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基因分离定律课件

2024-07-08

高一基因分离定律课件(精选7篇)

篇1:高一基因分离定律课件

基因的分离定律 生物组:张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应用孟德尔对相对性状及其解释和验证。(2)理解并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在实践上的应用。

(3)知道基因型、表现型及与环境的关系。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4)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初步掌握在遗传学中运用符号说明遗传规律的形式化方法。

3.情感目标

(1)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整整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建议

(一)对“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应用”的分析

1.育种中的应用:杂交育种中,人们可以有目的地选育符合要求的具有遗传稳定性的优良品种。选择适宜的亲本杂交,后代的优良性状如是隐性,则是纯合体,能稳定遗传,即可选择作为优良品种;如是显性,则有可能为杂合体,后代要发生性状分离,必须通过连续相交,淘汰不合要求的类型,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2.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医学实践中,对有关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做出科学的推断,从而防止或减少某些遗传病的出现。人类的某些单基因遗传病可能是由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的。如白化病、先天性白痴等是由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的,与之对应的等位基因是正常基因。如果两个均携带有该隐性基因的杂合体的夫妇,其后代就可能出现隐性纯合体的病患者。遗传病家谱调查发现,近亲结婚时,夫妇均是携带有隐性致病的概率明显提高,因此,我国婚姻法明令禁止近亲结婚。

对“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相互关系”的分析

1.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个体的表现型,即: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2.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各种性状的表现,不仅受到内在基因型的控制,还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例如,相同基因型的绿豆种子,在有光条件下,发育成绿色豆芽,而在无光条件下则发育成白色豆芽。

许多事实证明,在不同条件下,同种基因型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型。因此,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建议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推测,后来被证实,即为基因)控制的。①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常用大写英文字母(如D,R表示;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常用小写英文字母(如d,r)表示。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含成对的DD;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含成对的dd;而

杂种豌豆的体细胞中含成对的Dd等。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作出如下图解,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作出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孟德尔推测的基因(遗传因子)的存在状况,正好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状况成对应关系。即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正好位于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上,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必然带着上面的基因一起分离,故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是成单存在。结合以上图解,亲代高茎(DD)只形成含D基因的配子,矮茎(dd)只形成含d基因的配子,雌雄配子相互结合得 是Dd,由于D对d有显性作用,故

只表现出高茎性状。

(Dd)产生配子时,D与d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必然形成含D和d的两种配子,每一种又有雌雄之别。所以在受精作用形成 时有四种组合方式,但只形成三种基因组合;DD、Dd和dd,并且其数量比接近1:2:1,而性状表现则只有高茎(DD、Dd)和矮茎(dd)两种类型,数量比接近3:1。

为了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合理性,孟德尔又做了下列的实验加以验证,即让隐性纯合体杂交。孟德尔推测,如果上述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话,让类型杂交,与

与亲代隐性 应产生含D和d两种基因型的配子,且数目相等;而亲代隐性类型只产生一种含d基因的配子(如下图所示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在它们的后代中,应该是一半数目为高茎,另一半数目为矮茎,即两种性状的数量比接近1:1。

孟德尔用于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杂交,在所得到的的64株后代中,高茎30株,矮茎34株,即分离比接近1:1。孟德尔的这个实验,证实了不同类型的配子。在遗传学上将这类试验命名为测交,即用来测定

(Dd)能形成两种 的基因组合。测交试验证实了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关于基因分离定律的教学手段的建议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孟德尔以豌豆做为实验材料总结出来的,而基因的分离规律教学安排却在每年的3月下旬,学生对豌豆的高茎、矮茎和花的结构等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学起来枯燥无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在学校的温室中种植具有相对性状的豌豆,待3月下旬学习时,学生亲自到温室中观察豌豆的相对性状,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兴趣。

二.如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分析能力

学习了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可安排各班学生调查统计人类的相对性状情况。例如,让某班统计周围人群中的有耳垂和无耳垂情况。此班共56人,要求每生统计20人,但不能重复,统计对象为邻居和亲属。举例说明如下:某班学生统计出如下结果:有耳垂和无耳垂总数分别是891人和229人,有耳垂和无耳垂之比约为4:1。注意此比例既不是3:1,也不是1∶1,约为4∶1,这不符合孟德尔的典型杂交比例。为了引导学生分析并深入研究这个比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看哪个小组能最先找出合理的解释(允许小组间交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到医院去询问大夫,经过相互讨论并经老师点拨,最后有7个小组得出正确的结论: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显性纯合体和隐性纯合体杂交,得到代,代自交得到 代,代分离比为3∶1;

代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的比为1∶1。

而人群中有耳垂的基因型为:AA、Aa,无耳垂的基因型为aa。适龄男女青年婚配,从基因型上看,组合方式有:①AA×Aa ②AA×Aa ③AA×aa ④Aa×Aa ⑤Aa×aa ⑥aa×aa等共6种,不符合孟德尔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另外,由于被统计人群的数量还比较小,不可能出现3∶1或1∶1的分离比。教学建议

(三)关于“细胞质遗传”的分析

1.细胞质遗传与细胞核遗传的比较

细胞核遗传:生物的大多数性状是受染色体上的DNA控制的,染色体上的DNA存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DNA控制的遗传叫细胞核遗传。

细胞质遗传:细胞质中DNA所控制的遗传叫细胞质遗传。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有二

(1)特点一

细胞质遗传都表现为母系遗传。例如,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亲本杂交,不论正交或反交,或反交,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这种遗传方式叫母系遗传,该细胞核遗传则不论正交式总是表现出显性亲本的性状。例如,课文中讲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不论是高茎

都是高茎豌豆,则呈3高1矮的比。豌豆作母本,还是矮茎豌豆作母本,细胞质遗传为什么会显示母系遗传?这从精子和卵细胞的体积大小就可以知道;卵细胞体积大,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特别是它进入卵细胞的部分——头部,含有细胞质则极少。这就是说,受精卵细胞质几乎全部是卵细胞中的细胞质,因此,细胞质遗传总是表现为母系遗传。

(2)特点二

杂交后代性状都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例。其原因是:细胞进行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不像细胞核中染色体和DNA分子那样进行有规律的分离,而是随机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为什么细胞质也表现有遗传现象呢?在“细胞”一章中已经讲过,细胞质中的一些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中都含有遗传物质DNA,这些遗传物质当然对一定的性状具有控制作用,这种遗传物质叫做细胞质基因。遗传实验中相关的概念

两性花:同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这样的花称为两性花。

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这样的花称为单性花。

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

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异花传粉。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

闭花传粉:花在未开放前,因雄蕊和雌蕊都紧紧地被花瓣包裹着,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上,称之为闭花传粉。

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中有花粉。花药成熟后,花粉散发出来。

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中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去雄:在花未成熟前,拔开花瓣除去末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叫做去雄。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如豌豆植株种子形状:圆滑与皱缩;子叶颜色:黄色与绿色;花的位置:叶腋与茎顶;但,狗的白毛与猫的黑毛不是相对性状,因为它们分别为两种动物;豌豆子叶黄色与豆荚绿色,虽为同一生物,但不是同一种性状,所以也不是相对性状。

正交与反交:这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如以高茎豌豆作母本,矮茎豌豆作父本为“正交”,则以高茎豌豆作父本、矮茎豌豆作母本为“反交”。

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在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圆粒等;把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矮茎、皱粒等。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等位基因:在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如D和d就是一对等位基因纯合体: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于发育成的个体,叫做纯合子。纯合体能稳定地遗传。

杂合体: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做杂合子。杂合体不能稳定地遗传。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豌豆的高茎基因型是Dd和DD,矮茎的基因型是dd等。基因型又有纯合体和杂合体之分。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也即是生物个体表现出的某种形态、结构或生理方面的特征,如豌豆的高茎、矮茎等。关于概率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在对遗传学问题进行分析时,常常采用棋盘法或分枝法,这两种方法的主要依据都是概率中的两个定理——乘法定理和加法定理。

(1)加法定理。当一个事件出现时,另一个事件就被排除,这样的两个事件为互斥事件或交互事件。这种互斥事件出现的概率是它们各自概率的和。例如:肤色正常(A)对白化(a)是显性。一对夫妇的基因型都是Aa,他们的孩子的基因型可是: ,概率都是。然而这些基因型都是互斥事件,一个孩子是AA,就不可能同时又是其他。所以一个孩子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

(2)乘法定理。当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影响另一事件的发生时,这样的两个独立事件同或相继出现的概率是它们各自出现概率的乘积。例如,生男孩和生女孩的概率都分别是,由于第一胎不论生男还是生女都不会影响第二胎所生孩子的性别,因此属于两个独立事件。第一胎生女孩的概率是,第二胎生女孩的概率也是,那么两胎都生女孩的概率是。

如何计算遗传题中某性状或某基因型出现的几率

主要依据数学中概率的两个定理:乘法定理和加法定理。

如下题:让YyRr基因型豌豆自交,问后代中出现YYRR的豌豆几率是多少?黄皱豌豆出现的概率是多少?

我们知道,后代中YY出现不影响RR的出现,属独立事件,符合乘法定理。我们可先将Yy、Rr这两对基因分别考虑。若只考虑一对等位基因Rr自交时RR出现的概率,就是分离规律了。前面知道,分离规律

自交产生的

中,显性纯合体占 的1/4。同理,Rr自交产生的后代中RR出现的概率也是1/4。Yy自交后代中YY也占1/4,则二者同时出现的概率即为,(单对计算出概率后相乘法)完全符合自由组合规律中“双显性”纯合体所占的比例1/16。

黄皱豌豆有两种基因型,出现的概率是

可先求出YYrr和Yyrr分别出现的概率,YYrr,Yyrr出现的概率是

。由于是YYrr就不,可能是Yyrr, 属互斥事件,符合加法定律,则二者同时出现的概率为

所以自由组合实验中黄皱豌豆出现的比例占3/16。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2.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3.教学疑点:

(1)相对性状

(2)杂交方法 4.解决方法:

(1)运用减数分裂过程图说明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用染色体遗传图解来说明试验过程。

(3)着重讲清并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及等位基因的独立性。

(1)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由控制性状的基因决定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在配子中是成单的。

(2)强调两种配子。

(3)自交,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

中会出现四种组合:DD、Dd、Dd 杂合体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而形成1:1的D和d和dd,表现型之比为3:1。

(1)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并口头测试。

(2)杂交、回交、正交、反交、自交、测交等,用挂图说明何为去雄、授粉,具体如何操作。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孟德尔的科学精神,研究方法和特点(B:识记)。

2.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结果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D:应用)。

3.练习规范地做遗传图解(D:应用)。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那么基因在传种接代中有什么样的传递规律,得先了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讲述:介绍孟德尔简历,豌豆杂交试验,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5年后三位植物学家分别用不同植物证实了孟德尔的发现后,被埋没的真理重新展现光辉。

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此方法是研究遗传规律的基本方法。

什么是杂交试验法?显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对着图讲解父本、母本,如何去雄,如何传粉、受精,受精卵是第二代的起点,发育成胚直到豌豆种子。

孟德尔选用的实验材料——豌豆。自花传粉,也是闭花受粉。试验结果可靠又易于分析,这是他研究的特点,也是他研究成功的原因之一。基因的分离规律

讲述:由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此概念有三个要点:

同种生物——豌豆

同一性状——茎的高度

不同表现类型——高茎1.5-2.0m,矮茎0.3m左右。

提问: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学生答出:是。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种子的形状;不同类型——圆滑和皱缩。

讲述:交待在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

P——亲本 ♀——母本 ♂——父本 ×——杂交 × ——目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杂种子一代

——杂种第二代

(三)总结

孟德尔揭示的分离定律奠定了遗传的基础,是经典的遗传定律。对于认识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遗传现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基因的分离定律是以后要学习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连锁交换定律的基础。

(四)布置作业

1.用纯合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得。那么,自花受粉得

,再自花受粉得 中矮茎豌豆所占的比例是()

A.1/8 B.3/8 C.1/6 D.1/4

2.狗的卷毛是由于一个显性基因控制的,直毛是由于它的隐性等位基因控制。有两只卷毛狗交配,产生出一只卷毛雄狗,你用什么方法,判定这只卷毛雄狗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3.课本第况再复习题

三、3。

(五)板书设计

6.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在农业育种中的应用

第一、杂交优势利用,仅限第一代。

第二、选显性性状类型,需连续种植选择,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

第三、选隐性性状类型。杂合于自交一旦出现即可选择。

(2)人类遗传病中的应用

对遗传病的基因和发病概率做出科学的推断。如白化病。

7.基因分离定律的例题分析

例1.由因求果题。

例2.由果推因题。

篇2:高一基因分离定律课件

一、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

(一)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

1、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而且相对性状明显,易于观察。

2、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即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对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遗传进行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的科学思维方式)

3、科学地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的实验分析的习惯)

4、孟德尔遗传实验独特的设计思路即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假说-演绎法)

观察事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揭示规律

(二)孟德尔用豌豆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所以在自然状态下,它永远是纯种,避免了天然杂交情况的发生,省去了许多实际操作的麻烦。

2、豌豆具有许多稳定的不同性状的品种,而且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3、豌豆花冠各部分结构较大,便于操作,易于控制。

4、豌豆种子保留在豆荚内,每粒种子都不会丢失,便于统计。

5、实验周期短,豌豆是一年生植物,几个月就可以得出实验结果。

6、他选用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都不连锁。

注:人工授粉的方式:去雄(花蕾期)、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二、有关遗传定律的概念、符号归类:

(一)交配类

⒈杂交:指同种生物不同品种间的交配。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⒉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植物体中指自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是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

⒊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 与隐性个体相交,用以测定F1的基因型。

⒋回交:让杂种子一代与亲本杂交。

⒌去雄:杂交试验时,除去成熟花的全部雄蕊,是杂交试验的重要环节。

6.正交与反交:若甲♀╳ 乙♂为正交方式,则乙♀╳♂甲就为反交。用来检验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

(二)性状类

⒈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⒉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⒊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⒋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⒌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呈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⒍显性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种子一代中不分显隐性,表现出两者的中间性状(不完全显性)或者是同时表现出两个亲本的性状(共显性)。

(三)基因类

⒈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发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A.a最本质的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

⒉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⒊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⒋相同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

⒌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

⒍复等位基因:一系列等位基因的总体。

(四)个体类

⒈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⒉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表示为: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吗?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吗?

⒊纯合体: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⒋杂合体:是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⒌父本:相交的两个亲本中提供雄性配子的一方。

⒍母本:相交的两个亲本 中接受雄性配子(提供雌性配子)的一方。

(五)符号类

1、P:亲本 2、♀:雌性(母本) 3、♂:雄性(父本) 4、×:杂交 5、×:自交 6、F1:子一代

7、F2:子二代

注意:几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说明:

1.相对性状的概念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点: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

2.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表示如下:

表现型=基因型(内因)+环境条件(外因)。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在相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则表现型相同;在不同的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可能不同。

3.等位基因

(1)存在:存在于杂合子的所有体细胞中。

(2)位置: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 (3)特点:能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4)分离的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5)遗传行为: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杂交、自交、测交的用途 :

(1)杂交——判断显隐性和育种;

(2)自交——提高纯合度和判断显隐性及纯杂合子;

(3)测交——判断纯、杂合子和子一代产生配子的类型、比例及子一代的基因型。

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一)过程:纯种高茎和矮茎豌豆作亲本杂交,再让F1自交得F2

P(亲本) 高茎 DD X 矮茎dd 正交和反交结果一样

F1(子一代) 高茎 Dd F1只表现显性亲本性状

F2(子二代) 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dd F2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1 : 2 : 1 F2分离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二)特点:

F2中显隐性同时出现叫性状分离,分离比为显:隐=3:1

四、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因子成对存在;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一)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如纯种高茎豌豆含DD基因,纯种矮茎豌豆含dd基因;

(二)杂交产生的F1体细胞中,D和d的配子结合成Dd。因D对d有显性作用,故F1显高茎;

(三)F1通过减裂产生配子时,D和d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含D和d的两种雌雄配子,比例1:1(等位基因分离);

(四)两种雌配子与两种雄配子结合机会均等,因此,F2便有了DD、Dd、dd三种基因组合,它们之间的比例近于1:2:1,在性 状表现上则近于高3:矮1(配子随机结合)。等位基因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性状分离

五、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一)理论基础:

1、模拟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

2、模拟两种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3、模拟样本足够大。

(二)注意事项:

1.关键步骤及意图:

①每个小桶中有D和d两种小球,代表等位基因已经分离并独立的进入不同的配子。

②随机抓取一个小球,代表随机产生了一种雌配子或雄配子。

③分别从两个桶中各随机抓取的一个小球并组合在一起,代表雌雄配子结合成合子即子一代。

2.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模拟实验的次数,重复的次数越多,实验越准确。

3.每次抓小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中的彩球,使二色小球充分混合,每次抓出的小球记录完之后,必须放回原来的小桶中,千万不要将两个小桶中的小球相混。

六、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法(还可用自交法,花粉鉴定法等)。

(一)测交: ( F1) Dd X dd 组合:F1×隐性纯合子

高 1 : 1 矮 证明:F1是否产生两种比例为1:1的配子

(二)自交法:

1、过程:让F1自交。

2、结果:F2出现性状分离,且比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3、结论:基因分离定律是正确的。

(三)花粉鉴定法:

1、过程: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取F1的花粉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

2、结果:一半花粉呈蓝黑色,一半花粉呈橙红色。

3、结论:基因分离定律是正确的。

注:自交法和花粉鉴定法适用于植物体;测交法对动物和植物体均可采用。

七、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基础为(等位基因)独立性;本质为(等位基因)分离性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一)该定律适用于:⒈真核生物;⒉有性生殖的生物;⒊细胞核遗传;⒋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等位基因的存在:它们虽然共同存在于一个细胞内,但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注意:

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这里所说的生物指哪种生物?

2、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一定是等位基因吗?

3、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能有一对等位基因吗?

(三)基因分离与性状分离比较:性状分离是杂种后代(F2)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基因分离是指(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在减Ⅰ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分离是性状分离的原因,性状分离是基因分离的 结果。

(四)配子结合的概率: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机会均等,F2才会出现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五)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篇3:高一基因分离定律课件

一、领悟假说———演绎法的基本内涵

假说———演绎法属假言推理,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

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孟德尔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的插图,发现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后,F1都是高茎,F1自交产生的F2中高茎与矮茎之比为3:1。

2. 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

为什么F1都是高茎?F1中存在矮茎的遗传因子吗?为什么F2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

3. 尝试回答问题。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配子中只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用显性原理解释F1的性状表现,用分离原理解释F2的相对性状分离。

4. 作出假设。

F1的基因构成是Dd,原因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5. 证明假设,演绎推理。

如果要直接验证,只能用显微镜观察遗传因子真实存在的状况和传递过程,一般不太可能。我们通常设计测交实验,并根据假设,对测交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根据假设进行演绎推理。大前提:被测个体存在成对遗传因子(Dd),遗位过程中必然产生2种配子 (D, d) ,并且进入不同的配子,测交后代会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小前提:F1测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ㄢ

6. 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相一致,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孟德尔对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假设;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相符,证明假设是错误的。因为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能真实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可以推知F1是基因型及传递行为。

三、适时训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解答下列问题:

1. 向学生提供3种验证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方案F1Dd×DD;F1Dd×Dd;F1Dd×dd。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选出最佳方案,以验证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真实性。

2. 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棒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棒上却无甜玉米籽粒。

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

假设:甜是显性性状,由基因R控制;非甜是隐性性状,由基因r控制。(1)在甜玉米棒上: (1) P:♀RR(甜玉米)×♂RR(甜玉米)→F1:甜玉米(胚乳RRR); (2) P:♀RR(甜玉米)×♂rr(非甜玉米)→F1:甜玉米(胚乳RRr)。 (2)在非甜玉米棒上: (1) P:♀rr(非甜玉米)×♂rr(非甜玉米)→F1:非甜玉米(胚乳rrr); (2) P:♀rr(非甜玉米)×♂RR(甜玉米)→F1:甜玉米(胚乳Rrr)。结论:预期与实验结果(现象)不相符合,说明假设是错误的。接下来让学生再作出假设,进行一次练习。

四、教学总结

篇4:正确认识基因分离定律

“两种配子的数量比为1∶1”是指同种性别的两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比,即“两种雄配子之比为1∶1”或“两种雌配子之比为1∶1”,而不是雄配子和雌配子之比。在自然界中雄配子的数量远比雌配子的多。

例1 基因型为Aa的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间的数量关系是( )

A.雌配子∶雄配子=1∶1

B.雌配子∶雄配子=1∶3

C.雌配子∶雄配子a=1∶1

D.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

解析 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所以含有D和d基因的雄配子,要比含有D和d基因的雌配子的数目多。同样,基因型为Aa的高等植物产生的含有A和a基因的雄配子,要比含有A和a基因的雌配子的数目多。

答案 D

点拨 同学们经常误认为雄配子与雌配子之比为1:1而误选A。

2.正确认识“自交”“杂交”“测交”“正交”“反交”

自交:同一植物体有性交配(包括自花传粉和同株的异花传粉)。

杂交:不同个体的有性交配。

测交:F1或其他生物体与隐形个体交配,可用于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或遗传方式。

正交和反交:若甲为母本,乙为父本间的交配方式称为正交,则以甲为父本,乙为母本的交配方式称为反交。可用正交和反交确定某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例2 采用下列哪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 )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解析 鉴定生物是否是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以用自交、测交的方法,其中自交是最简便的方法;对于动物来说,则只能用测交方法。要区分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可以让生物进行杂交,有两种情况可以作出判断,若是两个相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中有另一个新的相对性状产生,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是不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中只出现一种性状,则此性状为显性性状。不断地自交可以明显提高生物品种的纯合度。测交的重要意义是可以鉴定显性个体的基因型。

答案 B

点拨 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为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以,但自交法较简便。

自交不同于自由交配,自交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或来自同一无性繁殖系的个体间的交配。自由交配是指群体中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而自交在狭义上是指植物的自花授粉或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一般来说,有性别决定的生物不能自交。可见自由交配与自交的界线分明,切不可混淆。我们通过以下数学模型构建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将Dd个体自交,在F1中选择显性个体让其自交得到F2,在F2中再选择显性个体让其自交,那么Fn代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显性个体占所有显性性状个体的比例为X=(2n—1)/(2n+1)。

将Dd个体自交,在F1中选择显性个体让其自由交配(自交和杂交)得到F2,在F2中再选择显性个体让其自由交配,那么Fn代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显性个体占所有显性性状个体的比例是X=n/(n+2)。

4.正确判定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该性状为显性,未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亲本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分离出来的性状为隐性,亲本性状为显性。

具有一对相同性状的亲本交配,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则分离比中的优势性状为显性。

例3 某种品系的鼠毛色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结果,由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

[杂交&亲本&后代&杂交A&灰色×灰色&灰色&杂交B&黄色×黄色&2/3黄色,1/3灰色&杂交C&灰色×黄色&1/2黄色,1/2灰色&]

A.杂交A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亲本为纯合子

B.由杂交B可判断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

C.杂交B后代黄色毛鼠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D.鼠毛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解析 由表中杂交B可以判断鼠色灰色为隐性性状,黄色为显性性状,所以杂交A中的亲本一定是纯合子,所以A和B项正确;杂交B亲本为黄色,后代出现灰色,这说明亲本黄色为杂合体,后代应出现黄色∶灰色=3∶1的结果,但表中后代黄色却是2/3,这说明后代中黄色少了一份,那只能是黄色纯合的不能存活,所以杂交B后代黄色鼠中只有杂合子,没有纯合子,所以C错误。

答案 C

1.在解释分离现象的原因时,下列哪项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基因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2.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一只短尾鼠与一只正常尾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交配,子代中有一类型死亡,能存活的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则不能存活的类型的基因型可能是( )

A.TT B.Tt C.tt D.TT或Tt

3.果蝇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现有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若干。若用它们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条件不是必需的是( )

A.亲本果蝇必须是未交配过的纯种

B.亲本中的长翅、残翅果蝇的性别不同

C.在子代果蝇羽化前必须除去亲本

D.长翅果蝇作母本,残翅果蝇作父本

4.以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为研究对象,将纯合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间行种植,隐性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子一代将表现为( )

A.显、隐性个体的比例是1∶1

B.显、隐性个体的比例是3∶1

C.都是隐性个体

D.都是显性个体

5.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纯种的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F1全部为灰身,让F1自由交配,产生F2,将F2的灰身果蝇取出,让其自由交配,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 )

A.1∶1 B.2∶1 C.3∶1 D.8∶1

6.玉米幼苗绿色(G)对白色(g)为显性,用杂合子自交产生的种子进行如下实验:将400粒种子播种在暗处,同时将另外400粒种子播种在有光处。数天后,种子萌发并长成幼苗。经统计,在黑暗处的幼苗有391株为白色,而绿色植株为0;在有光处的幼苗有299株呈绿色,98株呈白色。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1)从理论上分析,所得种子的基因型及比值是 ;幼苗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而实际是______。

(2)杂合子自交产生的种子中,纯合子占 。

(3)叶绿素新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生物的性状受 控制,同时又受 影响。

1~5 BADCD

篇5:高一基因分离定律课件

自由组合定律是什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简单一点说就是: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决定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篇6:高一基因分离定律课件

1.(2019·海南,18)以豌豆为材料进行杂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二倍体植物

B.进行豌豆杂交时,母本植株需要人工去雄

C.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均在形成配子时分离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均能够自由组合2.(2020·全国Ⅰ,5)已知果蝇的长翅和截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多只长翅果蝇进行单对交配(每个瓶中有1只雌果蝇和1只雄果蝇),子代果蝇中长翅∶截翅=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

A.长翅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B.亲代雌蝇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C.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D.该等位基因在雌蝇体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3.(2018·天津,6)某生物基因型为A1A2,A1和A2的表达产物N1和N2可随机组合形成二聚体蛋白,即N1N1、N1N2、N2N2三种蛋白。若该生物体内A2基因表达产物的数量是A1的2倍,则由A1和A2表达产物形成的二聚体蛋白中,N1N1型蛋白占的比例为()

A.1/3

B.1/4

C.1/8

D.1/9

4.(2018·江苏,6)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A.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

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

C.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

D.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5.已知某植物的紫花(A)与红花(a)是一对相对性状,杂合的紫花植株自交得到F1,F1中紫花植株自交得到F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F1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B.F2中的性状分离比为3∶1

C.F2紫花植株中杂合子占

D.F2中红花植株占

6.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子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7.鸡的毛腿(B)对光腿(b)为显性。现让毛腿雌鸡甲、乙分别与光腿雄鸡丙交配,甲的后代有毛腿也有光腿,数量比为1∶1;乙的后代全部是毛腿。则甲、乙、丙的基因型依次是()

A.BB、Bb、bb

B.bb、Bb、BB

C.Bb、BB、bb

D.Bb、bb、BB

8.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实验

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红果(个)

黄果(个)

红果×黄果

492

504

红果×黄果

997

0

红果×红果

511

508

A.番茄的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实验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

C.实验2的后代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实验3的后代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9.(2019·全国Ⅱ,5)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让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10.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牛群中,A与a基因频率相等,每头母牛一次只生产1头小牛。以下关于该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

A.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无角牛杂交,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有角为显性性状;反之,则无角为显性性状

B.自由放养的牛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说明有角为显性性状

C.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有角牛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有角牛,则说明有角最有可能为隐性性状

D.随机选出1头有角公牛和3头无角母牛分别交配,若所产3头牛全部是无角,则无角为显性性状

11.某两性花植物的紫花与红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为由单基因(D、d)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用一株紫花植株和一株红花植株作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后代数量足够多),以鉴别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

(1)完善下列实验设计: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填选择的亲本及交配方式);

第二步:紫花植株×红花植株。

(2)实验结果预测:

①若第一步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紫花植株为__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若未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第二步后代全为紫花,则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若后代全部为红花或出现红花,则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12.如图是白化病的系谱图,回答以下问题:

(1)7号和8号再生一个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0号个体携带白化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13.分析下列有关性状显隐性的两个典型问题。

(1)(2019·海南,28节选)某自花传粉植物的矮茎/高茎、腋花/顶花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现有该种植物的甲、乙两植株,甲自交后,子代均为矮茎,但有腋花和顶花性状分离;乙自交后,子代均为顶花,但有高茎和矮茎性状分离。根据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可推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仅通过对甲、乙自交实验结果的分析进行推断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Ⅰ,32节选)某小组用一只无眼灰体长翅雌蝇与一只有眼灰体长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性别

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

有眼

9∶3∶3∶1

9∶3∶3∶1

无眼

9∶3∶3∶1

9∶3∶3∶1

若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用表中杂交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无眼性状的显隐性(要求: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C

3.D

4.C

5.B

6.C

7.C

8.C

9.B

10.D

11.(1)紫花植株自交(2)①杂合子 DD或dd

②DD dd

12.(1)

(2)

13.(1)若甲为腋花,则腋花为显性性状,顶花为隐性性状,若甲为顶花,则腋花为隐性性状,顶花为显性性状;若乙为高茎,则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若乙为矮茎,则矮茎为显性性状,高茎为隐性性状

篇7:高一基因分离定律课件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的,为此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空间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作用就在于消除这种距离空间,促进学生向高一层次的知识水平发展。所以,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全面。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茨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也就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而该框架的设置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因为这些概念的设置应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前进。

支架式教学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建立概念框架。(2)进人情境,即概念框架中的某个支点。(3)协作学习。在这一阶段的开始期,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演示,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继而再由学生探索。但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以确保学生沿着概念框架攀升。(4)效果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自评和他评两种,评价内容包括自主想象能力、对小组学习的贡献以及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等三方面。

《基因分离定律》一节内容多、过程复杂而且难以理解的新名词概念多,是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步骤如下:

1搭脚手架

以教师讲述的方法介绍孟德尔研究豌豆时社会背景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创造学习情境。当时农作物育种时,农作物的优良性状在遗传时表现很不稳定,农业生产需要科学的遗传理论来指导农作物育种实践。科学界兴起了多种动植物杂交实验的研究热潮,孟德尔也加入其中。如果你也在当时进行研究,你将怎么做呢?首先教师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在自然界或实验中观察到某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测实验结果,实施实验,取得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支持假说则建立某理论,否定假说则放弃假说,或者改进实验。这就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总体框架。然后把本节内容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分步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思考,必要时通过教师讲解或讲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相应思考支架。

(2)进入情境

教师首先提问:如果你也在当时进行研究,你第一步做什么呢?科学研究第一个问题是选择实验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呢?由学生自己结合课本可以得出:豌豆适于作遗传实验的优点,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教师可以补充豌豆是农作物,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关于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这一点,教师可以提出使用小麦为实验材料与豌豆相比来激发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介绍小麦是两性花风媒花,花很小,做人工杂交很困难,双亲也不容易确定,促进学生思考。关于相对性状,教师可以提问相对性状的遗传有什么特别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孟德尔研究的思路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对相对性状到两对和多对。这也是一个思考支架,全靠学生自己思考,思路也不容易展开,是很难想到这一点的。选择好材料就可以做实验了。

(3)协作学习

学生的探索应该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让学生了解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这是科学研究的第二步。请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特点,并推举代表陈述本组讨沦结果。教师应该提供的思维支架:提出为什么会以这两点作为实验现象:一是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二是这是在自然界观察不到的,即可以作为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现象。

第三步是建立假设。请学生分学习小组根据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结果建立假设,阅读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结果的解释的内容,对照自己的假设,寻找自己假设过程中思维的缺漏和不足并完善自己的假设。师生共同总结关于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结果的假设。教师应该提供的思维支架:①在F1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共同存在,但是既不相互沾染也不融合。②完全显性。③F1产生的配子两种雌配子相等,两种雄配子相等,但是雄配子远远多于雌配子。④F2不同基因型个体到研究时的存活率相等。

第四步是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请学生阅读测交实验。教师提问:①这个实验能不能验证孟德尔的假设?②这个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这个实验没有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假设,只是一个间接的证明。孟德尔的验证只是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的比例推断F1产生的配子比例,不能直接证明配子的比例。教师提供水稻花粉实验,并要求学生比较。这可以直接证明配子的比例,不过不能证明基因的位置。③从减数分裂的过程能找到更直接的证明。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这是从染色体的水平上的验证。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让学生的思考逐步深入,并最终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

第五步是得出理论。由学生总结得出基因的分离定律。

4效果评价

上一篇:生意的名言警句下一篇:中考历史小短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