少量石英砂,在冰浴中快速研磨成匀浆,匀浆倒入离心管中,再用5毫升提取液分两次将研钵中匀浆洗入离心管,然后在10000转/分钟、4℃条件下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衰老类型玉米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玉米产量的95%来源于叶片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密不可分。叶片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的高低是反映叶片光合性能和衰老程度的重要标志。用混合液浸提法測定两品种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玉米开花后,叶绿素含量增加,至最大值后,随着叶片的衰老,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两品种之间差异显著,富农1号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中单2号,尤其自花后20天起,其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中单2号,且降解较慢。表明在玉米叶片衰老过程中,富农1号叶绿素降解较中单2号慢,光合作用时间较长,叶片功能期持续时间长,能够有效地提高和延长玉米抽丝后群体光合速率,这为提高玉米产量奠定了基础。

2.2不同衰老类型玉米叶片衰老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蛋白质在成熟组织中含量稳定,该稳定状态是靠合成和分解的平衡维系。但随叶片哀老这种平衡被打破,表现为蛋白质的降解,主要是可溶性蛋白。通过考马斯亮蓝G-250蛋白染色法测定两玉米品种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玉米开花后,蛋白质含量逐渐稳定地下降。两品种比较,富农1号可溶性蛋白含量始终高于中单2号,且随着叶片的衰老,其下降幅度较小。

3结论与讨论

3.1不同衰老类型玉米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变化

玉米开花后,叶绿素含量增加至峰值后随叶片的衰老呈减少趋势。两品种间比较,在生育后期,富农1号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中单2号,且降解较慢。这与前人在水稻、绿豆等作物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一致。

3.2不同衰老类型玉米叶片衰老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玉米开花后,蛋白质含量逐渐稳定地下降。两品种比较,富农1号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中单2号,且随着叶片的衰老,其下降幅度较小。宋松泉以水稻离体叶片试验结果表明:在离体叶片衰老的进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本研究结果与此结果一致。

[1]王建国.玉米叶片衰老研究概况[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3):96-97.

[2]郑洪建等.玉米叶片保绿性遗传研究进展[J].上海农业学报,2007,23(4):90-94.

篇5: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撰写参考

关键词:原子相干,粒子数转换,频率上转换,短波长激光

1概述

本文利用F-STIRAP与Stokes脉冲场结合技术[1,2,3,4,5,6,7,8,9,10], 建立基态和高激发态之间的较大原子相干, 通过耦合脉冲场间相互作用建立基态和亚稳态之间稳定的原子干涉和粒子数转换, 适时的加入斯托克斯脉冲, 适当的选择作用物质等可控条件下, 从理论上建立低能级与高能级之间较高的频率转换效率。通过数值模拟分析, 得出满足相干场必要条件参数设置, 脉宽、样品池长度等对频率转换效率的影响及频率转换效率的变化规律。

2理论模型与密度矩阵方程

多能级原子系统密度算符运动方程为:

其中公式 (1) 中第一项代表源于相干驱动场的粒子数迁移过程和相干产生过程 (可逆) , 第二项代表源于自发辐射的粒子数弛豫和相干弛豫过程 (不可逆) 。

电偶极和旋转波近似下, 本原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哈密顿为:

将系统的哈密顿量 (2) 带入式 (1) 中, 为计算方便, 假设h=1, 得到密度矩阵的运动方程组为:

参数设置:=0ns, 其它参数与图2中相同参数设置:与图2相同

方程组 (3) 中Á表示相应的跃迁 上的相干弛豫速率, 以下关系给出:

描述激光脉冲在原子介子中传播时的量子行为麦克斯韦波动方程:

式中N为原子的数密度, 为介质的介电常数, c为真空中光速, dij为跃迁 的电偶极矩。

3数值模拟分析

然后对比了不同原子自发弛豫速率对最优化频率转换效率的影响, 如图4当不断增大时最优化频率转换效率随之提高, 当ÁÂ增大促进了最优化频率转换效率的提高。与此相反, 随着ÁÂ的增大, 使得最优化频率转换效率逐渐降低。

4结论

本文研究了四能级梯模型系统中, 利用F-STIRAP与Stokes脉冲场结合技术, 建立基态和高激发态之间的较大原子相干, 通过两个耦合脉冲场相互作用建立基态和亚稳态和高激发态之间稳定的原子干涉和粒子数转换, 适时的加入斯托克斯脉冲, 适当的选择作用物质等可控条件, 从理论上建立低能级与高能级之间较高的频率转换效率。在F-STIRAP情况下考虑不同泵浦光脉冲宽度对频率转换效率的影响时, 我们发现合理的控制泵浦光脉冲宽度可以提高频率转换效率, 通过对比加入Stokes场的时间对转换效率的影响时, 同样得出合理控制注入Stokes场的时间是有效提高频率转换效率的方法之一, 在数值模拟过程中采用了真实的原子参数, 为实验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最后我们研究了样品池单位密度和样品池长度对频率转换效率的影响, 通过数值分析我们又获得了可控制频率转换效率的因素, 为我们在实验提高频率转换效率提供了一个可控的自由度。

参考文献

[1]Harris S E 1989 Phys.Rev.Lett.62 1033.

[2]Kocharovskaya O, Khanin Ya I 1988 JEPT Lett.48 5630.

[3]Scully M O, Zhu S Y, Gavridiles A 1989 Phys.Rev.Lett.622813.

[4]Fry E S, Li X F, Nikonov D, Padmabandu G G, Scully M O, Smith A V, Tittel F K, Wang C, Wikinson S R, Zhu SY1993 Phys.Rev.Lett.70 3235.

[5]Zibrow A S, Lukin M D, Nikonov D E, Hollbery L, Scully M O, Velichansky V L, Robinson H G 1995 Phys.Rev.Lett.75 1499.

[6]S.E.Harris, JE-Field and A.Kasapi, "Dispersive Properties of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phys.Rev.A46, R29 (1992) .

[7]J.E.Field, K.H.Hahn, and5.E.Harris, "Observation of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in collisionally broadened lead vapor, , Phys.Rev.Lett.67, 3062 (1991) .

[8]M.xiao, YQ.Li, S, 2.Jin, and J.Gea-Banacloche, "Measurement of Dispersive Properties of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in Rubidium Atoms, , Phys.Rev.Lett.74, 666 (1995) .

[9]Li A J, Gao J Y 2008 Physics 37 144 (in Chinese) [李爱军, 高锦岳2008物理37 144]

篇6: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撰写参考

摘 要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掀起狂潮,本文旨在结合我国自身所存在的金融体系发展阶段讨论分析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与我国特有的风险问题。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风险评价 风险转移

资产证券化(Assets Backed Securitization,ABS)是缘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工具。它利用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预计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发展成为能够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证券,从而方便投资者投资的一种工具。其基本运作程序是:发起人将拟证券化的资产真实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信托机构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将这些资产按其利率、期限、类型和风险等加以估算、审核和清理,进行重新配置和组合,汇集成资产池,再以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融资。

对一次成功的资产证券化来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稳定的金融基础。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使金融资产能够有效率地从发起人转移到SPV;二是强烈的投资者需求,这有助于降低发起人的融资成本。三是投资者需求水平取决于证券的风险特征和评级机构对信用的评级。

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

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并颁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开启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第一批试点运营。2007年9月,我国浦发银行正式发行了首期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其发行规模达到43.8亿元,拉开了我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第二批试点的序幕。2008年,建设银行启动发行了我国首只基于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建元2008—1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主体的范围也逐步从初期单一的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发展扩大到证券公司参与者。但是,考虑到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的全面展开仍然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困难与问题。其中诸多环节存在风险,需要引起相关各方,特别是证券化产品投资者的重视,在保持乐观态度的同时必须谨慎处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

二、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风险分析

根据1994年《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指南》,总结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市场风险是指影响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发生变动导致资产证券价格波动,利率风险尤为重要,利率风险是指证券化产品的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即利率上升(下降)时,证券化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上涨)。如果投资者将证券化产品持有至到期日,那么证券到期前价格的变化不会对投资者产生影响;如果投资者可以在到期日前出售证券,那么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资本损失。信用风险是指参与者与主体不履行合同义务而导致的风险,受基础资产资信等级.交易场所结算方式,交易动机等因素影响。表现为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不能支持本金和利息的及时支付。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结构融资方式,操作风险较大,主要表现为交易结构风险,如发起人的资产出售是作为一种资产负债表内融资处理的,当发起人破产时,其他债权人对证券化资产享有追索权,这些资产的现金流量将会转给发起人的其他债权人,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将面对本息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金融合约不能达列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者只有在不恰当的延期或支付不恰当的代价后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其他具体还有提前偿还风险,发行人和持有者之间合同的条款之一是,发行人有权在债券到期前提前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券。如果在未来某个时间市场利率低于发行债券的息票利率时,发行人可以收回这种债券,并以按较低利率发行的新债券来替代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提前偿还条款有三个不利之处:首先,可提前偿还债券的现金流量的格局难以确定;其次,当利率下降时,发行人要提前偿还债券,投资面临再投资风险;最后,债券的资本增值潜力减少。

同时彭惠、李勇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初次证券化时),银行往往容易高估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风险转移作用,或低估证券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成本和承诺,并有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损失,对银行再次进入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证券化给发起人带来潜在的流動性风险:(1)证券化资产出现暂时性的现金流缺口,不能支付特定日期的证券本息;(2)多个证券化交易到期日的集中,使作为流动性增强者的银行突然面临大量的流动性需求;(3)银行过度依赖证券化市场来获得融资,甚至过度扩大贷款规模。证券化的杠杆作用使银行只需有限的资本就能支撑不断扩大并证券化的资产,一旦银行无法通过证券化获得融资而被迫持有这些资产,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和资本金不足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更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引起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我们应该重新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既可以促进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也可能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我们需要深入讨论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基本功能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深刻把握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设计和利用资产证券化产品。

参考文献:

[1]张昕欣.樊鸿雁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其对策.大众商务.2010(1).

[2]邵悦然.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意义及风险分析.现代商业.2010(3).

[3]李佳.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金融发展研究.2010(10).

篇7: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撰写参考

国家从提出公共服务普遍均等, 到提出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 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保障公众的文化和信息知识权利。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聚集、传播、交流、共享的门户, 不仅是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设立公共图书馆, 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公民能够平等地获取知识。换言之, 作为保障自由权利的公共文化设施, 公共图书馆设立的实质就是让全体公民公平使用和共享信息资源, 这是政府“还税于民”、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但是, 在社会深刻变动、世界深刻变革、人们思想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公共图书馆建设中政府责任的内涵、内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究竟是什么, 怎样落实政府责任, 这些问题尚需深入探讨。

1 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服务型政府的兴起, 就是为了改变传统行政模式行政权力扩张而导致的官僚主义盛行、行政效率低下、社会资源浪费等现象和适应市民社会不断发展所提出的增强社会自治能力的要求。“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 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 通过法定程序, 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2 科学培育图书馆行业协会

图书馆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组织。而民间组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发达国家, 民间组织己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它可以承担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剥离出来的职能, 让政府精力转向宏观调控、提供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方面, 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其中行业协会是民间组织的一种。通常认为, 行业协会有八大职能:1) 代表职能;2) 沟通职能;3) 协调职能;4) 监督职能;5) 代政职能;6) 统计职能;7) 研究职能;8) 服务职能。

长期以来, 我国对公共图书馆实施分散管理, 这导致了各公共图书馆之间的条块分割, 其结果是公共图书馆资源分配贫富不均, 共享程度差, 由此公共图书馆难以提供人人平等的无差别的服务。图书馆行业协会正好可以统一规划、协调、指导和沟通本行业的活动, 可以很好地把分散的公共图书馆凝结起来, 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统一体, 使各个公共图书馆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兼顾公共利益, 从而更好地提供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而且, 它可以进行行业宣传, 增加公众对公共图书馆职能的了解和对公共图书馆行业价值的认同;“作为图书馆行业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 它可以形成一个整齐的声音与政府进行沟通;作为集体利益的代表, 能大大降低单个单位游说政府的成本”;图书馆行业协会还可以为公共图书馆募集经费而进行宣传, 可以扩大有利于图书馆的有关立法机构的协作, 促进有关政策、标准的出台等等。所以政府的很多职能可以由图书馆行业协会来承担, 从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3 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理事会管理制度改革

考察公共图书馆理事会的组织架构, 我们发现, 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打破了过去封闭、单向的管理方式, 而代之以开放、民主的管理方式。相比较政府的组织架构来说, 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有明显的优点:一是管理主体多元化, 各方面的代表能够共同参与公共图书馆的规划管理;二是与馆长直接管理公共图书馆的模式不同, 这种组织管理体制既保留了图书馆自主治理的特色, 又充分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权利;三是当社会各界对公共图书馆相关事务有不同意见时, 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能够有效沟通各群体的意见并协调可能产生的利益矛盾与冲突, 从而起到社会矛盾缓冲带的作用。一般来说, 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是由来自政府、社区公民、社会贤达人士以及公共图书馆等多方代表按照一定规则和程序, 通过选举或委任产生并组成的常设机构。它按照法律或者政府授权, 对图书馆事务行使决策权力或为馆长和公共图书馆治理当局提供决策咨询。这种开放、民主的管理方式, 能够有效吸纳多个利益主体参与管理, 表达多种利益诉求, 并协调各种利益冲突。相对于由政府或主管机构管理, 或者由馆长直接管理的管理制度, 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更能体现公共图书馆自主治理和公民在公共图书馆事务上的权利。

4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

公共图书馆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织, 推进公共图书馆建设既要从公共图书馆自身建设着手, 又要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因为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 公共政策是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被制定的, 政策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公共政策的相应变化。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全部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理环境、传统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信息环境、国际环境等在内的政策环境,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公共图书馆建设也不例外。与公共图书馆政策相关的外在条件的总和称为公共图书馆外部政策环境, 包括世界一体化、信息网络技术和资本市场的广泛影响等等。而公共图书馆系统内部政策环境, 主要指图书馆的藏书量、书籍类别、借阅者、运行经费、设备和技术方法等。在这里主要讨论公共图书馆的外部政策环境, 即公共图书馆政策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总和。

5 结束语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进度, 不仅取决于公民的素质和参与度, 而且取决于政府的主导程度和营造政策环境的力度。政府作为国家权力与公民、公共组织的桥梁, 有责任为公民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因而提供公共图书馆是政府的题中之义、责无旁贷。政府不仅要设立公共图书馆, 而且要对公共图书馆的价值进行明确的定位, 有责任对全覆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规划和设置, 有责任保障公共图书馆的运行。实事求是地说, 看不到政府责任履行的巨大成效, 就无法解释这些年来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看不到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 也无法解释有些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仍然步履维艰。解决这些问题, 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加快转变行政理念,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又要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 推进公共图书馆理事会管理制度改革, 培育图书馆行业协会, 促进公共图书馆行业管理,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这既是推进新公共管理、推行“善治”与“良政”的发展趋势, 也是培育公民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S

参考文献

[1]程孝良, 孙全力, 阮菊红, 等.城乡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发展战略、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 (2) :70-76.

[2]蒋永福.从图书馆管理走向图书馆治理: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与行业管理初探[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0 (5) .

[3]肖容梅, 吴烯, 汤旭岩, 等.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 (5) :4-10.

[4]席涛.公共图书馆公共性之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5 (3) :2-5.

篇8: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撰写参考

关键词合作参考咨询服务动态能力知识整合知识创新

分类号G252.6

0引言

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Collaborative 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CDRS)是指不同类型图书馆为了提升服务绩效,按照若干约定,遵循一定的制度规则,自愿结合在一起, 把各自的资源整合为统一的联合体,构建统一检索与咨询服务平台,接受读者咨询、解答读者问题的一种信息服务方式[1]。经过多年的实践,已有“线上合作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等产品被广泛使用。CDRS历来被认为是最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模式,原因在于它具有充分整合资源的能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飞速发展,CDRS所面临的环境(如外界环境、需求环境、技术环境等)发生了巨变,优势的竞争态势正在逐渐降低。为此,本研究结合动态能力理论[2],探索动态能力与CDRS组织绩效的关联性,针对CDRS组织动态能力形成过程剖析诸要素间的具体作用机理,以期形成一个明晰的CDRS组织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为CDRS知识管理活动的实施与开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建议和实践指导,也为获取动态能力和全面提升CDRS组织绩效提供可供选择的理论模式。

1动态能力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动态能力理论应运而生。Teece与Pisano[3]在1994年提出,动态能力是指整合、构建和重置企业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1997年,他们构建了动态能力研究框架,包括概念诠释、特征、形成以及对绩效的影响等,形成了完整的动态能力理论体系[4]。在动态环境下,动态能力是持续不断地挖掘具有竞争优势的新知识,并逐渐显现出来和潜在的综合能力。它是由位势、流程和路径三个维度构成。2007年Teece[5]又把动态能力理解为感知和创造机会与威胁、捕捉、重构企业的无形与有形资产以维持竞争优势。2002年Zollo与Winter[6]提出动态能力是一种稳定的、集体学习的行为模式,企业可以借以系统地产生和改变运营惯例,从而追逐绩效提高。从组织的学习和知识演化考察,知识是动态能力的核心,表现为知识获取、知识融合、知识重构与应用能力。CDRS组织动态能力是组织与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的自组织能力整合系统,通过内部的自组织过程有效地掌控特定领域的运营和管理并确保CDRS在该行业的持续竞争优势。CDRS组织动态能力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异质性、路径依赖性等特点[7],可划分为感知与创造机会、捕获与重构知识以及维持持续的竞争力。CDRS组织是一个开放式结构,经常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开展知识融合、转换、吸收、重构知识活动,生成各种知识流,流向不同的需求者。

2合作式参考咨询服务组织动态能力形成过程

动态能力是CDRS组织整合、建立和重构内部和外部竞争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是CDRS组织针对变幻无常的环境,围绕着绩效创新目的进行创造、拓展和修正各类资源的一种行为导向能力[8]。本研究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CDRS组织知识资源整合以提升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动态管理过程,即以CDRS组织动态能力(感知与创造机会、捕获知识、维持持续的竞争力)为中心,作用于知识吸收、知识整合、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四个阶段,呈现出积极的正相关关系,形成知识吸收(获取、消化、转化)→知识整合(社会化、系统化、合作)→知识创新(组织、管理、技术与服务)→知识应用(感知、满意度、有用性)一个反复循环的基本路径,并呈现螺旋上升发展趋势,保持着CDRS组织旺盛的竞争力,如图1所示。

图1CDRS组织动态能力形成过程研究框架

2.1知识吸收

Zahra与George[9]提出吸收能力是企业的一组惯例和流程,通过获取、消化、转化和开发利用知识及技术来产生动态组织能力,并由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两个层次组成。知识获取是指CDRS将组织内外部环境中的知识捕获到CDRS内部,经过内部集体讨论、学习、分析之后,达到知识共享,以满足服务对象和组织发展的需要。CDRS组织所需知识主要内嵌于由数据库供应商、读者、咨询馆员、加盟馆、以及CDRS组织本身共同构成的知识网络中,这就要求CDRS组织充分借助内外知识网络以获取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资源。在CDRS组织层面上,知识吸收是CDRS组织通过探索性学习、变革性学习和开发性学习来获取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过程,也是CDRS获取、同化、转换和利用知识的一系列组织惯例和过程,是CDRS组织的一种动态能力。在个体层面上,知识吸收主要表现为咨询馆员与读者,二者各自持有的知识受诸多因素影响(意愿、层次、学历、背景等),尤其是核心隐性知识,需要CDRS组织采取若干激励措施,诸如提供咨询馆员专业成长机会、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从而激发咨询馆员与读者分享知识的激情,实现个体与组织双赢。

2.2知识整合

整合能力是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CDRS组织的资源构成与组织结构的能力。Inkpen[10]认为知识整合是指个体与组织间的知识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的联结,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达到个体与组织间的合作交流与共享。事实上,知识整合定义是指组合知识,即个体知识、单个知识、零星知识组合成组织、群体化知识的过程。知识整合是一个系统复杂、动态、交互与开放式结构,个体与组织内外部海量的知识相互联系与互动,知识朝着不同方向流动,具有显著的动态性。由于CDRS本身是一个联盟形式的组织,其知识整合强调对已有或现有知识进行重构,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在其过程中,包含个体间知识共享与交流、组织间知识溢出、个体与组织知识融合、嵌入、交互三个维度,每一个维度均需要通过分工获取知识,重现知识的生机。所以,CDRS知识整合是指CDRS依托多馆通过相关约定或协议构建联合体的整体优势,按照最优原理把不同加盟馆持有的不同类别的知识资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开展知识转化、吸收、融合、运用与创新等活动,进而形成动态匹配的知识体系。CDRS知识整合主要包括知识契合、个人与组织知识融合、显性与隐性知识融合、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合、内部与外部知识融合。基于CDRS战略和发展实际,CDRS组织将分散于咨询馆员、加盟馆,甚至读者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系统化、合作等方式,转化为新的知识,融合到CDRS知识库。可见,知识整合贯穿于CDRS整个生命周期[11]。在大数据时代,CDRS组织需要不断通过对外部知识的吸收、提炼,并与内部自身知识相整合创造新知识,推动CDRS组织创新,从而确立CDRS的竞争优势。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知识整合对CDRS组织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2]。CDRS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对CDRS内外部知识的整合,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能促使CDRS组织在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识别机会,将新技术知识运用于服务创新中。但知识整合能力只是提升CDRS组织竞争优势的一个外部条件,不产生直接影响,需要一定的CDRS组织创新环境为基础。

2.3知识创新

CDRS组织在向读者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创新赢得竞争优势的同时, 努力保持CDRS灵活的创新能力,在原有竞争优势消失之前,打造新的竞争优势。CDRS组织知识创新的首要条件在于知识共享、共知[13]。因为CDRS自身持有的知识是静态的,只有CDRS组织内部(组织本身、加盟馆、咨询馆员)与CDRS组织外部(读者、其他图书情报机构)各自持有的知识在CDRS组织环境中相互发生碰撞、交融、吸收,才能够激活CDRS组织原有的知识,增进其创造知识能力。实际上,CDRS知识创新是组织内外部之间创造出新的隐性和显性知识的持续的、循环不止的知识创造过程,包括了CDRS组织变革、管理创新、新技术应用与服务创新等。例如CDRS组织变革。在非线性的、复杂的与动态的环境下,CDRS组织需要积极主动地强化与加盟馆之间的各种协议、约定,及时废除陈旧的规章制度,建立适应环境变化的新机制,充分利用变化和引导变化来培养组织的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长期的行动规划及相应方案。

2.4知识应用

CDRS组织知识应用受到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诸如惯例、约定、章程、指南、文化整合和能力发展等内生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读者需求变化等外生不确定性因素[14]。内生不确定性是CDRS组织凭借自身行为和学习能力可以减轻或消除的不确定性,如读者需求不确定性、文化整合和能力发展不确定性,CDRS组织原则上可以通过积极的创新行为来解决;外生不确定性并不受CDRS组织自身行为的影响,需要CDRS组织积极发展开拓潜在读者的动态能力,重点关注不同读者的环境差异以及主导不确定性由外生性向内生性发展趋势中带来的机遇,争取获得先动优势。针对环境不确定性因素,CDRS组织需要具备良好的感知能力和创造机会能力。感知能力包括环境洞察力及快速反应的处理能力。CDRS组织必须时刻注意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等宏观环境因素, 以及读者需求变化、市场竞争程度变化等产业环境因素。同时,充分利用感知能力所创造的情境,把握机遇,以最佳的状态投入知识应用过程中。可见,CDRS知识应用能力反映了一个CDRS组织在不确定因素综合基础上开展获得和融合及利用知识的能力。CDRS知识应用在于将整合后的各种知识转换为CDRS组织知识的能力,最终体现为CDRS创新绩效即是对读者的有用性、满意度和CDRS自身管理水平。前者在于最短、最快、最方便地满足读者的知识咨询需要,并获取读者良好的评价;后者强化CDRS组织能力如科学管理、服务能力、各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组织情境构建等,通过运用整合后的知识形成CDRS新的组织能力的方式,将CDRS持有的不同层次知识有效地转化为CDRS创新绩效所需要的知识[15]。

3个案分析

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Collaborative Online Reference Services, CORS)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能够反映动态能力,即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16],并突出CORS组织变化与环境动态之间的适当匹配关系。CORS组织的读者涉及上海本地、国内各地以及海外。咨询馆员组成由来自国内其它地方图书馆、美国大学和公共图书馆、新加坡公共图书馆资深咨询馆员。从2005年下半年起,随着导航站新平台的推出,导航站合作图书馆的范围更广,与科研、高校、公共图书馆领域中知名专家有着密切合作。

图2CORS组织动态能力形成过程研究框架

CORS组织资源包括制度、技术、咨询馆员、组织学习、业务工作等,能够促进CORS对外部隐性知识的吸收、传递与扩散,提高资源配置能力,从而强化CORS组织创新。例如技术革新,CORS新版与旧版的显著区别在于新版设置了微博团队咨询,给CORS提供了联接甚至嵌入外部创新网络的机会[17],从而为读者提供高端服务,提升CORS组织的业务、知识以及创新绩效。诚然,CORS组织的能力是其知识的集合,CORS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是动态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CORS资源从机会、动机、期望和能力四方面促进了组织知识的收集、分享以及整合,使得CORS组织的新知识不断增加,进而推动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演化。例如业务革新,CORS组织根据读者需求的变化、行业内技术发展长期趋势等,及时在新版做出服务方式调整,以统一检索(立即检索)替换了旧版的知识库检索,以专栏(中小企业服务、房地产资讯、专家咨询)覆盖了旧版的咨询栏目(专家咨询、合作馆咨询等九种咨询内容),从而帮助CORS获得先动优势,极大地推动了CORS内部消化、吸收以及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与知识来增强动态能力的过程。由于新阅读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动态和复杂,在探索型创新和应用型创新的过程中,CORS组织都需要根据创新需求对资源基础进行调整,能够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规避相关风险,并为CORS组织应对环境变动的动态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动态能力的提高可加速CORS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促进CORS组织创新活动的开展。随着CORS资源丰富和发展,CORS组织可以广泛获取、吸收并利用关键的外部环境变化的知识与信息,从而对动态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动态能力的提升又促进了创新活动的进行。也就是说,CORS组织既可直接影响CORS创新绩效,又可以通过动态能力作为完全的中介变量,间接地促进CORS组织创新。

4结语

CDRS组织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多元化、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CDRS组织加强其组织文化的引导、管理层的支持、组织机构的依托、激励机制的保障、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以及知识、信息、人才等创新资源跨组织边界的交流,进而影响CDRS组织创新,通过创造有利的环境来提升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准确捕获外界环境变化趋势,减少不确定性、实现优势互补,达到CDRS组织创新的目的。

篇9:研究报告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部分撰写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高油784、高油1598、高油843、高油1586是本单位选育的高油玉米新组合,其中高油784已经通过黑龙江省审定,通油1号是从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院引进的高油玉米品种,对照品种是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普通玉米杂交种本育9号。

1.2 方法

将各供试材料于2006年春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地种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行距0.7 m、株距0.3 m,行长6.0 m,4月28日穴播,9月下旬收获,田间管理与普通玉米相同。在玉米生长期间,每个品种每个重复调查5株,调查内容有:出苗期、抽雄期、抽丝期、散粉期、株高、穗位高、叶片数、抗病性、抗虫性、抗倒性和生育期。收获晒干后对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果穗重、百粒重、出籽率秃尖长等性状进行考种统计分析同时从参试品种各重复中随机取样100粒,用核磁共振仪测定籽粒含油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油玉米杂交组合各性状差异分析

经方差分析得出,5个高油玉米组合:高油784、高油1598、高油843、高油1586、通油1号和普通玉米杂交种本育9号的多个性状存在差异。从表1的F值可以看出,6个玉米品种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重、百粒重、出籽率、含油率的差异极显著,产量的差异显著,而在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空秆率、双穗率和秃尖性状上没有差异。

注:*为5%显著水平,**为1%极显著水平。

2.2 穗长和穗粗及穗行数差异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在穗长性状上,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本育9号、高油784和高油1598、高油1586、通油1号和高油843;在穗粗性状上,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通油1号和高油843、高油1598、高油1586和高油784,本育9号最细;在穗行数上,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通油1号、高油843、高油1586、高油1598和高油784、本育9号。

2.3 行粒数和穗重及百粒重差异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在行粒数性状上,高油1586和通油1号行粒数较多,高油843和高油1598偏少;在穗重性状上,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高油1598和通油1号、本育9号和高油784、高油843、高油1586;在百粒重上,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本育9号、高油784、高油1586和高油1598、高油843、通油1号。

2.4 出籽率和含油量及产量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在出籽率上,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通油1号、本育9号、高油843、高油1586和高油784、高油1598;在籽粒含油量上,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高油784和高油1598显著、通油1号、高油843和高油1586、本育9号;在最终产量上,显著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通油1号、本育9号、高油1598和高油784、高油843、高油1586。

3 结论与讨论

3.1 玉米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5个高油玉米组合和一个普通玉米品种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重、百粒重、出籽率、含油率上的差异极显著,产量差异显著,而在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空秆率、双穗率和秃尖性状上没有差异,主要是由品种自身特性及双亲性状决定的。

3.2 高油玉米杂交组合的综合评价

试验中的5个高油玉米杂交组合在综合性状上表现各异,主要是由其双亲决定的;在田间,个别高油杂交组合抗倒性弱,如高油843、高油1598,是由于高油玉米茎秆中纤维素含量低于普通玉米品种,茎秆强度较弱[3];通过综合性状分析,通油1号可以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高油784可以在第二积温带下限种植。

3.3 高油玉米产业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及我国的高油玉米产业发展停滞不前,没有形成高油玉米种植、生产及市场化的有效结合[4,5],所以高油玉米杂交种在育成后,很难大面积推广种植及企业加工,这也是高油玉米育种缺少突破和创新的重要原因。

摘要:通过对玉米果穗、产量和含油率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高油玉米组合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重、百粒重、出籽率、含油率上的差异极显著,产量差异显著,而在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空秆率、双穗率和秃尖性状上没有差异;初步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种植的高油玉米组合。

关键词:高油玉米,果穗,含油率,产量

参考文献

[1]宋同明.高油玉米[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56-60.

[2]李绥艳,孙德全,林红,等.高油玉米新品种龙育2号的选育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31.

[3]潘丽艳,魏湜,王振华,等.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6.14(5):107-110.

[4]孙德全.高油玉米在黑龙江省的研究与利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3(3):29-29.

上一篇:五官科三基理论考试b下一篇:奥运励志文章:郎平谈女排精神传承永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