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2024-07-04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精选6篇)

篇1: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

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于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比如:赞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在佛经中频频出现。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

无事不登三宝殿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不看僧面看佛面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用来比喻请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四相。《法华经》言:生老病死,四苦也。《百喻经》言: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现今,生老病死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痴心妄想

“痴心妄想”来源于佛教,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七手八脚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

人也只孝得一个父母,那有七手八脚,爱得许多!北宋

朱子语类

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南宋佛语录五灯会元.进云:“忽遇七手八脚底人来又作么生?”师云:“截断脚根道将一句来。”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

其或未然,切莫乱走。蓦然地水火风一散,如落汤螃蟹,[七手八脚]。南宋佛语录无门关

到了宅内,[七手八脚],就做起来。明小说醒世姻缘传

又叫人买的平机孝布,叫了四五个裁缝,[七手八脚]忙做孝衣;明小说醒世姻缘传 又与了囚妇们五钱银子,果然与他[七手八脚]的穿了衣裳。明小说醒世姻缘传 众匠人闻言,[七手八脚],一会儿便安下柱子,抬梁上去。明小说醒世恒言 何九道:“休得胡说!两日天气十分炎热,如何不走动些!”一面[七手八脚]葫芦提殓了,装入棺材内,两下用长命钉钉了。明小说金瓶梅

他二人嚷做一团,领西门庆家小厮伴当,并发来众军牢,赶人闹里,[七手八脚]将妇人床帐、妆奁、箱笼,扛的扛,抬的抬,一阵风都搬去了。明小说金瓶梅

骆驼灯、青狮灯驮无价之奇珍;猿猴灯、白象灯进连城之秘宝。[七手八脚]螃蟹灯倒戏清波,巨大口髯鲇鱼灯平吞绿藻。明小说金瓶梅

平安儿通报了,二人进入里面,见有许多裁缝匠人[七手八脚]做生活。明小说金瓶梅 三头两面

意义:看对方的脸色而改变态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两面手法。

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

举崇寿问僧:“还见灯笼么?”僧云:“见。”寿云:“两个。”师代云:“三头两面。”又云:“七个八个。”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卷十六

[三头两面]任起情尘。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五

三头两面趋奉人。唐·李商隐《杂篡·愚昧》:

汝对我说韩信,见韩信即当说我。此[三头两面]之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

三头六臂

意义:三个脑袋,六条胳臂。比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透得则六臂三头,未透亦人间天上。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有一无位人,六臂三头努力嗔。一擘华山分两路,万年流水不知春。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曰:“如何是主中主?”师曰:“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任是三头并六臂。望风无不竖降旗。南宋佛语录古尊宿语录 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北宋·圆悟克勤,碧岩录第九

料他也只是一个人,没有三头六臂,只要寻他些破绽出来,便有分晓。元元代话本选集·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神通广大

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强,无所不能。惠海无涯,词山过日,[神通广大],辩口难穷。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师曰:“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入王母地之处第十一》 但见县官打杀了天师,又会得祈雨,毕竟[神通广大],手段又比天师高强,把先前崇奉天师这些虔诚多移在县令身上了。明初刻拍案惊奇

醍醐灌顶

词典解释: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醍醐灌顶”出自佛教。“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愉悦。

“不离不即”出自《圆觉经》,“不离不即,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显现,即不离。后指若合若离,即不接近也不疏远,也做若即若离。

“当头棒喝”源于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临济的喝,德山的棒,棒喝是禅宗师家接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对于其所问的问题,师家往往不用语言来答复,或者使用棒锋击打其头部,或者冲其大喝,看其反应能力,断定学生悟解能力。现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形容没有一丝牵挂,心地清净无染着。现形容人赤身裸体。

“一尘不染”佛家指佛教徒修行,掘除欲念,保持心地纯净。现形容环境的清洁,或比喻人品的纯洁。

“天花乱坠”源于佛教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撒下。现用来比喻不切实际或过分的夸张。

“单刀直入”佛教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现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梦幻泡影”源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梦境、幻觉,和水泡和影子一样空无,转瞬即逝。现用来比喻不实在、不存在的东西和不能实现的妄想。

“降龙卧虎”源于佛教故事。一些高僧有神通,能用法力制服老虎。现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万劫不复”佛经中常常用“劫”来计算世间。每个大劫,包含成、住、坏、空四中劫。每个中劫,包含二十个小劫。小劫是指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现指永远不可能恢复。“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害了单相思的故事。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十八层地狱”是地狱名称。“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现比喻悲惨的报应。“铁树开花”典出《五灯会元·或庵师体禅师》:“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逮夜书偈,辞众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掷笔示寂。”现今比喻事情罕见或极难办成。

“水涨船高”出自《景德传灯录·芭蕉清禅师法嗣》:“眼中无翳,空里无光;水涨船高,泥多佛大。”现比喻事物随其所凭藉之物而相应提高。

“鹦鹉学舌”典出《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话语,自话不得,由无智慧故。”现比喻人云亦云,别无新意。

“女大十八变”亦出自《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现泛指女性从小到大容貌、性情等变化很大。

“只重衣衫不重人”出自《五灯会元·黄龙心禅师法嗣》:“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现形容眼光势利者只重外表,不看人品。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出自《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谓今天看到不良后果,追悔往昔的失误,有悔恨已晚之意。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的宗旨。现在,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称为“口头禅”。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於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篇2: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佛教与汉语语言

在汉语语言发展的`道路上,佛教是对其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一个外来文化因素,梵文佛教语言以其独有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等给予汉语语言的相应部分以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以影响的程度为序,分音韵,词汇,语法三部分,对其影响予以论述.

作 者:邹鑫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刊 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2007“”(9)分类号:H1关键词:反切 转读 四声 悉昙章 等韵学

篇3: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在不同时代, 其使用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从而可看出其演进的轨迹。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中国最流行的词汇是:走资派、当权派、三家村、一小撮、黑帮、革命造反派、红卫兵、红小兵、革命小将、最高指示、最新指示、夺权、黑手、派性、保皇派、逍遥派、反动学术权威、三支两军、文攻武卫、砸烂狗头、斗私批修、破四旧、立四新、吃老本、立新功、斗批改、样板戏、老三篇、抓革命、促生产、复课闹革命、四个伟大、向毛主席请罪、一月风暴、二月逆流、致敬电、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小爬虫、变色龙、大串联、三结合、打着“红旗”反红旗……。而1979年至1999年廿年间中国最流行的词汇却变成:中国特色、改革、平反、一号文件、万元户、顶替、托福、乡镇企业、小康、国债、股票、倒爷、奖金、打工、爱滋病、炒鱿鱼、一国两制、赞助、甲A甲B、希望工程、下海、第三产业、迪斯科、回扣、跳槽、生猛海鲜、电脑、白领、兼职、大款、卡拉OK、快餐、休闲、减肥、打假、商品房、市场经济、转换机制、两个转变、招商引资、费改税、资本运作、资产重组、软着陆、降息、年薪、回归、知识经济、下岗、分流、按揭、克隆、上网……。从这两个时代流行的词汇中非常明显地看出:前者流行政治词汇, 后者流行经济词汇;前者流行革命词汇, 后者流行改革词汇;前者以阶级斗争为纲, 后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者流行封闭词汇, 后者流行开放词汇;前者单从文字可理解词汇, 后者要从译音来了解外来词汇;前者单纯汉语词汇, 后者中英混合词汇。

现在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 可以说加入世贸组织是人们重所周知的。当下最多最时髦的词汇就是“加入WTO”, 这种说法是中外结合、土洋并举的说法, 对于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不甚有利, 应该称“加入世贸组织”才准确。表面上“加入世贸组织”比“加入WTO”多了一个字符, 但读音比“加入搭贝有梯啊”却少了一个音节。只要读者对象、听者对象是中国人, “加入世贸组织”就比“加入WTO”好、顺。至于再简称为“入世”, 又容易产生岐义, 会与佛家语的“入世”、“出世”混淆未来的世界主要是由以标形为主把握事物的汉字符号、以标音为主把握事物的英文符号, 以及阿拉伯数字, 这三种主要信息符号来主宰的。随着全球化的背景逐步到来, 外来词、外来缩写词、音译词以及“新新人类语言”等各种各样词汇, 会充塞到我们中间。

摘要:社会和时代都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状况, 社会侧重于空间, 而时代侧重于时间, 实际上这两者都是不可割裂的。不同的社会时代, 不同的环境地域, 不同的人群层次, 即使表达同一内容, 其使用的词汇都不相同。

篇4: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佛教文化;汉语;构词法;全民汉语词汇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流传、发展了近两千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汉地佛教文化”。佛教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从南北朝开始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时代,之后在衰落中延续。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如般若和禅宗思想、佛教寺塔、佛经故事题材绘画等,同时,长期、大量的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大量的佛教译借词进入到了汉语词汇之中,影响了汉语的构词法,促使汉语很快走上复音化道路。

二、佛教词语在汉语中的体现

语言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佛教产自于古印度,佛经是用梵文写成的,而梵文与汉语是属于两种语言体系的文字,“中国佛教文化要依赖汉语来表述自己的教义、传播自己的宗教主张,同时还要依赖汉语来表述佛教特有的各种文化观念。”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满足交际的需求,需要用汉语来表达与佛教有关的教义、制度以及事物名称等,因此,逐渐就形成了用汉语表述的佛教语言。汉语表达式的佛教文化语言主要表现在佛教教义、人际称呼、礼仪、寺院、佛像等方面。

(一)佛教教义词汇

这些词语主要反映有关佛教的一些宗教信念、思想理论等,各自有其特定的内涵。如:

五戒:佛教用语。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身、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我慢:佛教称固执我见而矜倨傲慢。

经行:佛教指旋绕往返或径直来回一定之地。佛教徒作此行动,为防坐禅而欲睡眠,或为养身疗病,或表示敬意。

密行:佛教小乘指持戒严密的修行,大乘指蕴善于内而不外著的修行。

(二)佛教人际称呼词汇

传播佛教教义、尊奉神佛等都是人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一套佛教人际称呼语。如:

净人:供比丘僧役使的俗人。因其为僧作净、免僧有过,故名。

沙门:本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因古印度把出家修持成为沙门,因此,中国也把出家当和尚的成为沙门。

善男子:佛因赞美人信佛闻法,称呼在家或出家修持五戒和十善的男子为“善男子”。

梵志师:婆罗门教徒。师,对僧尼等出家修行者的尊称。

(三)佛教仪礼词汇

佛教徒修行,会受到佛教律仪的制约,修行方式不同,仪礼称呼也不同。

斋日:斋戒的日子。佛教有六斋日、十斋日等,刘斋日为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十斋日比六斋日多一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

习定:佛家修养之法,养静以止息妄念。

和合:有组织的佛教组织,凡三僧共处,即同持戒奉佛。

顶礼:双膝跪地,两手伏地,以头顶尊者之足,是佛教徒最崇敬的礼节。

(四)佛教寺院殿堂词汇

寺院殿堂是僧徒居住、供奉菩萨和佛的地方,在这方面,佛教有自己的专用语。

精舍:佛徒修行之地。后成为众僧居住的地方。

窣堵波:梵文Stupa的音译,义为“方坟、圆冢、功德聚”等,即佛塔。窣堵波原是佛教徒用以供奉和安置舍利(释迦牟尼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经文和各种法物的处所。

天祠:供奉大自在天等天部之祠。

(五)佛像名称词汇

佛教中有许多关于佛像的名称,它们也各自有自己的名称来源。

观自在菩萨:又称观音、观世音、观世自在等,因其观世人称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故称观世音;又因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故称观自在。观音有六观音、七观音乃至三十三观音,但通常所说观音,指六观音中之圣观音。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小乘的最高果位,称为“无学果”。谓已断烦恼,超出三界轮回,应受人天供养的尊者。

毗沙門天王:梵文Vaisrava va--deva的音意混译,又称多闻天,是四大天王之一,佛教的护法天神,即托塔李天王。

三、佛教译借词及译词的构词方式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交流与碰撞,为了表达佛教的有关文化概念,汉语对佛教用语进行了一些译借,以准确表达出某些佛理或观念。

(一)佛教的借词和译词

佛经是用印度梵文或巴利文写成的,由于梵文和汉语之间的特点不同,因此,用汉语翻译佛经时通常采用音译、意译和音意兼译的方式,因此,汉语中也增加了大量的佛教译借词。

1音译词

佛经中的一些人名、地名、河流名、经名等,绝大多数都是音译词。如:

婆罗门:梵文Krodha的音译,古印度四种姓之一。居于种姓之首,世代以祭祀、诵经、传教为专业,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享有种种特权。

乌铎迦汉荼:音译词,故址在今喀布尔河流入印度河处东北的俄欣特,是印度河的重要渡口。

婆罗树:梵文音译词,植物名,即柳安,原产于印度、东南亚等地。常绿大乔木,木质优良。

袈裟:梵文音译词,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紫色,故称。

nlc202309020718

2意译词

汉语在吸收佛教文化时,一方面借来了一些音译词,另一方面又根据汉语的构词规则利用汉语词汇材料改造了一些佛教词语,使之汉语法。如:

香山:梵文Gandhamadana意译,亦作香醉山,佛教认为是赡部洲做高处,可能指帕米尔高原。

沙弥:意译为息恶、行慈等,指初出家的男佛教徒。

相好:梵文Laksana Vyanjana的意译,就佛之身体而言,微妙之相状,可了别者,叫做“相”,细相之可爱乐者,叫做“好”。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流转:梵文Samsara的意译,佛教指因果相续而生起的一切世界现象,包括众生生死在内。流,相续。转,生起。

3音译加意译词

意译词是完全根据汉语的构词规则和材料构成的,而音译加意译词是一部分采用音译,一部分采用意译的方法构成的词语,也称“音意兼译词”。相对于意译词来说,这类词语在汉语中不是很多。如:毗沙门天:梵文音意混译词,是佛教四天王之一,守护北方之神。

除了以上所说的三种词语以上,还有一种是汉语固有词语,佛教传入以后,为了表达佛教的义理,又重新被赋予了佛教新义。“这些词汇是利用中国固有的

一些词语来表达佛教的概念,从而赋予这些词汇以全新的意义。” 如“寺:上古时指官署,佛教传入中国后,用以指众僧供佛、居住之所;受戒:上古汉语中,、是受教训的意思。后用来指佛教信徒通过一定的仪式接受师傅传授的佛教信条,又区分为五戒和八戒。又如仁、证、空、色、心、解脱”等。

(二)意译词的构词方式

佛经的翻译以及佛教文化的广泛流传,一方面增加了汉语借词和译词,另一方面,佛教译词丰富了汉语的构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汉语词汇的复音化进程。“汉语在历史上长期以单音词为主,然而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为了适应梵的特点和翻译佛典表意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加流畅,佛经翻译家们在翻译经文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和多音词。”

并列式: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如“业报(业因与果报)、定慧(订学与慧学)、现在(现世、今生)、因果(因缘和果报)、内外(内道外道或内教外教)、律仪(戒律和仪则)”等。

偏正式: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两者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小乘、肉髻、金轮、恶鬼、精庐”等。

动宾式: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对象。如“ 历劫、传灯(传承佛法)、制戒(制定戒行)、信解、称佛、礼忏、行化(施行教化)”等。

主谓式:前一词根是被陈述的对象,后一词根对前一词根进行陈述。如“轮转、自在、法尽”等。

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分为前加式和后加式。前加式如“阿:阿罗汉”、“小:小乘”等,后加式如“性:法性”、“化:行化、摄化”、“力:慈力、福力”等。

综合式:主要指由三音节或四音节构成的词语,如“八功德、大自在天、浴佛像、见前众、无学果、金刚座”等。

数词缩略语:即用数字概括一段词语中相同的成分,省略不同的成分之后形成的缩略词。如:“四宝(金、银、吠琉璃、颇胝迦宝)、四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无学果)、五戒(不杀身、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藏(经藏、律藏、论藏)、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身)、四含(《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等。

以上的汉语构词法,有些是汉语很早就已经使用了的,如并列式、偏正式等,这两种是汉语早期最重要的构词方式,由于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意译词增加,受佛教用语的影响,汉语中的主谓式、附加式、数词缩略语式的构词法多起来。“这种用数词概称的构词法,在佛教词语中是比较多见的,这对汉语构词产生深刻影响。”

四、佛教词语与全民汉语词汇的交融情况

在汉语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用语和汉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一部分佛教词语经过词义的转变进入了全民词汇,而另一部分佛教专用词语则被排斥在全民词汇之外。

(一)进入全民词汇的佛教用语

经过佛经的传播、宗教的宣讲、佛教文学的广泛影响,有不少佛教用语已经演化成为全民汉语习用词语。如“世界、过去、现在、无常、究竟、真谛、恶魔”等。这些词语都是源自于佛教用语,后来被吸收进全民汉语之中,这些吸收进来的佛教用语或保留原意,或后来经过词义的引申或扩大增加了新的内涵。像“菩萨、如来、观音、罗汉、拜佛、地狱”等这些词语都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它们的全民性是显然的,这些词早已进入一般口语了。

在上述被吸收进来的佛教用语中,有些已经成为构词语素,和其他漢语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由于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汉语新词中,有一部分词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 如: 魔:魔鬼、魔力、魔头、魔窟、魔鬼、魔王、魔爪、魔掌等;佛:佛化、佛门、佛心、佛骨、佛迹等;心:心田、心印、心地、心花、心猿等。

(二)没有进入全民词汇的佛教用语

尽管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但一些佛教用语并没有被吸收进全民词汇当中来,这些没有进入全民词汇的佛教用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印度佛教的人名、地名、物名等。如“呾叉始罗(地名)、郁多罗僧(衣服名,上衣)、乌淡跋罗(水果名)”等。

(2)佛教的专门术语、佛经音译名。如“窣堵波(术语)、伽蓝、、毗婆沙论(经名)”等。

(3)重复的名称。如“兰若(佛寺)、僧伽蓝(佛寺)、法王(释迦牟尼尊称)”等。

(4)反映佛教特有观念的词语。如“劫初、悬记”等。

以上词语,有的是印度佛教的人名、地名、物名,有的是佛教专用术语、观念,这些词的运用只是在特定范围内,只有佛僧徒才知道其含义,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因此,不被收在全民汉语之列;有的是佛教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汉语为了表达的经济性、简洁性,减少书写的困难或记忆的负担,因此,只选取其中通用的一种说法,舍弃其他的说法。所以,有些重用的佛教名称也不能进入全民汉语之中。

五、结语

佛教文化的传入以及佛经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语的发展演变,扩大了汉语的词汇量,丰富了汉语词语的内涵,影响了汉语的构词法,增加了汉语的表现力,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汉语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任道斌.佛教文化词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3]苏晋仁.佛教文化与历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袁宾.禅语译注[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5]日慧法师.佛法的基本知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6]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7]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唐玄奘.大唐西域记[M].董志翘(译).北京:中华书局,2012.

[9]尤俊成.试伦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J].内萦古师大学报,1993(2).

[10]王脉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J].东疆学刊,2007(1).

[11]赵明.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J].语言应用研究,2009(8).

[12]张明明.简论汉语词汇中的佛教外来词[J].聊城大学学报,2009(2).

作者简介:王海英(1989.12.04--),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新疆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硕士研究生

篇5: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产物,人类思维的某些方面总不可避免地在语言中留下印记.汉语词汇中,事物的`形体因素和情景图像表现突出,这是重直觉、重类比、重了悟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渗透的结果.

作 者:崔E席 Choi Pilseok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刊 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00823(2)分类号:H13关键词:语言 思维 词汇 思维方式

篇6: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学习掌握一种语言的重要内容。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词汇教学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由初级到高级的各个层次以及听说读写等诸课程中。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力、阅读及口语水平。可见词汇教学对于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词汇本身来说,许嘉璐先生曾说:“是先有词、语,后有句。换言之,句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就以许嘉璐先生的这句话为例,如果我们不知道“词”、“句”、“换言之”等词,就好像盖房子没有砖是不行的,想要造句而没有词汇,句子的生成就是一句空话,更不要说段落和文章了。

与其它难于掌握的项目相比,词汇教学也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以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为例,刘珣先生曾指出,在中介语的各类偏误中,“词汇方面的偏误比语法方面的偏误对交际的影响大。”有时留学生因为不懂汉语语法而造出了不完全正确的句子,但是这些句子未必会对交际的过程产生巨大的阻碍,但是如果没有词汇,就像前段所说,句子都无法生成,交际将会十分困难。

同时,实际情况也告诉我们,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难点与核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最重要的任务。有调查显示,欧美留学生认为汉语学习中各学习项目中最难掌握的就是词汇。在阅读方面,调查显示,在留学生易于完成的阅读任务中,具有“汉字优势”的日本留学生主要得益于对词汇的把握;在难于掌握的项目中,由词汇造成的障碍达65%。其实对于这一点,很多学习日语的中国人一定也有类似体会。因为日语借用了汉字中的很多词汇,所以掌握汉语的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也很容易通过抓住一些与汉语词汇相近的关键词来理解上下文意思,可见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听力理解方面,实验结果表明,有生词就意味着语音和意义不能建立联系。因此留学生汉语听力理解当中,生词是第一大障碍。至于口语和写作方面,实验和经验都告诉我们,留学生用汉语交际时如果“不知道怎么说”,其障碍多出于“词穷”。而留学生写作中66%的语病在于词语运用。

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看,上述的难点就是教学的重点。相对于语法、语音等可在短期内完成的教学,扩大词汇量则是学习者终身的事情,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如前所述,词汇是信息最基本的载体,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此,扩大词汇量是任何一门语言学习的关键。而我们汉语词汇的语义特征还肩负着语法重任,因此词汇教学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 谈谈对词汇教学技巧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自孔子起就十分重视教学艺术。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学是学习过程的最高境界。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与其说运用技巧,不如说是把握教学的艺术。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技巧中的艺术体现在两点。一是“能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快乐”,二是“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因此我们的教学技巧一定要把握“快乐”和“真知”两个重点。

要让“快乐”和“真知”相结合,首先要注重词素和语用教学。汉语中一些词的词义都是词素意义的相加,当学生明白了组成一个词的每个词素意义后,就可推测出该词的词义。如“气温”就是“气”和“温”的相加,即空气的温度。由此也可以推测出“室温”等词义。但是我们又要在学生掌握词素并举一反三中帮助他们少犯错。这就要重视语用的教学。如“死”在汉语中不是适用于所有场合的。所以要告诉学生,何时可以用“死”,何时用“去世”或者“逝世”。

其次,还要注意师生间的互动。正如本学期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法课上试讲课所得的经验展现的,如果我们一味灌输,就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影响学习和教学效果。所以师生的互动尤为重要。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字词的形符推测字义。如“慌”的意思可能和什么有关?或者让学生用刚学的生词造句。

第三,就像孔子所提倡的,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学生的层次各有不同,教学的技巧也应该有不同侧重。如初级班的学生词汇量较小,我们应尽量用实物、图片代替语言解释;中高级班学生有了一定积累,我们可以做适当扩展。同样,留学生来自的地域不同,也会造成他们个体间不同的差异。如日本学生的汉字功底会好于其它国家学生。

当然,除了以上对教学的基本理解,我们还要认识到简明和高效的重要性。毕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成年人,应该发挥成年人的认知特点,通过最直观、简易、快捷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词义。最后,我们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聚合和搭配关系,如学“好看”的时候,可以扩展到它的同义词“漂亮”。学“文明”的时候可以扩展到它的同音词“闻名”。而学习“肥”的时候,要知道可以说“这件衣服真肥。”但是如果说“老师真肥。”就是不礼貌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相关文章:

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04-30

佛教汉语08-12

佛教词汇05-10

佛教专业词汇05-11

佛教与会议05-22

佛教与诗歌04-11

佛教与茶06-01

佛教与人生讲座05-24

泰国佛教与民俗07-31

佛教与中国文化范文06-09

上一篇:法制股职责下一篇:出租客运服务质量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