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姑娘

2024-07-26

回族姑娘(精选9篇)

篇1:回族姑娘

回族姑娘诗歌

朴素而不失风雅的头纱,

简约大气的精巧配饰,

一袭并不艳丽的民族衣衫,

一个普通却很灵动的

回族姑娘正向我们走来。

迈着着轻盈的步伐,

一步一步走近了我们。

闪亮的大眼睛仿佛会说话,

微笑着,这微笑,

宛如柔和的月光。

多一分,辛辣浓烈,

少一分,苦涩难昧。

刚刚好的`微笑和眼神,

既不过分热情,

也不失民族好客之风。

韵味十足的妆扮,

值得考究的民族风情。

一秒、两秒……

回族姑娘从我们身旁路过

渐渐走远,

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花香。

那么自然,

宛如整片田野都沉浸在这份安逸。

回神,已瞧不见回族姑娘的身影,

眺望,远方……

篇2:回族姑娘

【发布文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告第41号 【发布日期】2007-03-29 【生效日期】2007-03-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宁夏回族自治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的决定

(2007年3月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2007年3月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1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决定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删去第二十二条中的“

(六)督促本级人民政府办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属于本级人民政府职权范围内的议案,并向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报告办理结果”、“

(九)审议本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财政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和“

(十二)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受理乡、镇人民政府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的辞职案。主席团决定接受辞职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备案;在乡长、镇长缺位时,从副乡长、副镇长中决定代理人选;决定副乡长、副镇长的个别任免”的规定。

二、将第三十条第一款“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主席、副主席和主席团其他成员可以向主席团提出辞职,由主席团决定是否接受辞职。主席团接受辞职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备案”,第二款“主席、副主席出缺,由代表大会补选。主席团其他成员的补选,由代表大会预备会议决定”,合并修改为一款:“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和主席团其他成员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主席、副主席出缺后,由代表大会补选。主席团其他成员出缺后的补选,由代表大会预备会议决定。”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根据本决定作修改后,重新公布。

篇3:回族姑娘

一、我国回族的起源

(一)经商来到中国

早期的回族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我国经商。他们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于商业往来频繁,这些商人逐渐在我国的广州、扬州、泉州定居下来,目前我国南方的回族人大多数是他们的后裔。

(二)被蒙古人掠入中国

13 世纪初叶蒙古西征期间,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被征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随蒙古军队从陆上经过新疆来到中国,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被蒙古族征调过来的“西域亲军”中的“回回军”,成为现在我国回族人的主体。

(三)其他途径

回族人除了上述两种来源外,还有一些是在不同时期、不同途径来到我国的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也有一部分是我国的土著民族在与回族人不断交往、共同生活中信仰了伊斯兰教,成为回族人。

二、回族的传统民间音乐

过去,回族受伊斯兰教和传统意识的影响,不提倡歌舞,但随时代的发展,回族的民俗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变,特别体现在民间音乐形式上。在回族同胞居住集中的地区,回族群众喜爱唱一种叫“花儿”的民歌,在回族隆重婚礼宴席上最具喜庆气氛的一个民俗娱乐活动是“宴席曲”。下面谈一谈回族的传统民间音乐“花儿”和“宴席曲”。

(一)回族的传统民间音乐“花儿”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部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的民间歌谣,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长期以来,回族承载了“花儿”传播的使命,他们口口相传,使“花儿”的种子播撒在古丝绸之路一带各地,尤其是这些地方的回族聚居区,是“花儿”流行的主要区域。

“花儿”又名“少年”,也叫山歌,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花儿”是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

“花儿”内容非常广泛,歌唱生活、劳动、爱情及对未来美好的无限向往等。在回族聚居的地区,几百年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清水秀、风景旖旎、鸟语花香的山间举行传统“花儿”会。每逢“花儿”的歌咏集会,参加者达数千人,人们在野外搭起帐篷,燃起篝火,通宵达旦,歌声不绝。回族“花儿”大量使用地区色彩浓郁的方言,朴实无华,贴近回族人民的生活,从而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民族情调和地域色彩。

“花儿”在曲式和节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音乐特征。它在旋法中运用四度框架与细碎装饰音相结合,表现在曲调上行时连续四度大跳,形成较大的起伏;下行时则取迂回波浪式;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风味。“花儿”节拍丰富,通常运用散板和混合拍,它一般在室外演唱,演唱者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以体现“花儿”的曲调高亢、音域较宽、音程跳动大的特点。

(二)回族的宴席曲

“宴席曲”是纯粹的回族传统民间音乐,它的传承至少有500 多年以上的历史。回族“宴席曲”作为一种民俗事项,经过长久的传唱、积淀,形成的一种艺术模式,它是回族隆重婚礼宴席上最具喜庆气氛的一个娱乐活动。2008 年,青海回族“宴席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宴席曲”是由元代“散曲”演变而来。它也包含了伊斯兰吟诵音乐和经堂歌的成分,同时又吸收了中国西部各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并且还保留着我国宋、元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宴席曲”的曲调优美婉转,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能歌能舞。“宴席曲”只有唱词、舞蹈动作,没有人物故事,不用任何乐器伴奏,全凭悠扬的声音、丰富的表情取得感人的效果。它既不同于一般只唱歌不跳舞的民间歌曲,又不同于戏曲杂剧,是一种特定条件下载歌载舞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

“宴席曲”也叫“家曲”,所谓“家曲”就是在家里、村庄里演唱的歌曲。它与“花儿”相对,“花儿”是在野外唱的曲子,一般不允许在家中演唱。“宴席曲”一般只许在喜庆的日子里演奏,如结婚、乔迁、丰收、添子、伊斯兰节日或在回族同胞家中作客时,常常会听到优美的回族“宴席曲”。

“宴席曲”的曲调。“宴席曲”的调式大多是商徵性和角羽性的五声音阶,音域不宽,多用真声演唱,表现力强,能从多方面表达思想感情。“宴席曲”结合一定的拍子进行表演,其拍子多为复拍子,在“宴席曲”中,一词多曲和一曲多词的情况比较常见,一般以四句为一段,歌词优美动听,节奏欢快舒畅,演唱者载歌载舞,时时散发着极其浓郁的地方民族生活气息,使每个参加喜庆集会的人们都如痴如醉,其乐融融。

“宴席曲”的歌手们不论是请来的,还是自己主动来的,主人都要热情款待,要给他们拿糖果、沏盖碗茶、端馓子等。节目开始时,演唱者的领头人先向大家表说一番吉祥的贺词,然后演唱者进入场中,首先唱《恭喜曲》,边吃边唱;在规模较大的宴席场中,会先让著名的歌手唱,然后让远路的歌手唱,再让附近的歌手唱。听众大都是本庄乡亲和客人以及随同歌手而来的爱好者,唱到逗趣时,大家仰天大笑,兴趣盎然。“宴席曲”的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齐唱、问答独唱等。在歌舞间歇处,便有打调者上场逗笑。“打调”是宴席曲中间幽默风趣的小快板,唱曲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使宴席曲演唱者得以休整,以便再次登场表演。“打调”的歌词多为即兴演唱,这些即兴编的唱词,情趣浓郁,妙趣横生,唱得亲朋好友满堂喝彩,气氛异常热闹。“宴席曲”的演出多为通宵达旦,直唱到天色启明。“宴席曲”演唱到最后一般以一曲《谢东家》作为结束,大家才相互致谢道别。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生活内容不断丰富,“宴席曲”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新一代有文化的演唱者们,在继承传统的“宴席曲”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花儿”的一些音乐元素及词句和“宴席曲”恰当地有机融合为一体,使得回族“宴席曲”的民俗民族风格、地方区域特色更加浓郁,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欢迎和好评。

篇4:回族姑娘

关鍵词:回族文化 回族舞蹈创作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48-01

回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并结合回族的民族特征,丰富发展起来的新型的文化模式,伊斯兰教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决定着回族文化的特殊性和性质。回族舞蹈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的借鉴融合回族文化,从而创作了一大批创新性的具有回族特色的舞蹈作品。回族舞蹈创作中主要借鉴融合的回族文化中的宗教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1 回族舞蹈对回族文化的创新

回族舞蹈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在回族文化深刻影响下,回族舞蹈发展逐步的脱离了在历史坎坷进程中退化消沉的尴尬处境,品种从稀少不断的丰富。回族舞蹈的创作也逐步的向多元化发展。通过对回族舞蹈展演作品的观展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回族舞蹈创作已经非常大的突破与创新,在借鉴和融合文化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回族舞蹈作品中音乐的变化

在传统回族舞蹈的创作过程中,舞蹈编导一直局限在传统的有限模式中,墨守成规没有创新,舞蹈音乐通常都是直接沿袭2/4或者4/4的回族传统民歌和“花儿”的节拍及格律。近些年,回族舞蹈创作者在传统的舞蹈音乐基础上融入先进的现代音乐元素,增强了回族舞蹈作品的动感和节奏性,使舞蹈音乐在回族舞蹈中更好的发挥其功效,让传统舞蹈动作经过音乐变化而发生夸张和变形,具有时代性。也让回族舞蹈音乐既具有潮流时代风韵节奏却又不缺乏民族气息。

1.2 回族舞蹈创作结构的变革

回族舞蹈中不仅其音乐又有了新的变化,其结构形式也不断的突破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下回族舞蹈的结构方法,应用“时空交错结构、交响化结构、心理结构”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思维逻辑的先进的结构方法。如在回族群舞蹈作品《喊窖水》中所应用的结构方式就是心理结构。它以人物的心理意向作为主线实现串连,从人物的心境出发,从“没有水、缺水生活的苦、悲”到“对水的期渴与望盼”直到“通过战士们打井获得水的喜悦”这一个丰富的心理变化,舞蹈完整的沿着人物心态变化来发展,把舞者心理过程和观众心理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一步步的推向高潮,使舞蹈演员和观众产生激烈的共鸣。这种模式摆脱了传统的结构方法与千篇一律的表达模式,使回族舞蹈升华到人们的真实情感并直接的撞击到内心最深处。

2 回族文化对回族舞蹈创作的影响

回族舞蹈是回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回族文化对回族舞蹈创作有非常大的影响。回族文化中许多重要的并具有典型的民族特点的文化元素,激发了舞蹈编创者舞蹈创作的热情和动力,回族舞蹈的创作者用智慧将回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如宗教文化(礼拜、洗礼和汤瓶艺术)、日常习俗、饮食文化等和舞蹈创作融合借鉴,在回族文化影响下创作出一大批的优秀舞蹈作品。回族文化对回族舞蹈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回族文化为回族舞蹈的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舞蹈创作者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会受到各许多因素的干扰,除了创作者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创作灵感等自身因素外,创作作品的理论完整性,文化背景的丰富,对舞蹈创作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回族,回族文化为回族舞蹈的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回族文化丰富了回族舞蹈的动作语汇

回族文化丰富了回族舞蹈动作语汇,舞蹈的编导从回族的文化中提取出相关动作经演变后变为舞蹈作品中的动作语汇。如受到伊斯兰教影响,回族嫁娶时要进行洗礼仪式。回族舞蹈创作者把握回族洗礼过程中的细节,从中提取出舞蹈的动作元素,进行加工。把“净洗”中“抹头、抹耳、洗肘、倒三把手”与民族生活中各种动作进行夸大变形,产生出舞蹈主体动作。

2.3 回族舞蹈创作离不开回族文化

回族文化时回族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回族文化的影响下回族舞蹈逐渐的成长壮大,在人们视野中出现越来越多,优秀的回族文化要继承发扬和与时俱进,回族舞蹈也需不断创新,保持其强劲的生命力,努力传承和发扬回族文化,在回族文化中寻找更多的舞蹈创作源泉,让更多的人通过舞蹈了解回族人民的生活、民情风俗和宗教信仰,让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出现在艺术舞台上。

3 结语

总之,在回族舞蹈的创造过程中,回族文化为其提供理论依据,丰富其动作语汇,相互的影响和支持,创作出许多的优秀的舞蹈作品,在今后的舞蹈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要借鉴融合回族文化中优良的元素,发展创新,不断推动回族舞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末安.伊斯兰的光辉[M].香港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9(7).

[2]马敏,马海静.浅谈回族文化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J].传承,2009(24):146-147.

篇5:回族姑娘

【发布日期】2014-05-28 【生效日期】2014-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九号)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已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14年5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4年5月28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2014年5月2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制定、实施和修改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本办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应当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镇、乡、村庄以及镇规划区内的村庄,不再单独编制城乡规划,分别由所属的城市、县、镇人民政府统一实施规划管理。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相关机构或者人员负责城乡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七条 制定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城乡区域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资源承载力,科学预测城乡发展,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发展。

制定城乡规划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符合经批准的上位规划。

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制定自治区城乡规划编制的技术规定,规范和指导全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指导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第八条 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依法报国务院审批。第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银川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依法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批,在报请审批前,应当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

其他镇的总体规划和乡规划、村庄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在报请审批前,应当先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

第十一条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其他镇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经依法批准后,应当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编制,结合相关的专项规划,确定具体建设用地性质和各项控制指标,作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

第十三条 城市、镇的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城镇主要出入口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重要地块,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其他镇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审定。

第十四条 组织编制交通、水利、燃气、供热、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专项规划的,应当符合总体规划,经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意见后,依法报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五条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乡规划,应当组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易发自然灾害的区域和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区域,有关人民政府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将该区域居民纳入移民规划或者搬迁规划。

第十六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同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已经批准的,应当单独编制保护规划,并依法报请批准和备案。

第十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专项规划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第十八条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编制和修改城乡规划,应当遵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十九条 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按照先配套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格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乡历史风貌和文物,体现地方特色,创造良好的城乡公共空间和生活环境。

第二十条 旧城区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改建规模,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和市容景观,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严格限制零星插建。

第二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应当配套建设地下公共管沟或者综合管廊;依附其他道路建设的地下管线应当与道路同步铺设;已经建成地下公共管沟或者综合管廊的道路,不得擅自开挖铺设管线。

第二十二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选址申请书;

(二)拟建项目的相关证明文件;

(三)标绘有建设项目拟用地位置的规定比例尺的地形图;

(四)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项目,应当提供建设项目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选址初审意见。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涉及公共安全等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前,应当通过政府网站、主要报刊或者其他形式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十日。公众意见应当作为核发选址意见书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实行分级核发:

(一)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及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重点监管区域内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自治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二)城市、县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三)跨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分别提出初审意见,报共同的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第二十四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或者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申请核发或者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第二十五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规划条件。

规划条件包括下列内容:

(一)出让地块的位置、面积、用地范围;

(二)用地性质和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建筑退让等土地开发强度指标;

(三)应当配置的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物业服务用房及其具体建设时序;

(四)周边建设和环境、安全要求。第二十六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已经确定的规划条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单位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建设单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十日内对建设单位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变更内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批准。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三)经批准变更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持变更批准文件与国土资源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补(退)土地出让金差价和相关建设规费后办理后续的规划审批手续。

第二十七条 改建、扩建已经建成或者已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改建、扩建前持有关主管部门的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相关材料,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涉及新增建设用地或者改变用地性质的,应当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或者出让事项的,应当办理有关用地审批手续。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用地性质或者容积率等指标应当符合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十八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二十九条 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

(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三)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

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属于原有建筑物改建、扩建的,应当提供权属证明。

第三十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申请临时建设、临时用地的,应当符合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一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各类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的书面申请,申请材料应当包括:

(一)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村民委员会签署的意见;

(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七日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十日内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不予核发,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二条 农村村民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建造住宅的,应当持村民委员会书面意见、户籍证明和建造住宅相关图件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日内对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对不符合乡规划或者村庄规划的,不予核发,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三条 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验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五日内验线。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农村村民自建住房的规划验线,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第三十四条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条件核实。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进行核实。未申请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应当将同步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一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条件核实。

第四章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三十五条 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应当每五年评估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每三年评估一次,其他镇的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每五年评估一次。

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内容,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城市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是否与规划一致;

(二)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

(三)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保障的实施情况;

(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

(五)专项规划实施情况;

(六)其他需要评估的内容。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

第三十六条 控制性详细规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审批机关同意,组织编制机关应当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组织修改:

(一)因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确需修改的;

(二)重大项目选址影响规划用地布局的;

(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规划主要内容在实施中发现明显不适当的。

第三十七条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后,建设项目尚未开工,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变更许可内容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为被许可人办理变更手续。

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造成被许可人合法权益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监督考核制度。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监督检查,配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进行查处。

村(居)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对本区域内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应当予以劝阻,及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并配合处理。

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乡规划工作的公众参与制度。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应当充分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可能影响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应当采取公示、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统一的规划信息公开平台,设立、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接受公众对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除依法不得公开的内容外,城乡规划方面的政府信息应当公开。第四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对外公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接受社会监督。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第四十二条 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发现下级人民政府或者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法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的,应当责令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予以改正;对下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法作出的规划许可可以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规划许可。因撤销规划许可造成当事人合法权益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对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就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举报或者控告,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受理,依法进行核实、处理,并予以答复;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转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告知举报人或者控告人。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对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五条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四十六条 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二)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四)未依法公布城乡规划的;

(五)对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的;

(二)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第四十八条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由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

(二)违反国家有关标准编制城乡规划的。

未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九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应当拆除。

第五十一条 建设单位和个人未取得验线确认手续,擅自开工或者继续施工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依法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第七章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1994年10月1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同时废止。

篇6:回族的历史演变

关于东来的穆斯林,除我们前面介绍的唐宋时期的穆斯林“蕃客”及元代东来的“ 回回人” 外,明代还有中亚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入附中原,他们被安插在西起甘肃,东极海表,北自辽东,南至滇桂的大部分省份中,成为回族族源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南洋的穆斯林来中国而定居下来的。

例如山东德州市北营村之回族温、安二姓,祖先原系苏禄国(分属 菲律宾)人,明永乐十五年(14),苏禄国东王巴都喝·叭答刺 率领庞大使团到北京访问,归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附近。

永乐皇帝命按王礼将其厚葬于北营村,留下王妃和次子温答刺、三子安都鲁等守墓,因而定居下来,娶妻生子,人丁繁衍,后来逐取温、安二姓,成为德州回回之大姓。

除东来的穆斯林外,回族族源中,还有汉、蒙古、维吾尔等族 的成份,甚至还有犹太教人的成份。

这些人的加入,促进了回回民族的形成。

原来,东来的穆斯林,特别是元代的回回人,绝大多数由于交通遥远或是战时条件的限制,是无法携带家眷的。

当他们在中国各地定居下来以后,势必要和当地的各族妇女通婚。

这些和穆斯林成家立业的妇女,在夫权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也就很自然信仰了伊斯兰教,成为回族来源的一部分。

又由于东来的穆斯林进入内地后,多与人口众多的汉族杂居在一起,因而与汉族通婚就更为普遍

特别是明初,朱元津曾在洪武五年( 1372年)下诏说:“蒙古色目人现居中国,许与中国人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

这一诏令,实际上不一定能完全执行,但却为回汉通婚增加了便利,有利于回回人口的增长。

泉州《林李宗谱》中曾谈到明代当地色目人(主要指回回人)之多时写道:“而其间有色目人者,有伪色目人者,有从妻为色目人者.有从母为色目人者”。

这说明不只是汉女嫁回男可以成为回回,汉男娶回女也可以成为回回人了。

回汉通婚历史上不乏记载。

事实上,历史上回汉通婚的事实,要比文献记载的多的多。

至今在一些回族地区仍流传着“回爸爸汉妈妈”的“汉亲说”,就是这种情况的历史痕迹。

这说明回汉具有古老的姻亲关系,东来的穆斯林与汉族成员同为构成回回民族的重要来源,但东来的穆斯林是其中的重要成份。

没有东来的穆斯林这一主要成份,回回民族是根本不会出现的;当然,没有回汉通婚这一重要条件,回回民族也是难以形成的。

在回回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还融合了蒙古人和维吾尔人的成份。

元代,蒙古人从宗王贵族到所属军民,有因接受伊斯兰教而日益融合到回回人中的。

如据《多桑蒙古史》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之孙阿难答,自幼为一穆斯林抚养长大,笃信伊斯兰教并潜心研究攻读阿拉伯文,年长继安西王位之后,在其辖地及所部蒙古军民中广布伊斯兰教,“所部士卒十五万人,闻从而信教者,居其大半”。

以八万计,为数就相当可观。

除此之外,元明两代归附伊斯兰教的蒙古人还有不少,如瓦刺部落中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归附中原后被安插在中原和江南而逐渐变为回回人。

此外,明代文献中曾提到,明初哈密地区有三种人杂居,“一是回回,一是畏兀儿,一是哈喇灰”。

“哈喇”一词在蒙古语和阿尔泰语系诸语族中,均为“黑”或“黑色”之意,“灰”即“回”的译音。

“哈喇灰”原为蒙古人,明正德年间(1506-15),他们曾两次迁至肃州(今甘肃酒泉),由于受到回族的影响,他们逐渐“不食猪肉,与回回同俗”,后来也就融于回族之中。

明代维吾尔人已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由于种种机缘,其迁入内地的人也不少。

他们在内地多自称“回回”或回族。

15世纪30年代,明英宗先后迁徙肃州的“归属回回” 702人于浙江。

这此人原来都是维吾尔人;明初哈八世在常德驻军,也是以维吾尔人为主。

这些人后来都融于回族中,只有少数人从历史上考证,其族属出自维吾尔族。

犹太人迁居我国开封等地的时间较早,一般认为在北宋徽宗年间(1100-1125年)由印度孟买经海路而来,元代称他们为“术忽回回”等。

由于其信”一赐乐业教”(亦称“挑筋教”,即犹太教)用于宗教仪式之缠头及靴皆青蓝色,与回回人不食猪肉、行割礼、每日礼拜等习俗略同,因而明清时外人混视为一,称之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他们有的与当地回族通婚,有的也自称“回回”逐渐融合于回族中的也不少。

以上对融合为回族的多种族源做了介绍,从中可以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回族的来源在时间上有先有后,回族形成为一个族体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期的。

在伊斯兰教纽带的凝结下,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并扎根于华夏大地。

他们在中国地域上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这种特点是元明两代随着回回军士的到处屯田、垦牧,经商者的贸易往来,官吏学者的宜游,宗教人士的传教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族在中国的分布呈愈来愈分散的居住特点。

尽管如此,回族还是有自己较集中的居住地区:西北和云南是回回民族主要的居住地区,在其它地区,回回居住的情况虽然分散,但与汉族或其他民族居住地区仍然有明显界限,在农村他们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镇则自成街道或居住在某个关厢。

而且在内地的回民居住区,多分布在交通线上或靠近交通线,保持着与邻近地区的联系。

在经济上,回族建立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同时兼营手工业、牧业,且以善于经商著名,这是回族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语言是民族文化诸因素中最重要因素。

多种来源的回回人,当初使用的语言多种多样,来自中亚的突厥语族的各种语言,来自西亚的使用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中国境内的民族成份,使用汉语或其它语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回回人在全国与汉族杂居,经济生活与汉族有密切联系,加上回汉通婚而汉族的成份日渐增多等原因,使原来的各种语言已不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因而势必要使用汉语。

事实上汉语已成了回回民族的共同语言。

共同语言的形成,是一个族体内部联结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回族使用汉语,也是这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格上与汉族比较接近的一个重要条件。

更为突出的是,随着回族的形成,回族的民族意识,即回族人民确认自己归属于回族这个共同体的“心理感觉”也形成了。

这种民族意识是回族民族特征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回族形成的标志。

从此,回回人在中国不再是“化外”之人,他们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同时,这种民族意识是建立在伊斯兰教信仰基础上的。

所以,历史上回族的民族意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或者说,伊斯兰教信仰构成回族民族意识中极重要的一面。

对回族来说,宗教感情和民族感情难解难分,因为伊斯兰教不仅在回族的精神世界中占重要地位,是一种沟通回族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主要渠道,而且它已成为回族世俗生活的准则,形成回族特殊的风俗习惯。

即使是原来已有的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一经改信伊斯兰教或与回族通婚,由于伊斯兰教有严格的约束力,也得按照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教规行事,重新建立一种符合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

因此,伊斯兰教使原来的一些汉、蒙等民族成份改变其信仰、风俗习惯,变成了回族,并形成了回族的民族意识。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

篇7:回族作文300字

和往年一样,依然有好多好吃的,我从头吃到尾,什么糖蜜果、肉枣、五花糕、年糕好多,肚皮撑到不行,临走还带了那么多。

可惜了3件事,1是没吃着肉串,今天的肉串比平时的要大,而且肉也挺好的,可惜人太多,估计排到我得明天,算了吧,还得上班呢!2是没买着头纱,排了好久,好不容易到我这了,我喜欢的颜色卖没了,我来的也不晚呀!真郁闷,不买了!宁缺毋滥……

篇8:回族的礼仪习俗

热情好客的回族人

入席,谦让年长者如坐上席。上饭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双手接茶盅。进餐时,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进食。

席间,不说污言秽语,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气,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乱搅动,要小口进食。饮水时,不连接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

当客人道别时,回族总是满脸笑容,并一再挽留,一直将客人送出自家大门。 在回族村寨,当别人请你作客时,要答应他,不能随便谢绝。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应邀,要讲清原因,表示谢意。

篇9:回族婚礼习俗礼仪

回族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结婚,同时,一般实行严格的单向民族内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为妻,回族女性决不能与其他族的男性通婚。

如娶妻,要经过请媒人提亲,送礼,写婚书,择吉日成婚等程序。据《固原州志》说,过去固原地区议婚,“先请媒妁通姓,惟不辟同姓,议妥纳茶果”等,之后还要“择日送衣料”等。婚期到了以后,“婚妁至女家接婚,送羊、麦、清油等”。新婚之夜,还要请阿訇念《古兰经》,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要洗大净。《绥远归绥县志》载:“回俗须媒妁三人,掌教一人,方能议婚,男女主婚人如同意,握手为信,不立婚约,不亲迎,无鼓乐。新妇下轿,由其兄弟抱人洞房。不见亲友,待阿訇来为之诵经赞圣。及夕,新郎询问新妇以八句原根,能答,始行成礼。”《黑龙江志》还载:“新妇人洞房,坐炕上面墙,谓之坐福,傍晚,男女集新房,陪新夫妇食长寿面。翌晨,仍宴亲友,新妇依次拜谒,亲友尊长,皆有赐予,钱物不一”。宁夏的回民一是请媒,二是定茶,三是纳聘礼,四是迎娶。无论是从史书记载,还是从现实的调查看,回族的婚礼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经过以下几道主要程序: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2结婚流程

(一)提亲

回族当中有句俗话:“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回民请媒人一般要两个以上,一个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个代表女方家的媒人。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见面后如无反对意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见面钱后还给小伙子回赠小礼品。过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姻事,不敢张口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察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巳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回民择偶不“合八字”

不管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经人介绍的,只要双方表示同意,则要尽快准备“定茶”。

(二)定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回族姑娘】相关文章:

回族教育05-14

回族乡镇05-14

回族建筑05-21

回族文学05-26

关于回族范文05-16

回族丧葬范文05-16

回族介绍范文05-16

回族的介绍范文05-20

回族小学家访总结06-22

回族青少年08-21

上一篇:高二作文心愿800字下一篇:六年级作文温暖的人精选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