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旗帜

2024-07-06

永不褪色的旗帜(共6篇)

篇1:永不褪色的旗帜

永不褪色的旗帜

一位诗人曾这样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壮大,成就了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他使我们有了一柄铁锤,能砸开所有的锁链,有了一把银镰,能聚拢遍地的收成。”

—— 题记

从鸦片战争的爆发到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从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到卢沟桥事变„„伟大的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灾难深重,国家任人宰割,人民蒙屈受辱。于是在江南的风雨中,南湖的湖面上,飘荡着一只小船,一群仁人志士、热血青年在灯光下,讨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至此一面由红色的旗面和黄色的锤子、镰刀构成的旗帜被高高举起。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风雨飘渺的年代成立了。

从井冈山到开辟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共苏区,从土地革命到万里长征,从八年抗日到转战陕北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这支党的队伍经历了不曾想象的挫折与磨难,不断地转危为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于是1949年10月1日这条东方巨龙终于喷出了火红的火焰,红透了整个世界。从此以后中国人昂首挺胸,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谁也不会忘记,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完成,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十年文革,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我们依然从一个破落不堪的穷国跃居成为世界二号经济强国。为什么在短短六十几年内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那是因为我们的党。因为我们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

如今我们站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可以看到金菊含笑,闻到硕果飘香。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一个农村的孩子,虽然没有各位领导高瞻远瞩般体会的那么深刻,但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已让我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过去,农村的道路一遇刮风下雨,就成了尘土和泥泞的滋生地,祖祖辈辈吃水也靠肩挑手提。现在的农村有了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

泥大道,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而这发生的一切单单只是农村的发展,谁曾想到有多少乡镇变成了城市。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三年了,但我们的党依然没有忘记汶川的重建工作。回想起三年前的汶川地震,着实让人心中颤动,它融入了多少血与泪。地震发生还不到二十四小时,党的队伍就进入了灾区进行抢救。震后重建中“群众的需要就是命令!”中央军委更是一声令下,一支支不久前才从灾区撤离的部队再次紧急出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几千名官兵轮流驾驶着车辆,在充斥着余震、冰雪、大雾的道路上颠簸起伏,勇敢前行,只为群众送去必需品。官兵们更是严守纪律,坚决不给地方政府和群众添麻烦。在汶川,每天都有部分车队卸载后就地宿营。数九隆冬,官兵们婉言谢绝地方政府和群众留宿的好意,裹着被子和大衣往车厢里一钻,打几个盹就过了一夜。我们的党不仅仅只是发展国家的经济让人民过上好生活,当人民遇到困难时也更是冲到了最前面。这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权益个党。

如今红歌处处响起,响彻大江南北,而我们所拥戴的党,就是一股催人奋进、催人跋涉的风,是一股震撼乾坤、激荡天地的浩然大风,他是飘扬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进步道路上的一面永不褪色的鲜红旗帜!

90年风雨兼程,90年岁月如歌。不负的是岁月,成就的是辉煌。峥嵘的岁月,积淀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

我们回顾共中国共产党波澜的九十年风雨历程,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骄傲与自豪。90年虽已随风散去,但炎黄子孙心中的鲜红旗帜永远高高飘扬,我们爱她,敬她,赞她,更愿意为她献出自己的全部青春。党啊!您那火红的旗帜将永远飘扬,您的万丈光芒将永远普照大地。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征文比赛参赛作品

永不退色的旗帜

学院:美术学院

班级:09级美术教育油画二班

姓名:宋文惠

联系方式:***

篇2:永不褪色的旗帜

晋华实验学校 69班 张梦琦

一双草鞋,一履戎装,走过了漫漫长征路;一粒黄豆,一片树皮,一个草根,填饱了战士们的空腹。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有着坚持,有着毅力,有着永不言败的精神!

抬头,望向窗外,只见一面旗帜飘荡在风中。多么鲜亮的颜色啊——那是我们的五星红旗,是战士们誓死捍卫的,用鲜血染成的五星红旗!

四渡赤水、铁索飞渡、爬雪山、过草地,哪怕再艰难,再饥饿,那面旗帜也从未倒下过,为的是什么?为的是给后面的同志一个信念:胜利就在前方,坚持住,不放弃!让我们携手共进,就一定会解放全中国。

这就好比是我们现在的班集体,班委就是旗帜,引领我们前进,我们的责任就是互相团结,跟紧大部队。

那一次的拔河比赛,至今我还历历在目。

一声哨响,双方展开了拉锯战,都使出浑身解数,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赛况十分激烈,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而双方仍旧僵持不下,眼看着一大半的绳子已落入对方手中,同学一个个都垂头丧气。

“大家坚持住,不要放弃,相信我们一定能取得成功的,胜利就在前方。”班长的声音突然冲了出来。虽不响亮,却击荡我们每个人的心上。只见她满头大汗,死死的拽住绳子,使劲的拉着,同学们昂起头,大声呼喊着:“我们可以!”

最后我们不负众望,拔得头筹。

我想,在他们艰难地走完那二万五千里的征程后,他们一定高高举起手中的那面旗帜,让它在风中骄傲地飘扬!

五星红旗依旧在风中狂舞,它象征着我们的祖国已从千年沉睡中苏醒。它那鲜艳的红,不正是我们祖国现今繁荣的样子吗?

我们也要永存心中的信念,成为国家栋梁,让这面五星红旗屹立不倒!

五星红旗继续飘荡着...那段峥嵘岁月我们不敢忘,也不能忘。

让我们永远铭记那段红色记忆,学习他们永不放弃的革命精神。从先辈们的手中接过那面旗帜,守护它,传承它,让它永不陨落,永不褪色!

辅导教师 王丽霞

红 色 信 念

晋华实验学校 69

班 仇一絮

红,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红是鲜血的颜色,红是革命的颜色,红是胜利的颜色。

走进红色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图片,红军战士们互帮互助,战友情深,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关怀友爱的团结精神吗?

我看到了战士们飞夺泸定桥,他们光着脚爬铁索,不仅要躲过敌人的子弹,还要对其攻击。他们采用各种姿势爬铁索,但是他们的旗帜从未倒下!

我看到了战士们曾经穿过的草鞋,没有鞋帮,他们就是穿着这样的鞋走过了漫漫长征路!

我看到了胜利在望。领导人和红军战士们拄着木棍走出草地,他们脸上挂着欣喜的表情,他们乐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应该。

在丰衣足食的今天,大多数人为满足虚荣心,追求名牌,盲目攀比;吃饭时挑肥拣瘦,浪费粮食;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打算放弃,半途而废。可是仔细想想,红军战士们有过吗?

他们遇到困难,不妥协,不退缩,不放弃。他们坚强面对,百折不挠。只为一个信念:解放全中国!

红军战士们为了我们能够过上好日子,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他们用心血换来的!

在我跑步坚持不下来时,我会想起红军长征,咬牙坚持;在我练功练得遍体鳞伤时,我会想起红军长征,继续练习;在我遇到难题时,我会想起红军长征,刻苦钻研。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难题,比起红军长征,这简直微不足道。我要认准目标,信念不移,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人生就是一段长征,人生路就是长征路,在路途中,我要当勇敢的红军,即使路上充满荆棘和野刺,我都不会放弃。心中拥有信念,一切都不可阻碍我前进的道路。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亚洲则国雄于亚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传递红色精神,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出精彩的明天!

辅导教师 王丽霞

心中的火苗

晋华实验学校67班 郭江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题记

长征——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红军长征从1934—1936年,两年的时间,两万五千里的征程。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就是我们的星星之火,是他们燃烧自己,燃烧大地,为祖国带来光明,为祖国带来希望!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他们抱着必胜的决心,他们从开始的9万红军大部队,在经历了两万五千里艰难远征后,却仅仅剩下零零散散的1万多人。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是啊!人可能会奉献一生也可能碌碌无为。那么,在这两者之间,你又会选择哪一个呢?红军选择了燃烧,他们选择了奉献自己的生命,为百姓赢得解放,为祖国赢得光明。他们经历千般挫折,万般磨难,最终取得胜利,解放了我们千百万劳动人民,可大家想想,他们这么地拼命,又是在为谁辛苦,为谁甜呢?

没错,是为了千百万的劳苦大众,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刻吃树皮,草根,甚至牛皮带。更有部分同志连简陋的草鞋都没有,他们光着脚在前进。可我们现在呢?铺张浪费,奢侈,饭菜不合口味就倒掉,馒头吃不了就扔掉„„我们这样怎么对得起农民伯伯的辛苦,怎么对得起红军战士们的努力呢?这样的我们岂不是让红军战士白白牺牲了吗?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哪怕将来只为国家做一丁点的贡献,那也算不辜负他们了。我们应该学习他们那种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应该向他们一样懂得牺牲,懂得奉献自我。不要让他们的牺牲失去价值,让他们的希望破灭。他们还没完成的,就让我们去代替他们完成。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我们要时刻记住,红军战士是在为谁辛苦,是在为谁而拼搏,让我们心中的火苗释放,让他们燃烧起来,让我们踏上自己的长征之路吧!

辅导教师 董启民

长征,仍在继续

晋华实验学校69班 李沐蓉

匆匆岁月,容不得你虚度光阴;漫漫长征,只允许你燃烧信念!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那是用生命谱写的奇迹,那是用鲜血铸就的辉煌。红军,他们经历的是沼泽地的泥泞、爬雪山的寒冷、荆棘路的寸步难行、泸定桥的枪林弹雨,更有接二连三失去战友的悲痛。但这依旧不能阻挡他们的步伐,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向前,向前,解放全中国!

曾经,他们的身影在风雨中不断晃动,他们的步伐在磨难中更加坚定,他们的信念在前进中不断燃烧。他们用那看似无比瘦弱的肩膀,支撑起整个国家的命运,背负着整个民族的兴亡。

现今,我们可曾再失败后继续义无反顾的前进;可曾在拔河比赛中用尽全身力气,只为同学的欢呼和老师的笑容;可曾在长跑最后几十米时尽力冲刺,只为心中的那个声音:不能输。

红军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坚持,他们信念,他们无惧,他们乐观。他们有自己的骄傲,一种作为红军的骄傲,一种能为中国奋斗的骄傲,一种能为全民族奉献的骄傲。这种骄傲深深的刻在他们的灵魂中。

我们,应该在浪费粮食时,想到他们在粮食短缺时所吃的食物;应该在追求名牌时,想到他们仅用草鞋“丈量天涯”;更应在即将放弃时,想到他们的伤疤。

他们在长征时,也曾高举着一面旗帜。那面旗帜永不倒下,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人在,信念在,旗帜就不倒。而我们每个人,也要在心中树立一面旗帜,坚定并努力地向它迈进。

学习也如同长征,红军在长征时难道想过他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了吗?不,他们没有。他们只知道自己在战斗,在为全中国战斗,在为全体人民解放而战斗。而我们学习只是为了我们自己,并不是为了老师,为了父母。仅是做到这儿就抱怨,那么将来怎么为社会,为国家甘愿献出自己的力量呢?

红军,这些平凡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他们,是最美的人。

路是大地上一道难愈的伤痕,因此人生的每一步都是隐隐的痛,但我们依旧在前进。!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长征,我们仍旧在继续。

辅导教师 王丽霞

记忆中的那抹红色

晋华实验学校 72班 孟王芯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片月饼一片情哪,爷爷是个老红军哪,爷爷待我亲又亲哪,我为爷爷唱歌谣啊,献给爷爷一片心哪。”

又是一个团圆节,一曲动人的歌谣却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的思绪也随之飘扬。

同学们你们可曾记得那被鲜血染红的南京吗? 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广场上那个醒目的数字“300000”时刻在敲打着我们的心,要我们每一个同胞“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年仅19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在一次爆破任务中,连队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由于所在位置开阔,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

一位年过半百的炊事班长,为了让患病的几个小战士吃到足够的食物,宁愿自己啃他们吃剩的鱼骨头,喝漂着一点菜叶的所谓的野菜汤,最后饿晕在钓鱼的小水沟边。他为了革命,为了长征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

当我和家人幸福的坐在月下吃着月饼赏月时,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生活在天堂里呀!我们拥有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幸福生活,是多少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呀!正是那无数的中华儿女为我们谱写了胜利的篇章,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大地,才换了我们今天的团圆与幸福。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也有可能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失败。有的时候,我们因为学习方法不恰当而成绩落后;因实力不足而在比赛中失利;因自己的错误受到同学、朋友的冷落等等。这些时候我们都不能灰心失望,甚至放弃自己,因为长征途中红军叔叔面对那么多艰难险阻都能克服,我们所面对的失败和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总结教训、及时调整自己、坚持不懈,一定能像红军战士们一样,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篇3:永不褪色的雷锋精神

雷锋,一个年仅22岁的普通解放军战士,在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他的名字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为传颂。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回忆雷锋

1940年出生的雷锋有着一个坎坷的童年。母亲遭恶霸凌辱被迫悬梁自尽后,年仅7岁的雷锋成了一个孤儿,吃了上顿没下顿。乡亲们都很愿意帮助他,但雷锋常常触景生情,看到别人的孩子有母亲做饭,自己却孤苦伶仃,后来宁可饿着,也不肯到外面去吃饭。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政权给了他无尽的关爱,雷锋得以走进了明亮的小学课堂。

在龙迥塘小学的第一堂课,雷锋向语文老师请教,一笔一画在作业本上写下“毛主席万岁”。这个年仅10岁的儿童,从心底里感谢毛泽东主席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

1956年夏,雷锋小学毕业。湖南雷锋纪念馆至今仍珍藏着雷锋在当年7月15日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系着红领巾、穿着白衬衣的雷锋说:“我小学毕业了,将来,我要响应党的号召当一名新式农民,驾驶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类英雄。同学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竞赛吧!”

1958年春天,长沙决定在望城沩水河畔围垦起来的团山湖开办一个农场,让荒芜的湖沼地变成鱼米之乡。雷锋拿出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20元钱,捐给农场购买拖拉机,共青团望城县委为此发给他一张“热情捐献人民币二十元整”证书以资表彰。时任望城县的领导当即决定,让雷锋去学开拖拉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高等小学”文化的雷锋苦学了一个多星期,就可以熟练地开着拖拉机驰骋在田野上。雷锋是长沙市望城第一名拖拉机手,这是当时万众瞩目的工作!

治理沩水工程的数月间,雷锋除了开拖拉机,诗歌创作也有了新的收获。在《雷锋心语》一书中,就收录到他在这段时间写的7篇诗作。其中《啄木鸟》诗情中蕴含着理,音韵中搏动着心:

把自己当作啄木鸟吧!/用辛勤而艰苦的劳动,/为万木除病灭害,/使树长得挺拔参天,/绿化原野,/造福人类!

1958年,雷锋还写下处女作小说《茵茵》。可惜雷锋的诗歌与小说创作并没有延续下去,他的天资聪颖和满腔热血都倾注在日记上。

一位作家曾感慨:“《雷锋日记》曾激扬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也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修辞。”

1958年9月,雷锋离开长沙,开始了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当他再次归来,已经变成一座伟岸的塑像。

入伍后的雷锋,在部队的大熔炉中百炼成钢,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渐渐地,“雷锋”成了助人为乐、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

年轻的雷锋,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他生前所在部队,被百姓称为雷锋团和雷锋班。如今,雷锋班的战士们依然沿用雷锋生前所开的账户以他的名义为灾区和有困难的人捐款,每年去孤儿院为孩子们过生日。在部队门前的雷锋像下,总会有人不断地摆放上鲜花。

雷锋是崇高的,也是平凡的。在湖南雷锋纪念馆参观,游客从文物陈列中能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雷锋。他爱拍照片,骑过摩托车,穿过皮夹克,戴过进口手表,朦胧中喜欢过异性朋友。

而今,定格在一张张老照片里的雷锋,是那张年轻的面孔。

雷锋就在你我身旁

回忆起雷锋这个名字,在大多数80后、90后眼里,或许已经相当模糊而陌生了。提起雷锋,在他们脑海中,可能只是品德教育课上偶尔被提及的一个名字,画册上永远年轻的灿烂笑容。很少有人去想雷锋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也很难理解这样一个影响过几代人的榜样,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代表着怎样的一种精神传承?

这种疏离感可以理解。时代的急速变迁,让年轻一代与那个时代产生了代沟,也让雷锋身上的那些历史烙印,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如果我们抹去附着于雷锋身上的时代印迹,便会发现,那个身高只有1.54米的小个子男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几代人的榜样,是因为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与接受的价值,一种不乏理想色彩的道德认同。它体现着文化传统对奉献精神和崇高理想的追求,远不是一句“过时”或者“迂腐”就能打碎砸烂的;雷锋精神所涵盖的那些内在东西,并不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失去现实意义。

多年来,我们将雷锋当作圣洁的道德偶像,高高供奉,须仰望才见。以至于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提起雷锋,立刻会联想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无私、舍身忘我等形象。因为过于脱离现实,年轻人也就觉得与自己不相干了。

毋庸置疑,这30年来超速发展的中国,也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当下的人们,每每会对今天产生焦虑,会对未来感到迷惘。在一个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道德溃败案件时有上演的社会中,人们是多么渴望能够找到某种精神支柱,给希望以支撑,给堕落以救赎。然而,当我们一旦以曾经的那些榜样的行为要求我们自己时,相当数量的人又因其过于崇高而躲避。

这就形成了某种分裂状态:一方面,我们习惯站在道德高地上,舞动理想主义的大棒,以圣贤标准苛求他人;另一方面,我们又会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原谅自己,只律人不律己。当面对老人摔倒无人相扶、孩子被碾于车轮下无人相救时,我们会表现得义愤填膺,却不去躬身自省、扪心自问:如果我在场,会不会挺身而出?

事实上,雷锋并非那么不近人情,那么高高在上。不以善小而不为,恰恰是雷锋精神的基石。雷锋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就说,雷锋不是大人物,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的可贵之处是心怀感恩,有大爱,把爱给大家,爱所有的人。

这种“爱”是每个人都曾耳闻目睹、亲身感知到的——当你拎着东西走向电梯,有人为你打开门;当你穿行马路,有人停下车让你先行;当你遗失了手机,有人为你找回来。我们都不标榜崇高,只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去做寻常事,关照他人,播撒爱意。当这些“小爱”慢慢扩散开来,传递下去,就汇聚成了雷锋精神。

任何一种精神,只有与现实对接,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再高远的道德诉求,也都需最基础的底线做支撑。雷锋不是圣坛上的道德偶像,不需要仰望;学习雷锋,更不是强制性的道德苦差,而是希望它能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行为自觉。学雷锋,并不苛求每个人都做出惊天动地的道德壮举。日常生活中,多为别人考虑一点、对弱者报以同情和鼓励、向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点滴之间,你便靠近了那个伟大的灵魂。

我们不能立刻消除环境污染,却可以少开一天车,为减少尾气作点儿贡献;我们也无法一下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却可以做些微公益,为他们捐赠一顿午餐;我们做不到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却可以不越底线,举手之劳,予人方便。平凡的你我,或许没有能力建构这个时代的道德天际线,却可以集众多“一己之善”,来守卫道德良知的底线。正是在这样的守卫中,雷锋精神穿越了时代、身份、地位的差异,融入每个人的身心,温暖世界,让生活有所不同。

乔安山理解的雷锋是“一直做好事,平凡的小事做多了,也就成了大事”。事实上,也很少有人会在一开始就想到“要做一辈子好事”,他们只是执著于一件事,从中感受到了快乐,才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的。

我们所要追寻的雷锋精神,其实就是力所能及地助人、点滴之间的奉献、持之以恒的坚守。

雷锋语录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分黑暗?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么我甘愿做这样的“傻子”。

★我们要永远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篇4:马淑清 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共青农场“五老”之一的马淑清动情地说:“我们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黑土地,但我们青春无悔,因为这段经历给我们留下了一辈子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在老人眼里,共青农场已不仅仅是产粮的北大仓之一,而且更是一种精神的诞生地。

“告别了母亲,背起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穿过那无边的原野,越过那重重山岗,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边疆,勇敢地向困难进军!……”采访结束,马淑清夫妇主动向记者唱起那气势磅礴的歌曲《青年垦荒队队歌》。歌声中,记者仿佛看到一批批年轻人告别父老乡亲,跨过万水千山,来到偏远的北大荒的身影……

哭成一团的第一个春节

2013年3月初,到北大荒垦荒58年后的马淑清重返故乡哈尔滨。她说,有些不敢踏上哈尔滨的土地了。“火车驶进月台,心跳得厉害。”

重回哈尔滨,马淑清寻找一直尘封在心底的最深记忆。“我最想见见当年我的垦荒启蒙老师沙启彦。”经过有关部门的努力,马淑清敲开了沙启彦家的门。开门的那一刹那,两位老人足足怔了一分钟,“小马,你可老了啊!”“沙老师我可找到你了!”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又哭又笑,两位老人半小时的谈话,始终没离开过“北大荒”的字眼……

1955年,北大荒成为全国志愿垦荒青年向往的圣地。当年,与马淑清一样先后来到这里垦荒的全国志愿垦荒队青年达2602名。据马淑清介绍,她所在的哈尔滨市南岗区报名赴萝北垦荒的青年超过700人,而被批准成行者不到十分之一。马淑清是当年12月由哈尔滨市来到萝北开垦荒原的。马淑清来的理由很简单:“全国人民都来建设黑龙江,自己是黑龙江本地人,更不能落后,不能等闲视之。再说当时北大荒田土地在睡大觉,而好多人家里很困难,粮食不够吃。”

马淑清讲,当年团组织选拔垦荒队员的条件之“苛刻”,“南岗区团区委对每个递交申请书的青年都讲明了北大荒的艰苦,本人同意还不行,还要家访,家里人同意了,还要排除是家里惟一劳动力的青年”。经过选拔的青年还要在大会小会上表决心,意志动摇的也不能去。马淑清说:“我被办事处的沙启彦老师看中了,作为南岗区两个骨干之一,另一个李兆麟将军的女儿李石——后来成了沙启彦老师的妻子,她大我几岁。当时很多身边的小姐妹都退缩了,十来个姐妹中,只有我和李石成行了。”

经过一天一宿的路程到达萝北荒原,马淑清这些起先还高兴的小青年一到目的地傻眼了,真是一片大荒原,没有房子、没有路,什么都没有。“当晚,我们就住在先期来到北大荒的北京、天津垦荒队为我们挖好的地洞里。地洞上边搭了两片草帘子,后来才知道那叫地窨子,睡在用草铺成的大通炕上,地窨子门是一块大木板挡上的,晚上顺着木板往屋里灌风。外面刮大风,里面刮小风。吐一口唾沫到地上,一下子就成了冰渣了。”

马淑清说,初到北大荒的日子里,就住在这样的地窨子里。“生活上困难只要不怕辛苦便可以解决,可最让你恐惧的是夜晚,每到夜晚狼会在我们附近转圈叫,听得我们这群小青年毛骨悚然,有的女垦荒队员吓得用被子捂着脸直哭。可是就这样,我们这些队员当时愣是没有一个想要回家的。因为我们要相互比啊,谁说要走要回哈尔滨,那是要丢一辈子人的,以后在儿孙面前是抬不起头来的。”

马淑清所在的三大队后来住的房子都是萝北老乡上冻前给盖好的土房,“中间没有间壁墙,炕上铺上草就睡人了。由于房子盖得晚,四面漏风,油灯点上就被风吹灭了,风刮得都点不着。屋里用大铁桶做炉子,烧木头。当炉子烧起来时屋里的冻地都化了,屋地就变成海绵地,晚上睡觉把鞋脱了,穿着棉衣、棉裤,盖上被子睡觉,头上还戴着狗皮帽子睡觉。第二天早晨醒来,屋地上、被子上一层浮雪,眉毛、头发上挂满了白霜,盖了一宿的棉被冻成了梆梆硬的冰坨”。

从1955年12月开始,为了来年建房子,“我们整天奔波忙碌上山伐木,全体队员都去”。白天,男队员伐木,女队员负责做饭、清雪、劈柴火。队员不到20岁的年纪,没有劈过大的木头,一斧头挥下去,木头纹丝不变,连续劈几次后大木头仍是没变化,把斧子一丢跑到一边哭,哭过后回来拎起斧子继续劈。马淑清看到这样的场景,自己也偷偷地抹泪。“因为没有运输力量,我们只能是人拉、人抬、人扛,同时为了取暖,每天还得扛运烧柴。我们来时的北大荒比现在要冷得多,每天气温都是在零下36℃~42℃,真是水滴成冰,而且由于荒原经常下大雪,刮西北风,人感到特别的冷,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我们每天照常上山伐木、拉烧柴。”

很快,1956年春节就在眼前。“我们垦荒队500多人到达萝北什么都没有,当时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盼过年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在这时,哈尔滨市政府、团市委派来慰问团,我们都特别高兴,就像见到亲人一样。”

她还清晰记得,在北大荒过第一个春节前,哈尔滨市政府、团市委派来慰问团。当时他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都特别高兴,连蹦带跳,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慰问团鼓励他们要克服困难,并带来家乡人民的问候,同时带来的还有慰问品和慰问金:桔瓣糖、冻梨,还有每人5角钱。

大家一个劲跟慰问团打听家乡情况、国家情况,是不是还会有其他垦荒队员过来。慰问团代表一边回答着,一边说:“家乡人民很惦念你们啊,陆续还会有垦荒队员来跟大家会合。你们要扎根在这里,更要有信心把这荒原变成粮仓,你们现在是在艰苦中炼钢,在炼钢中不能当逃兵。”

“当时甭提多高兴了,心里暖洋洋的。那5角钱放在我兜里,一放就是半年多。到了1956年的四五月份,我们几个小姐妹商量,将5角钱托人从嘟噜河小卖部买了些咸菜,大家一扫而光,别提吃得多美了。男同志买回来的香烟大家轮着抽,真美啊!”马淑清每每想起总觉得回味无穷,她说那时的“咸菜就大饼子”比现在的香肠还要香。

送走慰问团,大家迎来在萝北的第一个新年,500多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聚在一起包饺子。“包饺子,连擀面杖也找不到一根,就用玻璃瓶子擀面。没有面板,就找一块铁板,再找一床干净的床单铺在上面,就在上面擀面。”于是,大家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面皮,一手按着床单不滑动。原本很熟练擀面的马淑清一下子手生起来,毕竟此前没有如此操作过,动作不听指挥。擀的面皮儿自然不好看,又厚又长,像牛舌头,于是再加工,一擀又破了个洞。看到大家的“杰作”差不多,边笑边摇头。包的饺子像梨,不像家里包得像小船儿,肉馅调皮地从破裂处钻了出来,真是“露馅”。马淑清说:“包出啥形状的都有,最后煮出来的饺子都成馄饨了。即便这样大家伙也吃得精光,这顿饺子在往后这么多年对我来说也是吃过最香的一顿。”

春节开联欢会,结果哭声一片。“有些队员想家就哭。领导说:‘不能哭,要哭别在人前哭、你在被窝里哭。’谁哭了也不准去劝,一劝都哭了起来。我也哭了,哭成一团。我们当时给家里写信,报喜不报忧,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啃老,向家里要钱,我们在信里说在这里生活得很好,不用挂念。”

三年不拿国家一分钱工资,惟一的福利就是过年时5角的“压岁钱”,自己吃糠皮、豆饼、野菜,把打下的粮食如数上交国库。到北大荒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每人发了两块月饼作为奖励。“是白糖与花生馅的。男生站着吃完了,我咬了一口——特别香,没舍得一次性吃完,用纸包起来放在口袋里,干活最累的时候咬一口,不知不觉吃了一块半。半个月后想吃的时候,去打开包装纸,发现那半块月饼长毛了,我后悔死了,伤心地哭了。一个大姐说,哭什么,不及时吃,也怪不得长毛。”老人笑着讲起这段往事时,记者却泪流满面。“还记得第一次吃馒头,是刀切的,不是圆的,我一次就吃了8个。现在就是吃两天,我也吃不了8个。”

不当“钢渣子”的“飞刀手”

去北大荒之前,各地政府都对志愿者交代得清清楚楚:北大荒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没有人,到那儿就得开荒种地,就得重新创业安家。马淑清说,来北大荒的人当时表示不当逃兵,不让人生有污点,不做拖后腿的人,大家你追我赶,都要求进步。“许多人都心里较着劲,北大荒再艰苦,就当在这里炼钢,要当好钢,不能当‘钢渣子’。”

垦荒开始了。大家憋着劲,赛着干。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天黑才回来。一米一米地填平泥浆,一寸一寸地铺平沼泽,一锄头一锄头地垦荒犁地,风餐露宿,爬冰卧雪。树根被一棵棵铲除了,手上的血泡也变成了老茧。一天下来,全身被疼痛折磨得觉都睡不踏实。

最可怕的是成群结队的蚊子、小咬、瞎蜢。“它们是‘三班倒’,尤其是北大荒的蚊子,叮人生疮、溃烂,小咬往头发里钻,咬得人心烦意乱。干活时只能戴着纱窗布制成的防蚊帽子,从上到下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只留张嘴在外边吃饭。”马淑清回忆着说,“有些队员,尤其是女队员,一开始确实想家啊。晚上,几个女队员偷偷抱头哭。但是,哭完了,第二天一早起来还是争着干活。”

1956年6月7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来到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看望队员。“胡耀邦来看望我们的时候提出要有‘孩子哭’,说随着年龄增长要谈对象了。”马淑清说,搞对象,男多女少,后来许多山东女青年知道来报名参加垦荒,“来了不少山东女青年,我还去鹤岗接过她们。哈尔滨后来也来了两批女青年,逐步解决了扎根问题。”

随着条件的好转,垦荒队盖起了“拉合辫房”,还成立畜牧队,组织上安排马淑清在畜牧队当副队长。“当时畜牧队建在西山脚下(十四队西边),我开始了新的工作,养猪养牛。在草甸子里搭猪棚子,围起来就养猪,条件非常的简陋和艰苦。那时养猪喂的是大锅烀猪食,烀好了用水桶往猪圈里挑。给猪喂食时,猪都来抢食儿,弄得我全身都是猪食和猪粪。这些活,在大城市里见都没见过,什么都得从头学起,学防疫,给猪打针,配种,接下崽。饲料没有了,还得赶着牛车去拉饲料。”无法想象这些城里孩子当年在条件艰苦的垦区劳动生活的状况,但在采访中感受到了艰难背后的乐观,要不然整个采访期间老人脸上不会都挂着笑容。

那时冬天雪大、夏天雨多,路特别难走,狼也特别多,晚间打更的拿着枪。马淑清记得,有一天深夜,狼叼走了猪崽儿。“我们全队人员去追,在草甸子追了半个多小时,猪的叫声逐渐小了,这时一名老队员拦住了我们说:‘咱回吧,这猪怕是没了,再往前走就是狼窝了,咱这些队员可别再出事了。’我们一想老队员说的对便原路返回,回来后,姑娘们和小伙们心疼小猪都哭了。”

1958年,马淑清被调到蔬菜队任队长。“种菜是个技术活,哪个月份种啥,一切要从头学起。喂猪时候要防狼,种菜时要防狍子、野猪来祸害,狍子野猪一来就成群,虽然对我们没有伤害,但种的菜却被毁掉一半,于是我们便拿着铁盆和瓶子轮流值班看菜地,只要野猪狍子一来就敲。在农忙时我们要参加全庄的锄草工作,麦收、秋收、割小麦、割大豆,从不会到会,最后成了比男同志还割得快的‘假小子’、‘飞刀手’。”

当年人称“假小子”、“飞刀手”的马淑清也有害怕的时候:“那个时候,狼特别多。记得有一天,一匹马生病了,拴在院子里,结果第二天只见马倒在血泊里,马腿没了。”这些往事,让人听来有些毛骨悚然,但这是当年司空见惯的。

在蔬菜队,马淑清不仅收获了新鲜的时蔬,得到了很好的历练,而且丰收了爱情果实。采访期间,马淑清的老伴杨增亮归来,坐在了旁边,说:“我也是哈尔滨人,道外区的,同一批来的,到了才认识她。她是蔬菜队队长,我是团支书。”马淑清笑着说:“老伴大我一点。有一次,他向我写信,向我求爱。两人志同道合,于是建立朋友关系。他很正义,支持我的工作,他在工作上比较突出,被推荐上农业大学,毕业后我们才结婚。”

不久,共青农场的前身萝北农场成立,她被调到萝北四分场机关做妇女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时开始拿工资了,生活好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垦荒青年后来都返回故乡,但马淑清等一批老垦荒人却留在了这里,实践着当年来时许下的诺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工作中,她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多次受到表彰,曾被评为“共青农场优秀党员”、“共青农场文明市民”、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标兵”,其家庭也被评为共青农场场直社区“十佳文明家庭”。

不褪色的多彩晚霞

经过几代垦荒人的努力,昔日的北大荒已经从人烟罕至的蛮荒之地变为今日全国最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名副其实的天下大粮仓。青春,是人一生最美好的岁月,是马淑清最难忘的记忆。她为自己的选择骄傲,为自己毕生的奉献而自豪。北大荒,是马淑清一生奉献的地方。北大荒精神,是马淑清和她的荒友们用青春和汗水铸造的。年轻时的一腔热血,让她为垦荒事业奉献了一生;年迈后的执着信念,让她为弘扬共青垦荒精神而继续发出光和热。

1992年马淑清退休后,共青农场党委决定返聘她义务从事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党务工作。退休后的马淑清一直秉承着“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的宗旨,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充分发挥基层社区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后来,她又被选为所在小区楼院党支部书记。“他们有什么红白喜事,都爱找我,我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乐意为大家服务。”

平时凡有退休老党员遇到困难找到马淑清时,马淑清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及时给予办理。作为一名社区楼院的支部书记,马淑清能深入老党员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问题,力所能及帮助退休职工解决一些困难,经常组织支部成员慰问困难和生病老党员。

除了是楼道党支部成员,马淑清也是被大家公认推选出的楼长。她说,“楼长算不得官,就是为居民服务的公仆,监督居民讲卫生,懂礼貌,维护居民生活安全,都是些琐碎又不能忽视的小事。”当被问到为何这么大年纪仍然坚持当楼长,“就是凭的这一股热情。”1955年来到这里时,条件非常艰苦,住马架,喝北风,经过几代人的垦荒,现在条件改善,作为老一辈垦荒人的她感到很欣慰,“只要对农场有利,我都愿意干”。楼院的居民感慨地说:“马楼长带头干了,咱们也不能干坐着,这可是咱们自己的楼院啊!”

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在共青农场调研时走访过马淑清。当了解到有50多年党龄的哈尔滨老垦荒队员马淑清是小区楼院党支部书记,且这个小区有470名志愿者,民主选举的党支部充分发挥作用,老百姓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时,王宪魁说,你们场长、党委书记是第一政委,你是第二政委。

“一晃60年过去了,我从当年的小姑娘成了别人嘴里的奶奶,萝北垦区也从当年的‘六十里地是邻居,三十里地南北炕’成为当今现代化的大型国有农场——共青农场。”马淑清说,当年和自己一起来垦荒的500多名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如今活着的不到百人了。“虽然我们在逐渐老去离去,但我们每一位老队员,还是一名志愿者,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下去,虽然我们退休了,但凡是公益活动我和老队员们都积极参加,空闲时我会给青年人讲述当年的垦荒历程,让他们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群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把自己的青春、汗水、生命留在这里,把国家的需要当成自己的使命。”

旧貌换新颜,北大荒已非荒地,抬头可见湛蓝的天空,低头即是绿油油的稻田,优美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原来,这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马路宽了,路灯亮了,房子成群了,走到地里也几乎不沾泥,我们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不羡慕城里人的生活。我们也回过哈尔滨,知道城市的变化也大、也好,但是哈尔滨有的,我们这里也有,这里啥也不缺,这里有好山好水,这是我们建设起来的,在这里我们很幸福。”马淑清说,在共青生活了这么多年,对共青的感情可以浓缩在诗人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现在,共青场区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公共秩序井然有序,生活小区清新雅致,场区花草遍地,街头绿树成荫。感受着这些变化,我常常热泪盈眶,我热爱共青!”

夕阳像一个红透的大火球,慢慢地向不远处的凤鸣山梁贴近,渐渐地沉下山的那边去了,西边的天空血一样红。落日熔金,颇为壮观。携手走在共青广场上的马淑清夫妇,回忆依稀的往事,品味多味的人生,望着这美丽壮观的晚霞,脸上褐色的寿斑也亮着紫红色的光,闪亮的瞳孔里也燃烧着憧憬和希望。

篇5:嘉庚精神--永不褪色的旗帜

---“唯有真骨性方能爱国,唯有真事业方能救国”

摘录:嘉庚精神的内涵不但主要反映嘉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还体现在了他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嫉恶好善的重德精神,刚健果毅、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艰苦朴素、勤勉节俭的清廉精神,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

摘录自《陈嘉庚精神读本》

关键词: 爱国 奉献 重德 自强 创新

长长的长廊中写满了嘉庚的语录,每一条都清楚的写出陈嘉庚的为人处世。每一条都是那么的有道理,都让我深有感触。但‘唯有真骨性方能爱国,唯有真事业方能救国’深深的让我感叹不已。这句话也完全折射出他的一生。他用一颗赤诚的心来爱国,用一生的事业来救国。

初来厦门,迈进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看到校训‘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并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学了陈嘉庚精神读本后,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陈嘉庚先生,也真正明白诚毅校训其中所蕴含的含义。这句话正是嘉庚先生一生做事所奉行的准则。他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嘉庚精神的内涵不但主要反映嘉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还体现在了他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嫉恶好善的重德精神,刚健果毅、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艰苦朴素、勤勉节俭的清廉精神,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那么我想就从这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于嘉庚精神的理解和这句让我感慨不已的嘉庚语录诠释。

爱国主义精神

贯穿陈嘉庚先生一生的一条主线,就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陈嘉庚先生以祖国的利益为人生的最高利益,以祖国的需要为人生的最大需要,以祖国的富强为人生的最终目标。爱国主义是陈嘉庚先生一生恪守的信念,也是他一生行为的准则,更是嘉庚精神的核心。嘉庚先生把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兴衰,作为一种天职担当在自己的身上。他的爱国主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他一生维护祖国的尊严,同侵略势力、分裂行为坚决斗争,具有高度的民族气节。

陈嘉庚先生凭借他的毅力、优秀的品质、真骨性有了彪炳青史的业绩.陈嘉庚先生忠公谋国,无私无畏,当国民党当政之时,他反对汪精卫对日言和,斥汪为汉奸卖国贼,后又反对蒋政权贪污独裁,致电美国总统,抗议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并公开声明不承认伪总统和美蒋条约。1949年,他应毛主席电邀,回国出席全国政协,参加开国大典。他看到伟大祖国站立起来了,决心定居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驰驱祖国南北大地,舟车劳顿,席不暇暖,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鼓励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他生前叮嘱“把集美学校办下去,把300万元存款捐献给国家”,并一再呼吁祖国统一,弥留之际还对台湾的回归深表关切,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嘉庚先生的爱国情怀是无法用一些简单的文字所可以描述的。一生公而忘私、忧国忧民、刚正不阿忠于祖国和民族。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是随着时代巨轮的前进而发展的。所以才让他在我们的心中谱写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不朽乐章。

奉献精神

嘉庚先生曾说过,“人生在世,不要只为个人的生活打算,而要为国家民族奋斗。” “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去。”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都不要吝惜;不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能浪费。”他用钱的最重要原则,是处处为国家为社会着想,而不是为个人和子孙打算。而且据早年有关历史资料记载 嘉庚先生从1904年(30岁)独立创业到1931年(58岁)企业临近收盘的28年间,其各种费用总支出1331万元,其中捐资兴学支出837万元,为兴学而支付银行利息380万元,两项合计共1217万元,占总支出的92%,捐赠其他公益事业、还债及佣金等合计74万元,占总支出的6%;家庭费用30万元,仅占总支出的2%。解放后,他依然尽己所能倾资兴学,并把所有的遗产留给家乡的教育事业。有人统计,嘉庚先生一生中花在办教育方面的钱超过一亿美元。时至今日,先生创办的集友银行还在源源不断地为家乡教育事业提供资金。

嘉庚先生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永无止境,也激励了许许多多的后来人。李光前、陈文确、陈六使、陈永和、李尚大、李陆大„„无数的海外华侨受嘉庚精

神影响,回到祖国斥资兴学,为集美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倾资办学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育人之多、毅力之坚我想是中外罕见的。嘉庚先生一生奉献的不只是金钱,更是一份对于祖国无限的爱。

重德精神

嘉庚先生所一贯提倡的“诚”、“信”、“果”、“ 毅”四个字。嘉庚先生的经商为人之道,依然很值得当今社会的人学习。讲血缘重亲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陈嘉庚先生创下的业绩如此辉煌,离不开他在用人上传承与发展这一传统。他选人用人的顺序是嫡亲——至亲——堂亲——族亲——集美族外人——洋人;他选人用人的标准非常严格,要求能干又廉洁,即德才兼备缺一不可。“诚毅”精神是集中体现了嘉庚先生的道德品质和立身人格。作为我们有幸能够在集美大学学习,生活在嘉庚先生的故乡和他创办的学校,没有人能比我们能更有条件沐浴他的光辉、感受他的风范、耳濡目染他的拳拳之心。我想每一位集美大学的学子都应该铭记这一点。

自强精神

陈嘉庚先生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陈嘉庚先生将这些古训定为校训,旨在激励厦大师生积极进取、努力开拓、追求至善至美,以达到创办大学之目的。我想八十多年过去了,可以告慰先生的是:厦大人在校训的激励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南方之强”实至名归。嘉庚先生的理想之美,集中华少年昂扬奋发自强不息之美。孟子书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自立自强,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如果没有逆境的磨练,我们不会成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嘉庚先生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生意一落千丈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发展橡胶业,最终是他再次成功。时代呼吁我们,祖国需要我们,做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时刻准备好,自立自强,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学业,成功成材,几十年年后你会发现你一生是那么的辉煌和热烈。当你再次看到祖国的创举时你不会再为怎么才能为祖国出力感到而迷茫。

创新精神

嘉庚先生认为“一种实业的成功,不在初创时有无雄厚的资本,而在经营得法与否”。他紧跟时代涌动的改革浪潮,兴利除弊,革新社会颓风陋俗,探索新式教育,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华侨社团领导体制等。他大力提倡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对社会生活领域的改革尤为广泛。他主要主张包括:改革丧仪、改革服饰、革除陋俗、革除不良教子法与遗财子孙观念、改善住屋的卫生条件。他对于不良风俗的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巨大体现。也正是他创新精神的体现。尤其他从爱国主义走向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爱国道路,充分体现了他一生紧跟时代步伐、矢志追求真理的品格。嘉庚先生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一贯正确,而在于求真务实,服膺真理,因而能不断矫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一直勇往直前。这也是他一生能有如此多建树,为国家、民族和华侨团体做出的积极贡献的重要原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正是有创新的精神才使嘉庚先生能不断成功。

篇6:永不褪色的旗帜

早春三月,乍暖还寒。在这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我们需要一种无言的精神来消融这冬天最后的寒意,使我们周围的天空都温暖起来。那么,就让我们在这纪念雷锋同志的日子里赶快行动起来吧!

雷锋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以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刻苦学习,忘我工作,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出色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把爱心撒到哪里,把温暖送到哪里。雷锋用他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历史丰碑。

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使雷锋精神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49年来,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熠熠生辉,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尽管时代已发生很大变化,但雷锋始终活在我们心里,雷锋精神始终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在此,我们向广大青少年朋友们发出倡议: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紧跟时代步伐,永不停留;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用实际行动打造和谐社会;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助人为乐,无私奉献,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件小事,一份小小的爱心,都能给予别人莫大的帮助,也给社会带来无尽的温暖。你的一点小小的援助,换来的是人间春风。一个人的爱心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大家的爱心汇集在一起,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阳光为什么会这么明媚?正是天空中无数条小光线凝聚而成撒向大地的结果!请把我们爱心的光线撒向身边的人,让他们每天都能感受到温暖灿烂的阳光。

上一篇: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评语下一篇:感谢领导的话语朴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