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临汾的区域经济分析

2024-04-19

对临汾的区域经济分析(通用8篇)

篇1:对临汾的区域经济分析

对临汾市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考

崔宇强

在山西省领导干部大会上,袁纯清书记绘就了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充分展示和增强了山西省人民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学习贯彻袁纯清书记讲话精神,借鉴先进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积极探求临汾经济转型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也是未来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制高点。

一、必须充分认识转型跨越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从当前临汾经济面临的困境看,转型才有出路。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临汾市经济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由于长期“兴于煤焦铁败于煤焦铁,利于煤焦铁也困于煤焦铁”的现状没有改变,严重的畸重结构使全市经济仍摆脱不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方式。同时,过度依赖能源原材料产业扩张的发展方式,使临汾经济弱不禁风,一旦外部市场对能源原材料需求萎缩,经济就直线下滑。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使临汾经济两次受到重创。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看,临汾只有将煤焦铁资源型经济转型才能破除困境,也只有转型才有出路。

从与周边省市发展情况比较看,转型迫在眉睫。物竞天择,不进则退。从山西党政代表团学习考察内蒙、天津、山东、河北等先进地区看,内蒙抓住了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机遇,用足、用好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实现了能源原材料产业的几何级增长。天津抓住了国家建设环渤海经济圈的机遇,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经济发展实现了整体跨越。从临汾发展情况看,“十一五”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后移,2009年,临汾GDP居全省地市位次由“十五”时期的第2位滑落到第3位,财政总收入绝对额滑落到第4位。从人均水平看,临汾人均GDP、人均财政总收入分别居全省第8位和第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居山西省第7位和第8位,加快转型发展,实现跨越发展迫在眉睫。

从临汾自身产业基础看,转型任务艰巨。一是临汾经济总量中有52.8%集中在工业行业,而煤、焦、钢铁、化工、电力等资源型基础产业占到工业的80%左右,对临汾市财政收入的贡献在70%以上。二是近年来临汾市煤炭资源整合及炼焦行业淘汰落后的推进虽然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资源枯竭的

局面终将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衰退。三是从主导行业钢铁行业看,一方面受原材料铁矿石外购制约,另一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制约,国家明确要求钢企个数将由800家压缩到200家,而临汾市钢企规模不大,面临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四是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少,规模也小,要发展壮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区域产业功能定位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考虑转什么,怎么转。转型发展包括产业转型、生产方式转型及组织结构转型、从外延到内涵的转型等,其实质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着力点,着力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临汾市煤炭行业在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安全发展上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应重点实施生态修复、环境治理、转产转型工程,建立并制定鼓励、激励、监督机制,采取金融、行政、法律手段,推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在煤炭行业发展的同时,要将煤化工作为转型的重要出路,作为结构调整的龙头主导产业来培植。大力发展煤化工下游产品甲醇、醋酸、醋酸丁酯、二醋酸纤维等,据测算如果将5000万吨原煤转化为煤化工产品,即可最少增值4倍,相当于5000万吨煤换来两亿吨煤的效益。钢铁企业要加快兼并重组,横向联合大企业大集团,纵向联合上下游产业,在产品上加快向优质和特种钢方向发展,提高附加值。铸造业要以华翔、汤荣、恒泰为依托,进一步提升技术含量,做大做强,形成中国新型铸造基地。同时,要把循环经济作为基本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技术规则,使临汾真正成为新型能源工业基地。

二是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2009年临汾市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是服务业的8倍多,加快服务业发展能够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提高资源利用率。从税收情况来看,同样数量的税收,若是第二产业税收,留给地方的不足四成,而服务业税收80%留归地方。近年来临汾市服务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占GDP比重上升到35.5%,但远低于全球服务业占GDP比重60%、发达国家70%、全国43.4%、全省39.2%的水平,并且还存在现代服务业占比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力发展服务业,就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当前最现实的就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临汾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应抢抓机遇,加强规划,改革体制,健全机制,尽快将临汾市旅游业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做大做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文化增长极。同时要强化现代物流、金融、技术咨询、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规划建设,构建适应市场化环境的服务业体系。

三是以发展新兴产业为切入点,着力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天津、山东、河北、内蒙4省所处的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第3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具有港口业、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海洋经济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投资热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临汾地处内陆中部地区,临环渤海经济圈边缘,因此,应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和国家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机遇,积极寻求产业梯度转移机会,发展配套、互补产业,建立联合生产基地等,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并抓住山西各种开放机会,积极引进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以及以石膏、花岗岩、大理石、耐火粘土为原料的新材料等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支持的非煤产业大企业大项目,集中力量迅速主打一至两个在国际、国内具有龙头品牌的大项目,使全市新兴产业上规模上台阶,尽快成为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引擎。

三、集群发展是转型跨越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是引导企业向高标准园区聚集。内蒙、天津、河北、山东等先进地区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实现集约发展、科学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目前临汾仅有10个工业园区,除曲沃钢铁工业园区和洪洞赵城焦化工业园区挂牌省级园区外,其余园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结合全市产业定位和产业基础发展实际,在将现有园区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在尧都区、侯马、襄汾、翼城建立铸造工业园区,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打造铸造基地。在尧都区、洪洞、安泽建立精细化工工业园区,培育化工龙头企业,打造煤化工基地。在尧都区、襄汾、洪洞建立服务型城郊现代农业园区,开展“餐桌农业”、“观光农业”、“高端林果园”等,走出一条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城郊农业的新路子。在尧都区、侯马、洪洞及东西两山建立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园区,打造特色产业,延伸加工,提高附加值,形成轻工园区。

二是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内蒙、天津、山东、河北4省市的传统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瞄准国际、国内一流,培养打造超千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2009年,在全国500强企业中,山东有51家,其中千亿级企业2家;河北18家,山西仅有12家。内蒙拥有全球最大的以煤为原料生产聚烯烃项目,拥有世界首个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项目。天津9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滨海新区投资建设237个项目,一批世界一流的项目落户天津。从临汾目前情况看,与先进地区千亿元的企业相比相距甚远。酒钢集团翼钢公司、太钢集团临钢公司、中宇钢铁三大钢企受产业政策影响较大,进一步做大有一定限制,而山焦、三维组成的赵城工业园区已经形成一定的化产规模,在山西的位置举足轻重,因此,应举全力积极支持其做大做强。农业转型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特色区域规模化问题,二是土地流转问题,只有将土地适度集中,才能取得集约收益和高端增值,才能实现农业生

产的更大飞跃。

三是实施区域带动战略。山东、河北、天津等抢抓机遇,聚集了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功能齐全,区域经济增势强劲。目前,临汾和侯马两个开发区虽然近年取得一定发展,但区域特色地位不突出,产业定位不明显,区域产业聚集带动辐射作用不强。下一步应按照开发区的政策定位,创新制度,积极支持其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把两个开发区打造培育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金融、物流、高新技术园区,并增强区域辐射功能,形成强大的新兴产业集群。家统计局临汾调查队党组书记、队长)

(作者系国

篇2:对临汾的区域经济分析

临汾市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针对临汾市生态环境特点及水、煤资源共生的`特定环境条件,从地表水、地下水及岩溶泉水几方面分析了煤炭开采对水资源影响,提出了避免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破坏的对策及措施.

作 者:杨玮 Yang Wei 作者单位:临汾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西,临汾,041000刊 名:科学之友英文刊名: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年,卷(期):2009“”(17)分类号:X523关键词:水资源 煤炭开采 生态环境

篇3:对临汾的区域经济分析

山西南北部经济发展的现状

经济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从整体上看, 山西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发展良好, 在工业方面南部处于产业链的较高端, 北部地区处于产业链的较低端;在旅游业方面, 南部比北部的旅游产品丰富,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在受教育程度方面, 南部地区的重视程度比北部地区高。

工业方面

山西南北部经济的发展都是主要依靠煤炭资源, 然而南部地区工业发展处于产业链的较高端。

山西南北部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煤炭资源。临汾市的工业产品有原煤、洗精煤、铁矿石原矿量、焦炭、机焦、焦油、1-4丁二醇、生铁、粗钢、精练铜等,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878.14亿元, 比上年增长35.8%;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967.4亿元, 增长4.3%[1]。

大同市的工业产品有原煤、生铁、粗钢、洗煤等。2011年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 315.04亿元, 比上年增长66.8%;2012年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599.22亿元, 比上年增长22.3%[2], 见第34页表1。

从第34页表1可以看出, 临汾市煤炭行业收入总额占该地区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49.49%上升到2012年的54.09%, 大同市煤炭行业收入总额占本地区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42.68%上升到2012年的44.32%, 充分说明了煤炭资源对山西南北部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山西南部处于产业链的较高端, 北部地区处于产业链的较低端。临汾市主要的煤炭企业有蒲县宏源集团北峪煤业有限公司、山西临汾蓝宝煤业有限公司、山西翼城首旺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还有潞安集团的公司等等, 他们的产业链主要是煤—焦—化、煤—电—化、煤—油—化, 生产加工已经基本稳定。大同市主要的煤炭企业有同煤集团, 它的产业链主要是煤—电, 用煤炭来发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山西南北部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煤炭资源, 且产业结构单一。大同市的工业产品处于生产链的低端, 主要是一些初级产品, 附加值很低。临汾市虽然也有初级产品, 但是相对而言也出现了一些较高级的产品, 附加值高。比较而言, 大同的特色产业是煤炭的开采, 临汾的特色产业是煤炭的加工。如果临汾和大同能够进行分工协作, 大同主要负责煤炭的开采, 临汾主要负责煤炭的加工, 或者说临汾主要负责提供技术设备及相关工作人员, 大同主要提供煤炭资源, 这样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品的优化升级, 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 同时也有利于发展本省的主导产业。

旅游业方面

山西南北部旅游业都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但是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临汾市2011年旅游总人数达到1 377.3万人, 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21.4亿元, 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119.8亿元;2012年旅游总人数达到1754.3万人, 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60亿元, 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157.98亿元。

大同市2011年旅游总人数达到1 616.17万人, 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36.6亿元, 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130.9亿元, 2012年旅游总人数达到1 918.04万人, 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62.82亿元, 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156.2亿元,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山西南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但是对该地区GDP的增长并不是很高。大同有云冈石窟, 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开发冰雪旅游产品, 吸引往来游客。临汾有壶口瀑布, 再大力发展娱乐业, 若两地能形成产业链, 两地的游客冬天去大同旅游夏天去临汾旅游, 打造精品线路, 这样既可以合理地利用资源, 也可以促进南北两部经济。

受教育程度方面

教育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 一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 反之就越慢, 见表3。

(人)

从表3可以看出, 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高等教育, 临汾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要比大同高, 可能是由于大同的煤炭资源比临汾多, 大同地区的孩子凭借资源优势可能不用上学也能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而临汾地区的孩子认为上学是唯一的出路。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制约着南北部经济的发展, 受教育程度越高, 南北部的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 受教育程度越低, 经济发展就越慢, 所以临汾的经济发展速度要比大同快, 现实也是如此。如果大同大学和临汾师大合作, 开设煤炭类专业, 培养优秀人才, 可以派遣学生相互学习, 服务南北部经济的发展。

山西南北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山西南部和北部的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方面

第一, 山西南部地区主要问题是煤炭产业链短, 深加工有待提高;北部地区主要问题是主导产业结构单一且发展潜力小, 过度集中在煤、焦、冶、电等几个行业, 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资源利用率不高。

山西南部地区的潞安集团确立的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多种经营, 不断延长、加粗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三条主产业链, 临汾市2012年焦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的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0.6%, -0.9%, 16.8%, -10.1%, 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

大同市同煤集团的经营方向为以电力为主导, 以煤化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为支撑, 物业旅游等服务员全面发展, 同煤集团涉及的主要行业及产品主要有电力、钢、焦炭、水泥、煤焦油、砖等, 次要行业还有餐饮业、房地产业、铁路运输业、医疗卫生业等, 工业产业庞杂, 产品种类多, 规模小、效益差, 涉及的非煤产品行业的收入仅占集团总收入的9.86%, 原煤的利用率也只有65%[3]。

第二, 山西南部地区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严重, 绝大多数都是重金属污染物;北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但是水中的污染没有重金属, 相对而言污染程度轻一点, 主要是一些盐类化合物。

临汾市总面积20 275 km2, 水资源总量18.9亿m3,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80 m3, 水资源量4 650 m3/hm2, 分别是全国平均值的22%和18%[4], 是严重的缺水地区, 山西的特色产业又是煤炭, 加工制作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例如10万t二甲醚项目一天需要8 000 t水, 1 t合成氨需要100 t水[8], 而且地下水中现在可检测出汞、六价铬、砷化物、镉、铅等有毒物质。

大同市的总面积是14 112 km2, 水资源总量13.91亿m3,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00 m3, 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0%, 地表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COD、挥发酚, 极值超标倍数分别达到55.0倍, 39.8倍和591倍[5], 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矿化度、硫酸盐、COD、氯化物、氨氮等。

旅游业方面

山西南部地区主要问题是管理水平不高, 不能充分利用旅游产品的种类, 打造特色的旅游品牌[6,7], 北部地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旅游产品单一, 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 乱收费运。

临汾的旅游景点有尧庙、铁佛寺、丁村民俗博物馆、苏三监狱、大槐树、广胜寺、姑射仙洞、蒲县东岳庙、小西天、壶口瀑布等, 旅游产品种类多, 各有各的特点。

大同的旅游景点有九龙壁、华严寺、善化寺、恒山风景名胜区、恒山悬空寺、崇福寺、应县木塔云冈石窟等。绝大多数都是寺庙, 再加上服务人员基本上都是当地居民, 没有长期发展的眼光, 只注重当期利益, 对外地游客经常是坑骗, 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受教育程度方面

山西南部地区主要问题是人才流失, 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薄弱, 北部地区主要问题是没有人才培养基地, 大同大学没有设置研究生考点。

临汾市的技术设备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用的都是国外淘汰了的一些设备, 人才外流, 山西省现在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各行各业都需要尖钻人才, 这已经成为制约煤炭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障碍和“瓶颈”。

大同市的主干院校是大同大学, 在校人数远低于临汾市的山西师范大学, 而且也没有研究生点。

促进南北部经济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山西南北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最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区域分工协作, 发挥比较优势。山西南北部应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加强分工协作, 形成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 南部地区提供技术主要负责煤炭的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可以去北部地区开办公司, 北部地区主要负责提供煤炭资源, 促进产品的优化升级, 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使山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高科技技术产品, 形成主导产业。先发展多元产品, 最后形成替代产品, 煤炭资源是有限的短期内不可再生, 煤炭产品一时可成为主导产业, 但绝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必须创新出替代产品, 这些产品必须具有科技含量高的特点, 使替代产品成为主导产业, 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提高市场竞争力。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节约意识,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严禁将工业用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 走高碳资源低碳发展的道路, 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创新旅游业产品的种类, 打造山西旅游品牌。北部地区可以发掘冰雪特色旅游产品, 南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发展娱乐业, 制定合理的门票价格, 打击不法商贩抬高商品价格, 打造贯穿南北的精品旅游线路,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形成山西特色旅游品牌。

吸引优秀人才, 建立健全人才奖励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吸引优秀人才, 制定优惠政策, 高级人才高薪高酬, 特殊人才特殊待遇, 对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还可以聘请国外先进专家亲临指导,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提高管理水平, 同时通过大力宣传教育改变全省人民的思维观念。

参考文献

[1]临汾市统计局.临汾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3-28].http://www.lf-stats.gov.cn/show.aspx?id=815&cid=24.

[2]大同市统计局.大同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3-27].http://www.stats-dt.gov.cn/?thread-5873-1.html.

[3]王昕.山西煤炭工业发展报告[R].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9:177.

[4]高波.临汾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下水, 2004 (3) :187.

[5]刘志忠.大同市水资源问题及对策[J].山西水利, 2005 (3) :36.

[6]武敏敏.山西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9-17.

篇4:对临汾的区域经济分析

关键词:水资源;煤炭开采;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17-0154-02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是全省煤炭重化工基地之一,煤炭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年来乡办、村办、个体小煤矿的迅猛发展,大规模采煤中破坏了煤层自身及煤层以上的蓄水构造,煤系地层本身都有含水层,在这种水、煤资源共生的特定水文地质条件下,大量采煤使本市地表径流漏失,地下水位下降,三大岩溶泉出水量也在逐年减少。由2006年的水资源计算得出,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0.74亿m3,年实际用水量为7.77亿m3。使临汾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落后于煤炭工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使本市未来的发展面临水资源支撑能力相对不足的困境。

1 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1.1煤炭开采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采煤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矿井采空区,即导致地面裂缝和塌陷,如霍州师庄乡、董南岭村东多处可见地面裂缝达0.10 m。当发生暴雨洪水时,在坡面漫流与河道汇流过程中,地表径流通过裂缝大量漏入矿井中。

采煤对地表径流的另一个影响是反映在基流上,煤系地层区天然基流基本是沿着地表裂隙、层理就近排泄到河道,并沿程增加。由于煤矿开采,当矿坑低于当地河道高程时,基流排向矿坑,而不再汇向河道。加上开采后裂隙、裂缝增多、加宽、加深,一部分基流量垂向流向矿坑。大量资料表明,在采煤影响严重地区基流量基本枯竭,一般地区基流量锐减。

选择古县境内洪安涧河东庄水文站控制流域作为依据。东庄水文站,集水面积987 km2,流域主要支流有石壁河、古县河。古县绝大部分煤矿分布在洪安涧河干流下冶、北平一带。据统计,1970年全县仅有煤矿3个,煤炭开采量3.95万t,而到1980年全县煤矿27个,煤炭开采量增至17.22万t,进入20世纪90年代,煤炭开采量急剧增加,仅1991年全县煤炭开采量达到87.26万t,2000年全县煤炭开采量翻了一番,达到180万t。随着煤矿开采量的持续增长,洪安涧河的河川径流逐年衰减。古县历年煤炭开采量及东庄站基流量对比情况见图1。

1.2 煤炭开采对浅中层地下水的影响

煤炭开采后产生断裂带及裂隙导水带,当地下水位低于裂隙导水带高度时,地下水就可能渗入采空区。矿井涌水量增加,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临汾市仅2006年,浅层地下水位比2005年平均下降0.10 m。特别是乡办、村办、个体小煤矿的迅速崛起,其开采深度浅、数量多、分布面广,对中浅层地下水的的破坏程度越大。从2008年开始,政府加大力度关停了部分小煤矿,情况有所好转,但有些破坏是永久性和无法补救的。

1.3采煤对岩溶泉水的影响

临汾市有三大岩溶泉,岩溶泉水流量集中,水质优良,是临汾市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由于三大泉域内煤矿众多,造成泉域内水资源赋存和循环途径的改变,使岩溶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岩溶泉水流量减小。2006年临汾市郭庄泉、霍泉和龙祠泉三大岩溶泉水平均流量分别为2.20 m/s、3.00 m/s和3.36 m/s,比2005年分别减少了3.2%、4.9%、15.7%;比多年平均分别减少66.1%、19.0%和31.8%。泉水流量的减少,对临汾市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形成威胁。

以郭庄泉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霍州矿务局煤矿采煤过程中,造成城郊灌区泉源断流,曾引起数年的诉讼和纠纷。其中的团柏煤矿位于郭庄泉泉源附近,经过多年开采,上组煤即山西组1号和2号煤已经枯竭,从2000年开始开采下组煤即太原组10号和11号煤。下组煤距奥陶系灰岩仅20 m,因此,巷道地板承受300 m水头的巨大岩溶水压力,必须进行降压排水才能保证矿井安全。此外,太原组k2灰岩是石炭系主要含水层,也是9号煤的直接顶板,k2灰岩与奥陶系灰岩的平均距离40 m,由于矿区断裂发育,在很多地方k2灰岩与奥陶系灰岩直接接触,互相连通,郭庄泉岩溶水可以通过k2灰岩进入巷道,因此,郭庄泉岩溶水是开采下组煤的巨大威胁。水煤共生的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团柏煤矿开采下组煤时必须大量抽排郭庄泉岩溶水。目前团柏煤矿排水量为1 125万m2/a,排水系数达20 m3/t,对郭庄泉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另外,如滦池-古堆泉在天然状态下有3个出露点,由于泉域范围内采矿排水,近10年间,3个泉源先后断流,岩溶水位持续下降。

2避免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破坏的对策及措施

2.1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

提高全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根据水资源分布情况,使煤炭产业结构与水资源分布相匹配,从改善生态环境着想,抓好煤炭生产的总量控制、合理布局,实现煤炭开采的给水、排水和生态环境“三位一体”。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要按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关停或改造高耗水、高污染的小型煤矿。

2.2合理开发利用矿坑排水

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多数煤矿矿坑排水未经处理就符合地面水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农灌标准。因此,矿坑排水未经处理或稍加处理,就可用于一般工业区和农业灌溉用水。以矿坑排水代替自备井水,不仅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缓解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并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由此看来,矿坑水的合理利用前景广阔,利用途径有3个方面:第一,煤矿企业应充分挖掘本企业矿坑水开发利用潜力,尽量做到矿坑水不外排。第二,与煤矿相邻的其他企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跨企业调用矿坑水。第三,煤矿处理达标的矿坑水,要排入沟渠或河道,补给地表径流,兴建提灌工程,供农业用水。争取将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作者简介:杨玮,女,1957年出生,河南洛阳人,助理工程师。

Linfen City Coal Mining on Water Resources Impac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Yang Wei

Abstract:Linfen city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water. Symbiosis of coal resources in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rom surface water. Karst groundwater and spring water have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oal mining on water resources, to avoid destruction of coal mining on water resources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篇5:临汾市经济适用房申请购买条件

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低收入家庭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当地城镇非农业户口;

(二)无房或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当地上年度人均住房平均面积的60%;

(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

申请购买限价普通商品住房的中等收入家庭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当地城镇非农业户口;

(二)无房或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当地上年度人均住房平均面积80%的家庭;

(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120%之间。

符合以上规定条件的单身、单亲家庭和住房特困家庭,可优先购买一套相应面积标准的经济适用住房。

符合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下称申请人),应当向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领取《经济适用住房购买申请表》。并如实填报相关内容。

申请人应持下列材料和证件向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

(一)《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普通商品住房购买申请表》;

(二)家庭成员身份证、户口薄;

(三)户口所在社区或居住所属社区及家庭成员所在工作单位出具的家庭住房状况和收入证明;

(四)孤、老、病、残等相关证明;

(五)其他需要证明的材料。

申请受理后,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按下列程序逐户进行审核:

(一)材料审查

依照经济适用住房或限价普通商品住房相应申请条件,对申请人提交的家庭人口、收入、住房状况等证明材料进行审查。身份证、户口薄等证件经审核后,留存复印件并签证。

(二)入户调查

采取邻里走访、信函索证等方式进行入户调查,填写《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普通商品住房申请购买家庭情况核查表》并签证。核查小组组成人员一般不得少于3人。

(三)公示

篇6:对临汾的区域经济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临汾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与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有机结合,使全市在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经济总体开局平稳。但是由于外部环境仍然严峻复杂,全国自上至下正处于困难叠加阶段,特别是当前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低迷,产品产量减少,企业融资较难,实体经济发展受阻等情况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保持经济企稳向好基础仍需加倍努力。

一、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一季度,全市经济整体呈现平稳运行。据初步统计,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7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6 %,较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9.5亿元,增长5.6 %;第二产业完成155.5亿元,增长

8.7 %;第三产业完成106.2亿元,增长3.1%。

1.播种面积稳步增长,农业生产基础稳固

一季度,今年临汾市“以稳定小麦播种面积为基础,以保护和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高产创建和地膜覆盖为重点,确保全市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可达347.9万亩,比上年增加7.6万亩,增长2.2%。虽然去年冬天全市没有降雪,但是今年2月以来全市普降瑞雪和春雨,降水量好于往年,气候非常有利于小麦生长和春播工作,全市一、二、三类小麦苗情比为4:4:2,好于上年的3:3:4。

2.企业开工率回升,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30.4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

从企业生产看,企业开工率有所提高。3月份,全市37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停产企业61户,比2月份减少17户,企业开工率83.5%,比2月份提高

4.6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企业开工率明显提高的是铁矿采选业和建材行业,其中:铁矿采选业开工率84.6%,比2月份提高15.4个百分点;建材行业92%,比2月份提高36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优化看,传统产业、高耗能行业占比下降,装备制造业占比提高。一季度,煤焦冶电四大传统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17.4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2个百分点;炼焦、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3.7亿元,占

比33.5%,比上年同期下降6.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下降4.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98亿元,占比4.6%,比上年同期提高

1.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

从分县情况看,15个有规模以上工业的县市区中,11个县市增长、4个县市下降。按增速从高到低为:浮山县增长16.7%、蒲县增长15.7%、大宁县增长14.6%、安泽县增长13.9%、襄汾县增长13.5%、乡宁县增长8.6%、洪洞县增长

7.4%、霍州市增长4.3%、汾西县增长4.2%、侯马市增长3.3%、尧都区增长0.7%。

3.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三产投资带动力明显。

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1.31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6.6、5.2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三产对投资增长拉动力明显,投资占比超过一半。一季度,第一产业投资完成4.42亿元,同比增长3.7倍,拉动全市投资增长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40.98亿元,同比增长9.5%,拉动全市投资增长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5.91亿元,增长30.6%,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4.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同期的1.3:50.9:47.8演变为今年的4.8:45.1:50.1,三产投资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一半。

分经济类型看,非国有投资高速增长。一季度,全市国有投资完成44.4亿元,同比增长14.3%,非国有投资完成46.9亿元,增长35.3%,高于国有投资2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1个百分点。

分县市看,17个县(市、区)全面增长。一季度,全市17个县(市、区)全面增长,特别是蒲县、洪洞、吉县、古县等4个县市增长幅度均在50%以上,翼城、襄汾、安泽、浮山、大宁等5个县市增长幅度在35%至50%之间。

4.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回落,限上单位销售低迷

一季度,受到市场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回归理性以及中央相关政策等因素影响,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放缓,增速回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0.2亿元,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回落了3.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实现39.8亿元,同比减少2.6%;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实现90.4亿元,同比增长15.4%。

增速回落的原因主要是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单位成品油销售低迷、汽车销售减速、超市商场销售不佳、酒店经营惨淡等因素影响较大。

5.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小幅下降,财政支出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58.41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3.59亿元,同比下降1.9%,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

分县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看,有8个县下降,9个县保持增长,增长的县按增速从高到低为:永和增长171.71%、吉县增长144.46%、隰县增长96.8%、候马增长38.46%、大宁增长32.09%、曲沃增长24.03%、尧都区增长19.51%、襄汾增长8.51%、洪洞增长5.74%。

一季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累计完成44.81亿元,同比增长21.8%,增幅较上年同期减缓10.8个百分点。支出结构继续优化,涉及民生领域的支出保障有力,其中医疗卫生支出较上年同期增长3.1倍,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 6%、18.3%、44.2%。

6.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八大类商品“七涨一跌”

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1.9%,涨幅比1-2月扩大0.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持平。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看,除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1%外,其余七类均呈现不同程度上涨。上涨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衣着类上涨4.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3%、居住类上涨2.4%、食品类上涨2.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6%、烟酒类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

7.进出口总额大幅下降,贸易逆差继续缩小

一季度,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累计完成9363万美元,同比下降58.9%,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38.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161万美元,同比增长18.5%;进口5202万美元,同比下降73%。贸易逆差由上年同期的15604万美元缩小到1041万美元。

8.存贷款余额同步增长,金融信贷稳步运行

一季度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1836.67亿元,较上月末增加22.27亿元,增长1.2%;较年初增加42.71亿元,增长2.4%;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865.12亿元,较上月末增加15.18亿元,增长1.8%;较年初增加19.4亿元,增长2.3%。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主要经济指标后续增长压力较大。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欠全年9%的增长目标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欠全年13%的增长目标4.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欠全年14%的增长目标4.8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虽实现“开门红”,但增速下降2%,欠全年9%的增长目标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增速超21%的全年增长目标,但全年需要完成 1254亿元,而一季度仅完成91.3亿元,占全年任务的7.3%,后9个月月均需完成129.2亿元,才能实现增长21%的目标任务,后续增长压力依然很大。

2、主导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受2012年全球经济放缓,国际市场持续走弱的影响,临汾市PPI已经连续27个月呈现负增长态势,上游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一季度,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89%,同比下降11%,环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煤炭采选业同比下降18.5%,炼焦业下降19.5%,钢铁业下降6.9%。

受价格下滑影响,企业亏损增加,盈利能力下降。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为-3.93亿元,整体亏损。分行业看,炼焦业亏损1.63亿元,同比增亏0.39亿元;钢铁行业亏损1.66亿元,同比减亏0.65亿元;化工行业亏损9.21亿元,同比减亏0.15亿元;煤炭行业由上年同期盈0.97亿元转为亏损2亿元。

3、钢铁业、炼焦业明显下滑。一季度,全市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6.43亿元,同比下降15.1%,增加值占比20.3%,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下降3.2个百分点;炼焦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27亿元,同比下降10.9%,增加值占比7.1%,比上年同期回落

2.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下降0.9个百分点。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焦炭445.89万吨,同比下降10.5%;生铁265.89万吨,同比下降11.2%;粗钢246.77万吨,同比下降13%;钢材277.47万吨,同比下降5.9%。

4、工业投资增速较低。一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完成41.1亿元,同比增长

9.7%,远低于上年同期增长36.3%的幅度26.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0.9%下降到44.9%。从工业投向看,采矿业投资完成19.6亿元,增长37.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9.8亿元,增长34.6%;制造业投资完成11.6亿元,下降26.6%,在制造业中,炼焦业下降90.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81.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66.3%、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57.7%。制造业投资下降是全市工业投资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5、项目建设资金紧张。截止到3月底,全市在建项目到位资金103.2亿元,同比增长4%,落后于同口径固定资产投资速度20.2个百分点。从资金到位情况看,国家预算资金6.5亿元,同比仅增10.8%,其中,中央预算资金0.3亿元,下降67.7%;国内贷款1.9亿元,下降39.7%;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13.2亿元,下降47.4%;其他资金来源4.4亿元,下降16.8%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强化经济运行调控,及时了解宏观经济走势,把握行业动态与市场行情变化,加强对实体经济的帮助和指导,要千方百计保工业经济稳定增长,要统筹抓好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着力解决难点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一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尽快完成煤炭行业改造升级,提升煤炭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二是继续加大对今年拟纳入规模以上企业的培植力度;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确保企业生产不发生责任事故,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提高产能发挥。对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企业、集团进行深入调研,建立“企业直通车”,主动与明星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对接联系,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行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扶持企业加快兼并联合重组,帮助企业扩产促销,做大规模,提升效益,提高产能利用率,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3.抓紧启动一批新建重大项目。投资要保持稳定增长必须要有新的项目予以支撑,尤其是重点大项目,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环保要求的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新开工项目稳步增长。对列入“十二五”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已经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市政、公路、农林水利、节能环保等基础设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承接产业转移等领域项目,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通力合作,抓紧办理相关审核和项目立项手续。对需要呈报国、省审批的项目,要抓紧完善前期条件,积极做好衔接工作,争取尽早获批。对近期可以开工、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项目,抓紧落实建设条件,推动尽快开工。

4.加大工业投资的力度。工业是目前乃至将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当前我市转型跨越、先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整个经济工作的牛鼻子,特别应着力推进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寻找新的投资增长点,加快培育完善新兴产业链,形成开发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投产一批、达效一批的发展格局,突出调优投资结构,切实提高有效投入,使快速增长的投资总量真正成为助推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保障。

5.狠抓资金筹措工作。努力扭转全市投资资金紧张的局面,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措资金,进一步畅通和拓宽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一是争取国家预算内和中央建设资金支持,同时加强政银企的沟通协调,争取金融机构更多信贷支持;

篇7:对临汾的区域经济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临汾市着力推进“止缓、回稳、促增”,在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与此同时,我市仍面临主导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滑、企业运营艰难,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等困难。

1.工业经济缓慢回升。1-5月,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1-4月提高0.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缓慢回升。

从企业生产情况看,开工率达到85.1%。5月份,全市35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停产企业52户,比上月少12户,企业开工率85.1%,比上月回升3.4个百分点,企业开工情况明显好转。

从主要产品产量情况看,生铁降幅缩小,钢材产量增速加快。1-5月,生铁产量467.4万吨,下降5.54%,降幅比上月缩小1.62个百分点。钢材产量496.5万吨,增长2.97%,增速比上月加快2个百分点。另外,原煤1844.1万吨,同比增长10.8%;洗精煤1721.7万吨,增长12.02%;发电量87.3亿千瓦时,增长14.9%;水泥119.2万吨,增长13.6%。粗钢421.4万吨,下降10.67%;焦炭734.2万吨,同比下降11.1%。

从用电量情况看,1-5月工业用电量48.46亿千瓦小时,同比下降2.34%,降幅比1-4月扩大0.3个百分点。

从各县市区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有6个县。

2.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1-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6亿元,同比增长20.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三产业投资增速最高。1-5月,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6.7亿元,同比增长8.8%;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22.8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59.2亿元,同比增长44.4%。

从项目建设情况看,施工项目增加,亿元以上项目比重提高。1-5月,全市在建施工项目94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36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539个,增加73个。全市亿元以上施工项目23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5个,增长12.1%。

完成投资额187亿元,增长22.7%,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62.6%,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从各县市区情况看,17个县市区全面增长。其中9个县市增速在30%以上。

3.财政收入继续增加。1-5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85.2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比1-4月回升0.3个百分点。

从公共财政收入情况看,1-5月完成48.6亿元,同比增长0.9%。与1-4月相比,增速由降转增回升2.87个百分点,但与上年相比增速回落6.2个百分点。

从序时进度看,1-5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全年计划的38.91%,落后序时进度2.76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全年计划的38.82%,落后序时进度2.85个百分点。

从各县市区公共财政收入情况看,7个县市下降,10个县市增长。

4.物价水平涨幅稳定。1-5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7%,与上月持平,涨幅保持稳定,呈现出结构性上涨的特点。

从调查的八大类商品价格看,以衣着类涨幅最为明显,上涨4.1%;其次为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8%;然后为居住类上涨2.1%、食品类上涨

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1%,其中粮食上涨幅度最大,上涨5.4%。其余三类商品涨幅保持在1%以下。

5.对外贸易规模缩小。1-5月,全市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规模比上年同期缩小1.3亿美元,同比下降45.4%,降幅比1-4月缩小2.5个百分点。其中进口总额7925万美元,同比下降64.1%;出口7415万美元,同比增长23.1%。贸易逆差510万美元,比1-4月缩小1188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6亿美元相比更是大幅缩小。

篇8:对临汾的区域经济分析

1 雨情

2013-07-08临汾市开始出现持续性大范围降水。在前期连续降水的情况下,2013-07-12—13临汾市大部出现中雨,局地出现暴雨、大暴雨较强的降水。其中24 h降水量超过50 mm的自动站有7个,达到暴雨标准,强降水主要出现在12日(最大降水是永和,为87.6 mm,降水达18.7 mm/h,如图2所示),13日虽然持续降水,但降水量相对前一天有所减弱,出现暴雨天气的站也明显减少。由图1可知,此次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大量降水主要集中在临汾市北部,由北向南降水量逐渐减少,其中曲沃、侯马无降水,襄汾、翼城仅有小雨量级的降水,平均降水量为58.7 mm。

2 形势分析

2.1 200hPa和500 hPa环流形势

此次天气过程高空形势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本文主要分析了2013-07-12T08:00 500 hPa环流和200 hPa高空急流特征。从图3可以看出,在200 hPa上,新疆上空和蒙古国中部至日本海一带上空有高空急流(最大风速达48 m/s以上),该急流在此次强降水天气中稳定存在,在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高空辐散明显,由于辐散的抽吸作用将产生强的上升运动,而临汾市正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为上升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500 hPa天气图上,整个西风带比较平缓,中高纬度地区表现出较弱的两槽、两脊形势,两脊分别位于蒙古国东部至我国内蒙古中部和西西伯利亚至巴湖一带,两脊均较弱且位置偏北。副热带高压主体偏西偏北,控制着我国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副高584线位于山西省北部,临汾市一直处于副高584内部附近的偏西气流中。由于副高的阻挡作用,北部的低槽偏北移过。2013-07-12T08:00,贝加尔湖形成一闭合低涡,与低涡配合的西北一东南向的低槽一直延伸至山西省中部,与我国东北一西南向的槽很接近,引导东路冷空气西南下,与副高外围带来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临汾市。温度槽东移缓慢,2013-07-12T20:00位于山西省中北部一带,临汾市处冷温槽前,到2013-07-13T20:00,温度槽南压,临汾地区处于温度槽后,高空冷空气减弱,随之降水减弱、结束,具体情况见图4.

2.2 700 hPa形势分析

在700 hPa图上,2013-07-12T08:00,312 gdPm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市处于副高外围312 gdPm线附近,由西南气流控制。副热带高压偏北,中纬度地区,在内蒙古东部为一闭合的高压中心,高压前部反气旋性环流的风场、贝加尔湖南部至蒙古西部的高压脊和西伸北抬的副热带高压在山东半岛一山西省西北部一甘肃中南部形成明显的人字形切变(如图5所示)。临汾市处于该切变前的暖区中。之后,随着副高的持续北抬,切变在缓慢东移过程中明显北抬,人形切变也于2013-07-14T08:00北抬至山西省的北部地区,强降水带北移,临汾降水减弱。

2.3 850 hPa形势分析

2013-07-12T08:00,850 hPa上的等高线比较稀疏,主要是在朝鲜半岛经渤海至山西省中南部地区这一带存在明显的切变,切变线位于临汾市上空,南海的水汽沿副高边缘的西南偏南气流向北输送,并与蒙古南下来的偏北气流交汇于临汾市的中北部地区,水汽在临汾市上空得到积聚,湿层加厚,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

3 物理量场分析

3.1 水汽条件

暴雨、大暴雨大气形成的必备条件是要有充沛的水汽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物理量场的相对湿度可以反应出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其值的大小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而水汽通量散度则反应了水汽的输入和输出量,图6、图7分别给出了临汾2013-07-10T08:00—14T08:00的相对湿度时空剖面和水汽通量散度的时空剖面情况。由图5可知,临汾市在这几天里相对湿度一直很大,湿层深厚,大于70%的湿层一直延伸到500 hPa以上,从2013-07-11T20:00开始,水汽通量散度的负值不断增加,即水汽不断地辐合,到2013-07-12T20:00,在700hPa高度上形成了水汽通量散度的负值中心,中心值达-15g/hPa·cm2·s,有利于水汽的辐合抬升,到2013-07-14T08:00后,水汽通量散度由辐合转为辐散,降水也随之减弱。

3.2 动力条件

散度在降水预报的诊断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构成上升运动的充要条件。图8给出了散度的时空剖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13-07-11T20:00—14T08:00,400 hPa以下的中低层散度场均为负值区,即中低层辐合,且存在两个负责中心,分别出现在2013-07-12T20:0016×10-6s-1和2013-07-13T20:00 (-16×10-6s-1)左右,辐合中心随时间的推移向中层扩展;400 hPa以上的高层均表现为正值,为辐散场。辐合辐散的中心值出现时间与降水较强的时段相对应,由此可见,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对降水非常有利,增强了其上升运动,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3.3 热力条件

从2013-07-12T08:00的700 hPa假相当位温场上(图9)可以看出,包括山西中南部、四川、云南、贵州和高原中东部地区均处于>72℃的能量大值区,临汾一直是能量较大的潜在不稳定区域,在一定的动力抬升作用下容易触发不稳定的天气。

物理量场K指数也是衡量大气不稳定度的一个重要参量,K指数反映的是垂直温度梯度、低层湿度和湿层厚度的一个综合性的物理量,在对流性天气的预报中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如图10所示。临汾市不稳定天气的预报指标是K指数>30,从2013-07-12T08:00的K指数分布场上可以看出,在河北东部、山西南部、陕西南部和四川等地均处于>34℃的不稳定区。临汾市K指数位于34~36℃之间,这说明其处于极不稳定状态,2013-07-12临汾市出现了全区的雷暴天气。之后临汾市的假相当位温和K指数仍维持在较高的数值,中低层大气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层结不稳会促进对流的发展和水汽的向上输送,对暴雨的形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 雷达回波分析

多普勒雷达图像上的回波强度与降水量和云内的含水量相关,利用临汾多普勒雷达2.4°仰角的反射率因子对降水过程的跟踪观测。在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图上,2013-07-12T08:00,在测站的西北部为多个强回波中心的带状降水回波,大范围回波比较偏北,此时,永和、大宁、汾西上空出现了两块较强的降水回波,最大回波强度达39dbz;到2013-07-12T15:00,大范围的回波向东北方向移动,在临汾的西北部地区不断有新的对流单体形成,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此时,临汾西山中部有一中心强度达47 dbz的强回波,造成沿线出现强降水(永和降水量为18.7 mm/h)。在整个降水过程中,临汾市北部的回波强度都比较强,在大范围强回波东移过程中,其尾部不断有新的强对流单体生成,影响临汾市的西北部地区,使降水在时间上分布很不均匀;回波一直比较偏北,前期临汾的中南部,东部地区回波很弱,到了2013-07-13T08:00回波明显减弱,较强回波的范围明显缩小,转为大范围的层云回波,雷达回波的强度变化和位移造成了临汾市降水北多南少,西北降水量特大的状况。

降水的开始与结束在雷达图上表现为低层偏东风和中高层西南气流叠加、低层偏东风和中高层西南气流任何一者消失,降水强度较大的时段对应高低空风度较大的时段。从2013-07-12—13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图12)可以看出,速度场主要表现在临汾及其以北地区。2013-07-12T08:00,低层为较弱的径向东北风,冷空气东路南下,临汾市西北地区的高层为径向西南风,水汽随风向这一带输送,垂直方向上有风向的切变,此时的低层表现出“S”型风场结构的雏形,从低层到高层由东北风转为西南风,风向发生了近180°的顺转。这说明有较强的暖平流,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堆积。到2013-07-12T15:00,风速加大,“S”型风场结构越发明显,暖湿气流的输送加强,所有这些表现都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而对应此时段的降水也相对就较大此后,虽然低层“S”型结构基本维持一致,但是临汾市西北地区高层的西南风则逐渐转为偏西风,到2013-07-13T08:00转为西北风,因此降水逐渐减弱、消失

5 结束语

本次强降水天气降水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大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临汾市的北部,由北向南降水量逐渐减少。

此次暴雨天气是在大气层结不稳定的条件下,受低层700 hPa和850 hPa的暖切变线与东路灌下的冷空气的共同作用而引发的。高空急流的维持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和南海区偏南气流为强降水的产生输送了充沛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进一步促进了水汽的抬升,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短时强降水的出现与回波强度较大的回波区相对应,回波偏北和强回波的不连续存在使此次降水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匀。从回波速度图看,从低层到高层东北风转为西南风,存在强垂直切变,低层零速度线“S”型表明暖平流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陶诗言冲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10.

[2]刘新伟,段海霞,赵庆云.甘肃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0,27(1):128-133.

[3]孟妙志,刘勇,王仲文,等.“05.9.20”陕西中部大暴雨分析[J].气象科学,2008,28(4):462-467.

[4]王爱玲,陈淑红豫北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41-2254.

上一篇:话剧《茶馆》观后感下一篇:等待 - 等待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