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碧云天翻译

2024-07-26

苏幕遮碧云天翻译(精选6篇)

篇1:苏幕遮碧云天翻译

《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苏幕遮·碧云天》由范仲淹创作。这是一首思乡词。作者以碧云、黄叶、寒波、翠烟、绿草、红日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下阕作一转折,用“好梦留人睡”衬托旅人夜夜难以入睡的孤苦情怀。结尾两句,构思奇妙。

作品原文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品注释

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作品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思念家乡黯然销魂,羁旅的愁思缠绕不休。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作品赏析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内容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即由此词点染而成。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往往与离情密不可分,它的季节特征反而在其次。

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追”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每夜都睡不着觉,如果有好梦就让别人睡去吧。这二句更是显出作者难以找人倾诉的惆怅,纵有好梦也难以入眠,更是入木三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酒入愁肠”两句,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其《御街行》词也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作品讲解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总之,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词牌简介

苏幕遮,词牌名之一,此调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牌名,来自西域。“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幕,一作“莫”或“摩”。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他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一说河北真定府)。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通行有清康熙岁寒堂刻版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篇2:苏幕遮碧云天翻译

作品简介

《苏幕遮·碧云天》由范仲淹创作。这是一首思乡词。作者以碧云、黄叶、寒波、翠烟、绿草、红日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下阕作一转折,用“好梦留人睡”衬托旅人夜夜难以入睡的孤苦情怀。结尾两句,构思奇妙。

作品原文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品注释

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作品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思念家乡黯然销魂,羁旅的愁思缠绕不休。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作品赏析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内容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即由此词点染而成。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往往与离情密不可分,它的季节特征反而在其次。

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追”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每夜都睡不着觉,如果有好梦就让别人睡去吧。这二句更是显出作者难以找人倾诉的惆怅,纵有好梦也难以入眠,更是入木三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酒入愁肠”两句,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其《御街行》词也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作品讲解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总之,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词牌简介

苏幕遮,词牌名之一,此调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牌名,来自西域。“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幕,一作“莫”或“摩”。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作者简介

篇3:苏幕遮碧云天翻译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词坛上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其词讲求声律、句法、章法,艺术上精雕细琢。然而这首词却一反常态,将荷花风姿与思乡愁绪巧妙融合,凸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感。这在周词中,是少数例外,却也使之成为独步词坛的经典佳作。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由于这已是本单元学习的第五首词,所以,诗歌朗读的要点、步骤和方法,学生已基本掌握,教学重点就需要落在把握情感上。这首词格调活泼,蕴含情绪变化,所以,理解内容、领悟感情可以帮助学生在诵读时融入情感,同时,诵读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这首词在构图上景简蕴深,是写景的佳作,要引导学生体会。另外,这首词颇得炼字之妙,应与学生一起玩味,并一同领会词作在抒发思乡情感时所用的对写法。

二、教学生成

1. 导入:春天来了,万物萌发,校园里也开满了海棠花、樱花、迎春花……甚至不用走出校园,在同学们的周记里我就已经看到了那绚烂的春景。再过一些日子,池塘里的荷花也会傲然开放,到时同学们一定要大展拳脚,在周记本上好好露几手哦!其实,鲜花美景引发我们的情思,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是古今相同的。有“词中老杜”之称的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就写过一首咏荷词《苏幕遮》,广为流传。今天和大家一起来感受它。

2. 初读正音(读音和节奏上做指导)

3. 再读解意(本来这个环节我是想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意思即可,然后,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词中写景的优美意境,以及“对写法”写思乡之情。但是,学生在理解词意时提出的不能理解的句子,正是我想和同学探讨分享的地方。于是,我临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完成赏析)

生:“如何理解‘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师:请同学们一起思考,这句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天晴了,小鸟们叽叽喳喳的叫着。

师:意思是对的,但是,同学们认为这位同学的话所描述的画面,和你心目中的是否一致?你们可以去想象这个画面,然后用你认为合适的语言说出来。

生:我想到的是,一宿细雨,破晓时分终于天晴,小鸟们被初露的晨光惊醒了,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有的小鸟还不断的在屋檐上的窝里窥探。

师:这个同学的回答和上一个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前一个发言只是翻译,后一个才是对画面的描绘。但是“窥”字不应该翻译成“窥探”,应该是小鸟探头探脑的,东张西望的可爱神态。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好。对于诗歌的理解不能只是停留在翻译诗句,我们曾经学过读诗的一个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就是一定要发挥想象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去想象这个画面,然后尽量用形象准确的语言描绘画面。所以,经过后两位同学的补充,我们的眼前就展现出一幅“鸟雀呼晴图”。同学们一定还有更优美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这幅图景,我们可以下来再交流。下面,我想让同学再描述一下“燎沉香,消溽暑”这个情景,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写在书上。

生:袅袅青烟慢慢升起,湿热暑气渐渐消散。

师:能不能换一个词,让这沉香来得更有味道。

生:缓缓升起。(其他同学纷纷点头)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赞同。其实,炼字不仅在写诗的时候,只要做个有心人,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语言更有表现力。但是,沉香之味只用袅袅青烟我觉得还不够,可不可以加点什么?(同学思考没有发言)

师:加个香炉怎么样?多一件摆设,房间是不是会多一份古色古香?(同学们点头)

生:还可以不写烟,写燃香时香上的红点,一点点吞没这香木的身体。

师:非常好。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对于画面的描绘可以通过想象来增加场景中的物件使内容丰富。请同学们继续对诗句的理解提问。

生:“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清圆”如何理解,“一一”是什么意思?

师:其他同学有想法吗?

生:水清荷叶圆……

师:有没有可能是荷叶上的水珠圆呢?

生:可能的,前句是“叶上初阳干宿雨”,那荷叶上的露珠是在太阳出来的时候才渐渐晒干的,所以也可能是露珠圆圆。

师:那“一一”呢?

生:荷叶一片片高高低低的长在荷塘里。

生:应该是风吹荷叶,像波浪一样倒向这边,又倒向那边。我家住在翠湖附近,我注意过的。

师:同学仔细观察非常好。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周邦彦眼中有一片荷塘,你们眼中有一片荷塘,都是最美的荷塘。(上到这里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在画画,本想提醒他专心听讲,却发现他画的正是诗句描绘的画面,于是我顺势调整了教学计划)

师:我知道班上有许多同学画画很好,我想请你们画出这首词上阕的画面怎么样? (同学思考后,我特意请刚才画画的同学发言:比较困难,图画是静态的,很难画出动作。)

师:你们觉得哪些句子和词比较难画?

生:“呼”、“窥”、“干宿雨”、“一一”、“举”……

师:大家找得真好,这些字都是词中用得很好的字,使词句的画面生动形象,极富动态美。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从这些字中感受丰富的含义,自己也应该试着用一些更富表现力的字词。(把这些字写在黑板上,有意排成椭圆形)那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还有疑问吗?(没有人发言)

师:那么“五月渔郎相忆否”中的“相”字怎么理解?(有的说“互相”,有的摇头,认为讲不通)

生: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代“我”,《孔雀东南飞》中我们学习过这样的用法。(许多同学点头)

师: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

生:五月时节,打鱼的朋友们还记得我吗?

师:显然,在这里作者要表达一份思乡的情感。但是,他没有说我想念打鱼的朋友们,而是说打鱼的朋友们想我,这在抒情中叫什么手法?你们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有同学小声说:对写法)

师:是的,又叫易位法。(板书,把前面几个字连成荷叶,画上茎,在茎边写“思乡之情、对写法”)作者为什么看着荷叶会想到家乡呢?(提示看注释)

生:他的家乡在杭州,那里夏天的荷花也很出名。

师: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正是此地荷塘美景。此时作者身在京城,所以才会有此感慨,由此可见,“知人论世”也是读诗之道。

4. 三读显情

师:但是,作者的思乡愁绪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语调读呢?

生:读得悲伤一些。

生:那么美的景,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并不苦悲。

师:想过“乐景写哀情”吗?所以,美景不是理由。

生:但作者最后说“梦入芙蓉浦”,不应该很悲。

师:同学的意思是说,作者最后在亦梦亦真的过程中,小楫轻舟和家乡友人相聚,抒发的思想情感也就在这朦胧中酝酿。所以,读的时候有对家乡的想念,也有亦梦亦真的朦胧。那好,同学们就自由诵读,读出情感,读出你理解的诗人的情感和你自己的情感。

5. 结语

师:我们在质疑中完成了学习,词不长,但我想大家一定学了不少东西,请同学自己来总结一下。

生:对写法抒情;描绘画面不要直译,要用准确的词语营造气氛,来更好的再现意境情感;写景时语言要准确优美,让景色带上动感。

师:大家说得那么好,我就期待着和你们笔下的荷花荷叶,以及荷塘中浮起的柔情约会了。

三、教学反思

1. 预设有心,生成无形。

教学目的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课文特点、单元教学目的、教参指导、学生情况,然后认真思考准备制定的。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完成的,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改变。但是,教学过程方法却是灵活的。课前有预设,但真正生成时,却要根据教师教学进程,学生学习状态来适当调整。

所以,在教学时发现学生不理解的句子,恰恰是我要让学生体会的句子,于是就调整策略,由学生提问,同学交流,老师引导,共同完成理解诗词情感、体会炼字妙意的学习,并借学生画画的插曲,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2. 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面对新课改,最大的变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这样,从学生质疑出发进行教学就成为一个不错的方法,既有针对性,又促进学习积极性。所以,适时抓住学生疑问,从而推动教学。当然,学生提问不一定恰当适合,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归纳,而学生没问及的地方,更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3. 不足。

篇4:《苏幕遮》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在“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指导下,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以“吟咏诗韵”为核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策略。以诵读为基础,品味语言,理清词作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感受作者羁旅思乡之情。进而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最终让学生找到独立分析诗词作品的突破口,实现“服务型课堂”中今天的教正是为了明天的不教的现代教学理念。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选修读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主赏析篇目。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荷花”是兩片的感情纽带,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最后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二年的学生,在前两个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但高二阶段学生已不习惯于高声朗诵,学习的自主性也比较差,想在课堂上自主完成阅读有较大的难度,老师的有效导引犹为重要。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能成诵,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2.能力目标: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通过大量诵读,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三)教学难点: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意图

一、导入新课当我们走在路上,能够见到一池荷花,一片轻轻的荷叶,那会带给我们无尽的清凉,也会带给我们无限的情思。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写下无数关于荷花荷叶的篇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几首,第一首周邦彦的《苏幕遮》

设置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二、鉴赏

问题:作者的内在情感是需要一些外在的景物来寄托的,我们看上片都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美在哪里?齐回答:沉香、鸟雀、初阳、宿雨、风荷。

师:在这些景物的前面或后面都有哪些相应的动词,在沉香前面燎,……这些动词分别写出景物什么样的情态和意境?提问生:“举”……师总结:想起一个名篇,描写荷叶荷花的现在散文名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把那个句子回忆下:“曲曲折折的……打着朵”这些句子正好可以和周邦彦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相互的映照。提问生:……“窥”师总结:写出了它的什么情态?在屋檐向屋内窥,告诉人们什么?天晴了我们出去玩吧!所以,这里有非常强烈的什么意味!拟人的意味,写出了“探头探脑”“呼朋引伴”非常有生机和活力,充满了一种天晴的快乐,这是“窥”字和“呼”字一齐讲了。

提问生:……“燎”。

五、美景欣赏

师总结:“燎”是什么意味?是“烧”烧什么?“沉香”,同学们我们在学《阿房宫赋》的时候,有一句关于香料的描写,还记得吗?“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种应该是烟雾缭绕,但是我们估计这个场面要小一些,香料也要淡一点。

师总结:整个的上阙写景,用这个动词整个景物有动有静;“沉香”是嗅觉,“鸟雀呼晴”是听觉,“……一一风荷举”是视觉,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碧绿的荷叶,惊艳的荷花,非常美的一幅景。好,我们下面一齐把上阙读一下。在这样美好的景物之下,作者升起了什么样的情思?

生:思乡情师:大家一起读一下生:……

师:《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上片:风荷勾起的思乡情。

师:作者的家乡在哪里?

生:……江苏师:这里有漂亮的荷叶,看到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

师:“五月……忆否”?这句在写谁?

生:渔郎

六、小节

篇5:范仲淹古诗《苏幕遮·碧云天》

《苏幕遮·碧云天》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其古诗全文如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前言】

《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七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注释】

⑴苏幕遮:词牌名。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 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翻译】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的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鉴赏】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手两句,即从打出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廊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它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楼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的触发下发展到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他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 范仲淹《苏幕遮》注释翻译

★ 范仲淹词苏幕遮

★ 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阅读答案及赏析

★ 高鼎画古诗带拼音版 翻译及赏析

★ 苏幕遮 范仲淹阅读答案

★ 晚春拼音版古诗

★ 渔歌子古诗拼音版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拼音版

★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象及鉴赏

篇6:苏幕遮怀旧的翻译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上一篇:曹文轩阅读推荐:根鸟下一篇:高职院职业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