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上生物七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2024-06-27

初中上生物七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共7篇)

篇1:初中上生物七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济南版初中上生物七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解释气孔控制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尝试制作叶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练习画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体验探索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层层深入探究。通过制作的“气孔模型”,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微观气孔的变化。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的方法形成保护森林的情感和意识。

四.课前准备

(1)做好蒸腾作用演示实验装置。三个大小相似的枝条(经过处理),分别套上塑料袋,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

(2)准备显微镜、新鲜叶片(玻璃海棠的叶片、菠菜叶或油菜叶)

(3)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每小组一张)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频展示公益广告:如果现在我们不珍惜淡水资源的话,以后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取水。

师:当前水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的话,将用这种方式来取水,哪种方式?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蒸腾作用。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设计意图):把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与蒸腾作用联系起来,在学生对蒸腾作用有初步认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水资源的教育。

(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1.汇报蒸腾现象实验

(熟悉学生的时候布置其中几个小组做蒸腾实验装置,让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师: 老师了解到啊,我们班有几个小组课前做了蒸腾现象实

验装置,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样观察蒸腾现象的好不好?

小组一:汇报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取一株生长健壮的绿色植物,选出3个枝叶相似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作处理。用不透气的透明干燥的塑料袋将3个枝条罩起来,放在阳光下照射。发现: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塑料袋内壁上出现了水珠,并且甲袋内几乎没有水珠,乙乙袋水珠较少,丙袋内出现大量水珠。

小组二:展示自己课前做的实验:取两株生长健壮,枝叶相似的芹菜,一株保留全部叶片,另一株去掉全部叶片,分别罩上透明塑料袋,放在盛有相同体积清水的相同锥形瓶中,清水上面放食用油(防止水分从瓶口蒸发)放在同一地点,照射相同的时间。

发现:盛放保留叶片芹菜的锥形瓶中液面下降得快,而盛放去掉全部叶片芹菜的锥形瓶中液面几乎没有变化,并且保留全部叶片植株的塑料袋内壁出现许多小水珠,而去掉全部叶片的塑料袋内壁上没有小水珠.2.问题引导: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是由植物的叶片散发出来的。

师生共同总结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气态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叶片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师做补充:除了叶片,植物的其他器官(如茎、花等)也会流失少量的水分。

(三)设计实验探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气孔散失的

问题引导: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散失的呢? 1.设计实验:下面就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叶片表面有气孔呢?

问题引导:叶片正面(上表皮)和背面(下表皮),哪一面出现的气泡数目多?

问题引导:叶片表面产生气泡说明了什么?叶片背面比正面气泡数目多,又说明了什么呢?

2.进行探究实验:(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菠菜叶片浸在盛有70摄氏度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3.小组汇报:叶片表面产生气泡叶片背面气泡数目多。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气泡是从气孔冒出的,因此气泡的位置就是叶片上气孔的位置。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四)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

1.问题引导: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怎样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呢?我们就通过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来仔细观察一下.(Ppt展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实验,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1)显微镜观察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并画出气孔结构图。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观察发现:保卫细

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生画下来)

3.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参与学生讨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和发表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特别提醒同学注意安全。鼓励大胆猜想,及时地点拨、充分地肯定,树立学生自信心。

4.提供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 5.学生画出气孔和保卫细胞结构图。

6.问题引导:保卫细胞是怎样控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的? 7.气孔开闭的机制

模型演示:取一对气球当保卫细胞,外侧贴上透明胶相当于细胞壁,往气球充足气和少量气体时,观察气孔开闭情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生观察得出:保卫细胞细胞壁厚度不均,靠其空腔的一侧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腔的一侧壁薄,易伸展。

通过模型观看,生总结得出: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由此可以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

(五)蒸腾作用对于植物自身的意义.Ppt出示玉米一生的用水量数据.联系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思考:植物吸收的水分约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这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问题启发教学

(1)问题1: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

联系生活经验:打预防针的时候会在手臂上涂酒精,请学生回答感受及原因。

生:凉,因为酒精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绿色植物蒸腾作用也会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有效地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问题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呢?

实验演示:取甲、乙两枝大叶的芹菜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

启发学生思考:对植物而言,水往上流也存在一个拉力,这个拉力是怎样来的?

师:对植物体而言,蒸腾作用产生了蒸腾拉力,促进了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同时也促进了对溶解在水中无机盐的运输。

师小结:以上的三个作用是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此外,植物的蒸腾作用还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六)情感教育

1.播放视频资料: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人类大量砍伐森林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

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以实际行动来绿化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生存的地球更加绿意盎然。

教学反思

在本次讲课过程中漏掉了植物叶片的横切实验,使学生对叶片结构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在观察气孔结构时,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出现了亮点,玻璃海棠的气孔特别的大,观察起来特别的明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点击:2107评论:0查看同栏目其它文章 评论列表 暂无数据

共0条,当前第1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末页

发表评论

请用本平台账号登录后发表评论

本工作室统计信息(详细)总访问量:28806895 当前在线人数:128成员 10 文章 85 浏览 34341 评论 31山东省教育厅 师范教育处 主办 山东新世纪网络教育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电话:0531-88590007-1010 邮箱:qilushiwang#sina.com(请将#替换成@)@ 2008 – 2010

篇2:初中上生物七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法建议

通常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同样,教师也要制作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装置。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叶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将这个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在套前浇一次水,效果会更加明显。

有关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来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运输到叶并蒸腾出去),或直接通过多媒体制作的动画来进行讲解,以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动态的过程。

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而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借助动画或投影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讲解: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观察叶片的蒸腾作用

实验材料:两个重量相等的新鲜枝条(叶片多的枝条设为甲,叶片少的枝条设为乙)

实验用具:锥形瓶、托盘天平,中间有孔的活塞

实验步骤:

1、两个相同容量的锥形瓶中装入等量的水(水温25~35℃左右),塞好活塞;

2、把两个枝条分别插入装有水的锥形瓶中,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调节天平使两侧达到平衡;装置如图所示

3、10分钟后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乙枝条所在的托盘向下倾斜,这显示出左盘烧瓶中的水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较右盘多。

篇3:初中上生物七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关键词:三生,三生课堂,英语教学

明德中学 “三生”理念 ( 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态教育) 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引进的。其主旨是减负增效, 打造高效课堂。“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首席专家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 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 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 高扬生命的价值, 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1生活教育即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在生活中进行。生态教育是指教育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等各因素应该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所谓英语 “三生课堂”, 是指让英语课堂 “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三生课堂”要求老师关注学生个体的 “生命、生活、生态”, 创设优质高效课堂。要打造英语 “三生课堂”教师应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让教学结果自然生成,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笔者以 《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下册》为例, 分析如何有效实现英语 “三生课堂”。

1. 让学生自主, 打造生命化课堂

英语 “三生课堂”以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为本,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 把自主性还给学生, 让每一朵花都能绽放。要营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英语课堂氛围, 教师在设置教学环节时要难度适宜, 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才是适合学生的, 否则将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让课堂沉闷无聊。以记英语单词为例, 很多学生畏难不愿记单词, 为此笔者将每单元单词按10个一组分配, 每天记10个, 大大降低了难度, 第二天课前笔者将花5分钟时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口头抽查单词记忆情况。每个学生抽查一个单词, 全对的小组可以加分。因为第一天回家抄写并默写了这10个单词, 第二天他们通常都很有信心来回答单词。学生们总是抢着预约第二天的单词抽查名单。再比如默写单词, 笔者先前一次默写一个单元, 学生得满分者甚少, 后来笔者把一个单元分两次默写, 全对者比先前多了, 学生也更喜欢默单词了。所以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 布置难度适宜的练习, 这样效果或许更好。

2. 教育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使学习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 “生活即教育,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这要求我们备课时不是从教材、教参出发, 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课堂以生活为本。在讲授Unit 8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时, 笔者就先搜集了部分学生家庭附近的建筑物, 在课堂活动 “ A guessing game”中, 选择一些学生上讲台来, 其他学生猜测 “Is there a/an…near your home?”, 因为这些建筑物来自学生身边, 所以学生们积极性很高, 他们想知道自己同学家附近有些什么建筑物, 而那些上台的学生也很希望与大家分享自己家旁边有何种建筑物。再比如在讲授Unit 9 What does he look like? 时, 笔者预先搜集了学生家长的一些照片并设置了一个孩子用英语描述自己父母的长相的环节, 再出其不意地放出孩子们父母的照片, 家长的参与让孩子对本堂课印象十分深刻。当笔者问孩子们: “Do you love your mother / father?” 和 “I think your mother i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your father is the most handsome man” 时, 孩子们都给予了肯定回答。这样的环节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 同时还渗透着浓浓的亲情教育。

3. 小组合作, 人人参与, 教师巧设问题, 打造生态化的课堂

英语 “三生课堂”强调小组合作, 共同参与。生态化英语课堂强调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 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和谐发展。教师着眼于学生整体, 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自然生成。以Unit 4 Don’t eat in class为例, 这个单元重点是谈论规则, 笔者设置了一个环节, 小组合作为本班制定班规, 同时选出最酷班规。孩子们分组合作, 讨论热烈。最后纷纷要求展示自己小组制定的班规。再比如英语写作, 传统写作模式中老师把题目给定, 对题目做点简单分析, 让学生独立完成, 结果是一些学生总觉得无话可写。笔者的做法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文, 采取合作学习模式, 大家集思广益, 共同探讨完成作文。在这种模式下, 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带领下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或多或少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小组合作形式写出文章, 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批改作文, 最后老师总结。随着合作机会的增多, 学生们的互帮互助意识增强了, 团队感也增强了。写作变得有趣味性了。要打造生态化课堂, 作为课堂组织者, 引领者的老师也要善于设置问题。

“三生”英语课堂要求老师以培养学生将来的生存能力为目标更加用心地去备课, 让自己的课堂符合基本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 不能破坏学生自然的生长过程, 让每一朵花都自然地开放。

参考文献

[1]汤罗英.明德三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5

[2]许韶歆.创建三生课堂提高教学效益[J]基础教育参考2012.08

[3]汪小红, 刘忠政.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态化[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11)

篇4:初中上生物七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初一 刘玉萍

一、教学分析: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如果有怎样证明它的存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该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点:

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2、呼吸作用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到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那哪位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光合作用的含义?有谁能在黑板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回答并自行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并积累有机物,供给自身及其他动物体、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如人类自身不能产生能量,所以就需要一日三餐来供给,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命活动中,哪些活动是耗能的?(学生列举生命现象,指出耗能的一些生命活动)

植物为人类生命活动积攒了化学能量,如:淀粉、蛋白质、油料,那么这些固体的能量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变成我们进行生命活动的热量的呢?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新一章的学习,了解一下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到哪里去了?人和动物的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以何种方式转化而来?

(二)目标点击:

这一章中,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1)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2)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境导入:

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人和动物呼吸,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是不是也呼吸?如植物也要呼吸,那么它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是否与我们相同?得出检测植物是否进行呼吸,可以用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的方法。可提问:

1、什么是呼吸?请举出身边见到的呼吸现象。

2、人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

(四)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P70-71,了解演示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三个问题:

1、实验一中,温度计上得度数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2、实验二中,燃烧的蜡烛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3、实验三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五)合作交流

学生在阅读完演示实验后,小组合作并讨论老师预设的问题,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在该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为什么要做四组实验?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六)精讲点拨

①验一中,温度计的变化证明了黄豆进行呼吸作用散发出热量。

实验二,蜡烛的熄灭则证明黄豆的呼吸作用是一个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是相似的。

实验三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黄豆萌发的瓶子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注入水将瓶中空气压入导管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综合以上实验,可以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是一个相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一个利用氧气消耗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热量和水的过程。

呼吸作用: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 +水 +热量

②呼吸作用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等。那么,可不可以在生产生活中利用呼吸作用为人类服务? 学生阅读P72,了解田间松土、水淹排涝的作用。

(七)有效训练

1、粮食、蔬菜和水果的贮藏?

2、那种温度适合果农储存水果?

A日温15℃,夜间25℃

B日温15℃,夜间15℃ C日温25℃,夜间25℃ D日温25℃,夜间15℃

3、为什么新疆的西瓜特别甜?

六、课后拓展

1、利用呼吸作用谈香蕉的后熟

七、教学反思

篇5:初中上生物七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前些天, 笔者听了的一节公开课, 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课.一上课, 授课教师就很快使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我很诧异, 授课教师忽略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的引言部分.那么, 新章节的引言该如何处理呢?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恰巧的是, 笔者前两天刚讲授过这节课, 在备课的时候, 纠结了许久.要么就是采用类似这位授课教师的处理方式, 很快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要么在“章头” (平面直角坐标系) 好好磨一磨, 重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引言的教学.经过自己反复备课, 上课之后, 反思如下.

一方面, 每一章的第一节课 (以下称“章头课”) 至关重要, 因为“章头课”的全局性很重要, 需要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去感悟这新的一章要学习什么, 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一章的核心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具有帮助学生建构统领全章的作用.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干脆就让大家翻开课本, 阅读课本第63页的这段文字.笔者认为, 这段文字和标题并不是摆设, 不是毫无意义的, 其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笔者的做法是:带领全班学生授课一边阅读, 一边用问题提醒大家:这章叫什么? (平面直角坐标系) 通过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章”“这章有什么重要性”激起全班学生的质疑与思考, 必要时还要领着大家一起朗读, 激起感悟.山东省高密市曙光中学任得宝老师所言:“文字平铺在纸上, 既无色彩又无动感, 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 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 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 人物活了, 海中涌动着波涛, 风里鼓荡这清香.”

笔者认为, 这章头“平面直角坐标系”七个字,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教师使用提示性问题启发学生.

例如, 问题1:这七字有没有哪些字熟悉的, 相应的概念是什么? (坐标, 这在学习数轴的时候就有这个概念.)

问题2:请大家回忆一下, “坐标”在哪个章节学习过?如何定义“坐标”? (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其坐标)

问题3:还学习了数轴的哪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问题4:大家想想看, 为何又要在“坐标”后面加上一个“系”字呢?“坐标系”是什么意思呢?“系”, 可以理解成“体系”.要组成一个“坐标系”, 坐标的数量就不止一个了.到底是要几条数轴才构成这里的体系呢?在后面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问题5:再来看看这七个字中的“直角”二字, 我们在哪里学习了? (直角表示两条直线或线段相交的特殊情况, 90°的角称为直角) , 在这里到底要求什么构成直角?再思考:既然这里要学习直角的情况, 那是不是还有不是直角的情况呢?

问题6:最后看看这七个字中的“平面”二字是什么意思?既然这有学习“平面”, 那是不是还有非平面, 即立体空间的情况呢? (其实是有的, 三维的情况就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了, 还有更多维的情况)

我通过设计以上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在这章的学习中渐渐清晰、明了起来, 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引言课对于每一新的章节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切忌直接翻过各章引言进入第一小节的学习.如何上好引言课?笔者总结如下.

1. 引“全”

对于每一章节的“全貌”在引言部分就有刻画.因此在引言课的教学就需要引导学生描绘一下全章的容貌, 感受一下要学习什么内容.

2. 引“法”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更是有相互联系的.例如, 在人教版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引言教学中, 需要介绍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学习方法, 类比等式和方程的学习, 从定义、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和应用几个方面学习.本章最重要的是类比的学习方法,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与方程的学习过程———定义, 等式性质, 解法和应用.为学生学习新的一章指引方向,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3. 引“源”

篇6:初中上生物七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一)翼课网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以学习英语知识为目的,通过用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布置作业的形式,将信息技术融入英语学习任务,把英语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

(二)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

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正是借助其他学科中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来驱动教学的。任务是学科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二、教材分析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4I want to be an actor.第一课时。本堂课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日常用语的基础上,以询问职业为背景,培养学生谈论自己与他人的职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通过对话练习掌握询问对方职业的常用语。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水平比较欠缺,结合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翼课网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了听说训练的高效完成,让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不再是单纯的书写作业。

四、教学设计整体思路

本课旨在运用“翼课网”,并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真正融入课堂教学。

这堂课的设计紧紧扣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特点,在教学上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上有主动性,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同学习的交互环境,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追寻的乐趣。同时,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笔者将本课的设计分为五个板块:一是学习目标,包括本堂课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二是知识,包括本单元的生词、可能用到的相关单词(以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以及目前所学的日常用语;三是资源协助,包括本单元所涉及的句型的应用,以flash动画的形式展出,使学生在欣赏动画的同时学会运用询问职业的句型;四是自我检测,包括本课语法功能要点(Grammar Focus)、同步作业和课后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主动地、有选择地吸收感兴趣的知识,并完成习题;五是交流展示,翼课网作业展示作为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更直观地被反映出来。

五、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重点词汇:doctor,nurse,waiter,reporter,policeman,policewoman,bank clerk,shop assistant

重点句型:What do you do?I am a teacher.What does your mother do?She is a nurse.What do you want to be?I want to be a doctor.What does she want to be?She wants to be a policewoman.

2. 能力目标

(1)学会不同职业的英文表达方式;

(2)了解父母的职业;

(3)学会介绍自己想从事的职业。

3.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练习,掌握询问对方职业的常用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介绍自己或他人的职业,并能询问他人的职业。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I am a teacher./What do you want to be?I want to be a doctor.难点为对重点句型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这堂英语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能力的培养为宗旨。教师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自我评价的方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的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法、任务驱动法和交际法等,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探究、参与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完成任务。

(四)探究任务

1. 学生发现本课的重难点,并在自主探究和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它们;

2. 学生能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

3. 学生完成课后探究活动———翼课网拓展训练中关于职业的阅读训练。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本课以翼课网平台为载体教学,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使其在自主探究和自主会话的过程中掌握本课重要语言点,课后通过翼课网作业和拓展阅读巩固并运用新知识,充分发挥翼课网能够及时反馈的优势。

(六)教学过程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一)亮点

本课是一堂较为新颖的、运用翼课网教学的阅读课,重点较为突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组织灵活多样的阅读活动,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定位信息以及寻读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另外,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了重点句型及重点词汇,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所学句型进行有关职业问题的问答。

(二)不足

篇7:初中上生物七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知识点的教学是重点和难点, 因为这是植物重要的生理活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释放出氧气, 为植物呼吸作用提供可供分解的有机物, 呼吸作用为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之一, 同时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与它的光合作用是密不可分的。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对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学习安排在七年级第一学期, 充满了抽象概念的植物的“光合作用”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 有不少学生学习基础不牢, 到了初二年级, 遗忘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在组织复习时,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 帮助学生提取信息、补充教学、巩固提高。

一、利用图形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光合作用”的学习充满了微观、抽象的概念:叶绿体、有机物、能量等, 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 利用光能,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 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教师出示下图和学案, 通过图示, 引导学生复习光合作用原料是二氧化碳、水, 产物是有机物 (如淀粉) 、氧气, 通过学案复习植物茎中输导组织, 将植物生理活动建立在一个有机整体当中, 便于学生将抽象的生理过程具体化, 直观地感受到光合作用的过程, 同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由图示的复习导入植物光合作用意义复习:绿色植物都能够通过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光合作用像一个巨大的能量转换站, 把太阳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

例1:

例2:

通过范海尔蒙特的实验部分图示复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学生通过图示可以直观、轻易地回顾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在五年里, 只有水是增加的, 小树长大了。学生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并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水。

按照这种方法, 还可以继续设计出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等系列复习教学过程, 直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二、利用图形进行知识的回顾、整理

学校中就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 学习并掌握千百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知识体系, 现在随着多媒体的使用, 很多教师满足于信息的最大化和刺激感, 让学生学得更多, 这就好比快餐文化, 学生难以潜心领略生物动态的发展过程, 获得丰富、深刻的学习经验。事实上, 很多生活常识与生物知识有关, 生物学科知识、能力中还有实验内容等等, 所以学习生物知识非常需要学生边学习边体会, 边感受边学习, 才能学好生物学知识。

通过直观的图形, 把学习心理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 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能力。

例3: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实验流程如下:

光合作用中的第一步, 将植物放在处一昼夜, 目的是, 以免对后面的实验产生影响;

光合作用中的第二步, 将一片叶的一半用黑纸片上下遮起来, 可形成对照实验, 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

光合作用中的第三步:将叶片遮好光的植物放在光下照30分钟;

光合作用中的第六步:将叶片洗净后滴加, 进行鉴定;

光合作用中的第七步:显色反应:叶片见光的部分 (未遮光部分) 颜色变化, 没见光 (遮光) 部分, 这是因为叶片见光的部分;

实验结论_______。

结合图形, 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复习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及验证实验的设计过程。学生可以回顾以下众多知识点:

“暗处理”: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目的是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运走干净, 以免对后面的实验产生影响;

“部分遮光”将一片叶的一半用黑纸片上下遮起来, 可形成对照实验, 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光照”将叶片遮好光的植物放在光下照30分钟, 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这一重要条件;

“取下叶片及纸片”, 这时叶片的外观是绿色的。“脱色”, 酒精水浴加热, 脱去叶绿素的颜色, 避免绿色干扰蓝色的观察过程;

“显色”将叶片洗净后滴加碘液, 进行鉴定;

显色反应:叶片见光的部分由于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淀粉遇碘液变蓝, 所以这时颜色变化是“变蓝”, 而叶片中没见光部分不变蓝, 说明这是因为叶片未见光的部分由于没有光照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没有产生淀粉, 所以有碘液, 但是没有变蓝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通过图形, 将以往的知识点按照合理的次序、有机地呈现按在学生面前, 辅以针对性强的学案, 层层递进地复习了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通过直观的图形,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性地位, 必须熟练把握教材, 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根据自己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按照本知识点在考试中的要求设计相应图形和学案, 还要着重培养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转化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简单的图形可以涵盖大量的信息, 利用图形进行知识的回顾、整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师设计的图形应该是规范的, 辅以的学案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有层次性, 利于学生将遗忘的知识慢慢地提取出来;其次教师设计的图形出现顺序应该符合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 或原料到产物再到条件, 或由下而上, 或由外而里, 或根据生理过程……, 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形成各自独特的“知识树”。

学生通过图示可以轻易地回顾光合作用的发展过程, 并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 可以通过普利斯特莱的实验图也可以通过下图及学案来完成:

例4: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其他生物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右图为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大棚某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度) 的影响曲线。A点和B点的光合作用强度差异说明 () 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这张图清晰地表现了大量的信息: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 光合作用强度增加;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光合作用强度也增加等, 这是其它教学手段不能表达的, 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直观地理解促进光合作用的两个途径:提供适当的条件或增加原料。在图形训练中, 学生接收到丰富的信息, 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转化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图形帮助学生是打好双基, 发展思维,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实际应用价值。

教师在设计图形和学案时, 关注学法指导, 在学案中体现以书为本、以科学发现顺序为本、以实际生活为本、以生为本。让学生下得了手, 进得了门, 一步一步地完成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上一篇:老板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去除血管瘤的最好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