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湖阅读答案

2024-08-01

春游湖阅读答案(通用14篇)

篇1:春游湖阅读答案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译文:

双飞的燕子啊,你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湖边的桃花就像是沾着水开放的。在那小桥上,由于春水上涨,游人不能过去了,正在犯愁的时候,恰好从那柳阴深处,撑出一只小船来。

试题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3)首句的提问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4)夹岸桃花蘸水开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5)诗题是春游湖,但是诗中并没有出现游字,说说诗歌是怎样表现游的含义的。

【阅读答案】

(1)蘸字。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了生机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度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柳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3)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4)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视觉中觉得离花枝更近了。桃花倒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

(5)在春雨断桥的小溪上面,架着一条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游人不能度过去。怎么办呢?凑巧得很,柳阴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游更富有情趣了。前进中遇到了障碍,又在障碍中前进:这个游字就这样在不度和撑出中被表现出来了。

【解析】

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问候,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一个蘸字,将桃花鲜艳水灵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使人联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和岸上的花枝连成一片,仿佛蘸水而开。后两句从过桥与乘舟两路写游湖之兴。雨后水涨,淹没小桥,只好舍桥登船,柳阴中撑出一叶小舟,使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秀丽幽淡,虚实相生,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柳阴中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

赏析:

徐俯(1075-1141)字师川,号东湖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外甥。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后以事提举洞霄宫。工诗词。

这样的小诗,风韵翩翩,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首诗在当时就颇为流传,稍后于他的南宋诗人曾经称赞: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诗人游湖,是早春天气。何以见得?有诗为证。燕子是一种候鸟。它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遇上了在田野中忙着含泥的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然而还没有写出游字,突破这个难关,得有巧妙的构思。诗句不能象记叙文那样直接表达,而是应该选出一个画面,用鲜明的形象,使读者理解到确实是春游湖边。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许许多多动人的景色迎面而来,那么选用哪一处最好呢?最后选出来了:就在春雨断桥的地方。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人不度,就是游人不能度过。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断桥这块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游途中的关键。从前进中遇到阻碍,又在阻碍中得到前进。这个游字就在这样的行动中被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破除千篇 一律的手法,让千百年以来的读者,仿佛也尝受到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

篇2:春游湖阅读答案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篇3:《春》的阅读美感

一、情深意厚抒真情

《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重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最主要的特点。通读全篇, 读者会不由自主的被作者那份强烈的真挚的喜春、赞春之情深深感染, 进而沉浸其中, 充分享受灵魂被纯情净化的快感与美感。难道不是吗?你听, “东风来了”, 带来细细碎碎的脚步声, 那是谁呀?定眼一看, 喔, 原来是笑脸盈盈、彩裙飘扬的春神来了欣喜之情一开篇就自然流露了。

情真皆由景美而来。你看那小草, 柔嫩油亮, 绿了大地, 乐坏了顽童, 快来呀, “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 捉几回迷藏”, 生机勃勃的春草, 欢快穿飞的孩子们的身影, 是春神送来的礼物。面对它, 你的眉头还会深锁吗?那就笑吧, 让快乐的心情伴你继续往下看:漫步大花园, 红的是桃花, 粉的是杏花, 白的是梨花……飞的是蜂儿蝶儿, 眨眼睛的是野花们……看不完的春色, 闻不完的花香, 作者生花妙笔下的世界充溢着无限的喜爱之情, 而读者读到这时心已沉醉。“吹面不寒杨柳风”, 母亲的手般轻柔的春风吹拂着你青春的脸, 仿佛带你回到了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温馨无比的童年时光, 而鸟儿清亮的叫声这时也在你耳边响起, 凑热闹的还有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嘹亮的响个不停。那是怎样可爱的春神呀!心儿都被她的杰作搅得欢欣无比了。平静下来吧, 激动的心。又来了春雨, 安安静静的湿润了树叶儿和小草儿, 锁住了行人的喧哗, 撑起伞漫步细雨中, 享用平和清静世界。雨过天晴, 抬头仰望青天, 飞翔着无数孩子们放飞的风筝, 环顾春暖花开的大地, 精神抖擞的是纷纷走出家门的老老少少, 趁着一年刚起头儿, 有的是工夫, 有的是希望, 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喜迎春天的何止只是一个朱自清, 相信无数的人们和读者一样都能真切体会到大师对春天的那份深情。朱自清不愧是抒情高手, 对“情”的抒发一波三折, 且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 或朴素, 如开篇第一段;或丰腴, 如“春花图”;或平和, 如“春雨图”;或欢腾, 如“迎春图”。

文章的结尾三段, 作者对春天做了高度的赞美, 这是全文抒情的顶峰, 当读者朗读这三段话时, 你会深深折服于朱自清笔下那崭新的艳丽的充满朝气的春神形象!

总而言之, 阅读《春》全文的过程, 就是真情自然流露的过程;就是诗情舒舒缓缓美化心灵的过程;就是积极进取的情感不断净化心灵的过程。

二、浓妆厚饰绣春色

《春》是一篇美文, 美在它的情, 美在它的景。两者的美是得力于作者对诸多修辞手法恰如其分的运用。是它们, 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装饰了文章的语句, 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宛如花间蜂蝶山间清泉, 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春》增添了异彩!

修辞手法的大量出现是《春》的一大特色。先看文章的开头,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强调了人们对春之企盼;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突出了春之轻捷怡人的形象, 切切情深盼春来, 真的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后面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里, 修辞手法更是层出不穷。“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是对偶;“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是排比兼比喻;“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引用。文章的最后, 作者更是一口气, 连用三个比喻, 对春之崭新, 春之美丽, 春之希望做了形象的礼赞!阅读全文, 仿佛徜徉铺满春色的大园子, 而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反复、拟人、比喻、排比、对偶、引用等, 就是园中的散珠碎玉, 黄蜂彩蝶, 为满园春色增添亮丽的光彩, 谱写轻快飞扬的音符。

篇4:轻松阅读显个性 百花齐放春满园

【关键词】中职语文 个性化阅读教学 实践尝试 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96-02

第一部分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涵阐述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的人。一般来说,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人格。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文本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以文本内容为中介,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以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相统一为主要教学过程的活动。

二、中职语文教师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1.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个性化教学的思想和实践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孔子,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现状。保证阅读教学中个性化特征的发展,就是要使教学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因材施教理论,强调了新形势下的学生观与教学观,强调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是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智力的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如果中职语文教师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在阅读教学中整合不同的教材,能让学生利用自己最强有力的智力或智力组合,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并将自己的体验与他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

1.学科性质的期许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2.教学现状的呼唤

笔者经历了十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学生专业各异、特别是在基础较差的班级,发现自己上课疲惫,学生感觉听课乏味,越来越多地出现上课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学生不愿意读文本,教师谈何讲解,学生谈何理解。如果教师还不采取个性化阅读教学,去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将陷入窘境。

3.学生个性的需求

中职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从生员看大部分是直升上来的,在他们身上存在特明显的成就度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学习能力差异、兴趣爱好差异、生活经验差异等,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必须采用个性化阅读教学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第二部分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尝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教师的积极准备

中职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既是教师展示风格的需要,更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花大量时间来了解学生,熟悉文本,寻找贴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

1.把握阅读期待

学生在学习新的文本和进一步研讨文本时,往往有一种自觉不自觉的阅读期待,这是由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驱使的一种心理指向。这不仅是阅读开始的一种“蓄势”,阅读结束的一种新的“欲望”,更是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孕育”状态。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重视这种期待现象,适度而又宽松地留有“空白”,让学生能够稍事延缓后,再去积极响应“熟悉”的召唤或“陌生”的诱导,拥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阅读。

例如在教《那一年,面包飘香》时,先是制造悬念让学生预想:“飘香”的是什么?仅仅是面包吗?从“飘香”着手,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深入文本探究。然后再问故事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最后是我和面包师傅分别是怎样的人,从故事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一步步激疑设问,一步步推进思考,学生思维空间拓展了,阅读质量提高了。

2.实现方式转换

中职学校专业多,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理想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呈现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不同专业之间、同一专业的不同基础的班级之间,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学生的专业特点,灵活转变教学方式,尽可能地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使学生体验更充分,审美更细致。

动漫普通班的学生行为习惯差,上课齐读课文读不整齐,或者一部分学生就干脆不读,管自己玩手机,每次一碰到学习需要美读赏析的散文时,就很头疼,学生都不愿意读,怎么来赏析,笔者动了一番脑子后,采纳了高一统测写作调整方案里的做法,教师对文本不做任何分析,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于是设计了如下环节:根据课文所描绘的内容,加上你的想象和创造,为课文配一幅插图,图下要引录课文所描绘的内容。通过配插图来促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3.促成动态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动态生成为主要特征的,它强调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硬的教学程式,主张根据课堂自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并赋有和谐共正的教学节奏,形成多层面的对话,让学生各抒己见,留有“余地”。

学《项链》这篇课文时,笔者布置的预习作业是:关于《项链》的内容与主题,根据我个人的阅读与理解,这是一篇关于 的小说。我将同学们的预习作业集中归类,有“人生变化、爱慕虚荣、讲求诚信、体现差异、欲望、命运”等各种理解。我們就从“人生变化”开始解读吧。个人都谈自己的看法,最好引用原文,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师:起先马蒂尔德的外貌是怎样的?(引入)生1:“美丽动人的姑娘。”因为……,生2:……

二、天生我材必有用——课内学生的个性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强调学生自主的阅读体验和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中职生虽然相对来说,学习基础差,阅读习惯不好,阅读能力弱,但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1.比较阅读

把教学的文本放在一个不同的参照系中比较,是能够读出新意的。其比较可以在古今中外文本之间,可以在同一作者的不用作品之间,也可以在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之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多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和美感。

例如在教职业模块《雨巷》时,新课教学设计了如下环节:A配乐——走近《雨巷》,从学生准备的背景音乐初步感受作品的画面感、情感。B意象——走进《雨巷》,深入写作背景,分析诗歌意象,品读诗人的内心世界。C诵读——走尽《雨巷》,指导诵读,契合情感,提升对诗歌的综合理解。D拓展——走出《雨巷》

徐志摩《再别康桥》与《雨巷》比较鉴赏。要求学生从配乐,意象,诵读,这几个方面来比较鉴赏。

2.多元解读

阅读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运用多维的视野,反思和判断自己已经获得的阅读见解,关注和比较他人的解读,尤其是那些不同甚至相左的解读;或者跳出文本,换一个角度,重新解读有关的文本内容,或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进行解读。

在动漫班教学《最后的一片长春藤叶》时,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①这是一个让人 的故事?②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我们知道传统小说阅读的核心是:情节(故事)、人物、主题。上面两个问题其实是关于主题的理解,好的小说主题应该是多元的。

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一:信念、意志、精神;

生二:无私的关怀与情谊

生三:爱心、真诚

生四:奉献,为了别人而勇于牺牲

生五:人性光辉

生六:希望

生七:对艺术的热爱与无止境的追求

学生的不同回答,其实就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样的教学思路,改变了以往老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的套路,让学生有了自己的个性化阅读。

3.以说带读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想象和自己的角色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进行说(口语)的训练,而说又反过来能带动学生主动去读,只要教师能开动脑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挖掘教材,选好主题,为学生提供说的语境,说就能带动学生主动去阅读。

例如,在财经班教授《窗》这篇小说时,以中央电视台的《讲述》节目为例,让学生把发生在病房的故事表演成《讲述》节目,在角色分配后,学生很自然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阅读,这时学生的阅读就是个性化的阅读,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角色表演的需要来阅读的。

4.以写促读

新的写作方式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小说文本或者媒体文文本,教师不做任何提示或解说,在学生自行阅读之后只要结合小说中最有感触的一点展开写,或者提炼出主题观点进行写作,或者以读后感的形式来完成作文的写作。这就势必要求学生认真读文本,读懂文本,才可以谈写作。

例如在物流普通班教学《窗》这篇小说时,在联系生活,感悟哲理这一环节,设计了建议每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这位病人。这样,学生必须首先认真阅读文本,在读懂故事,理解主题的前提下,才能写出得体的精彩语句来鼓励病人,引导病人好好生活。

三、莫愁前路无知己——课外师生的拓展阅读

课堂教学是师生体现生命价值的活动,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冲出“围墙”,把课堂变大、变新、变活,才能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中吸收养分。

1.差异性探究

在整体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探究,教师寻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阅读材料,或让学生提供与课文有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深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的情况下,促进学生走出文本,提高阅读层次和审美情趣,比较课文与课外阅读材料的不同之处。

例如在教学完《一碗清汤荞麦面》时,设计了如下探讨延伸:①假如母子三人遭受生活打击后,整日悲悲戚戚,从此一蹶不振,他们的命运将会如何?阅读材料《微笑如花》,分析课文与材料的异同。②假如母子三人遭受厄运后,始终热爱生活,不屈向上,但到处碰壁,遭受他人的白眼和冷遇,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阅读材料《生活的选择》由此,你悟出什么道理?学生只有真正读懂了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才能更加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2.相关性探究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学生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得阅读的主观性更加强烈,学生将会依据自身的情感态度、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爱好等,来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与理解,使得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文章、相同的对象产生不一样的体验与认知,真正达成个性化阅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当不断的拓展自身的阅读面,或者是依据重点篇目来列书单给学生,使中职生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

笔者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进而引导学生去学习阅读《红楼梦》,在学习文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引导学生去阅读《论语》等文章,同时在班级中开展报告会、研讨会,或者是对文本进行改写、续编。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课堂师生的开放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评价提出如下要求:应当依据不同的需要与情况,采取不一样的评价方法,将评价的多种功能都充分展现出来,进一步强化评价的实际效率,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得到成功的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也应该坚持以下几方面原则。

主体多元:坚持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新高一统测写作评价,就要求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详细的归类梳理后作出点评。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也应该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而非老师一人评价。

内容全面:课程标准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读懂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能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能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方法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如可以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阅读解题能力进行评价,也可以用陈述性的语言、激励性的评语等对学生阅读态度进行定性评价。

过程发展: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先摸清学生的阅读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训练后,学生在阅读方面都取得了哪些进步,特别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过程。

第三部分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反思

尝试了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后,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表现更加积极,更加乐学语文了,但要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1.知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合宜

教学目标是准确、深入理解教材与“课标”后制定出的教学要点,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作为“教学内容”是否“合宜”关键在于一个“准”字,也正因为这样,所以首先需要教师有独到的个性化的文本解读能力。

2.知学生学情——促成教学凭借转化

要把确定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生情况都要考虑进去来确定教学,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熟知学生情况,如知识程度、学生心理、个性特征、注意力等,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并要有调控动态生成的机变能力,把课堂生成转化为新的教学凭借。

3.知文章体式——保证教师理念更新

要使个性化阅读教学落到实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对选文的体裁了如指掌,更需要教師长久地坚持学习、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紧跟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实践、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才能真正达成老师个性化地设计阅读教学,学生自主开放地个性化阅读。

综上,中职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创设不同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展开独立的阅读,对学生和作品初次相遇时所产生的特殊体验予以尊重,引导学生依据自身个性化的思维模式、认知结构、阅读习惯以及情感体会,对文本展开欣赏、分析、思考等行为,进而得到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能够充满轻松、愉悦的氛围,并真正达成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兆平.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3):11—13;(4):5—7

[2]冯小艳.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学生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3,(19):3-3

[3]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篇5:《春游湖》的语文阅读答案附赏析

夹岸桃蘸水开。

春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 夹岸桃花蘸水开 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4分)

2.富有理趣是宋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中蕴含的理趣。(4分)

【答案】

1. 蘸 ,指桃花浸入水中又弹出的状态。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时沾时离的情,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 桃花带雨 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阻断了前行的道路。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并让人联想揣测柳阴后还有什么景象,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像 外青山楼外楼 一样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引起读者的兴趣,产生了类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理趣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首先要找出最传神的字,然后再分析其传神的妙处。 夹岸桃花蘸水开 , 蘸 用在桃花身上,很明显是拟人手法,给人以形象生动的遐想,富有图画美。所以,蘸,是最为传神的字。分析其妙处时,要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表现的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要着重分析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中蕴含的理趣,可以先从其意境上进行分析,然后水到渠成的写出其蕴含的哲理。在分析意境时,抓住关键词如断、撑、柳荫等,运用联想,分析诗句桥段人留、舟出的画面,从而那种柳暗花明的意境美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在分析哲理性时,要把诗句所蕴含的意境同现实中经常遇到的类似情形作类比,自然就得出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的哲理性。

篇6:古诗诵读春游湖

1、会认“夹、断、渡、撑”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读诗,感受春天的美景,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会认“夹、断、渡、撑”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感受春天的美景,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指生自由发言。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春游湖》。

2、板书课题

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春天的湖畔,春意更加浓郁,诗人是如何描写春天游湖时的情景的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自己试读课文。

3、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4、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1、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从春雨的角度写春,有情有景,生机盎然,俏皮的问候点出了小燕子给人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还有桃花映水的姿态跃然纸上,湖水高涨,使岸上低垂的桃花轻轻贴着睡面开放。原来春天早已在湖边,从柳阴里撑出一只小舟来。绝处逢生,令人欢呼雀跃,小舟撑来,全诗随之飞动,勾画出一个情趣盎然的春游图。)

3、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9、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10、指名学生背诵。

11、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12、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5、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6、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板书设计:春 游 湖徐俯

双 飞 燕 子 几 时 回?

夹 岸 桃 花 蘸 水 开。

春 雨 断 桥 人 不 渡,

篇7:《春游湖》赏析(含翻译)

窦凤才

【原作】

春游湖——[宋]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

夹岸:水的两岸。

蘸水开:湖中水满,两岸的桃花好像是蘸着水开放。

断桥:被水淹没的桥。

度:过。

【古诗今译】

成双成对的燕子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两岸的桃花像蘸着水在盛开。春雨绵绵,湖水上涨,将桥淹没了,游人不能过河。正在人们为难的时候,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

【赏析】

徐俯(1075-1141)字师川,号东湖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外甥。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后以事提举洞霄宫。工诗词。

这样的小诗,风韵翩翩,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首诗在当时就颇为流传,稍后于他的南宋诗人曾经称赞:“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诗人游湖,是早春天气。何以见得?有诗为证。燕子是一种候鸟。它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遇上了在田野中忙着含泥的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然而还没有写出“游”字,突破这个难关,得有巧妙的构思。诗句不能象记叙文那样直接表达,而是应该选出一个画面,用鲜明的形象,使读者理解到确实是春游湖边。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许许多多动人的景色迎面而来,那么选用哪一处最好呢?最后选出来了:就在“春雨断桥”的地方。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人不度”,就是游人不能度过。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断桥这块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游途中的关键。从前进

中遇到阻碍,又在阻碍中得到前进。这个“游”字就在这样的行动中被表现出来了。

篇8:《春游湖》教学设计(精选)

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春游湖》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诗诵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课程标准》第 一学段古诗阅读的总目标。本册教材说明中也明确指出“„古诗诵读‟在教材中自成体系,采用诗配画的方式呈现内容……一方面,古诗词语言凝练而优美,体现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可以通过诵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这种呈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借助图画大致了解诗句的内 容和意境,避免教师的过细的讲解与分析。”

分析教材内容:这是宋代诗人徐俯的一首七言绝句。清新优美、婉转流丽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湖光水景。燕子双飞、桃花映水、春雨断桥、柳荫扁舟,这些 寻常景物在诗人以游湖觅春的行踪和心理为线索的巧妙布局下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有动有静、情趣盎然的春景图。

教学目标:

知识:

1、会认“几、夹、岸、断、舟”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

1、培养学生借助图画理解诗意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记诵能力。

3、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情感:通过看图读诗,感受春天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读题悟题

(二)自学古诗

1、指导学法

春天的湖畔有多美呢?我们想不想自己把古诗中美丽的景色读出来?

2、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3、组织学生合作识字,互相正音。

师:都读熟了吗?和你的同桌互当小老师,互读古诗。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三)开展活动,检查自渎

1、趣味闯关游戏

2、开火车游戏

接好断桥真高兴!开列火车来庆祝!

①先开个单轨火车。(开火车读生字)

②再开个双轨火车。(开火车词,同桌一起读)

③最后开一列横轨火车。(开火车读句子)

3、听读欣赏,感受节奏

三(变奏)再读课文:想像诗意,感悟诗情。

1.自由读诗,想像诗意

诗呀,不仅像歌一样动听,还像画一样美呢!刚才读诗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看到一些美丽图画了?没看到也别急,我们自己再读读,注意(指板书“读到什么想什么。”)

2.全班交流:孩子们,看到诗中那些美丽图画了吗?(指名说)

3.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㈠指导读“双飞燕子几时回?”

1.借助图画和想像入境

(☆课件显示“双飞燕子图”)

整整一个冬天没看见咱们的老朋友燕子了,今天,它们那可爱的身影成双成对掠过湖面,突然映入我们眼帘,你真想说——(指名说)

2.指名读古诗第一行:

诗人徐俯看见小燕子也和我们一样惊喜!他在诗里是怎么问候小燕子的?(指名读)

根据指名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3.齐读古诗第一行

㈡指导读“夹岸桃花蘸水开。”

1、借助图画和想像入境:

2、指名读古诗第二行

3、根据指名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表情愉悦,语调柔和的读。力求表现出桃花和春水的柔美来。)

4、男女生比赛读古诗一二两行

㈢指导读“春雨断桥人不度”

1、借助图画和想像入境:

2、品读感悟

①悟诗情:桥断了,不能过湖,你的心情怎样?(指名说)

②读诗句:

㈣指导读“小舟撑出柳荫来”

1、借助图画和想像入境:

2、品读感悟

3、齐读“小舟撑出柳荫来”

4、齐读古诗三四两行

四(高潮)背诵课文:体验情感,积累语言。

1、开“诗歌背诵诗会”背古诗。

①指名诵读:准备好了吗?谁第一个来?

②评读:谁是最佳小评委?

③齐声诵读: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背一次.五(尾声)拓展延伸:激发读写兴趣

1、诗歌欣赏

2、总结

篇9:春游湖徐俯翻译赏析

原文: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

小舟撑出柳阴来。

春游湖字词解释:

⑴湖:指杭州西湖

⑵夹岸:两岸。

⑶蘸(zhàn)水:贴着水面开放。湖中水满,岸边桃树枝条弯下来碰到水面,桃花好像是蘸着水开放。

⑷断桥:指湖水漫过桥面。

⑸度:与“渡”通用,走过。[1]

篇10:徐俯的七言绝句《春游湖》赏析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赏析】

作者春日游湖,赶上双飞的燕子,心中不由得升起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发问:“双飞燕子几时回?”这一问,不是为了究根问底,而是心中惊讶、欢喜之情的流露。“夹岸桃花蘸水开”,春天果然来了,那两岸的桃花临水而开,如此美艳,令人着迷。“夹”岸即两岸,“蘸水”即紧贴站水面,桃花枝条是不会下垂的,贴着水面是因为水涨的缘故。桃花倒映在水中,水面上的桃花影与岸上的桃花连成一片嫣红,远远看来,好像桃花贴着水面开放一般。“蘸”字用得新奇巧妙,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桃花依水而开的景象。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春水上涨,将小桥淹没了,因此行人无法通过,桥成了断桥。这时恰好有一只小船从柳荫深处驶过来,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人不度”点出环境的幽静,与“小舟撑出”之动静形成对比,动静相生。

扩展阅读:徐俯的生平

徐俯因父亲徐禧死于国事,承袭父爵被授任通直郎,后升司门郎。靖康元年(1126),金军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次年攻陷东京,张邦昌僭位称帝,建立傀儡政权。徐俯不屑与奸佞为伍,愤而辞官回家。当时朝廷有的官员为避张邦昌讳,连自己的名字都改掉了。徐俯听说这件事,气愤难忍。他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将家里的婢女取名“昌奴”,遇有客人来访,就大声呼唤昌奴前来驱使,以此表示对张邦昌的鄙夷。张邦昌和他的傀儡政权很快就消失了。建炎(1127—1130)初,内侍郑谌赏识徐俯的品行和文才,向宋高宗荐举,胡直儒、汪藻等当朝大臣也极力推荐,徐俯因而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后因与宰相赵鼎政见不合,贬为洞霄宫提举。绍兴九年,知信州。不久因病辞官返乡,终老德兴。

徐俯是宋代江西派诗人之一,著有《东湖居士集》6卷。他7岁能作诗,被舅父黄庭坚的器重。早期诗风受黄庭坚影响,崇尚疲硬,强调活法,要求“字字有来处”,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晚年的徐俯,在诗歌创作中力求创新,诗风趋向平实自然,清新淡雅,别具一格。歌咏德兴故园的《春游湖》(一名《新营市》)是徐俯晚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七言绝句以明快的风格、富有动感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雨后山乡春景图。诗云:“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水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全宋诗》、《宋诗三百首》等诗集都不约而同将此诗收入其中。

宋仁宗大庆二年(1141),徐俯病逝德兴家中。数百年后,人们还记着这位做人、作诗都别具一格的先贤。清代谢启昆<读全宋诗仿之遗山论诗绝句>一诗赞道:“横塘春绿满东湖,不肯因人作步趋。风节谓阳真不愧,闺中有婢唤唱奴。”诗的前二句说的是作诗,后二句说的是为人,短短四句,对徐俯的诗风人品作出了极为精当的评价。

扩展阅读:徐俯的代表作品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浣溪沙】

章水何如颍水清。江山明秀发诗情。七言还我是长城。

小小钿花开宝靥,纤纤玉笋见云英。十千名酒十分倾。

【卜算子】

心空道亦空,风静林还静。卷尽浮云月自明,中有山河影。

供养及修行。旧话成重省。豆爆生莲火里时,痛拨寒灰冷。

【虞美人】

梅花元自江南得。还醉江南客。雪中雨里为谁香。闻道数枝清笑、出东墙。

篇11:阅读春片段阅读答案

这段描绘了春雨图,这副画着力表现了什么特征答:雨的密(像牛牦),细(像细丝),亮(像花针),雨势小(薄烟) 这段文字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是直接描写.(树叶子)、(小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工作的农夫)是间接描写,这是从春雨润物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着笔的,赞美了春雨在默默无声中带给大地以无限的恩泽.1.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是细,但也有不同点,请说说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答:花针指雨很闪而轻盈,细丝指密细而连绵,牛毛指多.2.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答:树与草是有区别的,绿的程度也不一样.3.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答:写出了雨的闪烁,轻盈,细密,连绵.4.“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答:用了拟人,表达出春雨当中安静,和平的气象.

篇12:玉楼春阅读答案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这首词通过哪些细节来表现主人公的离别之恨?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两句极富神韵,请结合全词主旨作赏析。(4分)

(1)深夜听见风吹竹林的声音,感到其中充满怨恨;

(2分)想在梦中寻找远离的亲人,偏偏梦难成而灯又熄。(2分)(2)这两句可谓情景交融,其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竹秋韵,那万叶千声在主人公听来都是怨恨之声,引发了无限离愁别恨。(答出“情景交融”和“拟人手法”各得1分,分析恰当得2分)

赏析:

这是一首写闺情的词作。上片通过写景表现时光的流逝,来烘托心中的闺思。下片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对心上人的思念,情感委婉、真实。

上片从分手的时候写起:“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萼”,花萼,花瓣下的一圈绿色小片。“初凝粉”,指花蕾刚开始孕育,在花萼中呈现出雏形。“小桃”,桃花的一种,开花在旧历正月,梅花开后。“损”,伤。唐刘禹锡《崔元受少府自贬所还遗山薑花以诗答之》:“驿马损筋骨,贵人滋齿牙。”这里指桃花被风摧残而凋谢。这两句是说:分手的时候,梅花刚要长出花蕾,不知不觉小桃花也已经凋谢。“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是说:开花最晚的梨花都已经凋落,你因为什么事耽搁还确定不了归来的日期?上片三折而下,写心上人久不归来,闺中人相思日重。

篇13:玉楼春阅读答案

元好问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

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二句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塞外异常肃杀的自然环境,“白雁”一句点明时令。

B.琵琶声声肝肠寸断,频频回望终是无望,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昭君出塞时复杂的心境。

C.“旧爱玉颜今自恨”句今昔对比,写出了王昭君因未能得宠、容颜老去而哀婉惆怅。

D.末句用青山的万古不老来形容愁苦的绵延不尽,寄寓了词人对昭君命运的同情慨叹。

16.通读全词,简要阐释昭君“愁”的具体内涵。(6 分)

15.(3分)C(“因未能得宠、容颜老去而哀婉惆怅”理解有误。)

篇14:采春阅读答案

①冬季日短夜长。农人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做不熟三顿饭。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当顶,扫了扫院子,喂了喂鸡,出溜一下便滑到西山梁上去了。白日真短,短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气气喘喘。城里人也不例外,上个班两头不见太阳。早晨起床屋里黑,晚上下班外头黑,回到家里倒是亮堂,可那不是阳光,却是灯光,忙忙碌碌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②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吧?没有,丝毫也没有。非但没有觉得冬日短暂,一个个都感到缓慢,要不为啥总见书卷报端出现漫长的冬季呢!冬季的漫长是人们感觉出来的,不,是人们煎熬出来的。日光淡淡的,没有一点温色,寒气就像草原上的群狼到处肆虐。伸出手,手冻得疼。走几步路,脚冻得疼。手脚冻木了,不疼了,鼻尖却辣辣地疼。疼得眼睛直想流泪,却强忍着不敢流,怕流出来把冰碴子挂在脸上。这日子还能说是过吗?不,是在熬,在煎熬。一煎熬日子就长,唉,好漫长,好漫长的冬天呀!

③好不容易熬到立春了,可春天只在日历上露脸,天地间还是冬天的鬼样子。寒寒的,秃秃的,没有一点生机。就盼惊蛰,一天一天盼,盼来了惊蛰,似乎也没啥改观。寒还在寒,秃还在秃,要摧毁冬日根深蒂固的营盘不那么容易。没有耐心,没有韧劲,还真不行,那就打消脾气,耐下性子,慢慢熬吧!

④忽一日,地皮软了。踏上去不再像往日那样硬邦邦,倒似是踩在了海绵上,软软的,柔柔的。抬起头,高高的杨树梢垂挂起絮穗穗,萧疏的柳树条奓开了黄翅翅。哈呀,河边沿,垄堰根,一色的绿气正在蔓延。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春天却悄无声息地来了。

⑤好啊,春来了!

⑥春来了,哪里还能在屋里憋得住?憋屈了一冬天的肢体早该展放了,憋闷了一冬天的浊气早该释放了。街市上不行,挤窄;村巷里不行,弯折。只有阔野,只有山梁,才是展放肢体、释放浊气的理想地方。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出了城,出了村,原野里、山梁上到处是人。小路上是人的溪流,大路上是人的河流,平地上是人的海洋,山巅上是人的峰峦。随便拦住一个打问,这是干什么?回答简练干脆:采春。

⑦采春!

⑧采春?怎么个采法?采法不复杂。满地是春气,走一走浑身是春情;小溪流春水,洗一洗满脸是春意;山壑荡春风,爬一爬萦怀是春温。更别说,枯树丛里的松树叶柏树叶早变绿了,绿得像是点缀的翡翠;更别说,崖壁岩角的`连翘花山桃花早已开了,粉嘟嘟的像是仙女的笑靥。有人手痒了,折一节松枝带回去,往花瓶里一插,满屋子清香,春天的气息驱走了冬日的萎靡。有人心痒了,掐一朵粉桃花簪在乌黑的头发上,走到哪儿,都是笑笑的,笑开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春温时令。采春,采出的是欢乐,采出的是笑颜!

⑨还有人比他们更贪婪,见到春色手也痒,心也痒。手痒没动手,心痒大动心,把那春意、春情、春光,甚而春枝春叶、春蕾春花,装满一肚子,塞满一脑子。回到家里放不下,躺在床上推不开,睡在梦里仍是春水流淌,春鸟啼鸣,春条喷绿,春花怒放……梦醒了,人未醒,反而醉得迷迷离离,痴痴幻幻。迷离中展开纸,痴幻中拿起笔,于是,世人看见:“绿柳才黄半未匀”,那是杨巨源采回来的春天;“二月初惊见草芽”,那是韩愈采回来的春天;“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那是辛弃疾采回来的春天;“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是白居易采回来的春天。

⑩凡人采回的青枝绿叶,香着香着淡了,散了;凡人采回的蓓蕾花朵,开着开着败了,干了。而诗人采回的春天,却永恒地绿着,香着。白居易的春草,从唐朝绿满书卷,绿到了今天;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

(选自《散文百家》第6期,有改动)

12.“日子这么紧紧张张,应该过得快”,人们为什么又觉得它“漫长”?写冬日“漫长”有什么作用?(6分)

13.结合语境,简要分析下列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感情。(4分)

(1)好啊,春来了!

(2)辛弃疾的春花,从宋代香满庭堂,香到了今天。

14.散文的美往往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第④节的语言特色。(4分)

上一篇:做一个有教师的故事下一篇:香山游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