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计划

2024-07-22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计划(通用8篇)

篇1: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计划

教育科学学院

2010级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工作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一、教育实习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多科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实际教育和教学工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检验和提高我院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实习目的

1.增强和巩固学生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2.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

3.全面检查小教教育专业的办学思想和培养规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状况,促进我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教育实习的任务与内容 1.任务

教育实习的任务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2.教育实习的内容(1)了解实习学校

了解实习学校、实习班级、实习学科、教研组等基本情况,了解各种规章制度;观摩实习学校的集体备课、示范课、班主任等教育活动。

(2)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使实习生熟悉教学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要求实习生初步了解小学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根据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和所在教研组的教学计划,在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指导下,认真做好听课、备课、写教案、试讲、上课、辅导、作业批改等各环节的实习工作,确保教学实习任务的完成。

① 听课是上好课的基础

实习生到达实习学校后,第一周原则上不允许上课,带队教师应和实习学校的领导和指导教师沟通,让实习生第一周全面听课,整个实习期间听课节数不得少于10节,其中本专业的课程不得少于6节。听课后,各实习点的带队教师和小组长应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取长补短,做好上课的准备。

②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

实习生应在实习学校确定的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并进行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案。备课要充分,教案要详细。教案要在上课前两天送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审阅,签字后方可上课。在进入课堂前一定要进行试讲,试讲由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主持,同小组实习生参加。试讲合格方可上课。

③ 上课是教学工作实习的中心环节

每个实习生都要至少担任所教学科一个班的教学工作。每个实习生实习期间应上4—6节课。实习生要遵守课堂教学常规,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实习生上课时,应有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听课,没课的同小组实习生必须听课,并做好听课记录。

④ 评教是教学实习不可缺少的环节

原则上,要求对实习生的每一堂课都应进行评议。评教会由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主持,所有听课人员均应参加。每次评议都要有记录和评语。

⑤批改作业和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后续环节

实习生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批语要慎重,字迹要清楚、端正。在辅导中,对学生要亲切、耐心,要善于启发,答疑要准确。

(3)班主任工作实习。

通过班级管理工作的实习,要求实习生完成一定的班主任工作任务,初步学会制订班级工作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课外活动及进行个别教育等工作。

①班主任工作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实习生初步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内容、特点和工作方法。实习生要满腔热情,爱护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每个实习生要固定一个班级。

②实习生要认真学习实习学校班主任工作有关规定,明确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内容、目的和要求。认真倾听原班主任介绍,深入到班级熟悉情况,尽快认识本班学生。根据班内情况和学校班主任的要求,制定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送班主任和带队教师批准后执行。

③实习生要根据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积极主动地做好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经常与原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沟通,对较重大的偶发事件,要及时报告并处理。要有计划地在原班主任参与下组织2—4次班集体活动,活动后要进行评议总结。

④ 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4)教育调查。

通过教育调查研究,考察、了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①了解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历史、现状与发展。

②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与教改试验成果。③了解教育对象的家庭情况、心理、生理特点、学习态度与方法,知识结构,智能水平及行为习惯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教育,每个实习生要写出一份了解个别学生的报告,掌握学生工作的特点和方法。

四、教育实习时间及日程安排

教育实习的时间为8周,从2014年3月3日至2014年4月25日。教育实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第一周)

3月4日~3月7日,主要进行实习前准备工作。教科院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使学生了解教育实习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听取实习学校介绍,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初步的备课、编写教案并分组试讲,同时做好各种物质准备。

2.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阶段(第二周至第八周)3月10日~4月25日,主要是到实习学校进行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社会调查,按要求完成所规定的各项实习任务。

3.实习总结(第九周)4月28日~5月2日,主要进行教育实习工作总结,实习生要按要求保质保量上交各种材料,认真参加实习总结期间的各项活动。学院召开教育实习总结会,对集中实习、支教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分散实习的学生教育实习情况进行验收。

五、指导教师职责

1.按照教育实习计划安排教育实习日程。2.严格要求并督促检查学生的实习进度。

3.组织好备课、课件制作和试讲,切实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

4.做到教书、育人并重,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团结互助、热爱劳动、安全

等教育。

5.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教育实习总结、交流。6.评审学生教育实习成绩。

7.实习结束前,要向教科院实习领导小组推荐参评优秀实习生名单,按25%推荐。

六、教育实习纪律

1.要按规定参加全部实习活动,按计划完成计划中规定的各项实习任务。2.学生必须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按时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认真参加实习总结、考核和交流。

3.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服从管理,遵守实习纪律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4.学生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实习,必须办理请假手续,一天以内由实习带队教师批准,一天以上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报系实习领导小组审批,否则按旷课处理。病、事假累计超过实习时间的四分之一者,不予评定实习成绩;旷课累计超过8小时,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对违反实习纪律或有关规章制度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令其改正;对违纪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后果者,必须立即停止其实习, 并报学校予以处理。严格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指导和检查,切实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6.未经实习学校领导和带队教师同意,没有原班主任参加,不得组织班集体的旅游参观等活动。

七、实习生成绩的总结和评定

根据我校考核制度的规定,对实习生要给出实习成绩综合评定,采取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制。其中课堂教学占总成绩的50%,班主任实习占20%,教育调查占10%,个人行为表现占10%,实习报告占10%。

1.评定成绩是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共同商定,最后由系实习领导小组审定公布,实习优秀率控制在实习生总数的25%左右。

2.课堂教学成绩由原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按标准评定。

3.教案、课件和行为表现成绩由原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协商评定。4.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实习,不得免修。教育实习成绩不及格,不予毕业。5.实习生违犯实习纪律,经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造成不良影响者,经系实习领导小组批准后立即停止其教育实习,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6.无故不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八、汇报课

每个实习小组选出一名优秀实习生,参加实习总结期间的汇报课。

九、带队教师和学生上交的材料 1.带队教师

小组实习总结、教师听课笔记、教育实习会议记录本。2.学生

听课笔记、教案6份、课件、实习鉴定表一式三份、实习工作总结1份、主题班会记录2份、教育调查报告1份,实习日志(集中实习学生填写)。

3.组长

小组出勤表、本组实习基本情况统计表一份(内容包括姓名、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班主任指导教师、教学实习内容、讲课次数、听课次数、辅导时数、家访次数、主题班会题目和次数等)。

4.上交材料统一用A4纸正反面打印。

十、实习领导小组

篇2: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计划

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具备全新素质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师范教育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发挥带头作用的高素质小学教师。

二、业务培养要求: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具有现代教师职业的智能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知识与技能:

1、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2、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

3、了解教育科学发展历史、理论前沿、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

4、具有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5、掌握丰富的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小学教育基本规律的知识。

6、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能力。

7、具备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

8、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身体健康。

9、具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三、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四、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概论、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五、学制:四年

篇3: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计划

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以下简称“计划”) , 是落实《2 0 0 3~2 0 0 7年教育振兴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11月, 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暨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广州召开。大会进行了“计划”实施的经验交流, 就“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回顾, 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发展方向和工作要求。借此契机, 我们认真总结“计划”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反思推进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展示不同地区的特色做法, 探讨培训模式的开拓与创新。

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综述一文, 对“计划”开展情况进行了梳理, 提炼出经验, 归纳出问题。五个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思路和方法为其他地区推进“计划”提供了借鉴。我们邀请了“计划”项目办公室副主任韩骏介绍农村“计划”进展情况, 阐述利用卫星电视开展农村培训的优势。同时邀请参与国家网络课程研发的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顾小清, 介绍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我们希望, 藉此专题助力“计划”的进一步落实。

篇4: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计划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0.引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部于2010 年 6 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随后的《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按照“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及其特点,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首先必须要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因此,以“卓越计划”为引领,全面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工科教师队伍中不仅缺乏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更缺乏高水平的工程教育教师,大多数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匮乏,其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较弱,这就直接导致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现倾向于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现象。

1.1 对实施“卓越计划”思想认识高度不够

“卓越计划”实施的核心内容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但目前许多教师对“卓越计划”的特点、宗旨、总体目标等认识模糊,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仍旧维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讲授,以单向灌输为主,这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培养既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又能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需要。

1.2 师资来源单一

目前来说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引进都是应届博士研究生,教师来源单一,很少有高校直接从企业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来做教师。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量应届毕业生被招录进大学师资队伍,这些教师一般都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从校门到校门”,几乎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实践经验,他们往往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匮乏[1]。加之進入学校后,又缺乏深入企业锻炼的机会,导致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与“卓越计划”对师资队伍的需求差距巨大。作为高校发展的未来中坚力量,工程教育师资的匮乏势必影响到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无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

1.3 高校现存评聘制度问题

目前高校的职称评定等制度上仍旧存在不合理因素,受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教学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体制等制度导向上重学术论文,轻工程实践经历,导致一些教师对工程实践忽视,把主要目标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另外,在教学业绩考核方面,部分高校将重心放在教学工作量、评教成绩、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涵盖评价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教师自身想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但迫于各种考核压力,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缺乏提高自身工程技术水平的积极性。

1.4 缺乏合理的工程教育教师培训机制

当前,各高校在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院校对此并没有相应的支持措施和工作计划,对参加专业实践或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缺少鼓励和支持,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与此同时,就企业而言,也不愿无偿为教师提供练兵场所,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紧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少,学校不能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项目开发,企业在培养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方面无法发挥其作用。

1.5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很多国外高校,如德国、美国等高校在培养专业教师队伍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德国为例,来自企业单位的兼职教师与学校专职教师的比例甚至能够达到1:1。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能够很好地解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匮乏这一问题,例如企业与学校互派兼职人员。但在当前高校的人事制度下,兼职教师工作的机制并不畅通,例如企业兼职教师都没有教师任职资格等。

2.师资队伍建设建议与尝试

如何建立一支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卓越工程师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师资队伍现状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提出以下建议:

2.1 强化工程教育理念

实施“卓越计划”是各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契机。学校应该及时通过网络宣传、会议宣讲、学科交流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教师传递这一信息,尽快形成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帮助教师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引导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工程教育理念,从而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果。

2.2 建立多元化师资队伍

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卓越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教师来源渠道。招聘教师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学历,而且要注重引进实践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技术人员。对于引进或选调的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可以先进行教师岗位培训,待取得教师任职资格后再将其充实到教学一线。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建立总体规划,要综合考虑学历、年龄、学员结构等要素,形成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和相互渗透。

2.3 构建教师聘任、考核与评价体系

考核是教师发展的动力,加强对师资队伍的考核与评价,有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各个高校应针对当前不同高校教师队伍的不同现状,科学制定“卓越型”教师考核标准,应该根据教师的成长特点以及成长阶段,分层次作出考核标准和认定标准,以激励不同专业技术等级、不同高等技能等级的卓越型教师,使教师奋斗目标明确[2]。同时还要建立满足“卓越计划”要求的教师聘任标准,从教师聘任、考核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制定政策措施,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

2.4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进一步强化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建立校内和校外培训基地,学校与企业相挂钩,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建立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激励机制。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无工程背景的青年教师到企业、行业进行锻炼,同时定期组织安排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教师到企业、行业中去加强新的工程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3],做到校企联盟,共建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2.5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聘任兼职教师是建立多层次“卓越型”教师队伍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在学历和教师资格上适度放宽条件,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进校任兼职教师。通过聘任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专业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将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方法、手段和成果用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3.结语

适应“卓越计划”的师资队伍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卓越工程建设的当务之急,从多角度入手,树立工程教育理念,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打造适应卓越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海,邓长寿.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定量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2:22-23.

篇5:电子专业教育计划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计划

根据学院党委关于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相关规定,主要从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毕业教育三个方面来制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专业教育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主要从本专业行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概况、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职业岗位群、学生就业与获奖、学生角色转变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学习的教学计划。

1、时间:新生入学1-4周内完成2、教育内容:

(1)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情况

(2)电子信息行业职业岗位群介绍和人才需求分析

(3)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进程

(4)电子信息专业建设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

(5)EP-CDIO教学模式

(6)EP-CDIO课程体系

(7)电子信息专业师资及教学资源情况

(8)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

(9)电子设计竞赛获奖情况

(10)工学交替情况

3、信息反馈

每学期组织2~4次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个别交流等形式。通过辅导员和导师工作团队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和思想不稳定的学生进行单独教育与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解决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4、电子爱好者协会

结合学院素质教育项目的实施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特点,组织好电子爱好者协会的培训和科技活动,突出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遵纪守法、负责耐劳、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诚实自信品质等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电子设计竞赛组织

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电子设计竞赛,选拔参加省级、国家级人员,培训学生动手能力、实

战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专业教育

专业课程体系基于“EP-CDIO”的“工学结合”模式,以电子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将电子产品工程成功的理念、方法、技术、过程、标准、环境和经验应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在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将社会意识、经济意识、环境意识及伦理道德融入教学过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结果即形成真实的电子产品,树立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成就感。

各项目成立项目组,由专职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教师团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项目教学标准,编制教学讲义,实施教学。

组建学生团队,以任务驱动法、张贴板法等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技术交流,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文档编辑能力,要求学生会做、做成事刻苦精神。

第一期,通识平台模块、工程导论模块主要在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践室中以讲座和讨论方式组织教学。并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认识企业文化。

第二期,整机分析模块和电路模块设计模块主要以课题研究小组的团队形式,在学科研讨型实验室中围绕工程对象进行组织教学。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学交替,熟悉企业运行和对员工要求。

第三期,系统控制模块设计模块主要以课题研究小组的团队形式,在学科研讨型实验室中围绕工程对象进行组织教学。

第四期,模块制作模块和整机调试模块主要以生产小组的团队形式,在生产型实践基地中以产品模块生产竞赛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学。

第五期,产品运营模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组织教学,以企业技术人员引导、学生体验学习为主;第二部分是根据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反馈的信息,在校内对应的设计、实现环境中针对具体产品进行组织教学。

创新与推广模块是在完成前述模块的基础上补充前沿技术,以专业内(含校内)竞赛的方式组织教学。

三、毕业教育

教育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起来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使学生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的重要内容。现将毕业教育计划安排如下:

1、实习时间:第五学期首先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和毕业前的职业教育;从第五学期下半学期开时到第六学期期间,大学三年级的全体学生到相关的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2、实习方案:由系部与学生共同选择实习地点、实习方式和实习内容,专业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带队,以集中实习、分散或自由选择的方式进行实习,并由系部与学生签定实习内容协议与实习安全协议,最后根据大三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习方案。

3、实习准备:

(1)实习前要制定实习计划,内容包括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内容步骤、日程安排、实习过程监控细则、实习结果认定、实习总结的要求、实习考核办法、实习学生及指导教师名单。

(2)系部与专业召开校外实习师生动员大会,传达学院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实习的意义、目的、具体要求和具体执行细则。

(3)将学生姓名、性别等信息列表报系部。

(4)带队实习的教师本着熟悉当地情况、工作交际能力强的原则选拔。被选拔上的教师应服从大局,克服困难,力争圆满完成任务。

5、实习过程:实习生到达实习单位后,要认真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听取单位对实习生的具体安排和要求,并制定出具体的实习计划:

(1)实习生到达实习单位后,认真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

(2)要接受实习单位与指导师傅安全教育,并接受实习情况评议。

(3)实习生应固定一个单位工作实习。先请实习单位与指导师傅介绍单位特点和工作经验。然后在指导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4)每周要有实习记录,最后撰写1篇实习调查报告;努力完成实习单位与指导师傅安排的其他各项工作。

(5)实习生在教育实习期间,要坚守岗位,认真履行实习职责,遵守实习生守则。学校在巡回指导实习时,如果实习生没有在岗或有其它违纪行为,该生返校后要写出书面材料,向学校说明情况,学校视其情节做出相应处理。

6、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实习成绩不及格:

(1)没有参加实习或在实习中敷衍了事,不按规定要求完成实习任务,不遵守实习单位纪律,影响较坏。

(2)在实习中效果很差,出现实习安全事故。

7、《实习日志》和《实习鉴定表》要认真填写,不得缺项。签字、盖章一定要完备。实习结束后,将《实习日志》和《实习鉴定表》交回学院,给出成绩后,于学生毕业前装入学生档案。

篇6: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本专业培养主要面向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研究机构等单位,在教育、教学、研究、管理一线能从事小学教育各学科课程教学、学生教育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具有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科型、个性专长明显、教育素养较为深厚、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浓厚、发展潜力较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知识结构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知识。

2.掌握较为宽广的自然科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全面、综合的知识结构。

3.掌握小学儿童身心发展、小学儿童教育、小学课程与教学、小学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4.掌握国家和地方关于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家和地方关于小学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5.掌握普通话、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信息检索基本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

6.掌握军事、体育与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结构

1.具有从事小学班级集体教育与管理,以及小学儿童个别教育与引导的能力。

2.具有从事小学课堂教学工作的能力和设计、实施、指导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合作能力。

4.具有借助现代信息化工具获取、加工和发布资源和信息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承受能力、交往能力和身心自我保健能力。

(三)素质结构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艰苦奋斗,诚信守法,团结合作、乐于奉献,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

3.热爱小学儿童和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4.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5.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具有终身学习和持续专业发展的意识。

三、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本专业学生须按培养方案要求修读各类课程,且考核合格,总学分达到164学分及以上方可毕业。本专业授教育学学士学位。

四、主要课程

篇7: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专科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实践能力强,能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数学专业教师。

(二)基本培养规格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恪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知识,掌握数学教育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对专业学科的发展有所了解;

3、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教学基本功扎实,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

4、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身体健康;

6.、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规定的大专生外语水平要求。

二、学习年限三年

三、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安排

(一)本专业总课时为 2035学时、总学分为 144分。

(二)本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897学时,53学分)、公共选修课程(72学时,4学分)、专业必修课程(926学时,53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40学时,8学分)、实践课程(26学分)。

四、课程计划表(见“数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表”)

五、主要课程简介

数学分析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实数集与函数、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函数的连续性、导数与微分中做定理与导数的应用、实数的基本定理、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应用、级数、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多元函数的微分学,隐函数定理及其应用,重

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等,该课程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数学分析讲义》(刘玉琏)(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试

高等代数

高等代数是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中学代数的延续和提高。主要内容包括:预备知识、多项式、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线性变换、欧氏空间、二次型等。该课程不仅注重讲授代数学的基础知识,更强调代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训练及综合运用分析、几何、代数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教材:《高等代数》(张禾瑞)(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形式:考试

初等数论

本课程主要研究整数最基本的性质。整除理论是初等数论的基础,其中心内容是算术基本定理和最大公约数理论;同余理论是初等数论的核心,此外,本课程还介绍了几类最基本不定方程的解法和连分数的应用。本课程为小学数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充分突出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专业特点。

教材:《初等数论》(王进明)(人民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查

解析几何

本课程是一门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学科,它把几何结构数量化、代数化,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并能在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来处理中学解析几何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平面曲线、空间曲线、向量代数、平面、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二次曲面等的方程、图形及性质。

教材:《解析几何》(吕林根)(高教京)

教学参考书:《解析几何学习指导书》(吕林根)(高教社)

考试形式:考试

常用数学软件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几何画板》、《青鸟师友简介》、《Mathematica》和《Maple》四种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它把这些数学工具软件作为学习数学和

解决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把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认知工具。通过数学软件的学习,可利用它们开发有实用价值的课件,便于备课、授课,并支持较为复杂的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常用数学软件》(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数学课

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考核方式:考查

现代数学概论

本课程介绍现代数学一些主要分支的形成过程、特点和发展趋势,内容包括这些数学分支的重要史例、基本概念、主要思想和方法,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和回答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除绪论外,本课程共分七讲,分别为集合论、非欧几何、拓扑学、抽象代数、模糊数学、分形几何、泛函分析。

教材:《现代数学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查

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本课程针对小学数学职前培训的需要,系统地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同时对我国多年来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和学习理论研究的成果有所阐述,是一门切合当前需要的课程。

教材: 《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试

数学实践

本课程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数学实践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数学实践活动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目标和主要类型,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数学实践活动等。

教材:《数学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查

初等数学研究

本课程包括《初等代数研究》和《初等几何研究》两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初等数学的发展过程,初等数学的内容结构和思想方法,同时理解初等数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水平。

教材:《初等数学研究》李长明、周焕山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试

概率与数理统计

本课程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过程中大量随机现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分支,它是数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内容包括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等概率论基础知识,及样本分布、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等数理统计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概率与数理统计导论》 常柏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试

小学数学竞赛评讲

本课程介绍了小学数学竞赛的目的、意义和组织,同时介绍一些比较典型的小学竞赛专题辅导,并加大了小学数学竞赛理论研究的力度,力图为学生指导、组织小学数学竞赛活动奠定基础。

教材:自编教材

教学参考书:《竞赛数学教材》陈传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试

组合数学

本课程介绍组合数学的排列与组合、容斥原理、递推关系、生成函数、整数的分析、鸽巢原理、Ramesy定理、Polya计数定理等基本内容。通过学习本课程,既要初步了解组合学的关于计数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更要学会处理组合问题特有的组合分析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了解一些优化问题和模型的计算它们的最优解的算法,达到启迪思维,初步提高处理一些简单组合问题的组合分析的能力。

教材:《组合数学》 曹汝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试

常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是数学专业基础课之一。它对先行课(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及后续课(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泛函分析等)起到承前启后作用,是数学理论

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重要作用,同时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数学分支之一,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内容有: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高阶线性方程及线性方程组的基本理论以及常系数高阶方程和线性方程组的具体解法等。

教材:《常微分方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试

离散数学

本课程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其他信息类专业的后续课奠定基础。内容主要有集合理论、图论等基础知识的拓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数学训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严格推理的能力,并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数学工具和方法,为从事计算机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教材:《离散数学导论》徐洁磐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查

数学史

本课程力求阐明数学文化的涵义与特征,探讨数学文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密切关系。同时,本着“厚今薄古”的原理,充分论述了文艺复兴以来近现代数学的演进与变革。力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数学对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并认识数学文化的价值、发展求知、求实、探索、研究数学的兴趣。

教材:《数学史教程》 李文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方式:考查

近世代数

本课程为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课,是学习代数拓扑等基础数学课程及计算代数、编码等应用数学课程所必需的一门基础课,学生通过此课程获得代数方面的基本训练、常识或修养。其主要内容包括群、环、域的基本概念,初步性质和基本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群论,第二章介绍环论,第三章讨论域的扩张及其自同构。

教材:《近世代数基础》 张禾瑞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8: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计划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学校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指导下, 以计算机行业标准为基础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标准。根据该标准拟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1 培养目标

以知识为基础, 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本位, 以素质为核心, 以市场为导向, 以服务广西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丰富知识结构、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 并在软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中的一个方向具有特色,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开发能力。毕业生可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行业的软件项目或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2 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突出两个办学特色、重点发展两个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学生的4种能力。

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将其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紧紧围绕培养目标, 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培养方式、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提高办学条件,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突出“校企合作”和“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专业办学特色。坚持与国内知名软件企业以及嵌入式应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我院现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软国际”的基础上, 重点加大与江苏昆山花桥工业园区、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吉祥腾达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的合作, 争取建设更多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一步加强与广州达内、长沙蓝狐、国信蓝点、桂林优利特等实习基地的联系, 与华为、3COM、品尼高等共建校企实验室, 通过多种合作方式进行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坚持以科学研究为先导, 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 带动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班的规模和办学实际情况, 重点发展嵌入式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特色方向。嵌入式技术方向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软件知识, 嵌入式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方法, 嵌入式系统的实施与运行维护知识以及在信息家电、工业控制、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软件技术方向着力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知识, 主流软件工具和软件开发环境知识, 软件测试与维护知识及其在电子政务、数字产品、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四种能力包括计算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 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 程序设计能力, 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按照“四种能力”建设的需要, 完善专业培养计划, 以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抓手, 以课程群组驱动, 优化课程体系。

3 以课程群组驱动, 优化课程体系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高等学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在培养质量上追求卓越, 在课程体系设置时, 要求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跟踪ACM和IEEE-CS联合任务组的计算教程CC200X、欧洲形式化方法协会形式化方法教育研究分会FME-So E的研究报告, 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 (试行) 》[2], 依托我院承担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研究”项目、广西教育教学改革“十一五”重点项目“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全国“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众化高等教育下教学型高校适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等, 探索和研究计算机学科的科学思维, 即计算思维, 进一步提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策略包括课程启动、课程组织和特色课程设置策略[3]。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设置采用了从计算机导论展开的广度优先策略、基于系统的组织模式和按合作企业的不同要求独立灵活地并行开设多门特色课程。

根据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法和专业培养目标, 分析创新能力的构成以及课程体系中的层次和结构关系, 优化课程体系, 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群、硬件课程群和软件课程群。基础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数字逻辑、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等;硬件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软件课程群包括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两个专业特色方向课程群, 即嵌入式技术和软件技术课程群。嵌入式课程群主要包括Unix/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C语言和C++、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EDA技术、解析Linux内核、QT程序设计、嵌入式Wince系统开发、企业自设课程Ⅰ-Ⅱ等。软件技术课程群主要包括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Java EE程序设计、UML与系统分析设计、软件项目管理、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ORACLE数据库技术、基于.NET的开发技术、软件测试、企业自设课程Ⅰ-Ⅱ等。

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 基础实践环节是所有专业方向公共的综合性实验、企业认知实训和课程设计,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侧重计算机基本操作、个人软件开发等技术与技能方面的训练, 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环节是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设计、企业项目实训、企业项目综合开发和毕业设计,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 尤其是到企业学习和现场实践, 有助于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综合开发, 让学生在项目中分担研究、设计和管理等不同的角色, 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交流沟通、适应环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将大学生创新性实践项目、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等环节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进行研究性学习, 意在培养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创新潜能的拔尖学生。

4 课程体系的特色

为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在课程设置时不仅要具有工程型人才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应用型人才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而且还要具备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具备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上述能力, 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具有如下特色:

(1)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完整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中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覆盖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 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实践环节课程培养方向明确。

(2) 课程设置合理。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设置按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基础知识逐步向专业知识和实践环节过渡, 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清晰。为了合理地安排教学学时数, 保证每学期必修课程的总学时数在400以下, 同一学期有先后顺序的两门课程, 在教学计划制订时已标注分别安排在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授课。

(3) 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 除每门课程的实验学时外, 单独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项目综合开发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达42学分, 占除基本素质教育课以外总学分的29%。另外, 专业基础课中每门课程的实验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的20%,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中每门课程的实验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的30%。对于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创新潜能的拔尖学生, 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类创新性实践项目、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

(4) 与企业联合培养。强调企业类课程的学习、参加企业项目的实训和综合类实践项目的开发,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交流沟通、适应环境、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5) 企业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灵活。培养计划中企业自设课程并没有指定具体的课程名称, 旨在方便多个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学生分组按不同应用方向并行开设教学内容不同的企业课程, 也方便学生就业后的企业岗前培训。企业类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可以由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指定, 由学校教师授课, 也可以由企业指派工程师到学校授课, 还可以由学校教师带队到企业去学习, 这主要由企业的规模、培训实力和工作条件等决定。

5 结束语

按照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制订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 已在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培训和项目指导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企业导师认为我校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勤学好问、动手能力强、思维灵活, 很受欢迎。

摘要:课程体系设置是高等学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 根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论述了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和特色。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21-29.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十七大精神宣讲提纲下一篇:辩论资料:爱情是自私的