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振兴计划

2024-04-25

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精选6篇)

篇1:乡村人才振兴计划

2022年X区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计划

为认真做好2022年全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物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区党代会部署安排,切实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打造全省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xx样板”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到2022年底,全区乡村“五支重点人才队伍”规模达到1000人左右,基本建立机制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乡村人才支撑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培育壮大乡村“五支人才队伍”

1.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训计划,以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为重点,分层分类开展全

产业链培训,强化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支持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实施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训计划,建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队伍人才库。支持有条件的农氏合作在聘请农业经理人。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创办领办新型经营主体,并开展农业生产、经营、营销等各类技能培训,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充分利用“田间地头”绿色标准化基地、生产车间、农业企业、建设现场等,培养一批种养加能手和乡村建设人才。加强区级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乡村人才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等服务。年内至少对农村党员集中培训1次,培训高素质农民300人以上,培育种养大户20人以上。

2.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深入实施农村“双创带头人培育行动,支持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以团队带项目的形式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电商技能培训,培养“农业+电商”应用融合人才。支持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创业青年等开展多层次农村电商普及和技能培训,挖掘培养一批懂电商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乡村电商”能人。选拔一批从事本土乡村振兴研究的专家人才下沉基层,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支持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项目参加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深入开展劳务品牌创建工作,加强宣传和推介,提高劳务品牌社会知名度。年底前至少培育电商人才20人以上,乡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队伍规模达500人以上。

3.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采取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足额核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制定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培训方案,为农村培养优秀全科教师,健全乡村教师发展体系。拓宽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招录渠道,根据需要至少组织开展1次镇村卫生人才引进工作。选派文化旅游体育行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发达省份或知名企业观摩学习培训至少1次。实施乡村建设本土人才培育工程,逐步壮大村庄建设管理队伍,提升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及农村住房建设管护水平。年底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规模达到500人左右。

4、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注重从乡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里培养和补充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级带头人队伍。实施乡村人才“向日葵”工程,把乡村人才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优秀乡村人才党员培养成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年内建成3个以上示范性公共法律服务站(室),持续推进“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年底前乡村治理人才队伍规模达到200人以上。

5.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将农业农村领域各类人才纳入区级重点人才培养计划,优先推荐申报市级以上人才项目及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优化科技特派员补助发放、职称评审等扶持激励政策,持续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推广利益共同体模式,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健全完善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分享股权期权、领办创办企业、成果权益分配等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平台培养人才的作用,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优先承担各类科技项目,年内创建市级科技示范园区1家、农业科技示范点3个。年底前全区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规模达到100人左右,打造1-3个乡村人才创新工作室。

(二)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

6.推进“送智送技下乡”行动。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顾问指导、兼职服务、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模式,年内至少柔性引进3个以上推动乡村重点产业发展的家顾问和创新团队。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扶贫创新创业专项行动,年内选派10名以上农业科技特派员进村入镇服务。举办“金川区科技活动周”,组织全区各类专家人才,通过设置技术服务热线、组织科技培训、开展定点帮扶等方式开展送智送技活动。区科技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与省内外农科院所、高校等开展合作对接,年内解决我区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10个以上。

7.推进就业创业扶持计划。抓好“乡村创客”培育行动,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培育等政策,引导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农民工、经商人员、返乡青年等回乡创业,年底前实现“一村一客”。积极扶持“乡村快递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发展,加大电商从业人员培训力度,鼓励各类学员在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年内重点培养出10名适应“电商卖货“直播经济”等新型电商人才。实施“扶贫车间”扶持计划,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在农村兴办厂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等多种形式的“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开展青年创业者培育、返乡创业典型培树计划,年内至少培树5名青年创业主体、2名返乡创业典型,培训300名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

8.推进涉农企业带培计划。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区内食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殖企业依托原料基地、产业园区等建设实训基地,培训当地农民应用新技术。鼓励农业企业依托信息、科技、品牌、资金等优势,带动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打造乡村人才孵化基地。支持农业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项目协同攻关、建设协同创新基地,培育涉农科技创新人才。

9.推进乡村人才育苗计划。区委党校(行政学院)年内分级分类举办“三农”工作方面专题培训班1—2期,加强对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基层团组织书记、基层妇联主席等乡村干部队伍的培训。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全覆盖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到村开展工作。从区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一批年轻干部、人才到镇村挂职锻炼,从区直部门和乡镇涉农部门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市级对口部门跟班学习、挂职交流,交流干部规模不少于10人。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等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年内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定期服务乡村5年工作规划。

(三)健全完善乡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10.推进编制资源合理配置。按照省市部署,探索实行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行政事业编制,赋予乡镇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城乡区域人口流动、各学段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编制配置,加强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人员编制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及学段之间动态调整,合理配置,提高使用效益。加强全区卫生人才一体化配备和管理,在卫生编制总量内统一配备各类卫生人才,强化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加快推行“区聘镇用”和“镇聘村用”。

11.完善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农业农村领域高级职称评审申报条件,探索推行技术标准、专题报告、发展规划、技术方案、试验报告等视同发表论文的评审方式。鼓励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参加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认定,通过开展“以赛代评”“以项目代评”等形式,对符合条件的直接认定相应技能等级,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可通过特殊人才“绿色通道”评审获得高级职称。对乡村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可以设置特设岗位,不受常设岗位总量、职称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直有关部门单位和两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压实主体责任,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职能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分头抓好责任落实,推动形成部门协同、上下配合的工作格局,切实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工作调度。

区直各部门单位和两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认领任务,找准工作定位,精心谋划推进,制定具体措施,建立工作台账,列出责任清单,明确完成时限和责任人。要加强统筹调度,实行销号管理,紧盯工作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一项一项抓推动,一件一件抓落实,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

(三)加强跟踪问效。

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乡村人才振兴成效纳入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考核内容,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督导落实机制,通过定期督查、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督促检查,对工作进展缓慢、任务落实不力制度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明显的,及时约谈提醒,督促整改落实

(四)加强宣传引导。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乡村人才思路目标、工作重点及优惠政策等,及时总结提炼乡村人才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新模式。积极开展优秀人才评选和各类比赛活动,选树一批乡村人才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并给予表彰和政扶持、不断提升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乡村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2:乡村人才振兴计划

本文来源:铜仁日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要求,石阡县积极探索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聚焦振兴主题,突出需求主导,抓牢人才主体,念好人才引、育、用“三字经”,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以聚才蓄水之功开振兴赶超新局。

紧扣乡愁纽带引才,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以乡村两级党组织为主体,开展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经商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摸排,分类统计并建立人才数据库,掌握人才基本情况、联系方式、能力特点及创业方向等。加强联系网络信号源。在掌握人才基本情况基础上,扎实开展人才定期联系、节假日问候、亲属关怀等工作,点对点动员、激励和引导人才返乡创业,持续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吸纳,针对心系家乡、政治素质较强、有技术特长和带富能力较强的本土人才,按程序有计划吸纳入党,择优按程序充实村两委班子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打造“留雁行动”升级版

。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深化留雁行动统筹结合,加大政策宣传、扩展工作思路,使出“亲情招”,打好“乡愁牌”,积极动员本地在外务工人员、经商人员返乡创业,鼓励支持本地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兴业、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等,充分用好此类群体人脉、资源等优势带动其他在外乡土人才回归。

围绕势能转化育才,培育“农博士”人才。充分利用留乡人员熟悉情况、乡情浓厚等优势,以开展各领域人才分层分类统计为契机,直接掌握和联系一批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专家人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强帮带培育,将本地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势能优势,大力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实用人才队伍。用好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复员军人、外出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群体,加强吸纳引领,充分发挥其熟悉政策、熟悉基层、熟悉群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等优势,组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信访稳定、环境整治、组织建设、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反哺家乡发展。培训“新职业”农民。充分利用县、乡党委党校,职校、农推站等培训机构和农业、人社、扶贫等部门资源,聚焦发展主题,坚持需求导向,问需于民,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大培养乡村工匠、农民职业经理人、非遗传承人等新型职业农民。

篇3:乡村人才振兴计划

一、形势严峻, 应当正视存在问题

1. 油料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山西省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广、品种杂。农民种植油料主要以解决自己的生活用油为目的, 其次是出售油料作物。种植品种主要是晋北和晋西北的胡麻, 晋南、晋东南的油菜、油葵以及分布较广的大豆和小面积的花生。20世纪末时种植面积大都在30万hm2左右, 这几年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2007年最低, 约18.6万hm2, 2008年回升到21.38万hm2。造成油料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1)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 种植成本加大, 效益降低; (2) 种植地块多为贫瘠地、丘陵地和套种, 产量低、面积小, 形不成较大的商品市场; (3) 油料收购价格低, 卖不出好价格, 不如种其他经济作物效益好; (4) 加工点缺少, 农民加工油品不方便, 油料就地转化难; (5) 缺少较大型油料加工企业, 生产工艺落后, 生产周期短, 无法带动油料产业化生产。

2. 乡镇油料加工点萎缩倒闭、设备老化, 难以维持

据调查, 20世纪80年代, 全省较大的自然村、镇均有机械油料加工点, 之后逐渐减少, 现在多数油料加工点都已倒闭, 现存的多在县城附近, 主要是解决城镇居民的吃油问题。分析原因: (1) 乡镇油料加工点多以来料加工为主, 收取加工费较低, 约0.3元/kg, 加工点的利润主要靠出售渣饼作饲料。由于油料面积的不断减少, 加工量萎缩, 致使加工点倒闭。 (2) 现存加工点多数设备老化, 难以为继。据调查,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购置的榨油机有6 000余台, 而实际可以使用的只有400余台。主要生产厂家来自四川、河北、湖北等省, 多是单螺旋榨油机和液压式榨油机, 其设计理念陈旧、规模小、装备差、浪费多、损耗大、效益低, 致使现有加工点难以为继。

3. 榨油工艺落后、油品质差价高

当前, 油料加工工艺仍然沿袭原有的工艺流程, 需要进行油料的预处理, 如破碎、软化、轧坯、蒸炒等工序, 以及油品生产后的“五脱”工艺, 整套榨油过程的正常生产, 至少需要几十万元投入, 需要有专门的厂房、辅助的锅炉, 生产过程中还有“三废”排出。如此的大投入, 必然导致油品价格的提高;如此落后的技术、工艺, 必然会影响油品的质量;于是油品质差价高, 导致了加工厂 (点) 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 最后关门破产。加工点的减少, 自然影响油料种植面积的减少, 农民只得靠买商品油解决吃油问题, 从而增加了农民负担。

4. 油料、油品储存设备原始, 方法手段落后, 新设备匮乏, 储存质量差, 损失大

油料的储存一般国有粮库只占20%, 大头还得靠农户储存。主要是麻袋、编织袋、木桶和罐子等, 损失较大, 一般在10%左右, 甚至高达30%。损失主要来自霉变和虫、鼠害。

油品的储存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只能靠塑料桶、玻璃瓶、水缸、铁桶等, 或埋入地下, 或存于阴凉处。与当今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相比, 显得很原始, 不是长久之计。

5. 油品加工缺少龙头企业, 无力带动油料产业化

从调查情况看, 全省尚无规模大、影响大、上档次的油料加工企业。特别是胡麻作为山西省特有油品, 过去一直是晋北、晋西北和吕梁等地农民的主要油料来源, 每年的种植面积都保持在7万hm2左右, 占全国胡麻产量的20%。胡麻具有特殊的营养成分和特有药用功能, 全身是宝, 所榨出的油可与深海鱼油相媲美, 被称为“陆地上的深海鱼油”, 是世界上公认的好油。但至今没有一家能达到设备先进、规模上线的龙头企业, 严重制约了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胡麻油品牌的诞生。

二、关注民生, 面对现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从调查情况看, 农民现有的油料自产自销、就地转化的方式不会改变, 农村油料加工厂 (点) 以小型分散为主和以加工初级产品为主的现状也很难改变。为此, 我们在呼唤龙头企业建设的同时, 更需要发展适应偏远地区农村小规模加工的需要, 更需要加大对小型加工生产厂 (点) 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力度。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油料生产的需要, 适应农村农民生活的需要, 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所以, 必须关注民生, 以民意为本, 切实解决好全省农民吃油难、吃好油难、吃油不方便等问题。

1. 统筹规划, 开展“千乡万村”油料加工点建设工程

山西省油料生产的特点是规模小、品种多、种植分散。油料加工缺少龙头企业, 农民的油料作物的加工80%是在农村产地进行, 自产自销。建议在全省实施“千乡万村”油料加工点工程建设, 利用国家和省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机器补贴资金,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科学发展, 解决好广大农民群众吃油难、就地转化难、吃油贵的问题。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公益为主体, 把政府的投入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长效发展和农民受益结合起来。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千乡万村”农村油料加工厂 (点) 建设工程, 逐步形成以县城加工点为龙头、乡镇加工点为骨干、村加工点为基础的农村优质油加工网络, 逐步缩小城乡食用油消费差距, 惠及百万农民, 以此带动全省油料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 大力推广先进的制油技术和装备

(1) “冷榨技术”的特点“千乡万村”工程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 以高标准、高起点, 大力推广“冷榨技术”和低温榨油机为核心。冷榨技术是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点攻关和推广的新型食用油制取技术, 也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食用油生产技术。该技术与我国目前所采取的“热榨技术”相比, 具有三大优点: (1) 油品质量好。由于油料的榨制温度低, 榨制过程短, 生产过程不会因高温作用而使油品质量改变, 不会破坏油品本身的营养成分和不饱和脂肪酸, 也不会因高温使油品发生化学变化, 产生有害成分, 影响身体健康。 (2) 副产品利用率高。由于整个榨制过程中, 始终处于低温状态, 所产生的副产品———渣饼, 没有受到高温破坏,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油料中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所以可以进行副产品的加工再利用、再增值。即使直接做为饲料使用, 也比“热榨”的渣饼质量好。

(2) 低温榨油机的优越性“冷榨技术”的核心是低温榨油机的使用和免炼制工艺的应用。低温榨油机是目前先进的榨油设备, 与我国现存使用的榨油机相比, 具有三个优越性: (1) 低温榨油机采用双螺旋轴设计, 油料在压榨过程中主要是靠料与料、料与构件的物理碾磨和特制三面刀切削油料来完成整个制油过程的。榨制过程温度低、时间短、不产生高温; (2) 油料榨制前, 不需要对油料进行预处理, 如破碎、软化、轧胚、蒸炒等, 工序简单, 节约成本, 减少浪费, 保护环境; (3) 不需要进行“五脱”工艺, 免精炼制油。榨制的油经简单的物理处理, 就成为高品质的食用油, 可直接食用, 节省了大量的投资。

(3) “冷榨技术和低温榨油机”应用试验成功山西省农机局在全省布点14个, 进行生产试验, 采取统一试点建设、统一机具配套、统一加工标准、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操作规程的试验方法, 并选用多种油料作物进行压榨试验和机具长时间生产耐用性试验。试验点生产的油品经我国权威部门———国家粮油检验检测中心检验, 达到国家一级油标准。特别是生产的胡麻油, 经检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53%以上, 成为名副其实的好油。试验结果表明, “冷榨技术”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易掌握、易普及的好技术, 生产出的油品质量好、成本低, 非常适合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3. 全力提高油料、油品储存装备和技术创新力度

油料的储存方面, 应大力推广经济型烘干机, 特别是燃煤烘干机和先进的、技术含量高的仓储设备及简易的、有效的、成本低的储粮桶, 力争降低储存成本, 减少油料损失。

油品的储存方面, 应大力推广经济适用、先进有效的充氮储存新技术, 保存期可延长半年多。这种技术对于易氧化的油品, 特别是胡麻油效果更好。

4. 以油料加工力促油料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发展

在大力实施农村油料加工点建设, 推广先进制油技术的同时, 要全方位推广油料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实行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深施肥、中耕、植保、收获、烘干、储存和冷榨制油一条龙机械化作业, 为油料的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目前, 胡麻和油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工作正在进行中, 争取试点试验成功后在全省推广。

三、抓住时机, 制定扶植山西油料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

服务农业生产、做好油料文章、解决民生问题, 是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健康、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山西省委、省政府应抓住这次“拉动内需、转型发展、保障民生”的有利时机, 制定一系列扶持油料发展的方针、政策, 支持油料加工技术和装备的升级改造, 扭转油料生产下滑趋势,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基于此, 我们建议:

1. 运用土地流转政策, 形成北胡麻、南葵花、油菜、中特种油品的全省油料机械化生产产业格局

新的一轮土地流转承包改革即将开始, 我们应把握机遇, 开拓创新, 把实现油料作物连片生产、规模种植、机械作业, 作为改造传统农业, 增强抗风险能力和进一步释放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来抓, 促使山西省油料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有一个新跨越, 借此机遇做大做强山西油料产业, 特别是胡麻及特种油品产业, 全力打响这张“王牌”。力争把“胡麻油”“特种油”及副产品产业做成像山西“汾酒”“陈醋”一样闻名全国, 享誉世界的拳头品牌。同时, 通过油料产业的发展, 带动相关行业的繁荣,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提高。

2. 依靠科技技术进步, 实现装备不断创新

发展机械化生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油品加工工程体系、产业化体系和油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 使山西省油料生产、油品加工尽快由原始加工向现代化转变、由初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加工转化、由单一加工向油料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转化, 使山西省油料生产、油品加工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3. 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制定一系列稳定的、长期的、连贯的、配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如投资政策、产业政策, 为农村油料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为油料生产和加工的重点实施地在农村, 受益者是农民, 对于农业机械和装备的扶持应以公益性投入为主, 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参与,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

4. 组建5个油品精加工中心, 装备先进的油品精加工设备

在“千乡万村”油料加工点工程建设的同时, 应走“蒙牛”、“伊利”的发展模式, 培植一批重点加工点, 收购冷榨毛油, 再由加工中心进行精深加工。之后, 统一商标、统一筹划、统一营销、上市销售、占领市场, 力争用较短时间将我省油品特别是胡麻油做成像“鲁花”、“金龙鱼”一样的著名品牌。

篇4:乡村人才振兴计划

摘要:闽南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区位优势和办学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与乡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三项工作有机衔接,实施协同支教、乡村教师专项培养、留守儿童精准帮扶和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资源共建等四项计划,推进乡村教师人才培養模式创新,有效地培养了师范生的乡土情怀、责任意识和教育实践能力。

关键词:乡村教师;实习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核心价值观

闽南师范大学认真落实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和《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深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四项计划”,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与乡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三项工作有机衔接、形成合力,协同推进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专业化、开放性、长效性和持续性,培养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乡村教师。

一、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乡村教育是决定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则是发展乡村教育的关键。当前,我国乡村教育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这是教育扶贫攻坚的关键。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确保留守儿童在内的全体儿童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2015年国务院通过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广大乡村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不仅有利于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让每个孩子都平等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还可以帮助贫困家庭拔掉穷根,努力增进千万乡村家庭的福祉。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必须要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由于缺乏监管和陪伴,留守儿童在安全保障、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情绪情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并强调,“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

办好教师教育,是尊师重教的重要标志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师范毕业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为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强调“各地、各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切实把师范生教育实践工作落到实处”。师范生实习支教,作为专门针对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缓解农村师资紧张矛盾、促进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等问题而推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师教育改革模式,在机制体制方面又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加强和完善。全面推进实习支教改革是中国师范教育百年发展史上一次带有根本意义的重大改革,对推进国内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三份文件的相继出台,为新时期将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与乡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三项工作有机衔接、形成合力,协调推进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依据。一方面,通过一学期实习支教这一教育实践形式,造就一大批爱乡土、知乡音、近乡情,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师范毕业生,可以为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支持乡村教育输送稳定的补充师资。另一方面,实施实习支教兼顾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既可以发挥大学生与留守儿童间的时空相近、心理相亲、情感相融的优势,实现爱心接力、关爱传承,还可以探索建立由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校三方协同联动,实习支教志愿者、支教学校班主任和家庭协调配合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体系,促进师范生实习支教育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之间良性互动,协同推进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二、乡村教师人才培养实践的历史积淀

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如何主动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区位优势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这既是地方院校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突破瓶颈、实现特色发展的重大机遇。

闽南师范大学(前身为漳州师范学院)的实习支教工作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五年前的顶岗实习。早在1992年,闽南师大就率先在泉州、漳州等地推行师范专业一学期“顶岗实习”,这在全国尚不多见。2001年学校立足地方教育发展,探索本科教育“一次分流+相对主辅修”的多元人才培养机制。2007年实施省级教改质量工程“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项目,正式启动地方政府统筹下的高等院校、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校“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模式和运行机制。2009年起创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以培育乡村中小学高素质师资为目标,全面推行师范生一学期实习支教工作,同步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在职教师“置换培训”和“校际交流”三项改革,构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促进县域内城乡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2011年学校选送的《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试点计划》列入“福建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成为福建省“综合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十大试点项目之一。endprint

如何创新师范生教育实践形式,成为深化“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必须研究的课题。2014年3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闽南师范大学校长亲自带领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深入创新实验区的几十所实习支教学校,就如何拓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功能,引导師范生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境遇,强化师范生师德养成和基层意识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随后,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纳入师范生班主任实习内容,开展“实习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以支持乡村教师发展、关爱乡村儿童成长为目标的“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福建省“2011计划”项目,学校申报的“基于‘协同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改革项目获批2016年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攻关项目。由此,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进入快车道,成为闽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领域的办学特色。

三、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理

念和具体举措

1.实践取向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

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是在国家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脱贫的大背景下,基于“传承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情感、关爱乡村儿童、服务乡村教育”的乡村教师培养的实践理念,着眼于解决新时期“支持乡村教师发展”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这个乡村教育领域的两大难题,通过实施基于实践取向的乡村教师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不仅要建构在地方政府统筹下,高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位”协同联动,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体系的“责任共同体”;而且还要构建高师院校专业指导教师、城镇优质化学校实践指导教师、乡村薄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三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更要形成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协调合作的乡村儿童成长的“育人共同体”。

通过打造高师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乡村中小学校三者之间的“责任共同体”、“育人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实现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基层学校互动合作的机构管理一体化,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衔接的教育过程一体化和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专业学生合作学习的专业发展一体化,从而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实践取向协同育人的乡村教师人才培养举措

(1)实施协同支教计划。开发建立协同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信息平台——“童享阳光网”,面向全国各类举办教师教育的地方高校、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开放。各高校可自愿申请为协同单位,协同单位在校师范生及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可申请注册成为实习支教志愿者。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均可志愿申请注册成为支教学校(教育扶贫单位)。支教学校和支教志愿者在该平台发布需求信息,实行支教学校与支教志愿者间的双向选择,实现支教资源和教育扶贫需求的精准对接。截至目前,童享阳光网已累计注册协同高校9所,支教学校(教育扶贫单位)63所,实习支教志愿者824名。

(2)实施乡村教师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实习支教前,二年级师范生根据“自愿报名、适教乐教”的原则列入乡村教师培养专项计划,成立乡村教师人才培养试点班,单独组班,制定专修方案。开设专修课程,加强乡村教育、乡土文化、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等系列特色教育;建立党支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鼓励有志青年学生响应党的号召,到乡村,边远地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安排优质化的研修见习,实行学科教学法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双导师制;实习支教中,获得资格后须到支教学校参加实习支教与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支教志愿者在支教学校指导教师和校际交流教师的双导师指导下,完成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实习任务,协助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日常关爱教育和家校沟通工作;实习支教后,对实习支教志愿者进行教师职业技能和核心素养测评,提高支教志愿者的专业素养,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教师队伍的后备人才。

(3)实施留守儿童精准帮扶计划。一是动态监测。借助“农村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所”的专兼职研究团队,开发留守儿童发展评估工具,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实现留守儿童“一人一档”,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动态监测及高危儿童的早期预警。二是精准帮扶。实习支教志愿者选择3.5位具有相应需求的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同吃同住,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和情感抚慰、习惯养成、学习辅导、行为矫正、潜质开发等关爱教育活动,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和关爱教育日志。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和关爱教育日志,设立专用密码,一届承接一届传递给爱心接力的志愿者。三是专家指导。组建专门从事农村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的专家团队和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讲习团队,对实习支教进行全程跟踪研究和现场指导,确保实习支教兼顾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专业性和长效性。

(4)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资源共建计划。一是共筹资金。学校前期投入专项资金开发建设“童享阳光网”信息平台,各协同高校发动各方校友力量捐资,筹建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基金。二是共建资源。组织协同高校相关专家和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加入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专家团队,联合国内出版机构进行关爱教育系列教材、课程资源及个性化关爱教育方案的研发,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专业化培训。三是共享数据。参与该平台建设的地方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和实习支教志愿者均可免费使用该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建、数据共享。

近年来,闽南师范大学将实习支教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紧密结合,协同推进乡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效地培养了师范生的基层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得到了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乡村学校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省部领导高度重视。2016年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批示,闽南师范大学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方面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推广。2016年11月7日《教育部简报》(2016年第45期)以“闽南师范大学协同推进实习支教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为题专篇报道了这项开创性工作。

篇5:乡村人才振兴计划

如何做好“构建智力支撑,加强乡村振兴队伍建设”

我认为人才队伍最关键。实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服务好乡村振兴就得有一支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队伍,如:林业部门做好天然林业和生态公益林业的治理保护以及村里植树造林绿化;文体部门指导文化娱乐广场建设,指导休闲娱乐节目制作等,活跃文化氛围;农技推广中心根据土壤环境指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别是农业产业项目,如:种子品种、病虫防害等,从播种到丰收都要全程提供技术指导;畜牧兽医部门主要从家禽养殖指导农户消毒防护各类瘟疫等疾病;水务部门做好水质监测和农村污水排污处理;城建环保部门要指导村建好垃圾处理站,分类处理垃圾,做到乡村整洁、干净卫生。

一、现状

保康县是全山区县,山大地少,群众收入主要是靠发展当地经济(招商引资企业、矿产、蔬菜等产业)和外出务工,同时县委、县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确保每个村有产业、有集体收入,村民入股有红利。在农民带头人队伍中,据不完全统计每个村都有一部分外出打工或者经商创造了财富回到家乡创业发展产业(如:开农家乐、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通过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了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劳动力收入,为政府减轻了就业压力,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以保康县城关镇小沟村和刘家坪村为例:2018年和2019年刘家坪村和小沟村纳入保康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小沟村村民罗志华在村里租地200亩,从事苗木花卉种植、经营、出售,年产值80多万元,纯收入30多万元,在基地用固定工8人,临时用工200多人;又如,村民杨祖波,开办了一家鑫华瑞玻璃装饰公司,年经营额达到200多万元,上交国家税收10万元,公司安置就业5人。刘家坪村村民王智斌,中共党员,在2018年以前每年带领村劳动力30多人外出务工(从事隧道施工)每年纯收入50余万元,2019年回到村创业,成立了万紫千红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租赁土地200多亩种植李子树,笼络农户70户,流转土地每亩500元,年付农民工工资5万多元。

在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员中,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全县各村大力发展产业,每个村必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村民担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网络村民为合作社社员,实行年底分红,使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在市场经营者专业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人才的总量不足,人才的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等,在市场中没有影响力,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不出去,销路狭窄。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村级硬件设施薄弱,眼光不长远,缺乏长期整体规划。

(二)部分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缺乏全面认识。

觉得发展乡村振兴是党委、政府的事,主动参与意识还不够强。

(三)地域条件、发展环境等影响。

示范村主导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结构单一,能选择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较少,没有规模,产量不高。

(四)缺乏人才支撑,后备人才不足。

在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能人带动效应不足,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特别是市场经营宣传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影响力。

三、解决办法的途径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部门要通力合作。

如:交通、财政、林业、城建等整合资金,道路加宽、文化广场建设、绿化建设、娱乐设施建设等等,眼光放长远些,高标准规划,实用性建设。

(二)以乡镇政府为单位,组建文明乡村宣讲队。

深入到乡村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解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各项惠民政策,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责任感、使命感,流转群众的思想观念,美丽乡村建设是美化他们的居住环境,让他们举动投入到乡村建设当中去。

(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农村专业合作社。

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企业经营管理优势和带动作用,把群众纳入合作社成为社员,共投资、共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农技人员、致富带头人领办或创办专业合作社,大力开展示范合作社为村的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四)夯实人才基础。

围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和要求,建设一支善于推进农村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村服务业发展,以产业企业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生产能手、乡村旅游人才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人才队伍,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

篇6: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着眼“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大力推进干部人才“一线集聚、一线锻造、一线激励”三大计划,全面厚植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基础。

一、实施“一线集聚计划”,为乡村振兴“输血造氧”。

一是优队伍。

按照“精通农业、投身农村、带富农民”发展思路,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调整优化农口县级领导干部16人,努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遴选90余名市级农业专家组建8个市级服务团,采取“人才+团队+项目”方式联动开展“专家下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强结构。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注重选拔任用在吃劲关键岗位历练扎实、业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换届后全市乡镇领导班子结构更加年轻化,35岁以下干部154名,30岁以下干部42名。三是转方式。以“医联体”“校联体”建设为载体,建立教育、卫生等紧缺专业“市帮带县、县帮带乡、乡帮带村”三级联动帮扶机制,每年精准选派100名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驻点帮扶、50名基层基础教育校长跟岗学习,促进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二、实施“一线锻造计划”,促干部人才“淬火成钢”。

一是实施“干部大培训、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行动。

围绕现代农业、乡村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开设“水资源配置+抽水蓄能+新能源开发”三结合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专题培训课程,“滴灌式”培训乡村振兴干部150余人,以精准培训为乡村振兴一线干部充电赋能。二是实施“双向挂职”行动。从乡村振兴一线选派3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中央、省市及发达城市上挂磨炼,从农口部门、民生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选派85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下挂锻炼,助推乡村振兴一线干部成长成才。三是实施“专家人才下基层”行动。积极争取省级人才支持计划、博士服务团及“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人才项目,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专家下基层”“科技下乡万里行”等活动,推动300余名农业农村系统“高精尖缺”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解难题、育人才、搭平台。

三、实施“一线激励计划”,为干事创业“保驾护航”。

上一篇:周宏谈高考作文下一篇:原点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