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老师的问卷

2024-06-20

关于中学老师的问卷(精选8篇)

篇1:关于中学老师的问卷

复旦大学比较西方政治制度小组关于“支教”问题的问卷调查 1.你愿意到云南、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支教吗?

愿意

不愿意

2.你愿意到南京、上海、北京、成都等大中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老师吗?

愿意

不愿意

3.如果愿意,你可以在云南、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呆上多长时间?

3——5天

一周——两三个月

半年到一年

一年以上

4.如果愿意,你可以在南京、上海、北京、成都等大中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呆上多长时间?

3——5天

一周——两三个月

半年到一年

一年以上

5.如果去云南、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支教,你希望有多少报酬?(每月)

500——1000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其他()

6.如果去到南京、上海、北京、成都等大中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老师,你希望有多少报酬?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其他()7.你介意一个老师教多门课吗?

介意

不介意

8.你介意缺少多媒体教学设备吗?

介意

不介意

9.你认为在在云南、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支教压力大还是在现在的学校教学压力大?

支教学校

现在的学校

10.你认为在南京、上海、北京、成都等大中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老师压力大还是在现在的学校教学压力大?

农民工子弟学校

现在的学校

11.如果不愿意去到云南、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支教,你的理由是什么?(可以多选)

学生素质较低

老师工作辛苦

工资低

离家远

教学条件艰苦

生活条件艰苦

其他()

12.如果不愿意到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工作,你的理由是什么?(可以多选)

学生素质较低

老师工作辛苦

工资低

没有成就感

教学条件艰苦

其他()O(∩_∩)O谢谢你对本次问卷的支持,祝你愉快

篇2:关于中学老师的问卷

各位同学 家长。你们好!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对教师的理解。花费你们的一点宝贵时间对下面的问题。你认为是你所理想的老师请选择:

1.你喜欢你的老师的性别是:

A 男的B 女的2.你对老师的专业的要求是:

A 弱B 强C 一般

3.你对老师的形象是:

A 帅 靓B不怎样C 一般

4.你希望你老师上课讲普通话的是:

A 强B 弱 C无所谓

5.你认为老师上课应该:

A 严肃认真 B 和蔼可亲C无所谓

6.你认为老师应该体罚学生吗

A 应该B不应该C 无所谓

7.你认为老师应该课后要有作业吗

A 要B 不要 C 随便

8.你喜欢老师怎样的身材:

A 高胖B矮瘦C无所谓

9.你喜欢老师叫你回答提问的方式是:

A举手回答B 随便叫C点名

10.你认为老师和同学课后应该打成一片吗

A可以B不应该C随便

11.你认为课后和老师交流最好是通过:

A课后面对面B书信方式C通电话或网络

12.你和老师课余交流你喜欢和老师说什么:

篇3:关于中学老师的问卷

本次调查分发问卷41份,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1份, 主要涉及物理学习的计划性和规律性、课上学习情况、对知识的加工和处理、学习当中的困难等几方面的问题, 试图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学困生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关于学习的计划性和规律性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8名学生不管平时还是寒暑假都有学习计划, 即便是寒暑假期间也没有学习计划的学生24名, 表示有学习计划但不能实施的学生25名。不仅如此, 受访对象还表示, 他们一般课前都不预习, 其中35人表示, 不预习的主要原因是:做完作业已经没有剩余时间了。绝大多数学困生很少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 即使是复习, 15名被试几乎不根据教科书写出复习题要点, 12名被试不把详尽的材料变成提纲, 28名被试不把学过的知识列表或画图, 21名被试不把教材分成若干部分或要点, 有26名被试连重要的知识或题目也很少复习甚至几乎不复习。可见, 学困生的复习方式多以机械记忆为主, 对所学内容缺乏理解、概括与规纳;多数学困生的复习缺乏规律性, 很少在固定时间复习, 即使是在做作业之前, 大多数学困生也很少去复习。这一现状的形成与过重的学习负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 课上学习情况的调查。

对于上课听讲, 29人表示总是尽力控制自己听讲, 但许多内容还是听不懂;18名学生表示经常尽力控制自己听讲, 但许多内容还是听不懂, 只有15名学生表示经常能抓住老师的讲解线索。这说明大多数学困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 但是学习效果较差。上课时总是能把老师讲的内容扼要、系统地记下来的只有3人;经常能把老师讲的内容扼要、系统地记下来的也只有9人;10人表示听课时也想记笔记, 但是一去记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总是听不清楚;9人表示听课时也想记笔记, 但是一去记笔记老师讲的内容就经常听不清楚了。与此同时, 只有12人表示在“阅读课本或课外辅导资料时, 很少用红蓝笔或其他笔做记号”。这说明多数学困生有做笔记的习惯, 只是由于“听课难”导致了学生在物理课堂上记笔记成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有19人学习比较抽象的材料时, 总是努力联系实际或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去说明它, 24人尽力想象老师所讲的内容, 如果有可能, 把老师讲的内容形象地在头脑中显现出来。这说明仍有相当多的学困生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和较强的学习动机, 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是有很好的先天条件和可行性的。

3. 对知识的加工和处理的调查。

在调查对象当中, 学习过程中主动把教材分成若干部分或要点的只有3人, 对各种知识进行比较以发现其异同的只有4人, 24人很少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比较, 32人学习时不能把新材料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即使是听老师讲课时, 能联想起与此相关的一些知识或事例的也只有13人。这说明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及时进行引导和提示, 使得学困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和联想, 以便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或抽象的内容。

4.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调查。

调查对象当中有19人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 知识点常记不住;14人认为自己记忆力好, 记住知识点不成问题;29人则表示知识点记得比较乱, 能有条理地记住知识点的只有12人。但是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 通常情况下, 人的记忆力的差别并不明显, 为此, 我针对影响学生记忆知识点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的能力进行了调查。30人表示老师讲的内容能听懂, 但不能概括, 能抓住听课内容的重点的只有12人, 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能列提纲的仅有3人, 听课内容能记住, 但是不能概括的有30人。经常比较各种知识, 发现其异同的只有4人, 很少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比较的有24人, 力求弄清各要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只有8人。结合关于学习的计划性和规律性的调查可知, 学生记不住知识点的根本原因并非学生所说的记忆力不好, 而是对所学知识缺乏归纳、比较、概括和整理, 抓不住所学知识的要点, 没能找到各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 没有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二、教学建议

针对该地区学困生的上述特点, 我有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实行分层次教学。

夸美纽斯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 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合适的教育”应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学困生在学习习惯和各种能力方面与优等生存在较大差异, 即使同样是学困生, 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其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分层次教学。这是由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实际决定的。

2. 加强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 学困生大多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存在较大问题。因此, 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教给学生物理知识、保护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矫正和学习方法的引导, 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 改变教学评价模式, 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现状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通常是由一张试卷来完成的, 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较少涉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顺序, 不重视学生个体的学习状态, 这样很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课程提倡, 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注重激励、反馈与调整, 注重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的角度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强调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方式讲求开放性和多样化,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加工与处理能力、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4. 优化教学方法, 强化师生互动, 打造“课堂”即“实验室”的教学模式。

篇4:关于中学老师的问卷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判断发生过程;因素分析;问卷编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2-0008-05

王辉、邱杨,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助教、硕士,江苏南京,211815;王云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97。

①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BEA090062)的资助。

一、引言

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测评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外研究者在道德判断测评方法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成果显著,但已有测验大都要求被试对道德两难故事情境中主人公的特定行为进行评价。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评估被试的道德判断能力,但故事内容是否具有典型性、全面性;假设故事情境诱发的反应是否等同于真实生活情境所引发的行为,都有待进一步考察。国内学者在国外道德判断测验的翻译修订、实证研究及信效度检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可能会干扰儿童青少年对测验的应答。因而,测验结果既可看作是道德判断能力的个体差异,也可看作是某种文化所特有的道德状况的反映。再者,以上测验反映的是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静态整体水平,并未探究道德判断的动态过程及其成分特点。另外,国内学者也自行编制了相关测验,例如顾海根和李伯黍于1997年编制了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证明信度和效度良好。但已有测验的问题代表性、群体适用性、与当代社会道德现状的匹配性还需深入探索。

莱斯特首次提出道德四成分模型,认为道德是由道德敏感性(moral sensitivity)、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道德动机(moral motivation)以及道德品格和践行(moral character and implementation)或道德行为(ethical action)四种心理过程产生的。[1]Narvaez指出,道德判断是指推理情境中可能的行为并且判断哪种行为最具道德性,它受到道德敏感性、道德动机和个性的影响。[2]另外,Narvaez和Lapsley认为,道德判断包括理解道德问题、运用法则并确定判断标准、一般推理、道德推理、反思过程和结果、计划实施决策以及乐观应对七种技能,[3]Narvaez曾据此编写了道德判断行为手册,以帮助教师在课堂情境中提高中学生的品格修养。[4]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并参考国内外同类问卷的编制维度,作者认为,一般推理技能是个体认知活动中的普遍能力,并非道德判断这一心理过程所特有;而乐观应对技能是个体保持积极心态的能力,它贯穿于个体整个意识活动,也不仅仅体现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这与Narvaez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第三种技能和第七种技能与具体道德情境的相关性不大。

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的动态性、阶段性,深入分析道德判断过程的结构,编制适用于我国当代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过程的问卷,为补充和完善国内道德判断测评方法作出尝试。

二、方法

(一)被试

先后选取被试581人,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281人,用于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初版)的编制。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249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6%。其中男生125人,女生124人;班级干部108人,非班级干部141人。第二组被试300人,用于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初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形成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26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3%。其中男生148人,女生114人;班级干部110人,非班级干部152人;独生子女204人,非独生子女58人。

(二)工具

自编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该问卷的编制过程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确定问卷的五个维度,即理解道德问题、运用判断规则、道德推理能力、反思过程和结果以及计划实施决策。(2)参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及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识,根据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初步编写出符合中学生道德判断发生过程实际的测量题目92个,其中17个属于反向计分。(3)随机选择周围同学、老师对编写题目进行阅读,这些被试除了对测题的内容进行回答外,还要回答阅读完题目之后的感受。然后根据回答情况对题目的文字表述进行了分析、修改,保留了符合问卷编制要求的80个题目作为本次研究的材料,其中包括14个反向计分题目。请被试对每一个题目与自身的相符程度进行5级评定(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初版)。由40个题目组成,请被试对每一题目能够描述自己的程度进行5级评定(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分=完全符合)。

道德判断测验(Moral Judgment Test,简称MJT),由德国心理学家林德编制,可以同时评估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倾向。我国已经有研究者对该测验进行了必要的跨文化效度验证。被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题目进行“-4”到“+4”的9级评定。

(三)程序

(1)所有第一组被试完成自编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

(2)所有第二组被试完成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初版)。

nlc202309040223

(3)70名第二组被试同时完成道德判断测验(MJT),获得有效被试62人,有效率为88.6%。

三、结果

(一)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初步编制

首先根据项目鉴别指数分析,删除18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剩下62个项目的KMO值为0.782,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为4543.280(p=0.000),这说明所得到的数据适宜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因素的特征值、所解释的方差百分比(表1)和陡阶检验(图1),抽取四个因素是合理的。进行抽取四个因素的主成分因素分析和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得出因素负荷矩阵,删除因素负荷小于0.30、共同度小于0.20的22个项目后,余下的40个项目可以解释总方差的27.654%。四个大因素所含的题目数和所解释的方差的百分比分别为:15、14.688%;14、5.828%;6、3.856%;5、3.282%。根据其包含的题目内容,可以把这四个因素命名为:F1判断依据,F2推理反思,F3计划策略,F4理解问题。

Bartlett球型检验表明,F1、F2和F3适合再次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表明,F1的15个项目可以由3个小因素解释(总方差的45.644%):F11由6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29.569%,命名为“描述规则”; F12由6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9.059%,命名为“使用规则”;F13由3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016%,命名为“评估规则”。F2的14个项目可以由4个小因素解释(总方差的54.192%):F21由5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29.039%,命名为“反思行为合理性”;F22由4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9.264%,命名为“推测行为原因”;F23由3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8.309%,命名为“考虑行为可变性”;F24由2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580%,命名为“评估行为影响”。 F3的6个项目可以由2个小因素解释(总方差的47.423%):F31由3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30.496%,命名为“计划性思考”;F22由3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6.927%,命名为“综合性思考”。最后,得到由40个项目组成的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初版),其中有2个项目是反向计分,以作为后面研究的基本工具。

(二)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首先,根据第二组被试的施测结果,对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初版)的40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37,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为3037.583(p=0.000),这说明所得到的数据适宜进行因素分析。根据因素的特征值、所解释的方差百分比和陡阶检验,抽取四个因素是合理的。然后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和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得出因素负荷矩阵。删除不合理的4个项目后,余下的36个项目可以解释总方差的37.256%。四个大因素所含的题目数和所解释的方差的百分比分别为:15、18.340%;7、10.129%;10、4.721%;4、4.067%。与前面初步分析的结构相比,四个大因素是基本一致的。F1、F2、F3和F4的顺序发生互换。在含义上,F1稍有变化,但不影响因素名称,故仍命名为“判断依据”;F2与初步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各项目在小因素中的分布有所调整,故仍命名为“推理反思”;F4与初步分析基本一致,所包含项目的变化对因素命名影响不大,仍命名为“理解问题”;F3包含的项目变化较大,将之由“计划策略”改为“行为计划”。

Bartlett球型检验表明,四个因素均适合再次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表明,F1的10个项目可以由2个小因素解释(总方差的46.210%):F11由7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26.837%,命名为“使用规则”;F12由3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9.373%,命名为“描述规则”。F2的15个项目可以由3个小因素解释(总方差的45.303%):F21由6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8.431%,命名为“考虑可变性”;F22由5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5.438%,命名为“评估影响性”;F23由4个项目组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1.434%,命名为“反思合理性”。F3删除1个项目,余下的3个项目可以由1个因素解释(总方差的44.506%),命名为“行为计划”。F4删除1个项目,余下的6个项目可以由1个因素解释(总方差的43.853%),命名为“理解问题”。最后,得到由34个项目组成的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

接着,对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的同质性信度进行了分析。由表2可知,问卷总分、所有大因素和小因素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在0.70以上。

最后,从会聚效度、区分效度以及效标效度来分析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效度。某一大因素与其所属小因素应具有较高的相关,而与其他大因素下的小因素具有较低的相关,这就是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表3显示:(1)F1与其所属小因素的相关显著高于该因素与F2所属小因素的相关;(2)F2与其所属小因素的相关显著高于该因素与F1所属小因素的相關;(3)F3与F1、F2所属小因素之间的相关均为正值,且绝对值较小,这是因为F1、F2和F3从正向反映了个体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的特征,但三因素所测角度有所不同;(4)F4与F1、F2所属小因素之间的相关大多为负值,且绝对值很小,这可能是因为F4从反向反映了个体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的特征。再来看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的效标效度。本文所采用的效度指标是道德判断测验(简称MJT),该测验主要用来评估被试的道德判断能力,同时也提供了个体道德倾向或道德情感的指标。本文考察了问卷得分与道德判断测验(MJT)C分数之间的相关性。由表4可知,问卷分数与效标的相关系数中,0.4-0.5之间的有3个(占33.3%),0.5以上的有5个(占55.6%),两类共占88.9%;0.4以下的有1个(F4),占11.1%。综上所述,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的效度是有保证的。

nlc202309040223

四、讨论

(一)中学生道德判断过程的结构

初步分析表明,中学生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由“判断依据”“推理反思”“计划策略”和“理解问题”四个因子组成。其中“判断依据”“计划策略”和“理解问题”三个因子验证了问卷编制之初的理论构想,即理解道德问题、运用判断规则和计划实施决策这三个维度,这也与Narvaez的观点一致;而“推理反思”这一因子取代了道德推理能力与反思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具体来说,“判断依据”也就是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时所凭借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我们首先应对这些标准、规则有所了解,并在不同范围或背景下恭敬地加以利用。不同来源的准则具有不同的性质,包括外显的、内隐的、强制性的以及非强制性的,而且不同背景下的准则可能有所差异。“计划策略”是作出判断与付诸实践之间关键性的一步。在实施道德行为之前,个体需要思考有几种可能性行为,其中哪些行为是必需的、具备哪些可用资源、可能遇到的障碍是什么,并考虑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以及可能的行为后果。所谓“理解问题”,是指个体进行道德判断之前,必须正确界定当前问题是否属于道德范畴并且需要理解其结构。个体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需要知道哪种信息是关键性的或哪种信息是不重要的,然后依据并组织关键性信息作出选择和策略。理解道德问题是道德判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推理反思”取代了理论构想中“道德推理能力”与“反思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个体在使用道德推理的过程中,需要思考他的决定怎样影响他人或自我,他应该遵循哪种准则(规则、法律)以及哪种是最公平(正义、友善、尽职)的决定,而且会检查其判断过程和结果的恰当性与合理性。

进一步的研究不仅确认了中学生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的四因素结构,而且使其更为合理与清晰。因素一为“判断依据”,反映了个体对道德、法律等准则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它包括2个小因素:使用规则和描述规则。因素二为“推理反思”,反映了个体道德判断的推理、反思过程,它包括3个小因素:考虑可变性、评估影响性和反思合理性。考虑可变性指的是思考在相同情境下自己或他人可能出现的其他行为;评估影响性指的是评价某行为给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反思合理性指的是思考自己和他人观点及行为的合理性和恰当性。因素三是“行为计划”,反映了个体付诸行动前对行为时间、所需资源以及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思考、规划。这与初步分析的结果有较大差异,故调整了因素命名。因素四是“理解问题”,反映的是个体对当前情境和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进行判断。

(二)中学生道德判断过程问卷(测试版)的信度和效度

项目分析表明,中学生道德判断过程问卷(测试版)34个项目的项目鉴别指数、因素负荷与共同度都较高,质量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本研究从内部一致性系数的角度考察了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的同质性信度。结果表明,总分、所有大因素和小因素的克隆巴赫α系数均在0.70以上。可以说,问卷的同质性信度比较高,表明该问卷是比较可靠的测量工具。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的会聚效度与区分效度分析显示,四个大因素与其所属小因素的相关显著高于该因素与其他大因素下小因素的相关,从反面反映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特征的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为负,从正面反映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特征的因素之间的相关为正。这些都说明问卷的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较高。

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分数与道德判断测验C分数之间的相关表明,9个相关系数中有8个在0.4以上,问卷的效标效度也是比较理想的。

因此,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是较为可靠和有效的測量工具,可以在中学生道德判断发生过程的研究中推广应用。

五、结论

(一)中学生道德判断过程由四个大因素组成:判断依据、推理反思、行为计划和理解问题。判断依据包括2个小因素:使用规则和描述规则;推理反思包括3个小因素:考虑可变性、评估影响性和反思合理性。

(二)中学生道德判断问卷(测试版)由34个项目组成,可以测查中学生道德判断过程的各个因素,问卷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其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以及效标效度较高。

参考文献

[1]Mussen P H.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Cognitive Development V.3.[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83:556-629.

[2]Darcia Narvaez,Tonia Bock.Ethical Judgment:Nurturing Character in the Middle School Classroom,EthEx Series Book 2 [M].Notre Dame:Alliance for Catholic Education Press,2001.

[3]Narvaez,D.,Lapsley,D.K.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Everyday Morality and Moral expertise.[M]//Lapsley,D.K.,Power,F.C.Character Psychology and CharacterEducation.Notre Dame.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2005:140-165.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篇5:关于中学老师的问卷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论大人还是小孩,不论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开始有了自己的意愿。在各种选择中,更趋向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人或事。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一名小学老师,今天我提出一下问题来调查小学生们都喜欢怎样的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采取的是不记名调查,所以你们可以放心的将你的选择填在括号里,谢谢!

1、你是一名小学几年级的学生?()

A、1-3年级B、4年级C、五年级 D、六年级

2、你的性别()

A、男B、女

3、你的学习成绩:()

A、优异B、中等偏上C、一般D、不太理想

4、你喜欢男老师还是女老师?()

A、男老师B、女老师C、都可以

5、你喜欢的老师年龄段在:()

A、20-30B、30-406、你喜欢哪种教学风格的老师()

A、温柔型B、严厉型C、温柔与严厉并存型

7、你喜欢长得漂亮或帅气的老师吗?()

A、是B、不是

8、你喜欢哪种性格的老师()

A、活泼型B、沉闷型C、开放型D、散漫型

9、你觉得语文该是女老师教,数学该是男老师教吗?()

A、是B、不是

10、对于老师的穿着,你希望是哪种风格?()

A、时尚潮流B、朴实清秀C、有独特个性D、没什么要求

11、你上课时喜欢老师怎样的语言风格?()

A、普通话B、本地话C、风趣幽默D、充满激情E、无所谓

12、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A、要求严格B、讲课不吸引人C、体罚学生D、散漫拖堂E、专制

13、你觉得当课堂上没人举手回答问题时,老师该以哪种方式提问才不让你反感:(A、直接点同学的名字B、随机喊一个学号C、按座位顺序让每个同学依次回答

14、你对老师的板书会有严格要求吗?

A、有,喜欢字写得漂亮的老师B、没有,只要写的字能认识就好C、无所谓

15、你最不能接受以下哪种惩罚方式()

A、体罚学生B、当面批评C、请家长

16、你希望老师与同学的关系是()

A、像家长,懂得我们的内心,关爱我们B、像朋友,能玩在一起,共欢乐和悲伤C像天使,能开导我们的思想D、教好我们知识就行了,做课堂中的老师

17、你对你现任老师的喜欢程度()

A、非常喜欢B、喜欢C、一般D、讨厌 E、非常讨厌

篇6:关于中学生上网问题的调查问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年级_____________

1.你主要在哪里上网?

A在家B网吧C到同学或者朋友家D其他

2.促使你上网的原因是什么?

A网上有很多新奇的东西 B很多同学都在上网,自己也想C因为学习要查资料D 其他

3.你通常一个星期上网几次?

A.不上网 B.2次以下 C.2-4次 D.4次以上

4.每次上网时间是多少?

A.不上网 B.2小时以下 C.2-4小时 D.4小时以上

5.你觉得自己能够控制上网时间吗?

A完全可以控制 B一般都可以控制(偶尔不可以)C很难控制

6.你上网的目的?A查资料B玩游戏C聊天、交友D阅读新闻E其他

7.你对上网资料最感兴趣的项是

A社会科学B教育C情感交流D文学艺术E游戏攻略F聊天G其他

8.你为什么上网聊天?

A交朋友B学习C无聊找事做D其他

9.你对上网迷恋程度?A不迷恋B一般迷恋C很迷恋

10.你是否因上网有逃课经历?A是B否

11.你放假是否以上网来消磨时间?A是B否C不一定

12.你对中学生上网的看法

A大势所趋B应适当指导C要严格控制D太浪费时间

13.你认为上网对学习有不良影响吗?

A没有B有一点C有,而且很大

14.网络对你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

A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B认识很多朋友,通过与网友的交流,减轻学习或生活上的心理压力 C获取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D花费太多时间上网而使成绩下降

15.你认为你的父母或师长对网络了解吗?

A了解 B了解一点C一点也不懂

16.你父母对你上网的态度如何?

A禁止上网B可以上(前提是完成作业)

C不限制(父母相信我能把握好时间)D不限制(但是经常唠叨)

17.有些学生因上网而使学业退步,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A学校、家长和社会没有对青少年上网进行足够的引导,没有做到趋利避害 B家长、学校的压制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和厌学情绪 C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D上网时间和学校时间把握不当

18.你认为网络开放与青少年的某些犯罪是否有关?

篇7:关于中学老师的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

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初中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并进行分析,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质量,我校组织实施这次调查。你的回答将对我们学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望你给予配合。谢谢!

一、选择(所选内容的序号填入题前括号内)

()1.在课堂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

A.非常愿意B.愿意C.无所谓D.不愿意

()2.在自习课或休息时间,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探讨、解决问题吗?

A.非常愿意B.愿意C.无所谓D.不愿意

()3.你认为合作学习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

A.帮助很大B.有所帮助C.没有帮助

()4.你们在课堂上经常进行小组合作吗?

A.经常B.偶尔C.一般没有

()5.你喜欢什么情况下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

A.只要有问题,就用

B.出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时

C.自己一个人完成不了,需要几个人分工合作时

()6.你们班的合作小组评价版面更新情况?

A.每天B.几天C.一周()7.你班的合作小组评价手册谁填写?

A.组长B.副组长C.记录员

()8.如果分工明确,你愿意承担小组里的什么角色?

A.组长B.记录员C.发言人D.一般组员E.无所谓

()9.各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期间老师在干什么?

A.站在前面看着你们,用目光和你们交流

B.组间巡视,根据需要及时提供帮助

C.只呆在讨论最热烈的那组中

()10.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你对所要讨论的内容

A.很明确B.有些明确C.不太明确

()1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你们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吗?

A.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B.先独立思考再讨论

C.两者兼有D.从来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12.你们在什么课上合作学习的成效最大?

A.语文B.数学C.英语D.其它

()13.你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你喜欢

A.听老师讲解B.自己独立思考C.与同学讨论

()

14、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你的收获大吗?

A、收获小B、一般 C、收获较大D、收获很大

()

15、你认为你的小组成员组合合理吗?

A、合理B、还可以C、不是很合理D、很不合理

二、问答题

就合作学习而言,你想给老师或学校提哪些意见或建议?

篇8:关于中学老师的问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将从武汉市教育局获取的所有中学分为城区/郊区2层,城区/郊区中学再划分为重点/非重点2层;于每层内用简单随机办法抽取4所中学,在抽中中学的每个年级(初一~初三,高一~高三)中简单随机抽取1个班级(合计24个班级),对选取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286份,其中有效问卷1 237份,有效应答率为96.2%。其中男生680名(55%),女生557名(45%);平均年龄(15.1±1.5)岁。汉族1 234名(99.8%);初中生603名(48.8%),高中生634名(51.2%);615名(49.5%)家庭居住地在城市,143名(11.1%)家庭居住地在城乡结合部,479名(38.6%)家庭居住地在农村。对照组包括精神科医生和护士各48名;男性31名,女性65名;初级职称69人,中级职称23人,高级职称4人。平均年龄(30.0±8.3)岁。工作年限1~5 a的48人,6~10 a的18人,11 a及以上的20人。

1.2 调查工具

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编制的问卷,其条目主要取自卫生部《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内容主要是有关精神健康常识、精神疾病病因、治疗和预防方面以及精神卫生纪念日等的基本知识判断,其中1~17题为判断题,18~20题则要求受访者写出具体的精神卫生纪念日的日期。问卷共20题,采用1~0(正误型)评分,总分范围0~20分,评分越高,表明知道的精神卫生知识水平越高。

1.3 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调查法,将调查对象集中在教室/会议室中,调查员讲解调查目的、意义、填表方法和注意事项后,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并由调查员现场统一回收问卷。

1.4 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t检验、因子分析、KMO抽样适度测定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软件选用SPSS 17.0。

2 结果

2.1 量表各条目得分的描述性统计 见表1。

2.2 信度分析

由表1可知,20个项目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在0.345~0.791之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49,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3 效度分析

2.3.1 与对照组比较

中学生问卷得分为(13.6±2.2),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得分为(17.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P<0.01)。

2.3.2 结构效度

KMO抽样适度测定值为0.825,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3 487.705(P<0.01),显示本数据适于因子分析。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精神卫生知识问卷的20个项目提取因子,经最大方差旋转法旋转后提取4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依次命名为精神卫生纪念日、精神健康知识、精神疾病防治和精神疾病病因,4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53.371%。各项目的因子负荷见表2。

2.4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

精神卫生知识问卷的总Cronbach α 系数为0.732,分半信度为0.625。间隔1周后对97名中学生样本(50名初中生,47名高中生)进行重测,2次测试的相关系数r=0.68(P<0.001)。问卷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见表3。

注:P值均<0.01。

3 讨论

3.1 量表编制的意义

我国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普通民众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偏低,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普遍的偏见和歧视[2]。因此,提高人群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是当前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儿童和青少年是精神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3]。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早期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知识宣教,有利于国民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和提高。目前国内数项关于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4,5,6,7],大都是采用自编设计的调查工具,指标也仅是自编条目正确回答情况的定性描述,统计繁琐且不能定量评价和不利于不同研究间比较,因此有必要开发一个信、效度良好的通用心理卫生知识测量问卷。

3.2 量表的信度

各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大部分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接近或大于0.4,说明大部分项目能够区分不同被试的反应情况。项目12与总分相关系数(0.345)偏低,可能需要进一步改进或删除。整个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32,分半信度为0.625,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此量表分值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水平,0.68的重测信度略微偏低,考虑可能与重测时学生面临期末考试、个别学生未认真作答有关,但总体上来说,1周后的重测分值与1周前分值的相关系数达到了“中高度相关”水平(0.40~0.70),基本上达到了测量工具对重测信度的要求。

3.3 量表的效度

此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4个因子,分别为精神卫生纪念日、精神健康知识、精神疾病防治和精神疾病病因因子,与问卷编制时的理论构想一致,再次验证了此问卷的良好效度。建议在今后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自编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在中学生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为开展学生心理卫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1237名初高中生,采用自编精神卫生知识问卷进行调查;间隔1周对其中97名中学生进行重测。选择96名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同问卷评定。采取相关分析、t检验和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20个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5~0.79之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49。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3,分半信度为0.63,重测信度为0.68(P<0.01)。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精神卫生纪念日、精神健康、精神疾病防治和精神疾病病因4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53.37%。除了项目7,8,10,其他条目的 负荷范围在0.42~0.95之间。结论 精神卫生知识问卷在中学生中使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关键词:精神卫生,知识,统计学,问卷调查,学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等.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上海精神医学,2003,15(2):125-128.

[2]图雅.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卫生软科学,2008,22(2):103-104.

[3]张明园.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政策性文件:解读《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精神医学,2005,17(Supp1):1-2.

[4]周志鹏,阮雪玲,蓝永贵,等.龙岩市大学生精神卫生现况调查.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15(3):32-33.

[5]邱建国,宁洁,李小平.对重庆市部分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重庆医学,2009,38(15):1943-1945.

[6]余一旻,杜亚松.上海市中学生对心理卫生问题的知晓度调查.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75-78.

上一篇:以我的老师为题的英语作文下一篇: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小班化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