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2024-07-06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2016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

2016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计划,不断提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能力,努力构建适应新形势、适合新情况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根据市局《2016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结合我局实际,现制定2016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立足本县实际,全面贯彻新《食品安全法》,按照县委、县 政府和市、县局的部署要求,以创建食品安全先进县为目标,改进监管方式,健全追溯体系;突出监管重点,深化治理整顿;坚持问题导向,实现信息公开;完善创城机制,努力举措推进。创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力保全县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工作重点

(一)开展“双创”工作,完善创城机制

明确责任分工,强化任务落实。按照《德州市创建山东省食品安全城市、食品安全先进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将“创城”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创食品安全工作新局面的总抓手、总目标。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建立健全制度,量化测评 体系,部署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创城机制。

(二)积极开拓创新,改进监管方式

一是推行“四定网格化”监管。县局将以食用农产品批发 市场和大中型商超为重点,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化检查清单组织实施。制定“四定网络化”(定格、定人、定责、定标)监管工作方案,对基层监管所辖区科学划分网格,合理分配确定监管人员,明确监管职责。严格开展日常各项检查工作,重点确保责任监管机构及人员和日常监管情况上墙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二是实施风险分类分级监管。县局督促各乡镇(街道)食 药监所和食品销售者完成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建立风险管理档案。各乡镇(街道)食药监所将结合信用量化分级标准,合理确定监管的重点、方式和频次。所属辖区内所有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中型商场超市全部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公示率达100%。

三是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建立实施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改进检查方式,综合运用日常督查、飞行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提高问题发现率和处置率。在全县推行双随机飞行检查并进行记录,一年开展不少于6次。重点检查对象为批发市场和大型商超。

四是切实履行抽样检验职责。坚持以问题导向统领抽检工 作,合理分工、避免重复,确保实现抽检品种全覆盖。要加强食用农产品抽检,每周抽检蔬菜、水果、畜禽肉等食用农产品,每月至少抽检

批次,全年不少于

批次。要增加高风险品种检验频次,如食用油、肉类、乳制品、饮料、婴幼儿食品等高风险加工食品每季度抽检一次。继续开展“食品快检进市场”、“你点我检”活动。督导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大中型商场超市建立快检室或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

(三)突出监管重点,提升监管效能

一是加强食用农产品销售监管。县局将制定食用农产品交 易(农贸、便民)市场监督检查计划。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国家、省食品安全相关管理规定和办法,结合本县实际出台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制度。因地制宜建立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以农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为基础的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诚信管理等监管制度,保障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有效运行。推进抽样检验和现场检查制度化,推行模块化、规范化、痕迹化监管。

二是监督大型商场超市建立良好行为规范。建立食品销售 者食品安全员管理制度、自查报告制度。严格落实新修订《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销售者主体责任,以大型商超流通示范单位为重点,推行企业约谈、“黑名单”、严重违法者“终生禁入”等制度。县局将以总局在大中型商超开展的食品安全“诊脉行动”自律规范为切入点,全力监督大中型商超落实经营规范和《食品经营过程卫生规范》(GB-31621),加强散装食品进货查验、标牌公示等日程监管。规范治理“五无”及超保质期食品销售行为。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要追流向、查源头,监督经营者及时履行召回、销毁责任。探索建立大型商超举报投诉先行赔付机制。

(四)建设追溯体系,实行重点突破

一是加快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全力推行“一票通”追 溯制度,监督食品、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建立以“一票通”为载体的追溯体系,实现食品、食用农产品追溯监管上下游对接。重点监督食品供货商建立“一票通”为载体的追溯体系和食品销售记录制度落实情况。监督大中型商超和供货商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鼓励大型商超和供货商建立电子追溯体系并与追溯监管系统对接。

二是重点突破供货商追溯体监管。县局指导各乡镇(街道)食药监所监督供货商建立以规范使用“一票通”为载体的追溯体系。各乡镇(街道)食药监所建立供货商(含有奖补资金供货商)档案,按照《德州市食品流通环节“一票通”实施方案》统一发布的“一票通”格式规范,督导食品供货商使用“一票通”,对其进销货情况重点掌握。围绕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等重点品种,全面推行食品“一票通”。

(五)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治理整顿

一是加强源头治理,深化专项整顿。加强源头治理,重点 针对水产品、蔬菜瓜果、豆制品、调味品、酒类、蜂产品等,开展农兽药残留、“两超一非”、植物油中塑化剂、假冒伪劣等综合治理。开展肉及肉制品、食用油专项治理;着力开展畜禽产品、水产品和农村食品市场、供货商“潜规则”专项治理行动。

二是推广“五项标准”,搞好“食安山东”创建。深入推 广“五项标准”,在农村食品店推行“五项标准”;确保学校周边、车站、医院、旅游景区等周边食品店、食品摊贩等到单位达到“五项标准”要求。将“食安山东”作为各项工作的良好载体和有力抓手,深入开展创建工作,把“食安山东”名片擦得更亮。

(六)建立信用档案,实现信息公开

一是建立健全食品销售者信用档案。县局负责指导各乡镇(街道)食药监所建立信息完整准确的档案,并将信用档案建设达标率纳入考核。各乡镇(街道)食药监所负责建立食品销售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抽检、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定期评定信用等级。

二是实现信息公开“常态化”。通过部门网站将监管信用 信息依法向社会公布、更新。重点公开不合格产品以及召回、下架、销毁等处置情况、违法事实、处罚结果等信息。及时将舆情核查处置情况在原媒体和本部门网站公布。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加强对舆情信息监控,坚持以公开对公开,回应社会关切。

(七)强化学习培训,努力举措推进

一是强化学习培训,做好指导监督。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指导工作的水平和能力;认真贯彻落实《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许可审查通则(试行)》、《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生产经营日程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等与新《食品安全法》配套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做好食品销售许可业务指导、食用农产品销售监管督导检查。

二是服务基层,勇于担当。安排部署工作,准确把握上级 文件、会议精神,明了基层工作实况,不当“二传手”,增强工作指导的精准性、可操作性,真心体贴,服务基层,为基层减负、解压,提高工作效能。在实际工作中,学会“借势”、“造势”,利用社会正能量,减少负面影响;借助舆论平台,放大监管效应。树立“大干小困难,小干大困难,不干最困难”的思想,锲而不舍地抓好落实。

篇2: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今年以来,我所认真开展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有序,初显成效。现将半年以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情况。

共出动执法人员人次,检查食品经营户户次,各类食品案件立案宗,结案宗,查获各种假冒伪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公斤,涉案货值达.元,罚没入库金额.万元。

二、创新机制、强化措施。

我所充分结合该所辖区内流通领域食品市场的特点,认真研究,周密部署,从组织领导、任务落实及工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要求,以规范食品监管行为为核心点,着力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严格落实监管人员、监管任务和监管措施,重点监管食品经营主体资格、经营行为和食品质量,同时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行政管理目标中,与各相关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监管内容、任务分解细化到各片区组。

三、制度规范,统筹安排。

我所认真指导经营户落实索证索票制度、进货查验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等自律制度;讲解食品安全知识;帮助规范店容店貌;签订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签订食品经营者向社会公众做出不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承诺书和食品添加剂经营承诺书。

四、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加强食品市场主体准入管理,严把食品流通许可关。我所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认真落实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坚持先证后照,依法规范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核发行为。对不具备准入条件,坚决不予办理准入登记;对不能持续满足准入条件的企业,依法撤销许可。截止目前,我所共发出《食品流通许可证》张。二是加强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在日常食品市场巡查工作中,我所主要是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食品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度、食品进货把关、销售和退市等自律机制,督促食品经营者依法查验核实食品生产者提供的证照和食品质量检测的批次报告或证明文件。切实加强对食品包装、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有关食品储存条件等的监督检查。

五、突发事件处置。上半年未发生突发事件。

六、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巡查力度有待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不够扎实和深入,食品市场巡查工作针对性还不够,尤其是其它所辖区结合部以及城乡小食品店的巡查还不到位,存在过期食品;边远山区和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监管措施,仍然存在监管盲区。

(二)、痕迹资料的收集管理不够完整和规范。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材料方面,存在会议记录不详、不规范的问题,对食品安全的材料和会议记录应详细,不要简单记录甚至一笔带过,巡查记录中涉及食品安全的应记录详细,以及处理过程,尽量完整、规范,各项制度、文件应归类保管或装订。

(三)、散装食品的管理有待规范和加强。食品经营门店存在散装食品经营不卫生,防尘、防蝇措施不够;散装食品没有注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消费者不能清楚辨别,需加强指导和管理。

(四)、食品安全和法规培训有待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法规培训开展较少,需加强对其食品安全的教育和培训,增强经营者的食品安全责任感和相关知识,共筑食品安全的防御体系。

七、下步工作计划。、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对经营者进行食品安全法规及知识的宣传。、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及边远山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针对农村、山区直接送货下乡经营者的监控,防止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农村市场。

篇3: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维护食品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流通环节食品经营,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食品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经营者对其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承担社会责任。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以及本办法的规定,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辖区内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第六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与其他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第七条鼓励和支持食品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

第八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为公众咨询、投诉、举报提供方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举报食品经营中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了解食品流通安全信息,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食品经营

第九条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六)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九)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经营的食品;

(十一)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食品;

(十二)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的预包装食品;

(十三)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停止经营的食品,在食品生产者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生产者采取的补救措施。

第十条从事食品经营,应当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凭《食品流通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不得从事食品经营。

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食品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第十一条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第十二条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制度。食品经营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经营,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患有《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疾病的从业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十三条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鼓励其他食品经营者按照前款规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可将有关资料复印件留存所属相关经营企业备查,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联网备查。

第十四条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食品,应当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销售票据。

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向购货者开具载有前款规定信息的销售票据或者清单,同时加盖印章或者签字。

第十五条食品进货查验记录、批发记录或者票据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十六条鼓励食品经营者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记录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要求记录的事项。

第十七条食品经营者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第十八条食品经营者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将其退出市场,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十九条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食品经营者销售生鲜食品和熟食制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所需要的温度、空间隔离等特殊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第二十条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内容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

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第二十一条食品经营者应当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履行更换、退货等义务。

鼓励食品经营者在其销售食品的包装上附加特殊身份标记,将其销售的食品与其他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食品相区分。

第二十二条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应当依法履行下列管理义务:

(一)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二)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三)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四)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

(五)建立和完善食品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培训;

(六)设置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者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

(七)其他应当履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义务。

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应当禁止其入场销售;发现食品经营者不具备与所经营食品相适应的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可以暂停或者取消其入场经营资格;发现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第二十三条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食品退市制度。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单独存放,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食品经营者未依照前款规定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责令其停止经营。

第二十四条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食品广告中不得含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向消费者推荐食品的内容。

第二十五条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六条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经营者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鼓励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和有条件的食品经营企业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对食品进行自检或者送检。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开展工作。

第二十九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履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权采取《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三十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开展食品市场监督检查。食品经营者应当接受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如实记录,经监督检查人员和食品经营者签字后归档,并依法查处;对依法应当立案查处或者移送其他机关依法处理的,应当在监督检查记录中载明。

监督检查记录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档案管理相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证照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的查处和食品经营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等情况。依托金信工程,将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信用情况作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加强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经营许可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相关许可。

第三十四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对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添加或者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采取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责令食品经营者停止经营的,应当及时追查食品来源和流向;涉及其他地区的,应当及时报告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书面通报相关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查处。

第三十五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食品经营者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其原因是由其他环节引起的,应当及时书面通报有关主管部门。

第三十六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公布本单位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电话,接受咨询、投诉、举报;对接到的咨询、投诉、举报,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条的规定进行答复、核实、处理,并对咨询、投诉、举报和答复、核实、处理的情况予以记录、保存。

第三十七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和当地人民政府的食品监测计划,对流通环节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中确定的重点食品、消费者申(投)诉及举报比较多的食品、市场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比较集中的食品,以及根据查办案件、有关部门通报的情况,对流通环节的食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不定期抽样检验。

第三十八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支付相关费用。

第三十九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食品抽样检验以及快速检测工作,应当购买样品,支付相关费用;不收取食品经营者的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列支。

第四十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食品进行抽样检验时,应当制作抽样检验工作记录,现场检查所抽检食品的相关票证、货源、数量、存货量、销售量等;应当要求检验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采样规则进行取样,并将抽样检验结果通知标称的食品生产者。

第四十一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抽样检验时,被抽样检验的经营者应当配合抽样检验工作,如实提供被抽样检验食品的相关票证、货源、数量、存货地点、存货量、销售量等信息。

第四十二条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进行复检。被抽样检验的经营者或者标称的生产者,应当向承担复检工作的食品检验机构申请复检,并说明理由。

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

复检机构由复检申请人自行选择。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

复检结论表明食品合格的,复检费用由抽样检验的部门承担;复检结论表明食品不合格的,复检费用由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

第四十三条组织实施抽样检验的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检验结果五个工作日内,将抽样检验结果通知被抽样检验人,责令其停止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监督其他食品经营者对同一批次的食品下架退市,并按照有关规定,准确、及时、客观地公布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

第四十四条组织实施抽样检验的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抽样检验中发现的不属于自己管辖的食品安全案件线索,应当及时书面通报有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移送有关执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五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采用《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认定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进行初步筛查;对初步筛查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第三款的规定进行检验。初步筛查结果不得作为执法依据。

第四十六条境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在进口食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接到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有关通报后,应当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接到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通报的有关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必要时应当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进口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的,应当及时将获知的涉及进出口食品安全的信息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通报。

第四十七条鼓励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立食品经营主体数据库、监督检查数据库、典型案例数据库,依托12315行政执法网络,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食品监督检查工作,提高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第四十八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应当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事发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配合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向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

调查食品安全事故,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清事故性质和原因。认定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第四十九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参与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时,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情况,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不得拒绝。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阻挠、干涉食品安全的调查处理。

第五十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向社会公布下列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一)依照《食品安全法》实施行政许可的情况;

(二)责令停止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录;

(三)查处食品经营者违法行为的情况;

(四)专项检查整治工作情况;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涉及其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职责的,应当联合公布。

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同时对有关食品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解释、说明。

具体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公布制度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本办法制定。

第五十一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获知《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由上级机关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与其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第五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配合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协助收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资料。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配合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执行情况分别进行跟踪评价。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收集、汇总食品安全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第(一)、(二)、(三)、(四)、(五)、(六)、(八)、(十)、(十三)项、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安排患有《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以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所列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或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第(七)、(九)、(十一)、(十二)项,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等物品;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的规定,食品经营企业未按照要求进行食品运输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一)、(二)、(三)项及第二款的规定的,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的,责令广告主停止发布广告,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清除影响,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的,没收违法所得,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第六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食品经营企业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置、报告的,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六十一条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处理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食品经营者聘用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食品经营的;

(二)食品经营者未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拒不履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更换、退货等义务的;

(三)食品经营者拒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监督检查的。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企业没有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的;

(二)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食品经营柜台的出租者和食品展销会的举办者没有建立食品经营者档案、记载市场内食品经营者的基本情况、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状况等信息;没有设置食品信息公示媒介,及时公开市场内或者行政机关公布的相关食品信息的。

第六十四条食品经营者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或者有其他法定情形的,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

第六十五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食品经营者违反本办法规定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第六十六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五章附则

第六十七条食用农产品的监督管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第六十八条本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篇4: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关键词: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一、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意义

2015年4月2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1]。通过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可以有效预警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形成高效的常态化监管,全程监管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对消费者、监管部门、食品经营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尽管《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食品经营者的行为规范,但是,如果外部市场缺乏有效的信号引导,食品经营者易受投机主义的驱动隐藏或扭曲真实的质量信息,选择以次充好或制假售假,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无法获知食品全面、真实的信息,容易购买到问题食品。而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一个快速获取食品信息的有效途径,消费者可以明确食品的真实质量信息,购买安全的食品,若不小心购买到问题食品,可以快速追索责任主体,维护消费者权益。

(二)有利于提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效率。由于流通环节中的食品品种多,涉及信息广,突发事件频繁,后续处理难度大,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隐蔽,而且流动性不断增强,实时全面监管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成为食品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2]。基于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食品监管部门能够实时监控食品质量情况,快速搜寻并锁定问题食品,及时识别食品安全责任主体,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三)有利于提升食品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通过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可以解决食品经营者“索证难、记账难、保存难、坚持难”的四难问题,简化食品经营者经营手续,而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可以迅速地查明问题源头,及时采取下架、召回等市场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问题食品的扩散和企业的损失,维护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同时,食品批发商、零售商可利用食品追溯系统实现进销存管理、订货配送管理等,提高电子化经营管理水平。

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

(一)建设思路。按照“以零售推动批发、以批发掌控零售、以消费者监督经营者”的指导思想[4],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保障,以“标准化、电子化、网络化”为目标,以“中央、省、市”三级追溯管理平台为核心,形成“上下贯通、协调运作、功能互补”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全国共享、通查通识追溯信息,实现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二)主要内容。食品流通环节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环节,监督食品经营者是否履行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销毁制度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职责。为了有效督促食品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监管,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精确打击流通环节食品违法行为,需要构建“三级管理平台、三大运行平台、三个追溯系统”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1.三级管理平台。我国食品安全采取的是分段管理模式,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因此,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也应由其统一规划建设,构建“中央、省、市”三级管理平台。(1)中央追溯管理平台。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建设中央追溯管理平台,负责全国食品流通质量信息查询和数据交换,统一规范流通环节食品数据采集和传输标准,实现全国食品流通质量信息共享,集中管理并指挥调度全国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对接和管理业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追溯数据。(2)省级追溯管理平台。在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开设省级追溯工作窗口,作为省级开展追溯管理的工作平台,由省级工商管理局负责监控本省食品安全追溯情况,并开展相关数据应用,统计汇总及开发利用全省追溯信息数据。(3)城市追溯管理平台。由地市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管理城市追溯管理平台,按照统一的数据传输格式和接口规范,分别与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和省级追溯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作为城市追溯信息的集中管理中心和追溯体系日常运行的控制中心。

2.三大运行平台。一是食品安全电子经营平台:主要为食品经营者提供电子索证索票和电子进销存等服务,促进食品经营者全面建立电子台账,为食品电子追溯奠定基础;二是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平台:主要实现工商部门远程追溯和安全预警,切实强化流通环节食品监管;三是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平台:为消费者乃至全社会公众提供食品信息查询,引导社会公众更多地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通过将三平台进行对接,工商部门可以直接在线监管,精确到每家商店经销的各种食品,真正实现“远距离巡查,零距离监管”。

3.三个追溯系统。(1)三位一体追溯系统。该系统是指面向集“食品经营者、工商部门、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一是切实监督食品批发商履行进货查验、查验记录,按照追溯体系规范采集、保存、备案食品索证索票资料及销进货台账信息,向下游食品零售商提供销货票据等义务,基于食品安全电子经营系统,上联食品制造商,下通食品零售商,做到“以批发掌控零售”,准确掌握食品来源去向,真正抓住食品进入流通环节的源头;二是监管食品零售商履行索证索票、履行进货查验等义务,落实法定主体责任,倒逼食品批发商履行好各项法定义务;三是通过食品可追溯终端设备,社会各界可随时查询食品安全信息,实时监督销售不合格或问题食品的行为。(2)实时监管追溯系统。该系统主要面向工商部门,包括两部分:①以质量检测为核心的跟踪监管系统。通过建立快速利用食品质量检测结果机制,一旦录入不合格食品信息,即可快速锁定在售及库存食品数量、批次及经营者名称、地址,从而采取下架、退市和销毁的方式有效查处不合格食品,并对其采取严格进货查验、多次实施抽样检验等方式,加大对不合格食品的跟踪监管力度,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问题。②以日常监管为核心的电子监管系统。基于巡查标准、完善巡查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日常巡查、电子巡查、网上巡查等方式留下监管痕迹,形成监管数据库,从而总结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监管的重点、难点以及重点监管区域和场所,进而形成常态化监管模式。同时,建立主体信用分类标准,通过日常监管以及专项整治过程中的执法痕迹,对食品经营者进行信用等级分类,并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通过网格化监管和信用分类监管,坚持痕迹化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落实监管责任,推进精细化监管,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3)突发事件追溯系统。该系统是指面向工商部门以安全预警为核心的突发事件追溯系统,从两个方面解决食品突发事件的问题。一是工商部门接到食品突发事件通知或者自行监测到有关信息后,在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上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锁定问题食品,禁止问题食品的上架和销售,防止问题食品流向市场;同时,采取抽样检验等方式,检查食品安全状况,采取行政处罚或行政指导等措施。二是食品经营者发现问题食品后,先在食品安全电子经营平台上锁定问题食品,不再销售该问题食品;同时,及时报告工商部门,全面禁止问题食品销售行为,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三、推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食品追溯法律法规。随着《食品安全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召回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有些法律法规存在着规定笼统,可操作性差,安全标准滞后等问题,应加快制定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具体法律依据与实施规范,推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四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全面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推进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二)规范追溯数据标准。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较快,国家及地方纷纷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比如商务部推出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建设了国家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分会构建了中国食品安全与信息追溯平台,还有许多地方也纷纷建立了食品追溯平台,但是步履维艰,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追溯标准不统一。为了便于工商机关监督和管理食品经营者记录备案,应统一全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经营主体、备案、台账及巡查等数据标准。

(三)加强社会宣传引导。目前,我国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度较低,对安全食品的价格心理预期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需要政府利用各种渠道加大食品可追溯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和认知水平,刺激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需求,转变其消费习惯,倒逼食品经营者加大可追溯食品的生产比重,提高其建立流通环节食品追溯制度的积极性。

(四)构建多环节全覆盖追溯体系。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仅是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食品安全最大的隐患在于生产加工环节。因此,需要构建多环节全覆盖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不同行政部门按照分工负责各类商品和各个环节的食品追溯工作,并密切相互配合,真正形成大食品、全环节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确保食品安全消费。

(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方面,建立健全食品经营者自律制度。通过建立健全食品准入制度,进销记录制度,以及问题食品召回制度和下架退市制度,全面监管食品源头,完善食品溯源链条,及时处理问题食品。另一方面,建立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为标准的行业准入机制。加强对食品流通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管制,提高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有效规范食品经营者的销售行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2015.

篇5: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荣昌县商工局 宣)

09年6月,《食品安全法》实施,将食品安全分为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三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按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工商部门负责对食品流通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食品安全法》第四条)。

食品流通: 是指食品销售者购买、销售食品的经营活动(《重庆市食品安全监管办法》第六章附则第六十九条)。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主要职责:

一、许可管理:

对食品流通经营主体实行许可管理制度。凡经营方式为:批发、零售和批发兼零售的食品经营主体(不包含食用农产品经营主体),需到工商部门申办食品流通许可,经许可现场核查符合经营条件和资料审查符合经营要求,发给《食品流通许可证》,办理《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食品流通经营活动。从事乳制品经营,需单项审核和管理,在《食品流通许可证》中进行单项许可。

属《重庆市食品安全监管办法》第九条规定情况的,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

我局本着“高效、便民、就近”原则,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许可证办理权限委托辖区派出工商所办理,食品科负责办理除以上主体类型的企业许可证。

二、监督管理:

(1)主体资格管理:证、照及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按照《重庆市食品安全监管办法》第十三条规定)。

(2)经营条件管理:按照《食品流通经营条件现场核查办法》,对食品经营主体经营场所实行分类管理,实施许可经营现场核查和经营现场核查。

(3)主体责任管理:按照《重庆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责任监督检查办法》,分别对食品流通经营主体的安全制度、经营环境、健康档案、安全培训、食品标识标签、进货记录、进货查验、供货商信息、销货记录、风险报告、定期检查情况、消费投诉、过期和不合格食品下架退市及处理等经营者自律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督促食品经营者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

(4)质量监测管理: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快速检测和抽样送检,及时发现和排查食品质量安全隐患。

(5)信用分类等级管理:对食品流通经营主体实行信用分类,分为A、B、C、D四类,对从业人员实行“黑名单”禁入制,并按信用分类和行业风险,实行Ⅰ、Ⅱ、Ⅲ、Ⅳ个 等级进行监管。

(6)消费申诉和举报。建立了“12315”申诉举报热线、工商所投诉举报窗口和商场(超市)、社区消费维权投诉站。建立了受理、调查和处理工作机制。

三、监管执法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工商部门在监管执法中,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对发现的涉及其它部门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移交相关部门查处;对发现的涉及食品安全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消费维权

当你的消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当你发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时,请你拨打“12315”申诉举报电话,或到当地工商部门申诉举报。荣昌工商将热情为你服务!

五、工作成效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责为重”。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局在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县食安委的牵头组织下,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协作,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治理整顿,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全面督促食品流通经营主体规范经营行为,及时发布消费警示,积极引导安全消费,有效维护了流通环节食品市场秩序,努力为全县人民营造了良好的食品安全消费环 境。

09年以来,我局先后开展了以重点地区、重点区域和重要场所为重点的农村、校园及周边、集贸市场和商场(超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涉及人民群众日常消费的米、面、油、调味品等主要食品,以及专供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食用的重要食品品种为重点,分类开展了食品安全百日专项整治行动;以严厉打击流通环节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等为主题的十余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并集中开展了不合格乳粉、假葡萄酒、罗丹明B火锅底料、“瘦肉精”猪肉制品、毒血旺、塑化剂、工业明胶污染食品以及50余个不合格食品的清查清缴行动工作。定期和不定期开展食品快速检测5000余组,合格率97.6%,并对疑似不合格食品全部进行了抽样送检;定期和不定期开展食品抽样送检769组,合格率93.37%,对51组不合格的同批次食品全部进行了收缴和销毁,并对经营者进行了处罚。

通过以上专项整治和专项行动,共计查办各类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13件,移送公安机关4件,刑拘13人,查缴销毁各类过期、变质、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和假冒伪劣食品折重70余吨。

09年以来,我局对全县2908户食品经营主体实施了食品流通许可,规范乳制品经营574户;165户食品批发经营 主体使用“一单通”销货票据,食品零售经营主体使用“一单通”票据履行“索证索票、进货查验”义务率98%以上;受理食品消费申诉举报117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和赔偿5万余元,对销售变质、过期食品等行为的经营者进行了处罚。

今年,我局将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将继续保持食品安全严管严打高压态势,按照“工商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大力加强履职能力建设,强力督促行业自律规范,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行动。

“共建荣昌诚信家园,同铸荣昌食品安全”,荣昌工商在行动!

张朝阳局长安排部署2012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整顿工作。

政策对话食品安全。

“3.15”食品安全消费维权宣传。

召开全县校园食品安全百日整治行动动员大会。

开展食品安全监管业务培训。

开展食品快速检测技能实作培训。

对食品流通经营户进行培训。

开展猪肉市场检查。

开展婴幼儿奶粉及夏季食品抽检。

检查指导规范食品标识标签。

节日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保障节日食品消费安全。

开展食品快速检测。

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

清查问题食品。

商场、超市食品安全执法检查。

开展粮油市场执法检查。

清查昌黎五企业生产的假葡萄酒。

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查获非法添加食品。

12

篇6: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成食药监市〔2012〕20号

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

胶囊剂药品在流通环节质量

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区(市)县局、高新区药品监管处,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

根据国家局《关于严格实施药用明胶胶囊和胶囊剂药品批批检的公告》及相关文件通知精神,现就我市胶囊剂药品在流通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以下要求,请遵照执行:

一、自2012年6月1日起,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对本单位所经营、使用的生产日期在2012年4月30日之前(含4月30日)的胶囊剂药品,应索取该批号药品的铬含量检查合格的证明文件并存档。证明文件包括加盖了供货单位质量机构原印章的书面证明或检验报告书(生产企业、药品检验部门出具的均可);如无上述证明文件,生产日期在2012年4月30日之前(含4月30日)的胶囊剂药品,一律下架,不得销售、使用。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应于5月底前做好对库存胶囊剂药品的清理和排查,按要求及时向供货单位索取相关证明材料。对于近期药品生产企业主动召回的胶囊剂药品,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要积极配合,并做好售后服务及患者的解释工作。

三、各区(市)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局高新处应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辖区内药品、使用单位按要求做好胶囊剂药品的资质审查,并于5月底前对辖区内相关单位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对未收集胶囊铬含量检查相关证明材料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应责令其立即整改。若发现无相关证明材料的胶囊剂药品(生产日期在2012年4月30日之前)铬含量不符合规定,应依法追究相关经营、使用单位的责任,从而切实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

四、各有关单位应及时了解国家局网站公布的关于胶囊剂药品销售的最新动态和规定,如有新的要求,以最新要求为准。

二○一二年五月十四日

主题词:药品流通监管通知

抄送: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都市卫生局

篇7: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商店名称: 就食品经营和安全工作,制定如下制度:

1、从事流通环节食品经营应取得有效《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后,方能从事销售活动,并亮证亮照经营。本店的负责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店的食品安全工作。

2、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培训合格证明后方能上岗。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有培训记录备查;定期检查个人卫生情况,使其符合《食品安全法》相应的卫生要求。

3.建立健全进销货台帐制度和索票索证制度,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采购、不销售、不制售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品;随时检查每批上架食品的标签标识,保证内容规范完整;及时清理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发现不合格食品,立即下架并向工商部门报告,采取措施防止流向消费者。4.要建立食品采购进货查验制度。采购人员必须经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具有鉴别各类食品卫生质量的知识和技能;按《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进行索证、验证。

5.直接接触散装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须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操作时带口罩、手套和帽子,不准佩带戒指、手 镯、手表等饰物,不得留长指甲、染指甲,工作服应盖住外衣,头发不得露于帽外,手部有外伤应临时调离岗位。从业人员工作时不准吸烟、吃食物或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不准穿工作服上厕所或远离工作场所。个人的衣物、药品、化妆品等不得存放在食品贮存区及经营区内。

6.食品包装物、食品用工具和容器应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重复使用的容器要防止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并有专人负责清洗、消毒。

7.食品展卖区与非食品展卖区应分开并有明显标志,食品不得与其他非食品商品混放,食品区不得经营与食品无关的物品。

8.散装熟食品、散装粮食、定型包装食品、蔬菜水果、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等要分区布置,生熟食品、干湿食品应防止交叉污染。

9.预包装食品的产品标签内容应符合有关规定,食品标签不得与包装容器分开,不得模糊或脱落,生产日期与保质期在同一包装上;有中文标识,标出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批号或代号、规格、配方或主要成分、保质期限、食用方法并符合有关规定。产品标签、说明书不得有夸大或虚假的宣传内容。

10.散装食品必须有防尘材料遮盖,并设有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设专人负责销售,并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及包装服务,散装食品在适当的显著位置上标有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等;标识内容必须与生产者出厂时的标注相一致,严禁更改原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严禁与不同生产日期的食品混装销售。

11.销售冷藏食品应按规定条件存放和展示、销售的需冷藏(冷藏温度为0℃~10℃)或冷冻(冷冻温度为-18℃以下)的食品,应置于相应条件下,并有明确的温度显示。12.销售冰冻水产品,应陈列于冰盘(箱)内,与其它食品隔开,温度控制在0~5℃;严禁用化学药剂保鲜。13.超过保质期限或准备退货的食品应存放在固定位置、设明显标志并及时下架和撤出展卖场所。

附件:

(一)、进货查验制度

1、对采购的食品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履行检查义务,检查食品感官质量和标签;查验是否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禁止销售的食品;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2、属于进口食品的,查验进口食品的合法证明。

3、属于生鲜食品的,查验检验检疫等上市凭证资料是否相符。

(二)、索证索票制度

1、索证:进货时按规定向生产厂家或上级供货商索取“一照二证一报告”。即索取有效期内的营业执照、食品生 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等证件和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对生产厂家或上级批发企业的上述证照及时更新,以保证在有效期内。经营进口食品的,索取进口食品的合法证明。

2、索票:进货时索取载有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的进货票据。即经营预包装食品的应索取按照省工商局统一样式,运用电子台帐软件开具的供货凭证;经营生鲜食品的应索取检验检疫等上市凭证资料。

3、食品索证索票后,在指定场所显要位置予以公示,供消费者进行查询及有关部门进行检查。

(三)、进销货台账制度

1、建立食品进销货台帐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供货商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票据。

2、按照供货商、供货时间、商品类别等不同,将供货凭证进行分类整理装订。

3、进销货台帐记录应当真实,不得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四)、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

1、发现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立即停止经营,下架单独存放,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将有关情况报告辖区工商机关。

2、在接到有关部门关于不合格食品退市通知后,及时 按规定立即处理,并协助食品生产者执行食品召回制度。

3、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主动将其退出市场,并做好相关记录。

(五)、消费投诉处理制度

1、在经营场所设立相应机构和人员,处理本经营场所发生的消费者食品投诉。提供食品时向消费者提供有关销售凭证,作出特殊承诺的提供书面凭证。

2、确定受理后,对消费者的具体投诉内容和要求进行登记、做好投诉人姓名、住址、邮政编码、联系方式、购买食品的日期、品名、牌号、规格、数量、计量、价格、受损害情况、消费者的要求等相关内容的登记记录,并由投诉人签字盖章,将投诉人提供的凭证和有关材料复印存档。

3、受理消费者食品投诉后,指定具体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处理,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负责调查人员首先将企业自身情况调查清楚,结合投诉人意见,分清责任。经营者责任的,按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约定应当给消费者退货、换货、赔偿的,及时给消费者解决;经营者没有责任,认真向消费者解释清楚。

商店名称:

责任人:

篇8: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在新形势下, 要确保动物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 必须从源头抓起, 从生产养殖环节到屠宰加工终端环节, 全方位加强监管, 强化执法, 规范行业自律。

1 养殖源头监管

1.1 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

推进标准化养殖, 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和组建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能有效做到统一管理、统一用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 防止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 有利于对滥用药物和违禁药物使用行为的监管, 通过建立饲养到销售全过程的养殖档案制度和网络监控系统, 达到可追溯目的,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1.2 大力推进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和畜产品品牌“放心

产品”认定。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和畜产品品牌“放心产品”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实施意见》有关规定和要求严格认定, 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安全, 因而, 大力推进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和畜产品品牌“放心产品”认定, 有利于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3 加快推进畜禽标识与疫病追溯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 开发整合系统管理软件资源, 全面提高牲畜二维码标识的佩戴率, 加快推进畜禽标识与疫病追溯体系建设, 达到可追溯目的, 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2 投入品监管

2.1 饲料监管

饲料安全是动物产品安全的基础, 是源头监管的重要内容。依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对生产企业、经营单位加强监管力度, 不定期开展饲料检查和抽样工作。同时, 加大对假冒伪劣饲料查处力度, 规范饲料行业的准入, 建好饲料质量检测各项指标及进货购销台账等档案, 从源头上保障饲料质量安全。

2.2 兽药监管

一是加强对兽药生产企业的管理, 严格按照兽药生产标准 (GMP) 执行,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二是规范兽药市场秩序。打击和取缔禁用药品、非法兽用生物制品和未经许可的进口兽药, 兽药经营企业应按照《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 建立购销记录和诊疗处方。三是对兽药经营企业按照GSP质量管理要求升级管理。四是广泛宣传《兽药管理条例》, 指导养殖户用药规范, 自觉抵制违禁药品使用, 增强药物停药期概念和意识。

2.3 添加剂的监管

添加剂的投入是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性因素, 所以需加强对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和销售经营户的日常监管, 加大饲料添加剂的抽查和检验数量, 扩大检查范围, 要求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完善原料进货和成品销售台账、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 要求销售经营户完善进货和销售台账, 签订经营承诺书。

2.4 养殖户使用投入品档案的完善、药残的监控

对养殖场进行日常监管, 除要求严格的消毒、防疫和排污设施建设外, 还要求养殖场做好、完善养殖档案, 加大对养殖场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尿液等的数量、范围检测, 提高抽检比例。

3 屠宰环节监管

3.1 规范屠宰准入与检测

进场屠宰动物进入屠宰场, 必须向动物检疫站报验, 经查三证 (动物检疫证明、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免疫标识) 、验物合格 (临床健康的动物) 后方可进场。待宰动物还须进行每批抽检, 检测重点以“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药物残留为主, 抽检数量按当天屠宰量的一定比例抽检。若发现涉嫌违规的, 经确诊, 追溯生产源头, 对不合格的动物实行无害化处理。

3.2 规范屠宰检疫

严格按照《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规定操作, 实施宰前检疫和屠宰现场同步检疫, 按规定项目检疫。检疫合格的出场, 检出的不合格动物及其产品作无害化处理;重大动物疫情严格按规定要求处置。

3.3 规范屠宰记录

屠宰数量、检疫记录、各种屠宰检疫报表以及无害化处理等情况必须做好台账记录, 及时按规定汇总, 并存档保存。

3.4 病害动物及其产品安全处理监督管理

加大对屠宰场、规模养殖场和畜禽交易市场监督检查力度, 加强对屠宰场检出的、规模养殖场和交易市场出现的病死和死因不明的动物动物屠宰检疫是动物检疫

如部门对屠宰的动物实施的宰前检疫、宰后检验。实施屠宰检疫何播和扩散的有效手是防止动物传染病、段寄, 是保证肉生虫病传做︵河北D品卫生质量, 保障人民OI: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群众食, 做肉好省廊坊10.396好十疫分监屠重管宰要工场。作的怎呢检样?疫才笔监能者督做根管好据理屠多工宰年作检的屠动市9/J.I工作经验, 认为应该做好一下几宰马物卫生SSN.点11: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核

检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要求, 对屠宰场动物防疫条件进行量化打分和风险评级, 防艳侠监督所671-60疫, 廊27.2疫条件合格的发放《动物防疫条监06坊013.0通知书件合格证, 监督屠宰场进行限期整》, 不合格的下发整改管5000︶4.025改条屠, 件宰经合场整格的改证动合》物格后防发方疫放可条《经件动营符物, 合确防要保疫

工求。

作2严格屠宰场检疫监管对防疫条件合格的屠宰场

全面实施派驻官方兽医制度, 合理设置屠宰检疫岗位,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与驻场官方兽医签

订责任状, 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河北省猪牛羊禽屠宰检疫操作规范》, 切实把好“四关”, 即:动物入场关、待宰关、同步检疫关和宰后处理关。动物入场时, 官方兽医认真查验检疫证明是否规范且在有效期内, 证物是否相符, 耳标 (猪、牛、羊) 佩戴是否齐全, 是否持有瘦肉精 (猪、牛、羊) 检测报告或未使用瘦肉精保证书。动物屠宰前逐头查验待宰动物健康状况, 按规定进行“瘦肉精” (猪、牛、羊) 抽检, 经检查合格的方可进行屠宰。屠宰检疫应坚持做到随宰随检, 有宰必检, 不漏检, 不误检。经检疫合格的, 官方兽医依法

和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的监督管理。

3.5 规范出证

严格按规定出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做到有据可查。全面推广电子出证系统的使用, 有效的、快速的做到动物产品的可追溯体系建设。

3.6 建立完善的制度和高素质的工作队伍

屠宰企业应配备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检疫设施、仪器设备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具备检疫资格、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动物检疫人员。同时建立有完善的制度, 规范屠宰检疫操作。通过培训和再深造, 提高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整体形象。

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不合格的, 监督屠宰场对病死动物、病害动物产品严格按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做好畜禽标识的回收和屠宰检疫各项记录的填写, 并监督和指导屠宰场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屠宰场各环节的消毒工作, 有效保证出场肉品的卫生安全。

3严格屠宰场无害化处理监管

监督屠宰场严格落实无害化处理制度, 建立完善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设备设施, 对检出的病害动物及其产品, 监督屠宰场严格执行“四不准, 一处理”, 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 严格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 严防病害动物产品进入流通环节。

4 严格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一是加大对屠宰企业违规查处力度,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对不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不索证索票、不做“瘦肉精”自检等违规行为, 依法做出严厉处罚。二是加强对辖区内动物贩运户及肉产品经营户管理, 督促其签订《承诺书》, 承诺凡进入定点屠宰场的猪、牛、羊、禽必须佩带动物标识并持有有效证明, 肉品经营户销售肉品时必须持有有效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严禁无证销售。三是加大各环节监督检查力度, 严肃查处屠宰、运输、经营环节动物卫生违法行为, 加大对农贸市场、超市、肉品经营户检查力度频次, 实行严格的查证验物制度, 对无检疫证明检疫标识的, 一律不准出售, 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出售病死肉的违法行为。坚决杜绝未经检疫、病死、注水、掺假肉品上市, 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情的传播。

5 严格驻场官方兽医的培训和管理

驻场官方兽医是屠宰检疫工作的具体实施者, 也是做好屠宰检疫的关键, 必须是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并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才能上岗。驻场官方兽医必须要有责任心, 能吃苦耐劳, 能坚持原则。对驻场官方兽医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理论和现场检疫技术的培训, 并定期轮岗, 同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考核, 对爱岗敬业的要给予表扬;对没有责任心、玩忽职守的要给予批评、教育, 对造成不良后果的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停岗培训甚至撤销官方兽医资格的处分, 切实提高驻场官方兽医的素质和工作责任心, 为动物屠宰检疫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保障。

4督促动物及其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

上一篇:人教版一年级音乐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风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